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编录需要什么
⑴ 工程勘察地质编录是做什么的
地质编录:
在地质勘查、勘探中,对各种工程的地质现象进行编绘、记录的过内程。
技术要求:
需进行地质编容录的工程主要有:探槽、浅井、钻孔。
编录要求现场记录所见地质现象,其中探槽和浅井需在现在绘制工程素描图。钻孔可在完成现场记录后室内绘制。
探槽、钻孔素描图的比例尺皆为1/100,浅井大多为1/100或1/50。
⑵ 钻探地质编录的步骤是什么
1、检查钻孔施工记录
2、检查整理岩矿心
3、检查岩矿心样品签
4、岩矿心编号
5、岩矿心拍照
6、观察记录
⑶ 地质编录的内容是什么
把直接观察和综合整理的地质信息系统地用文字和图表编制而成的记录。地质编录是地质勘查和地质科学研究最基本的工作方法。 地质编录按照工作阶段可以分为2种:①原始地质编录,指在野外对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用文字、素描、图表、照相等方式所做的记录;②综合地质编录,指对原始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整理而成的文字、图表等。地质编录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地质填图编录、探矿工程地质编录和采样编录。 地质填图编录 是完成任何比例尺的地质调查任务的基本手段(见地质填图),包括地质剖面编录、地质路线和地质观察点编录。 沿着某一个方向把具有一定深度的切面(断面)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表示在图上,称为地质剖面图对地质剖面上所显示出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进行的观察和记录,即为地质剖面编录。在野外实地测量编制地质剖面图时,一般要选择地层出露比较完整、能基本反映填图区内地质体的主要地质特征、具有代表性的路线和区域。通过实地测制地质剖面,划分地层分层界线,确定填图单位;进行详细的岩性描述,系统地采集岩石、矿物标本;测量地质体的产状;在未变质和浅变质地层中寻找和采集化石;并根据填图任务的要求采集有关的分析测试样品。在必要的时候还需进行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测量。 在地质填图中,需选择合理的路线和控制点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观察。地质路线和地质观察点编录内容有:标定观察路线和观察点的位置,观察、描述露头地质和地貌,测量地质体的产状要素以及其他构造要素,采集 标本和样品,追索和填绘地质界线,画信手剖面图和地质素描图(图 2)以及摄影等。地质观察点的作用是准确地控制地质界线或地质要素的空间位置,使原始的文、图资料与实地位置相符合。地质路线和地质观察点的编录形式,除传统的野外记录本编录方式外,为便于野外资料和数据的电子计算机处理,还有采用记录卡片的形式,即把所观察到的地质现象用预定的符号或代码标在特制的卡片上。 探矿工程地质编录 矿产普查勘探中对所实施的工程进行的原始地质编录。包括:①坑探地质编录,简称坑探编录,指对坑探(包括槽探、井探)工程揭露的地质矿产现象所进行的描述和记录,并要编制坑探工程展开图,以表示各种地质现象在同一平面上相互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变化情况。②钻探地质编录,又称钻孔地质编录。其内容包括:回次进尺,岩(矿)心采取率,岩性描述,分层孔深,分层厚度,标志面与岩心轴的夹角,钻孔弯曲度和孔深测量;简易水文地质测量、地球物理测井(见钻孔地球物理勘探)等资料的编录;并按设计要求采集各种标本和样品;编绘钻孔柱状图和钻孔地质剖面图,以反映不同深度各种地质现象和各类岩石(矿石)的特征及其在钻孔中显示出的厚度。 采样编录 又称样品编录,在地质勘探工作中对采集的各类样品所做的编录。在地质调查过程中,为了了解和解决有关的地质、矿产及其他工程技术问题,需对岩层、岩体、岩石、矿石、矿物、水点,土壤和松散沉积物等采集适量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测试鉴定,以取得必要的原始数据和资料。采样(取样)编录工作包括:对采样地点的观察、描述和编制采样平面图;按样品种类进行统一编号登记;对样品加工过程的记录和检查;对各类样品的分析、测试与鉴定结果进行整理、登记和检查。
⑷ 地质编录的详细说明
是完成任何比例尺的地质调查任务的基本手段,包括地质剖面编录、地质路线和地质观察点编录。
