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灶神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 在腊月二十三要送灶神上天,这个民俗的来源是什么
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廿三或廿四,是祭祀灶王爷的节日。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祭灶的由来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灶君的传说
廿三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等,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
自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发明火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灶就逐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崇拜灶神也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了。故《礼记·祭法》中“王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中国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灶神初为女神,或称是老妇,或称是美女,说法诸多。
大约出于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
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剪窗花
剪好窗花后贴在屋子里,给家里增添了许多过年的喜气。
窗花图案有各种动、植物、人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沐浴理发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2. 祭灶的过程和来历~~急需 谢谢各位了
每逢腊月二十三晚上,长辈早早准备好丰盛的饭菜,然后恭敬、独立于正堂的台前。摆上贡品、点上三支香,低头双手合十、嘴里念念有词。这就是老辈儿传承的小年“祭灶”风俗。“祭灶”结束,灶爷随着香火的缭绕,飘然升天而去。之后,全家人才开始团座一起,欢度小年的开始。
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汉族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灶神是中国民间最富代表性,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流行神,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小年“祭灶”,并非封建迷信。它是一个家庭对一年来,经过辛勤努力,家庭生活幸福、老有所养、小有所爱、全家幸福、生活改善的回顾和写照。
目前,在农村还传承着,小年放鞭炮、全家吃麻糖、全村炕“火烧”(河南的一种小年必备晚餐。形似烧饼,但是比烧饼小、扁而厚,需要先炕后蒸,有咸有甜,香嫩可口,象征生活圆满、香甜)等欢度小年的传统。
3. 吴川的春节习俗与其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吴川春节习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和全国各地一样,吴川春节这天也一样家家户张灯结彩,贴“年红”(春联、横批、门神、年画),挂年桔,摆年糕,穿新衣,派砸(压)岁钱,室内外焕然一新,充满喜庆气氛。
改革开放以来,旧历年廿九、三十晚,吴川人还喜欢逛花市,买年桔鲜花回家摆放,还买带叶的整条甘蔗、各种水果、新鲜蔬菜过年,其中甘蔗有“节节高升节节甜”的意思,生菜寓意“生财”,大蒜表示“合想合算”,薯类暗示“好仕途”,生葱寓意“聪明”,芹菜表示“勤恳”。
除传统的炸煎堆、炊年糕砸(压)年外,由于受省港风气影响,二十多年前,吴川还流行炸油角过年,三、五个亲友围在一起一边捏制和炸油角,一边看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既增进亲情,又可分享自己亲手炮制的美味点心,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可惜此景不再,现在人们讲究健康,很少炸制和食用油腻热气的油角了,但炸煎堆现在农村仍有。
新年初一从零时起直至天明,各家都燃放炮仗迎春贺年。大家烧炮暗中斗长短、斗声音大小,门口烧炮留下的纸屑看谁家的又多又红。
春节早上一起床,父母除为小孩穿戴好又长又阔全新的衣裤鞋帽外(小孩长得快,衣服又长又阔可多穿一年半载),自己也穿上整洁的衣装。春节早上年轻的要向长辈恭喜拜年,年长的要向小孩派“利是”。有人吃汤圆、糖水包,寓全家团圆、生活甜蜜之意。有人早餐或整天吃素,不杀生,不倒水,不扫地,以示修心积福和免使财气外流。
从初二至初十都很热闹,人们互相贺年,互送煎堆、年糕、状元糕,给亲友的小孩派红包、送“利是”,因而春节是小孩零钱最多、最富有、最快乐的时光。他们会在父母过问和收回前大方地“支配”自己的砸(压)岁钱和“利是”。
初二“开年”,切年糕,宰鸡,还要买鲜活的鲤鱼来拜神祭祖先;
初三“赤口”,清早烧炮仗,扫除污秽,还有人写“题破赤口”的红纸条贴在门上,认为可以避免是非口舌;
初四接灶君回位(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晚已送灶神回天);
初五、六,一般商店开门做生意;
初七“人日”,清早烧炮仗,宰鸡拜神;
初八或初十开始“开灯”和游神。“开灯”是生男孩的人家,在祠堂、土地庙或神庙里燃挂花灯,有人还做灯酒,请亲友来庆贺。游神是抬着菩萨神像,举大旗,打锣鼓,舞狮舞龙,穿街过巷,各家焚香,摆三牲叩拜,叫“摆盅”。晚上游神,各家都派人提灯笼参加游行,叫游灯。
初十至十五各村都有人轮流做“斋头”,请菩萨入屋敬拜。这是难得的荣耀,因而做“斋头”的都倾尽所能,大摆酒席广宴亲朋,以祈帮福帮运,大展鸿图。
4. 中国民间“送灶神”时要吃什么有什么说法
祭灶王,最重要的就是灶糖啦。古时传说,灶神一年之间端坐在百姓版家里的厨灶中间权,记录人们的生活起居、善恶行径,待到每年腊月二十四,便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所以人们要用又黏又甜的灶糖抹甜灶王爷的嘴,让它“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今天,不管是烹饪调味,还是制作糕点、糖果,使用的基本上都是蔗糖。那么,为什么古人的灶糖一定要用粘得人张不开嘴的麦芽糖,不来点儿不粘嘴又甜度高的蔗糖呢?
