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米尼加自然地理环境
① 多米尼加在拉丁美洲的哪里是穷国吗经济怎样
多领土面积为.8万平方公里。位于加勒比海伊斯帕尼奥拉岛东部。西接海地,南临加勒比海,北濒大西洋,东隔莫纳海峡同波多黎各相望。境内地势较高,多山,科迪勒拉山脉分中央、北部和东部三条横贯全国。中部的杜阿尔特峰海拔3175米,为西印度群岛的最高峰。山脉两侧多谷地,东南有较大平原。中北部有锡瓦奥谷地,西部有大片干旱沙漠。主要河流为北亚克河、尤约河。西南部的恩里基略湖为第一大湖,是拉美陆地最低点,湖面在海平面以下44米。北部、东部属热带雨林气候,西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 年平均气温25-26℃,东北部和山地年降水量约2,000毫米以上;西南部不足1,000毫米。矿产有铝土、铜、铁、镍、金、银、石油等。
人口:805万(1996年估计)。其中黑白混血种人和印欧混血种人占73%,白人占16%,黑人占11%。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还通用一种法语方言。90%以上居民信奉天主教,其余信奉基督教新教和犹太教。
首都:圣多明各(Santo Domingo)
简史:多原是印第安人居住地。1492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496年西班牙人在岛上建立圣多明各城,成为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的第一个永久性居民点。1795年归属法国。1809年复归西班牙。1821年11月脱离西班牙独立,次年2月又被海地侵占。1844年2月27日再次宣告独立,成立多米尼加共和国。1861—1865年再度被西班牙占领。1916—1924年,美国对其实行军事统治。从1930年起,由美国扶持的特鲁希略家族统治长达30年之久,直到1960年8月特鲁希略被迫下台。
经济:以农业为主,半数人口从事农业。以种甘蔗为主,还产咖啡、可可、稻米、香蕉、烟草和牲畜等。工业以制糖、卷烟为主,并有采矿(镍、铝土、金、银)、水泥、纺织等。输出糖(占出口总值一半以上)、咖啡、可可、烟草、矿产品等,输入车辆、机器、化学品、食品、纺织品、石油等。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
政治:多于1966年11月颁布宪法,规定本国为总统制国家,设总统和副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执掌行政权。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4年,不得连选连任。国民议会由参、众两院组成,享有立法权。参院30席,众院120席,由直接选举产生,任期4年。
外交:多主张开展多边外交,密切同加勒比地区国家的关系。
② 海地贫穷邻国多米尼加怎么样
海地,面积2.775万平方公里,1995年人口750万,1995年人口密度为268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380美圆,世界排名150。主要是黑人,约占95%,黑白混血人种和白人后裔占5%,官方语言为法语和克里奥尔语,90%居民通用克里奥尔语。居民中信奉罗马天主教的占80%,信奉新教的占5%,其余信奉耶稣教和伏都教。农村中盛行伏都教。拉丁美洲独立最早的殖民地,法国前殖民地。是拉丁美洲最贫穷的国家。
多米尼加共和国,面积4.8万平方公里,1995年人口780万,1995年人口密度为162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 3360美圆,世界排名66。其中黑白混血种人和印欧混血种人占73%,白人占16%,黑人占11%。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90%以上居民信奉天主教,其余信奉基督教新教和犹太教。
海地与多米尼加共同处于一个岛屿上,海地在西边,多米尼加在东边,共同属于加勒比海热带国家。多米尼加的外汇来源主要是旅游业。海地与多米尼加的人均收入为什么会比较悬殊呢?多米尼加的人均收入处于拉丁美洲中等水平,重要原因是,多米尼加国民智商水平处于拉丁美洲中等水平。海地国民平均智商估计比较低,处于拉丁美洲最低水平,估计这个因素是海地人均收入在拉丁美洲最低的原因。智商低导致海地缺乏人才,缺乏资本家,海地各种商业机会难以被海地人发现或利用起来,导致许多商业机会白白浪费掉,比如海地的旅游休闲资源难以被充分开发,虽然海地劳动力很便宜,热带风光也不错,应该是休闲旅游的好地方,但是缺乏优秀资本家的海地,导致海地人力资源与热带风光的浪费。
