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合肥的地质条件是什么

合肥的地质条件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1-03-01 09:43:02

A. 地质条件包含哪些

基本包括以下几项:地层、构造、岩浆岩、区域地球物理特征、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区域矿产概况、构造运动及地质发展史。

B. 硫酸钾型合肥适合什么地质

硫酸钾型合肥适合什么地质
硫酸钾复合肥的适合盐碱性的土地,能改善土地的地质.硫是作物必需的中量元素,因此硫基复合肥适用于所有农作物.

C. 地质条件概况

一、地层岩性

灌区地处秦岭山脉纬向构造带、祁吕贺“山”字型的前弧东翼与新华夏系等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灌区基底构造形态复杂,断裂比较发育,且多数隐伏于地下,如泾河断裂、三原断裂、鲁桥断裂等。灌区处于鄂尔多斯台向斜南部边缘,渭河断陷盆地中段的北侧,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下陷区。基底构造为不对称块状断裂,呈现高角度阶梯式且多为北高南低,控制着第四系的沉积厚度,岩相变化及地貌景观。地貌单元可划分为河漫滩,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其中以二级阶地的分布范围最大,占90%左右。黄士台源、洪积扇仅分布在灌区的西北、北部边缘。灌区阶地类型,除泾阳县以西泾河左岸为嵌入式阶地外,东部均为上叠阶地。

灌区内第四纪地层比较发育,沉积厚度及岩相变化自西向东、由北向南,厚度逐渐递增,岩性颗粒由粗变细。

(1)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h2al):岩性为亚砂士、砂质粘士、粗砂、砂卵石。分布于一级阶地上部及近代河漫滩。

(2)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h1al):岩性为砂质粘士、亚砂士、砂砾石。分布于泾河二级阶地上部。

(3)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Qp3-2eol):由新黄士、夹1~2层古士壤组成。分布于泾河三级阶地和渭河二级阶地。

(4)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Qp3-1al):岩性为亚砂士、砂质粘士夹砂层,底部有少量卵石。分布于渭河二级阶地及泾河三级阶地下部。

(5)第四系中更新统冲积层(Qp2-2pl):岩性为棕红色粘士、亚粘士夹半胶结砂及砂砾石互层。分布于各级阶地下部。

(6)第四系中更新统风积层(Qp2-1eol):岩性为老黄士,夹1~2层古士壤,分布于黄士台源下部。分布于各级阶地下部。

(7)第四系下更新统洪积层(Qp1pl):岩性为深棕灰色夹砂,砂卵石透镜体,沉积厚度大。分布于黄士台源及河谷阶地最下部。

二、水文地质

灌区内地下水的类型根据其埋藏条件可分为潜水、浅层承压水和深层承压水。潜水总体流向与地形倾向基本一致,即流向为北西-南东,由于地形地貌、河流纵向切割、地下水开采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在各个地区流向亦有所不同。例如灌区上游泾河一、二级阶地区,流向趋于南北方向;灌区中游二级阶地区,流向为北西-南东或者近于东西方向;清峪河北侧、南侧的局部范围,流向为北西-南东、南西-北东向;局部地区由于地下水开采因素的影响,潜水由四周向阎良区以北一带的漏斗中心流动。清峪河南部的水力坡降为1.74‰~4.71‰,由西向东递减;清峪河北部水力坡降为2.3‰~6.78‰,总体趋势与地形坡度基本一致,灌区水文地质剖面图见图2-3。

灌区潜水分布较广,各种垂向渗入为其主要的补给来源,也是近期主要的农业灌溉开采水源,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中,埋藏相对较浅,容易开采。在河漫滩和一、二级阶地区,潜水埋深一般为2~10m。在清峪河与泾河两侧、阶地与黄士台源交替地带潜水埋藏较深,大致为10~20m,其分布面积相对较小。潜水含水层岩性主要是亚粘士、亚砂士、粉细砂、砂砾石层,厚度为20~50m。渭河二级、泾河三级阶地区,潜水埋深为20~40m,岩性主要为上更新统冲积亚砂士、粘士、砂砾石层,厚度为13~59m。其中泾河一级阶地区,由于含水层的亚砂士、亚粘士覆盖于砂卵石层之上,呈二元结构,故局部具有微承压性,承压水头400~414m。灌区承压水埋深大约在100 m以下,为远源补给,埋藏较深、水量小、不易开采。

