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特征不整合是什么意思
① 在构造地质学中怎样判断不整合接触
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侵蚀面上往往有底砾岩、古风化壳等;有明显的岩层缺失现象,代表长期间断;不整合面上下的岩性、古生物等有显著的差异。
② 不整合的观察、研究及地质意义
地层不整合接触是研究地质发展历史及鉴定地壳运动特征和时期的一个重要依据。在岩石地层学上也是划分地层单位的依据之一。研究不整合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类型的变化情况,有助于了解古地理环境及其变化。不整合面及其上、下相邻岩层中,常形成铁、锰、磷及铝土矿等沉积矿床(图2-34)。不整合也是构造上的一个软弱带,常成为岩浆及其他含矿流体的活动地带,有利于形成交代型或填充型的内生矿床(图2-35)以及次生富集矿床。同时,不整合对油、气和地下水的储集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野外工作中,必须系统地收集有关资料,对不整合进行系统地观察和分析研究。
图2-34 华南某锰矿床剖面示意图
1—砂岩;2—石灰岩;3—沉积锰矿床;4—千枚岩;5—铅锌矿;6—正断层
图2-35 山西某铜矿床剖面示意图
不整合面下黑色区域表示铜矿
1.确定不整合的存在
地壳运动往往引起地表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沉积、成岩作用的变化和生物界的演化,同时,地壳运动与岩石变形、岩浆活动及区域变质等地质作用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这些与地壳运动有关的地质作用所产生的现象,都可作为确定不整合的直接或间接的标志。
地层古生物方面的标志 上、下两套地层中的化石所代表的地质时代相差较远;或二者的化石反映出在生物演化过程中存在不连续现象(包括种、属的突变),或二者的生物群迥然不同。这些都反映了该区在下伏地层沉积之后,由于地壳运动引起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根本变化。根据化石和区域地层对比,确定两套地层之间存在某些层位的缺失,而又证明它不是断层造成的,则说明有不整合存在。
沉积方面的标志 上、下两套地层在岩性和岩相上截然不同,两套地层之间往往有一个较平整或起伏不平的古侵蚀面,这个面上可能保存着古风化壳、古土壤层或与之有关的残积型矿床,如铁、锰、磷、镍、稀土或铝土矿等。上覆地层的底层常有由下伏地层的岩石碎块、砾石组成的底砾岩。如四川广元至江油一带位于不整合面上的下侏罗统白田坝组底砾岩中的砾石,就绝大部分是下伏地层中的石英砂岩(D1)及碳酸盐岩(P-T)。如下伏岩石是片麻岩或花岗岩等富含长石的岩石,则不整合面上常有高岭土层或长石砂岩层。这些都是不整合的沉积标志。
构造方面的标志 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构造变形强弱程度不同,因而两套地层的褶皱型式、断裂情况也各异,这是角度不整合的构造标志。一般地说,下伏老地层遭受构造变形的期次总是多于上覆新地层,因而其构造变形相对要强烈和复杂;下伏老地层中某些断层、节理或其他构造面(如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面),可延伸至不整合面而被截断。从宏观方面看,两套地层的构造线方向有时也迥然不同(图2-36)。但是,也要注意,岩层褶皱型式的差异,变形的强弱不同,其影响因素很多,如岩石物理力学性质不同而引起的变形差异等。因而在运用构造方面的标志时要从多方面考虑,综合分析。
图2-36 陆谷地区地质图
O1S3与D2C1两套地层的构造线方向截然不同,二者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方面的标志 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及其构造是在不同时期的地壳运动中形成的。因此往往各自伴生不同时期和不同特点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并各有不同类型的矿床。如四川攀西地区的会理群为一套变质火山岩和沉积岩组成的浅变质岩系,其中有侵入的含铜、镍矿床的基性-超基性岩体及含铁、锡矿床的花岗岩体。在这套变质岩系之上覆盖着未经变质的火山和沉积岩组成的新元古界及古生界,其中又有较晚时期侵入的含钒钛磁铁矿的基性岩体,二者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如果两套地层变质程度有明显差异,而且直接接触,并可说明其间并非断层接触,则可确定为不整合接触。至于如何鉴定发育于变质岩系中的不整合,将在第九章中论述。
