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水利地理信息共享平台
❶ 水利地理信息系统的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GIS技术在水利行业的应用
1.2.1 GIS在防洪减灾方面的应用
1.2.2 水资源管理
1.2.3 水环境和水土保持
1.2.4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管理
1.3 GIS技术在水利行业应用的发展趋势
1.3.1 网络GIS(WebGIS)
1.3.2 组件式GIS(ComGIS)
1.3.3 三维GIS和四维GIS
1.3.4 VR-GIS技术
第二章 洪水灾害
2.1 概述
2.2 洪水灾害
2.3 中国洪水灾害剖析
2.3.1 中国洪涝灾害的地域分布规律
2.3.2 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的地区
2.3.3 洪涝早灾交替发生
2.3.4 洪水灾害的严重程度与水利建设的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
2.3.5 洪涝灾害的时间分布
2.3.6 建国以来中国洪涝灾害状况
2.4 洪水灾害的研究现状
2.5 RS和GIS技术在洪灾损失评估中的应用
第三章 洪水灾情遥感监测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现代遥感技术的构成及特点
3.3 洪水灾害遥感监测理论
3.4 不同遥感资料在洪灾监测中的作用
3.4.1 航天遥感数据
3.4.2 航天遥感数据
3.5 遥感信息复合分析研究
3.5.1 多波段遥感信息间的复合
3.5.2 多时相遥感信息的复合
3.5.3 多平台遥感信息的复合
3.5.4 遥感信息与非遥感信息之间的复合
3.5.5 遥感信息和地理信息系统复合分析
3.6 遥感技术在洪水灾情监测中的应用
3.6.1 利用多种图像资料调查灾情
3.6.2 洪水淹没范围遥感估算方法
第四章 黄河下游河势及洪水遥感监测方法
4.1 概述
4.2 河势变化监测
4.2.1 滩区生产堤调查
4.2.2 2003年汛期遥感监测河势变化
4.3 洪水动态监测
4.3.1 监测范围及目标
4.3.2 监测目标
4.4 技术路线
4.5 2003年汛期遥感监测情况
4.5.1 渭河
4.5.2 伊洛河、沁河
4.5.3 黄河
第五章 黄河陵情遥感监测方法
5.1 监测任务
5.2 黄河凌情概况
5.2.1 宁蒙河段
5.2.2 中游河段
5.2.3 下游河段
5.3 遥感监测冰凌的理论基础
5.3.1 冰雪光谱特征
5.3.2 卫星遥感数据用于冰雪监测
5.4 监测范围及内容
5.4.1 监测范围
5.4.2 监测内容
5.5 技术路线
5.5.1 数据源选择
5.5.2 技术路线
5.6 冰凌监测
5.7 监测结果评价
5.8 2003-2004年黄河主要河段凌汛监测结果
第六章 黄河第三次调水调沙河势遥感监测
6.1 前言
6.2 监测范围、目标与内容
6.2.1 监测范围
6.2.2 监测目标
6.2.3 监测内容与任务
6.3 遥感监测的工作步骤与流程
6.3.1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6.3.2 遥感影像数据采集方案编制与数据采集
6.3.3 遥感影像处理与信息提取
6.3.4 河势分析与成果提交
6.3.5 成果网上发布
6.3.6 野外查勘
6.4 监测成果及意义
6.5 创新点
6.5.1 技术创新点
6.5.2 管理创新
第七章 GIS技术及其在洪水灾害损失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7.1 引言
7.2 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其组成
7.2.1 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7.2.2 地理信息系统组成
7.3 GIS数据源及数据标准
7.3.1 信息来源
7.3.2 GIS的数据标准
7.4 空间操作分析
7.5 模型分析
7.6 GIS与RS的集成研究
7.7 洪水灾害损失评估系统的建立
7.8 洪水灾害评估决策支持系统
第八章 数字高程模型(DEM)及其在洪灾评估中的应用
8.1 引言
8.2 数字高程模型原始数据采集
8.3 数字高程模型内插
8.3.1 反距离权插值(IDW)
8.3.2 线性插值
8.3.3 趋势面插值(Trend Surface Interpolation)
8.3.4 克里金(Kriging)插值
8.4 分形理论及其在地学领域中的应用
8.4.1 分形理论
8.4.2 分形理论在地学领域中的应用
8.5 分形插值
8.6 DEM模型在洪水灾害评估中的应用
第九章 洪水模拟和洪灾损失计算方法研究
9.1 引言
9.2 二维水流计算数学模型
9.2.1 数学模型
9.2.2 计算方法
9.3 洪水场景模拟
9.4 洪水淹没范围的计算
9.5 洪水损失分类
9.6 洪灾损失评估模型
9.6.1 洪水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估算方法
9.6.2 洪水灾害间接经济损失估算方法
9.7 GIS和二维水流模拟计算集成的洪灾损失评估方法
第十章 洪水灾害评估信息系统的研制
10.1 数据库的建立
10.1.1 数据库的设计
10.1.2 洪灾数据库概念的设计
10.1.3 洪水灾害评估系统的数据库逻辑设计
10.1.4 软件简介
10.2 模型库系统的建立
10.3 洪水灾害损失评估系统的建立
10.3.1 洪水灾害损失评估系统中图层的组织方式
10.3.2 系统组成
10.3.3 应用程序接口
10.3.4 系统建立的步骤
10.3.5 图层(COVERAGE)的设计
10.3.6 图层的建立
10.3.7 图件的编辑和修改
10.3.8 建立拓扑关系和要素属性表
10.3.9 为每个图层加入描述性数据
10.3.10 将COVERAGE由数字化坐标转化为真实世界坐标
10.4 洪水灾害损失评估系统流程与功能设计
10.4.1 基本流程
10.4.2 系统功能设计
10.5 系统的总体结构
第十一章 洪水灾害评估信息系统的应用
11.1 洪水灾害评估信息系统在荆江分滞洪区的应用
11.1.1 荆江分滞洪区概况
11.1.2 二维水流模型计算
