济南为什么多泉水地质原因
⑴ 济南泉水为什么越来缺少了
造成泉水断流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自然方面的原因,济南作为四大火炉之一,内天气容干旱少雨等等。
当然主要因素还是在人为上。好像是由于济南泉多水多的缘故,市民节约水资源的意识普遍偏低,对泉水肆无忌惮的浪费,看看护城河边洗车的,泉水池里洗衣服的,还有提着水壶水桶捞泉水的,更可气的就是擅自开采地下水的,对于以上种种无耻行径,我们只能鄙而视之。希望继续出台相关规定节水保泉,千万别让“泉城”的美名“浪得虚名”了。
⑵ 为什么济南的泉水特别多
济南之所以泉水众多,是因为它的独特地形地质构造。济南处在山东省的心脏地带,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正好把它夹在中间,为一平缓的单斜构造,高差达500多米,市区的地势自然也就随之南高北低,这种南高北低的地势,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向城区汇集。
济南地下是可溶性灰岩,在漫长地质变迁年代,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和长期溶蚀,形成了大量溶沟、溶孔、溶洞和地下暗河,成了能够储存和输送地下水的地下管网。
济南南部山脉大量的地下水,沿着石灰岩地层潜流,纵横交错,一路向北,遇到了北郊组织紧密的岩浆岩的阻挡,如同一面天然设置的石墙,将水脉阻断拦蓄。最终,拦蓄在这里的大量地下水,凭着强大压力,沿地下连接地表的许多裂缝和通道,一股脑的涌出地面,于是就出现了天然涌泉。
(2)济南为什么多泉水地质原因扩展阅读:
济南著名泉水
1、百脉泉泉群位于济南城东章丘区龙泉寺南侧。为济南五大泉群之一。"百脉沸腾,状若贯珠,历落可数",故名。百脉泉位于明水城东北部的百脉泉公园内,泉池长26米,宽14.5米,深2米。池岸由青石砌垒,东西向架一虹桥,卧于碧波之上。池岸和桥上装饰雕刻石栏。
2、趵突泉(Baotu Spring),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东临泉城广场,北望五龙潭,面积达158亩,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乾隆皇帝南巡时因趵突泉水泡茶味醇甘美,曾册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
3、珍珠泉(Pearl Spring)为“泉城”——山东济南的第三大名泉,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老城中心,今泉城路珍珠泉礼堂内北面,明清时期为山东巡抚驻地,匾额为乾隆皇帝御笔亲题。在它周围有许多小泉,如楚泉、溪亭泉、舜泉、玉环泉、太乙泉等,被称为珍珠泉泉群。
⑶ 济南为何多泉水它地下构造是怎样的
济南岩层多为灰岩,这种岩石的特点是竖直多裂隙,而水平透水性差专,加之济南地势南高北低,地属下水流向由南向北
南部山区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后,流向市区,市区趵突泉、五龙潭、黑虎泉等全群处多裂隙,由于地下水位差,便会形成泉水。
我大学学的就是这个,相信你问问题之前也看过网上的关于济南泉的成因了,在这就不给你复制粘贴,以上是最通俗的解释了,不知道你能否理解哈哈!
如果不好理解的话,想想连通器原理....
⑷ 济南的泉水都是从哪里来
济南的泉水都是纯天然的地下水。因为以前济南有181个泉水,因为济南的泉水公园不内够位置,所以又变成了72个泉容。济南的泉水都是从地下而来,因为济南的纯天然地下水太多,所以没有地方流出,所以就越积越多越积越多,导致没有地方了,最后在放射出来,这就是泉水从何而来的原因,可现在可不一样了。济南现在再也没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景象了。
这说明我们大家一定要珍惜每一滴水资源,让我们的济南再次获得“泉城”这个美誉!!!
