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大摆田村民地理位置

大摆田村民地理位置

发布时间: 2021-02-28 04:09:41

㈠ 新桥的地理位置

新桥乡位于湖南 安化县县境东部,芙蓉山麓。沂溪流经南北。周边乡专镇有东山乡、清属塘镇、大福
新桥乡在湖南省的位置
镇, 并与宁乡县沩山乡接壤。总面积43.4平
新桥乡在湖南省的位置方公里,辖永杉、新桥、戚
家、马家、建荣、群强、烟田、白泥、黄皮、横江、黄镇、开印、合河、白石、官仓、沈龙、西冲、岭南、西马、张家、大坪、长咀22个村[1],200个村民组,2000年年末农业人口18659人。水田6712亩;旱土1602亩,山林23500亩。新桥古属宁乡县,宋熙宁5年划归安化。明清至民国初,皆属归化乡(镇)。1949年后 隶属关系几经变更:1956年建新桥乡,1961年称新桥公社,1995年划归东山乡 , 1999年10月脱离东山乡建制,改称“新桥建镇试验区”,并成立工委、管委、人大筹 委,实行行政、财政单列。现任工委书记李医芳、管委主任蔡卫军。长期以来,新桥处于传统农业状态,生产力水平不高。1986年,农民人均收入仅149元,为省定贫困乡。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53元,基本建 设虽取得明显成效,但总体上仍未摆脱贫困状态。

㈡ 都匀悬棺地理位置

崖洞葬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古老葬俗,即人死以后,将殓尸棺木放入崖洞中的一种葬法,葬地大多数选在山腰或山脚的天然崖洞,不少崖洞葬地点就在村寨附近。因其葬地的选择与山崖有关,所以被称之为“崖葬”或“崖洞葬”、“崖洞墓”等。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些神秘的崖洞葬俗便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人们不断探索这些葬俗与现今生活在我国南方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历史上行这些葬俗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及南方的广大地区,分布着一些在崖壁上或崖穴中安葬死人遗体的葬俗遗迹,因其葬地的选择与山崖有关,所以被称之为“崖葬”或“悬棺葬”、“崖洞葬”、“崖洞墓”、“崖墓”等等。
从本世纪30年代开始,我国南方地区这些葬在崖上的葬俗便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自此“崖葬”一词便沿用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孜孜不倦地探索这些葬俗与现今生活在我国南方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历史上行这些葬俗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长期以来研究工作的分散和各人的研究角度不同,目前学术界对崖葬类型的划分、命名和文化内涵等许多问题存在着某些不同看法。
二、崖葬、崖墓、悬棺葬与崖洞葬的命名:
关于上述考古文化的命名问题在已经举行过的两次全国悬棺葬学术讨论会上,学者们进行了极为热烈的讨论。
一种意见认为,为了突出我国南方地区长期流行“葬在崖上”的葬俗特征,以及它区别于土葬、火葬、水葬等葬俗的特点,宜统称为“崖葬”;再根据各地各个时代各种类型崖葬的特征和历史渊源分别加以命名,笔者认为,这种区分有利于研究工作。
“崖墓”主要指东汉、六朝时四川境内最为流行的,在石崖 上穿凿洞穴作为墓室的一种墓葬构造形式,有甬道,有墓室,整个布局和随葬物品与同一时期内的砖室墓基本相同,虽有“蛮洞”、“蛮子洞”等称呼,实为汉人墓葬,属汉文化范畴。研究崖葬的目的在于研究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历史,因此笔者认为,一崖墓不宜包括在崖葬之中,亦不属本文探讨范围,故不赘述。悬棺葬是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葬俗。上千年来它流行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东起福建、台湾,中经江西、湖北、湖南,西到四川和云贵高原,南至广西左江流域。悬棺葬在东南亚地区,甚至太平洋群岛亦有发现。“悬棺”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人顾野王记武夷山“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1948年芮逸夫在《僚为仡佬试证》一文中第一次把“悬棺葬”作为专有名词提出,以后便为不少学者沿用。
