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环境保护
Ⅰ 高中地理的各类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要最全的)
一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全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把环境保护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公开环境信息,推进公众参与。
二是统筹规划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打破行政区划的分割,进行全国一盘棋的战略规划。根据各地的人口规模、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增长方式,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
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节约意识和环境意识,宣传循环经济理念。按照“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为核心,努力实现产业生态化,治理污染产业化。
四是强化环境管理。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根据环境容量或控制目标的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对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制度;强化环境准入,严格执行重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建立严格的产业淘汰制度,将保护环境作为重要依据来制定产业政策,公布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淘汰名录。
五是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坚持和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执法监管体制。
六是完善环境法治。进一步加强环境立法,加快配套的环境法规的制定进程,加重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
七是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坚持“污染者负担、治理者受益”的原则,合理确定城市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标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垃圾治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鼓励污染治理产业化,促进专业化集中治污,培育市场化运作机制;推进环境咨询服务业市场化进程。
八是健全环境经济政策。研究探索和运用有效的经济手段加强环境保护。
九是加强环境科研和能力建设。开展环境政策法规、重点地区和重点环境问题、环保产业等方面的研究及技术示范;加大环境监测、应急体系、宣教能力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国家环境监测网络。
十是加强国际环境合作。认真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承担我国保护全球环境的责任,树立负责任的国家和政府形象。通过履约和国际合作,促进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完善有关产品和生产工艺的环境标准。
Ⅱ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复习提纲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2)人为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危害的不可预见性:举例2、过程的不可逆性:举例3、规模的全球性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重金属污染:
污染物:各种重金属 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
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
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5、湖泊沼泽化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人类活动(水体富营养化与围湖造田)加快了这一进程
海洋石油污染
1、污染源: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
2、污染物:石油
3、危害:
直接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底栖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
间接危害:石油在氧化分解过程中,因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会间接地对生物造成危害
5、怎样清除石油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 静水环境④围栏:小面积油污, 静水环境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⑥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
▲水污染的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一.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1)宏观性控制对策: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2)技术性控制对策。如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促进工业废水与城市生活污水的集中3)管理性控制对策,如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二.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1)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2).城市废水的防治的防治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3).在缺水地区应积极将城市水污染的防治与城市废水资源化相结合4).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5).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三.农村水污染防治对策:1.发展节水型农业2.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3.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
固体废弃物(通常称为垃圾)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当代垃圾产生的环境问题:1、自然环境对固体废弃物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2、传统方式:用垃圾和粪便堆肥,使有机质回归土壤,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注意:上述两种方式,不能处理所有的固体废弃物。3、固体废弃物的危害:①大气②污染水体③污染土壤④占用耕地⑤影响环境卫生⑥危害人体健康
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一)固体废物减量化1.对城市固体废物2、对工业固体废物(二)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1.物质回收利用2.物质转换利用3.能量转换利用(三)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
影响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⑴污染物排放量大小:若排放量小,则易扩散⑵气象条件:风速、风向、气温、湿度、云况、辐射等凡是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⑶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与危害: 碳氧化合物,主要指CO, 50%来自汽车尾气, 有毒.氮氧化合物,NO和NO2, 汽车尾气, 造成酸雨(硝酸型酸雨).碳氢化合物, 汽车尾气, 与氮氧化物形成光化学烟雾.氯氟烃化合物, 制冷剂,发泡剂, 破坏臭氧层,形成臭氧空洞.颗粒物, 矿物燃料的燃烧,汽车尾气,采矿,建材,冶金等工业企业和人类的农耕活动, 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硫氧化物(SO2), 含硫煤的燃烧, 造成酸雨(硫酸型酸雨)
可吸入颗粒物污染
1、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小于10微米2、空气污染指数(API):空气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各种污染物中危害最大的污染物的污染程度。例如北方绝大多数城市的首要污染物均为可吸入颗粒物3、可吸入颗粒物的利弊:(见课本P 26页)
利:刺激并锻炼人的免疫机能. 弊:①如果颗粒物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 ②颗粒物中如果含有较多病菌和病毒时,可能引发传染病 ③长期过量颗粒物,积聚在肺部,可能使人患“尘肺病” ④有些颗粒物沉积在肺部,还可能引起恶性病变
▲为什么北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以北京为例)?
①北方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严重,导致自然降尘多②燃煤③机动车尾气④建筑工地扬尘
▲怎样治理可吸入颗粒物污染?
①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燃煤②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达标排放③扩大绿化面积。建筑工地控制扬尘④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达标排放。
酸雨:
1、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PH值小于4.5的为重酸雨2、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分别形成 型酸雨和 型酸雨3、污染源:自然污染源: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放出大量酸性气体 人为污染源;工矿企业、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酸性气体,有色冶金工业排放酸性气体
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危害水生生物②使土壤酸化,危害土壤生态,农作物减产③腐蚀树叶,毁坏森林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损坏
我国酸雨类型以硫酸型酸雨为主(原因是燃烧高硫煤),汽车尾气造成硝酸型酸雨
南方比北方酸雨严重的原因:①南方有色冶金工业发达,排放大量酸性气体②南方土壤为酸性,大气中尘埃为酸性③南方大城市燃烧高含硫量的煤④南方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风速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⑤南方阴雨天气多
我国怎样防治酸雨:①建立酸雨控制区和SO2污染控制区②限制高硫煤的开采③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④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⑤加强废气中SO2的回收与利用
臭氧层破坏原因:①自然:太阳活动的自然因素②人为:人类向大气中排放消耗臭氧的物质(例如:氯氟烃类化合物)
全球气候变暖原因:①自然:全球气温处于波动上升期。②人为:人类活动(矿物燃料的燃烧、森林的破坏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导致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增多,CO2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能源生产和消费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调整能源战略是大气污染防治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
▲2、措施:①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②开发洁净煤技术③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④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⑤其它,如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生产布局,植树造林,控制地面扬尘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淡水资源短缺:1、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水资源的多少的指标----------多年平均径流量 2、淡水资源短缺的实质---------供与需的不平衡问题
淡水资源短缺地区分布:世界主要分布在中东与非洲。我国主要是分布在华北与西北地区
一世界淡水资源短缺原因: 自然原因:①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总量有限。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湖泊,浅层地下水 ②淡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不均。国家多年平均径流量排名: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尼、中国
人为原因:③淡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④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增长快
淡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危害:①制约经济发展②影响粮食生产安全③损害生态环境④损害人体健康⑤引发国际冲突
二中国淡水供应与需求
▲1、短缺原因:自然原因:①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②地区分布不均③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④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大增 ⑤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
⑴我国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时间: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⑵我国不同地区差异:南方地区:(以上海为例)水资源总量丰富,多水带――水质型缺水 原因:水污染严重. 华北地区:(黄河,淮河,海河)总量不丰富,过渡带,缺水最严重――资源型缺水 原因:自然原因:①降水量少,季节、年际变化大②流经本地区的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③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④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 西北地区:总量不丰富,缺水带——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用水。带来生态问题,如土地荒漠化加剧
