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马泽忠

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马泽忠

发布时间: 2021-02-28 07:34:30

⑴ 重庆市年农用地变化遥感监测研究

张海珍1 马泽忠1、2 周志跃1 刘智华1

(1.重庆市土地勘测规划院,重庆,400020;2.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后勤工程学院,重庆,400201)

摘要:本文利用多源遥感影像,在遥感和 GIS 技术结合的基础上,对重庆市农用地利用现状进行了监测,并对其1985~2005年间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的农用地以耕地和林地为主,20年来受城市发展、三峡工程建设等因素的影响,其结构和类型上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其中以耕地的变化最大。本次研究,一方面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参考,另一方面对遥感技术深入应用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途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重庆市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研究是一个涉及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复杂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地关系日趋紧张,粮食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为有效减缓这种人地矛盾,确保有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及变化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了解。

重庆市是一个年轻的直辖市,近年来受西部大开发政策、三峡工程建设等因素的影响,其土地利用变化异常频繁,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和条件,快速高效地对土地资源进行动态监测,已成为各级政府实施有效的土地资源宏观政策管理的迫切需要。另据统计,重庆市80%以上的土地为农用地,因此,对重庆市的农用地进行动态监测研究,不仅可以为预测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未来变化及其对重庆市未来自然、社会、经济的影响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以为合理利用和保护农用地资源提供基础依据。本文即利用多时相的遥感影像对重庆市1985~2005年间的农用地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并结合 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对重庆市农用地变化的规律进行分析,通过利用遥感手段对农用地变化的时空规律的实证研究,为遥感技术在重庆市土地利用中的途径进行探索。

1 重庆市概况

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三峡库区及四川盆地东南部,地跨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东西长470km,南北宽450km。其东邻湖北、湖南,南接贵州,西靠四川,北连陕西,是中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与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的结合部(图1)。地形从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起伏较大,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南部靠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大山。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等。重庆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 6℃~8℃,夏季最高气温平均在27℃~29℃。终年少霜雪,多云雾,冬暖、夏热、春早、秋短。雨量充沛,常年降水量1000 mm~1400 mm。

重庆市目前是全国面积最大、行政管辖最宽、人口最多的直辖市。全市幅员82269km2 (土地详查数),辖13个市中区、4个县级市、18个县、5个民族自治县,共40个区县(自治县、市),人口达3072 万。

图1 重庆市位置

2 技术路线与方法

综合考虑农用地动态变化和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本研究采用以下技术方法和流程(图2)。

图2 遥感和 GIS 技术支持下重庆市农用地动态变化监测研究技术流程

(1)对多时相遥感影像(1985年、1995年、2000年TM和2005年中巴资源卫星02号星数字图像)进行图像增强处理和空间几何纠正,并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中应用监督分类方法对2005年影像进行计算机自动分类,然后将分类结果输出为矢量格式。

(2)应用遥感影像像元差方法,分别对1985~2005年、1995~2005年、2000~2005年的影像数据变化图斑进行检测提取。

(3)利用人机交互方式对变化图斑进行解译,以确定其类型、位置和面积。同时,将研究区的地形图进行扫描,通过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空间几何纠正后在 GIS 软件中数字化,并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再用 DEM 生成不同的分带高程图和分级坡度图。

3 重庆市农用地现状分布分析

3.1 重庆市农用地组成结构

农用地组成结构是指各农用地类型面积占总农用地面积的比重。利用生成的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图统计各地类的面积并计算各类型所占比重(表1),可以发现,重庆市的农用地组成结构存在以下特点:

表1 重庆市 2005年农用地组成结构

(1)重庆市农用地组成以耕地和林地为主,耕地和林地面积占农用地总面积的95%以上,并且,耕地和林地在农用地构成中所占比例相当,分别为48.02%和49.57%,这与重庆市的地形有很大关系。

(2)耕地中的旱地面积为243.52×104 hm2,占农用地总面积的 32.39%,在农用地中占绝对优势。

(3)林地面积大,但结构欠佳。2005年重庆市林地面积几乎为农用地总面积的一半,但灌木林地和疏林地所占林地总面积的比例达66%,质量较好的有林地仅占30%。

3.2 重庆市农用地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3.2.1 农用地分布与高程的关系

把2005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与高程分带图进行叠加分析,得到不同高程带农用地的分布情况(图3),可以看出:

