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观察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地质观察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1-03-01 21:17:46

Ⅰ 观察的方法有哪些

观察方法有哪些

.自然观察方法。
就是对大自然中所存在的东西进行观察。如在田野或植物园里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在森林和动物园里观察动物的活动情况等等。自然观察应注意选好观察点和观察对象,做好记录,并应进行多次原地或异地观察。
B.实验观察法。
就是通过做实验的方式进行观察。如解剖观察或化学实验观察等。
C.长期观察法。
就是在较长的时期内,对某种事物或现象进行系统观察。如气象观察、天文观察等等。进行这类观察时要耐心细致,观察点一经确定,不能随意变更。
D.全面观察法。
就是对某一事物的各个方面都进行观察,求得对该事物全面了解。
E.定期观察法。
就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对某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
F.重点观察法。
就是按照某种特殊目的和要求对事物的某一点或几个方面做重点观察。
G.直接观察法。
这是一种观察者深入实际,亲自动手做实验取得第一手资料或直接经验的观察方法。
H.间接观察法。
这是一种利用别人观察成果,得出深刻结论的观察方法。
I.对比观察法。
把两个以上的事物有比较地对照进行观察。
J.解剖观察方法。
把观察对象分解成两个以上的部分进行观察。

工程地质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定性评价方法
以自然历史分析法确定不同工程地质性质的形成原因内、演变趋势和发展预测容(条件分析)
2、 定量评价:定性分析基础上,通过定量计算,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地质过程机制分析—定量评价。
数学分析
力学分析
概率分析

Ⅲ 观察方法有哪些

(一)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
全面观察是指对某一事物的所有方面都进行观察,既要注意到事物比较明显的特征,又要观察到事物比较隐蔽的特征;既要把握住事物的整体,又要考察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既要观察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又要了解事物发展某一阶段的特点,从而对事物有一个全面而彻底的了解。同时,客观事物是极其复杂的,要实现全面观察,就必须调动眼、耳、鼻、舌、身等各种感官进行视觉、听觉、嗅觉、肤觉、触摸觉、动觉等诸方面的协同观察。重点观察是相对全面观察而言的。它是指只对事物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作特别深入细致的观察。著名作家杨朔在谈到观察人的特点时说:“我们要特别注意观察那些性格上有特点的人。从他的外表、举动、语言以及生活习惯上掌握他的性格。”重点观察就是抓关键、抓重点,把注意力紧紧瞄准你要观察的对象。
(二)比较观察与解剖观察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有效方法。比较观察是把客观事物加以对照比较,找出相同点和相异点,即认识事物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解剖观察是把被观察对象的各种特性,各个侧面及各个组成部分分解开,仔细地加以观察。通过解剖观察,可以加深对事物的了解。
( 三)顺序观察与侧面观察
顺序观察是按照事物的一定顺序进行的观察。客观事物总有其顺序,有其发展的过程。事物的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如事物的发展过程)、空间顺序(如远近、里外、上下、左右、前后等)、主次顺序、逻辑顺序等。观察时必须遵照一定的顺序,如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整体。从心理学上讲,顺序观察有利于信息的存贮、编码和提取。侧面观察是对事物和对象的某一个侧面进行的观察。如作文中记一个人物在特定场合下的活动,摄影中拍摄一个特写镜头等。
(四)长期观察与短期观察
长期观察是指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某一事物或对象进行的较为系统的观察。比如,气象小组为了摸清当地的气候特点及规律,进行数年的观察记录,并从获得的气象材料中概括出该地区的气象特征及规律。长期观察具有时间久、连续性强等特点,这就要求有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直至获得预期的观察结果为止,切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三日打鱼,二日晒网”。长期观察本身就是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过程。短期观察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对某一事物或对象所进行的观察。例如作文课中,为了写日出,一大早起来仔细观察日出的景观。短期观察的事物往往稍纵即逝,所以,一定要抓住时机,认真仔细地观察思考,并及时做好记录。
(五)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是观察者亲自动手进行观察,或者实地考查。间接观察是利用别人观察所得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和概括,得出相应的科学结论。
(六)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
自然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如学习植物学或动物学时,在大自然或动物园中,实地观察那些活生生的植物和动物。实验观察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进行的,如学习物理和化学时,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实际观察那些具体的物理或化学现象。
上述各种观察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根据观察的对象、时间和地点等条件,选择某种或某几种有效的观察方法。 一般情况下,在同一时期内,可以以某一种观察方法为主,另一些方法为辅,让各种观察方法取长补短,相互补充,观察活动也应该有主有次,突出重点,以便收到良好的观察效果。

