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地理环境
A. 从交通运输方式,历史文化渊源,地理位置,总结归纳河南省交通运输业特点,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河南省加快构建“米”字形高速铁路网,不断优化公路建设,强力推进郑州航空枢纽建设,交通运输基础设施 逐步完善。运输生产总体平稳,铁路货运相对低迷,公路客货运增速稳定,航空运输高速发展。 随着国家十三五计划的出台和实施,借着国家“一带一 路”的规划目标,河南省交通运输势必会成为河南交通和经 济发展的新兴实力。给河南省的交通运输塑造一个独一无 二的品牌形象显得十分必要。借着国家和省市发展的良好契 机,落实对外宣传工作,可以展示河南城市的发展变化,可有 效提升城市知名度。 河南省交通运输于2016年开始整体实施管理精细化理念,其精细化管理的内容制定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生产操作精细化,全程控制精细化,经营核算精细化,竞争力分 析精细化,公司战略制定精细化。精细化管理的主体是分公 司高层、中层及基层员工。在精细化管理制定中,考虑到了计 划、组织、控制、激励这几个层次。
B. 西南地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地理条件从哪些方面分析
地形:起伏大,劣势
地质不稳定,易发生地震
C. 高一地理 交通运输布局及影响
D啊。交通便利了还造什么公路。、。。
其他都是对的。都降低了成本
D. 你还知道哪些运输方式与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除了管道运输受外界条件(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较小外,其他主要交通运输方式都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其中水运受到的影响最大,包括气象、水文、地形、航道等。
E. 交通位置与自然地理概况
试验区位于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东段,行政区划属格尔木市、都兰县和曲麻莱县管辖。地质填图范围为东昆仑卡巴纽尔多1∶250000图幅,北距格尔木市50~180km(图7-1),主体位于东昆仑造山带,地理坐标为北纬35°00′~36°00′,东经94°30′~96°00′,面积约1.5×104km2,平均海拔为4500~5000m。总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主要山峰高度在5000m以上。其中阿青刚尔日旧山高达5785m,昆仑山主脊以北切割强烈,地形陡峭,沟谷狭窄,为深切割高山区,昆仑山南坡切割较浅,地形起伏相对平缓,呈缓丘起伏高山地貌景观。工作区露头良好,大部分地区为基岩裸露区,部分地区为第四纪分布区,有卡巴纽尔多、错坎巴昂日东和错木头江章等高原湖泊分布。
图7-1 填图试验区交通位置图
工作区内交通不便,青藏公路是本区的主干运输线,已建成通车的青藏铁路沿青藏公路穿过研究区西北部,其他地区除少量简易乡村路外,绝大部分地区无法通车,通行条件很差。
区内水系发育,昆仑山北坡以内陆水系为主,主要有昆仑河和雪水河,汇入格尔木河后流入东达布逊湖,水量明显受季节控制。昆仑山以南属长江水系的上游支流,楚玛尔河从研究区西南侧通过,汇水域较小,水量较稳定,东南侧为黄河源,支流水系向东汇入两个著名的天然“水库”扎陵湖和鄂陵湖,之后源源不断地东流注入黄河。此外,还有部分高原湖泊分布,如卡巴纽尔多、错坎巴昂日东、错木头江章和错日阿巴鄂阿东等。
区内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冬长无夏,四季不分。昆仑山以北地区干旱少雨,寒冷多风,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150mm,平均气温2℃~5℃。昆仑山以南地区年均气温在0℃以下,年降水量>250mm,属于寒冷-半干旱性气候。每年5~9月适合作野外地质调查,野外可工作时间约半年。
总体而言,该地区基岩出露良好,经历了多次造山运动,地质现象保存良好,是开展遥感地质填图及新技术新方法地质填图的理想地区。
F. 地理交通运输的问题
1.D 公路抄
2.铁路可以最大限袭度地加强内地与西部的联系(由铁路连续性好,既可货运又可客运且运量大的特点决定),促进当地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
铁路作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其建设还可以带动钢铁,建筑,运输,旅游等其他行业发展,从而促进西部经济的全面发展。
铁路建设还在加强西部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G. 地理,交通运输
a我没找到a在哪,b重庆 c武汉 d南京
浙赣线(杭州—株洲)湘黔线(株洲—贵阳)贵版昆线(贵阳—昆明)
宝成线(宝鸡权—成都)或者成昆线(成都—昆明)这两个哪个应该都行或者也许是2个需要都填,因为其实这是一个连续的干线。焦柳线(焦作—柳州)京广线(北京—广州)京九线(北京—九龙)
长江长度长,支流多,流域面积广,水量丰富,全年无结冰期,通航里程长,流域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人流、物流量大;
