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化成宝藏的有什么
① 地质变化的形成
简单来说,地质变化是由于地球外力地质作用和地球内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所形成回的地貌的过程。其中地球内答力地质作用形成了地表的高低起伏,而地球外力地质作用又破坏了内力地质作用形成的这种地形和产物—高处遭受剥蚀,低处接受沉积,重塑地表形态,最终形成某一时期特定的地貌。
地球自形成以来,经历了约46亿年的演化过程,进行过错综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同时还受天文变化的影响,所以各个层圈均在不断演变。其中,在地质学中,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都属于地质变化。
② 发掘出地质资料中的信息价值
对地质资料的利用者来说,地质资料的利用就是发掘出地质资料中的信息价值为我所用。
地质资料是地质勘探开发工程数据和地质研究信息的记录。地质工作者在野外勘探所得地质资料、室内实验所得数据以及收集来的前人研究成果,首先要求利用者能够读懂上面的信息,然后方能对所获信息进行分析对比,使原始资料经过加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并归纳分类使之系统化,接下来进行综合推理,建立理性认识。基础理论研究者可从中增加积累,或有所发现。在地质找矿工作领域,地质工作者或从中发现构造和圈闭,确定生成矿藏的可能,研究储量的规模,服务于资源勘查和矿藏开发。对地质灾害防治专家来说,通过对相关区域地质资料的研究,研判地层地基,搞清断层情况预测灾害发生,提供灾害预警。
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已知地质资料中隐含的有价值信息呢?
首先,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了解地质工作程序,知道勘探开发相关工序对应产生的资料与数据。看得懂常规地质资料,懂得相关专业术语。如学物探的能理解时间剖面,学地质的能看得懂地质图,学测井专业的能理解各类测井曲线所显示的意义等。
其次,学会使用相关软件。如相关数据解释与处理软件,懂得处理与解释成果取得的过程,从中发现瑕癖或亮点。要在图形库看地质图件的,就该学会使用图形库系统软件,如:会使用MapGIS软件。
再次,学会使用相关工具。如要打开物探数据磁带,就该能操作地震数据的磁带阅读机等。
地质资料从产生后就存在着一定的价值,不同读者对地质资料阅读后,由于知识积累和功底深厚不一,阅读体会产生什么样的效应和思维倾向也是不一样的。
技术人员是否能收集和发现所需的地质资料,这也是一种能力。如果连收集相关资料的途径都不了解,不知道从哪里寻找自己所需资料,地质资料的利用又从何谈起?
在看到具体资料后能否被确认有用,这是一种水平,体现的是阅读水平和理解水平。
确认有用后能否被利用,利用之后以产生什么样的效应,这是机会。机会是留给有所准备的人的,稍不留意它会溜走,机会在于人的把握。
同一份地质资料被不同人利用,会产生不同的效应,有时会产生使用者都预料不到的,甚至与初衷完全相反的效应。造成不同利用效应的因素很多,除了资料本身的价值效应外,也与利用者的水平和利用者素质的多样性相关,与资料中的隐含信息难以清晰认识并清醒把握有关。
一名玉石雕刻家,独具一双慧眼,看到玉石材料,只一眼就能看出材质的原貌与隐藏的本质,然后顺其本质略加雕刻,即会产生别人想不到的优秀作品。资深的技术人员一般也是利用地质资料的高手,在阅读中能发现资料中的瑕疵和利用的价值点,但阅读利用者若是将真实反映当成瑕疵,或者是将真实误当瑕疵不屑一顾,那是不可原谅的。“真作假时假亦真”,虚假的信息被当成真的,真的信息发现不了,导致真信息不被采信,在这种误读资料“前提”上做出的决策和实施相应的勘探开发行为,结果可想而知。
地质矿产行业中的“老江湖”利用资料常常也会出现的问题,有时是识别信息误解,有时出现阅读利用过程中的轻率或断章取义。在人的一生中,生活可以“将就”,生活也可以“讲究”,但地质资料的利用中,没有“将就”只有“讲究”,因为它属于严谨的地质学科领域。本来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复合性资料信息,不能只截取片断为我所用。同样由于读者的阅历不同、层次不一,即使都是高层次的技术人员,也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对同一资料中反映出的信息也有不同的解读,甚至完全相反的理解和看法,这是由于读者知识素养和知识面的多样性所决定的。
至于有的“利用”者,将资料中的信息意思领会错误而且引用,却歪打正着而“不幸言中”,这种被戏称为“狗屎运”的,我们不否认会在生活中可能会出现,但在地质矿产界极为少出现。反而在资料利用中出现“连锁效应”却也不少。最早反映出的地质信息,在被阅读过程中,往往引发一系列解读而出现难以控制的连续发现。我们不要指望“歪打正着”之幸运,还是要不断提高自己识别和理解地质资料所蕴含信息的能力。因为地质资料所含信息与产生的效应,不是唯一的、线性的、必然的会产生正面效应,地质资料如果运用不当,也会产生与利用者目的相反的“负效应”。其“负效应”当然是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和宝贵的时间。
