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斜坡红土层是什么地质

斜坡红土层是什么地质

发布时间: 2021-03-01 16:21:28

❶ 地层岩性结构与地质灾害

一、地质灾害的岩土体条件

地质灾害活动与岩土类型、性质、结构具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在致密坚硬、结构完整的岩土发育区,很少有崩塌、滑坡、泥石流活动;相反,在结构破碎或松散软弱岩土发育区,崩塌、滑坡、泥石流活动强烈。县域岩土类型多样,性质和结构复杂,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控制作用不尽一致。

本区崩塌分为两类,分别是岩质崩塌和土质崩塌。岩质崩塌主要发生在县城达溪河北岸和黑河北岸基岩出露区;土质崩塌主要发生在县域内的广泛黄土发育区,其规模比较小。

本区发生滑坡的岩土类型比较单一,为黄土,属第四系更新统,除县域西南部外,其余地区广泛分布。滑坡数量多,以大中型滑坡主,小型滑坡比较多,发育少量特大型滑坡。

本区泥石流主要为泥流,各类岩土是泥石流固体碎屑物的来源。通常情况下泥石流的固体碎屑物分布越广泛、储存越丰富,越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调查区泥石流固体碎屑物主要是第四系残坡积物及沟谷中冲洪积物,其分布较少,以稀性泥石流为主。

二、易滑地层

县域内分布的地层主要包括:第四系、新近系、白垩系。其中第四系、新近系和白垩系是区内的地质灾害易发地层。

第四纪黄土在县域广泛分布于河谷阶地、黄土台塬、黄土梁峁、黄土沟壑区。其下伏地层一般为新近系红粘土或白垩系砂岩、泥岩及砂砾岩,形成不整合接触。黄土中发育多层红色古土壤层,这些古土壤相对于黄土来说是隔水的,遇水易发生软化,黄土滑坡大都沿着古土壤层向下滑动,或在黄土中产生滑动面。

新近系主要为上新统三趾马红粘土(N2),分布在黄土台塬下部以及黄土梁峁区基岩古地形坡面和黄土之间,黄土台塬之下的三趾马红土近水平分布,略向河谷地倾斜,倾角为2° ~10° ;三趾马红土在本区出露面积较小,主要分布在局部冲沟中,厚度变化大,呈不整合断续覆盖于老地层之上,其上多被第四纪黄土覆盖。由于黄土结构疏松、遇水软化、强度低、节理裂隙发育等特性以及上新统三趾马红土不透水性等特点,因而形成了地质灾害易发地层。

白垩系埋藏于黄土台塬第四系之下,构成区域的基底地层,分布面积广,厚度大,总体产状平缓,地层倾角为3°~6° ;由于受构造影响,地层产状局部发生变化。本区白垩系之上大部分都被黄土覆盖,局部与黄土之间夹有新近系红粘土,与上覆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大部分都有风化壳发育。其上黄土厚度变化较大,最厚可达数十米。本区白垩系的泥岩和砂质泥岩层是易崩滑地层,局部的基岩陡坡易发生崩塌,属于小型基岩崩塌。

三、岩土体结构

区内斜坡岩土体结构主要包括四种类型:黄土+近水平古土壤层型、黄土+倾斜古土壤层型、黄土+白垩系基岩型、黄土+新近系泥岩型。斜坡岩土体结构决定了斜坡变形破坏的方式和软弱结构面的位置,对滑面的位置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1.黄土+近水平古土壤层型

该岩土体结构特征是:斜坡自坡脚至坡顶皆由第四纪黄土和古土壤地层构成,属于典型黄土斜坡,主体为中更新世、晚更新世黄土和古土壤,主要分布于县域除西南部以外的达溪河、黑河流域广泛地区。该型斜坡稳定性与黄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密切相关。在岩性方面,黄土和古土壤质地松散,遇水时强度急剧降低,工程地质特性差,抗拉强度低,极易在临空面附近形成卸荷裂隙;在透水性方面,黄土透水性强,古土壤较黄土而言,粘土含量高,结构更为致密,古土壤相对为隔水层。雨季降雨沿卸荷裂隙渗入地下,在古土壤层上部形成上层滞水,极易沿古土壤层形成滑动面,滑体沿古土壤层在坡面或谷底坡脚剪出。此类坡体岩土体结构既可发生小型滑坡和崩塌,也可发生大型滑坡。

2.黄土+倾斜古土壤层型

该岩土体结构特征是:从坡脚到坡顶主要由第四纪黄土和古土壤地层构成,主体为中更新世、晚更新世黄土和古土壤,仍属于黄土斜坡,主要分布于县域除西南部以外的达溪河、黑河流域基底呈斜坡的广泛地区。此类斜坡的稳定性除与黄土较差的工程地质性质密切相关外,还与黄土中发育的古土壤层有关。古土壤较黄土而言,粘土含量高,结构更为致密,成为黄土层中的相对隔水层,在黄土与古土壤接触带易形成含水量较高的软弱结构面,从而控制滑坡的形成。

