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地质遗迹规划
㈠ 地质遗迹保护的编制保护规划
编制地质遗迹保护规划首先要地区域地质调查或专门调查的基础上,认定具有国际版、国内权和区域性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的分布,评定可建立国家级、省级、县级地质遗迹保护区。依据国民经济建设总体布局,考虑地质遗迹的价值和现实条件,分期分批实施保护,为此,必须制定地质遗迹保护区发展规划。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国家地质遗迹保护区发展规划,经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签署意见,由国务院计划部门综合平衡后,报国务院批准实施;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拟定本辖区的地质遗迹保护区发展规划,经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签署意见,由同级计划部门综合平衡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的内容包括:地质遗迹保护区分布状况及保护价值,保护内容,保护区建设的目标任务,保护区建设的具体部署,保护区建设的基本措施等。
㈡ 地质遗迹保护的全国规划区
(1)东北山地及松嫩平原区;
(2)华北、辽河平原、晋冀山地及辽东山东半岛区;版
(3)陕甘黄土高原区;
(4)华东、中南权丘陵山地及海岛(台湾、海南岛)区;
(5)四川盆地、丘陵及云贵高原区;
(6)内蒙古东部、中部干旱草原区;
(7)内蒙古西部、宁夏、河西走廊及新疆荒漠草原区;
(8)青藏高原高寒荒漠草原区。
㈢ 地质遗迹保护的定义
地质遗迹保护(抄protection for geological heritage):地质袭遗迹是地球历史的物证,是现今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地质遗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人类对地质遗迹资源的利用是通过对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过程实现的,当前,切实保护好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地质遗迹保护是自然保护的重要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有地质(古生物)工作组,负责审定具有全球意义的地质遗迹,中国地质遗址保护工作主要由国土资源部归口管理。
㈣ 地质的地质遗迹
地质遗迹是地质时期留下的各种见证,是人们研究地球演变的重要依据。 地质遗迹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属性等可分为下列6种类型:
(1)标准地质剖面:如中国最古老的岩石——辽宁鞍山白家坟花岗岩;天津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等。
(2)著名古生物化石遗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世界奇观——河南西峡恐龙蛋化石等。
(3)地质构造形迹:如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河南嵩山前寒武纪地层及三个整合遗迹等。
(4)典型地质与地貌景观:如安徽黄山奇峰;澎湖列岛的地形景观等。
(5)特大型矿床: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内蒙古白云鄂博;中国稀有金属和宝石明珠——新疆阿尔泰伟晶岩;黑龙江大庆油田等。
(6)地质灾害遗迹:如辽宁大连金石滩震旦系——寒武系地层中的地震遗迹;河北唐山地震遗迹;云南东川市泥石流及防治等。 根据中国各种地质遗迹资源的赋存条件和区域特点,可将全国分为以下规划区:
(1)东北山地及松嫩平原区
(2)华北、辽河平原、晋冀山地及辽东山东半岛区
(3)陕甘黄土高原区
(4)华东、中南丘陵山地及海岛(台湾、海南岛)区
(5)四川盆地、丘陵及云贵高原区
(6)内蒙古东部、中部干旱草原区
(7)内蒙古西部、宁夏、河西走廊及新疆荒漠草原区
(8)青藏高原高寒荒漠草原区。 据1997年统计,地质遗迹保护区为86处,其中国家级12处,省级33处,市级9处,县级32处。
据22个省(市、区)最新统计,已建地质遗迹保护区52处,其中国家级10处,省级19处,市、县级23处;规划拟建地质遗迹保护区325处,其中国家级67处,省级162处,市县级96处。 据1992年统计,在606处自然保护区中,有地质内容的自然保护区104处,包括国家级27处,省级71处,县级6处。
至1997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926处,其中含地质内容的自然保护区约160处左右。 地质公园(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 既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保健疗养、文化娱乐的场所,又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