沿着某一个方向把具有一定深度的切面(断面)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表示在图上,称为地质剖面图。对地质剖面上所显示出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进行的观察和记录,即为地质剖面编录。在野外实地测量编制地质剖面图时,一般要选择地层出露比较完整、能基本反映填图区内地质体的主要地质特征、具有代表性的路线和区域。通过实地测制地质剖面,划分地层分层界线,确定填图单位;进行详细的岩性描述,系统地采集岩石、矿物标本;测量地质体的产状;在未变质和浅变质地层中寻找和采集化石;并根据填图任务的要求采集有关的分析测试样品。在必要的时候还需进行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测量。
在地质填图中,需选择合理的路线和控制点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观察。地质路线和地质观察点编录内容有:标定观察路线和观察点的位置,观察、描述露头地质和地貌,测量地质体的产状要素以及其他构造要素,采集 标本和样品,追索和填绘地质界线,画信手剖面图和地质素描图以及摄影等。地质观察点的作用是准确地控制地质界线或地质要素的空间位置,使原始的文、图资料与实地位置相符合。地质路线和地质观察点的编录形式,除传统的野外记录本编录方式外,为便于野外资料和数据的电子计算机处理,还有采用记录卡片的形式,即把所观察到的地质现象用预定的符号或代码标在特制的卡片上。 又称样品编录,在地质勘探工作中对采集的各类样品所做的编录。在地质调查过程中,为了了解和解决有关的地质、矿产及其他工程技术问题,需对岩层、岩体、岩石、矿石、矿物、水点,土壤和松散沉积物等采集适量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测试鉴定,以取得必要的原始数据和资料。采样(取样)编录工作包括:对采样地点的观察、描述和编制采样平面图;按样品种类进行统一编号登记;对样品加工过程的记录和检查;对各类样品的分析、测试与鉴定结果进行整理、登记和检查。
⑸ 地质上的编录员需要考哪些东西
岩性识别及描述,采样规格及全化学分析,分层。。。。。
⑹ 地质编录怎样写
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路线地质调查,给个东西仅供参考
1.2 岩石观察描述
1.2.1岩性描述
岩性的观察描述是野外地质观察描述工作的基础,只有在详细观察岩性特征、正确确定岩石名称后,才能进一步研究其在空间上的变化及其与其他地质体的关系。岩性描述内容:
(1)岩石颜色
为岩石的新鲜面整体颜色(风化面颜色加括号写于新鲜面颜色之后)。
(2)结构、构造
侵入岩结构如粗粒、中粒、细粒、微粒、斑状、似斑状等,构造如块状、斑杂、流动、条带状等;
火山岩结构如辉绿、粗玄、球粒、斑状、集块、火山角砾、凝灰等,构造如熔渣状、枕状、石泡、流纹、流线、流面、饼状、豆状等;
碎屑岩结构如粗、中、细粒砂状、粉砂状、泥质结构等,并描述胶结类型、胶结成分、层理等特征;
变质岩如变余结构、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变余构造、片麻状、片状、千枚状、板状、条带状构造等。
(3)矿物成分及结晶状态、粒度形态、含量及变化
一般按主要成分在前、次要成分在后的顺序描述。注意目估矿物含量总和不能大于100%。
对于斑(玢)岩,先描述斑晶成分、含量、形态、大小及变化情况,后描述基质;
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物、胶结物的顺序描述;
(4) 蚀变、矿化
蚀变:岩石的蚀变情况,包括蚀变部位、蚀变矿物、残留矿物;
矿化:金属矿物种类、目估含量、集合体形式等。
基本要求:正确定名,切忌印象描述。
1.2.2 岩层(岩体)观察描述
在岩性观察的基础上,向周围扩大观察范围,描述岩层、岩体在空间上的总体特征。描述内容:
(1)岩相划分情况;
(2)岩性变化及互层情况;
(3)层理、片理产状及变化;
(4)包体特征;
(5)化石产出情况。
基本要求:正确分层。
1.2.3 接触关系观察描述
描述不同岩层、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描述内容:
(1)接触带类型:
按接触界线的明显程度分为:急变、渐变;
按成因分为:沉积(超覆)、断层、侵入(脉动、涌动)、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等。
(2)接触带特征;
(3)接触带侵入岩岩相变化;
(4)原生构造;