⑸ 济南的泉水是怎样形成的
泉水成因
关于济南泉水的形成原因,古时有很多说法。有人认为济南泉水来源于河南的王屋山。如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济水自王屋山东流,有时隐伏地下,至济南冒出地面而成诸泉。明代胡缵宗诗云:"王屋流来山下泉,清波聊酌思泠然"。前人也有关于济南泉水来源的正确说法。如宋代曾巩、金代元好问等人认为,济南的泉水并非济水之出露,而是来自济南城南的山区。曾巩在任齐州知州期间,为摸清泉水来路,曾进山调查,认为南山区的水下渗潜流至市区而出露成泉。他在《齐州二堂记》中论述说:"泰山之北与齐之东南诸谷之水,西北汇黑水之湾(即锦阳川水),又西北汇于柏崖之湾(疑在柏崖山处),而至于渴马之崖(在今党家庄镇东、西渴马村一带)。盖水之来也众,其北折而西也,悍疾尤甚。及至于崖下,则泊然而止。而自崖以北至于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盖泉自渴马之崖潜流地中,而至此复出也。"
现代地质工作者调查研究认为,济南泉水来源于市区南部山区。大气降水渗漏地下顺岩层倾斜方向北流,至城区遇侵入岩体阻挡,承压水出露地表,形成泉水。济南南部山区为泰山余脉,自南而北有中山、低山、丘陵,至市区变为山前倾斜平原和黄河冲积平原的交接带,高差达500多米,这种南高北低的地势,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向城区汇集。在地质构造上,南部山区属泰山隆起北翼,为一平缓的单斜构造。由于北侧断裂切断,形成许多小断块,其中千佛山堑断块是构成城区泉群的构造基础。山区以前震旦系变质岩为基底,上布有1000多米厚的寒武系和奥陶系石灰岩岩层。岩层3~15度倾角向北倾斜,至市区埋没于第四系沉积层之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可溶性灰岩,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和长期溶蚀,岩溶地貌发育,形成大量溶沟、溶孔、溶洞和地下暗河等,共同组成了能够储存和输送地下水的脉状地下网道。市区北部为燕山期辉长岩--闪长岩侵入体,质地细密,岩质坚硬,隔水性能好。千佛山断块西有通过纬一路的千佛山断层;东有穿过解放桥和老东门的羊头峪断层,这样就组成了东西北三面阻水岩体,构成了三面封闭的排泄单元。 南部山区,在灰岩出露和裂隙岩溶发育的地方,吸收大量的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渗人地下形成了丰富的裂隙岩溶水。这些裂隙岩溶水,受太古界变质岩的隔阻,沿岩层倾斜的方向,向北作水平运动,形成地下潜流,至城区遇到侵入岩岩体的阻挡和断层堵截,地下潜流大量汇聚,并由水平运动变为垂直向上运动,促进了岩溶发育和水位抬高,在强大的静水压力下,地下水穿过岩溶裂隙,在灰岩和侵入岩体的接触地带及第四系沉积层较薄弱处夺地而出,涌出地表,形成天然涌泉。
降水量的多少和季节分配直接影响着泉水的变化。济南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650~700毫米。由于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2/3的降水量集中在夏季,秋季不足 1/5,冬春两季降水很少。随着降水量的"少--多--少"的季度变化,泉水水位和流量也相应地出现"低—高—低"和"小—大—小"的季节变化,不过在时间上较降水的季节变化推迟一些。一般年份,泉水变化过程是自年初始,流量逐渐减少,至6月出现最小量和最低水位;7月份随降水量增加而流量开始增大,8、9月出现最大流量和最高水位。一般规律是年降水量多,当年泉流量大,水位高;年降水量少,当年泉水的流量也小,水位也低。
大气降水对泉水动态变化所起的主导作用,是人工开采量不超过泉水流量的情况下显示出来的,如果开采量大于泉流量,雨量因素则处于次要地位。开采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泉水的动态变化。 1972年1月20日6时40分,市区发生大面积停电4小时50分钟的事故,提水系统全部停机,这段时间市区水位回升40厘米。1968年,开采量与泉流量大体相当,被称为二者的转换年。在此以前,开采量小于泉流量,因此泉水表现一直很好;在这以后,由于开采量超过泉流量,并不断增大,泉水流量变小。1980年9月24日,市区停采地下水8小时,比平日少采水13500吨,市区地下水位回升44~45厘米。据山东省水文地质队资料,1973~1977年,市区水位下降2.25米。所以从1976年以后,雨季后不到1个月,泉水流量就逐渐减少。趵突泉自1981年以来,连续3年在3月上旬至9月初断流,干涸达半年以上。