地下水超采的后果:地面沉降,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恶化
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开源:①修筑水库②开渠引水③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④废水处理再利用⑤海水淡化⑥人工降雨。节流:农业:①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②发展节水农业。工业:③提高用水效率④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⑤实行污水资源化⑥发展清洁生产
▲2、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
开源:①修筑水库――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问题②开渠引水――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问题③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④废水处理再利用⑤海水淡化⑥人工降雨。 节流:农业:①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②发展节水农业。工业:③提高用水效率④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⑤实行污水资源化⑥发展清洁生产。 生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植树造林 。 其他:提高水价,增强公民节水意识,制定水法,调整产业结构
二、耕地日渐减少
世界耕地需求趋势:耕地资源供不应求,耕地资源不足
世界可耕地资源面临不足的原因: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土地退化,使可耕地面积减少②人口急剧增加,所需耕地越来越多③非农业用地不断增加
二、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压力
▲1、我国耕地资源面临不足的原因:①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不大,人均耕地少②耕地分布不均,人均耕地水平差异大③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④中低产田多,不合理利用耕地导致土地退化和耕地污染严重,加剧耕地不足
2、我国耕地比重小的原因―――山地多,平原面积小,干旱面积大
3、我国近年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自然原因:灾毁耕地 人为原因:生态退耕;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
4、我国耕地分布:主要分布在400MM等降水量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黑龙江、内蒙古人均耕地最多
5、注意三点:①人口不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逐步下降②人口数目多的时期,人均耕地少③人口增长快的时期,人均耕地减少快
6、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印度 世界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美国
耕地供需矛盾实质是人地矛盾,控制人口增长是解决此矛盾的关键
三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耕地的利用与保护:1、我国土地基本国策:分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2、我国土地利用核心问题:护有限的土地资源▲3、我国在解决土地现状与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时,采取的措施
①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的措施②提高土地利用率③提高耕地质量
土地退化的防治:1、土地退化的定义:地资源的质量的降低,自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2、土地退化的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异常;全球变暖 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乱砍乱伐;水资源的不合利用;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污染3、土地退化的表现-------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质量下降4、土壤侵蚀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5、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地区, 土地退化现象:西北地区, 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 北方地区, 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盐渍化,土壤侵蚀 南方地区, 土壤侵蚀,污染造成的土地质量下降为主 青藏地区, 寒漠化 6、我国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
石漠化:发生地:我国的云贵高原,两广丘陵地区(亚热带湿润,喀斯特地区)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原因:自然:①坡度陡峻②土层浅薄③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强度大 人为:①过度砍伐②毁林开荒③陡坡开荒
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为例: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原因:自然:①黄土土质疏松②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③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①破坏植被-----农牧业方式的改易,营造宫殿,樵采,战争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中不注意环保④人地矛盾突出
江南丘陵:红色荒漠;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原因:自然:①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②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稳定③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 人为:①毁林开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突出
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外力作用:风蚀作用 原因:自然: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表覆盖深厚的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农垦④水资源的利用不当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⑥人地矛盾突
7、土壤侵蚀的防治原则:①建立“防、治、 用”相结合的体系②将防治工作与消除贫困、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贯彻预防为主,使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8、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①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营造经济林②工程措施:修建水库,修梯田,淤地坝③农牧业措施:等高耕作,使用有机肥,适时耕作,舍饲养畜
复习9.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1.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2.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4.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相对数量少
三、一些矿产资源频临耗竭
中国矿产资源供需矛盾的原因:①总量虽丰富,而人均占有量低②富矿少,贫矿多,加之开采中采富弃贫,使矿产品品位下降③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与生产力的布局不匹配
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能源分类:
产生的方式: 可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是指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千百万年前理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又称为化石能源,它们是当今世界中一次能源的三大支柱,构成了全球能源家族结构的基本框架。一次能源中还包括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以及核能等。二次能源是指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经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电能是最主要的二次能源。电能是从其它形式的一次能源转化而来的。焦炭、汽油、煤气、沼气等。
按形成和来源:与太阳有关的能源:太阳能、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水能、风能、波浪能、海流能 与地球内部的热能有关的能源:地热能、温泉 球一月球一太阳相互联系有关的能源:潮汐
按利用时间长短:常规能源:已大规模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等 新能源:正在研究开发和利用的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生物质能(沼气)等
按性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一化石燃料的分布:1、煤的分布:北半球多于南半球▲2、煤带:世界:欧亚大陆煤带:从我国的华北向西经新疆,横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德国,法国直到英国 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 南半球的煤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南非 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其中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的储量最多,南方除贵州外,均严重缺煤。▲3、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 主要油田分布区:世界, 东半球, 从地中海地区经中东到印尼, 中东,北非蕴藏量最丰富。中东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区, 西半球, 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美国西部 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到哥伦比亚 中国, 东部, 大庆、辽河、大港、中原、胜利等油田和沿海大陆架 西部, 塔里木、柴达木、准噶尔三大盆地及吐鲁番----哈密盆地
二化石燃料的消耗与前景:1、发达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高;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低 2、中国能源消耗总量仅次于美国(原因:人口多,利用率低),人均消耗能源水平很低。
三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以煤炭为例:开采, 破坏地表,如露天开采会引发滑坡、崩塌,井下采煤会导致采空区地面塌陷;煤炭堆放要占地,废渣可能会自燃;矿山排水造成水土环境污染;等等。运输过程可能会污染空气、水与土壤;煤炭的堆放要占地,可能破坏景观,造成污染。 会产生大量的CO、粉尘以及多种芳烃化合物,污染空气;释放大量的CO2,造成全球增温;释放SO2和氮氧化物,导致酸雨的形成,进而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并可能改变土壤性状,危害农作物与森林生态系统。
▲四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1.采用科学方法开采化石燃料资源,提高资源的回收率,改变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破坏矿产资源的现象,减少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严重耗损。2.在能源资源开发与使用中,环境保护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要防止各种有机、无机污染物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进入大气、水体、土壤,引起环境污染问题。3.在矿区生产中应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因开采能源而扰动、破坏土地,造成地面塌陷时,由采矿者负责进行复垦,恢复到可利用状态。4.对化石燃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包括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实现脱硫,推广洁净煤技术等,减少在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5.实行能源结构改革,在化石燃料中尽可能使用天然气,用可再生能源的代替化石燃料资源
二、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
1、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能源结构已经由石油时代逐渐过渡到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核能、水电等多种能源互相补充、竞相发展的时代。
2、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必要性: ①从全球发展趋势看,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人类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②化石燃料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由此引发的全球环境问题日益显著。
所以,今后世界能源的总趋势是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和高效、清洁的能源技术。
3、能源消费结构:是指消费的各类能源分别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占70%左右,而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天然气为主,占60%左右,煤炭只占30%左右。
一太阳能:最重要的一种可再生能源 1、太阳能的优缺点: 优点:①能量巨大②清洁无污染③可再生,用之不尽 缺点:①能量分散,密度低,利用困难②受天气影响大,只能在晴天使用
2、太阳能的利用方式:①光热转换②光电转换
3. 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 四川盆地太阳能贫乏(原因?)
