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开采会导致什么地质灾害
❶ 采矿对环境的危害
一、露天采铜对环境有什么危害:露天矿山容易造成水体污染、地质灾害、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及水环境污染等危害。
治理与防护方法:开发新能源,减少开采,合理开采。
二、露天采煤对环境有什么危害:为露天煤矿要大面积的开挖地面,所以对地面植被的破坏很严重,其次地表疏松会造成水土流失,第三是会造成土壤酸化,因为煤炭中含有大量的硫元素,煤炭的开采会造成大量硫元素融合到水体中,进而造成土壤酸化,第四,会造成泥石流,塌方灾害。
治理与防护方法:开发新能源,减少开采,合理开采。
三、采铁对环境有什么危害:水土流失、矿坑造成的地面沉降、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以及采矿过程中含化学物的废水对地下水的污染等。
治理与防护方法:开发新能源,减少开采,合理开采。
拓展资料
一、什么是水体污染
当进入水体的污染物质超过了水体的环境容量或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变坏,从而破坏了水体的原有价值和作用的现象,称为水体污染水体污染的原因有两类:一是自然的,二是人为的。特殊的地质条件使某种化学元素大量富集、天然植物在腐烂时产生某些有害物质、雨水降到地面后挟带各种物质流人水体等造成的水体污染,都属于自然污染。
❷ 煤矿生产过程中,常见的地质问题有
1透水:矿山地下开采、隧道开挖过程中,意外水源造成的伤害事故。 矿井在建设和内生产过程中,地容面水和地下水通过裂隙、断层、塌陷区等各种通道涌入矿井,当矿井涌水超过正常排水能力时,就造成矿井水灾,通常也称为透水。专业的说法是“突水”,英文为water gushing-out,应该是由于方言读音差异的原因,在媒体报到时多称为“透水”,所以“透水”成为比较大众的说法。
2冒顶:地下开采中,上部矿岩层自然塌落的现象。是由于开采后,原先平衡的矿山压力遭到破坏而造成的。采煤工作中有时有计划地放落上部煤层,也称为“冒顶”.
3片帮:片帮,指矿井作业面、巷道侧壁在矿山压力作用下变形,破坏而脱落的现象。
4底鼓:由于矿山压力作用或水的影响,底板发生隆起的现象。
5瓦斯突出:是指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瓦斯含量的增加,在煤层中形成了在地应力作用下,瓦斯释放的引力作用下,使软弱煤层突破抵抗线,瞬间释放大量瓦斯和煤而造成的一种地质灾害。
❸ 开采矿物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开采矿物会对地球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前一段时间新闻上报道,有一个村回庄,因为开采矿物,对答当地的环境已经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很多地方都已经塌陷,让人无法生存。而且有一个家庭当中,一位父亲在去农田劳作的路途当中因为路面坍塌。一下子就让这个父亲失去了生命。
❹ 影响煤矿开采的主要地质因素
煤层厚度变化
地质构造
煤层顶底板条件
岩浆侵入煤层
矿井水
喀斯特陷落
矿井瓦斯
地压
地热.1.2 危害情况
采空区地面塌陷主要是由于地下煤矿体开采,造成大范围采空,导致地面塌陷及变形,危害对象主要为耕地、农作物及民房,危害严重地段造成部分农田因地面沉陷而积水成潭或成沼泽地,农作物被毁坏或整块田地无法耕作而丢荒。至1999年矿山停产,地面沉陷累计影响面积约133 340 m2。目前姑占岭煤矿矿区需处理复垦的农田塌陷面积约68 000 m2。煤矿塌陷不仅破坏了土地、植被资源,而且对周围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1.1.3 成因及发展趋势
姑占岭煤矿由于各矿段含煤地质条件、开采技术工艺、开采规模、开采年代与开采深度的差异,形成面积大小不等的采空区,煤矿采空区地面塌陷是由于煤层采出后,开采区域周围岩体的原始地应力平衡遭到破坏,随着开采工程活动进行,采空区上方岩层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离层以致冒落而形成。姑占岭煤矿采空地面塌陷多为缓变型,平面形态一般呈圆形、椭圆形盆状。其发生发展过程及地表形态特征主要取决于煤层埋藏深度、开采厚度、顶板岩性、工程地质特征等。姑占岭煤矿采煤历史长、强度大,伴随着采空范围的不断扩大,采空地面塌陷不断发生(主要发生在矿山开采过程和开采后一段时间)。1999年底停产后,地下水位开始恢复,采空区塌陷积水成塘。由于矿山已停采十多年,现塌陷已相对稳定,近期未见继续发展趋势。