地质勘探使用的现代技术和相关设备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如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地质钻井、实验测试等技术和相应设备,准确识别机器设备输出的信息,才能使我们的研判无误。一名合格的地质科技工作者,不可能精通地质科学方面的所有学科,但对自己的工作业务领域范围内的相关专业技术资料应该要求读懂,并不断积累和升华研读能力,才能发现地质资料中蕴含的价值。当然,多学科的技术人员,他们应是阅读利用地质资料的高手。
1977年,华东某矿产单位在苏北钻探苏ⅹ井,完钻井深4037米,测井项目为当时全套内容即:电阻率曲线、声波、感应、中子伽马、密度、井径,自然电位。在3826~3835米为阜一段底块砂岩,该层段在钻井过程中录井无油气显示,测井曲线特征为典型水层响应,当时测井解释为水层。在同一构造,仍在苏北,1990年又打了一口井,用3700数控测井仪进行全套数控测井,同样见到阜一段底块砂岩,曲线显示水层特征,测井解释仍为水层。1998年在该区块另一地理位置又打成一口井,阜一段底块砂岩仍然存在,录井及电测井均为水层特征,当时仍初定为水层,后来在该层取水样时偶然发现含气泡,这意外的惊喜发现促使对该构造的老资料进行复查,技术人员用密度—中子曲线反向交绘法,结合电阻率曲线,重新解释该区域测井资料,纠正了原水层结论,经复试后获取13×104立方米工业天然气流。复将该区块已打的3口井等地层对比,认为:原常规的测井解释手段解释不出气层,经测井专家反复研究,摸索出气层在特殊水层里的规律,又用此规律反演老井资料,获得阜一段气层的突破。
1999年国务院发布的《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是一个地勘单位企业化的方案。原地质矿产部下属地质队伍改制,单位由事业型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企业型经济实体。当时以1998年地质勘查费预算为基数(不含一次性补贴)保持不变,划转到企业,作为地勘队伍企业化后的运作资金。冶金、有色、轻工、化工、建材等部门所属的地质勘查单位,从各自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改组为企业或进入企业集团。地质勘查单位进入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投资锐减并由按人头拨款改为按项目拨款。改革将地勘队伍置之死地而后生。地质队伍中的精英们,纷纷从地质资料中寻求生存。
云南某区调队发动专业技术人员在自己掌握的1:100万、1:20万、1: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中寻求出路,在沉睡的地质资料中找到了金矿、铅锌矿、铜矿、锡矿线索,区调队转型后成了矿山企业。该区调队还在元江图幅中淘到红宝石信息,到实地踏勘得到证实后,上报地质局和国家主管部门后获得批准,元江红宝石成为当时中国第一红宝石矿。现在已建成规模企业。
华东的地质工作者从油气地质资料中读出了其他矿产信息,开发出了“江苏三大盐矿”和一个“中型CO2气田”。
地质资料本身就是个宝藏,就看我们能不能“淘”出宝贝来。有志于地质与矿产工作的年轻人,应该学会在地质资料中淘宝。
在利用者借阅地质资料的时候,一般有以下要求:
一是取得合法阅读手续。《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向社会开放。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少于三十年,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以及其他到期不宜开放的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多于三十年。开放的地质档案资料,公民可凭居民身份证得查阅地质资料。
《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国家出资开展地质工作形成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地质资料,自汇交之日起90日内向社会公开,无偿提供全社会利用。阅读这些开放的地质资料一般也需要居民身份证或持借阅证,没有开放的地质资料,一般只对企业内部提供利用,需要系统内部相关级别的组织介绍信和居民身份证。在保护期内的地质资料,需要相应的介绍信、审批手续并可能收取相应的“资料费”。
二是注意保护知识产权。地质资料的产出是经过地质工作量的投入才能获得的,特别是研究性成果是有知识产权的。要学会保护和尊重地质资料所有人的知识产权。不得非法买卖或非法传播产权不属于你的地质资料,防止出现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三是严守商业秘密和国家秘密。市场经济下的地质矿产工作是与经济利益紧密相连的,投资者对所取得的地质资料属于商业秘密的,使用者未经许可,不得用其去谋取利益。有一名地质工程师利用工作便利,将不属于自己的大批单井资料数据倒腾到国外,非法获取了不属于自己的利益,已被追究刑期十多年。地质资料利用者代表单位去出去收集地质资料的,接待单位除了要求收集人员持单位介绍信和身份证明外,还会被要求签订所收集资料的“保密承诺书”。凡属于国家保密范畴的如地质图、重力图、地形图等,收集利用的人员还不能违反国家《保密法》。
