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环境地质问题有哪些

环境地质问题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1-03-01 12:44:23

㈠ 环境地质问题调查

主要围绕与地下复水开采引制发的环境问题开展调查工作,主要包括:

(1) 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分布范围、面积、中心水位最大埋深、水位年下降速率、发展趋势,以及由此产生的地面沉降面积、范围、沉降速率等。针对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特点,调查要有所侧重。

(2) 西北地区要注意调查地下水开采与土地荒漠化、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关性,生态需水量问题,地表水过度灌溉引起的土地盐渍化问题。

(3) 华北地区调查东部平原咸水、微咸水水质和分布范围的变化,及其改造利用问题可行性,海水入侵的程度、范围和防治措施。

(4) 东北地区主要侧重地下水污染、土壤盐渍化和湿地退化与保护问题。

(5) 地下水质量背景及近年来地下水化学成分变化 (包括常规离子、微量元素以及污染成分)和原因。特别要注意调查饮用地下水质量变化及原因。

具体要求参照 《1∶25 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执行。填写附表 13 ~ 附表 19。

㈡ 地质环境问题

地质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区域地质环境。对于某一区域,地质环境的一系列条件控制着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规模、发育程度以及发展趋势。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岩土组合等地质背景构成了地质环境问题的形成条件,区域地质构造控制着岩土侵蚀的发育方向和发展趋势,地形地貌控制着地质环境问题类型的分布和发育程度。例如,在山区丘陵区容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变型地质灾害,在地势平坦的海岸带容易发生海水入侵、海岸侵蚀等缓变型地质灾害。

按照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DZ0238—2004)将地质灾害划分为8类:地球内动力活动灾害类、斜坡岩土体运动(变形破坏)灾害类、地面变形破裂灾害类、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类、河湖水库灾害类、海洋及海岸带灾害类、特殊岩土灾害类、土地退化灾害类(表1-1)。按照灾害活动过程把地质灾害划分为两类:突变型和缓变型。突然发生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灾害活动过程的为突变型地质灾害。发生、发展过程缓慢,随时间延续累进发展的为缓变型地质灾害。

表1-1 地质灾害(地质环境问题)分类表

地质环境问题,特别是突变型地质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可能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据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机构(UN/ISDR)不完全统计,自1900年以来各大洲发生重大地质灾害超过1400起,造成约241万人死亡,受影响人数1.6亿人以上,有记录的经济损失超过4600亿美元(表1-2)。研究表明,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在人口密集区、经济发达区,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相对较大。而在人口稀少区、经济落后区,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则相对较小。

表1-2 世界各大洲重大地质灾害发生情况统计表(1900~2008年)

续表

数据来源: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机构(UN/ISDR)OFDA/CRED国际灾害数据库

㈢ 煤矿生产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有哪些

采煤生产能直接造成下述环境问题:
1:地面塌陷
2:瓦斯气体的排放,污染大气,加剧温室效应。
3:地下水系遭到破坏。

㈣ 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的区别有哪些

二者侧向不同,环境地质侧重环境,其概念主要表述因地质特征所引发的回环境问题,同时也注重利答用地质原理解决环境问题。简单来说,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变化所引发的环境问题,都是该方向的研究内容。地质环境侧重地质,一般用于描述区域的整体地质特征,主要阐述区域背景状况。

㈤ 其他生态环境地质问题

一、地方病

地方病是一种地区性发生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松嫩平原曾是全国地方病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大部分地区有地方病发生,主要病种有饮水型氟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碘缺乏病等。地方病的流行不仅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地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几十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经过各有关部门以及广大地方病防治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碘缺乏病已基本消除,也基本控制了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的发生,只有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还没有得到彻底消除,仅有34.7%的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的村屯得到了改水防治。截至2003年底,全区有氟斑牙患者108.61×104人、氟骨症患者5.91×104人,地方病防治工作任务还很艰巨。

(一)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性氟中毒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蓄积性中毒性地方病。它是由于在高氟环境中,长期摄入过多的氟而引起的。氟中毒主要侵害牙齿和骨骼、神经、肌肉、肝、肾和甲状腺等系统与器官。病人轻者牙齿变黄、变脆、残缺、腰腿酸疼,重者肢体畸形、瘫痪卧床、丧失劳动和生活能力。

