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地理环境对军事行动的影响
『壹』 一些关于地理对军事的影响的问题
我综合地说:地形地貌不但对部队机动有着极大影响,而且直接决定军版方的战略部署。
孙子兵权法中《地形篇》:“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主要讲地形对部队机动作战的利弊,属于战术和战役范畴。
岳飞也曾说:“步兵利险阻,骑兵利平旷。”正是诠释了依照地利排兵布阵这一理念。
《九地篇》中有“九地”之说:“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屺地,有围地,有死地。。。。”讲的是战略中的地形因素应该如何考虑。后总结道:“九地之变,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指出战略地形(包括自然地理和人为构建)是战争部署中的至关重要的条件。
地理环境因素中也包括了战略资源,比如粮草,水源,油料,橡胶,木材等等;还有人文地理因素,如政治中心,工业重镇,交通要冲等等。这些就不多赘述啦。
军事地形学是必修课!具体战例极多,也不加排列,总之,地理因素如能运用得当,便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贰』 请用500字左右简述一下二战后美国的军事行动及其原因,并简要分析。
原因就是最大程度的满足国内掌权阶层的利益和控制全球的野心,要么使用经济手段,要么使用武力手段。
『叁』 二战对世界的影响
影响:
成立联合国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烈,根据雅尔塔会议协定,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中、英、美、苏、法为首的同盟国在1945年10月24日发起成立了联合国,中、美、苏、英、法则成为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1948年以来,安理会共授权进行了60余项维和行动。另外,联合国还先后组织制定了从不扩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等数百个国际条约。
民族独立
由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在二战中受重创,亚非地区的殖民地人民发起了殖民地解放运动。印度的独立给了大英帝国致命一击,越南,埃及都取得了对帝国主义战争的胜利,中东,非洲先后独立数十个国家,最终导致由西方地理大发现后在全球形成的殖民地体系彻底瓦解。
两极阵营
华约阵营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和鼓舞下,东欧和亚洲大陆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在各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越出了一国范围,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北约阵营
二战后初期,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美国一枝独秀,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出现了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20世纪60年代西欧、日本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受到冲击,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矛盾重重,出现多极化趋势。
科技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战期间,为了战争的需要,各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发展相应的科学技术,制造新式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些用于制造作战武器的科学技术为和平事业服务,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
重炮坦克
二战初期,德、意、日法西斯集团猖狂一时,显示出较强的战斗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较早地看到了军事科技对提高武器装备先进性的重要性。出于发动侵略战争的需要,他们把当时最先进的军事科技用于武器装备的生产,从而使武器装备现代化程度大大领先于盟国。德意志第三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虽然其军事发展受到《凡尔赛和约》的限制,但暗地里仍秘密研制各种武器装备。
不仅在国内秘密研制新型重炮和坦克,而且将秘密研制海空武器装备的地点设在国外,如在荷兰制造潜艇,在瑞典制造飞机。到二战爆发前,德军已经装备了多种新型的坦克和装甲战车。这保证了德军二战初期的闪击战一举成功--在空军的协同配合下,利用坦克具有高速突击的特性,通过不停顿的突击作战,在对方尚未实施充分的战争动员时,就以闪电般的速度对敌重兵集团实施突击,并一举将其击溃。坦克具有的这种高速突击作战能力,使德军闪击战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时间竟横扫大半个欧洲。