3、影响太阳能分布的因素: ①纬度: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纬度高,太阳辐射弱 ②天气:晴天多,获得的太阳辐射多;阴天多,则少 ③地势:地势高,大气稀薄;地势低,大气层厚 ④大气透明度: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透明度差,则弱
4、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①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洁净,透明度好,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②晴天多,日照时间长③纬度低,太阳辐射强 四川盆地太阳能贫乏的原因:雨多,雾多,晴天少 台湾、海南岛西南部太阳能丰富的原因:地处夏季风的背风坡,晴天多
二风能:1、风能的优缺点:优点: ①可再生②清洁无污染③风力发电,成本较低 缺点:①能量密度低②受季节限制,风速不稳定③储存、输送困难
2、我国风能分布规律:空间:北方>南方 ;从海边向内地迅速减弱,内陆又增强 时间:冬春>夏秋
3、风力发电站选址:年平均风速高,风力较稳定地区
三水能:使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 1、水电的优缺点:优点:①可再生②清洁,无污染③发电成本低④水电站建成后,兼有多种效益 缺点:①建站周期长②搬迁居民③发电量受水量季节变化影响④可能给库区及周围地区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2、图3.14,水坝建设对环境的有利不利影响
3、水能资源前五位国家:中国、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 水电比重最大国家:挪威,巴西
4、图3.15,我国水能分布(影响因素:河流径流量,河流落差) 西南:水量大;一二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中南:水量大;二三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西北:水量大;一二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华东:水量大;落差小 东北、华北:水量小;落差小
四潮汐能: 1、分布:狭窄的海湾,浅海,江河入海口2、优缺点:干净、无污染,阻碍船只和鱼类进出
五生物能:1、生物能传统利用方式:柴草,一方面造成环境污染,另一方面造成资源的浪费
2、新的利用方式:沼气(主要成分为甲烷),为新能源,制取受温度限制 南方利用时间长,北方利用时间短
3、沼气是农村比较理想的能源的原因:①原料丰富,可分散制取,就地使用②解决农村生活用能不足问题③缓解燃料同饲料、肥料间的矛盾④实现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增产⑤促进封山育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4、怎样解决我国农村能源不足问题:①营造薪炭林②发展沼气③开发小水电④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⑤推广省柴灶
六地热能:1、优缺点: 优点:①成本低廉②可再生 缺点:①开发技术难度较大,所需费用较高②可供开发的地点不多③更新速度慢④含有有毒物质,注意环保
2、分布:板块交界处地热能丰富
生态环境保护
1、森林是陆地上最强大、最复杂、最能长久存在的生态系统。2、保护森林,植树造林是生态系统保护的核心。
▲一、森林的生态价值:①调节气候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③吸收噪声,吸烟除尘,释放氧气,净化空气④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⑤保护农田⑥美化环境 森林的经济价值:①制作家具②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 ③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④重要的建筑材料等 森林的生态价值比经济价值更大,人们把森林比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首要价值:改善生态环境
明确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三北防护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侵袭,改善沿海生态环境 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城市绿地的作用: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吸收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红树林: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
▲二、森林破坏的后果: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物种灭绝
▲三、林破坏的原因:①过度的焚耕开垦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③商业性采伐④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⑤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⑥战争,森林火灾
8、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繁的原因:自然:①流经湿润区,雨季长,降水量大,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②流域面积广,支流多③有些年份季风活动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南北支流洪水与川江洪水叠加④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特别是荆江段,地势低洼,河道弯曲,水流不畅⑤中游无足够的调洪和滞洪场所 人为:①中上游山区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河流洪峰流量增大②中上游山区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泄洪能力下降③中下游,由于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湖泊萎缩,调蓄洪水能力减弱
▲我国森林保护有哪些措施:①加强法治,严禁滥砍滥伐②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自然保护区③计划采伐,采育结合④植树造林,积极营造人工林⑤鼓励保护性开发,改变山区经济结构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天然草地的分布:降水不够丰沛的地带。经济价值:发展畜牧业的基地
▲生态价值: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
▲草地退化人为原因:人口增加->畜牧产品需求增加->超载过牧->草场退化 草地退化表现:草群变得稀疏低矮,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
▲我国草地退化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⑴原因: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降水减少③鼠害,虫害严重。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乱采滥挖④滥捕滥猎野生动物⑤人工管理少⑥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⑵治理措施:①实行禁牧、轮牧制度②变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为牲畜舍饲、半舍饲方式③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④建立饲草料基地,建设“草库伦”⑤优化畜群结构,合理放牧⑥退耕还草,严禁滥牧,滥垦,滥挖
湿地的。
Ⅲ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知识点
▲环境可持续发展
1、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重金属污染: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
1、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2、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3、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海洋石油污染
1、怎样清除石油
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 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
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在静水环境 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
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 ⑥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
▲水污染的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 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的发展 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1) 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
1. 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
2.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3. 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
(2) 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
1. 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
2.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
3.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3)农村水污染防治对策
1.发展节水型农业
2.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
3.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
(1)固体废物减量化
1.对城市固体废物:逐步改变燃料结构,净菜进城、减少垃圾生产量,加强产品的生态设计,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搞好产品的回收、利用的再循环
2、对工业固体废物: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发展物质循环利用工艺
(2)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
▲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
⑴污染物排放量大小:若排放量小,则易扩散
⑵气象条件:风速、风向、气温、湿度、云况、辐射等
凡是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⑶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大气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的北方城市的原因(以北京为例)
①北方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严重,导致自然降尘多
②燃煤 ③机动车尾气
④建筑工地扬尘
▲大气污染物的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治理
①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燃煤
②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达标排放
③扩大绿化面积。建筑工地控制扬尘
④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达标排放。
▲大气污染物酸雨:
1、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PH值小于4.5的为重酸雨
2、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分别形成硫酸型酸雨和硝酸 型酸雨
3、污染源:
自然污染源: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放出大量酸性气体
人为污染源;工矿企业、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酸性气体
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②使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③腐蚀树叶,毁坏森林
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损坏
我国酸雨类型以硫酸型酸雨为主(原因是燃烧高硫煤),汽车尾气造成硝酸型酸雨
我国酸雨80年代出现在西南地区,90年代扩大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目前已扩展到华北和东北地区
▲怎样防治酸雨
①建立酸雨控制区和SO2污染控制区 ②限制高硫煤的开采
③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 ④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
⑤加强废气中SO2的回收与利用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①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②开发洁净煤技术③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④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
⑤其它,如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生产布局,植树造林,控制地面扬尘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淡水资源短缺:
淡水资源短缺地区分布:世界主要分布在中东与非洲。我国主要是分布在华北与西北地区
1、原因:
