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自然地质条件包括什么作用

自然地质条件包括什么作用

发布时间: 2021-03-01 15:30:45

Ⅰ 什么叫自然条件包括哪些内容

、自然地理要素来

自然地理要素自是指涵盖制图区域的地理景观和自然条件,如地质、地球物理、地势、地貌、水文、江湖、海洋、气象、气候、土质、土壤、植被、动物、自然灾害现象等。自然地理要素相对稳定,变化较小,它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优劣,是衡量该区域开发前景的一个重要因素。

2、社会经济要素

社会经济要素(或称人文地理要素)是指由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经济、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如居民地、交通网、行政境界线、人口、历史、文化、政治、军事、企事业单位、工农业产值、商务、贸易、通信、电力、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疾病与防治、旅游设施,等等。社会经济要素的状况深刻地反映了该区域的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的程度。

Ⅱ 自然条件包括哪些方面

自然条件:指一个地域经历上千万年的天然非人为因素改造成形的基本情况。包括:地质地貌,生物资源,水文气候等方面。

Ⅲ 常见的自然地质有哪些

地质泛指地球的性质和特征。主要是指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发育历史等,包括地球的圈层分异、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岩石性质、矿物成分、岩层和岩体的产出状态、接触关系,地球的构造发育史、生物进化史、气候变迁史,以及矿产资源的赋存状况和分布规律等。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包括旅游中的山水名胜、自然风光等自然遗迹,也包括在晚近地质历史时期人类形成过程中,人类与地质体相互作用和人类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地质资源的遗迹以及地质灾害遗迹等。 地质遗迹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属性等可分为下列6种类型: (1)标准地质剖面:如中国最古老的岩石--辽宁鞍山白家坟花岗岩;天津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等。 (2)著名古生物化石遗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世界奇观--河南西峡恐龙蛋化石等。 (3)地质构造形迹:如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河南嵩山前寒武纪地层及三个整合遗迹等。 (4)典型地质与地貌景观:如安徽黄山奇峰;澎湖列岛的地形景观等。 (5)特大型矿床: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内蒙古白云鄂博;中国稀有金属和宝石明珠--新疆阿尔泰伟晶岩;黑龙江大庆油田等。 (6)地质灾害遗迹:如辽宁大连金石滩震旦系--寒武系地层中的地震遗迹;河北唐山地震遗迹;云南东川市泥石流及防治等。

Ⅳ 一、什么是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哪些方面

工程地质条件是指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各种地质因素的总称。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天然建筑材料以及岩溶、滑坡、崩坍、砂土液化、地基变形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

工程地质条件即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可理解为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一般认为它包括岩土(岩石和土)的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地表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

岩土的类型及其工程性质

这是最基本的工程地质因素,包括它们的成因、时代、岩性、产状、成岩作用特点、变质程度、风化特征、软弱夹层和接触带以及物理力学性质等。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工程地质工作研究的基本对象,包括褶皱、断层、节理构造的分布和特征。地质构造,特别是形成时代新、规模大的优势断裂,对地震等灾害具有控制作用,因而对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沉降变形等具有重要意义。

水文地质条件

这是重要的工程地质因素,地下水是降低岩、土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又在某些情况下对建筑物的某些部位(如基础)发生侵蚀作用,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它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动态和水质等。

地表地质作用

是现代地表地质作用的反映,与建筑区地形、气候、岩性、构造、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密切相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风沙移动、河流冲刷与沉积等等,对评价建筑物的稳定性和预测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意义重大。

地形地貌

地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状况、山坡陡缓程度与沟谷宽窄及形态特征等,地貌则说明地形形成的原因、过程和时代。平原区、丘陵区和山岳地区的地形起伏、土层厚薄和基岩出露情况、地下水埋藏特征和地表地质作用现象都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建筑场地和线路的选择。

天然建筑材料

工程中常用的天然建筑材料主要有:粘性土料、砂性土、砂卵砾石料、碎石、块石石料等,在大型土木及水利工程中,天然建筑材料的量、质及开采运输条件等,直接关系到场址选择、工程造价、工期长短等,因此,它也是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的重要内容,有时甚至可以成为选择工程建筑物类型的决定性因素。

