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地质沉降带理论
A. 地质历史时期的三个沉降带和隆起带分别是什么
第一列隆起带:菲律宾、日本、海上。
第一列沉降带:台湾海峡,中国南海。
第二列隆起带:福建武夷山脉、张广才岭。
第二列沉降带:三江平原、松辽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
第三列隆起带:太行山、贵州山脉。
第三列沉降带:四川盆地、陕甘宁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
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答案。
B.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中,什么叫"工程建设位于地面沉降影响范围内,临近地面沉降影响范围"
地面沉降是指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专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属地质现象),地面沉降有自然的地面沉降和人为的地面沉降。
自然的地面沉降一种是在地表松散或半松散的沉积层在重力的作用下,由松散到细密的成岩过程;另一种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地震等引起的地面沉降。
人为的地表沉降主要是大量抽取地下水所致。
地面沉降的危害主要有:
(1)毁坏建筑物和生产设施;
(2)不利于建设事业和资源开发。发生地面沉降的地区属于地层不稳定的地带,在进行城市建设和资源开发时,需要更多的建设投资,而且生产能力也受到限制;
(3)造成海水倒灌。地面沉降区多出现在沿海地带。地面沉降到接近海面时,会发生海水倒灌,使土壤和地下水盐碱化。对地面沉降的预防主要是针对地面沉降的不同原因而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地面沉降会对地表或地下构筑物造成危害;在沿海地区还能引起海水入侵、港湾设施失效等不良后果。人为的地面沉降主要是过量开采地下液体或气体,致使贮存这些液、气体的沉积层的孔隙压力发生趋势性的降低,有效应力相应增大,从而导致地层的压密。
严重的情况时会发生地陷或者天坑这种危害,这里的评估就是要预先考虑到这种情况并作出应对措施
C. 影响地面流水沉积作用的主要地质因素
沉积作复用是被运动介质制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按沉积环境它可分为大陆沉积与海洋沉积两类;按沉积作用方式又可分为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物质沉积三类引。广义指造岩沉积物质进行堆积和形成岩石的作用,狭义的指介质(如水)中悬浮状物质的机械沉淀作用。指被风,流水,冰川等搬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沉积,堆积的过程。例:河口三角洲。
D. 如何应对地质沉降
最好是提前预防,因为地质沉降的发展是很难改变,当发生了治理的难度和投入很大。最后问一下你应对地质沉降的目的是什么了。如:是为了地面的建筑物、坝体等。
E. 地面沉降勘查中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
6.2.1勘查的基本复要求
由于地面沉制降是由大规模抽汲地下流体所引起,具有分布范围广、沉降速率慢的特点,因此,地面沉降勘查应遵循以下原则:
6.2.1.1场地的工程条件
(1)查明场地沉积环境和年代,划分地貌单元,特别应注意第四纪沉积、湖积或浅海相沉积的平原或盆地,以及古河道、洼地、河间地块等微地貌情况;
(2)查明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的岩性、厚度和埋藏条件,特别要查明硬土层和软弱压缩层的分布;
(3)测定在最大取水深度范围内的主要可压缩层和含水层的变形特征;
6.2.1.2场地地下水埋藏条件
(1)查明第四纪含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包括含水量、岩性、颗粒组成、孔隙水、渗透性、井的单位出水量、水温等;
(2)查明地下水埋藏深度和承压性,以及各含水层之间或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
(3)查明地下水在天然条件下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有关参数。
6.2.2地球物理勘查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
场地的工程条件:
(1)探测第四纪地层的空间分布、厚度、硬土层与软弱土层的分布;
