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之父什么意思
1. 什么之父是什么,五个如: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等
1、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英文名:Jeme Tien Yow),汉族,字眷诚,号达朝 。祖籍徽州婺源,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故居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
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在筹划修建沪嘉、洛潼、津芦、锦州、萍醴、新易、潮汕、粤汉等铁路中,成绩斐然。著有《铁路名词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等。
他是我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先驱者之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华铁路第一人。他是我国近代科学技术界的先驱,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铁路工程技术专家。作为中国铁路事业的先驱者,詹天佑被人们称作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
2、中国诗歌之父——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
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屈原的“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继承并发挥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有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
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就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需要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绮丽的幻想,是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弘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后代的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3、世界革命文学之父——马克西姆·高尔基
玛克西姆·高尔基(Maxim Gorky,1868年3月16日—1936年6月18日),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别什可夫,前苏联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
高尔基于1868年3月16日诞生在伏尔加河畔下诺夫戈罗德镇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时父亲去世,他跟母亲一起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10岁那年,高尔基开始独立谋生。他先后当过学徒、搬运工、看门人、面包工人等,切身体验到下层人民的苦难。
在此期间,他发奋读书,开始探求改造社会的真理。1884年,他参加民粹党小组,阅读民粹党人著作和马克思的著作,积极投身于革命活动。1905年,高尔基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6年,高尔基受列宁的委托,由芬兰去美国进行革命活动,在美国出版长篇小说《母亲》。后定居意大利卡普里岛。
在作家辞世近半个世纪以后,人们对他的兴趣还是出现持续性的高涨。在欧美各国,不时掀起了“高尔基热”。尤其是高尔基的剧本,不断被搬上各国舞台,或拍成电视、电影。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底层》和《仇敌》等在美国上演或播出,《仇敌》被剧评家认为“是已经播出的节目中最好的剧目”。
在联邦德国,上演过高尔基的《瓦萨·日列兹诺娃》,《南德意志报》评论说,这出戏“以其揭露企业主世界的特殊力量震撼了西德的现实”。而演出《避暑客》时,被评论家誉为文艺复兴以来的盛事。而在法国,英国和西班牙等地,也都上演过高尔基的剧本。
高尔基的创作对美国进步作家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尤其是他创作中的“个人的社会活力”(指个人变革自我、变革社会和变革自然的创造力〉主题与“死物奴役活人”的主题,以及处理这类主题的艺术风格,更是引起了他们的浓厚兴趣。
在刘易斯的《巴比特》对“刻板的市侩”的描绘中,可以看到与高尔基的《苦闷的王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杰克·伦敦和德莱赛的创作中,也可以看到高尔基诸多方面的影响。