以上从不同方面阐述了不整合存在的表征。野外调查时,要注意观察和辨识这些现象的特征,研究其成因。只有对各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观察研究不整合面及其上、下地层的产状、岩性和时代
不整合面是较平整的还是起伏不平的,反映了该区当时的大陆侵蚀程度和地貌特征。不整合面有的比较明显,有的却不甚明显。例如在靠近不整合面的下伏岩层,常因风化剥蚀而碎裂,从而与其上的风化残积层呈过渡关系,而这些风化残积层与上覆岩层也常呈过渡关系。这就须仔细观察,详细测制剖面,了解岩性变化和风化物特征,才能确定不整合面的位置。
有些不整合面可因后来的构造变动与其上覆地层一起褶皱而呈波状弯曲,或因发生断层而错移。因此,要系统地测量不整合面和上、下地层的产状,通过分析,以了解不整合面的几何特征。
对不整合面上、下的地层要进行系统的剖面观察研究,详细观察描述其岩性、岩相和化石,尽可能精确地确定其时代;对下伏地层的构造形态、变质情况及岩浆活动应全面观察描述;要注意观察描述上覆地层在不同地区的岩性、厚度和产状变化情况。对底砾岩要注意砾石的成分和砾石中可能含有的化石,以便了解砾石的来源;对砾石的粒度、圆度、分选性和排列方向等资料的系统收集,有助于分析下伏地层的抬升出露情况和古地理特征。如北京西山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的底砾岩,其圆度和分选性均好,反映当时该区地势较平坦,砾石经过长距离流水搬运后堆积的。而四川广元至江油地区下侏罗统白田坝组底砾岩的砾石大都为次棱角状,分选也较差,再从砾石成分和分布特征来看,可以说明当时龙门山北段已褶皱隆起成山,地形有较大起伏,泥盆系到三叠系都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其岩石碎块经流水搬运出山区不远就堆积下来。
在野外观察过程中,对不整合接触出露良好,地质现象典型而清楚的地点,应仔细观察描述,绘制剖面图、素描图和照相。还要沿露头进行适当追索,观察其分布和变化情况。如发现矿产,应查明其层位关系并了解其变化。
3.研究不整合的空间分布和类型变化
对地层接触关系的观察研究,不应当只局限于一两个地段,而要尽可能在较大的区域追索其分布和类型的变化情况。如图2-37所示,一套地层在发生褶皱后遭受剥蚀,后又为较新地层所覆盖,于是随着观察地点的不同,可以看到各种角度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
图2-37 地层经褶皱、剥蚀后与其上水平地层在不同部位所显示的接触关系
(据B.A.Dunbar和J.Rodgers,1957)
A、B、D和E等处上下地层呈不同角度接触;C和F处地层呈平行接触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同一期地壳运动在不同的地区表现有强弱的差异,因此,可在同一构造区域内可以发现同一时代地层和下伏地层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接触关系。如图2-38表示了宁镇山脉西段从北到南,下、中侏罗统象山群(J1-2)与下伏地层在不同地点所表现的不同接触关系。在栖霞山、南象山区,象山群以明显的角度不整合与下伏古生代不同时期的地层相接触;在仙鹤观一带象山群(J1-2)与上三叠统黄马青群(T3)则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在南京附近钟山区的象山群与上三叠统黄马青群(T3)则表现为连续沉积的整合接触关系。
图2-38 宁镇山脉中、下侏罗统象山群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综合剖面图
(据郭令智等,1965,简化)
1—松散沉积;2—上泥盆统;3—中、上石炭统;4—中二叠统;5—上二叠统;6—下、中三叠统;7—上三叠统;8—中、下侏罗统;9—辉长岩
因此,在观察研究地层接触关系时,既要避免把在一个地段上看到的某两套地层之间的某类接触关系,不顾具体情况的到处生搬硬套;也要注意避免把同期地壳运动在不同地区形成的两套地层之间不同的接触关系,或在不同地段同一不整合上、下相接触的地层层位不同,而误认为是不同时期地壳运动的产物。