11.2 洪水灾害的遥感监测分析子系统的应用
第十二章 “数字黄河”工程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12.1 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需求分析
12.1.1 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的建设需求
12.1.2 信息网络安全体系建设需求
12.1.3 数据中心和分中心的建设需求
12.1.4 遥感GPS数据采集和处理中心建设需求
12.1.5 地理信息系统建设需求
12.2 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框架
12.2.1 “数字黄河工程的总体框架
12.2.2 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总体框架
12.2.3 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技术体系结构
12.3 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专题规划
12.3.1 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专题规划
12.3.2 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在“数字黄河中应用总体规划
12.3.3 遥感技术应用专题规划
12.3.4 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专题规划
参考文献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GIS技术在水利行业的应用
1.2.1 GIS在防洪减灾方面的应用
1.2.2 水资源管理
1.2.3 水环境和水土保持
1.2.4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管理
1.3 GIS技术在水利行业应用的发展趋势
1.3.1 网络GIS(WebGIS)
1.3.2 组件式GIS(ComGIS)
1.3.3 三维GIS和四维GIS
1.3.4 VR-GIS技术
第二章 洪水灾害
2.1 概述
2.2 洪水灾害
2.3 中国洪水灾害剖析
2.3.1 中国洪涝灾害的地域分布规律
2.3.2 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的地区
2.3.3 洪涝早灾交替发生
2.3.4 洪水灾害的严重程度与水利建设的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
2.3.5 洪涝灾害的时间分布
2.3.6 建国以来中国洪涝灾害状况
2.4 洪水灾害的研究现状
2.5 RS和GIS技术在洪灾损失评估中的应用
第三章 洪水灾情遥感监测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现代遥感技术的构成及特点
3.3 洪水灾害遥感监测理论
3.4 不同遥感资料在洪灾监测中的作用
3.4.1 航天遥感数据
3.4.2 航天遥感数据
3.5 遥感信息复合分析研究
3.5.1 多波段遥感信息间的复合
3.5.2 多时相遥感信息的复合
3.5.3 多平台遥感信息的复合
3.5.4 遥感信息与非遥感信息之间的复合
3.5.5 遥感信息和地理信息系统复合分析
3.6 遥感技术在洪水灾情监测中的应用
3.6.1 利用多种图像资料调查灾情
3.6.2 洪水淹没范围遥感估算方法
第四章 黄河下游河势及洪水遥感监测方法
4.1 概述
4.2 河势变化监测
4.2.1 滩区生产堤调查
4.2.2 2003年汛期遥感监测河势变化
4.3 洪水动态监测
4.3.1 监测范围及目标
4.3.2 监测目标
4.4 技术路线
4.5 2003年汛期遥感监测情况
4.5.1 渭河
4.5.2 伊洛河、沁河
4.5.3 黄河
第五章 黄河陵情遥感监测方法
5.1 监测任务
5.2 黄河凌情概况
5.2.1 宁蒙河段
5.2.2 中游河段
5.2.3 下游河段
5.3 遥感监测冰凌的理论基础
5.3.1 冰雪光谱特征
5.3.2 卫星遥感数据用于冰雪监测
5.4 监测范围及内容
5.4.1 监测范围
5.4.2 监测内容
5.5 技术路线
5.5.1 数据源选择
5.5.2 技术路线
5.6 冰凌监测
5.7 监测结果评价
5.8 2003-2004年黄河主要河段凌汛监测结果
第六章 黄河第三次调水调沙河势遥感监测
6.1 前言
6.2 监测范围、目标与内容
6.2.1 监测范围
6.2.2 监测目标
6.2.3 监测内容与任务
6.3 遥感监测的工作步骤与流程
6.3.1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6.3.2 遥感影像数据采集方案编制与数据采集
6.3.3 遥感影像处理与信息提取
6.3.4 河势分析与成果提交
6.3.5 成果网上发布
6.3.6 野外查勘
6.4 监测成果及意义
6.5 创新点
6.5.1 技术创新点
6.5.2 管理创新
第七章 GIS技术及其在洪水灾害损失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7.1 引言
7.2 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其组成
7.2.1 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7.2.2 地理信息系统组成
7.3 GIS数据源及数据标准
7.3.1 信息来源
7.3.2 GIS的数据标准
7.4 空间操作分析
7.5 模型分析
7.6 GIS与RS的集成研究
7.7 洪水灾害损失评估系统的建立
7.8 洪水灾害评估决策支持系统
第八章 数字高程模型(DEM)及其在洪灾评估中的应用
8.1 引言
8.2 数字高程模型原始数据采集
8.3 数字高程模型内插
8.3.1 反距离权插值(IDW)
8.3.2 线性插值
8.3.3 趋势面插值(Trend Surface Interpolation)
8.3.4 克里金(Kriging)插值
8.4 分形理论及其在地学领域中的应用
8.4.1 分形理论