(4)自然地质条件包括什么作用扩展阅读:

这些主要工程地质条件又分为场地地质和地基两个方面。在不同勘察阶段,对这两个方面的侧重应有所不同,但不能偏废,如在选址和初步勘察阶段,勘察工作侧重在场地地质,同时也对地基进行一定的研究。在详勘阶段则多侧重地基问题,但也要对场地地质作必要的调查研究工作。

自然条件是因地而异的,建筑物类型和性质也各不相同,因而在不同的情况下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的工程地质条件也是因地因工程而异,如在山区建筑,与场地稳定性有密切关系的地质现象(地层褶皱、断裂、滑坡、岩溶等)往往是重要的地质条件;

对地下建筑来说,地质构造对建筑物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而岩石产状、断层、节理和破碎带的性质与分布等是重要的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的好坏是对建筑地区,场址选择,建筑总平面布置,以及主要建筑物地基基础工程的设计与施工都有密切关系和影响,必须在工程建筑设计前将该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预先查明。

Ⅳ 地质作用包括哪些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力是能的表现,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版为外力作用和内权力作用.
1,外力作用按照方式不同分为风化作用,包括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剥蚀作用,包括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包括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作用两类.沉积作用,包括机械,化学,生物三类.
2,内力作用,
它们既发生于地表,也发生于地球内部。有的强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缓慢,如风化作用。地球的地表现状是地质作用对地球表面长期改造的结果。

Ⅵ 自然条件

(一)地质条件与地貌类型

1.地质条件

重庆市域的沉积岩地层发育较全,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基底由前震旦系浅变质砂岩、板岩组成,秀山和酉阳局部出露前震旦系变质岩系。基底以上为未变质的震旦系至第四系地层所覆盖。以红色碎屑岩为主的侏罗系地层最发育,分布最广;以白云岩、石灰岩等硫酸盐岩为主的下古生界地层则主要分布于市域东南部,岩浆岩为早古生代加里东期形成的基性岩,仅零星出露于城口县东北部。

地壳变化主要经历了 10 次构造运动,其中以晋宁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山运动最为强烈。重庆市域的Ⅲ级构造单元主要有大巴山陷褶带、渝东南陷褶带、川中台拱、重庆陷褶带,且都属于扬子准地台,只在城口北部少部分地带为秦岭褶皱带系的北大巴山地槽褶皱带。重庆市域的褶皱方向多为北东方向,次为西北向及南北向,东西方向的较少。褶皱的形态多为背斜狭窄、向斜宽缓的隔档式梳状褶皱,次为背斜宽缓、向斜狭窄的隔槽式箱状褶皱,仅在市域西南部有少量短轴背、向斜或窟窿,城口县附近有向西南倒转的褶皱。重庆市域的深断裂有华蓥山深断裂、七曜山深断裂及城口——房县深断裂,它们控制着大地构造格局及地貌形态。重庆市域因地质构造复杂、山地多、坡度大、河流纵横切割,故地质灾害严重,以危岩崩塌和滑坡最多,岩溶塌陷及泥石流次之,地质灾害程度名列全国大城市之首。

2. 地貌类型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丘陵山地区,市域内存在各个构造体系,主要有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渝东南川鄂湘黔隆褶带、渝西川中褶带、渝中川东褶带,向斜构造的渝南川黔南北构造带和渝东北大巴山弧形褶皱断裂带等。各构造体系由不同的岩层组合,差异性很大的构造特征和发生、发育规律,塑造了复杂多样的地貌形态。总体有以下 4 方面特征:

(1)地势起伏大,层状地貌分明。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地势高,最高处大巴山的川鄂岭海拔2796.8 米,大多为海拔 1500 米以上的山地;最低处为巫山长江水面,西部地势低,大多为海拔300 ~ 400 米的丘陵。长江横穿巫山山脉,形成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即长江三峡。由于地貌发育的阶段差异和新构造运动间歇性大面积抬升,在地域内构成从 300 米到 2400 米 7 级层状地貌,逐级分别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降低。

(2)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为主。重庆市地貌形态类型中有中山、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缓丘陵、台地和平坝等 8 大类。