(5)内外接触带的变化特点;
(6)接触带产状变化
基本要求:正确识别接触面类型
1.3 构造特征的观察描述
1.3.1褶皱构造
(1)褶皱要素
测量两翼的产状、褶皱枢纽产状、轴面产状、翼间角大小;
(2)组成褶皱的岩层
岩性、新老关系等;
(3)几何形态
注意观察描述转折端形态、各褶皱层的厚度变化、褶皱的对称性等。
(4)从属构造
观察与褶皱有成因联系的从属小构造,如小褶皱、节理裂隙、层间滑动、劈理线理的分布、型式及与褶皱的关系等。
1.3.2 断裂构造
(1)构造岩的描述
按岩石描述内容描述。构造角砾岩着重描述构造角砾成分、砾径大小、形态、排列形式,胶结物成分、胶结程度等;糜棱岩重点观察结构特征及矿物的变形特征等。
(2)断层两盘的岩层(石)及其产状变化
(3)断层面产状及断层带宽度的确定。
(4)断层力学性质及两盘的相对运动方向
主要根据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牵引褶皱、擦痕、阶步、羽状节理、两侧小褶皱、断层角砾岩等确定。
(5)断层组合、配置形式及其与其他构造的关系等。
(6)断层的一些其他特征
如负地形标志、断层三角面;断裂中的矿化蚀变现象等。
1.3.3 节理的观察
(1)节理产状测量。
(2)节理的性质及节理面特征。
(3)节理的充填情况(注意含矿性)。
(4)节利与层理及大构造的关系。
(5)节理的分期配套及组合型式(有重点地观察)。
1.3.4 劈理的观察
(1)描述劈理的性质,区分劈理的类型。
(2)测量劈理与层理的产状及其夹角。
(3)观测描述劈理与劈理之间的先后顺序。
(4)描述劈理与其他构造的关系。
(5)描述劈理域与微劈石的特征。
1.4 矿石及矿(化)体特征的观察描述
首先在地质点或工程中详细观察矿石、矿化特征,并进行矿石命名,在此基础上加大观察范围,追索观察矿(化)体的总体特征。
1.4.1 矿石命名原则
(1)凡根据有用矿物目估含量换算的有用元素含量达边界品位者,一律定为矿石,作为基本名称。如黄铜矿≥1%(即Cu≥0.3%),则定名为××岩黄铜矿石;对于金而言,如野外快速分析Au≥1×10-6,则暂定为××岩金矿石,其他依此类推。
(2)矿石中若有两种以上有用矿物,目估含量又分别达到各自的边界品位,命名时以本项目主攻矿种的矿物作为基本名称,其他矿物按“少前多后”的原则冠于基本名称之前。但参与命名的矿物最多不得超过三种。如黄铜金矿石、黄铁方铅闪锌矿石等。
(3)当有用矿物总含量小于50%时,按原岩加有用矿物组合的原则来定名,如透辉石矽卡岩黄铜矿石、构造角砾岩金矿石等;当有用矿物总含量大于50%时,为块状矿石,原岩不参与矿石命名,如黄铁黄铜矿石、方铅闪锌矿石等。
(4)为了避免矿石名称过于冗长,可将基本名称前的所有“矿”字去掉,如黄铁黄铜矿石,但在文字描述中“矿”字不能省掉。
1.4.2 矿化命名原则
(1)凡含有用矿物,其中有用组分目估含量在某一界限以上又达不到边界品位时可称为矿化。命名时以岩石名称作基本名称,其前冠以“××矿化”。如黄铜矿化变质粉砂岩、辉锑矿化凝灰岩等。
(2)有两种以上矿化时,只选两种主要的,按“少前多后”的原则冠在岩石名称之前,其余在描述中叙述。
(3)参与矿化命名的有用元素目估含量范围:
Cu品位在0.1%≤Cu≤0.3%时,定为×铜矿化,如辉铜矿化石英砂岩;
Au品位在0.3×10-6≤Cu≤1×10-6时,定为金矿化;
S品位在2%≤S≤6%时,则主要含硫矿物黄铁矿或磁黄铁矿参与矿化命名;
其他矿种一般以边界品位的三分之一左右数值作为矿化命名的含量下限。
1.4.3 矿石描述内容及顺序
(1)矿石颜色:矿石总体新鲜颜色,风化色加括号写于后。
(2)结构构造:主要的放在前面,次要的放在后面。
(3)矿物成分、含量及产状特征:先描述金属矿物的种类及含量百分比、集合体产状特征;后描述脉石矿物种类及其含量变化。
(4)矿物共生组合:主要的(含量多的)在前,次要的在后,最后为脉石矿物,并用短线连接。如:次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石英。
(5)矿化总体特征:首先概括叙述该矿段的整体矿化程度,包括贫富、均匀程度及其与岩石、构造等的联系;其次由上到下叙述各段中金属矿物的组成、含量、产状等的变化特征。
(6)矿石的次生变化。
(7)有条件时根据矿物之间的交代关系,确定主要金属矿物的生成顺序,早生成的在前,后生成的在后,并用箭头依次连接。如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褐铁矿、孔雀石。
矿化岩石一般先按1.2.1的内容描述原岩特征,再按上述(3)—(7)的要求描述矿化特征。
1.4.4 矿(化)体特征的观察
(1)矿(化)体的宽度、产状的测量。
(2)矿(化)体顶、底板围岩特征。