高尔基充满革命激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的作品,为中国广大读者所喜爱,教育和鼓舞我国人民为消灭剥削制度和建设新社会而斗争。
高尔基的作品从20世纪初开始陆续被介绍到中国,许多小说、剧本和论著都不仅有了中译本,而且还被编选成单卷、多卷的《高尔基文集》出版。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观点,对中国五四以后新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4、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
儒勒·凡尔纳(1828.2.8~1905.3.24),19世纪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及诗人。
凡尔纳出生于法国港口城市南特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早年依从其父亲的意愿在巴黎学习法律,之后开始创作剧本以及杂志文章。在与出版商赫泽尔父子合作期间(1862年至凡尔纳去世),凡尔纳的文学创作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不少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凡尔纳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异旅行》为总名,代表作为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以及《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等。他的作品对科幻文学流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他与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一道,被称作“科幻小说之父”。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的作品第二多的名家,仅次于阿加莎·克里斯蒂,位于莎士比亚之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的统计显示,全世界范围内,凡尔纳作品的译本已累计达4751种 ,他也是2011年世界上作品被翻译次数最多法语作家 。在法国,2005年被定为凡尔纳年,以纪念他百年忌辰。
5、文学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
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 约前446年—前385年)古希腊早期喜剧代表作家,雅典公民,生于阿提卡的库达特奈昂,一生大部分时间在雅典度过,同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有交往。相传写有四十四部喜剧,现存《阿卡奈人》、《骑士》、《和平》、《鸟》、《蛙》等十一部。
有“喜剧之父”之称。阿里斯托芬及在他之前的喜剧被称为旧喜剧,后起的则被称为中喜剧和新喜剧。公元前五世纪,雅典产生三大喜剧诗人:第一个是克拉提诺斯,第二个是欧波利斯,第三个是阿里斯托芬,只有阿里斯托芬传下一些完整的作品。
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约前446一前385)古希腊早期喜剧代表作家。生于雅典。熟悉希腊文学和艺术,与同时代的哲学家、文学家交游甚广。相传写了44部喜剧,现存《阿卡奈人》等11部。
对后世的喜剧影响甚大,被称为“喜剧之父”。拥护民主制,也揭露民主制危机所造成的社会问题和伦理道德的沦落。谴责上层统治者的虚伪残暴和社会上的不公正现象。主张对财产作一次再分配,以消灭贫困,恢复公正,发扬道德。倡导和平,厌恶战争,肯定诚实善良等美德。
反对智者的道德观,认为他们用极端的个人主义为强权的寡头专制辩护,毁坏了雅典民主制的道德基本原则和传统。他的思想反映了动荡时代雅典的自由农民和中产者希望恢复旧日安宁生活的愿望。
2. 海洋地质的中国海洋地质之父------刘光鼎
刘光鼎先生1929年生于书香门第家庭,在北京完成中学学业后,因为感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原子弹的威力,1947年在报考大学时很想学物理,盼望实现研究原子能的梦想。这一年,刘光鼎同时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和山东大学物理系的奖学金,他之所以也选择考体育系,是因为体育系吃饭都可以免费。不过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山东大学物理系。但是他到山东以后深感压抑,觉得这里的政治气氛不好,学习空气很差。不到一年他又回到北京重新考大学,并顺利考取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奖学金。同年,他在革命老前辈张硕文的介绍下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刘光鼎与石油结下不解之缘,是从两位石油界前辈的一次倾心夜谈开始的。那是1951年7月,谭承泽老师带领刘光鼎等9名同学离开北京,前往延长实习。说是实习,实际上是党组织深有用意的安排。当时的系主任饶毓泰,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去世前带的博士。作为系主任,饶博士正为他学生们的前程担心,因为,要在理论物理上学有所成,还必须到国外继续进修,这在当时是不现实的。恰在此时,为了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地质矿产部和燃料工业部正焦急地向北大延请人才。于是,有了这次特别的实习活动。