关于悬棺葬的命名,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因此有的学者将凡与山崖有关的葬俗均称为“悬棺葬”或“崖棺葬”。笔者认为。广布于我国南方各地的崖葬,由于葬地选择、文化内涵和反映的宗教观念不同,大体上可分为“悬棺葬”和“崖洞葬”两种类型。
大量的调查研究资料表明,悬棺葬是指人死后,将殓尸棺木高置于临江面海、依山傍水的悬崖峭壁之上的一种奇特葬俗。就其实质来讲,仍属风葬。
崖洞葬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另一古老葬俗,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东部的石灰岩山区,即黔南和桂北,此外贵阳市和平坝县等地亦有分布。
崖洞葬是人死以后,将殓尸棺木放入崖洞中的一种葬法。崖洞葬的葬地大多数选在山腰或山脚的天然崖洞,不少崖洞葬地点就在村塞附近。滨临江河的崖洞非常罕见。
三、崖洞葬的文化内涵:
(一)崖洞葬的置棺方式和葬法
崖洞葬的葬法严格按氏族和家族区分,一般是一个家族同葬一个崖洞,也有同一氏族中几个家族同葬一洞,但在洞内各家族棺木摆放的位置均有规定,不得混淆。因此崖洞葬中每个洞至少几具、十几具棺木,许多崖洞多达几十具乃至数百具。尽管由于年代久远,棺木已经散乱,但不少洞内棺木仍可看得出是成堆放置,彼此之间不相混淆。
A.崖洞葬的置棺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 使用简易尸床。这种形式并无棺木等作为葬具,同一家族的人使用一个崖洞。人死后尸体依照亲疏关系分别置放在简易尸床上。如贵州荔波县瑶山乡的一种崖洞葬。
② 同一家族使用同一口棺木。同一家族的人死后葬入同一崖洞,但葬具却是一个家族的成员共用一口大棺,待第一代人死完了,才启用新的棺木殓装下一代人的尸体,如贵州罗甸县油尖寨。
③ 人死后一具尸体用一口棺木。同一家族成员死后葬入同一崖洞,但殓尸棺木严格按辈分或家庭搁置或重叠安放,如贵州荔波县、惠水县等地的崖洞葬。
④ 人死后同一家庭或家族成员共同使用一具棺木,棺内至少有两具尸骸,甚至3至7具不等。棺内有男女合葬,亦有成年人与儿童合葬。当是一个家庭成员或同一家族成员,按死者去世时间顺序先后葬入同一棺中,如广西南丹县里湖崖洞葬。
B.崖洞葬的葬具形制:
我国崖洞葬的葬具全为木质,但棺木形制大多为木板拼合式,而整木挖凿成的棺十分少见。
① 木板拼合式高架棺I式。这类棺见于广西南丹县和贵州荔波县的崖洞葬。棺木制作上,棺盖板和棺底板大小相同,板内四周开槽,棺侧板与棺档板均嵌入槽口内。棺侧两端的凸出部分上凿方孔,穿人木栓固定两棺侧板。整个棺身外加木制棺架固定。棺架立柱高约1.6至2米,棺架分圆形和方形两种,大多数棺架立柱顶部加工成牛角形或菱形等。
② 木板拼合式高架棺Ⅱ式。见于贵州惠水摆金棺材洞。棺身由六块板拼合,拼合方式与上述高架棺工式相同。然而两棺侧无凸出部分,棺侧板与棺挡板用木栓或榫头固定。棺木用棺架固定,棺架主柱高约1.2至1.3米。
③ 木板拼合式高架棺Ⅲ式。见于贵阳高坡乡崖洞葬,棺木形制与汉式弧背形棺基本相同,棺木外加棺架固定搁置,棺柱大多为碗口粗的圆木做成,高约1.5至2米。
④ 木板拼合式低架棺。见于广西南丹县和贵州荔波县等地。棺木形制与高棺架工式大体相同,外加棺架立柱较低,一般高约1米或不足1米。
⑤ 栓棺。见于广西南丹县和贵州平坝县崖洞葬。棺身由大块板拼合,棺盖、棺底和两棺侧均用木栓固定,另有一种形制只是用两条木栓插入两棺侧板尾部所凿的方孔中将整个棺身固定。
⑥ 弧背形汉式木板拼合棺。见于贵州平坝县。
⑦ 整木挖凿的圆形棺。仅见于贵州平坝县下坝乡崖洞葬。棺盖、棺身为同一段整木剖开。棺身刳空,以仅容一具尸体为限。制作非常原始粗糙,棺盖、棺身两端用竹篾、藤条捆扎固定。
四、崖洞葬的葬制和葬式:
贵州和广西等地的崖洞葬据目前已掌握的资料,绝大多数为一次葬,葬式为仰身直肢。
五、崖洞葬的族属:
我国崖洞葬的分布地域主要集中在贵州、广西。贵阳市高坡乡和平坝县下坝乡的苗族以及黔南荔波县瑶麓乡的瑶族至今尚保留崖洞葬俗,而贵州惠水部分苗族和荔波县的一些瑶族由崖洞葬改行土葬不过是近百年之事。贵州和广西地区的崖洞葬目前均能被当地苗族和瑶族确认为自己祖先的葬俗,很显然,我国南方地区的崖洞葬大多为苗瑶族葬俗。
六、崖洞葬的年代:
我国南方地区目前所见的崖洞葬年代较晚,大多为明、清时清的文化遗存。贵州是我国崖洞葬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关于这一地区崖洞葬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如田当成《炎缴纪闻》、《贵州图经新志》等等,一直到民国时期均有不少记载。而且这种葬俗至今仍被保留。
七、崖洞葬的起源及其反映的宗教观念:
丧葬习俗属意识形态范畴,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与此同时世界各民族的葬俗和所处的地理环境亦密切有关。
1.崖洞葬是人类社会早期洞处穴居生活的反映。