目前,全球已经建立了102个世界地质公园,其中中国有29个(截止到2013年5月),中国还分4批建立了171个国家地质公园。
中国世界地质公园目录如下:
1.安徽黄山地质公园(Huangshan Geopark)
2.江西庐山地质公园(Lushan Geopark)
3.河南云台山地质公园(Yuntaishan Geopark)
4.云南石林地质公园(Stone Forest Geopark ,Shilin Geopark))
5.广东丹霞山地质公园(Danxiashan Geopark)
6.湖南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质公园(Zhangjiajie Sandstone Peak Forest Geopark)
7.黑龙江五大连池地质公园(Wudalianchi Geopark)
8.河南嵩山地质公园(Songshan Geopark)
9.浙江雁荡山地质公园(Yandangshan Geopark)
10.福建泰宁地质公园(Taining Geopark)
11.内蒙古克什克腾地质公园(Hexigten Geopark)
12.四川兴文地质公园(Xingwen Geopark)
13.山东泰山地质公园(Taishan Geopark)
14.河南王屋山—黛眉山地质公园(Wangwushan-Daimeishan Geopark)
15.海南、广东雷琼地质公园(Leiqiong Geopark)
16.北京房山地质公园(Fangshan Geopark)
17.黑龙江镜泊湖地质公园(Jingpohu Geopark)
18.河南伏牛山地质公园(Funiushan Geopark)
19.江西龙虎山地质公园(Longhushan Geopark)
20.四川自贡地质公园(Zigong Geopark)
21.内蒙古阿拉善沙漠地质公园(Alxa Desert Geopark)
22.陕西秦岭终南山地质公园(Qinling Geopark)
23.广西乐业-凤山地质公园(Leye-Fengshan Geopark)
24.福建宁德地质公园。(Ningde Geopark)
25.香港地质公园(Hongkong Geopark)
26.安徽天柱山地质公园(Tianzhushan Geopark)
27.江西三清山地质公园(Sanqingshan)
28.湖北神农架地质公园(Sennongjia Globa Geopark)
29.北京延庆地质公园(Yanqing Global Geopark)
㈤ 地质遗迹景观保护
地质遗迹的保护不能仅停留在对视觉的景观资源的保护上面,更要加强包括对自然物力资源、自然物理过程、生物资源、生态过程、生态系统等资源的保护上面。昌乐古群地质景观受到保护和培育的自然资源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自然物理资源,包括水大气、土壤、地形地貌、地质特征、化石资源、自然光景、自然音景和洁净天空。
2)自然物理过程资源,包括气候、侵蚀、火山口形成过程。
3)生物资源,包括本地植物、本地动物和生物群落。
4)生态过程,包括光合作用、自然演替和进化。
5)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邮寄环境。
6)以及上述自然资源的高价值附属特征,即(自然)视觉景观。
(一)保护与培育原则
1)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总原则。
2)制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消极作用,减少干涉原则。
3)提高火山群风景名胜区自然环境的生态修复能力。
4)便于科研机构的考察研究。
5)便于地质旅游。
(二)分区保护
分区保护根据保护景观的重要性及科学价值的不同分为四类:核心区(资源严格保护区)、缓冲区(外围保护区)、实验区(资源有限利用区)、旅游服务设施区(发展控制区)等(图版3-3-6昌乐火山群风景名胜区景观分区保护规划图)。其中前三类属于保育区性质。
1.核心区(资源严格保护区)
核心区是生态资源最为珍贵和关键的地区。昌乐地区古火山群是省内及国内罕见的地质遗迹和景观,是珍贵而不可再生的地质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不允许有任何破坏。对其采取的保护措施是应限制过量开发,对不利状态的环境要素要减轻其人为压力,实施针对性的自然保护措施。
该区的保护工程措施是:
1)对保护区进行基础地质调查,进行1∶2000地形、地质测量,1∶1万地质测量,查明地质遗迹形成背景及成因、演化,提高保护区基础地质研究程度,供地质遗迹保护总体规划使用。
2)加固工程。区内地质遗迹最大特点是柱状节理极其发育,随着时间迁移,节理缝逐渐加大,稳定性降低,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以固定。
3)防护棚。对重点地区遗迹采用钢架玻璃钢棚,以减少其风化程度,达到保护的持久性,外围用栏杆及铁网圈连。
4)整治浮土碎石,种植树木、灌木,防止水土流失,营造小气候。
5)建立地质遗迹保护管理数据库。
6)区外围建防护栏,对游人区进行点或线状开放,设置部分广告牌、警示牌。
7)实行旅游导游制。
8)进行公益性广告宣传。
2.缓冲区(外围保护区)
主要指核心区外围与核心区关系密切且对其有直接影响的地区,对重要地段进行护栏、铁丝网保护,整体进行绿化环境治理,改善区域环境,严禁采石活动,局部可进行以生态保护为主的经济产业。
该区的保护工程与措施是:
1)非经批准,严禁玄武岩等资源的开采加工行为。
2)退耕还林,以观赏林、经济林为主。
3)严禁机动车进入,修建必要的人行道。
4)各景点设广告牌、警示牌。
