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地理环境与人们的生活

地理环境与人们的生活

发布时间: 2021-01-20 13:15:25

❶ 如何理解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地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服饰的材料、样式、饮食习惯和方式,住房的式样与特点等,都与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服饰与地理
1、人类服饰的材料与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森林里,披挂的树叶、兽皮就成为衣服。后来人类慢慢懂得了以植物纤维与动物皮毛为原料,纺织各种布匹,出现了原始的服装。丝、麻、棉就是人类利用最早的纤维材料。我们的祖先早就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养蚕织绸了。但由于北方环境恶化、气候变得干燥,蚕丝的生产逐渐向南方移动。如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
2、服饰的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其服饰的式样也各不相同。例如,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穿白色而宽松的长袍;在北方寒冷地区,尤其是冬季,人们喜欢深色的皮制品服装;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一条胳膊可以露在外面的“藏袍”。
3、服饰的变化与季节更替有关。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更换,人们的服饰也随着之变化。特别是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适应的服装。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女性的连衣裙、短裙等,春秋季节的休闲装、羊毛衫,冬季的滑雪杉、皮夹克等。
二、饮食与地理
1、菜肴方面。中国的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鲁、川、粤、闽、浙、苏、湘、皖等“八大菜肴”。每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特的烹饪特色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方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我国的西南地区味偏辣,江浙一带偏甜,北方菜味浓香并喜欢放葱蒜,而广东菜偏鲜偏淡。饮食和各地方的气候与地形等因素有关,如西南地区较湿,尤其冬季更加阴湿,吃辣是为了驱寒去湿。
2、主食方面。由于地域差异,水热条件不同,农作物的种植也不同。我国北方干旱少雨,以种植小麦、甜菜为主;南方雨量充沛,以种植水稻为主。所以,形成了“北方面食为主,南方米饭为主”的格局。
3、茶、酒方面。我国的茶叶品种繁多,如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菊花茶等,由于各地在品茶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江南一带喝绿茶居多,寒冷地区喝红茶偏多。喝茶受地区的影响特别大,如气候、地理条件、地势差异等。酒文化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制酒业的兴衰也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起伏与自然灾害的程度。由于地区气候、地理位置不同有不同的饮酒习惯,酒的品种也不同,如寒冷地区的烈性白酒、少数民族地区的米酒等。
三、住房与地理
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例如,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根据降雨的特点,北方农村以平房、土房为主,南方以斜面瓦房为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现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城里购买商品房时,更需要综合考虑地理因素。例如,居住区的交通、周边的配套设施、环境质量状况、居住区的内部环境设计,以及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风、层高、间隔等因素。四、出行与地理
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在高山峡谷中,人们用峡谷的急流乘皮筏漂流;在冰天雪地的高原地区,人们有时坐雪撬出行;在茫茫沙海中骆驼成为“沙漠之舟”。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的时间或交通方式。如雷雨天一般不宜乘坐飞机,可选择乘坐火车;易发泥石流的地方,适逢雨季,就不能到这样的地区去旅游。外出要会阅读地图,通过读图迅速了解与熟悉新的环境,从而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
参见:http://wenku..com/link?url=-