自然原因:①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总量有限: 河流,湖泊,浅层地下水
②淡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不均, 平均径流量排名:巴西、俄罗斯、加拿 大、美国、印尼、中国
人为原因:③淡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④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增长快
2、新加坡是热带雨林气候,但新加坡是缺水国家,试分析其原因
①陆地面积小,地表径流少 ②经济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淡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危害:
①制约经济发展②影响粮食生产安全③损害生态环境④损害人体健康⑤引发国际冲突
▲我国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
时间: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⑵我国不同地区差异
南方地区:(以上海为例)水资源总量丰富,多水带―――水质型缺水
原因:水污染严重
华北地区:(黄河,淮河,海河)总量不丰富,过渡带,缺水最严重――资源型缺水
原因:自然原因:①降水量少,季节、年际变化大
②流经本地区的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③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
④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
西北地区:总量不丰富,缺水带――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用水带来生态问题,如土地荒漠化加剧
3、长江以北地区人多,地多,水少,水土资源不匹配,水资源最紧张,缺水问题最突出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开源:①修筑水库②开渠引水③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④废水处理再利用⑤海水淡化
⑥人工降雨
节流:农业:①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②发展节水农业
工业:③提高用水效率④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⑤实行污水资源化⑥发展清洁生产
※海水淡化――――目前,中东一些产油国建立了实用性海水淡化工厂
生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植树造林
其他:提高水价,增强公民节水意识,制定水法,调整产业结构
▲耕地日渐减少
1、世界可耕地资源面临不足的原因:
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土地退化,使可耕地面积减少
②人口急剧增加,所需耕地越来越多
③非农业用地不断增加
2、我国耕地资源面临不足的原因
①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不大,人均耕地少
②耕地分布不均,人均耕地水平差异大
③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
④中低产田多,不合理利用耕地导致土地退化和耕地污染严重,加剧耕地不足
3、我国耕地分布:主要分布在400MM等降水量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黑龙江、内蒙古人均耕地最多
6、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印度;世界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美国
※耕地供需矛盾实质是人地矛盾,控制人口增长是解决此矛盾的关键
▲我国在解决土地现状与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时,采取的措施
①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的措施②提高土地利用率③提高耕地质量④土地退化的防治
▲我国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
1、石漠化:发生地-------我国的云贵高原,两广丘陵地区(亚热带湿润,喀斯特地区)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原因:自然:①坡度陡峻②土层浅薄③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强度大
人为:①过度砍伐②毁林开荒③陡坡开荒
2、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为例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原因:自然:①黄土土质疏松②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③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①破坏植被-----农牧业方式的改易,营造宫殿,樵采,战争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③开矿中不注意环保
④人地矛盾突出
江南丘陵:红色荒漠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原因:自然:①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②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稳定③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
人为:①毁林开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突出
3、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
外力作用------风蚀作用
原因:自然: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表覆盖深厚的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农垦④水资源的利用不当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⑥人地矛盾突出
▲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
①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营造经济林
②工程措施:修建水库,修梯田,淤地坝
③农牧业措施:等高耕作,使用有机肥,适时耕作,舍饲养畜
▲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一次能源是指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太阳能、风能等
二次能源是指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电能是最主要的二次能源。
▲化石燃料的分布
1、煤的分布:北半球多于南半球
2、煤带:世界---------欧亚大陆煤带:从我国的华北向西经新疆,横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德国,法国直到英国
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 南半球的煤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南非
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其中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的储量最多,南方除贵州外,均严重缺煤。
▲3、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
主要油田分布区
世界
东半球
从地中海地区经中东到印尼
中东,北非蕴藏量最丰富。中东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区
西半球
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美国西部、
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到哥伦比亚
中国
东部
大庆、辽河、大港、中原、胜利等油田和沿海大陆架
西部
塔里木、柴达木、准噶尔三大盆地及吐鲁番----哈密盆地
4、思考:你认为西气东输在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西气东输是21世纪初中国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西气东输工程既有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协调东、西部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东部地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3、水能资源前五位国家:中国、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
水电比重最大国家:挪威,巴西
生态环境保护
▲滥伐森林的生态灾难
※森林破坏时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加速的,尤其是工业社会以来
原始森林:①亚寒带针叶林:存在于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②热带雨林:存在于非洲的刚果盆地、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东南亚等洲
▲森林的生态价值:①调节气候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③吸收噪声,吸烟尘,释放氧气,净化空气④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⑤保护农田⑥美化环境
※▲明确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
三北防护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侵袭,改善沿海生态环境
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城市绿地的作用-----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吸收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红树林----------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
▲6、森林破坏的后果: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物种灭绝
▲7、森林破坏的原因:①过度的焚耕开垦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③商业性采伐④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⑤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⑥战争,森林火灾
▲3、我国森林保护有哪些措施
①加强法治,严禁滥砍滥伐②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自然保护区③计划采伐,采育结合④植树造林,积极营造人工林⑤鼓励保护性开发,改变山区经济结构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
▲草地概念区分:
(1)草原——内蒙古草原、青海、甘肃的荒漠草原
(2)草场:草场可以认为是已被人们进行开发利用的草地。
(3)草坪:是人工建造并管理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草地。
(4)草甸:湿润条件下发育的多年生草本植被
(5)草地是一种泛指,草原、草场、草坪都被包括在其中。
▲2、我国草地退化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⑴原因: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降水减少③鼠害,虫害严重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乱采滥挖④滥捕滥猎野生动物⑤人工管理少⑥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⑵治理措施:①实行禁牧、轮牧制度②变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为牲畜舍饲、半舍饲方式③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④建立饲草料基地,建设“草库伦”⑤优化畜群结构,合理放牧⑥退耕还草,严禁滥牧,滥垦,滥挖
▲湿地的生态价值------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3)分布:东北三江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之一(成因: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②冻土广布,阻碍地表水下渗③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积水④河流泛滥);青藏高原上有着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三江源湿地自然保护区,哪三江?),对涵养水源、调节全球气候变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湿地减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时间漫长):①沉积物充满湖泊,沼泽②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
人为原因(时间短暂):①土壤侵蚀,导致泥沙大量沉积②围湖围海造田,导致湖泊和海滨滩涂面积缩小③环境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④引水灌溉、河流的该向,导致水量减少
▲我国湖泊面积减少
主要原因:过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围湖造田
产生的影响:调温、减少洪水、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功能丧失。湖泊面积缩减、水面缩小还往往导致湖水矿化度增加。
案例:洞庭湖面积缩小的原因:①泥沙淤积;②围湖造田
青海湖面积缩小的原因:①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降水减少,蒸发加剧②饮水灌溉,汇入湖泊水量减少;
中亚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①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降水减少,蒸发加剧②饮水灌溉,汇入湖泊水量减少;