考古学资料表明,在远古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多以天然洞穴为居住之所,人死后就直接埋葬在生前所住的洞穴之中。迄今为止,国内外发现的最早的丧葬均产生于洞穴内,如北京的山顶洞人和尼安德特人。
我国苗瑶族同胞自古以来大多居住我国南方山区,山林为他们提供了衣食之源,同时山区众多的天然崖洞便是他们的止息之所。至今贵州有部分苗族仍居住山洞。
生时既以崖洞为家,死后依然归葬崖洞,这是符合情理的事。我国南方地区的崖洞葬基本上分布在云贵高原的石灰岩山区,这里岩溶地貌发育良好,普遍存在的崖洞与溶洞为实行崖洞葬的民族提供了优越的地理条件。
2.崖洞葬是早期人类社会的产物,它所反映的原始宗教观念是以氏族或家族为主的血缘关系。
崖洞葬是原始社会时期鬼魂观念产生之初的产物。关于崖洞葬的来历,笔者在广西南丹县白裤瑶地区调查时听说这样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很久以前,瑶族人死以后并不埋葬,而是将死人的尸体平分给大家吃掉。这种习俗保留了很久很久。后来瑶族之中有一个名叫老洒的青年由于亲自目睹了母牛产小牛时的痛苦情形而念及自己的母亲辛劳和养育之恩,决心改变分食老人尸体的陋习。当他母亲衰老去世以后,他便悄悄将母亲的尸体藏匿在山上的崖洞中。后来人们终于发现老洒的母亲去世,坚持要分食尸体。为了说服人们,废除吃人风气,老洒在舅舅的帮助下用砍牛的方式将牛肉平分给大家。自此瑶族开始实行崖洞葬并举行砍牛仪式。
这个传说表明:
① 瑶族社会历史的发展曾经历过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由于生活资料的匮乏尚存在过食人遗风。
② 人类丧葬习俗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在原始宗教观念——鬼魂崇拜产生之前,瑶族先民还无丧葬礼仪和葬俗。
这个传说从民族学的角度证明我们南方苗瑶族的崖洞葬是早期鬼魂崇拜观念的产物。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苗瑶族虽早已进入阶级社会,但崖洞葬的种种葬法所反映的宗教观念均带有浓厚的原始氏族社会的特点。
在原始氏族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依靠血缘纽带来维持,任何人都不能离开自己的氏族而独立生存。人死以后,人们按现实的社会生活对待鬼魂世界。因此崖洞葬均是同一氏族或同一家族的成员死后葬入同一崖洞,他们生前是一个关系密切的社会群体,死后也同样不能分离。
八、黔南崖洞葬遗址:
近年来,黔南州有关部门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全州境内神秘崖洞葬遗址达20多处,遍布都匀、福泉、长顺、惠水、龙里、贵定、独山、三都、罗甸、荔波等黔南大部分县市,黔南苗族和瑶族在历史上都流行崖洞葬习俗,清代“改土归流”之后,才渐渐改为土葬,但在边远地区,依然保存古老的葬俗。
苗族洞葬数量最多的是都匀,有3处洞葬遗迹。3处洞穴都位于都匀市石龙乡和贵定县尧上乡交界处,位于石龙乡其和村的洞穴口朝天,用绳索系住身体才能下滑进洞。洞内增有木棺材约1500多具。1960年,当地村民进洞,失火引燃木棺,连烧了13天烧毁木棺约500具现存仅1000多具,其中还有绝无仅有的两具裸尸木棺。石龙乡有一处无主洞葬。与其他地方不同,附近居住的苗族、布依族都不认为洞中所葬的是自己的先人。
洞葬最奇特的是长顺交麻天星洞。这里,干贷河穿洞而过,必须乘般而入,攀缘石壁而上,才能进到崖墓处。洞中的棺木按死者的死亡时间顺序放置在台地上,其中不少棺木是珍贵的金丝楠木,贵州省博物馆还在洞内棺中发现唐宋蜡染。这种水上崖墓在现今少数民族洞葬中独一无二。
葬洞最大的是龙里摆省乡果里村的崖洞,高达几十米,深约800米,内分3个洞厅,其中一个约有3000平米,接近一个足球场大小,洞里最早的棺木有600多年,根据棺木上的木架,可以分出死者的性别,有6根桩的是男性,4根桩的为女性。当地人称,这里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后才改洞葬为土葬。
惠水摆金有两处葬洞,一处被火烧毁,棺木所存不多,另一处仙人桥洞,则是黔南存放棺木最多的葬洞,将近2000具。洞中的棺木用木架支撑县置,每层木架安放两具棺木,高达8层,目前是我国已发现保存最完整最壮观的洞葬。
三都羊福的崖洞葬与黔南其他各市县都有不同,不是放置在洞中,而是放置在悬崖上的人工开凿出的洞窟中,只求能够避风挡雨即可。罗甸有另一种更为奇特的悬棺洞葬。先人们利用大山悬崖裂缝将棺排放置进去,一层一层的棺木非常壮观。
原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政协文史委主任刘世杰告诉记者:黔南所拥有的崖洞葬遗迹,无论从数量、规模和分布来看,可称得上是“中国崖洞葬博物馆”。黔南洞葬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至今世界上仍保留这种习俗的民族已不多见,这些神秘的葬俗对研究当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㈢ 惠来县靖海镇地理位置和面积是多少

