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唯物史观地理环境

唯物史观地理环境

发布时间: 2021-01-21 00:58:57

地理环境决定论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吗

看看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就明白了。

⑵ 1.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是( )。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

1.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是:选(B.剩余价值学说 E.唯物史观)

2.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选 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

希望对你有帮助

⑶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地理环境的理论如何理解

一句话,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起到很大的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作用,决定性的作用还是来自于人。
这一点与地缘政治学说不同。
还就没有涉及这一块了,只能做点提示,看看有没有帮助。

⑷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环境的理论是怎样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核心理论,它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奥秘一要"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去理解和改变现实社会,改变人的生存环境,实现人的自由解放。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基础性的理论的基础性前提就在于现实的个人的活生生的感性活动。

正如高清海老师所提出的,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创立的新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是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把人对世界的关系理解为以人的实践活动所构成的否定性的统一关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实践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根基与理论来源。

一、历史唯物主义视域内人的存在方式

"哲学的奥秘在于人"这是我们进行哲学思考所要考察的前提,也就是说我们进行哲学维度的 考察要从"人〃出发,离开了 "人〃,我们所谈论的一切都将是空泛而抽象的。那么,我们在谈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时,最先考虑的就应该是作为主体的"人〃的问题。

首先,人作为这个世界的主体,作为思维意识的主体,他应该是感性的,现实的,实践的人, 其中最主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在于人的存在方式应该是实践的存在方式。

在马克思短小而精悍的著作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开篇即批判的指出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共同缺点在于不理 解"真正的、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他还进一步指出:"社会生活在其本质上是实践的。"

正是由于不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旧唯物主义只是直观的把握人的生命活动,而唯心主义则是抽象的理解了人的社会生活。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活动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是人之为人的现实活 动,是社会生活的真实本质,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把人看作是实践的人的基础上,从而从实践的思维方式出发,批判地改造世界,最终实现解放人类,这也恰恰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任务所在。

马克思在《提纲》中认为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这也就是说,实践的本 质在于实际的改造世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以人为中心,

通过人、为了人的主体思维方式;是以人类解放的类主体思维方式;是超越的、创造性的、否定性的思维方式。

正如《提纲》最后一条所提醒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更是主张:"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的根本的思维方式,历史唯物主义借助实践的人的实践的思维方式为出发点,从而建立起改变现实社会、改变人的生存环境、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远大理想。

由此可以说,历史唯物主义视域内人的存在方式即是实践的存在方式,以此为基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从实践的人和实践的思维方式出发来解决人的最实际、最突出的问题一"改变世界"。

二、实践构成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

实践能够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根源和发展动力,不仅仅在于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方式是实践的存在方式以及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更重要还在于实践能够构成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这也就是说实践能够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逻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小的方面:

首先,实践可以使历史唯物主义区别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首先揭示了 "从前的_切旧唯物主义"的缺点在于"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进而又揭示了唯心主义"只是抽象的发展了""能动的方面"。

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批判,是立足于"人的感性活动"的实践去超越两者的,他说:"全部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这就表明,如果没有以"人的感性活动"为理论根源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不可能超越旧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批判,不可能从根本上区别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这一新世界观是以实践为出发点的。

其次,实践还可以构成历史,历史就是人的感性活动的总和。"历史"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新世界观的解释原则,"’历史‘是追求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过程,是实现人对世界的否定性统一的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 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赴,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而且,这是人 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曰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实践,实践是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条件。

另外,在《手稿》中,马克思还提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 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这就更明确表述了实践不单是历史的基本前提,还是历史的组成部分。这样一来,就足以证明了实践对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

从实践能够使历史唯物主义区别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并且能够构成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的解释原则,也就是说实践能够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逻辑这一意义上来说,更加突出了实践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新世界观的基础性意义一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根源和发展动力。

(4)唯物史观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历史唯物主义的特征:

一、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观察人及其活动,能准确的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

二、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⑸ 结合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我国当前的环境问题及策对

当前我国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电源结构不合理将加剧煤炭供应和铁路运输压力

为解决当前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国内出现了电力项目建设高潮,预计2004年、2005年将分别新增发电装机3500万千瓦、4800万千瓦。由于新增发电装机有相当一部分是火电,如2004年预计投产2600万千瓦火电机组,相应的电煤需求也将在2003年8.8亿吨的基础上增长7000至8000万吨。

最近两、三年我国煤炭产量高速增长。按照国家统计局和煤炭协会的估计,2003年我国原煤产量16亿多吨;今年上半年原煤产量8.8亿吨,同比增长15%。目前我国煤炭产量的增长,主要通过大型煤矿超能力生产和乡镇小煤矿产量急速增加实现,而这种高强度大幅度超能力增产,将使煤炭行业的产能比进一步失调,进而影响煤炭连续稳定供应。