中国西部湿地比较少的原因:地处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
▲保护湿地措施
①恢复和重建已退化和受损湿地②建立自然保护区③退耕还湿地,退耕还湖④基本建设,水利工程注意湿地保护⑤确定世界湿地日,国际合作,保护湿地
▲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世界上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热带雨林和珊瑚礁
人类社会不同时期导致物种灭绝的原因:早期---狩猎和采集;现在---污染和破坏生态
▲保护生物多样性
①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②迁地保护,建动物园,植物园③离体保护,建基因库,种子库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特征
1、图4.16
地区名称
自然背景
主要生态问题
形成原因
自然
认为
大兴安岭西侧
大兴安岭西侧,内蒙古半干
旱草原区
森林破坏、土壤侵蚀(风蚀)、草地退化
半干旱草原地区,
降水少
过垦,过牧,过樵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西北干旱半
干旱荒漠
绿洲区
草地退化,土壤侵蚀
降水少
过度樵采,过垦,
黄淮海平原区
暖温带半
湿润黄淮海
平原区
土
壤
侵
蚀
风蚀,次生盐碱化
暖温带半湿润地区,春旱严重,
蒸发旺盛,多大风,地势低洼
人口密集,过垦严重;不合理灌溉
南方亚热带丘陵区
南方亚热
带丘陵区
水土流失
亚热带丘陵,降水 丰富, 河流发育
侵蚀强烈
毁林开荒,过度樵柴,陡坡开荒
亚热带的横断山区、云贵
高原
西南横断山区,
云贵高原
西部亚热带丘陵山地区
土壤侵蚀(水土流 失),森林破坏,
物种灭绝,
生物多样性锐减
亚热带丘陵山
地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坡度陡峻,
土层浅薄,降水丰富
毁林开荒,过度樵柴,陡坡开荒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高
寒地区
土壤侵蚀(冻融侵蚀,冰川侵蚀),
草地退化
高寒地区,气候变化,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活动的影响
▲6、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分布区域
自然背景
主要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中温带、亚热带边远山区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属半干旱干旱草原区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湿地萎缩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属湿润低平原湖泊海洋边缘地区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生物多样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物种资源丰富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
实行禁渔期制度
土壤侵蚀(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半湿润湿润丘陵地区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荒漠化
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属半干旱内陆或春旱严重地区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
a)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b) 绿色消费,环保选购
c) 重复使用,多次利用
d) 分类回收,循环再生
e) 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Ⅳ 高中地理求《环境保护》的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作为开篇,首先要从总体上认识人类生存的环境,以及日趋严重并难以摆脱的各种环境问题,并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正确的人地观,从而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本章学习的目的在于转变观念。
本章重点与难点分析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地理环境的范畴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于地理环境的范畴,在不同的书上有不同的定义,本教材选用的是我国环境法中的环境概念,同学们也可参照其他的资料以便对地理环境做深入的理解。
·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特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教材列举了4项基本成因,阐述了四对基本矛盾,其中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性原因,成因2是直接原因,并与成因1具有关联性,成因3和4是包含社会道德伦理问题,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环境问题的表现在以后的章节要具体讲述,至于特点则一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自己总结完善。
·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提出了新的环境观和发展观。新环境观的表述是:人类只有同环境保持协调与平衡,才能实现生存与发展的双赢,并称之为“天人合一”或“人地归一”的环境观。新的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观,在高中地理必修课和政治课中均出现,此处就内涵和本质作进一步强调。
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本章需要了解各类污染及其对污染的防与治。本章的目的在于学习某几类环境问题发生的机制、危害和人类目前采取的种种措施。
本章重点与难点分析
·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天然水的自净作用是重点也是难点,自净作用是环境遭受污染之后的一种本能反应,人类社会早期没有发生严重的污染危害事件,得益于环境的自净能力,这种能力也是环境容量的一种标志,也是环境污染发生的底线。自然界的净化作用发生的范围很广,但限于篇幅,本单元只侧重于水的自净作用,至于大气、固体废弃物的自净作用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并不是不存在。本节的第二个重点是水体污染物,三则案例讲述了三类污染物:重金属、植物营养素、石油。
·第二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其重点在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途径及危害,固体废弃物污染途径广,危害具有隐蔽性、长
期性的特点,一经发现,污染早已扩散,治理难度大,尤其要关注有害垃圾的收集与处理引发的社会道德问题。
·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重点在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上,尤其要认识能源消费结构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积极意义。
第三章 自然资源地利用与保护
资源地有限性和人类需求地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这个矛盾的突出表现在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它直接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与此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又进一步加快了资源的短缺,所以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是改善环境问题的核心。
本章重点与难点分析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重点学习资源枯竭的危害和原因,不同资源侧重点不同。水资源短缺的危害是重点之一,耕地问题重点在中国耕地面临的压力,分析我国人口、土地分布、城市建设、耕地质量与耕地问题之间的关系。矿产资源的枯竭不必面面俱到。
·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重点内容在化石燃料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上。
·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重点依然在人类面对资源问题时所采取的态度与措施。关于水资源的对策,主要从开源、节流两方面人手,并把水资源利用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结合起来。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是从两方面展开,一是总体上说明中国保护耕地的具体措施,注意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加以理解,或者以本县、本乡的耕地保护措施为案例,进行分析和归纳。二是对土壤侵蚀的具体保护措施,主要侧重水土流失区。荒漠化问题出现在下一章。
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与地理环境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在地球表层系统中,对生物生命活动起直接影响和作用的要素或因子的总合,称为生态环境。本章重点与难点分析
·第一节“森林及其保护”,森林强大的生态功能是教材的重点之一,只有理解森林的生态功能,才能通过各种案例和数据体会滥伐森林带来的生态灾难。
·第二节“草原退化及其防治”,产生草原退化的原因是重点
·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要强调对湿地概念的理解,湿地消失的人为原因是本节的重点,湿地的保护措施是另一个重点,有些是具体的工程措施,可以通过讨论来明晰其中的原理。
·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关于生物多样性问题,生物必修教材中已有详细讲解。作为地理学科,此处着重明确前三节的内容与本节内容的因果关系,即生态系统破坏会引发物种的灭绝,并加速其灭绝。
·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重点是在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图上明确自然环境的差异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差异,是形成不同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在讲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时,主要掌握我国的几个大的举措,例如生态工程、重点保护区、重点防治工程等,并充分联系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和防治工程措施。
第五章 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
作为结尾,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把观念、认识落实在行动上。环境管理的概念是比较陌生的,早在1972年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就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解决环境问题首先要研究人类的社会活动(主要是经济活动)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原理。运用这些原理在发展过程的每一阶段(制定规划、执行规划、评价、调整规划的整个过程中)始终重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不仅考虑经济效果,也重视环境效果,通过全面规划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本章重点与难点分析
·第一节“认识环境管理”,其重点是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明确环境保护课程本身就是一种宣传教育手段。
·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重点是掌握全球对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明确我国的立场、态度与采取的行动。
·第三节“公众参与”,重点在于落实每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即知与行的统一,建议要在“知”的基础上,开展一次关于“行”的活动。
Ⅳ 高中地理环境问题专题复习
看看一下是不是你要找的:
环境与环境问题
首先要从总体上认识人类生存的环境,以及日趋严重并难以摆脱的各种环境问题,并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正确的人地观,从而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本章学习的目的在于转变观念。
本章重点与难点分析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地理环境的范畴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于地理环境的范畴,在不同的书上有不同的定义,本教材选用的是我国环境法中的环境概念,同学们也可参照其他的资料以便对地理环境做深入的理解。
·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特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教材列举了4项基本成因,阐述了四对基本矛盾,其中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性原因,成因2是直接原因,并与成因1具有关联性,成因3和4是包含社会道德伦理问题,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环境问题的表现在以后的章节要具体讲述,至于特点则一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自己总结完善。
·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提出了新的环境观和发展观。新环境观的表述是:人类只有同环境保持协调与平衡,才能实现生存与发展的双赢,并称之为“天人合一”或“人地归一”的环境观。新的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观,在高中地理必修课和政治课中均出现,此处就内涵和本质作进一步强调。