海地国民智商低的主要原因是,海地混血人口太少,海地白人也太少。这些混血人口,特别是白人,可以为海地提供较高智商的人口,可以产生比较优秀的资本家,国家的管理者,企业管理者。可以实现本国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
多米尼克人口构成比较符合拉美特色,这导致多米尼克人口智商达到拉美中等水平,也导致多米尼克人均收入达到拉美中等水平。
1804年海地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脱离欧洲控制赢得独立的美洲国家,200年过去了,还是如此的贫穷落后,只能说那里的人种有问题,劣等的黑人无论在哪里建国,几乎都是这个样子。
多米尼加,同在一个岛上,人口1000万,面积和海地也差不多,经济、社会、民生都远高于海地,因为这个国家的黑人占比只有11%,而海地是95%
③ 多米尼加在世界上的位置
多米尼加位于加勒比海伊斯帕尼奥拉岛东部,西接海地,南临加勒比海,北濒大西洋,东隔莫纳海峡同波多黎各相望,总面积48442平方公里。
④ 多米尼加的国情怎么样
国名: 多米尼加共和国(The Dominican Republic) 国名释义: 西班牙语意为“星期天、休息日”。旧说哥伦布于15世纪末的一个星期日到此,故名 首都: 圣多明各 国树: 桃花心木 国鸟: 鹦鹉 面积: 48734平方公里 人口: 823万人 语言: 西班牙语 民族: 黑白混血人、印欧混血人、白人、黑人 宗教: 天主教 货币: 多米尼加比索 时差: 比北京时间晚12小时 国际电话码: 1809 气候: 热带海洋性气候 名胜: 哥朗王宫、圣马利亚.拉梅诺尔大教堂、达博卡-奇卡海滩等 工业: 烟草加工、化肥、水泥、制糖等 农业: 甘蔗、咖啡、可可、烟草等 独立日:2月27日(1844年) 国庆日:2月27日(1844年) 国旗: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白色宽条十字将旗面分成四个相等的横长方形,左上方和右下方为蓝色,右上方和左下方为红色。白色十字交叉处绘有国徽图案。红色象征国家创建者为争取自由、独立而进行的火与血的艰苦斗争,还象征奋斗者的鲜血;蓝色象征自由;白色十字代表宗教信仰,也象征人民的奋斗和牺牲。 中心图案为盾徽。盾面由国旗颜色和图案构成。中间有一本圣经,其上方为黄色十字,圣经和十字代表该国人民的宗教信仰,大多数人信奉天主教。圣经两旁悬挂着国旗,表明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信心。盾徽两侧饰有月桂和棕榈枝叶,上端的蓝色绶带上用西班牙文写着“上帝、祖国、自由”,下端的红色绶带上用西文写着“多米尼加共和国”。 自然地理:多领土面积为4.8万平方公里。位于加勒比海伊斯帕尼奥拉岛东部。西接海地,南临加勒比海,北濒大西洋,东隔莫纳海峡同波多黎各相望。境内地势较高,多山,科迪勒拉山脉分中央、北部和东部三条横贯全国。中部的杜阿尔特峰海拔3175米,为西印度群岛的最高峰。山脉两侧多谷地,东南有较大平原。中北部有锡瓦奥谷地,西部有大片干旱沙漠。主要河流为北亚克河、尤约河。西南部的恩里基略湖为第一大湖,是拉美陆地最低点,湖面在海平面以下44米。北部、东部属热带雨林气候,西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 年平均气温25-26℃,东北部和山地年降水量约2,000毫米以上;西南部不足1,000毫米。矿产有铝土、铜、铁、镍、金、银、石油等。 人口:805万(1996年估计)。其中黑白混血种人和印欧混血种人占73%,白人占16%,黑人占11%。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还通用一种法语方言。90%以上居民信奉天主教,其余信奉基督教新教和犹太教。 经济:以旅游业为主,旅客量占全加勒比海地区(除墨西哥)的47%,多家世界级酒店(度假村)皆在多米尼加东岸开设“全包”套餐式度假村(all-inclusive resort)即购买套餐时包含机票、酒店住宿、餐饮、娱乐等一切旅游开支,在其酒店(度假村)内可以随便享用其食品及设施。但因大多酒店属于国际集团,所以游客在此消费的每一美元,只有三美分留在当地。 此外全国半数人口从事农业。