松嫩平原氟中毒病属饮水型氟中毒,病区主要分布在地势低洼、地下水埋藏浅、地下水径流滞缓的低平原及高低平原过渡地区。患病率大于50%的重病区集中分布在通榆、乾安、长岭、肇东县、肇源县、肇州县、安达市、明水县和林甸县。病区潜水和局部承压水中氟含量高于《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央低平原及高低平原过渡地区分布有大面积的高氟潜水,氟离子含量普遍>1 mg/L,最高达6.5 mg/L,第四系承压水也有高氟水分布,这是引起地方性氟中毒发病和流行的主要原因。

多年来,病区通过防氟改水,氟中毒得到了有效控制,特别是重病区发病率大幅度降低,但还没有达到根治,还有65.31%的病区需要改水降氟。已建的一些改水井由于质量较差,新建初期具有防病功能,使用一段时间后,氟含量又超过饮用水标准。部分地区,如大庆的龙凤、安达的卧里屯一带,第四系承压水含氟量也已达到1~2 mg/L,寻找改水水源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二)克山病

克山病是一种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的地方性心肌病,其主要病变是心肌变性和坏死,心脏普遍扩张等心肌损害,因在本区克山县首先发现而得名。

该病的分布特征从地貌上看是重病区主要分布在地形起伏较大的高平原北部地区,轻病区则分布在高平原前缘及高低平原过渡地带。从行政区看,重病区集中分布在克山县、克东县、嫩江县、木兰县,轻病区分布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安达市、青冈县、明水县、讷河市等。

建国后,党和政府对克山病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视,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和防治机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基本控制了克山病的发生。

(三)大骨节病

大骨节病是一种慢性、多发性、退行性,病因未明的地方性骨关节疾病。重症病人身材矮小,劳动能力下降,乃至完全丧失。

该病曾经在松嫩平原流行,主要侵害正在成长发育的儿童和青少年,多发年龄在25岁以下,尤其以6~13岁为高发病年龄。嫩江县曾经是该病的重病县,患病率>10%,五大连池、克山、克东、北安、海伦、绥棱、甘南等县市为中病区,发病率在5%~10%,其他市县属轻病区或无病区。

多年来黑龙江省各级人民政府对大骨节病的危害及其防治研究工作十分重视,广泛地开展了宣传教育,发动各有关部门、专业防治研究机构和病区人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大骨节病进行长期不懈地调查、研究和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基本控制了大骨节病的发生。

(四)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中缺碘,人的肌体从饮食中摄取的碘不足而引起的甲状腺细胞出现代偿性增生肥大。它严重危害人的健康,尤其是妇女和儿童,如果母亲患有此病,她和她的胎儿甲状腺素合成不足,就会使胎儿的大脑发育障碍,下一代就可能是成为克汀病患者,表现为呆傻、聋哑和身材矮小。

碘缺乏病过去在松嫩平原广泛流行,病区主要分布在地形变化大、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水交替积极,径流条件较好的盆地周边及河谷平原等地,其他地区也有少量分布,但病情较轻,重病区主要在嫩江县、五常市和呼兰县。病区环境中碘含量贫乏,潜水中碘含量普遍较低。

我国政府对碘缺乏病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视,并向世界卫生组织承诺了在2000年前消除碘缺乏病。在碘缺乏病区,采取了普服碘丸、普及碘盐等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大部分患者已痊愈,基本消除了碘缺乏病的发生。

二、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等外动力作用下,使陆地表层土壤和土壤母质发生破坏、磨损、分散、搬运和沉积过程。水土流失也是松嫩平原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之一。

全区各市县均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但发育程度和分布面积有很大差异。高平原和山前倾斜平原,地形呈波状起伏,多为漫川岗地,其汇水面积大,冲蚀能力强,是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低平原与河谷平原水土流失较轻,低平原南部通榆、长岭一带,风蚀较为严重。全区水土流失总面积约有36 920 km2,占土地面积的20.18%。东部高平原以水蚀为主,包括沟蚀与面蚀,面积约有19 430 km2,其中严重流失区有16 580 km2,轻微流失区有2850 km2。水土流失程度北部重于南部,侵蚀模数4500~7000 t/(km2·a)。中西部低平原以风蚀为主,面积17 490 km2,风蚀模数在1265~6000 t/(km2·a)。

区内克山、克东、拜泉、海伦、望奎、龙江等市县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其面积大,侵蚀强度高,平均侵蚀强度在4000~5000 t/(km2·a),耕地侵蚀强度均在5000 t/(km2·a)以上,见表8—6。