5)对易滑坡、落石地段进行整治加固,设立警示牌。
6)外围用防护网圈连。
3.试验区(资源有限利用区)
核心区、缓冲区以外的区域。该区域主要以旅游开发为主,进行有限度的展示和旅游等试验。
该区的保护工程与措施是:
1)非经批准,严禁资源开采。
2)注重保护生态,建立新型绿化农业,建立区域小气候。
3)对重要景区立牌说明。
㈥ 地质遗迹的介绍
地质遗迹是在地球历史时期,由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形成,反映了地质专历史演化属过程和物理、化学条件或环境的变化。这是人类认识地质现象、推测地质环境和演变条件的重要依据,是人们恢复地质历史的主要参数。地质遗迹是不可再生的,破坏了就永远不可恢复,也就失去了研究地质作用过程和形成原因的实际资料。
㈦ 什么是地质遗迹景观
先说什么是地质遗迹: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包括旅游中的山水名胜、自然风光等自然遗迹,也包括在晚近地质历史时期人类形成过程中,人类与地质体相互作用和人类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地质资源的遗迹以及地质灾害遗迹等。
地质遗迹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过程中,由于内外力的地质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古人类遗址、古生物化石、矿物、岩石、水体和地质灾害遗迹等,其中具有独特性和典型价值的,便成为人类所关注的地质遗迹。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地质构造形式多样,地质遗迹丰富多彩,是世界上种类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有的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云南的石林、安徽的黄山、广东的丹霞地貌等地质遗迹,都以其独具的特色,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我国地质遗迹有哪些类型
地质遗迹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属性等可分为下列6种类型:(1)标准地质剖面:如中国最古老的岩石——辽宁鞍山白家坟花岗岩;天津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等。(2)著名古生物化石遗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世界奇观——河南西峡恐龙蛋化石等。(3)地质构造形迹:如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河南嵩山前寒武纪地层及三个整合遗迹等。(4)典型地质与地貌景观:如安徽黄山奇峰;澎湖列岛的地形景观等。(5)特大型矿床: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内蒙古白云鄂博;中国稀有金属和宝石明珠——新疆阿尔泰伟晶岩;黑龙江大庆油田等。(6)地质灾害遗迹:如辽宁大连金石滩震旦系——寒武系地层中的地震遗迹;河北唐山地震遗迹;云南东川市泥石流及防治等。
我国的地质遗迹分区
根据我国各种地质遗迹资源的赋存条件和区域特点,可将全国分为以下规划区:(1)东北山地及松嫩平原区;(2)华北、辽河平原、晋冀山地及辽东山东半岛区;(3)陕甘黄土高原区;(4)华东、中南丘陵山地及海岛(台湾、海南岛)区;(5)四川盆地、丘陵及云贵高原区;(6)内蒙古东部、中部干旱草原区;(7)内蒙古西部、宁夏、河西走廊及新疆荒漠草原区;(8)青藏高原高寒荒漠草原区。
我国的地质遗迹保护区
据1997年统计,地质遗迹保护区为86处,其中国家级12处,省级33处,市级9处,县级32处。
据22个省(市、区)最新统计,已建地质遗迹保护区52处,其中国家级10处,省级19处,市、县级23处;规划拟建地质遗迹保护区325处,其中国家级67处,省级162处,市县级96处。
我国含地质内容的自然保护区
据1992年统计,在606处自然保护区中,有地质内容的自然保护区104处,包括国家级27处,省级71处,县级6处。
至1997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926处,其中含地质内容的自然保护区约160处左右。
然后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品提高,旅游业的兴旺,我国国家风景名胜区中的地质遗迹为主题的旅游活动也开始展开了。
在国家公布的11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许多风景名胜区以名山、名湖、河流峡谷、岩溶洞穴、瀑布泉水、海滨海岛等为主体命名,和地质遗迹密切相关。在全国512处各类风景名胜区中,其中含地质遗迹的名胜区可达半数以上。
我国国家森林公园中的地质遗迹
至1998年,我国已建森林公园920余处,其中国家级295处。其类型可分山岳型、湖泊型、火山型、沙漠型、冰川型、海岛型、海滨型、溶洞型、温泉型、草原型及园林型,前9种类型森林公园的地貌主体皆与地质遗迹密切相关,或含有一种或多种地质遗迹。
此外,在我国已公布的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15处为古猿和古人类遗迹,属于地质遗迹的一种类型。
㈧ 地质遗迹分类的发展