以种甘蔗为主,还产咖啡、可可、稻米、香蕉、烟草和牲畜等。工业以制糖、卷烟为主,并有采矿(镍、铝土、金、银)、水泥、纺织等。输出糖(占出口总值一半以上)、咖啡、可可、烟草、矿产品等,输入车辆、机器、化学品、食品、纺织品、石油等。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 政治:多于1966年11月颁布宪法,规定本国为总统制国家,设总统和副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执掌行政权。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4年,不得连选连任。国民议会由参、众两院组成,享有立法权。参院30席,众院120席,由直接选举产生,任期4年。 外交:多主张开展多边外交,密切同加勒比地区国家的关系。 多米尼加共和国与中国无外交关系(该国承认台湾,并在台设有大使馆,台亦在其国设使馆),但有一些友好往来。多米尼加与美国的关系密切。经济上对美国的依赖较深,美国在多米尼加有雄厚的资本(多为酒店),且是多米尼加最大的援助国家之一。多米尼加政府积极参与美国倡导的“加勒比盆地复兴计划”。多米尼加同许多拉美国家保持着良好关系,支持拉丁美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⑤ 北美洲、拉美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概况】
名称 北亚美利加洲,简称北美洲。
位置:位于西半球北部。东滨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濒北冰洋,南以巴拿马运河为界与南美洲相分。
范围:大陆东至圣查尔斯角(西经55°40′,北纬52°13′),南至马里亚托角(西经81°05′,北纬7°12′),西至威尔士王子角(西经168°05′,北纬65°37′),北至布西亚半岛的穆奇森角(西经94°26′,北纬71°59′)。北美洲除包括巴拿马运河以北的美洲外,还包括加勒比海中的西印度群岛。
面积:2422.8万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岛屿),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6.2%,是世界第三大洲。
地理区域 分为东部地区(拉布拉多高原 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的地区)、中部地区(拉布拉多高原 阿巴拉契亚山脉与落基山脉之间)、西部地区(属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北段,落基山脉是本区骨架)、阿拉斯加、加拿大北极群岛、格陵兰岛、墨西哥、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九个地区。
【居民】
人口 46 200万,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全洲人口分布很不均衡,人口绝大部分分布在东南部地区,其中以纽约附近和伊利湖周围人口密度最大,每平方千米在200人以上;而面积广大的北部地区和美国西部内陆地区人口稀少,每平方千米不到1人。
民族:大部分居民是欧洲移民的后裔,其中以盎格鲁萨克逊人最多;其次是印第安人、黑人、混血种人。此外还有因纽特人、波多黎各人、犹太人、日本人和华人等。 语言 通用英语、西班牙语,其次是法语、荷兰语、印第安语等。
宗教:居民主要信基督教和天主教。
【自然环境】
海岸线 大陆海岸线长约6万千米。西部的北段、北部和东部海岸比较曲折,多岛屿和峡湾;南半部海岸较平直。
半岛与岛屿:半岛总面积约为210万平方千米。岛屿总面积约400万平方千米,居各洲之首,格陵兰岛为世界最大岛。