4.确定不整合的形成时代
不整合的形成时代,通常是以不整合面下伏地层中最新的一层时代为下限,以上覆地层中最老一层的时代为上限,其间所缺失的那部分地层所代表的时代,就是不整合的形成时代。如为角度不整合,这个时期即为地壳运动相对剧烈时期,代表一个“褶皱幕”,或称为“造山幕”。
由于地壳运动发展的不平衡,可以反映在地层接触关系的复杂性上,因此,在确定不整合的形成时代时应注意以下四种情况:
(1)如图2-37所示,上覆地层的底部一层与下伏的经过褶皱并剥蚀的一套老地层相接触,不仅在不同地方(如A、B、C、F)表现为不同角度的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而且是在不同地段与不同时代的地层接触。这时在确定不整合时代时,应以下伏地层的最新层位的时代为下限,取其上、下限相隔最近的时代为不整合形成时代。
(2)在同一次地壳运动影响范围内,首先发生褶皱、隆起和遭受剥蚀,以后又下降接受沉积,这样一个运动周期在不同地区可以有先有后,时间有长有短,因而缺失地层的多少并不一致;在空间上,地壳运动影响的范围在不同阶段也是不同的,表现的强弱程度也各异。因此,不同地区,不整合面上、下相接触的地层层位也会各不相同,反映的时间间隔的长短也各不一样。这是褶皱幕的穿时性而不是同时性的反映。因此,要注意,不要把同期地壳运动在不同地方形成不同类型的不整合,或从不同地段不整合面上、下接触的层位的差异,误认为它们是不同时期的地壳运动的产物。
(3)在一个范围较大的区域内,可以发生多次地壳运动,形成多个角度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不同地区地壳运动发生的期次并不一定一致,因而在不同地区的地层剖面中,不整合的次数也是不一致的。在接近长期隆起的古陆方向,几个不整合往往逐渐归并,甚至在近古陆处归并成一个角度不整合,其间缺失的地层也较多,时间间隔也较长,实际上是包含了多次地壳运动所经历的事件。
(4)在不整合分布区域之内,下伏地层的最新地层与上覆地层的最老地层之间这段时间内,并不一定完全处于剥蚀状态而无沉积。图2-39对一个不整合面所经历的时间间隔内发生的事件作了分析,图中虚线表示下伏地层C在各地停止沉积的地质时代,随之下伏地层C的一部分在各地不均一地被剥蚀掉了(图中竖直线部分);在进行侵蚀和随后一段时间内各地没有沉积(图中空白部分),然后,上覆地层D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残余的下伏地层C之上。以上覆地层D的底界时代为上限和与之相接触的下伏地层C(图中代表侵蚀面的曲线)的时代为下限所代表的不整合形成的时代,显然包含了原来就没有沉积的时期(即“缺”的时期)和原来有沉积后来被侵蚀掉了的那部分地层的时代(即有而复“失”)。可见,要准确地确定不整合时代的下限是较困难的。至于要详细查明一个不整合所缺失的地层中哪些是“缺”和哪些是“失”,也并非易事。因此,需要根据广大区域的地层、岩相及古地理、构造和岩浆活动等方面的大量资料,进行对比和综合分析,才能正确地认识不整合,比较准确地鉴定出它所代表的地壳运动的时代,并对其影响范围和强弱程度以及区域构造发展史得出正确的结论。
图2-39 两套地层C和D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示意图
(据H.E.Wheeler,1958,略加修改)
5.不整合的地质意义
(1)不整合是确定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时期的主要依据,不整合面又是划分构造层的分界面。所以不整合对于研究地壳运动、地质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不整合是划分岩石地层单位的依据之一;但由于不整合不代表等时面,所以它不能作为划分年代地层单位的依据(尹赞勋等,1981)。
(3)对不整合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类型变化情况的观察研究,可以为了解地壳运动的不均衡性和古地理特征提供依据。
