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的地理环境
⑴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理环境特征
回答楼主:分析"自然地理环境"要从地理位置,地形,土壤,植被,气候,河流水文特版征等分析。权
地理位置:
1、长江流域总体位于北纬24度-北纬35度之间,东经90度-东京122度之间(经纬度位置)
2、长江流域东部邻近海洋,西部(源头附近)离海洋较远
地形:长江流域上游处于第一、二阶梯,地势高,落差大,水能丰富,中游和下游位于第三阶梯,地势低平
土壤:长江中下游有肥沃的水稻土,肥沃
植被:长江流域的植被状况与黄河相比,覆盖率和水土保持能力强得多
气候:长江流域在青藏高原的地区为高原山地气候,其余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文特征:(1)流量大(2)汛期较长,为夏汛(3)无结冰期(4)阶梯交界处水能丰富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个人宣言:我是hk——honest king——诚实的国王,不是香港的英文缩写,切记切记……
⑵ 长江上,中,下游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各有哪
从整体上看,上中下游有其显著特征:自然资源分布东缺西丰,对外交通联系东扬西闭,科技教育水平东高西低、经济发展水平东富西贫.就流域经济而言,上中下游之间的关系,具有两大鲜明特征,即一是整体性,二是相对独立性.
上中下游经济开发的整体性.一般讲,上游地区山高、坡陡、流急,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不利于人口聚居和资源开发;而下游地区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交通极为便捷,有利于人口聚居和经济开发,因此,流域经济开发的基本序列,应是下游、中游至上游.上游地区拥有较丰富的资源,加快上游地区的开发,是中下游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所在;还有利于缩小上游地区与中下游地区的差距,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与社会安定.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属于全流域性的,如果上游地区由于资源的开发导致水土流失,不仅使自身的经济发展受损,而且还危及影响到中下游地区.
由于同饮一江水,在流域经济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是高于一切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流域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流域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的整体性.事实上,流域经济的整体性,早在美国1933年开发田纳西河流域时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他们遵循流域经济整体性原则,对整治田纳西河流域作全盘考虑.经过几十年的综合治理,致使水土破坏严重、流域水患为害的田纳西河流域已成为工农商紧密结合、旅游业兴盛的环境优美的经济发达区.
长江流域的整体开发,对社会经济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作为国家来说,必须加强对长江流域整体开发的领导,不但重视长江中下游的开发开放,还要加大上游地区的开发、开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应该借鉴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整治的上述成功经验,进行长江流域的开发整治.
流域经济整体开发,可以获取一定历史条件下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相统一的效益.但是,这并不排斥上中下游各地带区域经济开发的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也是上中下游经济开发的一个重要基本特征.
首先表现在其经济开发的重点有所不同上.上游地区经济开发的重点主要是生态经济,如保持水土植被,充分利用水能的电力、矿产开发和原料失重较大的加工业等.就长江而言,其上游经济具有明显的内陆经济或山区经济特色.下游地区经济开发的重点主要是高科技产业和外向型产业,同时还应加快发展商贸、航运、第三产业等.其下游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经济或海洋经济的特点.而中游地区,则属于上下游经济的中间过渡带,其经济开发重点主要是水能与耗电工业、航运、商贸、水产、矿产和旅游业等.其次,表现在其开发阶段上.即总的趋势是,上游属于经济技术不发达地区,中游属于经济技术次发达地区,下游属于经济技术发达地区.从进展看,下游规划较细,中游较粗,上游涉及较少.尽管上中下游各地带区域经济开发在不同层面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对独立性,但这并不否定流域经济开发的整体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流域经济开发的整体性与其上中下游各地带区域经济开发的相对独立性,是相辅相成的.
资料来源 渴死的鱼_436
望采纳
⑶ 长江中游饮食文化区的地理环境
使楚人可用较粗放的农耕渔猎方式就能获得美食,比中原人较少生存之 忧和劳作之苦,心情性格自然开朗活泼,闲暇时间也相对要多一些,这样,也就有条件来发 展、丰富自己的饮食生活。另外,由于楚人主食为稻米,稻米不如麦面可以制出许多花色品 种 ,因此楚人便想法以多样的副食的菜肴品种来改善主食的单调状况。加之东周以来,楚国生 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此为基础,楚人的衣食住行也就在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均 得到尽善尽美的发展,特别是在饮食文化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也最能代表当时的烹 饪水平。《楚辞》对楚人的饮食结构及菜肴品种作过具体的记载,《楚辞·招魂》中说: 室家遂宗,食多方些。稻粢禾爵麦, 黄粱些。大苦咸酸,辛甘行此。 肥牛之腱,月需若芳些。 和酸若苦,陈吴羹些。 月而鳖炮羔,有柘浆些。 鹄酸凫,煎鸿仓鸟些。 露鸡肤 ,厉而