3.黄土+白垩系基岩型

该岩土体结构特征是:上部发育黄土及古土壤层,与下伏白垩系基岩为不整合接触。主要分布于县域达溪河和黑河两侧阶地或斜坡地带。由于黄土与古土壤的结构类型,与白垩系由砂砾岩、砂岩、泥岩和砂质泥岩组成软硬相间的结构类型差异巨大,在黄土与白垩系地层间形成泥质成分风化壳。降雨入渗到风化壳后,地下水就沿该层面径流,形成软弱易滑带,进而滑坡沿着黄土与基岩接触面发生滑动。由于特殊的岩土体结构及其工程地质特性,往往极易形成大型的多级滑坡,如观音村滑坡。

4.黄土+新近系泥岩型

该岩土体结构特征是:上部黄土和下部新近系泥岩组成的斜坡类型。县域内分布较少,仅有零星出露。红粘土黏粒含量高,是良好的隔水层,同时遇水强度降低,容易引起滑坡发生。其与“黄土+倾斜古土壤层型”斜坡对滑坡的控制作用类似,易发生斜坡失稳。

❷ 山体相连,但土质不一样,是什么地质现象

山体相连,但土质不一样,是“滑坡”的地质现象造成的。
从斜坡的物质组成来看,具回有松散土层答、碎石土、风化壳和半成岩土层的斜坡抗剪强度低,容易产生变形面下滑;坚硬岩石中由于岩石的抗剪强度较大,能够经受较大的剪切力而不变形滑动。但是如果岩体中存在着滑动面,特别是在暴雨之后,由于水在滑动面上的浸泡,使其抗剪强度大幅度下降而易滑动。
降雨对滑坡的影响很大。降雨对滑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雨水的大量下渗,导致斜坡上的土石层饱和,甚至在斜坡下部的隔水层上积水,从而增加了滑体的重量,降低土石层的抗剪强度,导致滑坡产生。不少滑坡具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的特点。
地震对滑坡的影响很大。究其原因,首先是地震的强烈作用使斜坡土石的内部结构发生破坏和变化,原有的结构面张裂、松弛,加上地下水也有较大变化,特别是地下水位的突然升高或降低对斜坡稳定是很不利的。另外,一次强烈地震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许多余震,在地震力的反复振动冲击下,斜坡土石体就更容易发生变形,最后就会发展成滑坡。

❸ 地理中怎么分辨某种地形容易产生滑坡还是泥石流

相同点:地势较陡(山区等);地质不稳定(山体松动)。不同点:地表内琐屑物质多;植被稀少;(短时期容)降水量大;山谷地带等容易发生泥石流。山脊地带等容易发生滑坡。其实,两者发生的条件大都相同。泥石流要有水,滑坡不需要水也会发生。而水大都流向山谷,所以只有山谷才有泥石流,而山脊处山体凸出,重力大,加之陡,附近有开矿爆破,山脊处修路等都可能引发滑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❹ 地层及岩土体结构与地质灾害

一、易滑地层

调查区内分布三叠系、侏罗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其中,第四纪黄土和新近纪泥岩是区内的易滑地层。

三叠系、侏罗系埋藏于第四系之下,仅在较大河谷出露,出露高度一般不大,未调查到基岩滑坡现象。在延河、汾川河两侧,尤其是公路、铁路边坡地段,可见基岩崩塌现象。

新近纪泥岩在区内分布不连续,呈不整合断续覆盖于之前老地层之上,其上多被第四纪黄土覆盖。仅在甘谷驿和青化砭东北部,南泥湾和油坊台西南部,以及枣园西部等地谷坡底部零星出露。尽管新近纪泥岩属于易滑地层,但由于其分布范围及小,在坡面上所处位置过低,所以,区内新近纪泥岩引起的滑坡并不多。

第四纪黄土分布最为广泛,几乎遍布全区。黄土结构疏松,强度低,遇水软化,节理裂隙发育等特性决定了黄土是区内最主要的易滑地层。本次调查的全部滑坡和绝大多数崩塌均发生在黄土层中。

二、岩土体结构

区内斜坡岩土体结构主要包括四种类型:黄土+近于水平古土壤层型、黄土+倾斜古土壤层型、黄土+古土壤+基岩型、黄土+古土壤+新近纪泥岩型。斜坡岩土体结构决定了斜坡变形破坏的方式和软弱结构面的位置,对滑动面的位置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一)黄土+近于水平古土壤层型

斜坡自坡脚至坡顶皆由第四纪黄土地层构成,属于黄土斜坡,主体为中更新世黄土(Qp2),主要分布于延河一级支流中上游、二级三级以及更小的支流两岸。该型斜坡稳定性从黄土本身来讲,主要与黄土的地质-工程地质性质密切相关。在岩性方面,黄土质地松散,工程地质特性差,抗拉强度低,极易在临空面附近形成卸荷裂隙,有利于滑坡体与母体分离。黄土遇水时强度急剧降低,有利于形成滑动面,可沿谷底坡脚剪出。在地层结构上,发育近水平的古土壤层。此类坡体岩土体结构属于较稳定的类型,滑坡发生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二)黄土+倾斜古土壤层型