图2-3 灌区水文地质剖面图 Fig.2-3 Hydrology geological section in jinghui Canal Irrigation District

三、工程地质

灌区分布最为广泛的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表层为黄士状壤士,厚度5~9m,其下部为古士壤与粉质壤士互层,古士壤层厚约2.0m,士层总厚50m以上。表层黄士状壤士,士壤塑限含水量16.07%;平均天然干容重1.3g/m3;平均天然孔隙率52%;平均饱和度为0.583;平均天然含水量23.5%;该士细粒士及粒径<0.05mm的士粒质量占士样质量的12%,属冻胀士。

D. 合肥什么气候

合肥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季风明显,四内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容。年均气温15.7℃,年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年日照时间约2000小时,年均无霜期228天,平均相对湿度为77%。
合肥位于中国华东地区、长江三角洲西端,江淮之间,安徽省中部,西接六安市,北连淮南市,东北靠滁州市,东南靠马鞍山市、芜湖市,西南邻安庆市、铜陵市;全市版图总面积11445.1平方公里,介于北纬 30°57′~32°32′、东经116°41′~117°58′之间。
合肥市境内有丘陵岗地、低山残丘、低洼平原三种地貌,以丘陵岗地为主,江淮分水岭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市海拔多在15~80米之间,平均海拔20~40米。主城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岗冲起伏;西南部属大别山余脉,层峦叠嶂;海拔最高为境西的牛王寨595米。

E. 安徽合肥气候地理条件适合发展什么农牧业

合肥地形既有丘陵又有平原,土壤肥沃;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灌溉水版源充足。合肥近郊适合发权展以城市为市的蔬菜、花卉、乳肉、禽蛋等市场农业,远郊区适合发展水稻和油菜种植业;丘陵地区适合发展林果业。

合肥地处江淮丘陵,北起舜耕山,南至巢湖盆地周围,总的地势是中部高,南北低。
合肥地处中纬度地带,位于江淮之间,全年气温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7度,降雨量近1000毫米,日照2100多个小时。

F. 合肥在地震带上吗

合肥不在地震带上。
离我们比较近的大的地震带有: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

以前曾听说过有一条地质断裂层从渤海湾一直延伸至巢湖,
但是一直没有去辨别真伪,呵呵

G. 什么叫地质条件它包括哪些方面

地质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岩土类型 岩、土体。

2)地质构造

3)地形地貌

4)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活动

H. 工程地质条件的要素是什么

(1) 地层的岩性:是最抄基本的工程地质因素,包括它们的成因、时代、岩性 相关书籍 、产状、成岩作用特点、变质程度、风化特征、软弱夹层和接触带以及物理力学性质等。 (2) 地质构造:也是工程地质工作研究的基本对象,包括褶皱、断层、节理构造的分布和特征、地质构造,特别是形成时代新、规模大的优势断裂,对地震等灾害具有控制作用,因而对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沉降变形等具有重要意义。 (3) 水文地质条件:是重要的工程地质因素,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动态和化学成分等。 (4) 地表地质作用:是现代地表地质作用的反映,与建筑区地形、气候、岩性、构造、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密切相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风沙移动、河流冲刷与沉积等,对评价建筑物的稳定性和预测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意义重大。 (5) 地形地貌:地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状况、山坡陡缓程度与沟谷宽窄及形态特征等;地貌则说明地形形成的原因、过程和时代。平原区、丘陵区和山岳地区的地形起伏、土层厚薄和基岩出露情况、地下水埋藏特征和地表地质作用现象都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建筑场地和路线的选择。

I. 什么叫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哪些内容

工程地质条件是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各种地质因素的总称。

主要包括地形地内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容、水文地质、天然建筑材料以及岩溶、滑坡、崩坍、砂土液化、地基变形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

工程建设前需对建筑物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调查研究,包括:该场地以往建筑经验,已发生过的工程事故的原因、防治措施和后果,建筑物沉降、变形及地基地震效应等;分析和解决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选择工程地质条件优良的地点; 提出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正常使用的地基处理措施等。