到达陕北铜川后,刘光鼎和同学们见到了陈贲、王尚文两位地质学家。陈贲是中共地下党员,与康世恩同学,于1938年左右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王尚文与陈贲同班,他们都是中国石油地质界的先驱者。在铜川四郎庙停留期间,一天晚饭后,陈贲先生主动找同学们谈话。他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工作的经历和体会,希望同学们投身到祖国石油建设中来。陈贲说,“一个国家要发展,不能没有石油,石油如果不掌握在国家手里,国家不能强大也没法发展”。多少年过去了,刘光鼎对这句话依然记得格外清楚。正是这次整夜的秉烛夜谈,启蒙了刘光鼎的地质认识,并且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他说,爱国就要报效国家,但报效国家的很多问题不是原子弹能够解决的,石油关乎国家的经济命脉,更实际一些。于是,此后的生涯中,先生与石油结下了不解之缘。
结束暑假实习回到北大后,学校请中国地球物理界三元老之一的翁文波先生来讲课。当时学校让刘先生给翁先生当助教,白天翁先生讲课,晚上,刘先生开大课再讲一遍。教学相长,这也使得他的地球物理基础更加深厚,与石油的关系也更近了。1952年,刘光鼎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国地质大学,与另外两位老师一起创建了地球物理系,并开始了为期12年的教学生涯,为石油战线输送了大批人才。 为了中国的海洋地质事业,刘光鼎白手起家,在海上漂泊30年,象梳头一样把中国海梳了个遍。我国的海洋物探起步很晚,1958年才组建第一个海洋物探队;1960年刘光鼎从苏联考察回国后在北京地质学院成立了第一个海洋物探教研室,同年奉命组建地质部第五物探大队。当时美国等国家对我国实行禁运,所需的仪器设备无法进口。海洋作业非同陆地,没有仪器寸步难行。怎么办?只有自己动手。对此,刘光鼎介绍说:“海洋物探的基本方法是用重力、磁力、地震、回声测深、电法等勘测方法。我们什么仪器都没有,完全是白手起家。我先是组织4个人,用3年时间实验出了海底重力仪。尔后,通过转口贸易进口了一台航空磁力仪。但海上条件与空中不大一样,大量噪声干扰必须想办法克服。共有3、4个人加入了改装航空磁力仪的研究,终于突破噪声关,精度达到2纳特,接近了当时的国际水平。海洋物探最重要的仪器是地震仪,可当时我们只有用于陆地上的地震仪,在海洋环境中无法使用。于是我带领大家自己动手改装陆地地震仪,研制地震组合检波器与接收电缆;1964年,我率领北京地质学院海洋物探研究室全体教师去南京地质研究所组建海洋地球物理研究室,又进一步应用锆钛酸铅陶瓷(PZT-5)试制水下压电检波器,没有经验,也无从借鉴,完全靠自己摸索着干。接收电缆开始就是用电话线将检波器绑在一起,有3000米长,上面吊有浮标。但碰到一个问题,当放炮时,绳子一拉检波器就漂起成水平方向,无法测得数据。于是大家又研究出一种收放系统, 放炮时,先用绳把检泼器收起,放完炮后再迅速把他放回水里,这里时间一定要控制好,10秒钟内必须放回到预定地点。后来大家不停地琢磨,又研制出一种漂浮检波器,不用电话线了,而是放在塑料管中,能收到更多的数据。1965年渤海海底构造和油田的发现,就是靠这些自己研制的重力仪和地震仪器。”有了仪器,还必须有探测船,开始他们向海军借用831“汾河号”登陆舰进行实验观测,后来买了2条渔船,起名“星火一号、2号”,开展地震勘测,一条做爆炸船,一条做接收船。后来又增加了2条,“燎原1号、2号”,一条做重力,一条做测深。再后来,又造了2条1700吨“奋斗1号、2号”取代了星火号地震船。
刘光鼎他们硬是靠着自己的双手,这样边研制仪器边工作开展了海上重力、磁力、地震、测深多种研究,而且采用了无线电岸台与卫星定位等多种定位措施,大大提高了实测数据的精度。刘光鼎本人也随着研究机构的迁移而辗转于北京、南京、湛江、上海,但始终钟情于中国海的第一线。在刘光鼎的领导下,我国海上物探取得了过硬的实测数据。从1986年开始,他借调100多位业务骨干,历时6年,编制出了我国第一份系统的、精度极高的系列海图,描述了中国海洋的地形地貌、地球动力学、新生代沉积盆地与矿产等。9幅系列海图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以及维护我国海洋主权与权益有着重要的意义。1992年,系列海图作为中国代表团的重要成果在第29届世界地质大会上展出后,立即引起国际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美国、前苏联、日本、韩国、土耳其等国家的著名地质学家纷纷索取。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的Hilde教授自此对这套系列图无法忘怀,讲课时屡屡提到它,梦寐以求地希望得到一套,1998年刘光鼎访问A&M大学时终于使Hilde教授如愿以偿。这套图已经被国内外越来越多的重大科研项目作为基础资料广泛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太平洋与大西洋编图委员会”将系列图中的8幅原封不动地收入《世界海洋图集》。