1.2 排土场边坡失稳
煤炭开采中矸石固体废弃物堆放于石鼓砖厂一带,分布长160 m,宽70 m,体积161 146 m3,形成周边长约460 m的边坡,高约10 m,坡度60~70°,结构松散。由于排土场未作有效的防护处理,每年汛期一到都会出现滑坡、崩塌等现象,堵塞乡村道路,加剧水土流失,并破坏地形地貌景观而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目前边坡失稳灾害稳定性较好,潜在危害小,危险性小。
1.3 排土场水土流失
煤矿石固体废弃物堆土占地面积约16 292 m2,土质疏松而未经压实,植被稀少,坡顶和坡面在雨水冲刷作用下,易产生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主要造成排土场坡顶和边坡面受破坏,堵塞排水沟、冲淤农田,破坏生态环境,影响自然景观等。
1.4 环境水污染
煤炭开采中有矸石固体废弃物堆放于矿区周围公路及水塘边,由于未及时处理,煤矸石遭受长期降雨淋滤时,其中有毒、有害组分迁移到附近的水体中,造成地表水体污染。矿渣污水流入附近鱼塘、农田会造成鱼塘、农田污染,使鱼塘和农田减产;由于地表水受污染,渗入地下也会造成地下水受污染。此外,矿渣污染也会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1.5 固体废弃物占用破坏土地
由于煤矿开采中矿石固体废弃物不合理堆放,占用了大量肥沃农田、林地、居民地和工矿用地等土地资源,并破坏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同时废弃厂房也压占土地,破坏植被,使区内本来不多的土地资源变得更加紧缺。目前,姑占岭煤矿渣石堆占用土地约13 334 m2,废弃物总积存量达5万t。大量堆放的废矿渣不仅对土地资源和地貌景观造成破坏,而且给重力地质灾害及其它灾害的发生留下隐患。
1.6 煤矿渣污染大气环境
煤矿渣露天堆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煤矸石风化扬尘增加了大气中的总悬浮物粒;二是矸石堆燃烧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处于自然干燥状态下的煤矸石堆,在长期的风化作用下,矸石表面易形成大量细小颗粒,在一定的风速下,这些细小颗粒可通过风的作用进入大气中,增加了大气中的总悬浮物微粒浓度。此外,矸石燃烧造成矸石堆表面温度升高,并释放出大量的SO2、CO2、CO、H2S等有害气体,造成附近居民患上呼吸道疾病;当大气中的硫化物达到一定浓度时,形成酸雨危害。
❺ 煤矿开采过程中的灾害效应有哪些
对两当县西坡煤矿的地质特征,分析了煤炭开采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地质灾害,并对煤矿地质灾害的特点、形成特点以及煤矿地质灾害的环境效应分析,提出防治措施,
❻ 挖过煤矿的地面有哪些风险
煤矿是人类在开掘富含有煤炭的地质层时所挖掘的合理空间,通常包括巷道、井硐和采掘面等等。煤是最主要的固体燃料,是可燃性有机岩的一种。 在中国煤炭开采必须依法开采,证照齐全有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 挖煤会造成多方面的环境危害,挖煤对地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
1、造成地表下沉,地面坍塌。
大多数煤层远离地表,因此不能使用露天开采。 地下采矿占世界煤炭产量的60%。 在矿井中,通常采用室柱法来推进煤层,并使用梁和柱支撑矿井。 由于大量的水从煤矿井筒中抽出,因此降低了矿井底部的承载能力。 另外,在大多数小窑煤矿的开采过程中,没有采取预防措施,例如煤柱。 一些小窑炉煤矿甚至保留给国有煤矿使用。 煤炭支柱被任意开挖和破坏,导致地层移位和地表下沉。
1、地面水下跌
由于煤矿开采过程中矿井水大量排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下降。
2、水污染
矿井废水中的污染物(例如悬浮物)的浓度相对较高,特别是流经含硫铁(非常酸性)的煤层的矿井水。 根据矿区矿山废水的采样检测,平均悬浮物浓度为280 mg / L,平均化学耗氧量为530 mg / L,硫酸根离子浓度为 高达2500 mg / L。最低pH值只有2.7。 如果不经处理就排放这种矿山废水,将会严重污染地表水体,淤塞河道和农田河道,造成土壤压实,对农作物产生很大影响。
