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口诀
① 浅谈怎样提高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三江中学是桂北地区的一所具有侗民族特色的普通高中。最近几年,三江中学的高考成绩逐年稳步提高,但文科成绩却有些停滞不前,尤其是地理科。该科成为制约学生成绩提高的一个重要“瓶颈”。与柳州市的同类学校相比,我校的地理科成绩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关于三江中学地理成绩提高慢的原因有很多。笔者调查发现,影响不少学生地理成绩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地理学习的兴趣与习惯。
在当前高考中,地理是文科综合科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文理科目的选择,关系到文综高考成绩的高低。但在文综科目中,地理学科的学习难度相对较大。从高一起,学生便把地理列为最难学习的科目之一。的确如此,因为地理知识本身较为抽象。一方面,地理学习不仅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而且还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譬如,地球的运动、气候的形成和分布等,都是让教师感到上课困难,学生学习吃力的头痛问题。另一方面,地理学习兴趣索然也与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形式简单有关。有很多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解地理现象和规律,既枯燥,又乏味,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地理基础打不牢,知识上欠债多,从而不知所措。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地理学习的现状,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方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也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一幅好的插图、地图可以充实或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图文结合、以图释文的目的。借助图片的形象直观教学,能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效果。例如,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时,从沿海到内陆由于水分的差异,自然景观也呈现出相应的更替现象。由于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空间变化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课文的插图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通过读图发现,水分越多的地方越是绿树郁郁葱葱,而水分缺乏的荒漠地区则戈壁沙漠广布。接着引导学生联系我国降水为何从沿海到内陆递减的规律,写出正确的答案。
2. 认真设计地理略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做到了视听结合,手脑并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思想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如,在讲洋流的世界分布的内容时,教师可在黑板上绘制世界大陆和大洋略图,然后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中画出各洋流,再把这些洋流和洋流模式对应起来,让学生判断哪条是寒流,哪条是暖流。这样,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有效地吸引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了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很多时候,在地理教学中,一图胜千言。
3. 通过电化教学手段的直观优势,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化教学是现代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投影以其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等独特的优势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直观、实用、形象的地理教学课件,解决了很多传统教学手段解决不了的问题,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地球运动时赤道面和黄道面不重合,导致太阳光直射点只能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运动,以及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很多教师在黑板上讲了很多,很详细,可由于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最后学习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如果制作一个内容相关的FLASH课件,学生一下子就会茅塞顿开。我听过我校青年教师小蓝老师用FLASH课件上的一节课――《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个课件,形象、直观,图文声并茂,深受学生喜欢,教学效果当然很好。
(二)在教学过程中巧用谚语、顺口溜。
地理教学中,有很多地理现象常跟一些谚语和顺口溜有联系。因此,如果地理老师在上课时能巧妙地运用这些谚语或顺口溜,那么学生在理解和记忆该地理现象或知识时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在讲到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时,我按距离太阳的近远顺序,用了这样一首顺口溜:“水(水星)中捞金(金星)放地(地球)上,火(火星)烧木(木星)头埋土(土星)里,则天(天王星)海(海王星)明亮。”讲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时,我引入了这样一首诗:“太阳不稳定,时常有活动。光球有黑子,色球耀斑强。活动强烈时,地球受影响。先是气候变,还能扰磁场。干扰电离层,短波传不畅,两极见极光,我们不要慌。”讲到大气热力作用的温室效应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相互转化情况,我运用顺口溜“太阳暖大地,大地传大气,大气返大地。”为了方便学生记忆俄罗斯境内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三条大河,我编了这样的顺口溜:“毕业(叶)了(勒)!”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要善于发现和总结规律,就肯定能运用很多的谚语或顺口溜来解决地理教学中知识传授枯燥这一问题,使学生学习兴致盎然,活跃不已。
(三)巧妙运用理论联系实际。