图3 不同高程带农用地的分布情况

(1)重庆市农用地分布以海拔175m~800m为主,这一高程带内的农用地分布占了农用地总面积的69.2%,其次是800 m~1200 m范围内,占总面积的17.8%。

(2)对同一农用地类型随高程带的分布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耕地、果园和疏林地主要分布在海拔175 m~800 m范围内,其在这个范围内分布的面积均达到了总面积的60%以上;而有林地、灌木林和草地则在175 m~1800 m范围内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并且以175 m~800 m范围为主(图4)。

图4 各农用地类型随高程的比例变化

图5 各高程带农用地的组成结构

(3)各农用地类型在同一高程带内农用地组成结构中的比例也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特别是林地和耕地,主要表现在随着海拔增高有林地和灌木林地所占的比例增加,水田和旱地所占比例则减少;草地在各个高程带都有一定比重的分布,但是很少(图5)。

3.2.2 农用地分布与坡度的关系

把2005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坡度分级图进行叠加分析,得到不同坡度级农用地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

(1)重庆市农用地主要分布在25°以下,这个范围的农用地面积占全市农用地总面积的95%,其中2°~15°范围内的农用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7%。

图6 不同坡度级农用地的分布

图7 各农用地类型随坡度的比例变化

图8 各高程带农用地的组成结构

(2)同一农用地类型在不同坡度级内的分布有明显的规律,除水田外的其他农用地类型均在6°~15°有最大分布;然后,随着坡度的增加分布面积减少,大都集中在25°以下。水田随着坡度的增加分布面积逐渐减少,并主要集中在15°以下,这个范围的水田面积占总面积的95%,其中以2°以下范围内的水田占全市水田总面积的44.8%。

(3)各农用地类型在同一坡度级农用地组成结构总的比例有如下规律:随着坡度的增加,耕地所占比例逐渐减小,而林地所占地比例则随着坡度地增加而增加,特别是灌木林地。

4 重庆市农用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4.1 耕地

耕地是变化最剧烈和频繁的农用地类型,主要是因为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与人类生存休戚相关,且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这在重庆市耕地的变化上同样有强烈的反映。从监测结果来看重庆市的耕地变化可以分为1985~1995年以及1995~2005年两个阶段。在前一个阶段内,重庆市的耕地呈缓慢增长的趋势;在后一个阶段内,耕地则急剧地减少,平均每年减少的面积达6000hm2,是20年内年均变化面积的将近3 倍,其中大部分的耕地变为了建设用地。耕地的这种变化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表2 各农用地类型在不同时段内的变化趋势单位:hm2

(1)与重庆市的城市发展以及人口迅速增长有直接的关系 1997年重庆市成立直辖市,重庆市的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不断扩张。同时为把重庆市建设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重庆市还狠抓交通枢纽工程,加快了骨架公路、铁路网络等的建设。伴随着城市发展的是人口的增长,从1995年开始重庆市的非农人口增长速度平均每年超过20 万,非农人口的增加必然加剧对住房以及公共设施的需求,这都造成建设用地的快速增加,大量的耕地被占用和非农化。虽然为保证耕地的占补平衡,确保粮食安全,重庆市近年来也加大了对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力度,但并不能完全补偿被占用的耕地。

(2)受三峡工程淹没和移民的影响,大量的耕地或被水域化、或被开垦,用于建设移民县城以安置大规模的三峡移民。而近年来重庆市实施的以“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为主要内容的“青山绿水工程”,又进一步加剧了重庆市耕地的减少。