然而,到战争的中、后期,由于轴心国部队的军事科技与军工企业受到盟国部队的沉重打击,其武器装备的生产能力大为下降。相反,盟国的军事科技则迅猛发展,特别是苏军有了大量的机械化装甲部队后,开创了以坦克为主要突击力量的宽正面、高速度、大纵深的战役进攻样式,在战略反攻和进攻时横扫德军如卷云。例如,1943年苏德战场上发生的库尔斯克大会战,可以说是二战中规模最大的坦克肉搏战。双方一次在战场上投入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等陆战平台就达7000多辆。会战中,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红军击毁德军坦克1500余辆,使德军装甲集团受到开战以来最沉重的打击。
航空技术
基于战争需要,航空技术在二战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空气力学和航空技术的新发现,使许多新式作战飞机出现在战场上,如以活塞式发动机为动力装置的轰炸机、战斗机和攻击机得到很大发展和广泛应用,并出现了电子对抗飞机和安装机载雷达、可在夜间作战的战斗机,从而使作战飞机战技性能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整整更新了一代。
1938年,德军飞机的年产量达到5200架,成为当时世界上生产飞机最多的国家。1939年,德意志第三帝国又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标志着航空器动力装置的重大突破,飞机的速度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样在二战时期就出现了以作战飞机为主要作战力量遂行的独立空中战役。正是因为拥有强大的空中力量,希特勒制订了企图通过空袭英国、迫使其投降的海狮计划。而基于海、空警戒的需求,特别是炮瞄和引导拦截敌机等要求,极大地促进了英国雷达技术的发展,英国很快生产出不同种类的雷达。雷达的出现使得超视距作战成为可能。正是有了雷达,英国才免遭纳粹铁蹄的践踏。在1940年的不列颠空战中,英国就建立了一个由侦察警戒雷达、地面引导雷达、飞机截击雷达、高炮控制雷达和探照灯雷达等20多个地面雷达站组成的雷达网,有效地遏制了德意志第三帝国空军的空袭,使德军企图通过空袭轰炸就迫使英国屈服的梦想完全落空。空战期间,英国共损失作战飞机915架,但纳粹德意志第三帝国丧失飞机1733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战以来第一次严重受挫。战争后期,盟军各种新型护航舰艇的出现,雷达、声纳(ASDIC)、高频测向仪(HF/DF)等探测设备的改良以及刺猬弹等先进反潜武备的广泛应用,使从发现德意志第三帝国潜艇到将其击毁的整个过程变得迅速而有效。[18]
从1943年初开始,曾经几乎使英国的商船航运濒临崩溃的德意志第三帝国潜艇部队在大西洋水域的优势已不复存在。随着战争的发展,盟国空军飞机的数量和质量都逐渐超过了轴心国空军。在彻底摧毁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柏林会战中,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空军动用了7500架飞机对柏林进行了猛烈轰炸,加速了法西斯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灭亡。在亚洲战场,美国B-29轰炸机在对日作战中战果累累,东京和日本全境都如同陷进了地狱。应该说,是B-29加速了太平洋战争的进程。
雷达导弹
二战时期,有些军事技术是为适应战争需求而产生的。如雷达和导弹技术。20世纪30年代末,德意志第三帝国开始火箭、导弹技术的研究,并建立了较大规模的生产基地,1939年发射了A-l、A-2、A-3导弹,并很快将研制这种小型导弹的技术应用到V-l导弹和V-2导弹上。这两种导弹是现代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的鼻祖。在1944年6月-9月.德意志第三帝国用它们袭击了英国伦敦,让英国人吃尽了苦头。二战后期,德意志第三帝国还研制了莱茵女儿等几种地空导弹,以及X-7反坦克导弹和X-4有线制导空空导弹,所幸均未投入作战使用。战后,导弹作为一种新式武器的出现,已引起当时各国的兴趣和重视。德意志第三帝国战败后,其导弹技术和导弹研究人员大部分被原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美国等所拥有,并开始加紧对导弹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制造,从而揭开了世界导弹的发展序幕。
核武器
核武器是军事科技在二战后期产生的最新成果并被迅速应用到战争中的一个突出例子。原子弹几乎是伴随第二次世界大战而生。1938年12月,德意志第三帝国化学家哈恩和物理学家斯特拉斯曼发现铀原子核裂变现象。在1939年以前,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核技术基本上是超过美、英的,然而由于希特勒热衷于欧洲战场上的大规模闪击战,德意志第三帝国核武器研究起步不久便落后于美、英。1939年8月,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他的建议马上引起美政府的高度重视,美国政府开始立项拨款,并于1942年8月正式将这一计划命名为曼哈顿工程。为完成这一工程,美国动用了60万名工程技术人员,投资达200亿美元,历时三年多,终于在德意志第三帝国败亡之后、日本垂死挣扎之际的1945年7月l6日成功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45年8月6、9日,美国分别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了最新研制成功的原子弹小男孩和胖子,使两座城市倾刻间化为一片焦热的火海。原子弹的杀伤力令整个世界震惊。原子弹的投放,迫使天皇裕仁于8月15日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肆』 二战的影响和意义
一、影响:
1、成立联合国。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烈,根据雅尔塔会议协定,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中、英、美、苏、法为首的同盟国在1945年10月24日发起成立了联合国,中、美、苏、英、法则成为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1948年以来,安理会共授权进行了60余项维和行动。另外,联合国还先后组织制定了从不扩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等数百个国际条约。
2、民族独立。由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在二战中受重创,亚非地区的殖民地人民发起了殖民地解放运动。印度的独立给了大英帝国致命一击,越南,埃及都取得了对帝国主义战争的胜利,中东,非洲先后独立数十个国家,最终导致由西方地理大发现后在全球形成的殖民地体系彻底瓦解。
3、两极阵营。
(1)、华约阵营。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和鼓舞下,东欧和亚洲大陆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在各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越出了一国范围,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2)、北约阵营。二战后初期,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美国一枝独秀,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出现了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20世纪60年代西欧、日本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受到冲击,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矛盾重重,出现多极化趋势。
二、意义:
1、政治意义:一是战争彻底的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二战使各国人民深刻反思,追求和平进步的思想成为深入人心。二是二战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国家,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逐步瓦解;三是二战使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形成了苏联为首的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和平进步力量壮大。
2、科技意义:二战客观上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一反面,最显著的是革新了武器,整个二战从开始到结束,军事科技超高速发展,从普通栓式步枪,到最后的自动步枪;从简陋的双翼木结构战斗机,到最后的全金属喷气式飞机;从不重视坦克(德国除外),到最后成为陆战之王等。还因此衍生出了火箭炮、导弹、火箭筒等以火箭原理为主的常规武器,到战争最后诞生了新的无敌炸弹——原子弹。另一方面,武器的革新必然导致战争理念革新,德国闪电战让欧洲颤粟,坦克装甲车辆第一次作为主角冲在了战争第一线。苏联大兵团阻击和大纵深穿插作战留下了战争重彩。美国空降部队大规模使用,使得三维空间作战翻开了战争新篇章;多门火炮集中射击一个目标;飞机不再仅是地面部队辅助工具,而是直接参与地面作战,出现了强击机等新型战机,让装甲部队难以对付。这些大大提升了战争致胜效果。总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深深的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3、民族融合意义:二战使世界61个国家卷入战争,但二战却彻底打开了工业革命以来,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走向融合的大门,促进了联合国的建立,推动了科技进一步发展和广泛应用,加速了世界一体化,形成了地球村。
三、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意大利王国、日本帝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战役和事件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重大战役
1.闪击波兰
2.曼施坦因计划,突破马奇诺防线
3.敦克尔克大撤退
4.法国回投降,成立维希法国傀儡政府答
5.巴巴罗萨计划,纳粹德国突袭苏联
6.莫斯科会战,纳粹德国失败
7.斯大林格勒会战,纳粹德国惨重,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8.偷袭珍珠港,美国加入同盟国
9.中途岛海战,日本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10.阿拉曼战役,德国在北非战场崩溃
11.诺曼底登陆,第二战场开辟
12.胡斯克作战,登陆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意大利投降
13.阿登反击战(突出部战役)
14.7-20事件,刺杀希特勒失败
15.瓜达尔卡纳尔岛海战
其他算得上重要战役的还有哈尔科夫反击战,珊瑚岛海战,硫磺岛登陆作战,基辅会战,列宁格勒会战等等.