靖海镇在惠来县境东南沿海。镇政府驻地距惠城23.5公里。属沿海丘陵地带。面积49平方公里。2008年常住人口81021人。加上靖海电厂上万员工与惠来二中上万学生,人口超过10万。海岸线长22公里(分靖海港和靖海湾),是惠来县主要渔产区之一,惠来三大中心镇之一。
镇情概况
港口设施
全镇有机动渔船263艘,总动力1.2万马力。年海洋捕捞量约5000吨。近岸海域多礁石,盛产友龙吓、 靖海石象,靖海,象城,
鲍鱼、鳗鱼、紫菜、石班、海胆等名贵特产。沿海岸有镇办盐场1个,村办盐场2个,合计盐田2405公亩,年产原盐1544吨。镇境内有海港2个,靖海港,是省进出口物资历装御点。港池水域面积50平方米,可容纳船舶约800艘;资深港,渔港港池可供200~300艘渔船停泊避风。沿海沙滩从1956年起开始种植木麻黄树,至1987年已形成绿洲(靖海镇靖海湾绿洲度假村)。
基础设施
全镇耕地1.36万亩,其中水田5468亩,主种稻、薯;盛产大蒜,年产3000吨。有镇办工业15家,主要产品有渔网、胶丝、塑料制品、水产品。有县立完全中学1所--惠来二中(宝喜高级中学),镇办初级中学1所(靖海镇中学),小学15所,幼儿园20所,卫生院1所,影剧院1座。敬老院一个,老人俱乐部四个。镇区由九大社头组成。有靖电大道,工业大道,宝喜大道,大中街,奄泉路,环城路,新兴街等主要道路。 镇区有城,为明代靖海千户守驻御的驻地,历代为惠来重点城镇。因地形状似大象,故又有“象城”之称。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靖海镇地处惠来县东南海隅,距离惠来县城26公里,境内多是山地,镇区背枕丘陵,面向南海。
象崮驮古城,固有象城之称,靖江通湖海,固有靖海之名。可谓古之象城,今之靖海。此外,还有卵洲,靖江城和 城之别称。 靖海在唐、宋之时,已有渔民居住。元顺帝(公元1333—1368年)时,大坭都后表楼十八乡村民因受海盗侵扰迁徙至此。小坭十八乡和石碑乡部分村民迁徙入资深。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置靖海千户守御所。属潮州卫,设千总一名,额旗军一千一百二十一名。首任千总奚福聚。嘉靖二十八年,朝廷饬旨建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划归惠来县,时靖海所辖原大坭都和酉头都一部分。1948年靖海解放之前,整个葵阳关外的东区均属靖海镇管辖。解放后区域建置变化较多,1986年撤区建镇,辖二个居委会,一个渔民委员会和二十二个村民委员会。 靖海(所)建城于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历经13年建成。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重修,雍正五年(公元1927年)再修。靖海镇所在地形如倒鼎、中央突起、四周较低。城高一丈四尺,城垣长五百零一丈。东西南北四城门由十字形街道贯通。城门均有瓮城及城楼。城墙内外两边以条石垒砌而成,中夯土。城墙布满垛口,垛上有望孔,城西为跑马道。四城门上分悬石刻牌匾:东曰“表海胜概”,西曰“靖海安澜”,南曰“化洽趋虞”,北曰“莱钥永固”。南城门及城墙1952年建狮石湖水闸时被拆除,东北面的城墙及城楼至今尚存。 象山一脉驮滨城,湖海连江心接京; 兵扎边彻骨那惜系海,南疆国域写英名。 靖海所历来是粤东地区海防前哨,屯兵要塞,惠来县之门户。至今,还有历代遗留的军事设防或遗迹。如位于靖海湾两侧,明代建造的南北炮台。北炮台称靖海炮台,南炮台称资深炮台,各有火炮八尊,营房18间。北炮驻专防千总1员,台兵47名。南炮台驻专防外委1员,台兵18名。在北门城外建村已831年的驿后村村南,曾建有“武陵驿”,驿站前面“驿前宫”依然存在。东门城外有“军校场”的旧址。还有从靖海城经驿站通往潮阳的部分“古石灰官道”。在靖海城东北面约五华里处,还有清代时建造的,古烟墩“峰火台”等。 由于靖海形似半岛,构成汕头至汕尾东西海城的转折点,为各类船只航海必经之道。在靖海镇附近约6公里处的坂美村海边上,是清光绪年间由英国万国公司建造过国际航海灯标一座,称“石碑山灯塔”。原塔高120英尺。此塔1932年由国民党政府接管,1942年拆毁,1948年复建。塔高改为110英尺。解放后1954年由人民政府复修,塔高33米,是南海最高灯塔。该塔1986年5月改装英国旋转聚光灯头,射程18海里。有诗云:石碑山下卷浪峰,巨塔雄威穿碧空,闪闪银光千里,指点迷帆映彩虹。 具有迄今建所已638年的靖海所和建城483年的靖海城,比惠来县分别早155年和25年,这足以说明,靖海城堪称惠来称之古城,靖海所堪称粤东之滨海古镇。
编辑本段旅游资源