表8—6 松嫩平原部分市县水土流失统计表

㈥ 环境地质问题

一、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由于地下水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位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表8-1)。1995~1999年地下水位平均累计下降3.52m,年下降速率为0.7m/a。其中唐山市平均累计下降最大,为5.36m;滦南县最小,为1.73m。

表8-1 地下水位年变幅表(单位:m)

超量集中开采地下水,形成大面积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一)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分布

截至2000年末,工作区内共形成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3个。它们分别是:由唐山市区第四系浅层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深层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和奥陶系岩溶水城市开采型水位降落漏斗共同组成唐山多层复合降落漏斗;丰南-唐海第四系浅层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汉沽开采型有咸水区深层承压水水位降落漏斗等。

(二)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特征及变化趋势

1.唐山市多层复合降落漏斗

唐山市是一个重工业城市,地下水需求量较大。自1974年以来,唐山市枯水期就开始出现漏斗迹象,之后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漏斗不断扩大、加深,1978~1982年为急剧下降阶段,1982年以后由于城市和农业开采量受到控制,漏斗进入相对稳定阶段,且有逐渐缩小的趋势。1991~1995年枯水期漏斗区综合计算面积为272.25~319.3km2,平均面积301.03km2,2000年枯水期漏斗区综合计算面积270.85km2,面积缩小10%,且等水位线围绕两个中心独自封闭。在丰水期两个漏斗中心连成一片,在等水位线-15m处封闭。漏斗中心位置:北部在北郊水厂,封闭等水位线-10m;南部在定福庄,封闭等水位线-15m。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北郊水厂1996~2000年枯水期平均水位埋深42.83m,5年中最低水位埋深出现在2000年,为47.50m;最高水位出现在1997年,为37.24m,这种水位与1996年为丰水年有关。5年平均水位1996~2000年比1991~1995年上升4.57m,说明漏斗中心水位已处于相对稳定且略有回升状态。但是从1996~2000年5年的变化中,水位埋深仍然在逐渐增大。平均开采模数:1996年为21.89万m3/(km2·a),2000年为24.0万m3/(km2·a),2000年比1996年增加了9.6%,2000年水位比1996年下降了10.24m,这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数据。

唐山漏斗影响范围横跨还乡河陡河流域水文地质亚区和沙河流域水文地质亚区,漏斗呈北东向展布,西南部漏斗面积大于东北部,漏斗中心基本呈圆形,中间被北东向基岩浅埋区分割,四周边界不对称。等水位线在北部山前闭合,向南逐渐向两端开放。该漏斗主要是城市工业及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开采和农业开采地下水形成。唐山第四系浅层水水位降落漏斗处于相对稳定阶段,综合计算面积略有缩小,漏斗中心水位埋深略有回升。

2.丰南-唐海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

丰南-唐海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位于本区南部,东西界线已超出研究区范围,北至咸淡水界线,南到渤海湾,已形成了区域性沉降区。该沉降区处于滨海平原水文地质区,开采层为深部承压淡水,咸水底板在40~120m之间。开采层为Ⅱ、Ⅲ含水组,开采深度120~360m,个别地区超过400m。含水层岩性颗粒较细,地下水补给径流缓慢。区内主要农作物为水稻,除唐海县部分地区用地表水灌溉外,其余均为地下水灌溉。由于近年来持续干旱,地表水的来水量减少,地下水的用水量增大,机井灌溉期加长,在区内形成了以-30m等水位线圈闭的一个漏斗(见表8-2)。在漏斗范围内有三个集中开采区,对应形成了三个漏斗中心,分别位于唐海县城、丰南西葛庄和南堡盐场。各集中开采区的开采强度、开采范围及水位埋深不尽相同。

(1)西葛庄漏斗中心:位于丰南市东南,地下水开采主要供稻田灌溉用水和西葛庄一带的多家陶瓷厂用水。2000年低水位期,漏斗中心水位埋深41.20m,水位标高-35.63m;丰水期水位埋深42.90m,水位标高-37.33m。此地区的地下水仍处于下降阶段,漏斗仍在继续扩大。

(2)唐海县城漏斗中心:位于唐海县城,主要为县城工业和生活用水。2000年低水位期,水位最低点位于唐海县城中的垦丰造纸厂,漏斗中心水位埋深为39.70m,水位标高-37.79m。