Ⅳ 观察研究岩石的方法有哪些

一是手标本观察,也就是通过肉眼观察,这需要有一定的矿物学基础,能够用肉眼识版别一些常见矿物权。三大岩类各有哪些结构构造特征要基本了解。还有就是多看,有些岩石可能确实通过肉眼很难辨认,但要形成对其主观印象,下次见到时这个印象或许就可以帮助你。二是切薄片镜下观察。需要晶体光学基本知识,其实也是要识别矿物。另外还是要鉴别其镜下结构,分析是那种岩类。

Ⅳ 观察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看,闻,听都属于观察

Ⅵ 工程地质分析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1.定性研究:通过实验、详细的实地研究,对地质过程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得出定性评价
2.定量评价:定性分析基础上,通过定量计算,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地质过程机制分析——定量评价。

Ⅶ 路线地质观测的记录方法

6.2.3.1 野外观测记录的内容和要求

野外观测记录内容包括工作日期、天气、工作地点、观测路线(路线顺序号及路线经由的地理名称)、观测点号(顺序号,一般为数字前加点性代号,如D5、G10等)、点位(坐标位置和地理位置)、点性(地层分界点、构造点等,并评述露头情况)、观测内容描述、点间的沿途观测描述(从本点至下点沿途观测到的所有地质现象和测量的全部数据)等。

记录应客观、全面、真实,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要的或首次观察到的地质现象要详细描述。同一地质界线邻近的观测点或重复出现的现象可简略,只着重记录有变化的或特殊的现象。

重要地质现象应绘素描图或照相。素描图应有图名、比例尺、方向、图号。照相应有拍照地点、内容、镜向、编号等。

6.2.3.2 各类观测点描述内容和方法

(1)分界(界限)点

在点性后应以不同地质体代号注明。如地层分界点(Cm/Cw)。

(a)说明点两侧的地质(层)体单位,如点北西为马平组(Cm),南东为威宁组(Cw)。

(b)按路线观察先后顺序分别描述各地质体的岩石组合、各类岩层的岩性特征、古生物(种属、含量、埋藏情况等)、含矿性、分界(层)标志、各地质体的产状要素。

(c)阐明接触关系,接触面明晰程度。界线点一定要描述界线、界面情况,是平直紧叠接触还是中间有缝隙?缝隙的宽度?有无填充物?充填物是什么;界是平直的还是凹凸不平的;若为不整合接触或沉积间断,应描述接触面特征、产状,不整合或沉积间断的证据;若为侵入接触,应确认类型(超动、脉动或涌动)和穿插的先后关系、接触带特征、蚀变或矿化情况,并绘素描图或照相。

(d)描述其特征性,新发现的岩(矿)石或化石应采样和统一准确编号。

(2)构造点

(a)褶皱观测点:①描述褶皱名称,如小白岩山倾伏背斜;②描述核部地层单位、岩性组合、岩层特征;③分别描述两翼的地层单位、岩性组合、岩层特征,测量记录两翼同一层的产状;④测量枢纽产状、褶皱倾伏方向和倾伏角,目测轴面产状(倾斜方向及倾角);⑤观察描述褶皱形态、伴生构造、褶皱与矿产的关系;⑥素描和照相,并统一编号。

(b)断层观测点:①描述断层名称及编号,如中梁山断层(F7);②分别描述断层两盘的地层单位、岩性组合、岩性特征、岩层产状;③描述断层证据,断裂破碎带特征、宽度,伴生小构造,劈理、裂隙产状,构造透镜体形态、大小、长轴方向,小褶皱形态、轴面产状,摩擦镜面产状及擦痕方向等断层几何学、变形学、运动学资料,断层地貌及地下水特征等;④详细描述矿化和蚀变特征;⑤描述断层面形态、产状(走向、倾向、倾角);⑥阐明两盘岩层运动方向,断层性质;⑦素描和照相,并统一编号。

(3)水文地质点

描述内容为:①记录泉(井)的编号、标高;②描述周围的地层单位、岩性、地质构造特征、出水点的层位或构造名称;③说明涌水量及其与大气降水的关系、补给条件等;④描述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⑤成因和评价。

