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北地区地理信息
A. 我国东北地区的优势是什么
工业优势抄:
1、沈阳经济袭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八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秦皇岛都市圈:以河北秦皇岛为核心,辐射葫芦岛、锦州、朝阳、承德、赤峰等地的经济圈。
3、辽宁沿海岸线上的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等五个重点区域、丹东临港产业园区、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通过打造沿海公路网,连接沿黄海和渤海这些区域。
农业优势:
1、肥沃的黑土地使得黑龙江省、吉林省皆为农业大省,其中黑龙江省粮食总产多年全国第一,吉林省粮食单产多年全国第一。
2、盛产温带瓜果蔬菜。辽宁沿海地区还盛产海参、鲍鱼、牡蛎、对虾及各种鱼类。
(1)我国东北地区地理信息扩展阅读
东北地区振兴发展:
1、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以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提高重大装备国产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型机械和大型成套装备制造业基地。
2、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做强做大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建设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出口基地;培育发展生物产业;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东北地区
B. 实现大区地质资料信息为地方经济有效服务的思考——以东北大区为例
董佩信
(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沈阳110034)
摘要本文通过国家对地质资料信息在大区的服务定位,介绍了东北大区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当前服务的现状,分析了当前地质资料信息的社会需求,明确了社会化服务的定位,提出了如何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的思考。
关键词地质资料信息职能定位有效服务
近年来,国家为了加强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在原有6个区域地质矿产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区域地质调查中心(简称为大区中心)。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宏观管理职能的强化。以区域地质为研究对象的大区中心,对区域内地方经济发展和规划部署显得尤为重要,大区馆藏地质资料信息的开发利用更是必不可少的决策参考。
东北大区的工作范围包括了东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四盟,总面积126万平方千米的地域。大区地质资料信息是历史上形成的以区域地质矿产研究为内容,按照国家划定的工作区域开展多年工作所积累的地质资料。这些资料涵盖了1949~2009年内区域地质、矿产、水文、矿床、地层、古生物等内容。2008年,国家又将遥感、航磁、重力、化探、重砂等信息数据库下放至大区实行分级管理,随着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对基础地质、环境地质的日益重视,进一步投入资金探明资源,对于地方经济的规划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东北大区中心的地质工作及其特点
东北大区中心的前身是地矿部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成立于1963年,是集中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质局科研人员组建的研究所,研究的范围在东北地区,研究的内容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地层、古生物、非金属矿产。经过几十年的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丰富的地质资料。进入20世纪80年代,该所又开展了全国性的黄金矿产的研究和找矿,进一步拓宽了工作领域。1999年国家成立中国地质调查局后,该所承担了东北地区国家地质大调查项目,经历了从事基础研究、区域地质、地质找矿、承担国家大项目的历史演变。
2006年,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安排和部署,调整和增加了工作职能,赋予了其地质调查、地质科研、项目监管、信息服务4项职能。200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又进一步明确了大区中心要承担起国家地质调查项目、区域地质科学研究、地质资料信息社会化服务、大区项目监理等职能,从而使区域内国家地调科研项目与地方项目关系得到了理顺,解决了以往工作形成的地质资料汇交时限、图文质量、社会化服务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为大区地质资料及信息能够为区域经济服务创造了条件。
2 大区地质资料服务的现状
2.1 馆藏资料丰富