❷ 论述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孟德斯鸠、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区别不在于地理环境是否决定着人类的生活,而在于前者怎样决定后者。
近代西方地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人们的气质性格,人们的气质性格又决定他们采用何种法律和政治制度。
黑格尔是继孟德斯鸠之后另一位重要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者。黑格尔视地理环境为“历史的地理基础”,他把世界上的地理环境划分为三种类型:干燥的高地,广阔的草原和平原;巨川、大江所经过的平原流域;和海相连的海岸区域。他认为各种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生活和性格。
黑格尔将某个人类共同体的制度上的特点、人们的性格,与其所从事的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活动联系在一起。与孟德斯鸠相比,黑格尔对地理环境问题关注的范围、角度更为广阔,观察更为深刻,对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关系的描述更符合历史的实际。
如何认识地理环境因素在经济关系中的具体作用和其所发挥的影响呢?马克思、恩格斯将地理环境视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参与者,是劳动过程的要素之一。恩格斯指出,“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马克思则进一步指明劳动过程所具有的三个要素:“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马克思、恩格斯这里所说的劳动材料、劳动对象或劳动的自然物质,指的即是地理环境中的土地、森林、河流、矿藏等因素。作为物质生产活动要素的劳动材料或劳动对象的这些地理环境因素,当然会影响到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并对社会经济关系以至人类文明的其他方面产生影响。
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影响能达到怎样的程度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人类文明初期,某一地理环境对成长于其中的那个人类共同体的物质生产活动情况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并进而决定那个人类文明的类型及其发展进程。马克思指出,在人类历史初期,“不同的共同体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实际情况正是如此。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以求得生存和发展,但人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特别是在人类文明初期,人们只能因其所生存的地理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形成自己的物质生产类型和具体的内容及方式,故有农业民族、游牧民族之别。而生活于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人、腓尼基人,则因其自然条件,在主要从事农业的同时,手工业、商业也比较发达。恩格斯在对古代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发展情况进行比较时指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在可供人类利用的动物、植物资源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欧洲大陆“差不多有着一切适于驯养的动物和除一种以外一切适于种植的谷物”;而在美洲大陆,在适于驯养的哺乳动物中,只有羊驼一种,并且只是在南部某些地方才有,在可种植的谷物中,也只有玉蜀黍。自然条件的这些差异,使这两个大陆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物质生产活动,“两个半球上的居民,从此以后,便各自循着自己独特的道路发展,而表示各个阶段的界标在两个半球也就各不相同了”。
马克思、恩格斯的以上论述表明,他们认为,在人类文明初期,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地理环境因素通过作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要素之一的劳动对象而实现的。作为劳动对象,地理环境因素决定着物质生产活动的类型、方式等,并通过决定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此,世界各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就使不同地区的人类文明产生了许多差异,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形成了不同的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文明,在其具体的、特定的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推动下,基本上是“各自循着自己独特的道路发展”,这就不能不带有其文明初期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具有各自特征的社会生活所打上的深刻烙印。
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地理环境学说就与孟德斯鸠等人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形成了重大区别。在孟德斯鸠那里,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气质性格,人的气质和性格决定法律及政治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关于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则是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决定社会、政治及精神生活。
由此可见,二者的区别不在于地理环境是否决定着人类的生活,而在于前者怎样决定后者。孟德斯鸠等人认识不到物质生产活动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极端重要性,而不适当地强调人的气质性格及心理状态的作用,使其“地理环境决定论”仍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物质生产活动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从而为正确说明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那么,地理环境对于人们的心理状态、气质性格就没有任何影响吗?回答应该是否定的。在人类文明起源时期,某个人类共同体从事于何种物质生产活动,主要是由他们所生存于其中的某种地理环境所提供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如生活在高原、草原地带的人们主要从事畜牧业,生活于大河流域的民族多过着农耕生活。而当人们在从事某种具体的物质生产活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造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 “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正是在这种由某种特定的地理环境的制约而形成的长期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某个民族逐渐形成了具体的、具有某种特点的气质性格和心理状态。此外,一个民族的气质性格的形成,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社会、政治及精神生活的影响。但是,这些社会、政治及精神生活也是建立在这个人类共同体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之上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人们的某种气质性格的形成,关键在于参加了在某种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具体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活,才和自然界发生了联系,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学说,可以说也是一种“地理环境决定论”,但这是唯物史观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与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存在着重大区别。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特别强调,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正是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中,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发生了最直接、最主要的联系。地理环境因素作为生产过程之一的劳动对象,在人类文明初期,对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产生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对物质生产活动的影响,进而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及整个社会以后的发展进程。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学说是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的,是其唯物史观在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问题上的科学表述,这也为我们解释为什么不同地区的人类文明呈现出不同的特色,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启示。

❸ 区域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

区域内,地形、土壤、水源等,影响农业的发展。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与人们生活水平成正比。