(3)矿(化)体沿走向在矿化强度、矿体厚度、产状等的变化情况。
(4)矿(化)体赋存构造部位、成矿后构造对矿体的影响等。
(5)矿化与蚀变的组合关系。
1.5 围岩蚀变的观察描述
(1)蚀变种类:按主要蚀变矿物类型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
(2)蚀变矿物分布特征:如蚀变矿物呈星点状分布、带状分布、面状分布等等。
(3)蚀变规模及强度:面型蚀变描述其范围大小如蚀变范围500米×400米;带型蚀变说明蚀变带长度、宽度等。
(4)蚀变分带及其与围岩的关系。例如斑岩型矿床从斑岩体内部到远离围岩具有钾化—石英绢云母化—青磐岩化的分带等。
(5)蚀变与矿化关系:如蚀变强度与矿化强度具正相关关系,其中黄铜矿与绢云母化关系密切,辉钼矿化与钾化(黑云母化)关系密切等。
。。。。。。。。很多 ,我也是参考我们单位的规范来的
⑺ 原始地质编录基本要求
1) 原始地质编录必须真实、客观、全面。原始地质编录中,对地质现象的观察研究要认真、细致、全面,记录要真实、客观。测量地质体的产状、形态、大小等数据要准确,采集标本、样品的规格和数量要满足要求。编录时,应将实际观测资料与推断解释资料加以区分。编录工作必须在现场进行,严禁事后记录。
2) 原始地质编录应及时进行。原始地质编录应随工作进展逐日或随施工进展及时进行。用电脑编录时,原始资料和数据应按规定格式及时存盘、入库。
3) 原始地质编录的文、图、表应吻合。原始地质编录的文、图、表必须互相对应、吻合、一致,整洁、美观,字迹工整,字体规范。
4) 原始地质编录应使用符合质量要求的测量、绘图工具和量具。量具必须按有关国家标准定期检验,检验报告应与原始地质编录一同归档。
5) 原始地质编录必须采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规定的计量单位名称和符号。数值要反映其精确程度,写出全部有效数值。在其精确范围内修约时,按 CB8170《数值修约规则》进行。
6) 原始地质编录应使用规定的记录设备和材料。文字记录使用野外记录本,图、表用 80g 以上的纸张绘、印,幅面尺寸为 185mm ×260mm 或其 2n 倍 ( n =0,1,2,3,4) 。现场记录及绘图时,应使用碳素或 2H 绘图铅笔。对铅笔记录部分,整理时要用碳素墨水将图线及重要数据着墨。用电脑编录时,按有关规定执行。
7) 原始地质编录资料形成后,一般情况下不允许改动。除非经研究、论证、实地核对、项目负责人批准,可对原始编录中的地层及地质体代号、编号、矿体编号、工程编号、岩矿石名称、术语及与此有关的文字描述部分进行修改。但这些改动必须采用批注的形式进行,注明修改原因、批注人及修改日期,不得在原始资料上涂抹修改。
矿区常用地质编录用语及代号列入表 6-2。
表 6-2 矿区常用地质编录用语及代号
续表
⑻ 工程地质编录怎么做
参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个标0021-2001)(2009年版),土的描述看3.3.7条,岩石的描述看3.2.5条。关键是检查版好现场钻探、权原位测试的真是程度,还有取样是否合理等。
刚编录是最好是定点看着钻探,岩芯一上来就编录,对于稠度、密实程度的经验积累很有好处。
⑼ 地质人员怎么编录
补充:原始地质编录工作包括现场编录和整理两个方面。
现场编录时,要认真地观察研究地质现象,采集标本、样品,测量地质体的位置、产状、形态等数据,并用适当的记录手段和方法进行编录。
整理是根据各种测量成果和对标本、样品的鉴定、测试成果对现场编录进行修正、补充和归纳、整理,编制必要的图表,并按规定格式整饰。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原始编录时,还应及时将原始数据按规定格式存盘、入库。
原始地质编录必须真实、客观。对地质现象要认真、细致、全面地观察研究,联系认识,准确地判断和记录。编录中应明确区别开实际观测资料与推断解释资料。
原始地质编录应随工作进展逐日或随施工进展及时进行。
原始地质编录的图、表、文字说明必须互相吻合一致,整洁、美观、字迹规整,字体规范。
原始地质编录要有各种必要的质量符合要求的测量,绘图工具和量具。计量工具必须按有关国家标准定期检验,检验结果随原始地质编录上交。
⑽ 坑道原始地质编录的方法和要求是什么
1、编录必须抄真实客观全面2、应袭该及时进行3、编录中的文图表应吻合4、使用符合质量要求的测量绘图工具和量具5、必须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规定的计量单位名称和符号6、使用规定的记录材料的设备7、编录资料整理后一般情况不允许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