(3)南堡盐场漏斗中心:南堡盐场作为本区沿海地带最大的晒盐场,又是当地的经济开发区之一,具有人口密集、工业较发达、用水量较大的特点,而且当地无较大的地表水源可供利用,因此,在本区形成了水位下降漏斗,漏斗中心水位埋深为47.30m,水位标高-45.00m。

3.汉沽农场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

主要为汉沽农场的工业及城镇生活用水和稻田灌溉用水超量开采形成的。由于该漏斗的范围超出了研究区的范围,因此等水位线在研究区内没有封闭,漏斗继续向西、向南延伸。2000年低水位期,区内量低水位埋深75.00m,水位标高-74.50m,位于汉沽农场陡沽村(表8-2)。

表8-2 漏斗要素一览表

二、地质环境污染

随着唐山市工农业的飞速发展,污染物质排放量不断增加。由于表层土体防护能力低,加之认识不足、管理不善或措施不利,所以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唐山市污染体系,导致该市地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一)污染的形成与分布

污染来源主要有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垃圾、农肥和农药污染等。据调查,仅唐山市能够造成污染的企业就有270多家,每年排放工业废水8315.94万m3,废气10984.42万m3,废渣658.78万t。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856.14万m3/a,垃圾排放量51.9万t/a。农业每年施用有机肥11.40万t,化肥1.61万t,各种农药22t。

(二)污染的条件与类型

由污染源排出的污染质主要有“五毒”、“三氮”、有机质等共约20余种。污染质通过渗透和渗漏两种方式污染环境。渗坑渗透和渣堆淋渗,造成点状污染;河流与沟渠渗漏造成线状污染;施于田间的农肥农药随雨水或农灌水下渗,造成面状污染。

1.地下水水质污染

地下水污染主要包括各种离子含量超标、硬度超标、有毒有害元素污染等。

(1)浅层第四系孔隙水污染。的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丰南市的钱营和丰润县的偏坨等煤矿开采区,但污染面积并不大,与煤矸石的堆放有关,唐山东矿区污染并不严重;唐海县第四农场场部一带亦有的污染,是受工业污染所致。

(2)浅层第四系孔隙水污染。仅在丰南市的宣庄、侉子庄和唐坊三镇之间达到污染水平,其他地区没有污染,这里的污染与钢铁厂有关。

(3)Mn2+含量具污染普遍性,大部分地区Mn2+含量都超过饮用水水质标准2~3倍;其他离子基本在正常含量范围内。

(4)其他工业对水的污染。本课题在野外实地调查中,发现一些小型企业对地下水的污染是不容忽视的,如造纸厂、炼钢厂等。例如丰润县韩城造纸厂,该厂排出的废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到岔河,流入油葫芦泊水库中,乌黑的污水不仅污染了空气,而且还污染了地下水,实地调查得知,该河两岩10m范围内的浅层水均被污染,已不能再饮用。

2.地面点源污染

唐山市的点源污染主要指唐山市区、各县(市)、乡镇企业的工业污染源,如冲灰厂、垃圾厂、小造纸厂、小煤矿、小钢铁厂以及开采煤矿所形成的矸石堆等,这些工业企业治污能力差,其产生的“三废”是最重要的污染源,并形成了具有一定污染规模的点污染源。

(1)垃圾厂的污染。据资料显示:唐山市共有垃圾厂14个,存入垃圾总量约为150万t,而且多利用采矿塌陷坑和基岩采矿坑,垃圾厂包气带土体原状结构遭到破坏,防护能力差,严重污染着周围的地质环境,其他城市也存在这一问题。据生活垃圾成分分析报告,垃圾发酵后,Cl-含量为 794mg/kg,Na+含量为 534mg/kg,含量为 368mg/kg,含量为16.1mg/kg,给当地自然环境和地质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2)酚氰污染。酚氰污染主要产生于炼焦制气工业,这里主要指唐山钢铁公司炼焦制气厂。该厂共分布有7个污染源,污染物质主要为酚、氰。厂区事故废水和生活污水主要排入泥河。据1992年水质监测,污水中酚含量0.31~6.32mg/L,超出地面三级环境水质标准(≤0.01mg/L)30~631倍;氰含量0.13~2.047mg/L,超出地面三级环境水质标准(≤0.1mg/L)0.3~19.5倍;化学耗氧量150.69mg/L;水的臭味很大。