原来,生产蔗糖的甘蔗原产南亚,是典型的热带植物。随着甘蔗向北传播,印度人最早从甘蔗汁中提炼出了结晶的糖。到了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甘蔗才传入中国南方,而用甘蔗制糖的技术直到唐代才推广到全国。在此之前,人们想要尝到宝贵的“甜”味,就只有靠采集费力的蜂蜜,或是要耗费粮食的饴糖了。
春节庙会最受欢迎的糖葫芦,它上面的糖就是蔗糖了
不过,当我们的祖先们好不容易才过上了“甜蜜”生活时,欧洲人却还过着难尝甜味的“苦”日子,他们一直要等到哥伦布开创的大航海时代之后,才能享受到这一口甘甜。
5. 春节风俗习惯 送灶神是早上还是晚上
晚上。
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廿三夜为“送灶日”也是原来在人间鉴察人们内言行善恶的灶神与其它诸容神,一年一度返回上天向玉帝禀报人间善恶的重要日子,以定我们来年的吉凶祸福。送灶时间一般在吃过晚饭之后或者天黑之后。
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全名又叫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谢灶又称送灶、是中国人的一贯传统,是为了祈福我们新的一年里如意吉祥,心想事成。腊月廿三这天俗称小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同时也是为了敬谢灶神在上一年里对我们的庇佑。
6. 关于民风民俗的资料
民风民俗:
1、壮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2、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3、哈尼族:荡秋千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4、傣族:掷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招待跟来的小伙。
5、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6)送灶神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扩展阅读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是各不相同的。
7. 春节时候腊月二十四送灶神,与什么神话故事有关
我们中国每年都要过年,过年习俗大概从每年的的腊月二十四开始就要准备持续整整二十天,直到正月十五才会结束,每一天都会有不同的习俗与准备。
哈哈,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呢?笔者在小时候第一次听到这个传说的时候,就觉得灶神肯定是个大胖子,甚至还偷偷吃过大人们摆给他的供品,现在想起来觉得灶王爷最好是没有发现吧,要不然他肯定给玉皇大帝打了我的小报告了。
8. 四会过年有哪些习俗
1、买年货
年货按大类,可分饮食、衣着、日用、迷信、玩耍、点缀六类。饮食中大专路货如猪、羊肉,鸡鸭属这是最普通的。
2、贴春联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
3、挂年画
木版年画作为地道的中国传统画,植根于民间,土生土长,集中了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和勤劳智慧,凝结了广大劳动人民淳朴的思想感情和对美好生活和强烈愿望。
4、拜年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5、压岁钱
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9. 送灶神有什么意义
这是因为灶来神全年都会呆在家中庇自护家人,但到了腊月二十四这天,他需要去到天庭想玉皇大帝做年终汇报。
人们感谢灶神这一年的辛苦守护,同时也希望灶神能在玉皇大帝面前对给自己家美言几句,让下一年家庭得到更多的福运。
所以人们会在灶神去天庭这一天为他进行送别仪式。送灶神是中过传承千年的民俗仪式,寄托了人们祈福祛宅的美好心愿。
灶神又叫做灶王爷,是道教中掌管人们家中炉灶的神像,是掌管全家人吃饭大事的重要神灵。在旧社会家家户户都要在厨房里给灶神设立神位,常常敬拜,祈求他拥有家人丰衣足食,身体健康。
时代变化,现在灶神只有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老人们还在供奉,年轻人却很少知道灶神和它所代表的寓意。
10. 春节风俗、习俗与地理的关系
春节习俗分为北方和南方,北方人一般到了春节的时候都是以面食为主的,因为北方内寒冷的缘故再加容上因为春节距离现在已经有几千年的时间更替了。有多少个王朝更替,以前在古代的时候北方人基本上都是以游牧民族为主所以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北方当时他们还是以原始的打猎为主没有米饭,所以只能通过打猎来谋生比如说吃兔子猪肉羊肉等。后面到了汉朝汉武帝时期流行联姻的这个政策所以有很多的南方人大量迁徙到北方去,因为北方人少,当时南方也是比较流行吃米面的,南方人到了北方去因为当地环境的缘故,后面就慢慢的演变成吃馒头和面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