对于我们济南人来说,不管泉水怎么形成,他都是上天赐予济南的最好礼物,我们都应该珍惜
⑹ 济南为何多泉水
山东省济南市以泉水众多而闻名于世。据元代史书记载,这里有七十二泉。清代《评泉斋记》说:“历下(指济南)之泉甲海内,著名者七十二,名存不著者五十九,其它无名者奚啻百数。”真可谓“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济南泉水的总涌水量,过去每天达40多万立方米,可供几十万人饮用。济南的泉,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为首,编织起四大泉群,如天女散花般撒遍全城。故有“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之说。
济南的泉到底有多少?至今谁也说不清。过去,芙蓉街的石板路,只要掀起石板,下面就是咕嘟咕嘟的泉水。不少街巷就有泉水溪流,妇女们出门就可以洗衣、淘米和梳洗。
泉城之所以有这么多泉,是和济南特殊地质、水文条件分不开的。济南的南面是鲁中丘陵,北面是华北平原。丘陵地区还是4亿年以前形成的质地比较纯粹的厚层石灰岩。平原地区上层是冲积层,下部却是坚硬的岩浆岩。济南正处于石灰岩和岩浆岩交界的地方。石灰岩在长期溶蚀作用下形成许多裂隙和溶洞,能储大量的水。鲁中丘陵的地下水,也随山势倾斜,与溶洞水流向济南。到达济南后,遇到不透水的岩浆岩阻挡,于是向上进入冲积层。但冲积层上部是不透水的粘土,使冲积层蓄水越来越多,水压越来越大。济南市区的地下裂缝,正好为承压水开了方便之门。承压水从裂缝中破门而出,喷涌出地面,这就形成了泉城众多绮丽的天然涌泉。
⑺ 济南泉水产生的原因及措施
泉水形成的原因
古时,人们对济南泉水成因的说法很多。有的认为济南泉水来源于河南的王屋山。如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济水自王屋山东流,有时隐伏地下,至济南冒出地面而成诸泉。明代胡赞宗诗云:“王屋流来山下泉,清波聊酌思泠然”。前人也有关于济南泉水来源的正确说法。如宋代曾巩、金代元好问等人认为,济南的泉水并非济水之出露,而是来自济南城南的山区。曾巩在任齐州知州期间,为摸清泉水来路,曾进山调查,认为南山区的水下渗潜流至市区而出露成泉。他在《齐州二堂记》中论述说:“泰山之北与齐之东南诸谷之水,西北汇黑水之湾(即锦阳川水),又西北汇于柏崖之湾(疑在柏崖山处),而至于渴马之崖(在今党家庄镇东、西渴马村一带)。盖水之来也众,其北折而西也,悍疾尤甚。及至于崖下,则泊然而止。而自崖以北至于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盖泉自渴马之崖潜流地中,而至此复出也。”
现代地质工作者调查研究认为,济南泉水来源于市区南部山区,大气降水渗漏地下顺岩层倾斜方向北流,至城区遇侵入岩体阻挡,承压水出露地表,形成泉水。济南南部山区为泰山余脉,自南而北有中山、低山、丘陵,至市区变为山前倾斜平原和黄河冲积平原的交接带,高差达500多米,这种南高北低的地势,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向城区汇集。在地质构造上,南部山区属泰山隆起北翼,为一平缓的单斜构造。由于北侧断裂切断,形成许多小断块,其中千佛山堑断块是构成城区泉群的构造基础。山区以前震旦系变质岩为基底,上布有1000多米厚的寒武系和奥陶系石灰岩岩层。岩层3~15度倾角向北倾斜,至市区埋没于第四系沉积层之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可溶性灰岩,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和长期溶蚀,岩溶地貌发育,形成大量溶沟、溶孔、溶洞和地下暗河等,共同组成了能够储存和输送地下水的脉状地下网道。市区北部为燕山期辉长岩——闪长岩侵入体,质地细密,岩质坚硬,隔水性能好。千佛山断块西有通过纬一路的千佛山断层;东有穿过解放桥和老东门的羊头峪断层,这样就组成了东西北三面阻水岩体,构在了三面封闭的排泄单元。
