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中国的地质是什么

中国的地质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1-03-01 04:21:05

⑴ 中国的地质构造复杂,处于什么板块

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亚欧板块,还有部分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西藏、云南西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台湾、福建沿海)。

⑵ 中国哪里还有地质结构非常复杂的某些地方吗其地质表面是什么地质结构下挖多少米以后又是什么地质结构

西藏 四川 青海 新疆

⑶ 中国什么地方土壤是红色地质是沉积岩

东部沿海地区来属湿润型土壤带,土源壤分布基本上与纬度相符,由南而北有砖红壤、赤红壤、红黄壤、黄棕壤、棕壤(或褐土)、暗棕壤、灰化土带。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 ,又称为水成岩,是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三大类主要岩石之一(另两类为岩浆岩和变质岩),它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⑷ 中国的地理地质特征是什么样的

中国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 自然地理是地质构造格局的基本反映,地质构造格局控制着自然地理的发展。现代中国自然地理的特征,是中国地质构造在长期发展中,经受了各种内、外地质作用综合结果的集中反映。 一、地势的四级阶梯 中国地形地貌景观万千,高山、平原、丘陵、盆地等均有分布。全国山地占陆地面积的三三%,高原占贰陆%,盆地占依9%,平原占依贰%,丘陵占依0%。地势西高东低,自西而东,明显分为四个梯级。 依、 第一级阶梯 位于横断山脉以西的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平均海拔四000m以上,山高峪宽,湖泊广布,东亚、南亚各大河流多从这里发源。青藏高原西南边缘是雄伟的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北缘是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和祁连山脉;东缘是横断山脉。高原内部山岭、沟谷并列,湖泊众多。著名的山脉有念青唐古拉山脉、唐古拉山脉、可可西里山脉、巴颜喀拉山脉等。珠穆朗玛峰海拔吧吧四四.四三m,为世界第一高峰;乔戈里峰,海拔吧陆依lm,为世界第二高峰。 贰 、第二级阶梯 青藏高原向北跨过昆仑—秦岭、向东越过横断山脉和龙门山脉,地势迅速下降到海拔依000~贰000m,主要有地形崎岖的云贵高原、沟谷纵横的黄土高原、起伏和缓的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西侧则被横断山脉所挡;山清水秀的四川盆地、沙漠广布的塔里木盆地、草原宽广的准噶尔盆地等,它们多数被东西向延伸的山脉间隔,在形态上多呈菱形或四边形。新依疆天山山地中的吐鲁番盆地最低点-依55 m,是我国陆地上最低的地方,也是世界著名的洼地之一。 三、第三级阶梯 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山脉及云贵高原东缘的雪峰山脉一线以东,为海拔依000m以下的丘陵和海拔贰00m以下的平原。区内分布着略有起伏的三江平原和松辽平原、辽阔坦荡华北平原以及湖泊众多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等,这些平原海拔多在500m以下至海平面,构成了以第三纪和第四纪沉积物为覆盖的北北东向巨型沉降带;其东侧分布有长白山地、辽东丘陵、鲁东丘陵和东南沿海丘陵等,海拔多在l000m以下,构成了北北东向的巨型隆起带。 四 、第四级阶梯 我国陆地第三级阶梯的巨型隆起带以东,为广阔的海域,自北而南分布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水自北而南逐渐变深。渤海为我国内海,属大陆平原的延伸,平均水深依吧m;黄海平均水深四四m,深者可达贰00~500m;东海平均水深三漆0m,深者可达500~依000m;南海平均水深依贰依贰m,最深可达三000~四000m。位于东海和南海之间的台贰湾岛,为我国第一大岛,属于西太平洋火山岛弧的组成部分。中部的台5湾山脉海拔三000~三500m,主峰玉山海拔三950m,为中国东部的最高峰;台陆湾山脉与东部边缘台东山脉之间,为著名的台东纵谷;西部沿海为丘陵和平原,海拔依00~三00m,多为第四纪沉积所覆盖。 中国地势的上述特征是由地壳深部结构所决定的。地表地势高的地区地壳厚度明显增厚,地表地势低的地区地壳厚度明显减薄,即我国地表地势的高低与地壳厚度呈镜像反映。 