(2)探测第四纪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层位、含水层的岩性特征及颗粒组成;
(3)探明古河道、洼地及河间地块等微地貌情况。
F. 地面沉降有哪些类型
地面沉降有自然的地面沉降和人为的地面沉降。自然的地面沉降:一种是地表松散或半松散的沉积层在重力的作用下,由松散到细密的成岩过程;另一种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地震等引起的地面沉降。人为的地面沉降主要是过量开采地下液体或气体,致使贮存这些液体、气体的沉积层的孔隙压力发生趋势性的降低,有效应力相应增大,从而导致地层的压密。
我国出现地面沉降的城市较多。按发生地面沉降的地质环境可分为3种模式:①现代冲积平原模式,例如,我国的几大平原。②三角洲平原模式,尤其是在现代冲积三角洲平原地区,例如,长江三角洲就属于这种类型。常州、无锡、苏州、嘉兴、萧山的地面沉降均发生在这种地质环境中。③断陷盆地模式,它又可分为近海式和内陆式两类。近海式指滨海平原,如宁波;内陆式为湖冲积平原,如西安市、大同市。
不同地质环境模式的地面沉降具有不同的规律和特点,在研究方法和预测模型方面也应有所不同。
另外,根据地面沉降发生的原因还可分为①构造沉降:由地壳沉降运动引起的地面下沉现象。②抽汲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由于过量抽汲地下水(或油、气)引起水位(或油、气压)下降,在欠固结或半固结土层分布区,土层固结压密而造成的大面积地面下沉现象。③采空沉降:因地下大面积开采石油、天然气,采空引起顶板岩(土)体下沉而造成的地面碟状洼地现象。④抽汲卤水引起的地面沉降。
中国出现地面沉降的城市较多。我国已经陆续发现具有不同程度的区域性地面沉降的城市有30多座。可能还有一些城市虽已发生沉降,但因没有进行全国性全面的城市精密测量,所以不能给出沉降城市的准确数字。以下简要介绍几座地面沉降较严重的城市。
1)上海市。从1921年发现地面下沉开始,到1965年止,最大的累计沉降量已达2.63米,影响范围达400平方千米。有关部门采取了综合治理措施,采用人工回灌方法,使地下水位回升,地面部分回弹,市区地面沉降已基本上得到控制。从1966~1987年22年间,累计沉降量36.7毫米,年平均沉降量为1.7毫米。
2)天津市。从1959~1982年间最大累计沉降量为2.15米。1982年测得市区的平均沉降速率为94毫米。目前,最大累计沉降量已达2.5米,沉降量100毫米以上的范围已达900平方千米。
3)北京市。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北京的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1~2米,最严重的地区水位下降可达3~5米。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导致了地面沉降。有的地区(如东北部)沉降量590毫米。沉降总面积超过600平方千米。而北京城区面积仅440平方千米,所以,沉降范围已波及郊区。
4)西安市。地面沉降发现于1959年,1971年后随着过量开采地下水而逐渐加剧。1972~1983年,最大累计沉降量777毫米,年平均沉降量30~70毫米的沉降中心有5处。1983年后,西安市地面沉降趋于稳定发展,部分地区还有减缓的趋势。到1988年最大累计沉降量已达1.34米,沉降量100毫米的范围达200平方千米。
5)太原市。经1979年、1980年、1982年3次在市区600平方千米范围的测量,发现沉降量大于200毫米的面积有254平方千米,大于1000毫米的沉降区面积达7.1平方千米。最严重的是吴家堡,其次是小店。吴家堡水准点的累计沉降量:1980年是819毫米,1982年是1232毫米,到1987年累计沉降量达1380毫米。
此外,还有宁波市,常州市,苏州市,无锡市,嘉兴市,杭州市,台湾省的屏东、彰化、云林、嘉义、台中和台北等6个县(市),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
G. 华北平原地质沉降原因是什么
楼主您好:
由于多年的地下水超采,辽阔的华北平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专漏斗区”。一属项研究结果表明,包括浅层漏斗和深层漏斗在内的华北平原复合地下水漏斗,面积7328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2.6%;而在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在开发城市地下空间时,亦频频遇到了因为过度开发地下空间而导致地陷的问题。
H. 地质承载力够了,还会发生沉降吗 采取什么措施可以减少沉降基础处理
会.有时会发生地面下沉.但更多时候地球内部力量比较大,发生板块运动,岩浆喷发,地震,火山等现象.