(4)由于不整合面是构造上的薄弱带,岩浆及其含矿流体易沿此带而形成一些内生矿床;同时,由于不整合面下有古风化壳,因此,还常有铁、锰、磷、铝土矿等外生矿床。石油地质构造研究还表明,在不整合之上的新地层覆盖下,由古剥蚀面形成的古潜山是很好的储油构造;剥蚀面以下老岩层组成的“山丘”是石油运移储集的有利构造,剥蚀面以上新岩层组成的披盖构造起着良好的盖层作用。我国辽河、渤海湾等坳陷中均曾发现这类含油构造。因此,不整合的研究对于油气、金属与非金属矿床的寻找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5)不整合主要分为平行不整合与角度不整合两种类型,平行不整合的形成主要是地壳的垂直运动(造陆运动)造成,其特点是构造变形较弱,变位明显,往往呈大面积隆起和坳陷的区域性面式展布,最大主应力轴σ1在垂直方向上,因此造陆隆升属拉张伸展构造动力学环境,即“陆隆伸展”。而经典的角度不整合主要由水平挤压造成(造山运动),最大主应力轴σ1在水平方向,最小主应力轴σ3在垂直方向,属挤压构造动力学环境,其特点是构造变形十分强烈,往往成排成带具有明显的定向性。
③ 请问什么是“地层不整合界线”
地层不整合就是地层并非按照年代沉积的 有角度不整合(上覆地层与下面有角度差异) 平行不整合(又叫假整合,为沉积间断形成的,可能发现暴露面,但岩层产状不变)
④ 地学中的超覆型不整合是什么意思和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什么关系
这些都是不整合,也就是相邻接触的地层,时代有缺失。至于怎么区分,主要是在外业识别,看产状和层理等地质现象。
⑤ 地质名词整合与不整合的解释,煤层与岩层之间也存在这个说法吗
煤田地质没做过,但我觉得也有可能是不整合的接触关系,但应该不常见;
因为形回成煤的主要是植物答,而植物只有保存在还原环境中才能保证它可以被保存,然后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煤。
植物可以被保存在经过抬升-风化剥蚀-下沉-沉积的岩层之上,因此有不整合也是可能的;不过稳定的沉积环境应该更利于煤层的形成吧
⑥ 不整合的类型
根据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产状及其反映的地壳运动特征,不整合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即平行不整合(也称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即狭义的不整合)。
1.平行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某些时代的地层,表明在这段时期发生过沉积间断,这两套地层之间的接触面——不整合面就代表这个没有沉积的侵蚀时期。不整合面也就是古剥蚀面,在这个面上常有底砾岩(其砾石为下伏地层的岩石碎块),有时还保存着古风化壳或古土壤层。不整合面有平整的,也有高低起伏的,它反映了上覆新地层沉积前的古地貌形态。
平行不整合的形成是由于地壳在一段时期内处于上升,而在上升过程中地层又未发生明显褶皱或倾斜,只是露出水面发生沉积间断和遭受剥蚀。经过一段时期后,又再次下降接受新的沉积,从而使上、下地层之间缺失了一部分地层,但彼此的产状是基本平行的。这一过程可以表示为: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和遭受剥蚀→再下降、再沉积。
如我国华北和东北南部广大地区的中石炭统(本溪组)直接覆盖在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的石灰岩侵蚀面之上(图2-30),其间缺失了自上奥陶统到下石炭统的一系列地层,而上、下地层的产状基本平行,这是一个典型的平行不整合接触。
图2-30 北京周口店太平山南坡奥陶系与石炭系接触关系
(据郑剑东)
1—奥陶系石灰岩;2~6—石炭系
平行不整合在平面上和剖面上都表现为: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界线在较大区域内呈平行展布,产状也基本一致,但其间却缺失部分地层,如图2-31中的下泥盆统(D1)与上奥陶统(O3)的接触关系。平行不整合主要是造陆运动的结果,与地壳的垂直升降有关。
2.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又简称不整合(狭义),主要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产状又不相同。在不整合面上也常有底砾岩、古风化壳、古土壤层等。上覆的较新地层的底面通常与不整合面基本平行,而下伏的较老地层层面与不整合面则相截交。