3、占地及污染
煤矿排出的煤矸石一般都就近堆放。随着堆存量的不断增加,堆场的占地面积也逐年扩大。煤矸石经风化、雨蚀、自燃后,其表面的风化层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进人大气,严重污染大气环境。
❼ 煤矿开采对地下水的破坏有哪些
3.1 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矿区现为中低山侵蚀斜坡地貌,区内最高点高程为+750m,最低点+475m,开采标高+575~+513m。开采区为高度适宜的小山峰,植被生长季节表现为绵延起伏的绿色山峦。 本项目煤炭生产是以矿井掘进的形式开采,不会对原有地貌景观造成较大的影响,主平硐工业场地、道路及矸石场等地的建设改变原有地貌景观,但影响范围小,并且远离干线公路。由于煤层开采后地表可能会发生移动,同时伴有裂缝及塌陷坑的产生。矿区煤炭开发后的地貌形态为原有地貌与地表沉陷叠加的结果,但由于井田范围内为起伏较大的中低山区,地表下沉值远不如地形变化大,而且地表裂缝及塌陷坑规模都不大,地貌形态的改变并不十分明显。因此,该煤矿的开采不会使其所在区域层峦叠嶂的视觉景观发生根本变化。
3.2 对矿区范围内地表塌陷的影响 3.2.1 地表塌陷预测 地表变形深陷裂缝影响因素很多,涉及面广,既有自然因素的控制,又有人为因素的影响,但不论何种原因,最关键的是环境地质基础。如果地质条件好,构造简单,岩性组合以坚硬岩层为主,单层厚度大,岩石力学指标强,则难以发生地质变形,即使发生,其影响程度也较轻,反之则易于发生,影响程度比前者严重。该矿地质构造简单,经多年采矿未诱发地质灾害发生,未引发地面开裂和塌陷变形。该区现状稳定。未来采矿范围将向深部扩大后,地质条件和采矿工程与已采区的基本相同,且采深更大,采用类比法认为,未来采矿工程对地表造成破坏的可能性小。 3.2.2 地表移动与变形值预计 结合评价区域地形条件,根据国家煤炭局《压煤开采规程》中山区地表移动与变形值计算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计算结果列于表1。 最大下沉值 (mm): 主要影响半径( r0):r0 = H0/tgβ (tgβ2.0) 倾斜斜率(i):i= Wmax/r 曲率值(k):k = 1.52Wmax/r2 水平变形值(ε):ε= 1.52bWmax/r 水平移动值(u):u= b·Wmax 最大下沉角( ): = 90°-0.6 冒落带高度 计算(按K3煤层计算): 导水裂隙带高度 : 式中: ——煤层开采高度为0.60m; ——煤层倾角23°; H0——煤层平均采深,137.5m; ——下沉系数,取经验值0.70; b——水平移动系数,取经验值0.3; ——岩石碎膨胀系数,取经验值1.2。 走向边界角、上山、下山边界角 、 、 ,取经验值,分别55°、55°、49°。 表1 地表移动变形预计值一览表 最大下沉值 Wmax(m) 386 主要影响半径 r0(m) 68.8 地表变形值 斜率 (mm/m) 5.619 曲率 (10-3/m) 0.1241 水平变形 (mm/m) 2.562 水平移动 (mm) 115.8 边界角(°) 下山( ) 49 上山( ) 55 走向( ) 55 最大下沉角(°) 76°2′ 冒落带高度(m) 2.30 导水裂隙带高度(m) 10.76±5.6 开采传播影响角(°) 73°36′ 根据表1计算得到的地表变形值i、k、ε,并对照《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煤行管局字[2000]第81号)建筑物损坏等级划分标准,对地面建(构)筑物的破坏等级属Ⅱ级(轻微损坏),结构处理为小修。说明矿山移动盆地沉陷造成地表建构筑物受损的可能性中等,损失中等,危险性中等。 ****煤矿井田范围内无居民居住。据实地调查,该煤矿采矿影响范围共有民房3户,房屋多为砖混结构(2F),房屋基础多为条石,基础持力层以石灰岩为主,经调查未发现民房墙体开裂和地面裂缝等破坏现象。但随着煤矿的进一步开采,采空区面积的扩大,采煤活动可能对地面居民建筑物造成一定的影响。