长江自西向东入海,联结了东西部,对于不同地域的共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H. 如何理解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农业种植,平原沃土可以种小麦、玉米、花生、高粱等;水田可以种回水稻等;山坡、梯田可答以种果树。中国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亦是因为江南水乡物产丰富。新疆大枣亦是因为当地水土适合它。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城市工业布局、居住区划分,比如多刮西南风的地方,化工业应布局在西南风的下风向,处于城市东北郊区。
历史文化因数尤其文化古迹本事就是城市文化的底蕴,善于利用可开发旅游区。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城市综合硬件的配置,比如学校、医院、商场等配置的兴建。
交通运输状况反向推到城市的各个功能分区的形成,比如商场一般都会建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会形成一个导向,越是经济活跃的地方,交通方式选择越多样。
所以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数、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和城市功能分区非常紧密。
I. 地理 交通运输业
从北京来出发经___京广铁路__________→到武汉市自游览黄鹤楼;再经_____轮船_____→到九江市游览庐山;又经______汽车______→到___南京____市游览中山陵;再经_____京沪铁路_____→到苏州市游览拙政园;然后经运河→杭州市游览西湖;再经___浙赣铁路____、___京广____到广州参加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最后经_____京九铁路____→到香港。
J. 南京自然地理特征 生活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
南京地貌特征属宁镇扬丘陵地区,以低山缓岗为主,低山占土地总面积的3.5%,丘陵占4.3%,岗地占53%,平原、洼地及河流湖泊占土地总面积的39.2%。南京地区的土壤在北、中部广大地区为黄棕壤(地带性土壤),南部与安徽省接壤处有小面积的红壤。
南京城四周山峦起伏,宁镇山脉和江北的老山横亘市域中部,南部有秦淮流域丘陵岗地南界的横山、东庐山遥相呼应。市区除宁镇山脉最高峰紫金山外,北有幕府山峭壁如屏;西有清凉山(古名石头山)犹如蹲踞之虎,南麓有清凉寺、扫叶楼;城南的雨花台,是一座出产色彩鲜艳的花纹卵石的山冈;西南有牛首山、祖堂山,层峦叠翠,绚丽多姿;栖霞山在城东北,入秋后红枫黄槲,层林尽染;城东北临江兀立的燕子矶,山体虽小,但险峻峭拔,宛如欲飞的燕子。
全市湖泊、水库棋布,河流网织,水域面积达11%以上。古城既有群山环抱,又有秦淮河、金川河和玄武湖、莫愁湖等大小河流、湖泊萦绕,点缀于城中南北,与浩瀚的长江一起,组成一曲山川河湖纵横交错的交响诗。难怪三国时,诸葛亮也不禁赞叹:“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也。”
南京蕴藏着较丰富的矿产资源,境内已发现54种矿藏,具有开采价值的有近30种。铁、铜、铝、锌、金、银、锶等15种矿储量江苏省第一,4种进入全国前6位。锶矿品位高、储量大,为东南亚之首。温泉是南京主要的地热资源,著名的有汤山温泉、汤泉温泉、珍珠泉温泉等,水温一般在20℃~60℃。
南京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常年平均降雨117天,平均降雨量1106.5毫米,相对湿度76%,无霜期237天。每年6月下旬到7月上旬为梅雨季节。2011年,市区年平均降水量中,六合1178.5毫米,比常年少1成;其他地区1079~1110毫米,与常年基本持平。年降水日数107~125天。2011年全市1~4月全市降水量仅68~157毫米,与常年同期平均降水量相比偏少5~7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市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低值,对水产养殖、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干旱持续至6月上旬,中旬后连续4段强降水过程,旱涝急转。2011年平均气温为15.4℃~16.6℃,比常年偏高0.1℃~0.6℃。常年冬季以东北风为主,1月份平均最低温度1.6℃;夏季以东南风为主,7月份平均最高温度30.6℃。南京市历史上极端最高气温43℃,出现在1934年7月13日;最低气温-14.0℃,出现在1955年1月6日。2010年最高气温仅为38.4℃,最低温度5.5℃。中国气候学采用任意连续5天平均气温>22℃为夏季,<10℃为冬季,>10℃、<22℃为春、秋季。南京进入春季是4月1日左右,清明未到,已经柳绿桃红;进入夏季是6月8日左右,芒种时节,麦熟禾壮;进入秋季是9月18日左右;进入冬季是11月12日左右,立冬已过,草木尚未枯黄。南京冬、夏季长,而春、秋季略短。
交通运输方式
其中铁路运输占6.21%;公路运输占92.07%;民航运输占1.71%;水路运输占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