南部山区,在灰岩出露和裂隙岩溶发育的地方,吸收大量的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渗入地下形成了丰富的裂隙岩溶水。这些裂隙岩溶水,受太古界变质岩的隔阻,沿岩层倾斜的方向,向北作水平运动,形成地下潜流,至城区遇到侵入岩岩体的阻挡和断层堵截,地下潜流大量汇聚,并由水平运动变为垂直向上运动,促进了岩溶发育和水位抬高,在强大的静水压力下,地下水穿过岩溶裂隙,在灰岩和侵入岩体的接触地带及第四系沉积层较薄弱处夺地而出,涌出地表,形成天然涌泉。
降水量的多少和季节分配直接影响着泉水的变化。济南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650~700毫米。由于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2/3的降水量集中在夏季,秋季不足 1/5,冬春两季降水很少。四季降水量的具体情况是:春季(3~5)86.9毫米,夏季(6~8)448.2毫米,秋季(9~11)124.9毫米,冬季(12~2)25.2毫米。随着降水量的“少——多——少”的季度变化,泉水水位和流量也相应地出现“低——高——低”和“小——大——小”的季节变化,不过在时间上较降水的季节变化推迟一些。一般年份,泉水变化过程是自年初始,流量逐渐减少,至6月出现最小量和最低水位;7月份随降水量增加而流量开始增大,8、9月出现最大流量和最高水位。一般规律是年降水量多,当年泉流量大,水位高;年降水量少,当年泉水的流量也小,水位也低。
大气降水对泉水动态变化所起的主导作用,是人工开采量不超过泉水流量的情况下显示出来的,如果开采量大于泉流量,雨量因素则处于次要地位。开采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泉水的动态变化。1972年1月20日6时40分,市区大面积停电4小时50分钟的事故,提水系统全部停机,这段时间市区水位回升40厘米。1968年,开采量与泉流量大体相当,被称为二者的转换年。在此以前,开采量小于泉流量,因此泉水表现一直很好;在这以后由于开采量超过泉流量,并不断增大,泉水流量变小。1980年9月24日,市区停采地下水8小时,比平日少采水13500吨,市区地下水位回升44~45厘米。据山东省水文地质队资料,1973~1977年,市区水位下降2.25米。所以从1976年以后,雨季后不到1个月,泉水流量就逐渐减少。趵突泉自1981年以来,曾连续3年在3月上旬至9月初断流,干涸达半年以上。近年来通过加大泉水保护力度,趵突泉自2003年9月6日恢复喷涌以来,至2005年9月底,一直持续喷涌,地下水位达到29.8米以上,为38年以来历史最高水平。
楼主是不是还要问保泉的措施?
⑻ 为什么济南有那么多的泉
济南泉水
现代水文地质专家考证,济南泉水的成因是由其独特的地质结构和地理环境所构成的,济南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泰山余脉倾斜山区、丘陵,至市区变为山前倾斜平原和黄河冲积平原交接带,高差达500多米。南部山区地层结构为寒武系和奥陶系石灰岩岩层,岩层呈3-15度倾角向北倾斜。这些可溶性灰岩,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和长期溶蚀,形成大量地下溶沟、溶孔、溶洞和地下暗河,成为能够储存和输送地下水的脉状地下网道。大气降水后,大量地表水渗入地下,沿溶沟、溶洞、暗河等地下网道由南向北潜流。而济南市区北部为燕山期辉长岩——闪长岩侵入体,岩质坚硬,为不透水岩层,潜流的地下水到此受阻,大量汇聚,在水平运动强大压力下变为垂直向上运动。大量地下水穿过岩溶裂隙,夺地而出,形成众多形态各异的天然涌泉。
http://www.h2o-culture-world.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89
⑼ 济南泉水多的原因 100字左右 谢谢
一百不好说,我提示一下
济南的地质构造是一个向斜构造,山地是地下水的补给区,随着含水层渗透到济南市。属于承压地下水,在静水压力作用下,出露地表形成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