此外,能源需求(特别是电煤)的高速增长也造成了全国运输紧张。今年上半年全国铁路煤炭运输4.8亿吨,同比增长12.2%,比全路货运量平均增幅8.7%高出3.5个百分点,达到历史新高,但仍不能满足煤炭运输的需要。如果不优化电源结构,不合理布局电源项目,铁路运输瓶颈将长期存在,扩大电源建设、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目标也无从实现。

2、煤炭价格机制存在缺陷,“煤、电价格之争”已对经济稳定持续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在我国现有的资源条件下,电和煤已经成为能源供应链上相关性和依存度相当高的产业。90年代初期进行的煤炭工业体制改革使得除发电用煤外,煤炭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现在发电用煤也实行市场价格,但电价受到国家控制,不能随意调整,相应地,电煤价格调整也受到制约。

近年来随着电力紧缺的加剧,燃煤机组急剧增长,电力用煤在煤炭产量中的比例不断提高,目前已达到50%左右。而合同电煤价格与煤炭的市场价差也在逐年加大,目前市场煤炭价格普遍大大超过电煤供应价格,最高价格差已经接近150元/吨,煤电价格矛盾增加。

为疏导电煤矛盾,国家在半年内两次调整电价以抵消煤价上涨对电力发展的影响;但是“计划不如变化”,电价的调整尚未到位,煤炭的价格就又涨了。伴随着煤、电紧缺的形势,电和煤的价格轮番上涨,已经成了我国经济生活中难解的怪圈。产生上述现象很大程度在于煤炭价格机制不合理,频频发生的煤、电之争,昭示着煤炭的进一步市场化改革和电煤价格的放开,已是十分迫切。

3、电源建设前期工作出现“跑马圈地、盲目布点、无序开发”

电力体制改革,厂网分开后,适逢缺电局面,五大发电集团纷纷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谋求电源建设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的“跑马圈地”,“争抢资源”。目前这种资源端竞争出现的问题是:1)项目前期工作落后,前期项目储备资金不足;2)建设地点好,经济效益好的电源项目大家抢着建,地处偏僻、经济效益差的电源项目无人问津。

电源资源的省级壁垒开始显现,保护地方投资者的倾向有所抬头;而国家尚未形成对电源进行科学合理规划的调控机制,现行的宏观调控手段也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行政管理手段失效。

电力项目开发的市场机制不成熟,通过竞争方式择优选择投资者的做法有待完善和规范,项目资源开发秩序无法建立。

4、石油需求快速增长,对外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但缺乏应对国际市场油价波动的措施

世界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有较大发展潜力,可保证中长期稳定供应。截止2003年底,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1567亿吨,探明储量比上年略有增加,储产比约为4:1。近十年来,我国石油消费保持了年均5.5%的增长率,并且有逐步加快趋势,预计2004年我国石油消费将达2.8亿吨,甚至更高;在石油消费逐年递增的同时,我国对进口石油依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2003年我国净进口石油9000多万吨,2004年可达1.1亿吨。受多种因素影响,国际市场油价波动频繁,而我国缺乏应对高油价的防范措施,特别是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对国际市场油价的影响力却很小。

虽然高油价会促进节油、代油技术的研发,但如果没有更好的应对措施,单靠贸易保证国内石油供求缺口,必然会对国民经济造成负面影响,有关专家对我国1993-2000年的GDP、石油进口数量和价格波动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油价每上涨1%并持续一年时间,将使我国GDP增长率平均降低0.01个百分点。长远来看,我国石油将依靠国际市场满足国内需求乃大势所趋,迫切需要我国采取积极策略,在稳定、安全供应石油方面做出探索,从国际价格的被动承受者变为积极影响者,减缓油价波动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冲击。

5、西南水电产区高耗能行业畸形发展,给当地环境、能源、运输带来巨大压力

在世界范围内,水电开发与高耗能产业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目前,我国高耗能工业布局正逐步从沿海向水电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转移。与国外高耗能企业推动水坝建设不同的是,我国西南高耗能工业大多由地方政府大力推动起来的。在水电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在大上水电站的同时,高耗能产业“遍地开花”,几乎所有已经和正在大力开发水能的市、州、县都在发展耗能产业。并且有不少高耗能产业都是面向国际市场生产,产品出口国外。