8.4.2 分形理论在地学领域中的应用
8.5 分形插值
8.6 DEM模型在洪水灾害评估中的应用
第九章 洪水模拟和洪灾损失计算方法研究
9.1 引言
9.2 二维水流计算数学模型
9.2.1 数学模型
9.2.2 计算方法
9.3 洪水场景模拟
9.4 洪水淹没范围的计算
9.5 洪水损失分类
9.6 洪灾损失评估模型
9.6.1 洪水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估算方法
9.6.2 洪水灾害间接经济损失估算方法
9.7 GIS和二维水流模拟计算集成的洪灾损失评估方法
第十章 洪水灾害评估信息系统的研制
10.1 数据库的建立
10.1.1 数据库的设计
10.1.2 洪灾数据库概念的设计
10.1.3 洪水灾害评估系统的数据库逻辑设计
10.1.4 软件简介
10.2 模型库系统的建立
10.3 洪水灾害损失评估系统的建立
10.3.1 洪水灾害损失评估系统中图层的组织方式
10.3.2 系统组成
10.3.3 应用程序接口
10.3.4 系统建立的步骤
10.3.5 图层(COVERAGE)的设计
10.3.6 图层的建立
10.3.7 图件的编辑和修改
10.3.8 建立拓扑关系和要素属性表
10.3.9 为每个图层加入描述性数据
10.3.10 将COVERAGE由数字化坐标转化为真实世界坐标
10.4 洪水灾害损失评估系统流程与功能设计
10.4.1 基本流程
10.4.2 系统功能设计
10.5 系统的总体结构
第十一章 洪水灾害评估信息系统的应用
11.1 洪水灾害评估信息系统在荆江分滞洪区的应用
11.1.1 荆江分滞洪区概况
11.1.2 二维水流模型计算
11.2 洪水灾害的遥感监测分析子系统的应用
第十二章 “数字黄河”工程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12.1 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需求分析
12.1.1 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的建设需求
12.1.2 信息网络安全体系建设需求
12.1.3 数据中心和分中心的建设需求
12.1.4 遥感GPS数据采集和处理中心建设需求
12.1.5 地理信息系统建设需求
12.2 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框架
12.2.1 “数字黄河工程的总体框架
12.2.2 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总体框架
12.2.3 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技术体系结构
12.3 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专题规划
12.3.1 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专题规划
12.3.2 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在“数字黄河中应用总体规划
12.3.3 遥感技术应用专题规划
12.3.4 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专题规划
参考文献
❷ 地理信息可以进去水利局吗
应该可以,
❸ 现在要建立一个基于B/S的水利方面地理信息系统,都需要哪方面的数据
1、水系图(河流的名字、河宽、流量、水位、码头、水闸、船闸精确位置) ;专
2、沟渠分布图(宽度、深度、闸属门 );
3、地下排水管道分布图;
4、水井分布图(坐标、埋深)灌溉路线图;
5、水库分布图、库容、调度等信息;
5、湖泊分布(名字、面积、储水量);
6、水资源功能区划分图,以及各功能区介绍;
❹ 我本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跨考水利工程,复试提问为什么 选这个专业怎么回答呀。急急急
水利工程关乎国计民生,你有抱负献身于富民强国的实践中;你有地理专业知识,愿意投身于国专家属地理建设中去;水利行业高工资令人羡慕;你在水利行业有亲戚朋友担任高管,以后就业比较好办。。。。。。都可以作为你的理由啊!
❺ 水利电子政务平台
水行政业务管理系统与通用办公系统进行完美的整合,其功能模块几乎覆盖了包括内办公自动化、防汛指挥、水资源容管理、水行政执法、工程管理(包括工程建设管理)、规划管理、水土保持管理、政策法规、水利规划计划管理、综合信息查询、数据库管理、地理信息系统(GIS)、信息安全、系统管理等模块在内的所有水利政务相关业务,且可不断扩充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部署出符合本单位实际的水利政务系统,而且可根据本单位机构或人员的变动重新调整各功能模块,以适应新的需求。
现有广西骋天信息科技的水利电子政务平台系统采用自主开发的加密技术保障信息传输和存储的安全。在身份认证方面,可以选择采用自主开发的指纹识别认证系统和电子签章系统,从而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❻ 江西九江学院地理信息科学怎么样可以转专业吗
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回在国外的许多大学,答而我国现有140所高校开设有该专业,从事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的高级人才供不应求。随着国家各个部门信息化的进程,以及国内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开发的高科技企业的增多和发展壮大,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还将增大,缺口也将扩大。
信息革命的浪潮方兴未艾,信息社会正朝我们一步步走来,我国已将信息产业列入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必将获得巨大发展。可以预见,未来的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将为该专业学子提供更多现代化的、高收入的、令人羡慕的就业岗位。