不爽些。 米巨米女蜜饵,有些。 瑶浆蜜勺,实羽觞些。 挫糟冻饮,酝清凉些。 华酌既陈,有琼浆些。 在《楚辞·大招》中也列有一些美味菜肴,这就是: 五谷六仞,设菰粱只。 鼎月需盈望,和致芳只。 内仓鸟鸽鹄,味豺羹只。 ?魂乎归徕,恣所尝只。 鲜 甘鸡,和楚酪只。 醯豚苦狗,脍苴莼只。 吴酸蒿萎,不沾薄只。 ?魂兮归徕,恣所择只。 炙鸹蒸凫,炎占鹑陈只。 煎鱼责月霍雀,遽爽存只 。 魂兮归徕,丽以先只。 ?四酎并熟,不涩嗌只。 清馨冻饮,不 役只。 吴醴白蘖,和楚沥只。
⑷ 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是什么样的
自然环境:
1、长江流域总体位于北纬24度-北纬35度之间,东经90度-东京122度之间(经纬度位置)
2、长江流域东部邻近海洋,西部(源头附近)离海洋较远
地形:长江流域上游处于第一、二阶梯,地势高,落差大,水能丰富,中游和下游位于第三阶梯,地势低平
土壤:长江中下游有肥沃的水稻土,肥沃
植被:长江流域的植被状况与黄河相比,覆盖率和水土保持能力强得多
气候:长江流域在青藏高原的地区为高原山地气候,其余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文特征:(1)流量大(2)汛期较长,为夏汛(3)无结冰期(4)阶梯交界处水能丰富
⑸ 长江流域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
首先,答"自然地理条件"要从地理位置,地形,土壤,植被,气候,河流水文特征
现在,分析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
地理位置:
1、长江流域总体位于北纬24度-北纬35度之间,东经90度-东京122度之间(经纬度位置)
2、长江流域东部邻近海洋,西部(源头附近)离海洋较远
地形:长江流域上游处于第一、二阶梯,地势高,落差大,水能丰富,中游和下游位于第三阶梯,地势低平
土壤:长江中下游有肥沃的水稻土,肥沃
植被:长江流域的植被状况与黄河相比,覆盖率和水土保持能力强得多
气候:长江流域在青藏高原的地区为高原山地气候,其余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文特征:(1)流量大(2)汛期较长,为夏汛(3)无结冰期(4)阶梯交界处水能丰富这是因为当某位一世君王下台或over后他的二世还未长大,就比如说红胡子腓特烈。巴巴罗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战死后他的孙子腓特烈二世还未出生,不是每位皇帝的儿子都要被称为二世,当与自己的祖先重名时则按照几世几世来算
回复:【上游段】长江自江源各拉丹冬峰(海拔6621m)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南支冰川开始,冰川融水与尕恰迪如岗雪山东南一交融水相会合,称纳钦曲。往北穿过古冰川槽谷,出唐古拉山区与切苏美曲汇合后,称沱沱河。河谷开阔,汊流发育呈辫状,北流至祖尔肯乌拉山区,折转东流,旁蚀发展,宽浅多汊,变化不定,为典洲的宽谷游荡型河流。至囊极巴陇附近,当曲从右岸汇人后,始称通天河。 通天河向东南流河床逐渐束窄,两岸山岭相对高差可达500m左右,河谷呈宽“V”字形。登艾龙曲口以下入峡谷区,河槽归一,水深增加。至青海直门达,长江干流沱沱河和通大河全长1180km。(其中沱沱河长358km,落差1863m,平均比降千分之1.59。 江源西部地区,人迹罕至,有“无人区”之称。东部人口稍多,居民主要为藏族,从事畜牧业,玉树附近始有农业和林业。 直门达以下称金沙江,南流至云南丽江石鼓,为金沙江上段,长958km,平均比降千分之1.76,区间流域面积为7.6×104平方米。本段为典型的深谷河段,相对高差可达2500km以上,除局部河段为宽谷外,大部分为峡谷。两岸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矿产资源有铜、铁、云母、石棉、金等,大部分未开发。森林主要分布在玉树以下。水能理论蕴藏量达1306×104kw,由于地势险峻,交通不便,高原气候恶劣,尚未开发利用。 石鼓至四川宜宾为金沙江下段,横跨川滇两省间,全长1326km,落差1570m,平均比降千分之1.2‰,区间流域面积26.8×104平方公里。 南流的金沙江过石鼓后急转弯流向东北,形成“长江第一弯”,然后穿过举世闻名的虎跳峡大峡谷,南北两岸为海拔50000余m的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峰谷高差达3000余m。峡谷全长17km,落差210m,平均比降1.24%,是金沙江落差最集中的河段。水落河口以下,又复南流至金沙街再折转向东,两岸山岭稍低,河谷有所展宽,但峰谷之间高差仍达1000m左右。 石鼓至宜宾河段是我国第一大水电基地,水量丰沛,多年平均水量1455×108m3,约占宜昌站的l/3,加上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4231×104kw,约占长江于流蕴藏量的46%。支流雅砻江上的二滩水电站,装机容量330×104kw,是全国在建已发电的最大水电站。 长江自宜宾至宜昌河段通称川江,流经四川与湖北两省,全长1040㎞,平均比降约0.2‰,区间流域面积约50×104平方㎞。有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四大支流汇入。 奉节至宜昌200余㎞河段,为峰峦叠障、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兴建在西陵峡中。已建成的葛洲坝水利枢纽位于宜昌市区,是长江干流的第一坝,是三峡水利枢纽的航运梯级。川江水能理论蕴藏量2467×104kw,其中三峡河段占65%左右。 煤、天然气、石油、磷、铁、钒、钛、铅、锌、铜、锰。云母和石棉等矿产资源丰富,还分布有较丰富的森林资源。 【中游段】为湖北宜昌至江西湖口,长955㎞。长江自宜昌以下,即进人中下游平原,河床坡降小,水流平缓,沿江两岸均筑有堤防,并有众多大小湖泊与河网。 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矾河段称荆江。其中枝城至藕池口为上荆江,长约175㎞,属一般性弯曲型河道,洲滩汊河发育;藕池口至城陵矾为下荆江,长约162㎞,属典型的蜿蜒型河道,素有“九曲回肠”之称。荆江以北为地势低平的江汉平原,汛期全靠平均高10余m的荆江大堤抵御长江洪水;荆江南岸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已堵塞)4口分长江水入洞庭湖,水道繁杂,长期以来,又受长江从上游挟带来的泥沙沉积影响,河湖淤浅,荆江两岸地势“南高北低”,婉蜒的荆江河床泄洪不畅,防洪形势非常严峻,故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城陵矾以下至湖口,河道分汊频繁,主流摆动,航槽变迁,给航行带来不便。 