(3)地貌形态组合地区差异明显,以山丘为主。华蓥山——巴岳山以西为丘陵地貌,华蓥山至方斗山之间为平行岭谷区,北部为大巴山山区,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则属巫山——大娄山山区。

(4)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喀斯特地貌大量集中分布,地下和地表喀斯特形态发育均佳。在背斜条形山地中发育了川东地区特有的喀斯特槽谷景观。在东部和东南部的喀斯特山区则分布着典型的石林、峰林、洼地、残丘、落水洞、溶洞、暗河、峡谷等喀斯特景观。

表 1-1 重庆市主要地貌类型面积统计表(2007 年末)

图1-2 重庆市地形地貌分布示意图

(二)成土母质与土壤类型

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气候、地形、母质、生物、水文以及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产物。重庆市在特定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和植被等条件下,发育的土壤类型多样。根据土壤普查结果,重庆市共有水稻土、紫色土、黄壤、石灰岩土、新积土、黄棕壤、红壤、山地草甸土 8个大类,16 个亚类,37 个土属,114 个土种(图 1-3)。

图1-3 重庆市土壤类型分布示意图

土壤主要受地质构造和地层分布的制约。重庆市的土壤,从水平分布看,紫色母岩分布的地区发育紫色土,石灰岩分布区发育石灰岩土,新冲积母质发育新积土,三叠系灰白长石石英砂岩和三叠系、志留系、奥陶系、寒武系的泥质灰岩、黄绿色砂质泥页岩、灰岩等发育为黄壤。从垂直分布来看,由低到高大体趋势是新积土——紫色土——黄壤或石灰岩土——黄棕壤——山地草甸土。

1.水稻土

水稻土广泛分布于重庆市海拔 1500 米以下的河谷阶地、丘陵、平坝及溶蚀槽坝内。重庆市的水稻土分属 3 个亚类,即淹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和潜育型水稻土。其中以肥力较高的淹育型水稻土为主,占水稻土的 80%以上;其次是潴育型水稻土,占水稻土的 10%左右;潜育型水稻土是水稻土中典型的低产水稻土,只占水稻土的 5.8%,这类土壤主要分布在水利排灌条件较差、深谷及大坝低洼之处,主要表现是冷、浸、毒。水稻土的酸碱性适中,土层结构良好,水、热、气、肥较为协调,若有水源保证和配套排灌设施,可建成高产稳产农田。

2.紫色土

紫色土是重庆市分布面积最广的土类,也是旱作农业的主要土壤,广泛分布于重庆市海拔500 ~ 800 米之间的丘陵、低山、平坝地区。从地理分布上看,西部丘陵地区及中部的涪陵、南川、丰都和东部的云阳、忠县、万县、开县一带,在中低山处有块状分布,大多分布于海拔 800米以内地区。因广布着紫色砂泥岩,因而紫色土分布尤为集中。

3.黄壤

黄壤主要分布于海拔 500 ~ 1500 米的低、中山以及丘陵地带和长江及大支流沿岸的二、三、四、五级阶地上。其中有 1/4 左右已开辟为耕地,是重庆市重要的旱粮和经济作物土壤,其余大部分为林地,同时也是典型的缺磷土壤之一。

4.石灰岩土

石灰岩土主要分布于海拔 1500 米以下石灰岩地层出露的背斜低、中山的槽谷区,中山均有少量分布。从地区分布看,主要分布在重庆市中部和东南部的涪陵、万州、黔江等地区。

5.新积土

新积土是重庆市各种大小河流搬运沉积而成的沿河两岸的主要农业旱作土壤,为第四纪地层上发育的土壤。主要分布于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大宁河等沿江沿河低阶地上,且绝大部分已开辟为耕地,是肥力水平较高的农耕地。

6.黄棕壤

黄棕壤属山地垂直土壤带的土壤类型,它在温凉湿润的生物气候条件下生成发育,故成土过程高,不仅有别于黄壤而且也有别于棕壤,但同时兼有黄壤和棕壤的发育特征。集中分布于海拔 1500 米以上的城口、巫山、开县、奉节、巫溪等 5 县的中山上,多为林地和牧草地。