枕山面海的靖海镇,山海晖映,景物宜人。辖区内有峰高入云,朝暾暮霭的“刚警凌云”,有泉水清甘,取携不竭的“君子泉甘”;月夜皓魄,沉波垂丝的“南潭钓月”;有巍然尖耸,苍秀宜人的“尖峰挺秀”;有古树萧疏,野花芳馥的“大坭宿雨”;有状似陨星,巨石高叠的“叠石呈辉”;有峭石嶙峋,神威可畏的“将军山峙”;有烟笼四野,荷锄叱犊的“北野耕烟”。除此,还有好多正在开发等待开发的风景胜地。诸如“海角明珠”、“绿野金滩”、“狮湖映月”、“后表奇石”等都将是令人流连忘返的胜地。 地形呈西南走向的靖海,海岸线长达22公里。海湾石与石碑山形成靖海崎角,中间凹入构成湾阔水深的天然海湾,金砂银波的海水浴场。靖海湾与石碑沃外,礁石纵横,堪称惠来县“东土屏藩”、“门户锁钥”。 著名旅游景点有:客鸟尾石笋 海滨度假村(浴场) 石碑山灯塔 古城墙(广东省历史文化遗产) 普惠岩等等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
渔业经济
得天独厚的靖海湾,滋生了优良的靖海港和资深避风塘,结成兄弟渔港,是惠来县两大海洋渔业捕捞基地之一。历史悠久的南门外延绳放钓作业,资深的拖风、扫莲作业,都享盛名。鳗鱼、石斑、鲨鱼和鱿鱼、乌贼、虾米分别为两地著名渔产品。由于海岸线长,沿岸礁石众多,是龙虾、鲍鱼、紫菜、海胆的生长地,于是靖海便就成了珍稀海产品的产地。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汕头日报”、“羊城晚报”均有“靖海话鲍鱼”、“靖海话龙虾”以及“靖海话豆 ”的专题特写报导。 靖海大门
海运业
靖海港除渔业以外,海运也十分发达,贸易鼎盛。清康熙二十六年,在靖海设立海关挂号处,后改设为海关常关旧址还存。明、清时期,大型木制商船经常航行苏杭二州,对方也有商船到达靖海,往北载红糖、薯粉,往南丝绸、布料和日用工业品等。抗日战争时期,靖海商船改航香港等地,大蒜、红糖等农副产品和水产品、食盐向来是靖海出口主要产品。
经济历史
靖海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1956年—1957年,由省水产厅投资40.7万元,地方自筹3万元,在资深湾(石碑沃)建成一个4万平方米,可供200—300艘渔船停泊的避风塘。从此,靖海渔民的生命财产得到保障。 1970年秋,惠来县成立了“治理靖海港工程指挥部”动员靖海全镇人民和田心、仙庵、周田、前詹等各乡、镇(时称公社)的劳动力,苦战了三年的时间,对靖海港进行治理。共投放义务工日80万个,资金74万,新挖航道1260米,并在沃仔咀开凿宽60米,深5米的新港门。1981年进行续建,疏浚港口的深度,贯通和浚深港口至狮石湖水闸的新旧航道并砌石护堤。从此一条长2960米,宽120—188米呈东西走向的新帆道,面积达50平方米的新港地便诞生在古城的东南面。整治后的靖海港口门基本保持着低潮水深3.5米,涨潮水深5米的深度,还配建码头、仓库和供水供电设施。整个港地可容纳各种船泊800艘以上,是粤东沿海避台风的最优良港口之一。
渔业发展
港口的建设带动了大吨位机械化渔船的大发展。截至2007年,全镇拥有大小机械化渔船272艘,总吨位5977吨,渔船的机械化电信化和导航化保障了渔民、渔船的安全,促进了渔业生产新的发展。解放后,靖海渔民特别是南门外村放钓作业的渔民在渔业生产战线上谱写了一曲曲的壮歌。远征“ 仔礁”,征服“恶鲨湾”,开避深海新渔场的事迹。曾以报告文学的体裁在全国性刊物“萌芽”上发表,誉载粤海、名扬全国。 正是:风萧萧兮浪排空,壮士励志捣鲨宫;任凭征途多险恶,“恶鲨湾”上逞英雄。
狮石湖开发
狮石湖原是惠来县东区的大咸水湖,面积约 平方公里。集关外的学地水、径口水、大山水港。狮石湖两岸河议,塘泊星罗棋布,北面是关外平原京陇洋。筑狮石湖水闸之前,湖水咸淡交融,每天二次潮汐的涨退,大湖的吐纳,循环往复,自然成了冲刷河道河港口泥沙的动力。湖畔是西门外和葛山村的大片盐田。历史上这两个村生产海盐的专业村。湖西南的后山、前吴、沫港三村是靖海镇主要粮食产地。湖内盛产优质溪蟹、大闸蟹、沙虾和各种淡水鱼,可称鱼、米、盐综合产地。
水利建设
一九五二年,如有利防潮排涝,县水利局在江湖连接处筑坝建闸—“狮石湖水闸”。公社化大跃进年代,在湖的中间垒筑二道土坝,进行围湖造田,逐步改变了狮石湖和周边原来的生态环境条件。2006年为了更有利排涝和航道的畅通,重新进行改造和扩建。狮石湖畔的盐田改除后,镇(公社)在 后表滨海红土地带建造万亩盐田,又恢复靖海镇的盐业生产。
生态建设
在靖海与资深之间笔架山下至靖海湾边纵横数公里的沙滩上,过去是寸草不生的沙漠。日来沙烫脚,雨来水浸脚,令人举足生畏。1958年,政府组织全镇干部、群众进行培土植树,种上了大片木麻黄。建立了绿洲林场。同时,修通靖海至资深的公路。从此结束了靖海东南两地群众往来不再坐船摆渡,烫沙浸脚的历史。此外,又在后表建了后表林场,沿海全部基本绿化,这不仅改变了沿海荒山野滩的自然环境,也为靖海居民提供了不少的燃料。
编辑本段城镇建设
城建