刘光鼎挂帅完成的“中国海地质构造研究及含油气性质研究”和“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地质矿产部科技一等奖。这两项重要成果,加上其他相关著述,奠定了刘光鼎在我国海洋地质领域的显著地位,被国内外科学界称为“中国海洋地质之父”。 在海上漂泊的30年,是刘光鼎为中国海洋地质做出巨大贡献的时期,也是他感慨较多的岁月。其中的“天南海北二十年”,是最令他难忘的。那时,他女儿在天津,儿子在海南岛,夫人在北京,他本人虽然工作单位在上海却长期漂泊海上。在那动乱的年代里,他被定为“共产党内的白专道路”典型而靠边站。大部队从南京转战湛江海域,他却被留下不管,一度因衣食不保而靠打小工维持生活。突然有一天,连着三封电报催他归队,要他去解决海上勘探现场的实际问题,他因而又被封为“党内技术负责人”,但现场没有他的床位,他只能住在勘探测量船的电缆堆里。他收藏有40箱书籍,当时却为这些书籍无处可存的命运伤透了脑筋。他把这些书籍分为三类,一类是海内孤本性质的,他认为自己没有权力抛弃它们;一类是对也从事地球物理教学研究工作的夫人有用的,他认为自己不应该把它们处理掉;最后一类是自己喜欢的各类书籍,他觉得可以处理掉。当把自己精心收藏的书籍当废品卖掉时,刘光鼎伤心之极。硬皮的1分钱1斤,软皮的3分钱1斤,他一共卖了33元钱。用这些钱,他和朋友喝了一顿酒,然后上路。并作诗为证:“慷慨沧桑不悲秋,吴钩看遍欲何求?人人称道江南好,别时只剩一字愁。斗室酣饮大杯洒,江河湖海逍遥游。踏遍青山人未老,几阵风雨壮志酬?”(1970年9月3日)
刘光鼎领导同事们一寸寸丈量中国海的时候,并不是国家给了他这种任务。他的任务主要是研究沉积盆地,寻找海洋油气。继1965年发现渤海盆地后,1973年在北部湾海域发现涠西南大型背斜构造,随后在珠江口发现一个巨大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同年,刘光鼎移师上海,任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兼综合研究大队长。综合研究大队经分析黄海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发现南黄海盆地由中央隆起分隔成两个拗陷。用钻探船进行钻探,未获得良好的油气显示,经分析主要原因是该处第三第沉积的油气性差。从地质条件看,油气勘探不能仅仅局限于南黄海,必须大力开拓东海。为此,刘光鼎和一批地质学家联合起来,一再向中央提出建议,并首先在东海进行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发现东海海底具有三隆两盆的构造格局,即在西部浙闽隆褶带、中部钓鱼岛隆褶还和东部琉球隆褶带之间有陆架盆地和冲绳海槽盆地,其中东海陆架盆地又有3个沉积中心。于是,集中力量调查位于浙江东部的西湖拗陷,发现其中局部构造成串发育,第三第地层厚,油气性良好。在进一步地震详查的基础上,终于在平湖构造带的第三第地层中钻探到工业油流。
1982年8月4日,当龙井二井“出油了”的喜讯传来时,刘光鼎心情激动难抑,即兴填“贺新郎”词畅抒胸怀:“惊涛狂浪处。暴风雨,一台耸立红旗漫舞。东去大江淘沙泥,扬子黄河倾注,西湖海底尽沃土。花港玉泉占风流,长垣青峰花碧树。凿龙井,运神斧,疏星淡月伴盛暑。沧波中,翘首远望,鹊桥待渡。万里风讯警声频,此岂是长门路?叩蓝关,悲歌暗吐。忽闻胡茄破晴空,八尺焰火映琼宇。浮大白,唱金缕。”(注:根据朱夏院士的建议,东海陆架盆地中所探油气井均以中国人所喜闻乐见的西湖著名景点的名称命名,如花港、龙井等。)对此,一位研究文学的老先生评价说,“诗如其人”,刘光鼎的诗词“非常大气”,这支贺新郎就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刘光鼎的豪放性格和赤子情怀,尤其是词的下半阕,细致刻画了他翘首等等钻探结果,担心会有坏消息而徘徊不安,而一旦闻得捷报,则喜极而唱的心理过程。
刘光鼎耕耘过的东海陆架盆地,后来陆续钻探了18口井,其中11口探到了油气,这是非常高的命中率。东海盆地的天然气正源源不断地供应上海市场。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呈现出一片大好势头,渤海、东海大陆架、珠江口及琼东南和莺歌海,相继发现了工业气流,整个近海大陆架地区的六大新生代沉积盆地都展示了美好的油气前景。 生活中的刘光鼎先生,最大的乐趣是收藏阅读武侠小说,在行驶的飞机上、汽车中,他手不释卷,津津有味,自得其乐。他是有名的“金庸迷”,凡此夫子出版之书,他都一一收在柜中,并能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到目前为止,他已带博士13名、博士后11名、硕士18名。这些博士、硕士与刘光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喜欢“华山论剑”。在中科院,人们都传言,若要考刘先生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第一次见面第一个问题就是“读过金庸的武侠小说吗”,读过的,谈谈金庸武侠小说的真谛,没读过的,借你一本,先去读,读懂了再来谈。对此,刘先生不置可否。但是,刘先生对武侠书有其独到的认识,他说:“我之所以爱看金庸的书,第一是他精彩过人的文笔,想象丰富奇特、合情合理却又异峰突起。内容完全不受礼法、社会规范的约束,超乎常规,极富创意,这恰恰是一种创新精神。一个民族应该有创新精神,而科学研究更需要创新精神。其次,我看的不仅是小说中的枪杀打斗、缠绵绯恻,更注重文字背后所蕴涵的内容。从小说的字里行间你能读出作者是在描写一种人性,社会在不断变迁,但人性却是不变的。在金庸的小说中你还能听出爱国主义的旋律在回荡……”听着他畅谈金庸时的连珠妙语,你很难想象他是一位从事科研工作半个多世纪的科学家。