地形:全洲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约占20%,海拔200?00米的平原和丘陵约占22%,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约占58%,全洲平均海拔700米。大陆地形的基本特征是南北走向的山脉分布于东西两侧与海岸平行,大平原分布于中部。地形明显地分为三个区。东部山地和高原:圣劳伦斯河以北为拉布拉多高原,以南为阿巴拉契亚山脉,地势南高北低,海拔一般为300- 500米。阿巴拉契亚山脉东侧沿大西洋有一条狭窄的海岸平原,西侧逐渐下降与中部平原相接。中部平原:位于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与落基山脉之间,北起哈得孙湾,南至墨西哥湾,纵贯大陆中部。平原北半部多湖泊和急流,南半部属密西西比河平原。平原西部为世界著名的大平原。西部山地和高原:属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从阿拉斯加一直伸展到墨西哥以南,主要包括三条平行山地,东带为海拔2 000米以上的落基山脉,南北延伸5 000千米,是北美洲气候上的重要分界线;西带南起美国的海岸山岭,向北入海,形成加拿大西部的沿海岛屿,海拔一般为1 000-1 500米;中带包括北部的阿拉斯加山脉、加拿大的海岸山脉、美国的内华达山脉和喀斯喀特岭等。阿拉斯加的麦金利山海拔6 194米,为北美洲最高峰。东带和中带之间为高原和盆地,大盆地底部海拔1 300-1 800米,盆地南部的死谷低于海平面86米,为西半球陆地的最低点。
火山与地震: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是太平洋沿岸火山带的一部分。北美洲有活火山90多座,其中阿留申群岛有28座,阿拉斯加有20座,中美洲有40多座。北美洲西部也是世界上地震频繁和多强烈地震的地带。
水系:北美洲的外流区域约占全洲面积的88%,其中属大西洋流域的面积约占全洲的48%,属太平洋流域的各约占20%。除圣劳伦斯河外,所有大河都发源于落基山脉。落基山脉以东的河流分别流入大西洋和北冰洋,以西的河流注入太平洋。内流区域(包括无流区)约占全洲面积的12%,主要分布在美国西部大盆地及格陵兰岛。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大的河流,按长度为世界第四大河。其次为马更些河、育空河、圣劳伦斯河和格兰德河等。北美洲的河流上多瀑布,落差最大的瀑布是美国西部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约塞米蒂瀑布,落差达700米。尼亚加拉瀑布,落差51米,宽1 240米。北美洲是个多湖泊的大陆,淡水湖总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居各洲首位。湖泊主要分布在大陆的北半部。中部高原区的五大湖:苏必利尔湖、休伦湖、密歇根湖、伊利湖、安大略湖,总面积为245 273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有“北美地中海”之称。其中以苏必利尔湖面积最大,为世界第一大淡水湖。
气候:北美洲地跨热带、温带、寒带,气候复杂多样。北部在北极圈内,为冰雪世界。南部加勒比海受赤道暖流之益,但有热带飓风侵袭。大陆中部广大地区位于北温带。由于所有的山脉都是南北或近似南北走向,故从太平洋来的湿润空气仅达西部沿海地区;从北冰洋来的冷空气可以经过中部平原长驱南下;从热带大西洋吹来的湿润空气也可以经过中部平原深入到北部,故北美洲的气候很不稳定,冬季时而寒冷,时而解冻,墨西哥湾沿岸的亚热带地区,冬季也会发生严寒和下雪的现象。北美洲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低于0℃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的3/4;整个北极群岛(北美大陆以北、格陵兰岛以西众多岛屿的总称)及格陵兰岛的大部分地区都低于-32℃,格陵兰岛中部低达0℃,成为西半球的寒极区。夏季全洲普遍增温,最热月(7月,沿海多为8月)平均气温格陵兰岛中部为0-3℃,成为北半球夏季最凉的地区;其余广大地区都在0-32℃之间,其中20℃以上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一半以上,30℃以上的地区面积较小。美国西南部的死谷,极端最高气温曾达56.7℃,为全洲最热地区。北美洲东部地区降水较多。加拿大和格陵兰岛的东南部、美国的东部、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太平洋沿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500-300毫米;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太平洋沿岸高达2 000毫米以上,为北美洲降水最多的地区;佛罗里达半岛、落基山脉东麓及大平原、育空高原年降水量250毫米;加勒比海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降水量最少的地区是美国大盆地西南部、科罗拉多河下游以及北极群岛和格陵兰岛的北部,年平均降水量都不到100毫米。每年5-10月,北美洲东南部常受飓风侵袭,往往造成严重灾害。北美洲中部和北部冬季常吹寒冷而强烈的暴风和陆龙卷风。西风在翻越落基山脉后,于东麓形成钦诺克焚风。