古镇象城从解放到2005年,经历了半个世纪之后,各方面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可是城镇面貌却贸然依旧,一直未能产生较大的变化。相比之下,大大落后于县内其它几个老城镇。尤其城内城外羊肠小道,交通闭塞,老城旧貌、残缺不堪。好多客居外地的靖海人都为此感叹伤心。正是:曾为葵阳标骄史、却落沧夷叹非非。2006年,镇政府换届之后,以陈局为书记的新一届领导班子,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股东风,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大刀阔斧地着力改造旧靖海城的面貌。在城的东北面修复的城垣,让古城重光。在城西大道入口处竖起三门四柱大石牌坊,显示“河清海晏”。在城南倚狮石湖“安澜亭”前,置象征“象城”标志的大石象。使古镇“名象城,不似象城”,变成名副其实的象城。现在的狮石湖之滨“玉象明标志,边城壮景光”。已成人民休闲、怡情的好去处。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在环城的边沿开避和铺筑了三道水泥马路,并在湖畔河边竖栏植树,立杆张灯,构建成滨海长廊,使古城的面貌和交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今日的靖海城真正是焕然一新,旧貌变新颜。不管是当地居民,或是外方来客,均有触目异光的感觉,谐是赞不绝口。靖海乡民以五言藏头诗一首,以表敬意: 靖海西片全景
靖江饰古城,海陬展娇姿。 镇南置玉象,政绩拓坦途。 府首重文物,立坊标金书。 人心齐踊跃,民庶歌丈夫。
电厂
随着靖海电厂的兴建,靖海的未来将是一幅繁荣昌盛、艳丽悦人的图景。计划总投资400多亿元的惠来(靖海)火电厂,首期工程已投入资金63亿元,完成2×60万千瓦发电机组的建设,并正式并网运营。 与火力发电厂结伴而来的靖海石碑山风电场已投入资金7.46亿元,安装风机167台,并全部投入运营。年发电总量可达2500多万千瓦时。靖海湾周边的海滩荒地,到处揭杆而起,风车林立。 中石油项目码头,货柜码头,以及即将开工的投资4亿多元的粮油厂,饲料厂。一个正在建设和发展中的能源基地必将带来更多项目的建设,给靖海的经济发展带来可喜的腾飞。正是: 碧水清波靖海湾, 风能火电结亲缘。 天灯千盏映瀚海, 沉睡古城焕星光。
编辑本段人文教育
明朝
靖海历史悠久,地灵人杰。自宋至今,文风鼎颂,人才辈出。明清时期,靖海城内书院,书轩林立,各乡村也各创办书房塾学,发展教育,根据史料记载,明朝时中举人的有陈琮,陈尚志,中贡生的有史益修,周继授,胡明汉,胡辉,周尚文,胡文奎,王建康,艾师锡,陈君赐,柴子等一批士子。此外,还有监生资格的例监,胡道光,胡澍,可称文士之盛世。 惠来二中
清代
清代时中举人的有胡玉赞、陈振生、马功显、胡涵中、曾希潜、柯日新。中贡生的有胡东陛、胡世忠。还有史延珍拨元,中德邻中岁贡,戎世芳中恩贡元,曾锦华中副贡,后又中优贡元。中例贡的有林荣厉、林鹏、胡友信、奚鼎新等。武将有蔡应举、刘任、胡道光、马文镐、林浚明、林贵、史书堂、戎浚、胡清远、胡深、郑世漳、胡开文、黄钦朝、黄钦惠、黄钦英等。
民国时期
民国时,靖海虽然没有中学,但以靖海中心小学(前身靖海书院)为摇篮的学校,也培养出好多有识之士。在民国时期显露头角的有将官辜国华,校官后又任湖南汝城县县长的奚一侯,有当过两任惠来县长的林公任,有当过两任潮阳县县长少将胡公木,还有任过短期惠来县县长方德明等。 靖海素来是惠来县书法摇篮之一,学书习画,凤气盛。在这方面有成就者历代皆有。如清代雅儒岁贡史德邻所书“西来寺”三字,铁笔银钩,气势磅礴。贡元曾锦华所书“敦复轩”一匾,结构严紧、圆润秀丽。都很有欣赏价值。民国期间,靖海书法更盛。有风靡潮汕地区的林公任、胡佩珊(隶书),风靡福建漳州的陈问冉(知礼)、元邦枢、奚昌及擅长指书指画的戎三石。此外,还有书法造谐较高的史国义、奚昌欣、林国权、元邦清、辜志文、戎介生、辜武强(国画),以及能书能刻的林声雄、林庆雄、柯修养等等。现在又涌现一批开始崭露头角,在市、省、全国青少年书画竞赛得奖的青少年书法爱好者,后继有人,长盛不衰。
解放后
解放后,靖海中心小学教育事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1950年11月开设“惠来县人民中学惠来分教处”,1952年春改为“惠来中学”,1953年3月又改为“惠来第二中学”。1958年9月招收首届高中一年级学生,并发展成为初、高中具备的全日制完全中学。1986年为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又增办“靖海镇中学”。靖海一带的学生,大多数天性聪明,勤学好练,不管过去或现在,学习尖子较多。1965年惠来二中高中毕业生46人,参加高考,便有33人,考进各类大学,其中12人被录取进全国重点大学。历届参加高考成绩突出的靖海藉学生均不稀罕,新一代的文人学士遍布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如解放前于靖海中心小学毕业的林铝龙,靠本身的天资和努力而成为武汉大学的讲师、教授。有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留校任教的讲师、教授、导师明史学家林铁军。有在医学界显有盛名的广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专家教授戎铁华。