保密承诺书NO:
四是需要遵守阅读纪律和借阅制度,保护资料完好与完整。如:阅读人员在阅览室不能大声喧哗,不能随意在资料上圈划、批注、撕页或将电子文件恶意篡改,不能在资料阅览室喝水和吃零食。没有经过批准不能抄录、复制或拷贝电子文本等。
③ 海洋宝藏是什么
海洋里最美的生物之一——海胆
海洋不仅辽阔广大、深不可测,而且极为富饶,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
海洋资源按成因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生物资源即生活在海洋中可被人们利用的动、植物资源,包括鱼、虾、贝、藻及其他各种野生海洋动、植物。
化石燃料资源主要指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海底煤矿。这些都是埋藏在海底岩层中的碳氢化合物,可做燃料。通常认为它们是古生物遗体经地质变化生成的,所以被称为化石燃料资源。
深海矿物资源包括大洋锰结核、海底钴结壳和海底热液矿床等。它们都是分布在海底表层,在深海条件下自生成矿的多金属矿产资源。
海滨砂矿资源主要是指因海水流动而使金属或非金属固体矿物砂粒在海滨聚集而形成的次生矿床。包括砂、砾石及其他各种珍贵的金属、非金属砂矿资源。
海水化学资源海水、陆地水和大气中的水构成地球的水圈,是一个无限循环的系统。在地球水无限循环过程中,各种物质溶解并富集在海水中。现在已经从海水中检测出80多种元素,占地球上已知元素的80%左右。海水化学资源包括海水水资源、地下卤水资源(渗入地下贮藏起来的浓缩海水)和其他海水化学物质资源(盐、溴、碘、氯化镁、氯化钾、铀、重水和其他可提取的稀有化学元素等)等。
海洋能源因海水运动和态势而形成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和盐差能等。
海洋空间资源指可以利用的各种海洋空间,例如:港湾、航道、滩涂、湿地和退海荒地等。海洋风景旅游地和可用于科学研究、实验的场地等,也可列入海洋空间资源。据估计,地球上80%的生物资源在海洋中。有人计算过,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条件下,海洋每年可提供30亿吨水产品,能够养活300亿人口。在海洋水产品中,人们吃得最多的是鱼类。全世界有鱼类2万多种,中国海域约有2,000种。世界渔场大都分布在大陆架。
海底宝库
海洋也像陆地一样,有肥美丰产的地方,也有贫瘠荒凉的不毛之地。全世界海洋渔获量的97%是在只占全球海洋面积7%的大陆架海域捕捞的。盛产鱼的海域称为渔场,世界最著名的四大渔场是:北太平洋渔场、东北大西洋渔场、西北大西洋渔场和秘鲁沿海(东太平洋)渔场。这些渔场中出产的主要经济鱼种有:鲱鱼(青鱼)、鳕鱼(明太鱼)、鲭鱼(鲅鱼、马鲛鱼)、大马哈鱼(鲑鱼)、鲽鱼(比目鱼)、金枪鱼、沙丁鱼、乌贼(鱿鱼)、虾、蟹和鲸等。中国沿海,东非、西非沿海,澳大利亚以东的太平洋和以西的印度洋海域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渔场。南极海域则是磷虾资源丰富的海域和大型海洋哺乳动物鲸的出没之地。
海底海洋生物
我国东、南两面为海洋环绕。我国沿海自北向南划分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跨越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四个气候带。我国近海大陆架宽广,有长江、黄河、珠江和辽河等大小5,000多个河流汇入。发源于台湾东南赤道海域的暖流,即著名的“黑潮”,自南向北流经我国海域,与北方的沿岸寒流相交汇。这样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我国近海的渔场富饶多产。我国近海渔场面积150万平方千米,主要渔场有:黄渤海渔场、吕泗渔场、大沙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东沙渔场、北部湾渔场、中沙渔场、西沙渔场和南沙渔场等。其中的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和北部湾渔场由于产量高,被称为中国的四大渔场。
我国近海渔场有鱼类1,70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有70多种,包括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鲐鱼、鲳鱼、鳓鱼、纳鱼、马鲛鱼、青鱼、鳗鱼、马面钝、蝶鱼、石斑鱼、金枪鱼以及墨鱼(乌贼)、对虾、毛虾、梭子蟹和海蜇等。其中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墨鱼是我国人民喜欢食用而且产量较大的海洋水产品,被称为“中国四大海产”。