考点三 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结合实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P16-22)
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学习要求:1、运用案例,说明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影响
2、通过案例分析,理解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一、基础知识
1.衡量指标: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种产业的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等
2.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①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少
②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多数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
③区域内经济差异小,交通通达度低,对外开放程度低,对外贸易规模小
3.工业化阶段:
①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速民展,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
②相继出现较多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交通逐步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4.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①第三产业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占相当大的比重,成为区域发展的主要力量,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②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到比较高的水平,区域内的差异逐步缩小,区域对外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加强
二.案例分析
1.案例一 美国的匹兹堡
(1)初期阶段:
特点
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单一
人地关系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制约较少,人类对环境影响比较微弱,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钢都”匹兹堡兴起的条件(或区位因素)
开发煤炭资源

运入铁矿石

(2)成长阶段:
特点
资源开发规模扩大,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
人地关系
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主要问题
资源面临枯竭,发展空间受到制约,环境污染严重,环境受到明显破坏

※ 方法技巧
生产规
模扩大
企业和城
镇增多
自然资源被大量开采
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排放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大量排放
资源面临枯竭
地价上涨
环境污染加重



→ -→



(3)转型阶段:
特点
区域原有优势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矛盾加剧
主要问题
出现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发展要求
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钢铁工业衰退的原因
原因
具体表现
生产结构单一
工业生产集中在钢铁、机械等少数重工业部门,缺少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匹滋堡的优势资源是煤炭,但随着石油、天然气广泛应用,煤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新技术炼钢耗煤辆也在下降
世界性的钢铁过剩
产钢和出口钢的国家增多,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及钢铁产品的替代产品广泛应用
新技术革命冲击
新技术革命产生了一批新兴工业部门,但由于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原因,新兴企业不愿来此落户

※方法技巧
资源开发规模小,产业结构简单
资源开发规模扩大,产业结构渐趋复杂
区域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调整产业结构,治理环境污染
初期阶段
成长阶段
转型阶段
再生阶段

※活动参与:
美国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大量人口从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又称“冰雪地带”“锈蚀带”)向西部、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
原因:美国东北部的五大湖区周围资源枯竭,地价上涨,环境污染加重,许多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而西部、南部阳光充足,环境优美,又发现了新的资源,新兴产业和旅游业迅速发展。
(4)再生阶段:
特点
“对症下药”,采取措施,使区域产生新的增长活力,促使区域经济复苏

区域发展
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产业结构,如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部门,减少无增长潜力的产业部门,大力发展增长潜力大、效益好的新的工业部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措施
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
人地关系
逐渐由紧张走向协调

※ 方法技巧

2.案例二 大庆的发展(P20)
(1)初期阶段:
大庆地区荒地较多,人烟稀少,发现了油田,并开始开发,该阶段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2)成长阶段:
大庆市区面积增大,人口增多,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油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3)转型阶段:
大庆油田资源面临枯竭,经济体制以国有计划经济为主,经济结构单一,使大庆市的发展面临困境;

(4)再生阶段:
大庆市实行二次创业,发展后续产业,经济得到好转,力争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逐步走向协调。

※ 建议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工业企业,引进高科技人才和设备,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加强污染治理力度,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城市的美化与绿化。这是一个资源型城市再生的必由之路。
※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同大庆一样,随着资源开采量的不断增加,最终都要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为了避免矿竭城衰的命运,必须“未雨绸缪”,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项目
内容
区位优势
煤、铁、石油和森林等自然资源丰富,海陆交通便利,工业基础雄厚,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历史地位
曾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新中国工业的摇篮
面临问题
经济体制落后,生产结构单一,矿产资源枯竭,生产设备老化,技术落后,就业矛盾突出,环境严重污染
振兴措施
改变原有计划体制,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引进技术和人才,美化环境,扩大对外开放

3.案例三 长江中下游平原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
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
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开发时期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原因分析
早期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中后期
①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②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

⑵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总体地位
发展区位条件分析
农业社会
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①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②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
工业社会
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
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

(1)开发早期:水系稠密成为交通阻隔,土壤黏重使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成长阶段: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增强,稠密的水系成为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通过技术改良土壤发展水稻生产,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地、桑蚕、棉花生产基地;
(3)后期阶段:工商业的发展,农业生产的规模小,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下降。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对策:
①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产值的农产品;
②发展科技,提高单产等。
体验收获:
1.“钢都”匹兹堡兴起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双项) ( AB )
A.丰富的煤炭资源 B.便利的水陆交通运输
C.丰富的水能资源 D.优美的环境条件
2.有关区域发展的初级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D )
A.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多 B.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C.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复杂 D.区域内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3.将德国鲁尔区和美国五大湖区工业发展相关内容填入下图相应的方框中(填代号)
A.资源型 B.煤铁资源丰富 C.水陆运输便利 D.科技力量雄厚
E.煤炭丰富,铁矿石短缺 F.水资源丰富