长江中游段大支流较多,南岸有清江、洞庭湖水系的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和鄱阳湖水系的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北岸有汉江。 长江中游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光热资源充足,盛产水稻、棉花、油料、茶叶、水果等,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鄱阳湖、洞庭湖等大小湖泊水产丰富。矿产资源以铁、铜、钨、磷、硫、石膏等著名。水资源和水力资源也较丰富,在支流上已建成沅江五强溪、清江隔河岩、汉江丹江口、湘江东江、赣江万安等大型水利枢纽。 长江中游航运条件优越,内河航运发达,武汉以下可通行5000t级船舶,临湘以下可通行3000t级船舶。汉江、湘江、赣江拥有较重要的支流航道。 【下游段】湖口以下至长江口为下游段。下游段江阔水深,多洲滩,河道分汊呈藕节状。江阴以下河段,河宽从1.4㎞至徐六泾宽5.7㎞,再向东南至崇明岛以东的长江口宽达90㎞,呈喇叭形。安徽大通以下600㎞受潮汐影响,是坍岸最严重的河段。长江每年挟带4.8×108t泥沙至河口,因流速平缓和受海潮顶托影响而沉积,形成沙洲、沙坝,使河日淤浅成“拦门沙”,河道分汊,两岸形成沙嘴,河口三角洲陆地向大海伸展。长江口河道在径流、海潮、泥沙和地转偏向力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及由此引起局部河床的冲淤变化,均会导致河道经常演变,长江主汛道南北往复摆动,给海运事业带来不利影响。长江口河道被崇明岛分隔为南支和北支,南支又被长兴岛、横沙岛分隔为南港和北港,南港再被九段沙分隔成南槽和北槽。目前,长江口主汛已由原来的南支——南港——南槽演变为南支——南港——北槽。 长江下游段的主要支流有:南岸的青戈江、水阳江、秦淮河、黄浦江;北岸的巢湖水系、滁河和淮河人江水道(通过苏北里运河)。 长江下游地区是长江流域和全国的精华地区,农业集约化程度高,工业基础雄厚,科技文化先进,智力资源丰富,城镇化程度高,水陆交通发达。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和外贸港口,将建成我国最大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上海港口吞吐量已达1×108t以上。 长江下游两岸平原湖泊洼地广阔,高程一般低于洪水位4~10m,全赖堤防保护。每当汛期暴雨积水,长江又承接上、中游洪水和下游支流洪水,水位居高不下,易造成外洪内涝。沿海一带若遇台风、暴雨、潮汐同时袭击,灾害更为严重。因此,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是下游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
⑹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自然条件是什么
1 、自然条件分析:
( 1 )淮河以北是暖温带,其余都属亚热带,夏季气温很高,江汉、洞庭湖、鄱阳湖等平原,周围山岭环抱,不易散热,都以炎热著称。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淮河以北是半湿润区,其余都是湿润地区。春末夏初,梅雨适时适量,对水稻生长更为有利,如果梅雨过短或过长,就会出现旱灾和涝灾。进入 7 月,梅雨结束,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天气晴燥,形成伏旱,此时,热量充足,蒸发量大,农作物生长旺盛,必须保证有充足的水分供应,所以抗旱任务很重。
( 2 )平原广阔,河网稠密,灌溉水源充足。
( 3 )江南丘陵红壤广布,红壤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粘重,是我国南方主要低产土壤之一。
2 、农业特色:
( 1 )淮河以北以种植旱粮为主(江淮地区),以南以水田为主,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都是著名的水稻产区,本区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在全国占第一位。小麦也是本区的重要粮食作物。
2 )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桑蚕等。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和杭州湾沿岸是我国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之一。(植棉条件:热量充足,土层深厚、肥沃,植棉历史悠久,技术条件好,商品率高。不利条件是春夏有梅雨,夏季常有台风袭击,秋季有连阴雨)油菜播种面积广,成为稻田的越冬作物,浙江、江苏两省的太湖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桑蚕基地,是著名的“丝绸之府”。
( 3 )江南丘陵的红壤区,适宜茶叶、油菜、杉木生长,产量很大。
⑺ 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
长江全长习惯性地称为6397公里。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长4504公里,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其中直门达至宜宾称金沙江流域,长3464公里。宜宾至宜昌河段均称川江,长1040公里。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955公里,流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湖口以下为下游,长938公里,流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
长江是中国和亚洲的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最终于上海汇入东海。一路上气势磅礴,大小湖泊与干支流众多,可谓“远似银藤挂果瓜,近如烈马啸天发。雄浑壮阔七千里,通络润滋亿万家。(左河水)”长江的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百条支流延伸至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8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总计19个省级行政区。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 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过京杭大运河汇入长江。