④ 我在电视看到过一个节目,金矿上面长有一种植物,说是哪个山上长有那种植物下面一定有金矿,
通过植物发现埋藏在地下的宝藏,这的确令人不可思议。然而自20世纪初以来,地质专家的确通过植物的变化找到了许多矿藏。
还是在20世纪三十年代,有两位欧洲的科学家在通过显微镜研究一片地里的玉米化学成分时,意外地发现了微量的黄金。他们继而分析了那里的土壤连同矿石,弄明白了原来是玉米在生长过程中把黄金吸收并聚积在体内。后来科学家还发现,在地球上还有许多植物能从土壤中吸收金属元素,以至用来寻找地下宝藏。在我国长江两岸有一种叫海州香薷的植物,地质工作者发现,它所生长的地下往往有铜矿。
目前,通过植物寻找的矿藏主要有:
1.蛇裟子 蛇裟子草开黄色花,生长的地方多半藏有铜、铅、锌矿。
2.野玫瑰 有蔚蓝色野玫瑰的地方,往往映示着地下有铜矿。
3.忍冬草 这种草大量生长的地方,往往映示着金、银伴生矿藏。
4.三叶草 和曼陀罗这两种草的花粉中含有许多金属的微量元素,通过对花粉的化学分析,可大致了解地下矿藏蕴藏的情况。
5.矮生樱桃和刺扁桃 此种草的生长说明地下有大量石灰岩。
6.矮灌木林 此类植物生长的地方说明地下含有石膏。
7.石松 生长茂盛的地方是寻找铝矿的好地方。
8.车前草 生长茁壮的地方有锌矿。
9.锦葵 预示着镍矿。
10.紫苜蓿 生长茂盛的地方往往有钼矿。
11.艾蒿 是猛矿的发现线索。
12.野苦麻 生长茂密的地方常有铁矿。
13.紫云英 是寻找铀矿和钍矿的重要线索。
⑤ 地球上有哪些因地质形成的宝藏
金伯利钻石,南非宝石,大庆石油,山西的煤
⑥ 地质勘探队员从岩石上能看到什么宝藏
通过对岩石结构,构造,矿物等成因分析,结合本地区域地质环境,推断出该地矿物,有些矿物肉眼可以看出来,有些许通过进一步化验分析才可知道
⑦ 人类在地质体上的作用遗迹
从人类诞生之日起,人类已经历了大约300万年的历史。在这300万年的时间里,人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但是他们的足迹从未离开过地球,他们的辉煌都被他们脚下的土地所见证。在现在的地表上,我们能够所见的有古人类遗址、石窟、岩画、摩崖题刻、古采矿古冶炼古烧瓷遗址以及重要古代水利工程等。
一、古人类遗址
古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学科。它包括化石猿和现代猿与人类的亲缘关系、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等。它以古人类化石及古人类所制造的工具和留下的生活遗迹等为主要的研究依据。一般把更新世晚期的新人化石划为古人类范畴,全新世以来,也就是新石器时代以后的属于人类范畴。
人类的进化大致经过的阶段:森林古猿—腊玛古猿—南方古猿—人。我国的古人类遗址主要有元谋人遗址、蓝田人遗址、河姆渡人遗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等。
古人类遗址景观——中国周口店北京人遗址(Peking Man Siteat Zhoukoudian)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距北京城约42千米。“北京人”洞穴的堆积层厚达40多米,大致形成于距今70万年到23万年前。这里地处山区和平原交接处,东南为华北大平原,西北为山地。周口店附近的山地多为石灰岩,在水力作用下,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天然洞穴。山上有一东西长约140米的天然洞穴,俗称“猿人洞”。1929年在此洞中首次发现古代人类遗存后被称“周口店第一地点”。
周口店遗址区是中国华北地区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这一遗址是1921年由瑞典学者安特生首先发现的,周口店最早发现的地点是第六地点,是瑞典科学家安特生于1918年发现的。1921年安特生、美国古生物学家格兰阶和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发现了周口店第一地点,同年发现了周口店第二地点。1927年步达生将周口店发现的三枚人的牙齿正式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这一年周口店遗址正式开始发掘。中国地质学家李捷参加了发掘工作,并发现了周口店第三和第四地点,瑞典古生物学家步林也是新地点的发现者,1929年裴文中发现了第五、七、八地点,找到了“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轰动了世界。周口店遗址自1927年发掘以来,共发现27个具有科研价值的化石地点,出土了近200件人类化石(代表40个古人类体)、数万件石器和多处灰烬层以及近百种动物化石,是世界上同时期古人类遗址中材料最丰富、最系统和最具学术价值的遗址之一。它的发现,为人类进化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具有极强的科学研究价值。周口店猿人遗址仍蕴藏着丰富的科学资源和可供继续开发的巨大潜力。