『陆』 二战的影响和意义
影响:
1、战争使人类理性得到张扬,人权与和平思想深入人心,维持和平的联合国随之诞生。
2、二战改变了世界格局,美苏成为两个世界一流大国,西欧的世界中心地位继续衰落(人教,已不复存在),世界重心向太平洋地区转移(美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霸主)。
3、二战促进了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欧亚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4、二战促进了战后新科技革命(第三次)的兴起。
意义:
1、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给人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和破坏。
2、战争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教育了各国人民,争取和平和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3、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4、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苏联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
5、第二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6)二战中地理环境对军事行动的影响扩展阅读:
二战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发展不平衡,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比较突出,英、法、美等国则先后出现停滞局面。1929年和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
为了摆脱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德、意、日法西斯统治的国家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并逐渐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德国、日本、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主体,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世界范围内的大战。
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进攻,英法再也无路可退,只得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军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军队,第二天,美军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战争达到最大规模。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苏联军民进行了英勇抵抗,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最终以苏军的胜利宣告结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订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造成了重大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柒』 地理环境对战争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舞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按照科学的定义讲,地理环境就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在地球表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它可以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又称自然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界,由地质、地貌、土壤、生物、气候、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人文地理环境又称人文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社会活动形成的一种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现象,它由社会化了的人口、民族、宗教、聚落、风俗、文化及政治、经济、国家、政党和社会团体等人文要素组成。 军事活动是人类诸多活动中的一种,必然离不开地理环境这个舞台。它一方面改造着地理环境,另一方面又受地理环境及其诸多要素的制约和影响。所以,地理环境历来就受到中外军事家的重视。例如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就认为指挥官在分析战场形势、预测战争的胜负以及进行战略决策时,一定要从五个方面着手,即:“道、天、地、将、法”。其中“天”、“地”指的是地理条件。“天”就是天候,通俗地讲就是天文和气候;“地”是地理,指各种地理条件,尤其是地形。并强调指出“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他把地理条件作为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取胜的重要保障。 同时他还认为“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把地形作为指挥作战的辅助条件;“知天知地,胜乃无穷”,认为通晓天文地理,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战争论》一书的作者,世界著名的普鲁士战略学家克劳塞维茨曾经说过:“地理环境同军事行动本身有着十分密切而永远存在的关系,它不论对战争过程本身,还是对战斗的准备和运用,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就是现代战争,地理环境同样是战争决策者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人类自有战争以来,就在地理环境这个舞台上,导演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战争故事。纵观战争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地理环境作为战争的客观基础,它既可以让你一夜之间成为英雄,也会使你瞬间一败涂地。例如拿破仑在土伦之战中,由于善于利用地形,为法军收复土伦立了大功,正是这次战役,使拿破仑由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军官一跃成为众人瞩目的英雄,并被破格提升为炮兵准将。当时,他才仅仅24岁。 所以,在他以后的战争生涯中,地理环境一直受到他的高度重视。可是也正是他,由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在进攻到莫斯科城下时,却忽视了当地的地理条件,被莫斯科的严寒“逼迫”得一蹶不振,从此就败落了下去。