拓展资料

自然条件是因地而异的,建筑物类型和性质也各不相同,因而在不同的情况下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的工程地质条件也是因地因工程而异,如在山区建筑,与场地稳定性有密切关系的地质现象(地层褶皱、断裂、滑坡、岩溶等)往往是重要的地质条件。

对地下建筑来说,地质构造对建筑物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而岩石产状、断层、节理和破碎带的性质与分布等是重要的地质条件。

已有的工程地质条件在工程建筑和运行期间会产生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构成威胁影响工程建筑安全的地质问题称为工程地质问题。

由于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不同类型的工程对工程地质条件的要求又不尽相同,所以工程地质问题是多种多样的。

J.  地质条件

13272工作面位于万年矿-水平南翼采区上部,北侧以F10断层为界,南侧紧临村庄保护煤柱,东、西两侧未采掘。工作面走向长450m,倾斜长70~140m,平均115m,总掘进煤巷长度为1350m。煤层平均倾角为16°,煤厚3.6~5.0m,平均4.0m。地面标高+285~306m,煤层底板标高-160~-200m,埋深420~500m。地层呈一单斜构造,其走向SN—N20°W,倾角在8°~23°之间。试验巷道位于13272工作面运输巷,直接顶为厚度6.0m左右的粉砂岩,单轴抗压强度为41MPa,老顶为厚度8.0m的中粒砂岩,单轴抗压强度为55MPa,直接底为6.0m厚的粉砂岩,单轴抗压强度为45.3MPa。

9.4.1.1顶板

顶板层面极为发育,根据冒落剖面看层面间距一般小于100mm;节理面密集发育,主要发育2组节理,1组与巷道走向接近,1组与巷道走向大角度相交。节理面为闭合接触,巷道顶板表面处节理面极为光滑,呈银灰色,在节理面倾角较小时,易沿节理面发生滑动。

顶板破坏型式为冒落,冒落高度为2~3m,自稳时间为数小时。在工字钢支护段顶梁被压弯,挠度达150mm以上,个别顶梁出现扭转破坏。顶板冒落呈拱形,冒落岩石多呈块状,少量为柱状,极少有板状岩块和巨石。块状岩石边长多在100mm左右,柱状岩石长边约200~300mm,短边长度在100~150mm左右,从顶板内层理、节理发育情况和冒落后岩石形状可见,顶板为碎裂结构岩体。

工字钢棚式支护时顶板冒落破坏的原因:一是巷道断面形状与顶板岩体结构类型不匹配,碎裂结构顶板在自重型应力场作用下的稳定形状为拱形,见图9.3,当巷道开挖成矩形时,顶板表面为平面,在不施加支护或支护不当时,必然要冒落成一拱形而稳定下来;二是采用工字钢支架维护巷道时,顶梁与顶板间总是存在空隙的,这为巷道顶板冒落成拱形提供了外部条件,同时工字钢支架属“外部”支护,不能改善顶板内部结构面的性质,如层面、节理面的抗拉抗剪性能等,顶板性质未能得到改善。9.4.1.2煤帮及掌子面煤体

两帮煤体较硬,普氏系数在2以上。煤体层理、节理极为发育,掘进放炮崩落煤体为渣状,块度较小。两帮煤体出现了板裂化现象,板厚80~100mm。迎头煤体也出现了板裂化现象,形成与自由面平行的裂纹。

巷道开挖后,两帮及迎头煤体承受二次应力作用,煤体浅处形成与自由面平行的细小裂纹,该裂纹不断扩展最终形成一组与自由面平行的巨型裂纹,将煤体分割成为一组平行板,由于板比较薄易发生折断破坏,引起煤体片帮,形成过程见图9.18所示。

图9.18煤体板裂化

板裂化现象产生的主要条件之一是煤体应力状态,理论研究表明,只有当煤体承受的竖直方向应力较高时才能形成板裂化现象。由于迎头和两帮相互垂直,两者同时形成板裂结构,表明该地区地应力场为自重型应力场,即以竖直方向地应力为主,但也不排除构造应力的影响。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