(3)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也造成了耕地的减少,且难以复垦。

4.2 林地

林地在这20年间经历了增加→减少→增加的变化过程,总体来说仍呈增加趋势。林地的减少主要受毁林开荒及建设用地占用影响,而林地的增加则在很大程度受到政府政策的主导。1989年国家实施了长江上游水源涵养林营造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通过草地植树和退耕还林,营造了一大批林地,这也是1985~1995年重庆市林地增加的主导原因。而随后的城市化进程造成大量耕地的被占用,为了满足对粮食的需求,对林地和草地进行开垦以缓解耕地的紧张。同时受三峡工程淹没的影响,大量林地变成水域。2002年,重庆市对三峡库区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综合治理等“青山绿水工程”,在三峡库区构筑青山绿水多种生态屏障,从而保证了近年来重庆市林地的增加。

4.3 草地

草地的变化趋势是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和1985年的草地面积相比,2005年的草地面积减少了5304hm2。草地的变化同耕地和林地的变化一样,也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体来说草地的减少主要源于植树造林、毁草垦殖及建设用地侵占。而草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森林砍伐后退化陡坡旱地退耕还草。另外,重庆市近年来繁重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也是草地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4.4 园地

园地以2000年为界,先减少后增加。为打造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重庆市在库区主抓了柑橘种植、草食牲畜、旅游等四大产业,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重庆市果园的增加。

5 结论

本文利用多源遥感影像,在遥感技术和 GIS 技术结合的基础上,对重庆市农用地利用现状进行了监测,并对其从1985~2005年间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本次研究,对重庆市的农用地配置以及20年来的变化规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映和揭示,可为政府决策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同时对遥感技术在重庆市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方法,以及需要解决的技术进行探讨,以便能够把遥感技术深入应用到重庆市国土资源管理中,从而提高土地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另外,随着第二次全国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全面开展,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必将成为调查的主要信息源,本次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遥感技术在复杂地貌环境中的一次探索和应用。

参考文献

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 (1):81~87

马泽忠,周爱霞等.高程与坡度对巫山县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3,17 (2):107~109

周万村.三峡库区土地自然坡度和高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10 (1):15~21

程学军,谭德宝,三峡库区湖北片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4,21 (3):33~35

冯春,陈建平.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中遥感影像分类精度的提高方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 (3):26~28

⑵ 基于GIS技术的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范围确定方法研究——以重庆市南岸区为例

马泽忠1、2 张孝成1 廖和平3

(1.重庆市土地勘测规划院,重庆,400020;2.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后勤工程学院,重庆,400201;3.西南大学,重庆,400060)

摘要:本文以南岸区为例,根据人口预测模型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预测城镇建设用地需求规模;通过指标因子网格(Grid)空间模拟,采用综合指数法求取网格综合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指数;以地理事物相近相似原理,以城镇建设用地需求规模为控制,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支持,通过网格合并预测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研究表明,采用基于综合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指数计算机自动获取建设用地范围边界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为土地主管部门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布局提供决策支持。

关键词:网格;适宜性指数;空间模拟;南岸区;重庆市

1 研究区域概况

南岸区位于重庆市都市圈内,地处长江以南,介于东经 106°31′~106°48′、北纬29°27′~29°38′之间,全区面积261.08km2。2004年全区总人口526787人,其中农村人口占22.76%,城镇人口占77.24 %,人口密度为2020 人/km2。南岸区地貌属川东平行岭谷的一部分,在区境内自西向东有四条背斜和三条向斜,背斜成山,向斜则形成以丘陵为主的谷地,构成了本区低山、丘陵、平坝的地貌组合特征。全区最高海拔681 m;最低海拔157m,相对高差524m。2004年末农用地总面积15600.19h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9.83%;建设用地总面积7649.18h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9.33%。其中,城市用地2714.54hm2,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37.67%;建制镇用地229.03hm2,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3.18%;农村居民点用地1924.45hm2,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26.71%;独立工矿用地2036.13hm2,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28.26%;特殊用地301.25hm2,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4.18%;交通运输用地面积380.59hm2,占建设用地面积的4.98%;未利用地总面积2826.94h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0.84%。南岸区2004年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中,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比重为59.83∶29.33∶10.84,以农用地为主。