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下降、接受沉积→褶皱上升(常伴有断裂变动、岩浆活动、区域变质等)、沉积间断、遭受剥蚀→再次下降、再沉积。因此,角度不整合的存在反映了该地区在上覆地层沉积之前曾发生过褶皱等重要构造事件。
角度不整合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均表现为: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有较明显的差异,其间又缺失一部分地层。上覆较新地层的底面的界线(即不整合线)与下伏较老的不同层位的地层相交截,如图2-31中的下二叠统(P1)的底面界线在平面上与中泥盆统(D2)和上泥盆统(D3)相交截,在剖面上则覆盖切截了上奥陶统(O3)、下泥盆统(D1)和中泥盆统(D2)等地层。四川江油马角坝地区,下侏罗统白田坝组(J1b)底砾岩层覆盖在三叠系各统地层之上(图2-32)。而在邻近地区,还可发现下侏罗统白田坝组底部砾岩层直接与二叠系—泥盆系的各层相接触,且上下地层产状截然不同,是一个典型的角度不整合。
图2-31 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立体示意图
D1与O3之间为平行不整合;P1与D3、D1、D2之间为角度不整合
图2-32 四川江油马角坝地区地质简图
J1b与三叠系呈角度不整合
以上所述的是两类不整合主要地质特征。但地层的接触关系并不只是简单的几种,而是表象多态,变化多端,例如,非整合(异岩不整合)、上超不整合等。所谓非整合也称异岩不整合,是沉积岩与基底结晶岩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图2-33A),结晶岩可以是岩浆侵入岩也可以是变质岩。而上超不整合是由于古地貌、古地形上有较大的凹凸不平(如古河道,浅海中的古岛屿等),造成新地层沉积时在古凹凸不平处被截断,形成上超不整合。上超不整合表现为上覆较新地层与不整合面呈截交关系,而下伏较老地层既可与不整合面呈截交也可与不整合面呈平行关系(图2-33B)。
图2-33 不整合的一些其他表象
⑦ 不整合的识别和研究意义
岩层接触关系是划分地层单位的依据,也是地质填图的重要地质界线。对不整合面的研究,可了解一个地区古地理和古构造环境。由于不整合面是构造上的薄弱带,岩浆及其含矿溶液沿此带可形成一些内生矿床;同时,在不整合面上有古风化壳的存在,因此,还常有铁、磷、锰、铝土矿等外生矿床。另外,不整合也是地下水、石油和天然气赋集和储存的良好构造部位。
(一)不整合的识别
在野外工作中须按照上述不整合的各种标志和特点,全面收集与其有关的各种地质资料,如底砾岩的分布、地层的缺失、古生物演化的不连续、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与构造线、构造型式的不一致,以及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成矿作用的差异等,并进行综合分析与填图以确定不整合所代表的地壳运动事件的时期及其空间分布特点。在工作中还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1)准确识别底砾岩。砾岩的种类很多,其成因各不相同,除底砾岩外,尚有火山角砾岩、同生角砾岩、断层角砾岩等。因此,在野外工作中应准确识别不整合的底砾岩。识别底砾岩的主要标志有:磨圆度、分选性好,砾石成分比较复杂,呈面状分布,并常覆盖在不同的下伏岩层之上。
(2)研究地层接触关系类型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原因。在同期地壳构造运动过程中,构造变形的剧烈程度与表现型式在空间上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在不同地点可以出现多种构造变形特征和不同类型的地层接触关系。在图2-27中,自西向东,上、下两套地层分别呈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和整合接触。所以不要将同期地壳构造运动在不同地点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地层接触关系当做不同时期地壳构造运动的产物。这就是为什么同一地壳运动在甲地造成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是不整合接触关系,而在乙地却是平行不整合的接触关系或整合接触的原因。由此可见,研究不整合和分析构造发展史时,要注意地层接触关系和构造变形在空间上的变化和差异。