为做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工作,沈阳大区中心对馆藏资料、纸质图件进行了全面清理,根据专业类别划分为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物探、化探、遥感、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地质综合研究等。截至2009年,共计清理出地质资料和图纸32.494份/张,其中:地质成果资料8398份、各种比例尺地形图23700张、地质科研资料及研究报告10215件,以上资料均以纸介质为主。国家开展地质大调查项目以来,大区共收到国内地勘单位在东北地区工作的地质成果报告187份,全部为电子文档,接收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国地质资料馆分发的数字地质图数据库、东北地区矿产地和工作程度数据库、同位素地质测年、全国岩石数据库,还接收了东北地区重砂、重力、地球化学、航磁、遥感等重要的基础数据库。此外,大区还在通过以往地质考察、学术交流等活动收集了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朝鲜等周边国家的地质资料,以及美国、日本、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国家相关地质、矿产资料。以上这些都为东北地区地质调查、地质找矿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
2.2 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由于沈阳地调中心组建的时间较短,以往馆藏的地质资料正处于清理、整理阶段,尚需要较大的投入对纸质文档进行数字化工作,后期形成的电子文档和全国地质资料馆提供的各类基础数据库还存在着综合分析、研究、加工直至为社会服务的组织机构和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直接服务社会的电子信息平台还没有完全建立,还没有与大区内各省(区)、市(地)地方政府实行有效的科学对接。诸如大的成矿区带寻找新资源、国家商品粮基地农业地质调查、城市经济带地表地下水及环境污染问题的防范、生态保护、西部找水、老矿山外围找矿等问题都需要与地方政府高层达成共识。
3 大区地质资料服务定位与社会需求
国家设立大区地调中心,就是要把繁杂集中的事务划分为独立的区域,代表国家开展基础性服务。东北大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定位,就是要以东北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为目标,围绕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任务提供基础地质、环境地质和矿产资源、水资源现状、资源可利用程度、资源可持续发展远景等资料,为政府领导宏观决策、科学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其总的要求如下。
3.1 提供油气资料和基础数据,寻找新的资源接续地
东北地区是我国石油的主产区,大庆油田、吉林油田、辽河油田生产的石油占了全国陆上石油产量的三分之一,是国家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随着石油开采年限的增加,资源接续问题已经纳入国家和地方领导的工作议程,近年来,国家与石油管理部门已经出巨资开始寻找新的油气资源,东北大区利用区位的优势,已经向国家申请了前期基础地质工作经费,开展了调查工作。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等寻找储油构造含油盆地方面已经有了重大进展,与大庆油田联合开展进一步找矿工作已经启动。
3.2 提供找煤信息资料,巩固东北能源基地地位
东北一直是全国的主要煤炭产区,辽宁、吉林两省曾经为新中国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煤炭资源。随着多年开采资源量逐年减少,深部、外围找矿将作为国家新一轮找矿的重点,矿山塌陷将是煤炭生产老区地质环境研究的重点。黑龙江产区作为服役期的煤炭基地是东北的重要产区,将承担起全区经济发展的资源供给;新兴的蒙东区的煤炭基地是东北地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补充。煤电联产、煤气化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建设的重点。随着国家基础地质工作的加强,建设大区地质资料信息网络平台为加强能源基地、老区的改造和新区投入及时提供信息服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重点。
3.3 提供农业地质信息资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东北地区是中国的米粮仓。多年来,松辽平原一直是全国粮食的主产区。“十一五”期间,国家把商品粮基地建设纳入了国家粮食安全的范畴,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和完善。2004年,东北地区开展过局部的农业地质调查,对粮食主产区土壤、土质化学成分进行了化验分析,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后续的综合研究、土质改造、调养补充元素、土质与种植物的研究工作尚未开展。如若要保证国家粮食主产区产量、质量的提高,这项工作必不可少。因此,农业地质资料信息的更新和及时提供,有利于国家投资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3.4 提供水资源、环境地质、城市地质信息,助推东北城市经济圈的发展
东北地区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匀且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严重。近年来,地表水水质污染情况严重,地域内松花江区、辽河区经监测评价,一二类水质河只有10%;三类水质河占34%;四类以上水质河占56%。而地表这些水源是整个东北中部城市经济圈(包括哈尔滨、长春、沈阳)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保护好水资源,搞好地质环境即是保证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的需要,也是保证70%城市人口生产、生活的需要。做好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大中城市城市地质基础信息的提供,建设安全稳定的中国汽车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现代农产品加工基地,将成为这一城市经济圈的重要内容。这个经济圈将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
3.5 为寻找新的矿产资源和老矿产地找矿服务