(3)小造纸厂的污染。小造纸厂一直是国家重点治理的对象,但由于利益的驱使,小造纸厂一直不能绝迹,如丰润县韩城造纸厂等。

不过,由于点污染源影响范围相对较小,危害较轻,故把点污染源作为最轻的一种影响因素。

三、地面塌陷

(一)岩溶塌陷

唐山市岩溶塌陷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20年代,由于煤矿岩溶水突水就发生过严重地面塌陷事故,造成重大损失。新中国成立以后,严重的岩溶塌陷集中发生在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共发生塌陷120多处。其主要分布在市区的凤凰山西麓,即现在的17号居民小区以及郊区的赵各庄中学、林西、黑鸭 子、大庄坨、信任坨、小屯、沙河等地。它的塌陷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塌陷坑直径达100m以上。第二个时期是1983~1988年,其规模较大,造成危害的塌陷共约19处,陷坑多为不规则的圆形,一般直径5~10m,最大达30~50m;一般深1~3m,最大5~7m。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路北区的西部和路南区的北部,集中发育在以下两个地带:一是西部的张各庄(6号居民小区)-体育场-啤酒厂一带,以中段的体育场-兴隆区附近最为严重。主要塌陷有体育场塌陷、热力公司塌陷、京剧团塌陷、卫国路富强楼塌陷及房管所塌陷。这些塌陷集中发生在1988年前后。二是东部的大城山-凤凰山-人民公园一带,以中段的西北井-地震陈列馆附近最严重。主要塌陷有唐山十中塌陷、地震陈列馆塌陷等,主要发生在1984~1986年和1988年前后。除以上两个密集塌陷带外,在龙华小区、王谢庄大街等地亦有零星塌陷分布。

据我们在野外实地调查和访问城建部门有关人士,唐山的岩溶塌陷已处于一个相对稳定阶段,没有发现新的岩溶塌陷,这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唐山市控制岩溶水开采有关。

(二)采空塌陷

开滦煤矿已有百年的开采历史,在670km2的煤田上分布着开滦矿务局所辖的11座煤矿和29座地方煤矿。长期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影响面积目前已达196.55km2,占唐山市区总面积的24.5%。据调查,地表严重变形,塌陷坑面积已达30多km2,最大坑深10m,个别地段已形成积水坑,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区南部京山铁路两侧以及国各庄、吕家坨、范各庄、林西、荆各庄村南等地。

采空地面塌陷是由于煤层采空引起的,煤矿开采是其主要的致塌因素,据统计采万吨煤综合塌陷率为533.4m2/万吨。

采空塌陷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由于地面塌陷使之形成积水洼地,损毁大片良田,破坏地面建筑物,使其倾斜甚至倒塌。这一灾害已迫使161座村落迁至他乡;另外,部分塌陷坑已成为污水坑、垃圾坑,污染地质环境。

四、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于过量抽取深层地下水引起的。根据国家地震测绘大队资料,本区大规模地面沉降始发于20世纪50年代,地点主要位于丰南、唐海沿海一带,年平均沉降速率约10~15mm/a,向北部逐渐变缓,至丰登坞、韩城、开平、塔坨一带,连续递减为零,总面积3013.0km2。其中,年降速率5~10mm/a的面积为1510.0km2,年降速率10~20mm/a的面积为805.0km2,年降速率20~30mm/a的面积为65.0km2。截至1990年,唐山南堡开发区一带地面沉降量已超过1.0m(其中不包括由于构造引起的沉降量)。

本沉降区为天津沉降带东北边缘地带,其沉降中心在天津-新港之间,最大沉降速率为100.5mm/a。本区地面沉降除与区域上的地壳缓慢运动有关外,大量开采深层地下水是其主因。过度抽取地下水时,由于来不及从含水层外面补给水量,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在隔水层顶板和含水层接触面上产生水力坡度,使粘土层中的水相应地进入含水层中,粘土层中的孔隙水压力降低,有效压力增加引起粘土层压密。如果这种粘土层压缩性强,厚度又较大时,其压密的结果就会引起地面沉降。在地面沉降过程中,地下水位下降是主因。地面沉降是一种隐蔽性灾害,影响空间范围大,时间漫长,不易觉察,一旦发生时破坏严重,其结果是不可逆的。