❼ 土木工程,城市规划,农业水利工程和地理信息系统相比那个专业更好就业
农业水利工程是个学的很杂的专业,就业面比其他广,就是工作好坏就不好说了
❽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主要系统功能有哪些
国土资源信息是基本国情的重要反映,是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基础。通过国土资源信息的深度开发和充分利用,以准确掌握资源“家底”,及时了解资源的动态变化,监测与分析资源市场走势,为有效调控资源开发、供应和布局,加强国土资源监管、落实最严格资源保护制度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国土资源信息也是国家宏观规划、区域发展、城市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依据。据统计,约有75-80%的人类社会活动都涉及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随着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对于空间信息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基于空间位置的信息服务可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的加工、制作和分发等服务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因此,国土资源信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国土资源信息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过建国50多年来的国土资源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我国积累了大量的国土资源信息。通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城镇地籍调查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等一系列基础工作,查清了从每一地块到村、乡、县、市(地)、省和全国的土地利用、权属状况等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开展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等工作,掌握了丰富的区域地质、矿产资源储量和分布、地质环境与灾害等基础信息;获取了大量的海洋宏观经济、海洋基础地理、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和海洋灾害等基础信息;完成了覆盖全国陆地的基础测绘。
国土资源部成立后,开展的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获取和积累了大量的国土资源数字信息。近几年,建立了覆盖全国的1∶50万土地利用现状、国家级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基准地价、1:50万基础地质、1:20万基础地质与水文地质、矿产资源储量、国家级矿产资源规划等基础数据库。完成700多个县(市)1:1万土地利用现状、400多个县(市)城镇地籍、主要城市土地利用遥感监测、重点城市及经济开发区1∶5万水工环综合地质、重要矿产勘查与开发利用等数据库建设。已完成1:100万和1:50万海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并实现了与国际海洋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建立了全国1:100万、1:25万、1:5万和七大江河流域1∶1万基础地理数据库。
国土资源信息积累不仅支撑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而且成为我国制定国民经济规划、计划的重要依据。由于国土资源信息具有数据海量、空间性强、动态变化、类型和结构复杂等特点,深度开发、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国土资源信息,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一项需要认真研究、科学规划并重点加以推进的系统工程。我们将按照国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部署,以“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信息共享,服务管理、面向社会”为指导方针,突出一个“统”字,立足一个“用”字,着眼需求,讲求实效,进一步推进国土资源信息的开发利用,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大力推行电子政务,促进国土资源信息的开发利用。面向资源监管、调控和服务的国家目标,通过实施“金土工程”,建立耕地保护国家监管系统、矿产资源国家安全保障系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应急指挥系统,加快应用系统的部署和业务化运行,在国土资源管理的各环节深度开发并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大幅度提高国土资源管理中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传输效率,促进国土资源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的组织与集成,通过门户网站向社会提供信息发布、查询服务和网上业务受理服务,形成公益性国土资源信息产品生产、管理与服务的长效机制。