【自然资源】
北美洲大部分地区已经过勘查。主要矿物是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铜、镍、铀、铅、锌等。北美洲的森林面积约占全洲面积的30%,约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18%。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地,盛产达格拉斯黄杉、巨型金针柏、奴特卡花柏、糖槭、松、红杉、铁杉等林木。草原面积占全洲面积14.5%,约占世界草原面积的11%。北美洲可开发的水力资源蕴藏量约为24 800万千瓦,占世界水利资源蕴藏量的8.9%,已开发的水利资源为5 360万千瓦,占世界的34.7%。
北美洲沿海渔场的面积约占世界沿海渔场总面积的20%,西部和加拿大东部的边缘海区为主要渔场,盛产鲑、鲽、鳕、鲭、鳗、鲱、沙丁、比目、萨门等鱼类,在加拿大东部边缘海区还产鲸。北部沿海有海象、海豹以及北极熊等。
【经济简况】
工业 美国和加拿大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工业基础雄厚、生产能力巨大、科学技术先进。农、林、牧、渔业也极为发达。北美洲其他国家除墨西哥有一些工业基础外,多为单一经济国家。北美洲采矿业规模较大,主要开采煤、原油、天然气、铁、铜、铅、锌、镍、硫磺等,而锡、锰、铬、钴、铝土矿、金刚石、硝石、锑、钽、铌以及天然橡胶等重要的战略原料几乎全部或大部靠进口。主要工业品产量在世界总产量中的比重为:生铁、钢、铜、锌等均占20%左右,铝占40%以上,汽车约占37%。
农业:北美洲农业生产专门化、商品化和机械化程度都很高。中部平原是世界著名的农业区之一,农作物以玉米、小麦、水稻、棉花、大豆、烟草为主,其大豆、玉米和小麦产量在世界农业中占重要地位。中美洲、西印度群岛诸国和地区主要生产甘蔗、香蕉、咖啡、可可等热带作物。
交通:北美洲铁路总长420 000多千米。内河通航里程约55 000多千米。公路四通八达。美国东北部是交通最发达的地区,其次是美国中部、东南部、西部沿海地区;加拿大东南部;墨西哥东部,以公路和铁路运输为主。古巴的糖厂铁路专用线较发达。加拿大中部地区的夏季河运、冬季雪橇运输也很重要
⑥ 多米尼加在哪个洲
美洲 西经67.5 北纬17
国名:多米尼加共和国(The Dominican Republic)
国名释义: 西班牙语意为“星期天、休息日”。旧说哥伦布于15世纪末的一个星期日到此,故名
首 都: 圣多明各 Santo Domingo
国 树: 桃花心木
国 鸟: 鹦鹉
面 积: 4.8万平方公里
人 口: 792万人
语 言: 西班牙语
民 族: 黑白混血人、印欧混血人、白人、黑人
宗 教: 天主教
货 币: 多米尼加比索
国 庆 节: 2月27日
时 差: 比北京时间晚12小时
气 候: 热带海洋性气候
名 胜: 哥朗王宫、圣马利亚.拉梅诺尔大教堂、达博卡-奇卡海滩等
工 业: 烟草加工、化肥、水泥、制糖等
农 业: 甘蔗、咖啡、可可、烟草等
独立日:2月27日(1844年)
国庆日:2月27日(1844年)
国旗: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白色宽条十字将旗面分成四个相等的横长方形,左上方和右下方为蓝色,右上方和左下方为红色。白色十字交叉处绘有国徽图案。红色象征国家创建者为争取自由、独立而进行的火与血的艰苦斗争,还象征奋斗者的鲜血;蓝色象征自由;白色十字代表宗教信仰,也象征人民的奋斗和牺牲。
国徽: 中心图案为盾徽。盾面由国旗颜色和图案构成。中间有一本圣经,其上方为黄色十字,圣经和十字代表该国人民的宗教信仰,大多数人信奉天主教。圣经两旁悬挂着国旗,表明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信心。盾徽两侧饰有月桂和棕榈枝叶,上端的蓝色绶带上用西班牙文写着“上帝、祖国、自由”,下端的红色绶带上用西文写着“多米尼加共和国”。