2002年下半年以来,国内能源趋紧,而此时西部的高耗能工业企业依然享受优惠电价;在国家三令五申取消高耗能工业优惠电价之后,一些地区依然我行我素,利用地方电网独立运行的“优势”,继续给予高耗能工业优惠电价。“一高一低”间的巨大反差,使高耗能产业一时间成了暴利行业,西南水电富集区成了高耗能工业发展的“乐园”。同时,西南一些老水电厂也“近水楼台”,利用低价电自己投资生产高耗电产品,这些企业往往设备简陋,技术不成熟,污染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已有高耗能企业建自备火电厂的现象。如果没有切实措施,东部高耗能企业也会到西南“圈水”建自备水电站,然后将企业转移到西部。如果任由这些低门槛发展的高耗能产业畸形扩张,不仅会加重我国能源紧张局面,还会严重污染西南地区的生态环境;如果仅为高耗能行业大建水坝,更会使脆弱的西部生态环境雪上加霜。

6、宏观调控政策总体执行良好,但仍然存在落实不积极的问题,这将会给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控制埋下隐患

这说明,仅仅依靠产业政策和行政指令还不足以保证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必须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励政策,要与法规条例政策(凡不符合能效标准的电气装备、产品一律不准生产)相配合,要与市场配置资源(竞价上网)相结合。

7、能源需求侧管理缺乏长效激励机制

由于电力供应紧张,各地纷纷采用能源需求侧管理(DSM)的方式,利用价格杠杆,实施差别电价,移峰避峰,引导科学用电,调整负荷曲线,减少限电、拉闸的现象发生。缺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能源需求侧管理机制的发展。

从国外实施“需求侧管理”的本意看,它是在不牺牲用户的生活品质和生产能力,通过科学使用能源的合理技术,来实现有效降低负荷,减少能源消耗,而且这些技术的投入最终具有较好的经济回报。

目前我国针对电力短缺实施的需求侧管理只是提倡蓄冷、蓄热等转移负荷技术措施,对于使用节能灯、节能变压器、节能电机、节能家用电器,以及以天然气冷热电联产技术替代电力采暖、电力空调和电力供热水等内容关注很少。

从长远看,能源(电力)需求侧管理不仅仅是为了应对目前的能源(电力)供应紧张,更要在未来我国能源(电力)供求基本平衡的状况下,通过市场手段,鼓励用户或消费者主要改变用能(电)方式。而这方面我国能源需求侧管理的经济激励政策仍嫌薄弱,特别是长效激励机制较为缺乏,这使得需求侧管理能否得到长期有效实施有较大不确定性。

8、能源统计体系亟待完善

可靠的能源基础数据体系有益于政府的宏观决策。机构改革之前,各部委均有相应的节能机构以及地方节能管理机构,在能源基础数据的收集、分析方面具备比较好的条件。但机构改革以后,过去的一套节能管理体系相应取消或弱化,影响了能源基础数据的获取,也缺乏对能源基础数据的客观分析。能源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性长的特点,能源基础数据的不可靠、忽高忽低都会影响能源决策、能源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能源生产、消费数据的戏剧性变化凸显了转型时期加强能源数据的收集、统计工作的难题,能源统计体系不完善导致我们缺乏可靠的能源数据,无论对能源供求现状的分析而言,还是对能源决策都带来了很大困扰。

政策思考与对策建议

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设定全社会可持续的能源需求目标,促进节能型社会的建立;重新思考能源结构和发展战略问题,促使我国能源尽快向多样化方向进行调整;改革政府的能源管理体制,建议组建统一的政府能源管理部门,以体现国家整体利益,统筹能源各产业的发展和利益协调,严格按照“政监分离”的原则,组建职能相对集中、独立的监管机构;积极推进能源领域的体制改革,并通过税收政策、环保折价、价格监管等改革措施,形成各能源产品合理的比价关系,以有利于能源结构优化和调整;树立能源大国思想,采取综合措施,保证我国石油供应安全。积极实施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加快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积极参加国际性和地区性能源合作组织,积极鼓励石油公司加快分享海外油气资源的节奏,扩大分享比例;加强煤炭生产能力建设,统一认识,加快核电发展;进一步采用经济手段限制煤炭及高耗能产品的出口;建立可靠的能源数据体系和定期能源形势公布制度,支持政府的宏观决策。

⑹ 结合马克思唯物主义史观基本原理,地理环境对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的作用的主要表现

唯物史观是指马克思主义者所揭示的历史观.具体包括;1.社会发展动力论,即生回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有反作用;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论,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3.领袖和群众的关系论,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等

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自然前提是: A、全部自然界B、生产方式 C、生产力D、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抄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场所。

地理环境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生存手段和生产资源。没有一定数量的人,社会就不能形成。因此,人口因素是一个社会的自然前提。

同时,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物质事物的生产,也依赖于人自身的生产。没有人口资源,社会自然灭亡,人口大量减少,劳动力资源缺乏。因此,社会不能发展,社会生产不能进行。因此,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7)唯物史观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人类社会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3、社会历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4、劳动发展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


5、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6、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有反作用。


7、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