长江流域北以巴颜喀拉山、西倾山、岷山、秦岭、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淮阳丘陵等与黄河和淮河流域为界,南以横断山脉的云岭、大理鸡足山、滇中东两向山岭、乌蒙山、苗岭、南岭等与澜沧江、元江(红河)和珠江流域为界,东南以武夷山、石耳山、黄山、天目山等与闽浙水系为界。
长江源头地区的北部以昆仑山与柴达木盆地内陆水系为界,西部以可可西里山、乌兰乌拉山、祖尔肯乌拉山、尕恰迪如岗雪山群与藏北羌塘内陆水系为界。
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形平坦,水网密布,与淮河流域难以分界,通常以通扬运河附近的江都至拼茶公路为界;长江三角洲南部以杭嘉湖平原南侧丘陵与钱塘江流域为界。(因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过大运河汇入长江,从某种意义说,淮河也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如加上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的面积则接近200万平方公里。) 鄱阳湖
鄱阳湖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达74公里,平均宽16.9公里,湖岸线长1200公里,湖体面积4125平方公里(湖口水位20.5米时),平均水深8.4米,最深处25.1米左右,容积约276亿立方米。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淮河、海河三河水量的总和,是一个季节性、吞吐型的湖泊。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平方千米,约占江西省流域面积的97%,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其水系年均径流量为1525亿立方米,约占长江流域年均径流量的16.3%。
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四大湖,仅次于青海湖、兴凯湖和鄱阳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面积2,820平方千米(1998年),原为古代大湖云梦泽的一部分,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与长江相连,通过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已封堵)“四口”吞纳长江洪水,湖水由东面的城陵矶附近注入长江,为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泊,由于泥沙淤塞、围垦造田,洞庭湖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几部分,并退居第二。
太湖
太湖,位于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是中国东部近海区域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的第三大淡水湖,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巢湖
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与淮河两大河流之间,属长江下游左岸水系,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其基本形状如鸟巢状,故得名巢湖。其东西长54.5公里,南北宽21公里,水域面积约769.5平方公里,为安徽境内最大的湖泊,沿岸为合肥市、巢湖市、庐江县所包围。 气温
长江流域气温是在太阳辐射能量、东亚大气环流、青藏高原和北太平洋大地形以及各地区不同的地形条件影响下形成的。
长江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趋势,中下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江南高于江北,江源地区是全流域气温最低的地区。由于地形的差别,在以上总分布趋势下,形成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金沙江谷地等封闭式的高低温中心区。
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6~18℃之间。湘、赣南部至南岭以北地区达18℃以上,为全流域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区;长江三角洲和汉江中下游在16℃附近;汉江上游地区为14℃左右;四川盆地为闭合高温中心区,大部分地区在16~18℃之间;重庆至万县地区达18℃以上;云贵高原地区西部高温中心达20℃左右,东部低温中心在12℃以下,冷暖差别极大;金沙江地区高温中心在巴塘附近,年平均气温达12℃,低温中心在埋塘至稻城之间,平均气温仅4℃左右;江源地区气温极低,年平均气温在-4℃上下,呈北低南高分布。
【逐月平均气温分布特点】长江流域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4月和10月是冷暖变化的中间月份。
【1月】中下游地区大部分为 4~6℃,湘、赣南部为 6~7℃,江北地区在4℃以下。四川盆地在6℃以上。云贵高原西部暖中心普遍在6℃以上,中心最高达15℃左右,东部在4℃以下。金沙江地区西部为0℃左右,东部地区为-4℃左右。江源地区气温极低,北部气温平均在-16℃以下。
【4月】中下游大部地区在16~18℃:之间,江北及长江三角洲为14~15℃,南岭北部达18℃以上。四川盆地在18℃以上。云贵高原西部暖中心高达25℃左右,而其东部低温中心为12℃。金沙江西部地区在10℃以上,东部则在4℃以下。江源地区平均气温仍在0℃以下,北部达-4℃左右。
【7月】中下游地区普遍在28℃以上。四川盆地在26~28℃之间。云贵高原西部气温中心在24~26℃之间,而东部地区在20℃以下。金沙江地区西部为18℃,东部为12℃左右。江源地区平均气温为8℃上下。
【10月】中下游的江南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之间,江北和长江三角洲为17℃左右。上游四川盆地在18℃上下。云贵高原西部暖区为16~18℃,中心地区高达21℃,东部冷区在12℃以下。金沙江地区西部为12℃,东部在6℃以下。江源地区北部达-4℃以下,南部为-2℃左右。