还有深圳原南头医院院长奚明声,广州中山医科大学教授导师蔡荣武(已逝)等等。有退休前曾任海军军械研究所长、高级工程师林雨涛,有领取国务院特殊薪贴的高级工程师林科杰。还有好多在教育界、科技界享有盛名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有在党政机关工作的厅级干部,汕尾市市委书记戎铁文,在广州军区海军基地工作军级干部林永青。还有好多县、处级干部和部队团级干部,难以一一枚举。此外还有闻名于宗教界,原毕业于中国佛教学院现任广州光孝寺年轻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主席释明生,是继领南著名高僧靖海人宋超月之后的又一佛门名僧。真是人才济济、层出不穷。 可以深信,具有良好基因、百姓同居的靖海人,将会在新世纪的大好形势下,在这片得天独厚历史悠久的热土上发挥更大的光和热。 正是:蓬莱岂止山东外、南疆邹鲁靖海隅。
编辑本段名人介绍
戎铁文 男,汉族,1952年10月生,广东惠来靖海人,197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7月参加工作,大专学历。 戎铁文
1972.07—1975.06, 惠来县靖海公社西丰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公社党委副书记,路线教育工作队队员、组长(1974.12 吸收为国家干部); 1975.06—1976.06, 惠来县兵营公社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 1976.06—1980.0,6 惠来县委副书记兼神泉公社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 1980.06—1981.10, 惠来县委常委兼团县委书记; 1981.10—1984.04, 惠来县神泉公社党委书记、惠城镇委书记; 1984.04—1986.08, 惠来县委常委; 1986.08—1991.12, 惠来县委副书记、县长; 1991.12—1993.05, 惠来县委书记; 1993.05—1993.10, 揭阳市委常委; 1993.10—1998.08, 揭阳市副市长; 1998.08—2002.08, 揭阳市委副书记; 2002.08—2002.11, 汕尾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党组书记; 2002.11—2004.05, 汕尾市委副书记,市长、党组书记; 2004.05—2004.07,任汕尾市委书记; 2004.07,任汕尾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10届全国人大代表。 广东省10届人大代表。省第9次党代会代表。 林永青 林永青 是惠来近代以来的第二位将军,也是目前惠来在军界最高级别的官员. 林永青
他是靖海人的骄傲,也是惠来人的骄傲。林永青将军的发展史,折射出靖海人顽强奋斗的精神面貌,他的发展史,对后来人来说,也是一种启发,一种引导,我又幸见过林永青将军两次,生活中的他,非常的简朴,生活中的他,是那样的平易近人。 林永青,1999年12月海军广州基地副司令员2001年12月任海军南海舰队副参谋长,2007年出任海军后勤部部长,海军少将军衔。
林宝喜
男,1931年出生,祖籍惠来县靖海镇前吴管区。现旅居香港,任香港宝景实业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香港宝光电器金属塑胶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香港慈云阁董本局永远董事,惠来县政协委员,揭阳市政协委员。 林宝喜
林宝喜先生,1962年赴香港定居。他积极支持家乡发展经济,1984年至1992年在惠来县投资2000 万港元,创办惠来县家用电器厂,工缴费居全县之首, 1988年改为合资企业“惠来县家用电器实业有限公司",曾获广东省“三资企业‘金匙奖’"。 林先生爱国爱乡,热心家乡公益事业,1980年至1995年,先后捐资修建惠来二中、靖海前吴小学、镇卫生院,修路造桥和捐款救灾,捐资总值人民币1138.4万元。 95年至2008年又先后捐资修建惠来二中高中部《宝喜高级中学》·宝喜大道等等。。。 正所谓:在惠来慈善事业中,西有林世铿,东有林宝喜。 释明生 俗家姓名林宏生,男,1960年9月出生,汉族,靖海镇南外人。现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反邪教协会理事、中国外交协会理事、广东省反邪教协会副会长、广东省佛教协会会长、珠海市青年联合会常委、佛山市佛教协会会长、广州光孝寺方丈、珠海普陀寺住持、佛山仁寿寺住持、海南南山寺监院等职务。 释明生

㈣ 帮忙描写以下蜀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环境.