2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测算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大小应与人口规模、产业规模、经济规模相适应,同时还受土地利用条件、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因此,预测城镇用地规模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规模适度,不可贪大求全,致使城市无限制膨胀,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受许多非确定因素的影响,预测城镇发展空间时也应适当超前,留有余地,增强预测结果的可操作性。城镇建设用地应走内涵挖潜和适度外延扩大相结合的集约型道路,必须首先挖掘各种闲置土地和利用不充分、不合理的土地用于城镇建设;城镇空间的扩展,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

2.1 人口预测

人口预测的方法一般有指数增长法、回归预测法、逻辑斯第函数预测法、人口年龄推算法等,根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程,一般采用指数增长法进行人口预测,预测公式如下:

P=P0 (1 +K)n +nΔP (1)

式中,P为规划目标年的总人口数;P0 为规划基期年的总人口;K为规划期人口自然增长率;n为规划年限;ΔP为规划期间平均每年人口机械增长数。

根据统计数据,南岸区历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左右,到2010年,南岸区的人口增长速度不会产生大的波动,因此取K=1.6‰。由于南岸区社会发展迅速,人口机械增长速度较大,根据多种统计数据,近年机械人口增长速度保持在82093人/年,因此到2010年,南岸区人口数量将达到1024420人。

2.2 城镇人口预测

2004年南岸区总人口526787人,城镇化率为77.24%,城镇人口406883人。根据统计数据,南岸区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1.6‰,通过农转非、区外人口迁入等形式,每年增加城镇人口 68171 人,依公式(1)计算 406883×(1 +1.6‰)6 +6×98171=819629,预计2010城镇化率将达到80.00%,通过历年城市水平现行模拟预测所得到的结果为80.60%,大致相似,因此本次研究取2010年南岸区城市化水平为80.00%。

2.3 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建设用地需求量的定量预测方法通常有趋势预测法、回归预测法和定额指标预测法。趋势预测法是根据土地的实际需求量随时间的变动规律来外推今后的土地需求量,通常以时间t为自变量,土地需求量为因变量建立趋势线方程,其一般形式为

。趋势线方程通常有直线方程、二次曲线方程和指数方程。回归预测法是根据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其他变量的已知值来推断预测变量的值,是通过表明两个或几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方程式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因此,应用回归预测法同时需要两组时间顺序相同、相互关系密切的时间序列。定额指标法是一种简便、准确的预测方法,主要是运用城市人口预测结果,以部颁人均用地限额为定额指标计算用地需求量。根据南岸区建设的实际和集约用地要求,在选用指标级别时,尽量选用较为宽松的人均用地指标。

2.3.1 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南岸区现状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指标2004年为72.32m2/人,本研究选用城镇建设人均用地规划指标2010年为87m2/人,能够满足城镇发展需要。

2.3.2 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

819629 人×87 (m2/人)/10000=7130.77hm2,规划新增加城镇建设用地面积 Sc为4186.93hm2

3 建设用地扩展范围预测

城镇用地总体布局就是在城镇性质、规模以及规划期间主要的建设项目和有关总体规划的经济技术指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在城镇用地评价和选择的基础上,对规划期内城镇布局形式和各项建设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制定出科学的用地布局方案。本次研究通过指标因子网格(Grid)空间模拟,采用综合指数法求取网格综合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指数;以地理事物相近相似原理,以城镇建设用地需求规模为控制,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支持,通过网格合并预测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

3.1 建设用地扩展范围影响因素

建设用地的选择就是依据城镇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和城镇用地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合理的确定城镇的具体位置和建设用地扩展范围。影响建设用地扩展范围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貌条件 地貌条件影响城镇的分布位置、平面结构和空间布局,同时不同的地貌条件还影响各项建筑物的用地布置和工程设施的建设。主要参考指标包括地表破碎度、坡度、地貌部位、地貌类型等。

(2)地质水文条件 由于地质构造和土层的自然堆积情况不一,因而对建筑物的承载能力造成差异;不同的水文条件影响城镇的发展规模和安全问题。主要参考指标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降水、河网密度,河流洪水位等。

(3)社会经济条件 城镇用地规模和扩展范围必须从城镇用地布局现状出发,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城镇用地功能组织及城镇景观建设的要求,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因此影响城镇建设用地布局和扩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如下社会经济条件:区域现状路网密度、区域规划路网密度、现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影响度、土地利用类型、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建设用地面积等。