【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分布特点】年平均最高气温:中下游地区普遍在20~24℃之间,比其年平均气温高4~5℃。四川盆地为20℃左右,仅比其年平均气温高2~3℃,是全流域气温年际变化最小的地区。云贵高原、金沙江和江源地区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较大,一般比年平均气温高6~8℃。年平均最低气温:中下游大部地区为12~14℃,四川盆地与中下游地区相当,云贵高原的冷暖中心区分别为8℃和12~16℃,金沙江地区东西部的冷暖区分别为-2℃和8℃左右,江源地区在-10℃上下。
【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分布特点】极端最高气温:中下游地区普遍在40℃以上,最大值出现在江西修水站,达44.9℃。长江三角洲和洞庭湖区、江汉平原一般在40℃以下。四川盆地大部地区在40~42℃之间。云贵高原和金沙江地区的极端最高气温仍然存在东西并列的高低值中心区,其差值达10℃以上。江源地区的极端最高气温在22~24℃之间。极端最低气温:四川盆地一般在-2~-6℃之间,中下游大部地区为-10~-16℃之间。川西和金沙江地区极端最低气温的地区分布梯度最大,等温线密集。江源地区普遍在-30℃以下。
降水
长江流域平均年降水量1067mm,由于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季风气候十分典型,年降水量和暴雨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
江源地区年降水量小于400mm,属于干旱带;流域内大部分地区在800~1600mm,属湿润带。年降水量大于1600m的特别湿润带,主要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和东部边缘、江西和湖南、湖北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800mm的半湿润带,主要位于川西高原、青海、甘肃部分地区及汉江中游北部。年降水量达2000mm以上的多雨区都分布在山区,范围较小,其中四川荣经的金山站年降水量达2590mm,为全流域之冠。
年均降水
长江流域降水量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冬季(12~1月)降水量为全年最少。春季(3~5月)降水量逐月增加。6~7月,长江中下游月降水量达200余mm。8月,主要雨区已推移至长江上游,四川盆地西部月雨量超过200mm,长江下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8月的雨量比4月还少。秋季(9~11月),各地降水量逐月减少,大部分地区10月雨量比7月减少100mm左右。连续最大4个月降水量占年总量的百分率,在下游地区为50%~ 60%,出现时间鄱阳湖区为3~6月,干流区间上段为4~7月,下段为6~9月;在中游地区,为60%左右,出现时间湘江流域为3~6月,干流区间为 4~7月,汉江下游为 5~8月;上游地区为60%~80%,出现时间大多在6~9月。月最大降水量上游多出现在七八月份,七八两月降水量占全年40%左右;中下游南岸大多为五六月份,两月降水量占全年35%左右;中、下游北岸大多出现在六七月,两月降水量占全年30%左右。在雅砻江下游、渠江、乌江东部及汉江上游,9月雨量大于8月。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性以上游较大,中下游南岸较小。
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通常以各站最大最小年降水量极值比和变差系数Cv值来反映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极值比和Cv值大,表示年际变化大,反之则小。长江流域降水年际变化极值比为1.5~5,大多在3.5以下。年降水量变差系数图,长江流域只有0.15、0.20和0.25三种等值线。Cv值小于0.15的地区有5处,大于0.25的地区有2处。
年降水日数,是全年日降水量≥0.1mm天数的多年平均值。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年降水日数在140天以上。俗称“天漏”的四川雅安、峨眉山一带年降水日数最多,分别为218天和264天。年降水日数次多的地区是贵州,年降水日数大多超过180天。年降水日数最少地区是江源地区,金沙江得荣、攀枝花地区年降水日数不足100天。
暴雨的地区分布
长江流域的暴雨以日降水量≥50mm为标准,日降水量100~200mm为大暴雨,≥200mm为特大暴雨。通常以一年中出现暴雨的天数来反映一个地区暴雨的频繁程度。
年暴雨日数分布的总趋势是:在中、下游地区,年暴雨日数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在上游,年暴雨日数自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向盆地腹部及西部高原递减;山区暴雨多于河谷及平原。全流域有5个地区多暴雨,其多年平均年暴雨日数均在5天以上,按范围大小依次是:(1)江西暴雨区,主要分布在江西北部和安徽一小部分,有两个暴雨中心,一个位于江西甘坊,一个位于安徽黄山,黄山气象站平均年暴雨日数为8.9天,是全流域暴雨最多之地;(2)川西暴雨区,有两个暴雨中心,一个位于峨眉山,另一个位于岷江汉王场,两地年暴雨日数均为6.9天;(3)湘西北、鄂西南暴雨区,有两个暴雨中心,一个位于清江流域建始,另一个位于澧水流域大坪,大坪站年暴雨日数为8.7天;(4)大巴山暴雨区,暴雨中心分别位于四川万源和巫溪县内,年暴雨日数分别为5.8天和7.7天;(5)大别山暴雨区,暴雨中心为湖北英山田桥站,暴雨日数为6.6天。
上述5处多暴雨区也是年降水量多的地区,其中有两处在长江上游北岸,是长江三峡地区雨洪的主要来源,而且上游的暴雨大多自西向东或自西北向东南移动,恰与川江洪水传播方向一致,易形成三峡地区峰高量大的洪水。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地区分布与暴雨的分布趋势相似,但频次明显减少。
暴雨的时间分布
【暴雨开始月及结束月】流域东南部2~3月就开始有暴雨发生。汉江、嘉陵江、岷江、沱江及乌江流域4月才开始出现暴雨。金沙江5月才有暴雨。长江上游和中游北岸暴雨大多在9~10月结束,而中下游南岸暴雨大多在11月结束,个别地区在12月结束。流域大部分地区暴雨发生在4~10月。
【暴雨的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暴雨出现最多月,在长江中下游南岸、金沙江巧家至永兴一带和乌江流域为6月,6月暴雨日约占全年暴雨日的30%。长江中下游北岸、汉江石泉、澧水大坪、嘉陵江昭化、峨眉山等地以7月暴雨最多,占全年的30%~50%。沱江李家湾、岷江汉王场及云南昆明一带8月暴雨最多,其次是7月,七八两月暴雨占全年的80%左右。长江上游雅砻江的冕宁、渠江的铁溪、三峡地区的巫溪及长江三角洲一带以9月暴雨最多,占全年的25%~30%。