3.3 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的影响 该项目的在建设期已对原地表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植被进行彻底的破坏,开挖后形成的裸露面完全暴露,虽然开挖迹地最终裸露面为基岩,短期内无松散颗粒存在,无土壤流失源,但其中对径流入渗量及汇流时间的减少,极易造成径流量和径流侵蚀能力的增加。 项目开采多年,多余的矸石堆放在矸石场,形成一个松散的堆积体,受降水渗入的影响及弃渣在自然沉降、人为活动的作用下,降低渣体摩擦角,易发生冲刷、滑塌等水土流失现象,若经降水冲刷流入下游农田中,会对种植的农作物产生较大危害,造成不良影响。 煤炭开采、施工带平整、道路开通、生产服务设施等工程,会造成施工区域内地表植被的完全破坏,使土壤的结构、组成及理化性质等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土壤的侵蚀状况,新增一定量的土壤侵蚀。临时性占地,也将破坏植被和扰动原地表,使土壤变得疏松,以及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弃渣等,也将新增一定量的水土流失。
3.4 对植被的影响 井田开采造成地表植被的完全破坏。弃渣、生活垃圾等构成的固废物,井下排水、生产生活污水,煤尘、粉尘土等,以及地表塌陷等,均会对周围的植被产生不良影响。尽管项目建设会使原有植被遭到局部损失,但于本矿建设的规模很小,占用的土地十分有限,不会使评价区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发生变化,也不会造成某一植物种的消失。且该矿已开采15年,经现场调查并询问当地居民知道,地表植被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据此也可类比认为,****煤矿以后的开采对地表植被影响很小。
3.5 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地表沉陷破坏植被使陆生动物失去赖以生存的条件以及地表沉陷新朔地貌导致动物物种的改变。因地表沉陷对植被的影响主要发生在非连续变形的区域,本井田小且无该区域,因此开采破坏植被的量很少,不会破坏井田范围内的生物群落结构。另一方面是施工人员的活动将会使施工区及周围一定范围内野生动物的活动和栖息产生一定影响,引起野生动物局部的迁移,使其群落组成和数量发生一定变化,然而,由于评价区野生动物种类较少,且多为一些常见种类,因此这种不利影响是轻微的。
3.6 对土壤的影响 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污染物通过自降和降水淋溶等途径进入土壤环境,从物理、化学和物理化学等方面影响周围土壤的孔隙度、团粒结构、酸碱度、土壤肥力及微量元素含量等,具体分析如下: a、粉尘量很少,不会改变附近土壤酸碱度; b、粉尘中重金属元素含量低且难以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因而对土壤和作物不会产生污染; c、从静态分析,粉尘在土壤中累积会增强土壤粘结性,造成土壤板结,并且降低了土壤孔隙度,使土壤表层严重结壳,阻碍土壤与大气的气体交换,从而抑制土壤微生物活动,影响土壤地力正常发挥,降低了土壤肥力。但从评价区域土壤理化性质来讲,质地以壤土为主,明显地反映出粘粒不足,增加一些细小颗粒并不会改变土壤的结构。据安徽农学院研究,粉尘对土壤影响的实验结果,粉尘量达到每年每kg土壤接纳2g粉尘条件下,经过20年的积累,方对土壤产生明显影响,本煤矿的开采排尘强度远远低于该数值,所以不会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明显影响。
3.7 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项目建设对当地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是井田开挖、道路建设、和辅助系统等工程建设用地,这些设施对土地的占用使这些土地失去原有的生物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从而对局地的土地利用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到当地的农、林用地。采煤结束后,一般1年(对于耕地)或3~4年(对于灌丛林地)内基本上可恢复原有的土地利用功能,临时占地对整个区域土地利用和经济的不利影响是有限的。
