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地理位置
㈠ 崆峒山的地理位置
位于广东阳春市城西3公里处,山中有一岩洞,叫崆峒岩,岩洞分五层,可游览面积达1万平方米。山下有岩,岩中有寺,寺外有峰,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俱全,以古雅清幽为特色,亦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㈡ 平凉空洞山门票
崆峒山属六盘山支脉,是天然的动植物王国,有各类植物1000多种,动物版30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其权间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高峡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神韵。
中文名称
崆峒山
外文名称
Kongtong mountain
地理位置
甘肃省平凉市
占地面积
84平方公里
景点级别
5A级旅游景区
著名景点
亭台楼阁,宝刹梵宫
㈢ 崆峒山丹霞地貌地质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崆峒山丹霞地抄貌地质遗迹分布广,连片集中,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保存完好,极富特色,是国内丹霞地貌类型中形成时代较早的类型,是大面积黄土高原上独有的自然奇观,为研究本区地质构造、古气候、古地理环境的演化变迁提供了实物资料,对揭示广大黄土高原区分布的岛状基岩山的形成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㈣ 甘肃平凉和庆阳的地理环境怎么样
早上好!
平凉处于黄土高原边缘地区,以山地为主,整个地区的绿化面积在30%左右,其中又以版华亭县最高权36.7%。降水充足,年降水量在600-800毫升,处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平凉的自然生态旅游景点比较多,比如崆峒山,崇信的龙泉寺,华亭的米家沟生态园林等。庆阳绝大部分处于黄土高原地区,西峰区以南的地区降水是比较充足的,年降水量在400-600毫升,但是偏北地区就不怎么样了,尤其是华池县,最近好几年的降水量都小于50毫升,旱灾频繁发生。相对平凉地区来说,庆阳地区的绿化面积相对较少,北部处于中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依然是暖温带季风气候。庆阳地区的人文景点比较好,比如北石窟寺,再加上庆阳原本是革命老区。但庆阳的自然旅游景点就不怎么好了,比如小崆峒吧,不要说和崆峒山比了,就是连华亭和崇信交界处的野林都比不过啊。还有南小河沟等,绿化面积也是相当小的。
㈤ 崆峒山的地理坐标是多少
北纬N35°34′1.37″ 东经E106°30′44.82″
海拔:1795.16米
㈥ 崆峒山的历史文化
崆峒山,道教的发源地之一。秦汉时期,崆峒山已有了人文景观。历代陆续兴建,亭台楼阁,宝刹梵宫,庙宇殿堂,古塔鸣钟,遍布诸峰。明、清时期,人们把山上名胜景观称为“崆峒十二景”:香峰斗连、仙桥虹跨、笄头叠翠、月石含珠、春融蜡烛、玉喷琉璃,鹤洞元云、凤山彩雾、广成丹穴、元武针崖、天门铁柱、中台宝塔。基本恢复了历来所称的“九宫八台十二院”中四十二处建筑群。
其以峰林耸峙,危崖突兀,幽壑纵横,涵洞遍布,怪石嶙峋,蓊岭郁葱,既有北国之雄,又兼南方之秀的自然景观,被誉为陇东黄土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要说崆峒山名由来,先得说崆峒一词来源,“崆峒”一词,当你翻开字典查找时,一般注释为“山名,在甘肃境内”。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成书的《尔雅》一书载:“北戴斗极为崆峒”。平凉崆峒山正位于北斗星座的下方,即为所指。《汲冢周书》记载:“崆峒”是大夏、莎车、姑地、旦略、貌胡、其尤、戎翟、匈奴、楼烂、月氏、奸胡、北秋等十二个氏族的首领。所以说崆峒是周时一个强大氏族部落的名称。又在《史记·赵世家》、《姓氏考》等记载:有商代始祖契的后代分封于空桐(崆峒亦写作空同、空桐、实是同名异写),遂以国为姓。崆峒山为当地一座名山,故以姓命山名。
现有多数材料解释大致有三:
一是古为空同氏族居住之地;
二是崆峒山为道教胜地之一,取道教空空洞洞,清静自然之意;
三是崆峒山洞穴具多,有空洞之意。
三种说法,不无道理。
据《尔雅》记载:“北戴斗极为空桐。”意思是说,崆峒山应当是北斗星下面的一大片地方,是一个区域,这就难怪历史上北方的好多山都冠以崆峒之名了。值得注意的是,六盘山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崆峒。崆峒山为六盘山之余脉,而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伏羲,是渔猎社会时代的领导者。而渔猎社会的生活,是由西北高原即黄河上游流域渐次发展的。