暴雨的年际变化比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得多,如大别山多暴雨区的田桥平均年暴雨日数为6.6天,1969年暴雨日多达17天,而1965年却只有1天;年暴雨日较少的雅砻江冕宁平均年暴雨日为2.5天,1975年暴雨日多达10天,而1969、1973、1974三年却没有暴雨。
暴雨的落区和强度直接影响到长江干支流悬移质输沙量的多寡。长江上游烈度产沙区(输沙模数≥2000 t/km'2·年)的平均年暴雨日数为1天左右,年降水量600~1000mm,当强产沙区暴雨日数及强度比正常偏多偏强时,长江上游干流的年输沙量就偏多,成为大沙年份,相反则为小沙年份。
【最大24小时点雨量地区分布】最大24小时点雨量自江源地区的30余mm向南递增至金沙江中下游的200余mm。流域其他广大地区最大24小时点雨量,大多在250~400mm。
【最大24小时点雨量时间分布】经对所选467个站最大24小时点雨量出现时间的统计,最大24小时点雨量出现在4~10月,更集中在6~8月,出现在6~8月的有381站,占总数的81.6%,其中以7月最多,占38.1%。量级以8月的最大,600mm以上的24小时点雨量均出现在8月。出现在9~10月的最大24小时点降水站点数占总数的11.6%,主要分布在华西秋雨区和长江三角洲,量级在200~400mm间。
降水补给
长江径流主要由降水补给,降水超过一半被蒸发,因此,蒸发量是长江流域水量平衡的重要要素之一。流域平均年水面蒸发量为922mm,流域平均年陆面蒸发量为541mm,占平均年降水量1067mm的51%,平均干旱指数为0.86。
其数值大小主要取决于当地气温、地温、饱和差和风速、气压、辐射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图中以E~601;蒸发器的观测值作图,其他类型蒸发器观测值已通过折算系数换算为相应E~601蒸发值。
长江流域水面蒸发量无较明显的地区分布规律。总的来说,流域西部的金沙江及流域东部的汉江唐白河、赣江流域、长江三角洲大于其他地区,水面蒸发量在1000mm以上;在云南元谋地区有一个小范围大于2000mm的高值区,是长江流域水面蒸发最大的地区。全流域小于700mm的地区不多,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西部边缘,湘西、鄂西南地区、乌江中部及资水上游,如乌江金佛山为465mm,峨眉山为564mm。长江流域其他地区水面蒸发量在700~1000mm。
长江流域水面蒸发的年际变化较小。年内分配由于各地高程、地理位置及所受气象因素的影响不完全相同,一般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上游地区春季大于秋季,中游地区秋季大于春季,下游地区春、秋季相差不大。
陆面蒸发
是地表水体蒸发、土壤蒸发、植物散发等的总和。长江流域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为541mm,其地区分布趋势是中下游大于上游,平原和盆地大于山区,南岸大于北岸。按水系,鄱阳湖、太湖、洞庭湖流域及中、下游干流区陆面蒸发量较大;乌江、嘉陵江、岷江和汉江上游陆面蒸发量较小;金沙江陆面蒸发量最小。从年陆面蒸发量等值线分布趋势看,以500mm等值线贯穿地区最广,此线的西部和北部,多处在300~400mm之间,在长江江源北部不足200mm,为全流域最低值区;此线以东、以南,大多为600~700mm,个别地区达800余mm;四川盆地、金沙江下游、乌江及长江中游部分地区,大都在500~600mm之间;在洞庭湖区至江汉平原,达700~800mm,并有一个800mm的闭合圈;在鄱阳湖区,也有一个大于800mm的高值区,其中赣江流域的吉安,陆面蒸发量超过1000mm,是长江流域最大值;长江中下游干流区间陆面蒸发量也达700~800mm。长江流域各地陆面蒸发有随高程增加而递减的趋势,即高程越高,陆面蒸发量越小;高程越低,陆面蒸发量越大。
干旱指数
为蒸发能力与降水量之比值,蒸发能力用E~601水面蒸发量表示。干旱指数划分地带性标准,长江流域采用全国标准值,如下表所示。长江流域平均于旱指数为0.86,属于湿润地带。就地区而言,除金沙江和大渡河、岷江、嘉陵江上游及汉江中游局部属于半湿润带以外,其余各地区均为湿润带,仅程度有所不同。南岸湿润程度一般比北岸高。金沙江上游得列楚卡站干旱指数接近于5,为长江流域最高值,峨眉山站干旱指数只有0.3,为长江流域最低值。
气候分带 十分湿润 湿润 半湿润 半干旱 干旱
干旱指数 <0.5 0.5~1 1~3 3~7(或10) >7(或10)
相对湿度
为大气中实际水汽压和该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值,以百分数表示,它表示空气的干燥和潮湿程度。相对湿度的高低主要受气温高低和下垫面潮湿程度的影响。长江流域虽然雨、旱季节明显,但因河渠纵横,蒸发水源充足,因此除金沙江流域外,年平均相对湿度都较大。
相对湿度分布趋势与年降水量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相对湿度较大的地区为洞庭湖水系大部、江西中部、湘西、鄂西山地、四川盆地至云贵高原部分地区,其年平均相对湿度略大于80%。
下游干流南北两岸相对湿度接近80%。长江中游北岸、嘉陵江、岷江中上游大多在80%以下,并继续向北递减至嘉陵江上游的65%左右。金沙江横断山脉地区相对湿度等值线与山脉走向大体一致,在巴塘至得荣地区,相对湿度不到50%,是长江流域相对湿度最小的地区。
年最大相对湿度及最小相对湿度出现的季节各地不一,四川盆地大部、三峡地区最大相对湿度出现在秋冬二季,最小相对湿度发生在春季。川西及横断山脉地区最大相对湿度出现在夏季。云贵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及两湖地区夏季相对湿度最大,冬季及早春相对湿度最小。
年大风日数
长江流域有3个大风日数多的地区:一是金沙江渡口以上地区,多年平均年大风日数达100余天,其中沱沱河站多年平均年大风日数为125天,该大风区延伸到雅砻江的下游,大风日数从100余天下减到40余天。二是湘江大风区,多年平均年大风日数达10~25天。三是长江下游南京以上至鄱阳湖区的长江通道地区,多年平均年大风日数为10~25天。长江流域大风较少的地区:一是四川盆地至云贵高原东部,多年平均大风日数只有1~5天;恩施地区多年平均大风日数不足1天;赣江、修水一带多年平均大风日数为2~3天。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风主要出现在春夏两季,其他地区则多出现在春季。
年霜日数