7.红壤

红壤土土层深厚,但耕层较薄,质地粘重,通透性差,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低,供肥能力弱,耕作困难,宜种性窄,产量低,是典型的低产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秀山县中部坝区、南部梅江河槽谷区、洪安——雅江槽谷区和西部槽谷区。

8.山地草甸土

山地草甸土主要分布在重庆东部大巴山的海拔 1800 ~ 2700 米的台原峰丛洼地,以及涪陵、丰都、武隆、彭水、酉阳等地海拔 1400 米以上岩溶中山中上部平缓低洼地带。土壤呈酸性或微酸性,质地为重壤至轻粘,有机质和磷等养分含量高。因此,牧草丰盛,覆盖度达 80%~ 90%以上,株高达 30 ~ 40 厘米,是良好的牧业用地。

(三)气候

重庆市气候处于南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农业气候资源较为丰富,农业气候条件较为优越,特别是农业立体气候特征显著,具有夏热冬暖、光热同季、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湿润多阴等特点。全年平均气温19.0℃,年总降雨量1439.2毫米,四季宜农,利于农、林、牧综合发展。

(1)冬暖春早,热量丰富。重庆市内各地气温的南北纬向差异不大,但由于地势的高差悬殊,导致垂直差异明显。境内年平均气温分布,河谷平坝浅丘地区为 17.5℃~ 19.0℃,海拔 400 ~ 600 米地区为 16.5℃~ 17.5℃,海拔 600 ~ 800 米地区为 14.5℃~ 16.5℃,海拔 800 ~ 1000 米地区为 14.0℃~ 15.0℃,海拔 1000 米以上的中山地区在 14℃以上(图1-4)。重庆市各地活动积温值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年平均 > 0℃的活动积温,平坝丘陵地区为 6000℃~ 6900℃,山区在 6000℃以下;年平均≥ 10℃的活动积温,平坝丘陵地区在 5100℃~ 6200℃之间,山区不足 5100℃ ;年平均≥ 15℃的活动积温,平坝丘陵地区在4500℃~ 5300℃之间,山区低于 4500℃ ;稳定通过 10℃~ 20℃的活动积温,平坝丘陵地区在3700℃~ 5000℃之间,山区小于 3700℃。

图1-4 重庆市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

(2)降水充沛,空气湿度大。重庆地处长江中上游,降水量丰富,年降水量达 986 ~ 1439毫米。夜雨多,年总夜雨量占年总降水量的 60% ~ 70%,夜雨昼晴,对植物光合作用有利,但空气潮湿,年平均相对湿度高达 80%左右(图 1-5)。

重庆太阳辐射弱,日照时间短,太阳辐射量和日照时数是我国最少的地区之一,年太阳辐射量仅为 3390 兆焦耳/平方米左右,年日照时数为 856.2 小时(图 1-6)。由于太阳辐射弱,光照少,空气潮湿,昼夜温差小,对农作物籽粒干物质增长和水果糖分积累及着色不利,而较有利于茎叶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4)光、热、雨匹配同季。光能、热能和雨量各自的季节分布均存在很大差异,但相互匹配同季,资源的数量集中分布在暖季,5 ~ 9 月资源量占全年总量的 65%左右。暖季的农业气候资源明显优于冷季。

(5)农业气候资源分布垂直差异大。降水量在一定范围内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年日照时数随海拔升高而递减,伏旱随高度增加而减弱,而寒(冻)害随高度增加而增大。故农业呈立体布局,全面发展。

(6)农业气象灾害频繁。主要有夏伏旱、春秋低温、暴雨洪涝、大风冰雹。冰雹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和盛夏的山区,大风与冰雹往往相伴发生(图 1-7)。寒潮年均发生 3 次,强寒潮为每年1.5次。夏旱约3~5年1遇,西部和北部偏重;伏旱约10年6~8遇,通常与连晴高温相伴,中部地区最重(图 1-8)。

图1-5 重庆市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

图1-6 重庆市年日照时数分布示意图

图1-7 重庆市冰雹灾害分布示意图

图1-8 重庆市干旱指数分析分布示意图

(四)水文

重庆境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水能蕴藏量巨大,极具开发潜力。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在5000 亿立方米左右,每平方千米水面积居全国第一,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 1438.28 万千瓦,可开发量为 750 万千瓦,全市每平方千米拥有可开发水电总装机容量是全国平均数的 3 倍,水能资源开发量在全国领先。