3.2 建设用地扩展范围预测方法

建设用地扩展范围预测首先将研究区域在一定尺度下进行网格划分,针对不同的网格进行城镇用地适宜性评价,形成区域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其次,以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为控制,采用基于网格数据处理技术的计算机自动搜索方法获取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范围。

3.3 建设用地扩展范围预测结果

3.3.1 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应用层次分析法和特尔菲法,确定研究区域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和各指标权重,如表1。

表1 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值

应用地理信息用空间数据模拟方法,以地面100 m 网格精度将各评价指标在研究区域内进行连续分布模拟,得到区域标准化后指标数据在研究区域内的连续分布值,如图1为研究区内地表破碎度模拟。

应用综合指数法对研究区域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以地面分辨率为100 m 网格单元进行综合评价,每一网格单元适宜性综合指数计算公式为:

图1 地表破碎度模拟 (图中值越高,破碎度越大)

土地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式中,Pi为第i个网格单元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综合指数;Vj 为各项指标权重;X′j为各网格单元评价 j 项指标标准化后分值,m 为指标项数;n 为流域内所划分的网格单元个数即CELL 的个数。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学运算,得到南岸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综合指数分布图(图2)。

图2 南岸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综合指数分布

3.3.2 预测结果

以地理事物相近相似原理为基础,应用VB6集成开发环境和ESRI公司的Arc Objects组件系列开发自动分区程序模块,分区的计算机编程实现流程如图3。

图3 确定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范围算法流程图

(1)确定城镇建设用地地块的最小面积 Smin,凡是小于Smin的地块应当被合并。

(2)以评价单元为最小的合并对象,将其合并到邻域内最相似的适宜性类型区,如果邻域内有多个相似的地块,则合并到其中面积最大的地块内。

最后将合并对象以评价单元面积的整数倍进行增加,直到城镇建设用地最小的地块面积都不小于Smin时,且总面积为预测需增加的建设用地时,中止循环并输出区域城镇建设用地分区图(图4)。

由图可知,南岸区未来城市发展重点在长生桥镇,南山和东部区域应作为生态保护区,不适宜城市发展,这与传统方法所作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一致。在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方向上,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南岸区主要向北发展,重点发展中部,兼顾小城镇规模,在发展茶园新城区的同时,必须给各建制镇预留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图4 南岸区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范围预测结果

4 结论

通过研究可得到如下结论:

(1)应用空间数据模拟技术,可以直观地表达间断地理现象的区域空间分布趋势,为数学模型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2)采用基于网格数据处理技术的计算机自动搜索方法获取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范围,为土地利用规划中划定城镇建设用地及其他用地类型范围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技术支撑,使规划中建设用地的布局更科学、合理。

(3)通过本项研究,将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有机地忸结合起来,为未来土地利用规划在方法上做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Martin Ravallion.On the urbanization of poverty.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2,(68):435~442

Thomas W.McDade.Defining the“urban”in urbanization and health:a factor analysis approach.SocialScience&Medicine,2001,(53):55~70

M.S.de Affonseca.The 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on natural radiation levels in anomalous area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2002,(63):65~75

Chan Ho Jeong.Effect of land use and urbanization on hydrochemistry and contamination of groundwater from Taejon area.Korea,Journal of Hydrology,2001,(253):194~210

陈新,杨波.GIS 在港口规划建设管理中的应用模型.海洋技术,2005,24 (4):98~103

李宁,郑新奇.耕地资源非农转化定量预测模型.资源科学,2005,27 (6):46~53

周兴.AHP 法在广西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中的应用,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0 (3):8~15

⑶ 走进重庆的夜晚,你见过重庆的夜景吗

我没有见过重庆的夜景,但是据说山城重庆的夜景非常的美,很向往。

⑷ 应届硕士去重庆地理信息中心待遇怎么样呢一年有10w吗

在这能来遇到了解公司的人解答源,概率还是很低的,如果没有认识的内部人问,还是直接投递简历,争取机会面试,当面向招聘HR人员了解公司情况和待遇。岗位不同待遇也不一样,同岗位工作经验和技能高低待遇也有差别,所以别人也难解答你