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本章需要了解各类污染及其对污染的防与治。本章的目的在于学习某几类环境问题发生的机制、危害和人类目前采取的种种措施。
本章重点与难点分析
·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天然水的自净作用是重点也是难点,自净作用是环境遭受污染之后的一种本能反应,人类社会早期没有发生严重的污染危害事件,得益于环境的自净能力,这种能力也是环境容量的一种标志,也是环境污染发生的底线。自然界的净化作用发生的范围很广,但限于篇幅,本单元只侧重于水的自净作用,至于大气、固体废弃物的自净作用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并不是不存在。本节的第二个重点是水体污染物,三则案例讲述了三类污染物:重金属、植物营养素、石油。
·第二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其重点在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途径及危害,固体废弃物污染途径广,危害具有隐蔽性、长
期性的特点,一经发现,污染早已扩散,治理难度大,尤其要关注有害垃圾的收集与处理引发的社会道德问题。
·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重点在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上,尤其要认识能源消费结构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积极意义。
第三章 自然资源地利用与保护
资源地有限性和人类需求地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这个矛盾的突出表现在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它直接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与此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又进一步加快了资源的短缺,所以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是改善环境问题的核心。
本章重点与难点分析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重点学习资源枯竭的危害和原因,不同资源侧重点不同。水资源短缺的危害是重点之一,耕地问题重点在中国耕地面临的压力,分析我国人口、土地分布、城市建设、耕地质量与耕地问题之间的关系。矿产资源的枯竭不必面面俱到。
·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重点内容在化石燃料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上。
·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重点依然在人类面对资源问题时所采取的态度与措施。关于水资源的对策,主要从开源、节流两方面人手,并把水资源利用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结合起来。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是从两方面展开,一是总体上说明中国保护耕地的具体措施,注意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加以理解,或者以本县、本乡的耕地保护措施为案例,进行分析和归纳。二是对土壤侵蚀的具体保护措施,主要侧重水土流失区。荒漠化问题出现在下一章。
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与地理环境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在地球表层系统中,对生物生命活动起直接影响和作用的要素或因子的总合,称为生态环境。本章重点与难点分析
·第一节“森林及其保护”,森林强大的生态功能是教材的重点之一,只有理解森林的生态功能,才能通过各种案例和数据体会滥伐森林带来的生态灾难。
·第二节“草原退化及其防治”,产生草原退化的原因是重点
·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要强调对湿地概念的理解,湿地消失的人为原因是本节的重点,湿地的保护措施是另一个重点,有些是具体的工程措施,可以通过讨论来明晰其中的原理。
·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关于生物多样性问题,生物必修教材中已有详细讲解。作为地理学科,此处着重明确前三节的内容与本节内容的因果关系,即生态系统破坏会引发物种的灭绝,并加速其灭绝。
·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重点是在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图上明确自然环境的差异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差异,是形成不同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在讲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时,主要掌握我国的几个大的举措,例如生态工程、重点保护区、重点防治工程等,并充分联系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和防治工程措施。
第五章 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
作为结尾,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把观念、认识落实在行动上。环境管理的概念是比较陌生的,早在1972年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就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解决环境问题首先要研究人类的社会活动(主要是经济活动)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原理。运用这些原理在发展过程的每一阶段(制定规划、执行规划、评价、调整规划的整个过程中)始终重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不仅考虑经济效果,也重视环境效果,通过全面规划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本章重点与难点分析
·第一节“认识环境管理”,其重点是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明确环境保护课程本身就是一种宣传教育手段。
·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重点是掌握全球对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明确我国的立场、态度与采取的行动。
·第三节“公众参与”,重点在于落实每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即知与行的统一,建议要在“知”的基础上,开展一次关于“行”的活动。
Ⅵ 高中地理《环境与保护》的知识总结
命题趋向:(1)从内容上,主要考查了我国的重大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海洋污染、沙尘暴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及其影响。侧重于考查问题的成因、危害以及预防治理措施。(2)从形式上,多以统计图表以及文字材料呈现信息,结合问题所在区域图,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题型大多以综合题形式出现,新课标区多以选做题出现,难度一般不大,内容、材料比较贴近生活。(3)从能力上,侧重考查学生读图提取有效信息、运用相关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人与环境的伙伴关系思想。可能会继续关注热点、重大环境问题,仍以图、文资料形式,考查某区域的环境问题的表现、形成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等。要多注意我国的突出环境问题以及重大工程、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后续影响。 测试要点一:环境与人类关系的发展 1.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依赖自然环境;2.农业社会:利用自然环境,主要从事种植和养殖活动;3.工业社会:对资源掠夺式开发,排放大量废物,人地对抗强烈;4.当代社会:多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谋求人地协调。测试要点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实质 :1.原因——①巨大的人口压力;②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2.实质:环境问题就是资源问题、发展问题;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酸雨蔓延;森林锐减;水体污染;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遭破坏。测试要点三: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1.水资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世界淡水资源短缺原因是(数量有限、分布不均、不合理开发与管理、总需求量增长快)2.土地资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①世界耕地资源严重不足;②土地退化严重(过度放牧、植被破坏、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土地污染);③中国土地资源面临的压力(耕地比重不大、分布不均匀、非农用地增长迅速、耕地质量差)。3.矿产资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需求量的不断增大,不合理的利用方式。测试要点四:非可再生资源(煤炭和石油)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1.主要措施:科学开采、环保并行、保护土地、能源结构改革。2.利用: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地热能等)。测试要点五: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1.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淡水短缺解决措施:(世界:开源,节流。中国:开发水源;节约用水;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污水处理和利用。)2.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利用与保护: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耕地质量;科学开发和整治土地。土地退化防治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牧业措施)测试要点六:生态环境问题 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森林资源锐减;草地退化;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2.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如: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测试要点七:环境污染问题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2.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环境污染主要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无节制地向环境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破坏自然环境,危害人体健康)3.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环境污染有日益加重的趁势测试要点八:环境污染的防治 防治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垃圾分类回收或作无害处理。 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特点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1.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我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主要有: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2.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达149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15.5%。20世纪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210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3.草原退化加剧 20世纪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21世纪初,我国90%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严重退化草原近1.8亿公顷,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牲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4.森林资源锐减 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有森林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据估计,我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近30多年来资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鳍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属于我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种。
Ⅶ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问题
由于水源地水质差容易增加污染;输水方向和我国河流走向垂直,增加主干河流发生洪灾的几率
土壤盐碱化. 重点流域的水土保持规划、工程、退耕还林、天保工程、自然保护区...