地质遗迹是地球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或这些地质作用的综合过程而形成的地质现象。因地质作用类型的多样性,地质作用过程的复杂性,地质作用时间的长期性,也就造成了地质遗迹的多样性。
美国内政部国土局把地质遗迹划分为15类,强调各类地质现象的典型性和其发现研究历史。
1)地质特征、岩石类型、标准化石首次发现描述和命名地;
2)重要地质过程或原理首次发现和研究地区;
3)地学教科书范例依据的野外实例地区;
4)古生物演化阶段的重要化石记录区域;
5)由风、水、冰、风化大规模毁坏性作用产生的典型特征;
6)洞穴和岩溶地形;
7)热泉、自流泉水和含水层;
8)能提供经典性研究和教育机会的地质特征;
9)地球演化史中的重要阶段的突出范例;
10)有众多各类重要地质特征的集中分布,即使其中某些单个不十分重要,但其集合却具有不一般的重要意义;
11)具有重要地质或历史意义的矿山或矿区;
12)奇异地景,如漂砾、陨石、火山口(非火山成因的类似地貌或火山成因)、峰林等;
13)奇特的岩石或矿物产地;
14)地质特征及组合,地质景观具有自然美学性并具休闲价值;
15)具休闲和教育价值的岩矿标本采集地。
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把地质遗迹划分为8个大类:古生物类、地层和标准剖面类、古环境类、岩石类、地质构造类、地貌景观类、经济地质类,其他类型重要地质现象。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产工作组(IUGSGeosite)于1993年对地质遗产类型提出了一个景点类型的分类方案。这个方案把地质遗产分为13大类。每一大类又分为若干类型,总的称为景点类型(表5-1)。
表5-1 地质古生物遗产类型
地质景观的分类方法
中国地质旅游学会陈安泽先生先后两次对我国地质景观资源作了较详细的分类:共分为4大类,19类,52亚类,在具体应用中还可结合实际需要划分出更多的“种”(表5-2,表5-3)。其分类中着重考虑了地质成因(陈安泽等,1991)。
表5-2 地质景观类型划分表
续表
续表
(据陈安泽等,1991)
表5-3 地质旅游景观资源类型表
续表
(据陈安泽等,1991)
其后邓霭松又提出了一个分类方案(表5-4):
表5-4 地质遗迹分类表
续表
(据邓霭松)
为了开展旅游资源调查和规划,建设部相关部门也在有关文件中涉及了地质遗迹分类(表5-5):
表5-5 地区旅游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需要调查的旅游资源内容表
(据建设部)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对于风景名胜区中地质遗迹的研究和分类日渐提上议事日程,地矿部和建设部的一批专家主要结合其观赏价值,对地质遗迹划分为以满足游客要求的地质景观类,景观点或景观区(李烈荣等,2002)。
根据国土资源部在《地质遗迹保护规定》中明确规定的地质遗迹保护六个方面的内容,再结合以上各家对地质遗迹类型的划分方法的借鉴,我们提出一个建议性的分类方案(表5-6),将地质遗迹分为5大类、29亚类、若干类型。
2003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公布了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指南对地质遗迹分类有如下划分:经济地质与采矿、工程地质、地球历史、地貌、冰川地质、水文地质、矿物、古生物、岩相学、沉积学、土壤科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和火山学,同时还列出了地理学、考古学、人类学及教学基地等。2006年11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专家组会议上通过的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标准和指南中再次强调了在地质特征:如代表性岩石、矿物、矿产、化石和地形等几方面能反映的固体地球科学,经济地质与采矿、工程地质学、地貌学、冰川地质学、自然地理学、水文学、矿物学、古生物学、岩石学、沉积学、土壤科学、洞穴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和火山学等学科分支相关的地质遗迹。
表5-6 中国主要地质遗迹类型划分方案
从上述地质遗迹分类沿革,可以清楚地看出,随着地质遗迹调查工作的展开和扩大,对地质遗迹研究工作的深入和拓展,为适应地质公园建立、建设和发展,其分类越来越完善。与地球科学的学科的关联越来越明确,越来越贴近描述中的应用。所以分类表就越来越细,分量越来越重。这当然更利于地质遗产调查的使用和分析对比,更利于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展示,有利于地质公园的规划和建设,有利于科学普及的组织和开展。
地质遗迹分类学的研究目的在于指导调查、研究、规划、保护和开发地质公园则是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工作的重要平台。从上述分类演进过程可以看出几个变化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略到系统,由描述到实用,由形式到学科,最后UNESCO提出的最新分类中已基本上进到学科分类的层次了。
㈨ 什么是地质遗迹
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