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Peking Man Siteat Zhoukoudian)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石窟、岩画及摩崖题刻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时期中,人类与岩石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将自己的思想、艺术、历史等虚在的感受表达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岩石等上面。
(一)石窟——中国莫高窟(Mogao Caves)
石窟是古时一种临崖开凿的侧洞,内有壁画、石刻等艺术作品。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中国最著名的四大石窟为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的大泉沟河床西岸,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前秦苻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
莫高窟是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之一,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自1900年5月26日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五万多卷宗教和世俗文书后,敦煌艺术震撼了整个世界,“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显学。由日本捐资,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观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1987年,莫高窟(Mogao Caves)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岩画——瑞典塔努姆的岩画(Rock Carvingsin Tanum)
岩画是一种石刻文化,在人类社会早期发展进程中,人类祖先以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石刻,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它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是人类先民们给后人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塔努姆岩画位于瑞典哥德堡以北,它丰富多彩的图形(描绘人类和动物、武器、船只和其他物品),表现了它独一无二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与年代的统一(Knut Helskog,1999)。塔努姆岩画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800年。当时的岩画所在地的居民主要以农业和渔业为主。这些彩色岩画所描绘的内容包括人类和动物、武器、船只以及其他物品,而且其中的图形丰富多彩,生动地刻画了当时生活的一些场景。同时这些色彩艳丽、内容丰富的岩画为现代的人类研究提供了当时生活中的许多方面的罕见证据。该遗址补充了已存在于挪威阿尔塔的世界遗产岩画遗址。这些岩画描述了一个以狩猎为主的社会,其丰富突出的作品反映了青铜器时代欧洲人的生活和信仰。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塔努姆岩画的所在国,瑞典有责任为将来保存好这些岩画。由于环境污染,许多岩画都已经风化褪色,其程度已经非常严重。保存的重要一步便是趁现在还来得及,尽力抓紧时间记录下这些建筑板材的色彩、纹理等特点。
1994年,塔努姆的岩画(Rock Carvingsin Tanum)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古采矿冶炼古烧陶遗址
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使分散在地壳和上地幔中的元素相对富集而形成矿床的作用,称为成矿作用。它是地质作用的一部分。矿床是指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中所含某些物质成分的质和量符合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的要求,并能为国民经济所利用的综合地质体。矿体是矿床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指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并具有一定形状、产状和大小的矿石堆积体,是开采的对象。矿石是矿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从中可提取有用组分(元素、化合物或矿物)的矿物集合体。