1. 地表水

重庆市径流全部由大气降水补给,其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都和同期的降水量呈正相关。同时受地形地貌影响,地区之间形成较大差异。据重庆市多年资料统计,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在1000 ~ 1200 毫米之间,年平均降水总量为 995.7 亿立方米。市域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除长江及其主要支流嘉陵江、乌江之外,还有流域面积在 3000 平方千米以上河流 10 条,流域面积在 30 ~ 50 平方千米以上河流 436 条。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渠江、綦江、御临河、龙溪河、赖溪河、芙蓉江、安居河、大宁河、小江、任河等。其中除任河是注入汉水以外,其余均属长江水系。长江干流从西到东横穿市域全境,在境内与南北向的 5 大支流和若干中小河流构成水系(图 1-9)。

图1-9 重庆市水系分布示意图

2. 地下水

重庆市境内的地下水均由大气降水补给,受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及含水量空间展布的控制。由于境内地质构造复杂,水文地质环境也十分复杂。重庆市地下水主要有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碎屑岩孔隙裂隙水、基岩裂隙水 3 个类型。根据统计分析表明,重庆市地下水的年均总量为 149亿立方米,其中碳酸盐裂隙溶洞水占 78%,碎屑岩孔隙裂隙水占 16%,基岩裂隙水占 6%。

Ⅶ 常见的自然地质有哪些

地质泛指地球的性质和特征。主要是指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发育历史等,包括地球的圈层分异、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岩石性质、矿物成分、岩层和岩体的产出状态、接触关系,地球的构造发育史、生物进化史、气候变迁史,以及矿产资源的赋存状况和分布规律等。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包括旅游中的山水名胜、自然风光等自然遗迹,也包括在晚近地质历史时期人类形成过程中,人类与地质体相互作用和人类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地质资源的遗迹以及地质灾害遗迹等。
地质遗迹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属性等可分为下列6种类型:
(1)标准地质剖面:如中国最古老的岩石——辽宁鞍山白家坟花岗岩;天津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等。
(2)著名古生物化石遗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世界奇观——河南西峡恐龙蛋化石等。
(3)地质构造形迹:如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河南嵩山前寒武纪地层及三个整合遗迹等。
(4)典型地质与地貌景观:如安徽黄山奇峰;澎湖列岛的地形景观等。
(5)特大型矿床: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内蒙古白云鄂博;中国稀有金属和宝石明珠——新疆阿尔泰伟晶岩;黑龙江大庆油田等。
(6)地质灾害遗迹:如辽宁大连金石滩震旦系——寒武系地层中的地震遗迹;河北唐山地震遗迹;云南东川市泥石流及防治等。

Ⅷ 什么是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指一个地域经历上千万年的天然非人为因素改造成形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土特产品。

1、地形是指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具体指地表以上分布的固定物体所共同呈现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种状态。地形与地势、地貌不完全一样,地形多偏向于局部结构,而地势讲走向,地貌则一定是指整体特征。如:鞍部是地形,山谷是地貌。

2、气候,自然科学名词,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与天气不同,它具有稳定性。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研究气候的学科是气候学。

3、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8)自然地质条件包括什么作用扩展阅读

土壤构成:

土壤里的物质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固体部分、液体部分和气体部分。

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砂粒、土粒和胶粒)。土壤矿物质种类很多,化学组成复杂,它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是作物养分的重要来源之一。

土壤由矿物质和腐殖质组成的固体土粒是土壤的主体,约占土壤体积的50%,固体颗粒间的孔隙由气体和水分占据。

土壤气体中绝大部分是由大气层进入的氧气、氮气等,小部分为土壤内的生命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土壤中的水分主要由地表进入土中,其中包括许多溶解物质。

土壤中还有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Ⅸ 地理条件与地质条件有什么区别

地理条件是一个地区自然地理要素条件.主要包括该地的位置条件\气候\水文\气候\土壤\生物等.
地质条件主要指该地所处的板块位置,地震\火山]地质构造\岩石\地下矿产\等要素.
地震是地质要素,气候是地理要素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