长江流域年霜日数最多的地区位于雅砻江中上游、大渡河上游的川西高原上,达150天以上,其中四川色达站多年平均年霜日数达228.3大,是全流域霜日最多的地区。通天河地区为100~200天,金沙江巴塘至德荣地区,昆明、会理、盐源一带为70~100天。汉江的安康至襄樊段、丹江及唐白河流域、长江下游苏皖地区为50~70天。多年平均年霜日数较少的地区是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洞庭四水、赣江中上游,多年平均年霜日数在25天以下,其中位于云南的元谋站年霜日数仅2天,四川的沪州为2.5天,这两个地区是全流域霜日最少的地区。流域西部高原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出现霜,其他地区只在10月至次年4月才出现霜。
年雷暴日数
雷暴的单位是天,不管是打一声雷或打一天雷,都记一个雷暴日。长江流域多年平均年雷暴日数的分布特点是南方比北方多,山区比平原多。雷暴最多的地区在流域西部、金沙江丽江至元谋区间及雅砻江流域,多年平均年雷暴日数为70~90天,其中,四川的盐源站达90.6天,是全流域雷暴最多的地区,赣江上游、南岭山地为70~80天。多年平均年雷暴日数最少的地区是秦岭南部陕西汉中地区及南阳盆地,雷暴日数不足30天。
云南、贵州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全年各月均可出现雷暴,其他地区有8~10个月可出现雷暴,但流域各地雷暴主要发生在七八两个月,七八月雷暴日数可占全年的50%~60%。
年雾日数
长江流域是中国多雾的地区之一。黄山年雾日数为256.4天,峨眉山年雾日数多达320余天。多年平均年雾日数达50天以上的多雾地区有6处:①四川盆地,其中遂宁站为99.9天,重庆为69.3天。②湘西、鄂西南地区,其中,湖北恩施站为53天,湖南桑植站为56.6天。③南岭西部的湘、黔交界处,贵州的铜仁站为54天。④湖南平江至江西修水上游一带,平江站为63元。⑤金沙江下游屏山至雷波一带,雷波站为107天。③乌江上游咸宁地区,咸宁站为76天。此外,长江三角洲年雾日数可达30~40天,上海站多年平均年雾日数为43.1天。长江干流航道多年平均年雾日数,除重庆外,并不算多。长江流域年雾日数少的地区位于流域西部西昌至攀枝花地区及位于川西高原的平武、小金、甘孜一带,多年平均年雾日数不足五天。长江流域的雾主要出现在秋冬季节。
⑻ 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气候温暖,秦和西汉继续温和;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之势,但东汉冷期不长,魏晋时期的气候已比现在寒冷。然从竺文所附“五千年来中国温度变迁图”来看,战国秦汉时期,气温总的呈下降之势,降温过程由两个阶段构成:一是从战国前就已开始的气候波动,气温由原来约高于现今的2℃(战国初期的气温约高于今1.5℃)下降到战国末期的仅高于今0.5℃。嗣后,气温回升,在约公元50年前后,气温上升至高于今1.5℃左右,恢复到战国初期的气温水平;另一个气温下降事件出现于公元50年前后,该过程约持续到东汉后期,气温下降至现今的气温水平。总的说来,战国秦汉时期气温上下波动的幅度为1.5℃左右①。不可否认,既有的成果,特别是竺可桢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其有关结论业已被后来学界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所印证。如朱明道②、王开发③、王子今④等。
然竺可桢的结论并非无瑕之璧,它受到了来自学界不同研究领域的挑战,研究者著文或陈指竺文存在的缺陷和不足⑤,或得出了与竺说大相径庭的结论⑥。同时,其他学者彼此间的研究结论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具体到本研究,如张丕远认为,秦汉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气候仍以亚热带气候为主,气候温暖湿润,亚热带森林和毛竹林广布⑦;张天麟关于长江三角洲历史气候的研究结果表明,春秋到东汉后期气候温暖,人们通常认为开始于公元初的降温在三角洲地区则发生于公元200年以后⑧;而杨怀仁等却把战国初年作为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内的全国大部分地区环境变迁的转折点,认为在此前后,我国气候就转变为温凉偏干⑨;唐领余等在对洞庭湖地区和江汉平原的全新世气候进行研究时认为,战国以降,该地区气候逐渐恶化,趋于冷干⑩。
笔者以长江流域之中游地区为对象,对其战国秦汉时期(前475—220年)的气候状况作一初步的探讨。由于古文献载记之囿,本文所据文献除典籍记载、考古材料外,主要还有相关研究成果中之孢粉、沉积和泥炭资料等。
⑼ 长江上中下游的特点
上游
长江干流湖北宜昌以上为长江上游,长4504千米,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千米。跨越中国地理的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长江发源自唐古拉山冰川,通天河的楚玛尔河口以上各水系为长江源,以下至四川宜宾的长江干流称金沙江,岷江汇入后始称为“长江”。
长江干流自岷江口以下至宜昌又称“川江”,在四川盆地南缘和巴东峡谷中穿行。
中游
长江中游主河道自湖北省宜昌市至江西省九江市湖口,长955千米,流域面积68万平方千米。其中湖北省宜都市至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口城陵矶一段,因长江流经古荆州地区,又称荆江。
荆江河道曲折,水流迟缓,造成大量泥沙淤积,河床日益抬高,洪水位可高出地面10多米,是长江最易泛滥的河段,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为了减轻洪水的威胁,建成荆江分洪工程、下荆江裁弯工程。
长江中游沿岸的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最大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也是管理整个长江流域的长江水利委员会的行政中心所在地。
下游
长江自江西九江湖口以下至长江口为下游。长938千米,流域面积12万平方千米。安徽境内江段又称“皖江”,大致为东北流向,直至江苏南京才转折向东进入镇江、扬州,因此该段右岸的广大地区自古又称江东。
这一段河道在皖南、皖中、宁镇丘陵与北岸平原之间蜿蜒,右岸常有临江的石矶,河床在石矶处变窄然后又展宽,形成宽窄相间的藕节状河床。铜陵大通以下江段受海潮影响,水势和缓,沙洲显露。
主要支流有青弋江—水阳江、滁河、秦淮河等。长江从镇江至长江口长约312千米,这一段即将入海的河道因古代有扬子津渡口,因而又称“扬子江”。江阴以下江段又称河口段,江面从江阴附近的1200余米向东迅速展宽呈喇叭状,至长江口已宽达91千米。