蜀山地理及建筑
蜀山一共有包括无惘峰、无嗔峰、无忧峰、无量峰等在内的十二座山峰,但主要的学习、休息之地都集中在上述四座山峰之中,其余山峰人迹罕至,多有妖物出没。
青石阶:山峰之中有青石铺成的道路,谓之“青石阶”,上有蜀山开山祖师堕天所施保护结界,妖物不敢侵犯。
幻海森林:位于无忧峰和无惘峰之间,是自天地初始便有的存在,里面精气旺盛,适宜任何东西生长。因有妖草保护,白天便会消失不见,晚上妖草退去力量,这林子则显现出来,因此千百年来几乎没受什么干扰。穿过幻海森林便是无忧峰的山脚,再走不远就可以到御剑堂。
幻海森林的外部有作为保护的一片草地。妖草白日里会以幻术掩盖住幻海,那时,幻海里会弥漫着妖草的妖雾,这妖雾对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甚至妖物都没有影响,因为它们心智都很低。但人若吸入这种妖雾,轻者坠入迷梦不醒,重者会出现幻觉,状若痴呆。月下的幻海森林,被称为天地间独一无二的美景。
御剑堂:位于蜀山脚下,一入大门便是演武场,其后为正殿,既是平日剑童们的早会之处,也是一个藏着重大秘密的地方。
五大殿:在御剑堂后按照五行方位修造的五座大殿,即东方仁木殿、南方礼火殿、西方义金殿、北方智水殿和居中的信土殿。是各级剑童修习的地方,按等级从低到高分为仁木殿、礼火殿、义金殿、智水殿、信土殿(五殿之名在已连载的文中一些地方有出入,上面所列出的名称是作者夏生的最后修订案,详见09年12月上的创作谈)
松苑和梅苑:位于五大殿之后的东首,是剑童们居住的地方,松苑是男生宿舍,梅苑则为女生宿舍。两苑之间有一条夹道,一直向北通往食堂和浴池。与松梅两苑相对的西边是殿监和殿判们的居所,都是一个个独门独户的小院,住房条件那是相当的不错。
药堂:位于蜀山无忧峰,隶属术宗,既是医院、药房,又是剑童上草药课之地。
地宫:位于御剑堂地下,乃是先人遗迹,规模宏大,其中有很多地方人不曾至。与青石阶一样,堕天把御剑堂下面这一块用术法保护起来,再在墙上镶萤石照明。地宫中无数房间,用来作为仓库。开启地宫和其中部分房间的钥匙只有蜀山掌门萧无极与御剑堂殿监穆显两人分别持有,但之后唐谧偶然得到第三把。
剑室:位于御剑堂正殿下的地宫之中。所谓剑室,其实并不是小小一间屋室,而是一座差不多半个御剑堂正殿大小的石屋,石屋中间有一个巨大的方形深坑,这一室的光亮都是由这坑中所发。深坑的四壁被凿出了一个个整齐排列的凹槽,每个槽中都安静地卧着一柄隐隐生光的宝剑,而这些微弱的光汇聚在一处,使整个坑中看起来仿若隐藏了一枚巨大的宝石一般,灵光莹莹。每一面的坑壁边缘都有一道陡峭的狭窄石梯向下延伸,坑中有一漂浮的金色莲花座,用来运载剑童下坑选剑。
藏书阁:位于御剑堂,是一栋二层的楼阁,藏书浩如烟海。内有无数机关,如楼梯、门等等。藏书阁中存在一处巨大仓库,仓库的菱花格子门使用了世上最坚硬的铁黄檀木,而门轴门插均是万年陨铁制成。藏书阁司库祝宁的大弟子欧阳羽曾说:“没有穆殿监那样的武功,千万莫要与它过不去。”而术宗宗主顾青城则说仓库里“什么都有”。
玄天阁:位于蜀山十二峰中的第二高峰无惘峰峰顶,乃是蜀山剑宗所在之地。其西侧有演武场,是剑童修习御剑术课程之处。
青虹阁:位于蜀山无嗔峰,乃是蜀山气宗所在之地。
长明阁:位于蜀山无忧峰,乃是蜀山术宗所在之地。如藏书阁和其他术宗在无忧峰上的建筑一样,精巧繁复,机关重重。
重阳殿:位于蜀山无量峰,乃是蜀山掌门居所。
黑雾峡谷:蜀山深处的一条细长峡谷,其中弥漫着浓浓的黑色有毒雾气,两侧寸草不生,而谷底的黑色浓雾之中却有一种皮上布满白色斑块,几乎没有叶片,高大粗壮而又枝杈细密且生有无数尖刺的奇怪树木生长其中。山风掠过,黑雾翻滚,雾中的不知名树木随之伸展摇摆,显得妖异非常。在谷中有着御剑堂殿监穆显所豢养的恶兽穷奇,以及一座用青白石块垒成的小石屋(其实是魔王华璇的衣冠冢,里面有其生前身穿的乌金铠甲)。

采纳吧!!我好辛苦的说!O(∩_∩)O谢谢

㈤ 求利辛县的具体地理位置

利辛县,位于安徽省北部,2000年从阜阳划属安徽省亳州市. 利辛县位于亳州市东南部,北邻涡阳,南连颍上、凤台,东靠蒙城,西接颍东区、太和县。地处东经115°54′—116°31′,北纬32°51′— 33°27′之间。自然坡降很小,西北略高,东南略低。县辖26个乡镇、668个村居民委员会,7182个村民小组,耕地11.70万公顷,全县总人口 142万人(2006年),其中农业人口占93.74%。 [编辑本段]自然生态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次之东北风,夏季主导风向东南风。年均气温14.8℃,无霜期215天,年均日照时数2223.4小时。年均太阳辐射总量124.7千卡 /cm2,年均降水量823.9毫米。
利辛河渠纵横,道路交织,四通八达,水陆称便。县境内有骨干河道4条、大沟53条,总长750公里,通航106公里,兼收蓄泄渔航之利。西淝河,古称夏肥水,自西北而东南蜿蜒 穿过县境中部;芡河,古称沙水,亦称濮水,自西北而东南逶迤流经县境东部;阜蒙河,1958年开挖人工河道,横跨县境中部;茨淮新河,70年代开挖人工河道,自西而东贯通县境南部。茨淮新河上,阚疃枢纽8项工程结裾联袂,拔地而起,控驭南北,蔚为壮观;两岸青堤绿水,帆船络绎,鸟语阵阵,渔火点点,呈现一幅美丽的图画。县境内有主干线公路6条、支线公路23条,总长 461.4公里。S202线省道,自东北而西南穿过县境西部,阜蚌公路自西而东横穿县境中部,成为重要交通动脉。
界阜蚌高速公路建成并投入运行,极大地方便了利辛与外界的联系。另有乡村道路412条,总长1581公里,可行驶中型机动车辆。濉阜铁路,直穿县境,设置4个火车站,为运送旅客、集散工农业半成品发挥了重要作用。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