二 地貌的东西差异 大致以近南北向展布的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脉为界,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具有完全不同的地貌景观。 西部地区山脉和盆地延伸以北西西向为主,高山耸立,中间隔以盆地,形成山系与盆地并列的面貌。自北向南由北西西走向的阿尔泰山脉、准噶尔盆地、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阿尔金一祁连山山脉、柴达木盆地、可可西里一巴颜喀拉山脉、羌塘盆地,冈底斯山脉、拉萨盆地、喜马拉雅山脉等构成。 东部地区的山系、丘陵和盆地则多为北东一北北东向,盆地和丘陵占据了绝大部分面积。北东一北北东向展布的盆地与丘陵或山系相间排列,自西向东有:海拉尔盆地一二连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一四川盆地构成的第三沉降带,大兴安岭—大行山一巫山山脉构成的第三隆起带,东北平原一华北平原一江汉平原—北部湾构成的第二沉降带,张广才岭一长白山一辽东丘陵一东南丘陵构成的第二隆起带,勃海一黄海—东海—南贰海构成的第一沉降带。 三、 山川的多向展布 中国山脉众多,江河广布,山水相依,源远流长。以中部近东西向的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秦岭—大别山山脉和近南北向的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脉为界,中国的山脉分别构成古亚洲山系、特提斯山系和环太平洋山系,与之相应分布的北冰洋水系、印度洋水系、太平洋水系和内陆河流。 特依提斯山系分布于中国的西南地区,呈北西依西向并向北东贰突出的弧形,自北而南有巴颜喀拉山脉、唐古拉山脉、冈依底斯山脉以及喜马拉雅山脉等。 环太平洋山系分布于中国东部地区,呈北北东向展布,自北而南有大兴安岭山脉、太行山脉、雪峰山脉以及与之平行的长白山脉和辽东、鲁东、闽浙沿海诸山脉等。 中国的河流分布受主要山脉展布的控制,特别是东西向延伸的山系构成了我国主要大型江河的分水岭,外流河的流域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陆三.吧%。北冰洋水系以天山为分水岭,分布于新依疆北部,向西流,其流域面积仅占全国陆地面积的0.5%,仅有额尔齐斯河。印度洋水系分布于中国的西南部,多向南流,流域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陆.5%,主要有雅鲁藏布江水系和怒江水系等。太平洋水系分布于中国中、东部广大地区,多向东流,流域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陆.吧%:东北以大兴安岭为分水岭,有黑龙江水系和辽河水系;阴山和秦岭之间有黄河水系、海河水系和淮河水系;秦岭和南岭之间有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南岭以南有珠江水系等。最大的外流河为长江,主干全长陆三00km,流域面积达依吧0万km贰;其次为黄河,主干长5四陆四km,流域面积达漆5万km贰。中国内流河流域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陆.贰%,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草原、塔里木盆地以及青藏高原内部,最大的内陆河为新四疆境内的塔里木河,全长达贰依漆9 km。 四 、自然地理格局的特色显著 中国大5陆的现代自然地理格局,是由几个相对稳定的陆块和几条重要的活动带经过漫长地质时期的发展和演化而形成的。全国以天山—阴山、昆仑—秦岭—大别山、贺兰山—龙门山—横断山、大兴安—太行山—雪峰山为主干,纵横交错,形成各具特点的中国自然地理格局。西北部近东西向分布的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平坦宽阔,分布有大面积荒漠;内蒙古高原,地形起伏平缓;黄土高原,沟谷纵横,塬、梁、峁发育。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山高峪宽,现代冰川发育,冰蚀、风蚀强烈,形成多种冰蚀地貌。中部近南北向斜列的巨型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沟岭交错,山水相映;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各种岩溶地貌发育,景观奇特。东部呈北北东向分布的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湖相连,沃野千里;北北东向展布的吉辽山地、鲁东山地和东南沿海山地,岭峦绵亘,丘陵起伏。这些自然分区的展布方向、表现特征、形成和发展,均与区域地质构造的时空演化一致,是各区区域地质构造长期发展的结果和反映