(4)地貌点

描述内容为:①描述地貌景观类型,如岩溶、滑坡等;②描述几何形态特征、规模(长度、宽度及厚度)和发育状况;③观察发育的地理、地貌、构造和地层、岩性位置及其与构造、岩性的关系;④素描和照相。

(5)第四系观测点

描述内容为:①记录露头性质及沉(堆)积物类型;②描述沉(堆)积物(体)规模、剖面宽度、厚度;③描述各类沉(堆)积物的层序、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厚度、接触关系、含矿性等;④记录化石及文化遗迹;⑤素描和照相,并统一编号。

(6)沿途描述(或点间描述)

每个观测点至下一观测点之间,都要进行沿途观察和描述,沿途描述要分段描述,尽量细分并详细记录。

Ⅷ 观察岩石的方法有哪些

首先通过观察岩石的颜色,光滑程度,纹理来确定岩石的类型:火山岩一般发黑,有的可能有矿物晶内体;变质岩一般看容不出矿物晶体,纹理很有特色,大多数颜色混杂;沉积岩即砂石等碎屑沉淀凝结而成,颜色发黄,白的多为砂质结构,发黑而看不出颗粒的大多是泥岩.

Ⅸ 观察岩石的方法有哪些,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1、肉眼观抄察:就是用眼睛去看岩石,观察内容包括颜色(表面风化后颜色和断开面新鲜颜色)、结构、构造、颗粒或矿物成分及大致含量。

2、显微镜观察:特别是颗粒非常细的岩石,肉眼无法看出有什么矿物,显微镜下可以用不同放大倍数来观察,确定矿物组成及每种矿物的含量,确定矿物颗粒的大小与形状、岩浆岩和变质岩中矿物的自行结晶程度或沉积碎屑岩中颗粒的磨圆度等。

可以从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及含量、结构、构造、蚀变、矿化、风化产物、特殊结构、构造方面观察。

(9)地质观察的方法主要有哪些扩展阅读:

岩石按其成因主要分为火成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整个地壳中,火成岩大约占95%,沉积岩只有不足5%,变质岩最少。不过在不同的圈层,三种岩石的分布比例相差很大。地表的岩石中有75%是沉积岩,火成岩只有25%。距地表越深,则火成岩和变质岩越多。地壳深部和上地幔,主要由火成岩和变质岩构成。火成岩占整个地壳体积的64.7%,变质岩占27.4%,沉积岩占7.9%。其中玄武岩和辉长岩又占全部火成岩的65.7%,花岗岩和其他浅色岩约占34%。

Ⅹ 地质调查方法

1.基础地质调查

在全面收集和分析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调查区的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及区域地质发展史,分析判断调查区可能存在的地质和断裂构造,通过野外的实地踏勘和简单的测量,确定在调查区内的地层、岩性和构造,并寻找在地表出露的能代表该地区地质构造的主要方向,并标示在图上。

2.水文地质调查

对于火山岩地区主要是寻找基岩裂隙水,研究基岩的岩性和其中的原生孔隙及裂隙的构成与分布规律;研究成岩后各种动力对岩层(体)的破坏作用和各种裂隙的分布与破坏规律;分析区内各种岩层(体)的含水性,判定裂隙含水层(体)的埋藏及分布特征;从基岩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含水特征,分析裂隙水构造类型及其水文地质特征,重点注意分析断裂的力学性质,断裂带中破坏产物的存在状态,胶结充填情况;分析断裂两盘的岩性、破碎程度、破碎带宽度及它们对富水性的影响;注意断层的多期活动情况,尤其注意新期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分析讨论断裂带规模对其富水性的控制作用;分析岩浆岩与围岩间的接触类型、蚀变、破碎情况及其水文地质特征;研究喷出岩裂隙(柱状节 理)、大孔性和熔岩通道的发育规律及其含水性;注意基岩区风化带的发育情况及其水文地质特征;观察区内地貌特征及其对地下水的控制作用,研究区内水文网的发育、变迁过程和动态变化;对区内主要含水层(体)中地下水的补给、运动和排泄条件进行研究,实测地下水露头的出水量,取水样进行水质分析,并对它们进行评价;收集现有裂隙水供水源地和采矿场的水文地质资料,对裂隙水的合理开发和疏干进行研究。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