大兴安岭和辽吉东南部两个成矿带在“十一五”期间被国家列为东北重要的成矿区带。大兴安岭成矿带随着国家基础地质调查项目的深入,金属矿产、能源矿产找矿已初露端倪;辽吉东南部深部和老矿山外围找矿也已取得突破。对照总结,深入研究以往地质工作程度和前人地质资料,借助国家在以上地区开展的其他基础地质、地理信息将对该区的地质找矿意义深远。
4 实现大区资料信息服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
4.1 围绕自然资源和地方发展目标开展综合研究
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规划以矿产、森林、资料为依托,确定了二十一个基地建设目标。围绕这些目标沈阳地调中心提出了“两区一边”的矿产资源工作战略和“一带两厢”的水环地质工作战略。“两区一边”就是把大兴安成矿区、辽吉南部成矿区、东北周边国家资源区作为地质找矿工作的重要区域,“一带两厢”就是把中部城市经济带、东厢水资源基地生态区、西厢生态屏障建设区作为水环地质工作的重点。通过争取国家专项工作资金,通过与区带涉及的省(区)市(地)县(市)政府达成共识,开展矿产、水资源、环境等基础地质调查评价工作,提高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服务于地方经济,为可持续发展服务。具体工作内容:①编制工作计划,有针对性结合国家批准的基地建设目标提出基础地质工作任务书,申报国家地质专项,争取省(区)市(地)政府专项资金。②组织不同研究小组开展专项研究。依靠国家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撑以大区中心为核心组织省(区)地勘部门、环境监测部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参与专门课题组,根据以往地质资料和科研成果,对照近年来国家地质调查项目取得的成果,利用新近完成的国家航磁、遥感、重力、化探等基础数据信息,对重点成矿区带、深部外围老矿区、粮食主产区土壤、地表、地下水资源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提出有利于地方政府宏观决策、制定产业政策的结论性意见,将资料信息服务落到实处。
4.2 准确定位,为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为全国大区中心确定的地质调查、地质科研、资料信息服务、大区项目监管4项职能,围绕国务院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的目标,大区中心的定位要在宏观目标区内开展好综合地质调查,加强矿产资源区域评价,促进东北地区新的矿产资源接替基地建设,提高对中部城市经济圈水资源和环境地质的调查评价和地质保障能力;进一步开展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地质调查工作,不断提高重点地区的基础地质调查程度;充分挖掘原有的地质成果资料和地质科研成果,提高研究程度实行老资料二次开发;充分利用国家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开发和利用图形、数字软件,向社会提供地质找矿、基础地质、水环地质信息服务,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4.3 实现资源利用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
大区中心建立矿产资源分布、储量、品种、品质信息系统,建立基础地质、水资源、地质环境数据查询系统;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地质构造单元,提供不同的矿产资源、信息和基础数据,建立公共信息服务网站,开展网上信息服务;建立专业专家咨询小组,对不同区域、不同矿产、不同地质条件提出专家意见供政府宏观决策参考。地方政府可以提出研究课题和工作项目,邀请专家小组开展工作,在国家公益性地质投入的框架内充分利用国家的地质资料和信息资源,以最小的经济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张允平.对东北地区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思考
C. 地理信息筛选与整理.如图思维导图中罗列的“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可能看到的地理现象”中,有的是真的
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秦岭-淮河线以北 | 秦岭-淮河线以南 | |
1月平均气温 | <0℃ | >0℃ |
河流专封冻属状况 | 封冻 | 不封冻 |
年降水量 | <800毫米 | >800毫米 |
植被类型 | 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 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
耕地类型 | 以旱地为主 | 以水田为主 |
主要粮食作物 | 小麦、玉米 | 水稻 |
作物熟制 | 两年三熟、一年两熟或一年一熟 | 一年两熟到三熟 |
主要经济林木 | 苹果、柿、枣 | 柑橘、茶叶、油桐 |
主要运输方式 | 公路、铁路 | 公路、铁路、水运 |
故答案为:
序号 | |||||
秦岭淮河以北 | 2 | 3 | 4 | 5 | 6 |
秦岭淮河以南 | 8 | 10 | 11 | 12 | 14 |
D. 你好我需要中国东北地区的地形图在哪里可以下载到啊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土测绘司(http://gts.sbsm.gov.cn/)有现成的从1:500到1:100W的地形图,不过中国的信版息公开程度,你懂得权...你在网上搜索“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能从各大论坛下载到从国家数据库流出的部分资源,我现在手上有一个500M的全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shp,算是比较全的了,但也没有地形图。虽然没有现成的,但是这个完全可以自己做,在不要求高精度的前提下是非常简单的,GLCF能下载到格式为srtm的高程数据,从这个数据能自行制作DEM并绘制高程图、地形图,全世界范围都有
E. 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是什么作业帮
1.位置: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三省,位于我国东北部,与朝鲜和俄罗斯两国接壤,大部分处在中温带.