京杭运河在扬州、镇江与长江相交,淮河水量的80~90%经京杭运河从北岸汇入长江。江南的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流域内河网密布,组成庞大的灌溉系统和内河水运网。湖水除少量经江阴、太仓的一些河道流入长江外,绝大部分水流向东经长江最后一条重要支流黄浦江在吴淞口汇入长江。
长江每年挟带约4.86亿吨泥沙入海,形成的长江三角洲西端以镇江、扬州为顶点,北至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大茅山、天目山为西南界,包括江苏、浙江两省部分地区和整个上海市,面积达4万平方千米,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只有少数低山像孤岛一样矗立在平原之上。
这里海岸线平直,海水黄浑,有一条宽约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三角洲自全新世以来,年均向海推进约40米。
(9)长江中游的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水量
长江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水资源总量9616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36%,为黄河的20倍。在世界仅次于赤道雨林地带的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扎伊尔河),居第三位。
与长江流域所处纬度带相似的南美洲巴拉那——拉普拉塔河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面积虽然都超过长江,水量却远比长江少,前者约为长江的70%,后者约为长江的60%。
由于流域人口众多,人均占有水量为276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长江水资源特征,主要反映在河川径流的时空分布上,流域地表水资源量占水资源总量的99%;在地表水资源中,河川径流量又占96%以上。
汛期的河川径流量一般占全年径流量的70%~75%。径流地区分布也很不均匀,单位面积产水,以金沙江和汉江水系为最少,鄱阳湖和洞庭湖水系为最大。
⑽ 简述长江中下游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从整体上看,上中下游有其显著特征:自然资源分布东缺西丰,对外交通联系东扬西闭,科技教育水平东高西低、经济发展水平东富西贫。就流域经济而言,上中下游之间的关系,具有两大鲜明特征,即一是整体性,二是相对独立性。上中下游经济开发的整体性。一般讲,上游地区山高、坡陡、流急,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不利于人口聚居和资源开发;而下游地区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交通极为便捷,有利于人口聚居和经济开发,因此,流域经济开发的基本序列,应是下游、中游至上游。上游地区拥有较丰富的资源,加快上游地区的开发,是中下游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所在;还有利于缩小上游地区与中下游地区的差距,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与社会安定。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属于全流域性的,如果上游地区由于资源的开发导致水土流失,不仅使自身的经济发展受损,而且还危及影响到中下游地区。由于同饮一江水,在流域经济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是高于一切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流域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流域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的整体性。事实上,流域经济的整体性,早在美国1933年开发田纳西河流域时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他们遵循流域经济整体性原则,对整治田纳西河流域作全盘考虑。经过几十年的综合治理,致使水土破坏严重、流域水患为害的田纳西河流域已成为工农商紧密结合、旅游业兴盛的环境优美的经济发达区。长江流域的整体开发,对社会经济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作为国家来说,必须加强对长江流域整体开发的领导,不但重视长江中下游的开发开放,还要加大上游地区的开发、开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应该借鉴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整治的上述成功经验,进行长江流域的开发整治。流域经济整体开发,可以获取一定历史条件下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相统一的效益。但是,这并不排斥上中下游各地带区域经济开发的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也是上中下游经济开发的一个重要基本特征。首先表现在其经济开发的重点有所不同上。上游地区经济开发的重点主要是生态经济,如保持水土植被,充分利用水能的电力、矿产开发和原料失重较大的加工业等。就长江而言,其上游经济具有明显的内陆经济或山区经济特色。下游地区经济开发的重点主要是高科技产业和外向型产业,同时还应加快发展商贸、航运、第三产业等。其下游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经济或海洋经济的特点。而中游地区,则属于上下游经济的中间过渡带,其经济开发重点主要是水能与耗电工业、航运、商贸、水产、矿产和旅游业等。其次,表现在其开发阶段上。即总的趋势是,上游属于经济技术不发达地区,中游属于经济技术次发达地区,下游属于经济技术发达地区。从进展看,下游规划较细,中游较粗,上游涉及较少。尽管上中下游各地带区域经济开发在不同层面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对独立性,但这并不否定流域经济开发的整体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流域经济开发的整体性与其上中下游各地带区域经济开发的相对独立性,是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