秦汉时期,崆峒山是中西要道--鸡头道的必经之地,东连关中,西接陇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许多历史名人和封建帝王曾经过鸡头道,登临崆峒山。《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二十七年(前220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鸡头山、千头山、笄头山为崆峒山之别称)。
贞观二十年(646年)十月,唐太宗李世民来陇山视察马政。《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丙戎,陇山头,次瓦亭,观马政”。李世民看到崆峒山佛事大盛,御赐明慧禅院田宅,这是崆峒山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情。
需要强调的是,崆峒山东至西安不过300多公里。作为13个朝代王都的古长安,前后一千多年,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崆峒山一带无疑是一块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宋人郑文宝在《萧关议》中指出“高岭崆峒,山川险阻,雄视三关,控扼五原。”这也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人频频光临崆峒山的另一个原因。
关于黄帝和司马迁登临崆峒舆地考: 清张元方《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崆峒山在州西南,汉司马迁尝西游至此。相传崆峒山有三:一在安定,一在临洮。庄周述黄帝问道崆峒山,遂游襄城,登新郑之具茨而访大隗诸山,皆于此山相接壤,禹州之崆峒当为近。”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崆峒山在汝、禹二州境,上有大仙观,盘旋以上,悬崖有瀑布,水正下石涧,淙淙振林木。崖巅有石洞,中有白犬,常游洞外,因号其冢为玉狗。峰上有广成子庙及崆峒观,下有广成墓及城,即黄帝问道处。平凉、临洮各有崆峒山,各云广成子隐地。庄子言黄帝问道崆峒,遂言见大隗,迷于襄城之野,其为此山无疑。民国钱穆 童书业 等关于崆峒问道亦有定论,黄帝登临之崆峒在河南禹州境内,非甘肃平凉之崆峒,黄帝氏族行动非能超神,所到洞庭等地名河南古代亦有同名者,非今之洞庭。
㈦ 崆峒山风景名胜区的地理环境
位于甘复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它西制接六盘山,东望八百里秦川,南依关山,北峙萧关,泾河与胭脂河南北环抱,交汇于望驾山前。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 。
崆峒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平凉市,因此属于温带半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降水量较为丰富。气候垂直变化较大,降水量也从西南向西北依次递减。另外,由于常年受高空西风环流影响,风沙比较大。主要的特点是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多风沙,夏季炎热、降雨集中,秋季天气晴朗凉爽。
崆峒山年平均气温6.5℃,日照充足。崆峒山无霜期为160天,初霜日在每年10月初出现,终霜冻于次年4月底结束。崆峒山气候特点为冬长雪少,夏凉温和。
㈧ 崆峒的地貌特征
崆峒山是高海拔地区的丹霞地貌,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崆峒山属六盘山支脉,受差异风化、水冲蚀、崩塌等外动力作用,形成了孤山峰岭,峰丛广布,方山洞穴发育,怪石突兀,山势险峻,气势雄伟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观。这种以下白垩系浅紫红色调为主的巨厚层砾岩自然地貌,是受我国少有的南北向构造主导、新构造运动频繁作用形成的,是国内丹霞地貌类型中形成时代较早的类型,是大面积黄土高原上独有的自然奇观。这一奇特的自然遗迹最早被我国广东中山大学教授、地理学界知名学者黄进先生所发现,并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研究,认为崆峒山虽与广东丹霞山、福建武夷山一样同为典型的丹霞地貌,但由于崆峒山地处高海拔地区显得尤为珍贵。这一自然遗迹的发现,为研究本区地质构造、古气候、古地理环境的演化变迁,提供了实物资料,对揭示广大黄土高原区分布的岛状基岩山的形成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崆峒山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自然保护的珍贵财富。