4.关于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
A. 产业结构日趋复杂,产业由扩散走向集聚
B. 区域内人地关系仍然基本协调
C.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有些区域形成城市群或工业带
D.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
5.下列工业区中,工业的发展建立在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上的是 (D )
A.德国的慕尼黑 B.日本的太平洋工业地带
C.“硅谷”高技术工业区 D.美国东北部地区
6.有关区域发展的转型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区域原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区域经济呈现萎缩、衰败状态
B.区域发展面临失业率高、人口增多等严重问题
C.经济增长加快,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
D.人地关系以趋缓和
7.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美国人口大量从“冷冻地带”向“阳光地带”迁移的原因是 (A )
①“冷冻地带”的工业衰退,失业率升高 ②“阳光地带”建立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 ③“阳光地带”发展了旅游业 ④“阳光地带”阳光充足
⑤“阳光地带”离海洋近,水资源丰富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8.有关区域发展的再生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项) (CD )A.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解决大量工人失业问题
B.集中力量发展原有的传统工业,突出主导产业的龙头地位
C.调整产业结构,促使区域经济复苏
D.人地关系逐步由紧张走向协调
9.为促进区域经济复苏,匹兹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 (A )
A.从重工业向高科技产业方向发展
B.由钢铁工业向汽车工业方向发展
C.由资源密集型工业向劳动密集型工业方向发展
D.进一步突出钢铁工业的主导地位
10.读五大湖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有“汽车城”之称的是底特律,享有“钢都”之称的是匹兹堡。
(2)图中各城市共有的工业部门是钢铁工业,改种工业布局的方式属资源型,发展改种工业的有利条件是:资源条件是煤铁资源丰富,交通条件是五大湖和运河廉价的水运,农业条件是农业基础好,历史条件是开发历史悠久(殖民者最早的落脚点)。

❹ 如何理解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或可能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地理环境是上述诸方面及其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复杂系统。不仅如此,不能只从自然物质及其运动规律来看待地理环境,还应当从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来看待。这样,地理环境不仅和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人类活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而且在今天,整个人类社会和整个地球已经形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更大系统。

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似乎就是人类活动的背景,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但是,人类历史创造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或者说,通过对自然物质的调整、控制和改造,以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地理环境不单是人类历史活动的沉默背景和消极的旁观者,它本身就是人类历史创造活动的参与者,是这种活动的对象和材料。地理环境不仅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或不利的条件,它自身也在与人类活动的交互作用中不断改变面貌。自有人类以来,地理环境因自然本身的发展而引起的变化一般来说是缓慢的,而在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下引起的变化,却随社会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加强而不断扩大、加剧和加深[2]。因此,作为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一个方面的地理环境主要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地理环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更具体些说,第一,自然界本身由于自己内部原因而在发生变化,尽管这种变化一般来说是缓慢的,但其中有一些变化终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相当的影响。一两千万年至几百万年前的亚非大陆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某些地区地理环境的变化,给古猿向人的演化带来了有利的自然条件。我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已经为人所习知。而气候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后果,也开始有人探索[4]。至于局部地区,短暂时间内的地理环境由于自身原因而引起的剧烈变化,如地震、火山喷发、山崩、海啸、洪水、大旱等等,往往对该地区的人类活动产生重大的有时竟是决定性的影响。至于局部地区地理环境由于自身原因引起的缓慢变化,虽然不那么惊心触目,但也对历史的发展起过或大或小的影响。像唐后期非常繁荣,被称为“扬一益二”的扬州,在这以后由于长江航道的淤塞和海岸线的延伸,失去了海港河港的优势而趋衰落,在历史上并非少见的现象。