矿产地质旅游景观是具有旅游价值的矿产地。包括两大类:①典型矿床,作为工业观光和科学考察的地质旅游景观,如中国江西钨矿、内蒙古白云鄂博铁及稀土元素矿、甘肃金川铜镍矿,日本石见银山遗迹,以及非洲的及南非金矿和金刚石矿;②采矿遗迹,如澳大利亚的疏劳山采金遗迹和金矿博物馆;波兰卡老盐矿的“盐晶宫—盐矿博物馆”;中国湖北大冶铜录山铜矿的古矿冶遗址博物馆。
(一)日本石见银山遗迹及其文化景观(Iwami Ginzan Silver Mineandits Cultural Landscape)
石见银山遗迹及其文化景观,它包括银矿山遗迹和矿山小镇、石见银山街道、港口和港边小镇。石见银山保留了16世纪至20世纪的银矿开采和冶炼遗址。遗址内有龙源寺间步(矿山的坑道称为“间步”)。龙源寺间步于1715年开发,同永久、大久保、新切、新横相间步并称为地方官署直营的“五座山”。龙源寺间步是可以进去参观的,里面用凿子雕凿的痕迹一如当年。另外,古文献石见银山卷轴用电照板展示出来,使人们能够了解到当时坑道内的情形。位于矿山中心的仙山周边遗留着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间步遗迹。石见银山最大的坑道“大久保间步”对外开放的准备工作正在进行。
石见银山从1526年开始了400多年的开采历史,从日本战国时代后期到江户时代前期都是日最大的银矿山。17世纪,这里的银产量占世界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石见银山的开发时期与日本经济史上的商业发展时期重叠,因此,这里冶炼加工的白银当时不仅作为货币在日本国内流通,而且还支持着日本与葡萄牙、荷兰东印度公司以及中国商人之间的贸易往来。
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虑到这个遗址在推动日本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石见银山遗迹及其文化景观(Iwami Ginzan Silver Mineandits Cultural Landscape)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德国弗尔克林根铁工厂(Volklingen Ironworks)
弗尔克林根铁工厂位于德国萨克州弗尔克林根市,是19世纪和20世纪西欧和北美修建并装备的唯一一座综合的铁工厂。虽然它最近已停产,但仍保持完好。
弗尔克林根铁工厂在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科学技术史和工业文明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它为我们提供了历史上一个大型铸铁生产厂的罕见的完整画面,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其他全套高炉设备可以如此完整、准确地将过去铸铁的生产过程展现出来。
弗尔克林根铁工厂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应首先归功于19世纪重工业的迅猛发展,这使得先前的小城镇一跃成为德国最重要的工业中心之一,而这个城镇的历史和命运也从此与工业时代休戚相关、密不可分。1986年,弗尔克林根铁工厂高炉设备全线停止运营,自此,弗尔克林根人就把它当做他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一直精心地保护着这个立下汗马功劳的铁厂。
弗尔克林根周围地区的工业化始于19世纪上半期,当时有许多玻璃工厂相继建立,煤矿的开采业也日渐繁荣。1860年之后,日益发达的交通网使得该地区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可能,铁路、运河等便利的交通条件直接促成了1873年弗尔克林根铁工厂的建立。随着弗尔克林根铁工厂的蓬勃发展,弗尔克林根地区的人们受益匪浅,手工业、制造业和贸易也因为迁移过来的工人和雇主迅速兴起。人口的增多和基础产业的变化使弗尔克林根中心地区由古老的农庄变成了交通枢纽和钢铁工业区。此外这里还有无数文化类活动在此举行,每年有超过20万人次来此参观。
1994年,弗尔克林根铁工厂(Volklingen Ironworks)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古烧陶遗址——中国景德镇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器是用粘土烧制的器皿,质地比瓷器粗糙,通常呈黄褐色,也有涂上别的颜色或彩色花纹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大量出现。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