第二,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基础性、战略性国土资源信息库建设。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地籍信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我们将积极争取把地籍数据库建设纳入国家基础数据库建设规划,在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总体框架下,按照统一的标准体系,整合现有的数据海量、布局分散的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信息资源,建立多尺度国家地籍数据库,形成地籍信息的共享机制,完善应用服务体系,满足资源与资产管理、财政税收和社会公众的需要。整理和汇总分散各地的地质勘查钻孔资料,建立全国地质钻孔数据库,拯救建国50多年以来国家累计投入上千亿元所取得的宝贵地质资料,并广泛提供服务。加快推进“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供统一的空间定位与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立国家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库,服务于国家资源与生态环境建设。
第三,加快国土资源信息标准建设,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与管理机制。重点开展国土资源信息采集、质量控制、电子政务管理流程、电子文档等方面标准与规范的编制。加快国土资源数据汇交、共享政策研究与相关制度的制定,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管理机制。构建国土资源信息共享的分级分类体系,在保障安全的条件下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满足人民生活日益提高情况下对国土信息需求增加的需要。
第四,加强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土资源信息开发利用的效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先进的国土资源信息开发利用技术平台。依托国家政务网络,建立连接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网络体系,形成安全、畅通、便捷的高速国土资源信息网,提高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之间信息传输的效率。建立统一的国土资源门户网站,通过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积极推行“窗口式”办公和“一站式”服务,围绕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大力开展国土资源政务信息的网上公开。
第五,积极参与国家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国土资源信息库建设是国家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将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在国土资源数据分中心平台上,加强信息资源整合改造,建设可提供电子政务和社会化共享服务的标准化、规模化和可持续更新维护的基础性、战略性国土资源信息库,为国家宏观管理构筑国土资源信息共享和应用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系列化、标准化的国土资源信息产品,为促进我国空间信息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国土资源信息开发利用意识。为满足国土资源信息开发利用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我们将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既懂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又有国土资源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在国土资源行业内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意义,牢固树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意识,为大力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开发利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各位来宾、朋友们、同志们,国土资源信息开发利用是国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土资源部将继续深入学习和贯彻小平同志关于“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的指示,按照国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加强与其他部门的交流与协作,大力推进国土资源信息的开发利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我们真诚的希望国家和有关部门对国土资源信息的开发利用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本次论坛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让我们充分利用这次机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共同探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道路,让信息资源更好地造福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