第二,在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简单和狭隘的。最早,人们所利用的更多的是获得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等。随着人类进入较高的发展阶段,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瀑布、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获得了更重要的意义。如今,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的范围已从陆地表面伸展到了外层空间、洋底和地层深处。而人类所能利用的自然物质、自然力和自然条件也日益增多、扩大和深化。原先不知其性质与用途,或限于技术水平而无法利用的自然物质、自然力和自然条件,像低品位矿石,工业废料,稀有金属,潮汐力,缺乏引力接近于真空的外层空间等被利用起来,参加到人与地理环境交互作用的大系统中来。

第三,自从人类摆脱动物状态,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以后,人类就通过劳动从单纯依赖于自然界,利用现成的自然条件逐渐走上了改造与支配自然的道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改造的规模日益扩大,程度日益加深,以致今天的地球上遍布着整治过的土地,人工驯化的动物,经过育种的栽培植物,巨大的堤坝,无数的城市村镇,四通八达的道路和运河等,和远古的面貌已经大不相同。后人就在先辈改造过的地理环境中活动,并继续先辈从事地理环境的改造。而这种经过人类改变过了的地理环境,又会给活动在其间的人类带来新的巨大的影响和前所未有的问题。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这样不断地扩展、深化和交融。人类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越发展,就越能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克服地理环境对自己的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地理环境的作用是反比关系,仿佛人类社会越发展,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就愈小。事实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和自然的关系逐步进入更宽、更深和更高的层次。许多新的自然条件和人们尚未认识或尚未充分认识的自然规律,随着人和自然关系的扩展和深化而加入到这种关系中来,使人类征服自然的活动出现了新的局面,新的动力,也带来了始料所未及的后果。例如农业的发展带来森林和草原的破坏,引起水土流失和气候变化,工业的发展带来环境污染乃至大气层二氧化碳增加这类全球性的长远问题等。人类对自然的斗争永无止息,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始终在进行,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历久而又常新的过程。

第四,即使是同样不变的自然条件,在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往往起着不同甚至相反的作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洋曾经妨碍了人们的交往,但当帆船、轮船相继出现以后,它就成了人类最重要的交往途径之一。多少年来,外层空间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几乎毫不相关,今天由于火箭及人造卫星的发明,它已经深深进入人类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领域。

总之,地理环境的范围、深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不相同,它是随人类发展而变化的,是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的产物。之所以如此,不仅是自然界本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类改造、利用、控制地理环境的能力。因此,我们说地理环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正因为这样,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时绝不能忽视地理环境及其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说:“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❺ 地理环境与居民民族风情,生活习惯的影响(急需~)