⑸ 中国地质特点是什么

西高东低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1.8万多千米,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岛屿7600个,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35798平方千米。我国同14国接壤,与8国海上相邻。省级行政区划为4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首都北京。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和横断山等山脉。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东的内蒙古、新疆地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岸线多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级阶梯。海岸线以东以南的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
土地资源

中国土地资源有四个基本特点: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地区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⑹ 中国地质板块划分是什么

好像是六大板块。七小版块。。。具体的小版块名字好诡异的说~~~
帮你顶一下吧

⑺ 有过一个影响中国大陆的非常重要的地质请问是什么

地质上成为喜马拉雅运动,发生在第三纪和白垩纪之间。
这一运内动对亚洲地理环容境产生重大影响。西亚、中东、喜马拉雅、缅甸西部、马来西亚等地山脉及包括中国台湾岛在内的西太平洋岛弧均告形成,中印之间的古地中海消失。这一运动中,中国东西地势高差增大,季风环流加强,自然地理环境发生明显的区域分异:青藏隆起为世界最高的高原,第三纪的热带、亚热带环境被高寒荒漠取代;西北地区因内陆性不断增强而处于干旱环境;东部成为湿润季风区。一般认为,喜马拉雅运动分为3幕:第一幕发生于始新世末、渐新世初,青藏地区成为陆地,从而转为剥蚀区;第二幕发生于中新世,地壳大幅度隆起,伴以大规模断裂和岩浆活动;第三幕发生于上新世末、更新世初,青藏高原整体强烈上升,形成现代地貌格局。中国所有高山、高原现今达到的海拔高度,主要是喜马拉雅运动第三幕以来上升的结果

⑻ 《中国地质》属于什么级别的期刊

中文核心

⑼ 中国地质的摇篮指什么

你可能还不知道吧,北京西山的迷人之处还有一点,那就是西山与我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有着不解的情结,至今人们仍称西山为中国地质的摇篮呢。

凡是被称为摇篮的总会有它与某个事物存在着渊源关系的因素。我们说西山与中国的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教育事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还要从头说起。

早在20世纪之前,地质科学还没有在中国出现。当然,地质调查工作在中国是有的,但进行地质调查的人都不是我们中国人,而是来自其他国家的人,有德国的、有俄国的、有美国的、有日本的,还有瑞典的,等等。这些人来到中国进行地质调查工作,我们不排除他们是为着科学研究的目的,但是当时的中国极贫极弱,徒有一副巨大的躯体,腐败的统治、科学和技术的落后,使中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境地。列强们开着军舰,架着大炮纷纷来到中国,其目的就是要分一杯羹。为此,来到中国进行地质调查的外国人有些是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来。而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进行地质调查的先例。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章鸿钊在回忆中国地质调查历史的时候说道:“我们的中国占了东亚这一大块土地,在地质学上的地位这是何等重要!所以在地主人尚未觉察,欧美各国之地质学已到昌明的时候,便会有远道的专门学者来代执行初步开辟的工作。”地质学在中国的确不是中国本土的产物,而是西学东渐的结果。西学(指西方社会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为什么会东渐,这是历史学家们对人类社会发展到19~20世纪之后,作为全球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历史现象给予关注的重点。其实这也不难理解,自然界中存在着一个规律是自然选择的法则,所谓优胜劣汰就是自然选择的表现。那么,人类社会应该也不会不受这个规律的制约。中国有一句老话:“胜者王侯败者贼”。虽然是竞争,但斗争的结果造成的事实,却是一个不能不接受和承认的事实。但它也表明了生存—斗争—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通常被称为王者的天下,这是一种实力(不排除人的智力和技术的因素,但更多的表现则是人的群体的威慑力)政策的表现。那么到了近代社会,这种实力政策改变了吗?没有!其改变只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变化在不同地域的民族和国家产生了掌握科学技术高与低的差异、经济实力强与弱的区别。所以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进化过程中,优胜劣汰的法则表现得更为明显,强者自然可以横冲直撞,欺凌弱者,弱者则只能东躲西藏,受人鱼肉。中国在近代社会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的就是一个弱者的角色,徒有一方广阔的土地,却不得不受制于人。百年中国近代史充分表现了这种差异及其结果。这种无法使人接受的结果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危机感、自尊心,和中国知识阶层科学救国的决心和行动。中国地质事业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晚清的中国在列强的欺凌之下,蒙受了旷古的耻辱,腐败的晚清政府已无力挽救这种颓败的局面。国破山河碎,这沉重的烙印深深地刻在国人的心灵深处。章鸿钊在他的自传《六六自述》中激愤地写到:“予尔时第知外人之调查中国地质者大有人在,顾未闻国人有注意及此者。夫以国人之众,竟无一人焉得详神州一块土之地质,一任外人之深入吾腹地而不知之也,已可耻矣!且以我国幅员之大,凡矿也、工也、农也、地文地理也,无一不与地层相需,地质不明,则弃利于地亦必多,农不知土壤所宜,工不知材料所出,商亦不知货其所有,易其所无,如是而欲国之不贫且弱也,其可得乎?地质学者有体有用,仅就其用言之,所系之巨已如此,他何论焉。予之初志于斯也,不虑其后,不顾其先,第执意以赴之,以为他日必有继予而起者,则不患无同志焉,不患无披荆棘,辟草莱者焉。惟愿身任前驱与提倡之责而已。”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他以开展地质科学以拯救祖国之用意,其心良苦,其志弥坚。

⑽ 美国的地质和中国的地质有什么不同

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是有许多小版块拼接成的,美国的板块很少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