景德镇有中国“瓷都”之称。景德镇窑从明代开始成为瓷业中心,各种釉色和彩绘瓷器不断有着新的创造和发展。景德镇以其独有的瓷文化而享誉海内外。景德镇也以瓷文化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事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西郊古窑遗址位于景德镇市西郊的瓷都大道西侧,与后建的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组成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是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的缩影。西郊古窑遗址现已成为景德镇市的重点旅游区。再如湖田古窑遗址,湖田窑是中国宋、元两代制瓷规模最大、延续烧造时间最长、生产的瓷器最精美的古代窑场。遗址保存的遗物非常丰富,历代古窑器遍地,有宋末的“马蹄窑”,明朝早中期的“葫芦窑”等。在该遗址上建立起来的湖田古窑址陈列馆,展示了在这里出土的各种窑具和瓷器。1982年,湖田古瓷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田古窑遗址也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一个旅游点。
四、重点古代水利工程
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在历史上,前人曾做过无数的尝试,而有些成功举措,至今熠熠生辉。世界古老的著名水利工程中,有古巴比伦王国建于幼发拉底河上的纳尔—汉谟拉比渠、古罗马的人工渠道和中国的都江堰。古巴比伦王国建于幼发拉底河上的纳尔—汉谟拉比渠和古罗马的人工渠道都早已荒废,只有都江堰独步千古,永续利用,长盛不衰。
水利工程遗迹——中国都江堰
都江堰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今都江堰市城西。它处于岷江从山区泻入成都平原的地方。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江水常泛滥成灾。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成为“天府之国”,这项工程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都江堰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鱼嘴是在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伏江中,它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飞沙堰是在分水堤坝中段修建的泄洪道,洪水期不仅泄洪水,还利用水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减少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淤积。宝瓶口是内江的进水口,形似瓶颈。除了引水,还有控制进水流量的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以独特的水利建筑艺术创造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它创造了成都平原的水环境,由此孕育了蜀文化繁荣发展的沃土。都江堰不但是世界上唯一具有2000多年历史,且至今尚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同时它还是集政治、宗教和建筑精华于一体的珍贵文化遗产。
都江堰与青城山联合申请世界遗产,2000年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⑧ 有哪些因地质变化形成的宝藏
不知道你的宝藏是想说什么
1、矿产?
矿产都是算是宝藏,都是有地质作用形成,赋存在地层、断裂、构造带、接触带中
2、埋起来的人类遗迹?
例如庞贝古城,被火山喷发所覆盖
或是被风沙掩埋的古城。
⑨ 这是什么地质变化形成的石头或者说什么类型
这就是普通的页岩。一般分布于北方黄土高原地区。在一些比如有矿产的地回带,矿物质聚集,沉积答作用明显,日积月累形成这种岩石。主要变现是晶莹剔透,有花岗岩的某些相似属性。可以用手电筒照射一下,能够看到光斑透亮的感觉。
⑩ 地球上有哪些因地质变化形成的宝藏
有以下三种:①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专变的学说。大陆彼属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②海底扩张学说海底扩张说(sea-floorspreadinghypothesis)是海底地壳生长和运动扩张的一种学说,是对大陆漂移说的进一步发展。它是20世纪60年代,由加拿大科学家H.H赫斯和R·S·迪茨分别提出的。③版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又称板块构造假说、板块构造论或板块构造学)是为了解释大陆漂移现象而发展出的一种地质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