I. 浅谈几种地质条件下的地基加固处理
一、墙体中常见的裂缝主要分成以下三类。(一)温度性裂逢这种裂逢是墙体中最常见的,这种裂逢常见于不同材料的交接处,如圈梁和砖砌体交接处的水平裂缝。一般材料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能,房屋结构由于周围温度变化引起变形,不同材料的膨胀系数不一样,导至产生温度性的裂逢。(二)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逢房屋在建成后,地基一般都会下沉。如果地基沉降不均匀,沉降大的部位与沉降小的部位发生相对位移,在墙体中产生剪力和拉力,当这种附加内力超过墙体本身的抗拉抗剪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且这些裂逢会随地地基的不均匀沉降的增大而增大。这种裂逢一般成斜裂逢,且裂缝走向凹陷处。这种裂缝在建筑物下部比较明显,由下向上发展,呈“八”字,倒“八”字﹑水平、竖逢等。当长条形建筑物中部沉降过大,则在房屋二端由下往上呈“八”字形裂逢,且首先在窗角上突破;反之,当两端沉降过大时,则形成两端由下往上倒“八”字型裂缝,也首先在窗角上突破,也可在底层中部窗台处突破形成由上至下竖缝;当某一端下沉过大时,则在某端形成沉降端高的斜裂缝;当纵横墙交点处沉降过大,刚在窗台下角形成上宽下窄的竖缝,有时还有沿窗台下角的水平缝;当纵横墙凹凸设计时,由于一侧的不均匀沉降,还可导致产生水平推力而形成力偶,从而导致交接处的竖缝。(三)结构性裂缝结构性裂逢是由于上部荷载而引起的裂缝,表明墙体承载力不足或存在较大问题。因房屋结构的原因产生的裂缝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结构设计有差错,由于计算荷载时有遗漏,构造不合理造成结构不合理而引起的;砌体施工质量差,墙体砌筑时灰逢不饱满﹒厚度不均匀﹒组砌方式不符合要求等,砌筑砖墙时,未对砖块湿水,采用干砖上墙等都会降低砌体承载力,使墙体日后出现裂缝;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因为在房屋建成后埋设各种管线穿过墙体,破坏墙体整体性,减少了墙体载面面积,削弱了墙体承载力,从而引起墙体裂缝;改变房屋用途,加大使用荷载或增加振动力,从而使墙体受到破坏,引起墙体裂缝。二、处理的技术手段。一般来说,温度性裂缝对房屋结构安全影响不大,但是裂缝发展到一定程度,承载力削弱也有可能发展成为结构性裂缝。沉降裂缝和结构性裂缝对房屋安全影响比较大。(一)温度性裂缝可以采取以下技术手段(1)屋面没有保温隔热屋的增设保温隔热层。屋面板受阳光辐射吸收热量较多,增设空气隔热层或选用导热系数小,保温性能优良材料作保温层能有效控制层面板的升温。层面板温度降低下,它与墙体的温差大大缩小,能有效防止顶层墙体裂缝。(2)对已存在的温度性裂缝且不影响结构安全的,在其裂缝稳定后用砂浆堵抹即可。(二)沉降裂缝采用以下技术手段(1)当沉降裂缝发生后沉降发展较为缓慢且有减弱趋势时,应在裂缝稳定后对裂缝修复。修复一般用水泥砂浆﹒树脂砂浆填缝或水泥灌浆封闭保护的方法处理。(2)当沉降裂缝发展较快且有加速趋势时,应采取临时支护措施,减小基础荷载,加固基础后修复。基础加固常用加大基础面积法﹒桩基础托换法以及注浆等改变土壤特性的方法。(三)结构性裂缝采用以下技术手段。(1)通过卸载方法减轻墙体荷载。对于由于荷载过大,砌体强度低,已经产生墙体裂缝的墙体,可采用减轻上层结构自重与荷载的方法。或在其顶部砌体内增设钢筋混凝土梁承担上部荷载。(2)结构加固补强法。对于荷载较大,砌体载面尺过较小,承载力不足并已产生裂缝的墙体,可在不损害主体结构的情况下适当加大载面尺寸,以提高其承载能力,这种方法也可以起到相应的效果。三、结束语 墙体裂缝有可能是工程建设的时候形成的,也可能是日后维修保养不当造成的。对于已经出现的墙体裂缝,观察裂缝的形状跟走向、有无发展趋势,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确定裂缝的性质。判断裂缝对房屋结构安全有无影响。如果不影响安全,则作简单处理即可。如影响大,则要采取适当的技术手段加固处理。如确实无修缮价值,则要尽快拆除。
J. 什么是地质学中的沉积作用
母岩风化和剥蚀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水体流速或风速变慢、版冰川融化以及其他物权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搬运能力减弱,从而导致被搬运物质的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为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可以发生在海洋地区,也可以发生在大陆地区,所以沉积作用包括海洋沉积和大陆沉积,前者又分为滨海、浅海、半深海和深海沉积,后者又分为河流、湖泊、沼泽、冰川等沉积。 沉积的方式有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