仍属于黄土斜坡,从坡脚到坡顶皆由第四纪黄土构成,主体为中更新世黄土(Qp2),主要分布于延河一级支流中上游、二级三级以及更小的支流两岸。此类斜坡的稳定性除与黄土较差的工程地质性质密切相关外,还与黄土中发育的倾斜古土壤有关。古土壤较黄土而言,粘土含量高,结构更为致密,成为黄土层中的相对隔水层,在黄土与古土壤接触带易形成含水量相对较高的软弱结构面,从而控制滑坡的形成。

(三)黄土-基岩接触面型

上部黄土与下部基岩共同组成的斜坡类型。此类斜坡发育于延河干流以及一二级支流中下游,这一地区河谷宽阔,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地区。下伏基岩是大多滑坡发生的积极因素:一是岩土在工程地质性质上具显著差别,基岩力学强度大,抗滑能力强,稳定性高,多成为滑坡剪出口的下伏稳定地层;二是基岩的隔水性能相对较好,地下水容易在基岩面上相对富集,易饱水,造成基岩之上黄土力学强度下降,转变为滑带。据调查,沿基岩面剪出的滑坡比例占总数的78%。

(四)黄土-红粘土接触面型

上部黄土和下部新近纪泥岩所组成的斜坡类型。红粘土黏粒含量大,是良好的隔水层,同时遇水强度降低,在全区零星出露。但其所在之处,常引起滑坡的发生。与“黄土+倾斜古土壤层型”斜坡对滑坡控制作用类似,新近纪泥岩的存在不利于斜坡的稳定。

无论何种岩土体结构类型的直立坡或陡坡均以崩塌破坏方式为主(图4-18)。

图4-18 燕沟台崩塌地质剖面图

1—晚更新世黄土;2—中侏罗世泥岩;3—中侏罗世砂岩

❺ 请问这是什么土层什么地质什么泥土有什么特性学名叫啥

泥质岩,又称粘土来质岩。包括自泥岩、粘土岩、页岩、板岩等。因形成条件不同,有白、灰白、灰、黄、绿、红褐、棕等各种颜色。常见胶状、豆状、鲕粒状结构和鳞片状、毡状、格子状构造。成分非常复杂,主要是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和混层粘土等粘土矿物

❻ 紫色土黄色土红色土分层是什么地质

颜色不同土壤的成分也就不同。这个多和土壤下面所分布的地层岩性相关。比如专,紫红色粉砂岩属、泥岩上面就多是紫色、红色的土壤等等。

当然,这个仅仅是一部分简短不足的话,如果楼主想了解更详细的这方面的知识,不妨去买本土壤学来看看,或者在谷歌学术里面搜索相关的资料。

祝好。

❼ 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观音洞文化中提到的早期为沙质土壤和晚期的红土层,这种地质变化是因为什么

距今约70万~40万年前。观音洞遗址于1964年发现,位于贵州黔西县沙井。观音洞是沿回东西方向裂隙形成的窄长洞答穴。洞内文化遗物分早、晚两期。早期堆积为含角砾的砂质黏土,有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哺乳动物有嵌齿象科、巨貘等,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晚期堆积为红土层,含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石器中刮削器占80%,端刮器有100多件,另有少量砍砸器、尖状器。石器原料以硅质灰岩为主,石器加工形状不规则,大小相差很大。观音洞文化遗址是长江以南最大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观音洞文化和北京人文化一南一北,交相映照,代表了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辉煌。

❽ 我们这里的地质是怎么形成的。谢谢了。我们这里的土层有八九米深,再往下就是红石板,地表两米以下,有

根据描述,应该属于岩石球状风化形成的地质与土壤现象。这些土层形成的时间一般都是超过数十万年,也可能在百万年以上。

❾ 滑坡,泥石流 集中在什么地形区

不能说它集中在什么地形区,这是要看地质地貌条件,人为因素,降水和河流等多种条件才会产生的。我国主要是在云贵高原上比较容易产生。

❿ 什么样的地层容易出现滑坡

产生滑坡的条件: 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就第二个条件而言,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滑坡的人为因素:
违反自然规律、破坏斜坡稳定条件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滑坡。例如:
(1)开挖坡脚: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常因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例如我国西南、西北的一些铁路、公路、因修建时大力爆破、强行开挖,事后陆陆续续地在边坡上发生了滑坡,给道路施工、运营带来危害。
(2)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渗漏,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均易使水流渗入坡体,加大孔隙水压力,软化岩、土体,增大坡体容重,从而促使或诱发滑坡的发生。水库的水位上下急剧变动,加大了坡体的动水压力,也可使斜坡和岸坡诱发滑坡发生。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沿软弱面下滑。尤其是厂矿废渣的不合理堆弃,常常触发滑坡的发生。
此外、劈山开矿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岩、土体受振动而破碎产生滑坡;在山坡上乱砍滥伐,使坡体失去保护,便有利于雨水等水体的入渗从而诱发滑坡等等。如果上述的人类作用与不利的自然作用互相结合,则就更容易促进滑坡的发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多的工程活动破坏了自然坡体,因而近年来滑坡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应加以重视。
希望对你有帮助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