2.地形和气候:山环水绕、平原辽阔的地形特征.气候特点是: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温暖.冬季大面积分布的积雪和冻土改变了全年水分的分配,保证了土壤有较好的墒情,有利于农业生产.但热量条件不足,早霜冷害影响农业收成.
3.重要的农林生产基地: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春、冬小麦,杂粮,春小麦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主要经济作物有:大豆、甜菜、亚麻,东北甜菜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辽东半岛是国内外著名的苹果产地.东北平原西部的防护林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防护林,长达800千米,被誉为“绿色长城”.东北山地有‘冻北林海”之称,森林资源丰富,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森林采伐基地和世界著名的红松林区.林区出产的貂皮、鹿茸、人参素称东北“三宝”.
4.矿产资源:丰富的石油、煤、铁资源东北是全国生产石油最多的地区.主要油田有大庆、吉林、辽河.大庆油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原油供应基地.著名的大煤矿有抚顺、鸡西、鹤岗.闻名全国的铁矿有辽宁的鞍山和本溪.
5.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东北三省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6.稠密的铁路网:主要铁路干线有滨洲线、滨绥线、哈大线.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大连港是东北最大的海港.松花江是东北最主要的内河航线.现在已建成我国最长的沈阳至大连的高速公路.
F. 读东北地区和北京市地图,完成下列各题:(1)从北京市地图中能发现的地理信息是______A.北京市是重要工
读图可知,(复1)北京制铁路线呈放射状,是重要的铁路枢纽.(2)北京市是一个资源性缺水城市,而且近几年无法有根本性的改变.北京市缺水的原因是:地表径流少;水污染严重;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用水量大.(3)东北平原是我国著名的粮食产区,这里适宜发展粮食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是土壤肥沃,气候湿润.典型的农作物有春小麦,大豆等.(4)东北地区重工业闻名全国,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是辽中南工业基地,东北地区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石油,铁矿.(5)两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面临的问题是环境污染严重,今后重点发展的产业是旅游业.根据题意.
故答案为:(1)D;(2)B;(3)土壤肥沃,气候湿润;春小麦,大豆;(4)辽中南工业基地;石油,铁矿;(5)环境污染严重;旅游业.