3.8 对区域环境功能的影响 生态环境类型由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由林地(主要为灌丛)变为矿区,区域生物生产力降低,而人口将大幅度增加。矿井服务期间,水源涵养及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持、景观及娱乐功能有所减弱,大气污染及噪声功能区基本不发生变化。矿井服务期满进行生态恢复后,植被覆盖率将恢复接近开采前水平,且乔、灌、草搭配协调,物种多样性有所增加,各项环境功能恢复接近开采前水平。 3.9 矿井报废期对生态环境影响 矿井在衰竭后期至报废期的时段内,与初采期和盛采期相比对自然环境诸要素的影响将趋于减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煤炭行业特有的地表变形环境问题,将随着开采活动的减少乃至停止而逐渐趋于稳定,不会再有新的沉陷区出现。但是矿井闭矿时矿井采空区最大,地表沉陷也将达到最大值,因此在地表沉陷区,应采取土地重塑措施,恢复其土地的使用功能。 b、随着资源的枯竭,与矿井有关的煤炭开采、加工和利用的各产污设备也将完成其服务功能,因此这些产污环节也将减弱或消失,如井下及地面污废水的排放、设备噪声、环境空气污染物等,区域环境质量有所好转。 c、在矿井关闭之后,矿井矸石山不仅占用土地,还将继续污染环境,因此应对排矸场所占用的土地进行恢复其原有功能,如平整后覆土复垦或绿化。之后,所贮存的固体废弃物的性质趋于稳定,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将逐步消失,填沟造地、复垦绿化的完成,形成区域新气象。 d、在闭矿后,矿井工业广场场地景观与自然景观不相协调,应对其平整,恢复植被以减轻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e、矿井报废期还将会面临矿井有害气体继续溢出的环境问题,应采取有力措施予以防范。
❽ 煤矿采空区造成地质灾害找哪个部门
b¤h胜uotⅪㄧЕkコ冖ekコ冖n┨tⅪㄧЕ 此间参加两会的张明梁代表建议,在重庆万w盛区j开q展建立煤矿采空区b治理长5效机制的试点,为7其他资源型城市转型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重庆市万j盛区z采煤始于w上d世纪40年代,是全国300个j产煤大p县之z一l,属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几o十c年的煤炭开a采,形成了r大r面积的煤矿采空区u。目前,全区g煤矿采空区b影响面积840平方8公1里,占全区b幅员面积的0/1,涉及g84万p余人t。由于p以5前采取的措施多具有应急性、一h次性、道义x性特征,没有从5根本上i解决问题,由此所滋生的尖锐矛盾长1期难以3得到解决。 考虑到国家以7煤为0主的能源结构,以6及i适应构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张明梁代表建议,尽快建立煤矿采空区u治理长2效机制,具体如下q: 一y、将采空区y范围内1失去基本生存条件的危房户5实行农转非 根据国家新农村建设规划,以7及b城市化8加速发展的趋势,张明梁代表认5为2,逐步减少2采空区i农民,是从3根本上e解决采空区c问题的最佳方1式。 8.对达到C、D类危房的村民,由国家出资在小g城镇周边征用土i地,提供给受灾户5集中8建安置房。 1.在原村社宅基地恢复耕地,与t承包地共同转包给其他未搬迁的村民,以8解决已v搬迁村民部分8生活费用。 4.由政府和煤矿企业帮助有劳动力m的搬迁村民就业,解决生活问题。已t搬迁村民在就业收入t、土u地转包收入a尚未达到低保水4平的,由国家按低保政策给予7保障。 二p、采空区w治理资金来源 建议设立生态补偿基金。该资金来源组成是:从58006年开x始,对煤矿企业不z分4所有制,不g分7所属关系,按照矿井u原煤产量每吨50元a提取,一r律征收“矿区c资源开z发生态补偿基金”,并进入d企业成本。该资金实行属地管理使用,市政府监督,重点用于b弥补采空区a环境治理与h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公5共设施建设及q农赔等资金缺口w。当务之n急,该基金主要用于c解决采空区uC、D类受损农房异地重建资金缺口e。长0期坚持,可解决采空区g问题。 三z、对采空区p范围内4鉴定达到A、B类损害程度的农房,按地质稳定期和采空活动期分4类处置 由煤矿筹集资金维修或补偿给农户6自行维修,以2保证受损害住房正常使用。同时,对采空后已x稳定的区c域,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l基础设施建设力z度,改善采空区u生产生活条件。 四、兴修水4利,保证人x畜饮水3安全 在采空区i周边有条件的地方7,国家给予7专x项安排资金修建水1库,确保水6源。在采空区p影响范围内6,而不p属于b塌陷的地区a,结合综合开i发,修建小g型积雨工y程和蓄水3工y程。 五d、加大l矿区r基础设施建设 7.对老矿区t的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改造。