Ⅷ 高一地理环保论文
一、超越传统工业科技
人类有别于其它动物的特征之一,就是人类能创造和使用工具,还能用特殊的文字符号去解释自然。就是说,人类比其它动物更具有一种科技能力。借助这种能力,人类才能创造出大自然中本不存在的东西――人类文明。
科技在不断演化,人类文明也在不断演化。一万年前,在人口资源的压力下,人类由渔猎采集文明向传统农耕文明转型。传统农耕文明经历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青铜时代,中国的商朝和西周王朝属青铜时代。第二个阶段是黑铁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属黑铁时代。随着铁冶炼和铸造技术的普及,传统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因适应不了新生产力的要求而开始崩溃。直到秦王朝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一个“铁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华文明得以成型。农耕文明一万年以来虽有各种自然灾害和战争,但人类总的来说是稳定和安全的,因为当时的科技主流顺应了自然法则。传统的农耕文明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能力是有限的,对大自然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他们敬畏自然。中国四千年前的夏朝,规定春天不准砍伐树木,夏天不准捕鱼,不准捕杀幼兽和获取鸟蛋;三千年前的周朝,根据气候节令,严格规定了打猎、捕鸟、捕鱼、砍伐树木、烧荒的时间;二千年前的秦朝,禁止春天采集刚刚发芽的植物,禁止捕捉幼小的野兽,禁止毒杀鱼鳖。中国历朝历代,皆有对环境保护的明确法规与禁令。中国历代农民,都知道“取之于地用之于地”的道理,从土地上生产出来的桔杆,消费食物后的粪便,都作为农家肥再还到土地,保持了土地能量的循环使用,中国耕地经几千年而不退化。农民砍伐山林薪柴,也是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使村庄周围的燃料能永续利用。中国人口的膨胀也带来了周期性战争,而周期性的战争又将人口压缩回到自然资源的边界之内。世上任何科技系统,都应该限定在一定的资源范围内,支撑起特定的人口和文明形态。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科技,从来没超出人力畜力和铁制农具的范围。人们自觉地根据耕地、山林草泽和水的资源总量,来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由于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自我调节的、可持续利用的生存智慧,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因此延绵至今。
西方近代以牛顿力学、纺纱机、蒸气机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使人类脱离农耕文明,迅速奔向了传统工业文明。与传统农耕文明相比,传统工业文明通过全新的科技手段开发了更多的矿产资源,集约化地利用了更多的土地和森林,带来了人类财富和人口总量的膨胀,形成了一个以扩大物质消费为根本导向的社会。仅上世纪100年来所消耗的能源总量就远远超过人类几千年消耗量的总和。传统工业文明大量开发、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污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无限扩散,终于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逼了出来。人类终于深切感受到地球资源和环境的有限。所谓的现代化进程,就是将自然资源转化成可用财富的进程,所谓的现代化社会,就是人均资源消耗高、排污量大的社会。由于人口增加,由于物欲横流,由于工商业的发展需要,人均资源消耗量直线上升。以水为例,公元前每人每天耗水12升,中世纪约20至40升,18世纪增加到60升,而现在,发达国家的人均每天耗水量达500-600升。据有关材料统计,工业化国家每创造100美元的收入,约需要300公斤的自然资源,人均每年需要45000-85000公斤自然资源。中国如果要达到工业化国家的人均消耗水平,比如13亿中国人都将自行车换成汽车,那就不是2003年每天消耗546万桶石油的水平,而要变成每天消耗8100万桶,远远超过世界目前石油消耗总量,地球上有这么多资源供我们消耗吗?我们有能力对因此而产生的大量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吗?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因为全面承袭了西方传统工业的发展模式,更是因为中国对本土能源的过度消耗。从1990年到2001年10年间,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100%(从1.18亿吨到2.35亿吨),天然气增长92%(从114亿立方米到277亿立方米),钢增长143%(从0.67亿吨到1.63亿吨),铜增长189%(从72. 9万吨到211万吨),铝增长380%(从72.4万吨到354.5万吨)、锌增长311%(从36.9万吨到152.3万吨)、十种有色金属增长276%(从217万吨到816万吨)。人们在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而兴奋的同时,往往会忘记这些成绩背后的资源消耗、垃圾成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世界上的一切成功都是有成本的。有人算过,按目前的科技水平,中国的现代化需要有12个地球的资源来支撑。如果只有一个地球,我们也得把地球全部吃空才能现代化。道理再清楚不过,中国本来就人多地少,资源稀缺,而传统过时的工业科技却又偏偏指向了稀缺性和污染性资源,这种科技具有不可持续性。谁继续走传统工业文明之路,谁就走上了不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因此,我们必须探索新的、可持续的生态科技之路。
二、走向新的生态科技
在全球资源环境压力下,发达国家早已全力发展新能源和循环经济。我曾在《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一文中说,发达国家新能源的开发(氢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丰裕能源)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循环可再生利用,零垃圾与零排放)正将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转型阶段。谁最早转型成功,谁就是未来的主人。转型的关键在于探索“生态科技之路”。新能源和循环经济即是生态科技之路的核心。