G. 我国东北地区都包括哪些地方。
你好,东北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即“东四盟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
H.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怎么样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设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于2002年由原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和原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整合组建而成。研究所重点开展农业生态、湿地生态、遥感与地理信息、环境与区域发展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旨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贡献。研究所于2002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序列,2015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特色研究所序列。“十三五”期间,研究所重点开展“苏打盐碱地高效治理与草地生产力提升技术”、“东北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培育”、“黑土地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领域的研究工作,可望取得重大突破;重点培育“松嫩平原资源高效型作物生产模式研发与应用”、“三江-松嫩平原湿地水文调蓄能力与农业水资源保障”、“退化湿地恢复与人工湿地构建”、“东北农田环境影响机制及污染控制修复”、“东北农业生态环境综合评估与空间格局优化”等研究方向。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结构逐渐优化。截止2018年,东北地理所在岗职工313人。其中科研岗199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中国科学院“现有关键技术人才”3人,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首席科学家10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59人。
科研平台稳步发展。研究所构筑了包括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个研究中心、12个野外实验站,24个农业研究与示范基地的科学研究及技术示范体系。建立了中科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打造了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东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建设了黑龙江省黑土生态重点实验室、吉林省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重点实验室、吉林省草地畜牧重点实验室、长白山湿地与生态吉林省联合重点实验室、大豆分子设计育种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研究平台。建成以黑龙江三江沼泽湿地国家野外观测站为核心、涵盖主要湿地类型的东北湿地观测网络,以黑龙江海伦农田国家野外观测站为核心的东北农业监测网络,以及中科院净月潭遥感实验站等野外研究站。在东北地区建有中科院东辽生态农业研究与示范基地等24个示范基地。
60年的耕耘,东北地理所取得了累累的科研硕果。创建了我国湿地学科理论体系,揭示我国湿地形成与发育规律,研发退化湿地恢复和苏打盐碱湿地苇-蟹/鱼-稻复合生态模式。阐明了黑土演化过程与驱动机制,首次克隆了控制大豆开花期的最大位点基因E1以及控制大豆长青春期性状的经典基因J,在国际上率先建立大豆分子设计育种理论体系和最大容量的大豆突变体库;研发和创新集成松嫩-三江平原中低产田治理关键技术、苏打盐碱地顶级植被快速恢复技术和大规模以稻治碱改土增粮技术、作物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育成东北优势作物大豆、水稻和玉米20个新品种,其中多个品种被列为国家主推品种,“东生”系列10个大豆品种已全部获得市场转化,品种转让资金超过2000万元;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面积累计达2.4亿亩。研制机载三频段微波辐射计,奠定了我国卫星微波遥感器研究和应用基础;建设东北地区时空分辨率最高的资源环境信息库;主持编制吉林省、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划。建所60年来,发表SCI论文2000余篇,其中Ⅰ区和Ⅱ区SCI论文500余篇;部分成果发表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netics、PNAS、Plant Cell、Global Change Biology等国际顶级期刊;湿地领域发表SCI论文数量居国内首位、全球第四;黑土领域发表SCI论文数量居国际前列。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27项,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123项。研究所共获得科技奖励20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第一完成单位1项),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17项。
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研究所现有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博士培养点和博士后流动站,5个博士学位授予专业和8个硕士学位授予专业。自1981年招生以来,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192名。有115名研究生荣获中科院院长奖等各类冠名奖;4名博士生获得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奖;11名导师荣获中科院优秀教师、朱李月华优秀导师等奖励。在站博士后25人,在读博士生125人、硕士生78人。
国内外合作交流不断拓展和深入。研究所与国内优秀的科研机构、大学、创新企业联手,建立协同创新体系和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与中国农科院,吉、黑两省农科院,新疆农垦科学院等进行联合攻关;与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开展协同创新;与吉、黑两省各级政府,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相关创新企业共同开展成果转让与示范推广。不断拓展与世界知名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合作,与湿地国际、美国国家湿地中心和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和埃迪斯科文大学、俄罗斯科学院太平洋地理研究所和水与生态问题研究所、日本北海道大学等建立了稳定的合作机制。
东北地理所建成的跨学科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拥有国家CMA计量认证资质。主办了《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地理科学》、《湿地科学》、《土壤与作物》4个期刊,其中《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被国际《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地理科学》被公认为国内地理学3大核心期刊之一。挂靠学术组织和学会有: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中国分会、世界黑土联合会、中国科学院湿地研究中心、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吉林省地理学会、吉林省遥感学会、黑龙江省黑土资源保护利用学会、黑龙江省山野菜资源保护与利用学会。
和谐奋进的创新文化支撑研究所实现跨越发展。60年来,研究所形成了以人为本、开放合作、兼容并蓄的创新文化和“团结、务实、开拓、发展”的东地精神。2004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多位科学家荣获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中科院竺可桢野外工作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中科院优秀共产党员等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