⑸ 重庆宏创遥感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重庆宏来创遥感地理信自息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09月22日,主要经营范围为土地房屋测绘信息咨询服务等。
法定代表人:林敬德
成立时间:2011-09-22
注册资本:5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500903000037655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
公司地址:重庆市北部新区天宫殿街道树兰路127号5幢3单元204号

⑹ 重庆交通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怎么样

地理信息系统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图学、C语言程序设计、工程测量、空间数据库、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原理与方法等。
就业服务方向:在数字城市、数字水利、数字交通、数字农业、重大工程建设、信息战争、疫情分析、环境保护与治理等领域的科研部门、教学单位以及企事业单位。
从事主要工作:GIS科研和教学工作,以及在数字化工程和信息化建设中从事技术性工作。
搞清楚,这是河海学院得啊
河海学院简介:
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60年的重庆交通学院水道及港口工程系,1997年水港工程系改名为河海建筑工程系,2003年成立河海学院。学院现有“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博士点1个,”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岩土工程”和“自然地理学”等7个硕士点,其中“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为重庆市重点学科,学院具有水利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院现设有“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工程”、“环境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和“给水排水工程”等7个本科专业,其中“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秉承“爱水知水,上善若水”的河海精神,注重学生能力素质培养,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竞赛等学科专业竞赛中成绩突出,近十年来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率稳居学校前列,初次就业率达90%以上。五十年来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本科及硕士毕业生 6000多人,一大批校友成为知名学者、科技骨干、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和领导干部,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好评。
学院师资技术力量雄厚,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为特聘教授,有专任教师108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6人,包括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交通部科技英才3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9人、重庆市教学名师1人、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获得者1人,还拥有重庆市楷模职工、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重庆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学者和专家。近五年来,学院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近20项,获得专利授权近20项。
学院具有优越的专业教学及科研条件。拥有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拥有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利水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交通运输部内河航道整治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重庆市航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高校水工建筑物健康诊断技术与设备工程研究中心、岩土与地质工程实验室、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实验室和仿真实验室等。实验室(中心)建筑面积18310平方米,拥有港口工程实验厅、航道整治实验厅等7个大厅,并拥有占地面积约4万平米的大型露天试验场及大型的清浑水供回水系统。实验大厅内配备有多功能港池、变坡弯道水槽实验系统、港工结构实验系统等固定的实验研究设备30余台套,拥有各类仪器设备总数近1000台套,配置有PIV流场仪、激光颗粒粒度分析仪系统等目前世界上先进的量测仪器。

⑺ 武大测绘本科 去重庆市勘测院 和重庆地理信息中心 哪个发展好一点

重庆市勘测院(重庆市地图编制中心)始建于一九五0年,坐落在重庆市江北区电测村231号,是隶属于重庆市规划局的事业单位,主要从事测绘与地理信息、工程勘察、工程设计、计算机系统集成等业务。为社会各界提供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勘察数据报告以及地理信息产品。拥有建设部工程勘察综合类甲级、国家测绘局测绘甲级、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甲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级和信息产业部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三级资质,市政设计专业乙级资质,院档案馆获科技事业档案管理国家一级证书,是以3S开发应用为主的科研单位。2000年3月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000年9月,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挂牌成立,2007年5月,增挂重庆市遥感中心牌子。具有甲级测绘资质、乙级城乡规划编制资质。主要承担全市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行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负责全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维,地理空间(遥感)信息收集、建库与分发,测绘定位基准、成果质检、档案管理;承担地理空间(遥感)信息应急保障工作,城乡规划地理空间信息服务、遥感监测与地理设计工作,地理空间(遥感)信息科学研究、行业标准规范制定、产品开发与推广、技术合作交流与人才培训。同时承担重庆市测绘质量监督站、重庆市规划与测绘档案馆(测绘部分)、重庆市应急救援地理信息服务队、重庆市地下管线普查办公室日常工作职责。
个人觉得重庆市勘测院更好一些,资历比地理中心强多了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