图2-27 地层接触关系的空间分布及类型变化示意图
(据王曰伦,1958修改)
1—较老的岩层;2—砾岩层;3—砂质页岩;4—泥岩及页岩层;5—碳酸盐岩层
(3)推断不整合的形成时代。不整合形成时代通常以不整合面之上的一套地层的最老时代为上限,不整合面之下一套地层的最新时代为下限来限定,但这种方法确定的不整合的形成时代是大致的、粗略的,要更准确地确定不整合的形成时代,往往需要结合其他研究方法予以推断。
(二)不整合的研究意义
(1)不整合是地壳构造运动的重要表现型式之一,区域性不整合面是划分构造层的主要分界面。构造层是在一定地史时期内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而形成的综合地质体,所以不整合对于研究地质发展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2)不整合是划分岩石地层单位的依据之一。但由于不整合不代表等时面,所以它不能作为划分年代地层单位的依据(尹赞勋等,1981)。
(3)对不整合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类型变化情况的观察研究,可以为了解地壳构造运动在空间上的变化和穿时性及古地理特征提供依据。
(4)由于不整合面是构造上的薄弱带,岩浆及其含矿溶液易沿此带而形成一些内生矿床;同时,由于不整合面下有古风化壳的存在,因此,还常有铁、锰、磷、铝土矿等外生矿床。石油地质构造研究还表明,在不整面之上的新地层覆盖下,由古剥蚀面形成的古潜山是很好的储油构造;剥蚀面以下老岩层组成的“山丘”是石油运移与储集的有利构造,剥蚀面以上新岩层组成的披盖构造起着良好的盖层作用。因此,不整合的研究对于油气、金属与非金属矿床的寻找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⑧ 不整合是指什么
不整合是新老两岩层的产状明显不一致的接触关系。当水平沉积的沉版积物强烈地变位形成褶皱以后,权新的沉积物在褶皱上形成水平层理的覆盖层,我们就可发现岩石的上下地层“不和谐”的接触。
在河南登封县少林寺一带,不仅庙宇壮观、景色迷人,而且这里出露的两种岩层,上面是近于水平的砾岩,下面的紫红色页岩则与砾岩有个交角,两种岩层接触是斜交的,看上去非常不和谐,像在“吵嘴”。这儿不和谐的岩层接触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在距今6.2亿年左右,华北地区曾发生了一次比较强烈的地壳运动,使原先水平的页岩隆起成山,过了1亿年后,地壳又下降,又有新的沉积物沉积在上面,于是就有了不和谐的两层岩层。这是很典型的不整合。不整合现象不仅能说明地壳运动、古地理环境和古生物的变化,而且可以指明某些矿产的分布。不整合面上常富集铝、铁、锰等重要的矿产资源。
⑨ 什么是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不整合分为哪几大类
①不整合接触是指上下两套不同时代地层之间出现过沉积间断或
地层缺失的地层接触关系。
②不整合一般分为两大类:
③角度不整合;
④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
⑩ 地质学中地层的 平行不整合与整合不连续有什么区别
在野外如何区分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是断层接触还是角度不整合接触断层是岩体发内生明显位移的破裂容带,上下两层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蚀面存在是角度不整合。 一、角度不整合接触有以下特点: 1.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侵蚀面上往往有底砾岩、风化壳等; 2.有名校的岩层缺失现象,代表长期间断; 3.不整合面上下的岩性、古生物等有明显差异。 二、断层接触的存在有多种地貌、构造和其他构造标志: 1.地貌标志:水表的断错,河流的突然转弯、山脊的终止或断错、山地与平原的截然交接、串珠状或者狭长的线状湖泊、地热采水的带状分布; 2.构造标志:地层或其他地质、构造标志体的错断,断层构造岩的发育,构造变形的线性强化,断层滑面的存在,构造线的突然中止或断错; 3.其他构造标志:沉积相的突变或者沉积厚度的突变,线状分布的火山活动或者火山机构,线状分布的热液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