『捌』 二战的影响(要很全的)
二战的影响:
1、成立联合国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烈,根据雅尔塔会议协定,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中、英、美、苏、法为首的同盟国在1945年10月24日发起成立了联合国,中、美、苏、英、法则成为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1948年以来,安理会共授权进行了60余项维和行动。另外,联合国还先后组织制定了从不扩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等数百个国际条约。
2、民族独立
由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在二战中受重创,亚非地区的殖民地人民发起了殖民地解放运动。印度的独立给了大英帝国致命一击,越南,埃及都取得了对帝国主义战争的胜利,中东,非洲先后独立数十个国家,最终导致由西方地理大发现后在全球形成的殖民地体系彻底瓦解。
3、两极阵营
华约阵营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和鼓舞下,东欧和亚洲大陆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在各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越出了一国范围,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北约阵营
二战后初期,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美国一枝独秀,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出现了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20世纪60年代西欧、日本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受到冲击,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矛盾重重,出现多极化趋势。
4、科技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战期间,为了战争的需要,各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发展相应的科学技术,制造新式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些用于制造作战武器的科学技术为和平事业服务,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
5、重炮坦克
二战初期,德、意、日法西斯集团猖狂一时,显示出较强的战斗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较早地看到了军事科技对提高武器装备先进性的重要性。出于发动侵略战争的需要,他们把当时最先进的军事科技用于武器装备的生产,从而使武器装备现代化程度大大领先于盟国。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虽然其军事发展受到《凡尔赛和约》的限制,但暗地里仍秘密研制各种武器装备。
不仅在国内秘密研制新型重炮和坦克,而且将秘密研制海空武器装备的地点设在国外,如在荷兰制造潜艇,在瑞典制造飞机。到二战爆发前,德军已经装备了多种新型的坦克和装甲战车。这保证了德军二战初期的闪击战一举成功--在空军的协同配合下,利用坦克具有高速突击的特性,通过不停顿的突击作战,在对方尚未实施充分的战争动员时,就以闪电般的速度对敌重兵集团实施突击,并一举将其击溃。坦克具有的这种高速突击作战能力,使德军闪击战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时间竟横扫大半个欧洲。
然而,到战争的中、后期,由于轴心国部队的军事科技与军工企业受到盟国部队的沉重打击,其武器装备的生产能力大为下降。相反,盟国的军事科技则迅猛发展,特别是苏军有了大量的机械化装甲部队后,开创了以坦克为主要突击力量的宽正面、高速度、大纵深的战役进攻样式,在战略反攻和进攻时横扫德军如卷云。例如,1943年苏德战场上发生的库尔斯克大会战,可以说是二战中规模最大的坦克肉搏战。双方一次在战场上投入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等陆战平台就达7000多辆。会战中,苏联红军击毁德军坦克1500余辆,使德军装甲集团受到开战以来最沉重的打击。
『玖』 从地理环境对军事影响的角度分析,大秦帝国有哪些优势
影视剧《大秦帝国》一共分为四部,分布为裂变、纵横、崛起、天下,这部影视剧也可以看出是偏居一隅,贫弱的秦国屌丝逆袭,开疆拓土的影视剧,在《大秦帝国之裂变》过程中,秦献公与魏国战争收复领土未果,病重身亡;秦孝公推行商鞅变法,国力增强趁势收复河西失地,六国纷纷朝贺。
《大秦帝国之纵横》中,秦惠文王重用司马错和张仪,夺取巴蜀地区,夺取魏国大片领土,夺取楚国六百里将巴蜀、汉中连成一片,此后的秦宣太后,秦昭襄王都相继开疆拓土;《大秦帝国之天下》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将秦国领土版图拓展到了极限。
向北,秦国在公元前328年,夺取魏国包括少梁在内的十五城,将国土版图推到了黄土高原之上;此后,在取得上郡、义渠等地后彻底控制了陕北高原大部。到秦惠文王末年,秦国国土版图以关中地区为核心,以关中、巴蜀、汉中为主体,地域面积辽阔,地形险固,可攻可守的地理版图,成为秦国统一天下的凭借。
『拾』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抄改变了人类历史。其影响广泛地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科技各个层面。以军事科技的发展为中介,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界的能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被极大地释放出来,战争的破坏力空前增大、战争手段空前增多、战争样式空前丰富、战争空间空前广阔。人类的战争活动由此由盲目走向自觉、由浮躁走向理智、由幼稚走向成熟,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