自然地理:多领土面积为4.8万平方公里。位于加勒比海伊斯帕尼奥拉岛东部。西接海地,南临加勒比海,北濒大西洋,东隔莫纳海峡同波多黎各相望。境内地势较高,多山,科迪勒拉山脉分中央、北部和东部三条横贯全国。中部的杜阿尔特峰海拔3175米,为西印度群岛的最高峰。山脉两侧多谷地,东南有较大平原。中北部有锡瓦奥谷地,西部有大片干旱沙漠。主要河流为北亚克河、尤约河。西南部的恩里基略湖为第一大湖,是拉美陆地最低点,湖面在海平面以下44米。北部、东部属热带雨林气候,西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 年平均气温25-26℃,东北部和山地年降水量约2,000毫米以上;西南部不足1,000毫米。矿产有铝土、铜、铁、镍、金、银、石油等。
人口:805万(1996年估计)。其中黑白混血种人和印欧混血种人占73%,白人占16%,黑人占11%。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还通用一种法语方言。90%以上居民信奉天主教,其余信奉基督教新教和犹太教。
首都:圣多明各(Santo Domingo)
简史:多原是印第安人居住地。1492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496年西班牙人在岛上建立圣多明各城,成为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的第一个永久性居民点。1795年归属法国。1809年复归西班牙。1821年11月脱离西班牙独立,次年2月又被海地侵占。1844年2月27日再次宣告独立,成立多米尼加共和国。1861—1865年再度被西班牙占领。1916—1924年,美国对其实行军事统治。从1930年起,由美国扶持的特鲁希略家族统治长达30年之久,直到1960年8月特鲁希略被迫下台。
经济:以农业为主,半数人口从事农业。以种甘蔗为主,还产咖啡、可可、稻米、香蕉、烟草和牲畜等。工业以制糖、卷烟为主,并有采矿(镍、铝土、金、银)、水泥、纺织等。输出糖(占出口总值一半以上)、咖啡、可可、烟草、矿产品等,输入车辆、机器、化学品、食品、纺织品、石油等。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
政治:多于1966年11月颁布宪法,规定本国为总统制国家,设总统和副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执掌行政权。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4年,不得连选连任。国民议会由参、众两院组成,享有立法权。参院30席,众院120席,由直接选举产生,任期4年。
外交:多主张开展多边外交,密切同加勒比地区国家的关系。
⑦ 多米尼加的气候是
多米尼加北部、东部属热带雨林气候,西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5-30℃ 。
多米尼加位居北回内归线以南的北纬17°36′~19°56′, 气温年变化不大,但中科迪勒拉山区气温较低,冬季可达0℃以下。
每年5-11月为雨季,6-11月为飓风季节。多容国三面环海,缺乏天然屏障,夏秋常受飓风袭击,再加上国内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遇到飓风登陆或是大量雨水往往会在各地造成水灾和土石流。
(7)多米尼加自然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水系分布:
多米尼加河流短小,水势湍急,主要有流经锡瓦奥谷地的北亚克河和流经东北部贝加雷阿平原的尤纳河,均有灌溉和发电之利。
河域广布,其中有四大水系,从中央山脉发展出来的Yaque del Norte(北亚盖河)为多米尼加最主要也是最长的河流,北亚盖河灌溉了肥沃的Cibao谷地,最后从西北边的基度山海湾出海。
自然资源:
多米尼加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罗萨里奥有金、银矿,中科迪勒拉山地多铜、镍等矿,南部山地富铝土矿。1981年产镍4.7万吨,黄金40.8万盎司,银203.4万盎司,铝土40.5万吨。盛产苏芳木、桃花心木等80多种珍贵林木。
⑧ 多米尼加的地理环境
岛屿和沙洲
多米尼加外海有数个小岛和沙洲,其中最大的两个小岛为东南边外海的沙翁纳岛和西南部的贝亚他岛。北部距离100公里和200公里外海处有三处范围颇大的沙洲,主要是由北边巴哈马群岛延伸而来,分别称为圣诞节沙洲,银色沙洲和Mouchoir沙洲。前两者为多米尼加主权所有。
山脉和平原