作为从旧中国走过来的知识分子、地下党员、科学家、高级干部,刘光鼎伴随着世事的风风雨雨。自打立下为国家找石油的宏大誓言后,他“逐鹿中原”,“笑傲江湖”,“杖行天山”,五十年如一日,走遍中国。他强健的体魄得益于自幼习武,60个寒暑修习不断,练得一身炉火纯青的太极拳功夫。在“天南海北二十年”里,刘先生写了三本书:一本是他的专业著作《海洋地球物理勘探》,一本是后来学生们帮他收集的《渔樵之歌》诗词选集,一本是《太极拳架与推手》。其中《太极拳架与推手》1980年初版时印行4.2万册,3年后再版时印数达33万册。熟悉太极拳师承关系的人都知道,几百年前的陈家沟太极拳分为两支传后,现代历史中的陈长兴太极拳两大名宿刘元化(光斗)和刘晚苍,就分别是刘光鼎的大哥和堂兄。
刘先生为人开朗豁达,生平最恨恃强凌弱之徒,面对不平之事,总是仗义执言,敢为敢当,是中科院公认的“大侠”。1999年,刘光鼎七十大寿时,学友们纷纷为他题词。“鼎言九重持正义,君子德行励后生”,“光明磊落中流石?鼎力拼搏书山樵”?“光前裕后?鼎业有成”等联语,堪称他激扬学术、光大人生的最好写照。 1929年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蓬莱。1948年9月参加革命,195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随即在北京地质学院任教12年。1958年组建中国第一个海洋物探队,任队长。1964年任地质部海洋地质所地球物理研究室主任,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技术负责人,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综合研究大队长,1980年任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司副司长、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副局长,1989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1993年当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刘光鼎院士长期在第一线从事油气勘探与中国大地构造研究。先后发表《海洋油气勘探与开发》、《东海地质与油气勘探》等专著,涉及到海洋地质、油气勘探和地球物理领域的广泛问题。他从地球物理场出发探讨“中国大地构造宏观格架”、“矿产资源的地球物理预测”、“中国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等问题。共发表论文80余篇,译著34部及讲义、报告、科普10册。“七五”期间主持国家攻关项目《寻找大油气田的理论与方法技术研究》、“八五”期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陆相薄互层油储地球物理研究》、1996年当选“863”“海洋探查与资源开发技术”专家组成员、2000年担任“973”中“叠合盆地”与“边缘海”两个项目的专家。先后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工作奖”、李四光科学荣誉奖、香港“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科学院技术与进步特等奖等。
3. 地质学之父是哪国的
莱伊尔 Lyell,Sir Charles 1797~1875英国地质学家。被誉为“现代地质学之父”的莱伊尔对均变论的形成和确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莱伊尔根据自己的研究坚持认为地球表面的所有特征都是长时间细微的自然作用形成的,并且通过研究现在即可推测出过去的地质变化。1828年到1833年间,莱伊尔发表了他著名的《地质学原理》一书,全面地阐述了他“古今一致性”的观点和“将今证古”的现实主义方法。莱伊尔的工作最终抹去了前人在地球历史研究上的神秘主义色彩,从而使地质学真正成为一门现实的、有规律的自然科学。
在1800年前后,当地质学作为充满活力的科学出现后,关于地球变化的另一种观点—“均变论”(Uniformitarianism)开始得到了发展。
莱伊尔被誉为“现代地质学之父”的莱伊尔对均变论的形成和确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830年1月,发表了《地质学原理》第一卷(1831年出版第2卷,1833年5月出版第3卷)。他坚持并证明地球表面的所有特征都是由难以觉察的、作用时
均变论
间较长的自然过程形成的。他指出地壳岩石记录了亿万年的历史,可以客观地解释出来,而无需求助于圣经或灾变论,同时,他承认陆地的升降运动,把意大利塞拉比寺院的三根石柱(它们曾部分被海水淹没)作为《地质学原理》的刊头画,并指出斯德哥尔摩附近海面以上200呎的海生动物的贝壳说明陆地的上升。
也就是说,要认识地球的历史,用不着求助超自然的力和灾变,因为通常看来是“微弱”的地质作用力 (大气圈降水、风、河流、潮汐等),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慢慢起作用,就能够使地球的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莱伊尔强调“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这一思想被发展为“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理,这种“将今论古”的科学方法对达尔文的影响很大。