从现有能源结构看,工业经济目前的化石燃料如石油、煤、天然气等都不能回收,燃烧后就消失了。更何况石油、天然气的储量仅够人类再使用40―50年。世界各国对此高度重视。美国一边在伊拉克打仗以保障石油的安全,一边全力发展新能源。今年初,美国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说:“我提议拨款12亿美元作为研究资金,使美国在制造无污染的氢燃料汽车方面领先全世界……我们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正在努力克服障碍,以便使这种汽车能早日从实验室走进商品展览室,而今天诞生的婴儿将会成为未来驾驶第一辆氢动力无污染汽车的人。请大家和我一起加入这个重要的创新行动,把我们的空气变得更加清洁,让我们的国家减少对其他国家能源的依赖。”布什要求在2040年用新能源替代石油进口。为什么偏偏要求到2040年呢?因为全球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400多亿吨,按目前产量,静态保障年限正好只有40年。如果没有发现新的大油田,到2040年时世界已没有石油供应美国。众所周知,美国人口只占世界5%,却消耗着世界能源总量的30%,但美国仍对自己的能源未来充满担扰而大张旗鼓地开发新能源,确令人深思。1980年,美国第一架太阳能飞机上天。1995年,美国政府颁发“绿色化学挑战奖”以鼓励绿色科技发明者。2002年,美国10辆太阳能驱动的汽车无声开动。过去的四年中,太阳能和风能连续以40%的速度增长。风力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能源,从1995年到2002年增长了6倍,从4800兆瓦特到31100兆瓦特。世界上现在的风力机组发电总量,已可满足4000万欧洲人的家庭需要。
从循环经济看,工业经济中的有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本身并不会消失,如铁、铜、铝等等。这样的资源只能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解决,使它们永远处于循环利用之中。几百年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丢弃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曾是实现经济增长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环境的恶化和环境运动的发展,随着资源成本的逐步攀升,逼使一些企业开始追求一种建立在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都可经过处理后再以资源的形式重新进入生产流程。这便是循环经济。丹麦取缔了燃煤能源工厂和一次性饮料生产线,首都哥本哈根32%的交通使用自行车。日本的《家电循环法》,使上百万台旧家电变废为宝;《汽车循环法案》使几百万吨旧汽车变废为宝;《建设循环法》使几千万吨建设工地废弃物变废为宝。日本还计划到2010年把垃圾掩埋量将从现在的7400万吨/年减少到3700万吨/年,到2050年计划减少到370万吨/年,最终达到“零垃圾”目标。
我们同时也注意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新能源和循环经济的技术皆有突破性进展,为什么迄今仍没有全面普及开来呢?这是由于传统能源与工业集团的阻挠,西方各政党受到强力制约。新能源和循环经济技术一旦普及,将对原有利益格局带来巨大冲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控制全球石油贸易的几大石油公司,尽管研制氢能与太阳能最有积极性,但他们为了现有的利益,将这些科研成果封锁在自己的试验室中,以知识产权的名义限制转让,特别是限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他们既要占尽现有石油利益格局下的好处,又要为石油枯竭时代的到来而“未雨绸缪”。在最后一滴石油没有被用干以前,新能源技术就难以真正普及。当然,由于规模限制,新能源和循环经济技术产品的成本也很高,也是普及受阻的另一原因。因此说,新能源和循环经济的普及,已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制度和利益问题。但反过来说,别的国家发展新能源和循环经济早一天晚一天问题不大,惟独中国不成。因为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容量已到支撑的极限,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新能源使用成为惟一可行之路。代价再高,成本再大,我们都得走。
集中资源干大事,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什么是中华民族长远的根本利益,我们要认清楚。面对眼前的能源和环境压力,我们少搞一些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少修一些对生态不利的大坝,少建一些怨声载道的豪华办公楼,少投资些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项目(如石油汽车),就可以积攒下办大事的钱。我们应充分发挥政府绿色引导和绿色控制的能力,打破一些权力部门和企业的垄断私利,将政府财政大规模投向新能源开发和循环经济,将政府的系列优惠政策去鼓励新能源开发与循环经济。在美国,每购买一辆使用新能源的汽车可减免联邦税2000美元;在丹麦,强有力的税收政策鼓励人们以风力发电。这便是我国未来绿色税收与绿色贷款的参照样本。新能源技术的使用,虽短期成本巨大,长期将占尽优势。政府应当积极支持那些走在生态科技前列的企业,使它们逐渐成为中国企业的主流,因为生态科技的主体是企业。政府还应当针对那些迫在眉捷的生态科技难题迅速推进,如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技术系统,如保障人体健康的污染防治技术,如大面积生态退化的修复技术,如区域污染治理的综合技术,如生态监测预警的科技系统等等。政府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更多地抓好公共事务管理;在抓好公共事务管理的同时,要抓一些关系国家民族未来成败的大事。这些大事,暂时无利可图但关系国计民生,是政府真正的义务。
中国本来就是在传统工业文明的迟到者。迟到就要挨打。1840年到1949年之间,中国受尽列强欺凌,内部也混乱不已。如今,我们不能在生态工业文明的路上再次落后,否则那心酸的大刀对火炮的历史仍会重演。试想,如果别人用的是太阳能飞机与氢能汽车,我们的飞机与汽车仍是用日趋枯竭而污染环境的石油,这样的国力如何与人家竞争?发达国家如果在能源结构和循环经济科技上取得根本性突破,从而决定放弃旧的工业经济科技转向全新的生态经济科技,那我们多年以极高环境成本所取得的经济成就统统将成为笑话。有人将传统工业文明称之为“从摇篮到坟墓的文明”,因为传统工业文明把自然这个生命摇篮变成了生命的坟墓。又有人将新出现的生态工业文明称之为“从坟墓到摇篮的文明”,因为它抛弃了与自然对抗的科技形式,采取了与自然和谐的科技形式,从而打开了更丰裕更和谐的时代。一定的科技系统,指向一定的资源范围。传统工业文明科技指向了稀缺、污染、不可持续的资源范围,而生态工业文明科技则指向丰裕、清洁、可永续利用的资源范围。围绕循环经济与新能源开发,构建中国的新伦理、新制度、新文化,使中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管理方式日趋生态化,这才是我们中国未来真正可持续的现代化。为了对中华民族负责,为了对人类负责,为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人类科技必须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科技模式,人类科技必须发展生态工业文明的科技模式。这是一项共同的事业,这是一项艰难的事业,我们这代人不得不承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