多米尼加国内有四大主要山脉。北部山脉是从西北边海地边界的基度山城往西,成平行线的方式延伸到东北部的山美纳半岛中央山脉从多国西边的海地延伸到西班牙岛的中部,偏向南边后逐渐平缓,中央山脉中的杜瓦特山顶(3098米),La Pelona(3094米),La Rucilla(3049米) 和Pico Yaque(亚盖山顶2760米),为加勒比海安地利斯列群岛中最高的四座山。另位于多米尼加南边还分别还有Neiba山脉和Bahoruco山脉。
位于北部山脉和中央山脉中间则是土地肥沃的Cibao谷地。多米尼加主要农业和烟草产区和多国第二大城圣地牙哥皆位于此。中央山脉南边另有一个规模较小,气候较干燥的圣胡安谷地。多国中部另有Constanza,Jarabacoa,Villa Altagracia,Bonao等谷地。
多米尼加西南方的Enriquillo盆地位于海平面以下,为一干躁的沙漠气候,由于当地人口稀少,许多野生动物活动于此。从首都圣多明各城往东北延伸出去的广大平地,称之为加勒比海海岸线平原,平原内有许多甘蔗种植区。另从首都往西横跨Ocoa河,位于阿苏阿省内则有比较干燥的阿苏阿平原。 多米尼加位居北回归线以南的北纬17°36′~19°56′,属于热带气候国家,气温年变化不大,年平均气温25~30℃,但中科迪勒拉山区气温较低,冬季可达0℃以下。
每年五月到十一月为雨季,六月到十一月为飓风季节。多国三面环海,缺乏天然屏障,夏秋常受飓风袭击,再加上国内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遇到飓风登陆或是大量雨水往往会在各地造成水灾和土石流。
多米尼加年平均雨量为1346毫米。受到山脉地形的影响,下雨量主要集中在多国的北部和东部地区。北部和东部面迎东北信风,年降水量达1500-2500毫米,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山地森林茂密,背风的西南部年降水量为500-1000毫米,干季较长,属热带草原气候。多国的年平均温度从摄氏25度(海岸区)到摄氏21度(山区)之间。
⑨ 多米尼加北部和西部自然植被的差异及原因
首先植被受到气候的直接影响。北部和东部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受季风影响专明显降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属;西部、西南部是热带草原气候,且属于盆地地形。来自海洋的季风收到山脉阻挡降雨量少,形成沙漠气候、植被覆盖率低。
⑩ 多米尼克的地理环境
多米尼克国 (The Commonwealth of Dominica)(曾译“多米尼加联邦”。考虑到英语"commonwealth"为多义词。1994年1月14日外交部办公厅正式发文下达《关于更改多米尼加联邦、巴哈马联邦和波多黎各自由联邦译名的通知》。文件指出,根据有关专家的意见,将上述三种名称分别改译为“多米尼克国”、“巴哈马国”和“波多黎各”。) 位于东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岛东北部,东临大西洋,西濒加勒比海,是一个国土面积仅有751平方公里 的岛国。年降水量2000毫米,1978年独立。森林覆盖率80%。多米尼克蕴藏大量的氟石,地热和水力资源也较丰富。森林面积约360平方公里。 没有军队,有警察部队约400人,其中女性约30人。警察部队包括普通警察(交警、刑警等)、特警队(负责保卫国家重要领导人和各国驻多使馆的安全)和海岸警卫队 多米尼克最早的居民是阿拉瓦克族印第安人。公元1000年后,来自南美大陆北部的加勒比族印第安人征服并驱逐阿拉瓦克人,控制了全岛。1493年哥伦布在第二次航行美洲于11月3日登上该岛时正值星期日,于是将其命名为"多米尼克"。此后一个多世纪,欧洲殖民者多次企图占领该岛,但因加勒比人的顽强抵抗和险恶的地理环境而未得手。1632年,法国殖民者入侵。英国人接踵而至。1748年英、法两国达成协议,承认该岛中立,为加勒比人所有。1759年为英国占领。1763年根据《巴黎条约》划归英国。1778年后该岛在英、法两国间几经易手。1805年法国占领者烧毁了罗索城。同年英国以1.2万英镑"赎金"取得该岛的所有权。1815年《维也纳条约》最终确认它归属英国。1958~1962年多米尼克为西印度联邦成员;1967年3月实行"内部自治",成为英国"联系邦";1978年11月3日宣告独立,定名为多米尼克国,为英联邦成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