目前,学生学习地理的最大困难在于空间想象力欠缺。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实践少,理论和实践脱节。如果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地参加一些实践活动,这对学生加深理解课本的理论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让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地球自转会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为了在实际生活中找到相关的例子,我带学生去观察流经学校旁边的浔江,让学生观察河流两岸的侵蚀情况。然后,让学生用课文的知识来解释。掌握一个地方太阳高度的变化和了解不同季节日出日落的方位,是地理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学习课文的理论知识后,我让学生观察学校的旗杆在一天当中从日出到日落影子长度的变化和影子的朝向。通过实验的记录,学生可以深刻地掌握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同时,我还让学生通过观察三江县的土壤和植被分布,了解我们三江的气候情况和特点。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比较强的,如果我们能在实践活动中引导他们学习地理,那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将会很高。
(四)精讲精练,提高教学效率。
每一个教学目标落实完成后,检测学生是否掌握该内容的最好标准是做一两道针对性练习。在发给学生的预习资料中,我每一节课都安排有几道有梯次的针对性练习。课前,我先让他们独立思考;课堂上,每完成一个教学目标,我都会让他们再去做一次,并从中总结出该内容考查的重点和规律。这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知识,把握教学规律。以前,总认为学生基础差要多讲;最后发现,讲得越多,学生越茫然,不但成绩没有提高,反而学习能力也在下降。他们对老师有严重的依赖性,表现在:不会自主地学习,同样的知识,只要考查的形式稍微变化,就会无所适从。后来,我通过调查得知主要是留给学生思考和练习的机会太少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精讲,让学生多练。让学生在练的过程中得到进步,在进步中获得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据笔者十几年的地理教学观察与实践,地理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都有着比较好的地理学习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学会预习新课的习惯。
这一点,我们每一科都强调,但具体如何操作,我们的要求都是比较笼统的。我的做法是:每学期开学之初,就把本学期每一章节的课文预习重点、难点和学案分发给学生;并要求他们收集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原理或规律,整理好后统一汇总到各学习小组组长;然后,各学习小组先讨论解决;最后,在课堂上再由各小组把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统一跟我汇报,由我做最后的解释、分析。这样的课文预习更有据可依、有的放矢,预习的效果也更加显著。
(二)培养学生自行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习惯。
教育研究表明,展示教学目标比不展示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收到的效果要好30%―40%。因此,每堂新课,我都首先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预习的情况与学习小组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预习成果。最后,抽查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并对该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三)养成坚持每天读图、析图和绘图的习惯。
图表是地理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形式之一。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和知识,分析图表反映出来的地理现象、数据,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在高考试题中,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以各种各样的图表形式出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地理试题无图不成题。学生要有较强的读图、解图能力,才能从中获取正确的地理信息与知识。因此,课堂上我尽量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通过绘图来解释地理知识和现象;或让他们多从图表上归纳地理规律。比如,学习自然地理的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和海水运动等章节时,在上每堂新课之前,我都会让学生上讲台根据要求画图表示地球、大气或海水的运动规律。如,画一条晨昏线、不同节气的光照图;画日本核泄漏核污水扩散示意图;根据当天天气状况绘制当天天气系统图等。这既培养了学生的绘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四)养成做好学习笔记的习惯。
地理知识体系的形成依靠长期积累。很多内容虽然在教材中没有出现,但是在考试中却常常考到。为此,培养学生养成做笔记、整理笔记的好习惯是构建地理知识体系的关键。有很多学生也做笔记,但没有整理,这里记一点,那里写一些,最后相当于没有做。
笔记可以分为课堂笔记和考试后笔记。课堂笔记可先按章节来做,然后再根据内容归纳;考试后笔记做好以后,要对应到相应的内容当中。我教过的学生中,地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做笔记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2013年全县文综成绩最高分吴珍康同学,他先把课文没有的内容统统记在笔记本里,然后课后再去整理:把自己已弄清楚的内容逐一删除,把自己还没弄明白的内容不断补充,把同一内容老师前后讲解有出入的地方进行比较。
(五)培养学生探究身边地理知识的习惯。
高中地理的课程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思维与观念。课堂的内容,只是帮助他们构建基本的知识框架,真正要让他们感受到地理的魅力,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走近自然,走向社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究身边的一些地理知识。
生活就是地理,地理源于生活。我们身边的很多现成的地理知识都值得学生去探究。学生如果在探究中能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那么他们将会学到终生受用的地理知识,他们的学习能力自然也会发生质的飞跃。因此,我常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去完成一些地理小调研。譬如,为什么我们学校附近的农田没有用来种植水稻而用来种植蔬菜?我们县存在哪些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怎样解决?利用寒假和暑假把县内的乡镇旅游一遍,然后写一份自己的旅游规划报告或设计一条自己认为是最佳的旅游线路等。
总之,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和地理学习习惯的方法很多。关键在于地理教师要勤于研究教材和地理新课标,以及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在教学中总结经验,摸索出一套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办法。另外,地理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的学科。要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我们不仅要把每一堂课上好,还要多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地理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