崆峒山林深似海,草茂花繁,松柏苍翠,药材遍山。已知的植物有1000余种。其中蕨类植物21科18属30种,裸子植物6科9属15种,被子植物97科397属703种,古树名木有紫果云杉、油松、园柏、五角枫、辽东栎、大果榆、丝棉木等近60棵。招鹤堂孔雀柏和凤凰岭“千年华盖”两棵树的树龄虽都在千年以上,但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崆峒山有各类动物300余种,其中有70多种野生珍稀动物,被列为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名单的有秃鹫、金雕、雀鹰、鸱鹗、长耳号、白鹤、金钱豹等。 崆峒山的自然风光多姿多态,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崆峒山以峰为骨,以林为肉,山峰雄伟,林海浩瀚。所以古人评价“崆峒山水甲于关塞”,又评价“有北方山势之雄,又兼南方山色之秀”。春观桃花,秋赏红叶,夏天翠绿,冬季银装,四季都有美景。特别是忽而烟笼雾锁,时而云海飞瀑,朝观日出,夕望残阳都给人以无限享受。崆峒山奇洞石室,多达七十余处,著名的有玄鹤洞、广成洞、归云洞、朝阳洞、三教洞,崆峒洞位于太和宫神座之下深不见底。许多山洞或处悬崖绝壁或隐密林峡谷,至今无人涉足,特别是主要景区之外的70平方公里之内的许多山峰,如坐落沟底的奇峰大阴山和天然十万大峡谷,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状态,这为今后的有计划地开发和发展探险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有山无水衬不出气度,有水无山显不出精神。山下的弹筝湖平湖如镜,泾水湍急,水流激石,淙淙如琴,故崆峒山前峡又名弹筝峡。崆峒山北面的胭脂河绕山而来,春季桃花如霞,落英缤纷,飘满水面,因而又名胭脂河。两河一湖把崆峒山环抱其中,更显出水色山光格外秀丽。
在西北黄土高原能有知此多姿多态的奇景不能不说是大自然创造的一个奇迹。难怪谭嗣同登山诗中说:“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
㈨ 始祖山在哪里
始祖山,古称具茨山,位于郑州市新郑市区西南15公里处的辛店镇境内,又称风后顶,面积约12平方公里。
据传,此峰因黄帝臣风后封地而得名,山青水秀,风景如画,黄帝文化遗迹遍布山野。为古有熊氏的发祥地,具茨山中发现有远古奇异的岩画、壮观的城堡、神秘的石棺墓葬。《史记》载黄帝曾登此山:黄帝登具茨,访大隗,命驾于襄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途 。
始祖山景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4°21',东经113°32',东西长2公里,南北宽1.5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海拔793米,相对高度540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黄帝文化遗迹遍布山野。2000年7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山顶的轩辕庙等景点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为全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具茨山黄帝文化旅游区是国家AAA级旅游区,也是国家级森林公园。
典故
众多文献记载;黄帝活动的中心地域就在具茨山。
《庄子·徐无鬼》载:"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謵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途。适遇牧马童子问途焉……。"
战国,庄周《黄帝将见大隗》: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至于襄城之野...黄帝曰:"异哉小童!...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
《庄子》记载:"黄帝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崆峒山上,往见之。"具茨山上有崆峒山与逍遥观。
《史记》:天下名山八,三在夷狄,五在中国...庄周谓黄帝登具茨,访大隗,命驾于襄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途,见童子而问道焉。
《水经注》记载:"黄帝登具茨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图》于华盖童子,即是山也。"
《湖南府志》载:崆峒山,在钧州(今禹州)西北五十里,上有逍遥观,相传黄帝修炼之处。
然而,需要指明的是,具茨山属嵩山余脉,地跨许昌禹州、郑州新郑、新密、登封等地,山峰有:荟萃山、寨山、函岭山、观北岭、青龙山、耧铧山、石牛山、老山坪等;始祖山只是其中之一的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