在莱伊尔逐步取代了居维叶之后,均变论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成为地质学的信条,奠定了现代地质学的科学基础。本世纪60年代以前的地质学教科书,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莱伊尔用均变论统一说明了地质现象,建立了科学的地质学”。
4. 世界之父的地理
地质之父――赖尔
中国地质之父――李四光
5. 作为地质学之父的赫顿
基本介绍 赫 顿
Hutton.James(1726.6.3~1797.3.26)
英国地质学家。年6月3日生于爱丁堡,1797年3月26日卒于爱丁堡。赫顿在英格兰爱丁堡大学法律系毕业后,转而从事医药学研究,1749年获莱登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他所倡导的“均变说”为地质科学奠定了一块基石。早年曾先后学习法律、化学、医学和务农。1768年放弃农业,从事地质科学的研究。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科学界普遍采用了推理的观念,赫顿进行了认真观察和推演,认为在地表看到的岩石是由一系列灾变事件所产生的这种风行一时的看法不可相信。相反,他认为,由于内力作用,某些地区可能上升,然后遭受侵蚀,而另一些地区可能下降,成为沉积物淤积的盆地。关于地球表面的岩石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在他之前已有魏尔纳的“水成论”,水成论者认为所有岩石都是在一个全球性的大洋中形成的。赫顿则不这样认为,他通过审慎的观察和推理,认为玄武岩和花岗岩曾经是熔体。熔体发生侵位后来到了地表,这些岩石是火成的而不是水成的,赫顿因此成为“火成论”的代言人。火成论的提出,产生了运动的地球的观念,这就为现代地质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赫顿博览群书,参加各种科学学术会议,四出旅游,观察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终于成为博学多才的地质学家。
1785年,赫顿在英国爱丁堡皇家协会上提出了“均变说”。他认为现代地质过程在整个地质时期内,以同样方式发生过,并且基本上有相同的强度。根据“均变说”能够用现在观察到的现象去解释过去的地质事件。1788年,赫顿又发表了《地球论》,对陆地形成、消失和再生的规律进行了探讨研究。以后,他抱病修改他的旧作,《地球论》分二册重版。书中列举许多例证,证实了他的论点。由于赫顿的理论与当时流行的见解相悖,加上他的写作风格又不易为人所了解,因而许多人对他的论断意见纷纭,竞相反对。后来,他的密友约翰·普来费尔结合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写了一本名为《赫顿地球理论说明》的书,简明扼要地进一步阐述了赫顿的“均变说”,使“均变说”更加严密,无懈可击,从此,赫顿的思想在地学界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并成为地质科学的基础。
赫顿是英国著名地质学家。他所倡导的“均变说”为地质科学奠定了一块基石。早年曾先后学习法律、化学、医学和务农。1768年放弃农业,从事地质科学的研究。
职业生涯
18世纪未和19世纪初,科学界普遍采用了推理的观念,赫顿进行了认真观察和推演,认为在地表看到的岩石是由一系列灾变事件所产生的这种风行一时的看法不可相信。相反,他认为,由于内力作用,某些地区可能上升,然后遭受侵蚀,而另一些地区可能下降,成为沉积物淤积的盆地。关于地球表面的岩石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在他之前已有魏尔纳的“水成论”,水成论者认为所有岩石都是在一个全球性的大洋中形成的。赫顿则不这样认为,他通过审慎的观察和推理,认为玄武岩和花岗岩曾经是熔体。熔体发生侵位后来到了地表,这些岩石是火成的而不是水成的,赫顿因此成为“火成论”的代言人。火成论的提出,产生了运动的地球的观念,这就为现代地质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赫顿博览群书,参加各种科学学术会议,四出旅游,观察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终于成为博学多才的地质学家。
1785年,赫顿在英国爱丁堡皇家协会上提出了“均变说”。他认为现代地质过程在整个地质时期内,以同样方式发生过,并且基本上有相同的强度。根据“均变说”能够用现在观察到的现象去解释过去的地质事件。1788年,赫顿又发表了《地球论》,对陆地形成、消失和再生的规律进行了探讨研究。以后,他抱病修改他的旧作, 《地球论》分二册重版。书中列举许多例证,证实了他的论点。
个人荣誉
赫顿的密友约翰·普来费尔结合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写了一本名为《赫顿地球理论说明》的书,简明扼要地进一步阐述了赫顿的“均变说”,使“均变说”更加严密,无懈可击,从此,赫顿的思想在地学界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并成为地质科学的基础。
个人影响
由于赫顿的理论与当时流行的见解相悖,加上他的写作风格又不易为人所了解,因而许多人对他的论断意见纷纭,竞相反对。
6. 世界上被称为 什么之父的人 有那些
1、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俄罗斯文学之父)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1837),是俄罗斯著名文学家、诗人、小说家,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