编制南桐矿区k老矿区e基础设施改造规划,分5年度列入r国家或市基本建设计6划,争取0年内3全部解决预计82800万b元x的老矿区i市政设施建设欠8账。对老矿区m居民生活区k的文3化0、体育等设施在安排专x项资金时给予1倾斜支l持。 5.对原中5央下h划煤矿企业棚户2区q改造给予7特殊政策。目前,原中8央下k划的南桐矿业公4司居民棚户5区x近00万f平方1米。建议编制棚户2区r改造规划,项目资金补助比6照东北地区j标准执行。 六6、加大r采空区s重大e地质灾害治理力m度 2.加大c煤矿矸石山w治理力g度。把大f煤矿矸石山a治理与q矸石综合利用相结合,加大a科研力g度,给予0项目和政策倾斜,优先支m持利用煤矸石发电和发展水7泥、超细粉末4等材料化1工b产业,从4根本上h减少1矸石山a占地和杜绝安全隐患。 6.开b展小b流域治理和采空区e范围内5河流治理。一h是综合实施水3土z保持工u程;二s是加强煤田范围内5河道治理,防止2河水1穿透渗入g煤矿井v下z,保证煤矿生产安全。 4.对重大l地质灾害进行专x项治理。把煤矿重大c地质灾害治理置于a三i峡库区j重大n地质灾害治理同等重要的地位,每年安排专y项资金,逐步解决重大a地质安全隐患。 七i、统筹煤田地下g采掘与l地面建设工t作 请重庆市相关部门t牵头,在万d盛区c试点,进一g步勘探煤炭资源,统筹规划万c盛区l范围内7地下f采掘部署与c地面经济社会发展,尽可能降低地下a采煤对地面的损害,防止0再出现新的采空区o治理问题。
❾ 路线煤矿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路线:新塘坞石煤矿。
教学要求:
(1)观察新塘坞煤矿矿床地质特征并简单分析其成因。
(2)了解新塘坞石煤矿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No.1
点位:江山市新塘坞煤矿。
教学内容:观察新塘坞煤矿矿床地质特征。矿体产于下寒武统荷塘组底部磷矿层之上,主要由含磷白云岩、炭质页岩、硅质岩及少量高炭质硅质页岩及石煤组成。石煤呈层状、透镜状,矿体厚5m左右。层位比较稳定,顶板为炭质页岩、炭质板岩、炭质硅质岩;底板为磷质白云岩、粒屑磷块岩等。石煤的主要矿物成分为水云母、玉髄、微晶石英、有机碳和少量黄铁矿,煤层底部通常见磷结核。石煤是一种变质程度较深的腐泥煤,是一种含碳少、发热值低的劣质无烟煤,也是一种低品位多金属共生矿。其有机碳含量一般为10%,最高达21.6%,灰分达80%~90%,发热量为1000cal/g左右。
新塘坞煤矿成因分析。石煤层由菌藻类等生物遗体在浅海、潟湖、海湾等静水环境下,经腐泥化作用和煤化作用转变而成腐泥煤。
No.2
点位:新塘坞石煤矿废石堆。
教学内容:观察废石堆放特点,是否建立与生产规模相配套的废渣挡渣墙,废石堆表层是否有覆盖层,分析这样的堆放方式在降雨和刮风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发生的事故。
煤矿开采带来的矿山环境问题主要有:占用大量土地、水土流失、地表地下水失衡、污染环境等。产生的原因是煤炭采选冶等矿业活动破坏了植被、耕地、改变生物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土壤等条件,造成生态破坏、失衡。煤矿开采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是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和泥石流。
No.3
点位:新塘坞石煤矿坑道口。
教学内容:石煤矿开采产生的酸性矿山水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煤矿附近地表水体常常作为废水、废渣的排放场地,成为纳污水体而遭遇污染。煤矿污水的pH值低,呈酸性,具有腐蚀性且硫化物含量多,水中含有重金属离子,污染农田、河流、湖泊、地下水,使森林、植被、农作物减少。
观察新塘坞石煤矿开采产生的废水是经过处理后排放还是直接排入山涧溪流、渗入地下,后者将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系的破坏和水质的严重污染。现场测定煤矿渗出水的化学成分(包括pH值)等。
❿ 房子在煤矿采区上属于地质灾害区吗下面采空了,现在全是水。
属于环境地质灾害的一种,是由人为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甚至地面塌陷!建议请专业技术人员去现场勘察,一旦矿区生产开始抽采地下水,势必会加剧房屋地基不稳定性,如果情况严重建议搬迁,以免造成人员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