综上所述,由于本地区长期超采地下水,在市区中心形成双层水位复合漏斗,出现了岩溶水与孔隙水水位优势互易、水量反补的逆变状态,改变了水动力条件,潜蚀作用增强,诱发岩溶地面塌陷,造成经济损失,危及人身安全;水位大幅度下降增加了包气带厚度,被疏干的地质体由弱还原带变为氧化带,细菌滋生繁殖,有毒有害物质滞留,形成新的污染源;某些岩溶水开采吊泵悬空,被迫更换抽水设备,加重经济负担;地下水自净能力降低,污染质一旦进入含水层,不但恢复将很困难,而且将严重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为治理环境,预防灾害,自1986年开始唐山市人为控采地下水,岩溶塌陷得到一定控制,但水位动态仍呈缓慢下降的趋势。

㈦ 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哪些科学问题

环境地质学属地球科学,是应用地质学和地理学原理,合理利用地质资源,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地质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之间的科学。
环境地质学具有广泛的研究领域,它包括这样一些研究内容:

①区域地质环境研究,为区域规划、经济发展、国土整治及资源开发等提供科学依据。
②地质灾害的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为预报地质灾害提供依据,为减免灾害提出防范措施。

③地球化学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研究不同地区地球化学背景,各种元素丰度及其分布特点;研究空气、水体、土壤和矿物原料中有益、有害元素及致病物质富集、迁移规律;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畜健康关系,防治某些地方病和职业病,最大限度地减轻由于某些元素的天然富集或短缺对人畜健康和植物生长带来的不良影响。一些城市饮用水水质恶化问题也是当前亟需研究的问题。

④古气候的变化规律,主要利用地质环境中沉积物反映气候变化的标志,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特别是第四纪以来气候变化的情况、原因和规律,预测今后气候变化趋势可能产生的危害和提出防范措施。

⑤工程建设中可能引起的环境恶化问题。大量的工程活动,如城市建设、水利工程、道路建设、矿山、海港工程、电站建设等常常引起人为地质作用,在兴利的同时往往造成地质环境的破坏,引起环境恶化。对人为地质作用及其地质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做出评价和预测,为区域经济建设规划和大型工程设计提出科学论证。

⑥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环境地质问题。水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可以造福人民,但同时又往往引起地质环境的改变,甚至导致人为的地质灾害。地下水过量开采常常引起地面沉降,在沿海地区常常导致海水入侵和土地盐碱化;矿山开采往往引起地面塌陷、山崩和人工滑坡;某些矿产,特别是放射性矿产的勘探和开采往往引起环境污染。环境地质工作就是要在自然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详细研究导致环境恶化原因,提出防止减轻地质环境恶化的措施。

㈧ 环境地质问题有哪些

环境地质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文献版中。那时这些工权业发达国家,已感到环境问题的迫切性,开始把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城市地质等问题的研究列为环境地质研究的范畴。

环境地质问题主要包括:

  1.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 地面塌陷愈来愈突出,影响城市建设

  3. 城市地下水超采,产生许多区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

  4. 地下水的局部污染较严重,影响城市供水安全。

  5. 活动断裂与地震威胁城市安全。

  6. 沿海城市海水人侵、海岸侵蚀与淤积问题

㈨ 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由于地理地质条件差异明显,经济发展程度不一,各个重要经济区所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也不一样。表7–8列出了各个重要经济区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归纳起来,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问题有如下特点:

表7-8 重要经济区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续表

续表

(1)北方重要经济区水资源缺乏,地下水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突出。山东半岛、河北沿海、中原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等重要经济区尤为突出。地下水长期超采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了大面积地下水漏斗,引起部分区域产生地面沉降、地裂缝等问题,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东部沿海经济区经济发达,水土污染问题突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沈阳经济区等重要经济区尤为突出。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大量排放,导致土壤、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污染,造成淡水资源水质恶化,影响了城镇供水安全和农田用水安全。部分沿海区域发生海水入侵,地下水咸化趋势明显。

(3)中南和西部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问题突出。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地形起伏大、地势落差显著,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影响下,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重要经济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4)矿产资源集中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沈阳经济区、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等重要经济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矿产开发活动活跃,在占用土地、破坏景观资源的同时,改变了当地水资源系统,诱发了地面塌陷、水土污染等问题。

(5)重要经济区工程建设活跃,地质环境安全问题突出。重要经济区集纳了密集的人口,各种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对地质环境安全要求高。地质构造、活动断裂、软土分布、地面沉降等对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有很多不利影响,需要提高地质环境调查工作程度,为地质环境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