19世纪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青铜骑士”,代表作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等。
2、詹天佑(中国近代工程之父)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汉族,字眷诚,号达朝 。祖籍徽州婺源,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故居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
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 ,主修铁路工程。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3、米哈伊尔·季莫费耶维奇·卡拉什尼科夫(AK-47之父)
米哈伊尔·季莫费耶维奇·卡拉什尼科夫是苏俄著名的枪械设计师,以设计“AK-47突击步枪”而闻名。卡拉什尼科夫的代表作是AK系列步枪、轻机枪RPK、通用机枪PK、霰弹枪SAIGA系列等。
米哈伊尔·季莫费耶维奇·卡拉什尼科夫曾在1991年到中国进行技术交流。2013年12月23号,"AK-47之父"卡拉什尼科夫在俄罗斯乌德穆尔特共和国去世。
4、爱德华·泰勒(氢弹之父)
爱德华·泰勒(Edward Teller,原匈牙利名为Teller Ede),是美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生于匈牙利,曾长期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学等高校。
1952年,他与欧内斯特·劳伦斯共同创建了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1959年又主持建立了伯克利空间科学实验室。爱德华·泰勒被誉为“氢弹之父”,但他本人对此称号并不在意,而除氢弹之外,他对物理学多个领域也都有相当的贡献。
5、儒勒·凡尔纳(科幻小说之父)
儒勒·凡尔纳(1828.2.8~1905.3.24),19世纪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及诗人。凡尔纳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异旅行》为总名,
代表作为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以及《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等。他的作品对科幻文学流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他与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一道,被称作“科幻小说之父”。
7. 什么之父
原子弹之父——(美)奥本海默
火箭之父——(苏)齐奥尔科夫斯基
氢弹之父——(匈)回爱德华·特勒答
现代航天之父——(美)布劳恩
火车之父——(英)斯蒂芬逊
汽车之父——(德)本兹
地质学之父——(英)赖尔
力学之父——(古希腊)阿基米德
激光之父——(法)卡斯特勒
电波之父——(英)麦克思韦
近代化学之父——(俄)门捷列夫
近代心理学之父——(西班牙)比维斯
科幻小说之父——(法)儒勒·凡尔纳
悲剧之父——(古希腊)埃斯库罗斯
戏剧之父——(古希腊)阿里斯托芬
交响曲之父——(奥)海顿
圆舞曲之父——(奥)施特劳斯
现代戏剧之父——(挪威)易卜生
现代艺术之父——(法)塞尚
革命文学之父——(苏)高尔基
8. 地理之父中国是谁人
地理地质之抄父――赖尔中国地质之父――李四光物理近代物理学之父、近代科学之父、实验物理学之父——伽利略·伽利雷现代物理学之父、相对论之父、近代光子学说之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力学之父——阿基米德经典力学之父——艾萨克·牛顿声学之父——欧内斯特·克拉尼核子科学之父――欧内斯特·卢瑟福实验电磁学之父——迈克尔·法拉第经典电动力学之父、电波之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现代磁学之父——范弗菜克激光之父——卡斯特勤量子论之父——马克斯·卡尔·恩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量子力学之父——尼尔斯·亨里克·大卫·玻尔原子弹之父——约翰·罗伯特·奥本海默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超音速之父——冯·卡门俄罗斯航空之父——茹科夫斯基现代航天之父、导弹之父——韦纳·冯·布劳恩火箭之父、宇航之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中国火箭之王、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中国两弹之父——邓稼先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光纤之父——高锟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电解粉之父——汪跃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