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发展的基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交流间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在此,我们仅选择中国内部文化及中外文化这两部分作为比较的主要对象。首先,在中国内部,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以南北差异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人文文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在这之中,我们选取了蒙古文化和岭南文化多为两个经典例证,来比较出南北之间明显的差异。 同时,地理环境对我国的文化多样性也有着较大的影响。我国有着丰富的地理类型,也有着丰富的地形地貌,从而促使了我国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繁荣景象。不同地域的居民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节日习俗,从而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在此,我们选取了民歌这一部分来体现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也在我国文化开放的程度中很好地被体现。地理环境,作为影响人类进行文化传递与交流的一大主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文化大额传播速度与广度,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文化的开放程度,甚至影响着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其次,我们还从本国走向世界,选取了西方典型受地理环境影响的国家希腊地区,将该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与中国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作总体上的比较,得出了一系列结论。 地理环境对中国内部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其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区分为大陆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方便。又因为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而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划,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从整体上看,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二是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三是对中国文化开放程度的影响。第一,从对“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之一问题上看,作为巨大复杂的文化实体,中国文化中的地域性差别是非常大的。对这种差别最简单的划分是把中国划分为南北两大块。显而易见,历史地理是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和基础。在南北差异的大框架下,它可以包括许多分支,如南北艺术差异、南北建筑差异、南北服饰差异、南北风俗差异、南北饮食差异、南北文学差异、南北性格差异、南北方言差异、南北商业差异等等。民国大学者刘申叔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因此,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文文化,政治文化和经济文化上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其中,从人文文化上看,我国的地域语言便最完美的阐释了地理环境的重要影响。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即便北方地区中的两地相隔较远,两地语言有一些差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这是因为,在北方地区,多为广阔的平原地区,老百姓们来往交流较为便捷,为更好的沟通,促使了语言的相近或相同,也促进了北方地区的语言融合。相反的,在我国南方地区,地形较多为山地丘陵,交通相对闭塞,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较为困难,地区之间有一定的隔离性,因此导致了相近地区间的语言也有较大的区别。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各色各样的方言。从政治与经济文化方面看:我国北方军事、政治活动活跃,南方经济、文化发达。我国北方,历朝历代以来都是政治中心,也是政治活动活跃频繁的地区。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的科学文化首先从我国东南沿海传入,促进了南方经济的飞跃发展,使得南方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不断加强。因此,北方居民较为关心政治,对政治有较高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而南方居民较多为经商,有精明得经商理念与经济头脑。因而“北方出当官的,南方出经商的”,这两句话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经济心态。 在南北两大区域中,又以中国北部内蒙古地区游牧文化和中国南部岭南文化的差异最为显著。如果用历史的眼光从整个地理环境来看,就可以看出,蒙古高原以南大致以阴山山脉为界与汉民族的中原文化隔开,以东以绵延的大兴安岭为界与东北白山黑水间的女真满洲文化隔开。西南以阿尔泰山为界,与羌藏山岳文化隔开;以北与西伯利亚草原边成一片;以西与广大中亚草原相通。这是一个典型的文化游牧圈。由于其内部地域极为辽阔,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天然屏障可以明显划分,因此在政治、军事上较易于统一,也较易于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形成。如匈奴帝国,突厥汗国等,虽然这些国家都是昙花一现式的,但这种统一的传统却被后来的民族继承下来。在广阔的内蒙古草原上,人们过着游牧民族的生活,生活节奏缓慢惬意,人民性格豪爽朴素,纯厚老实,与蒙古开阔的草原平原有着潜的不可隔离的联系。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的岭南文化,博大精深。岭南地区开发较迟,长期处于蒙昧时期,尽管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但本土文化仍然原始。《新唐书》提到,“岭海陋远,久不见德,非震威武,示礼义,则无以变风”,这说明,较早的岭南文化的发展受政治或外域的影响比较小,能随其地理环境的布局相对自然地发展岭南多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台地、平原交错,且山地较多,岩石性质差别较大,地貌类型复杂多样。这就使岭南文化注定是多姿多彩的文化。根据文化的特点,岭南文化分为粤府文化,客家文化, 潮汕文化, 潮汕文化, 侨乡文化, 雷州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 这里以潮汕文化为例进行讲解。它的地形大势为西北高而东南低,东北和西北多高山丘陵,绵延起伏,东南瀚海连天,形成一个内陆比较封闭,而有很长海岸线的地理小区域。这种地形地貌特征对潮汕文化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它包含着许多文化特质,它们组成了既与共存于同一地域中的畲族文化、客家文化不同,也与周边其它地域文化有异的一个体系。 潮汕地区地狭人稠,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竞争环境培养了潮汕人的创造、开拓和冒险精神,不少人外出到海外谋生,形成社会风气,在农业上精耕细作,在手工业上精雕细琢,在商业上更是精打细算,极善经营,闻名海内外,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强烈的商品意识,是潮汕地区一种颇具优势的文化潜质,使潮汕人在改革开放时期足迹遍及城乡,渗透各行各业,特别活跃。第二,从“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上看,我国有着丰富的地理类型,有着丰富的地形地貌,因此,伴随着地理环境发展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域的地区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特色与民族特色,如同百花争艳般灿烂夺目。在这之中,有各具特色与地域特点的民族歌曲,有特具风情的民族服装。这种种,都与我国多样的地理环境的影响无法分割。下面分析一下比较有代表性的各地民歌。例如极富有民族特色的新疆民歌,唱起来能够很好的带动听众。这是因为由于新疆地形原因,大多数民歌由牧歌发展而来,普遍带有呼唤性音调。民间音乐表演多有载歌载舞特征。每每唱起都有一股发自内心的感召力,让听众也能够全身心的陶醉于新疆民歌热情奔放的情绪中。又如听起来千回百转的四川民歌,听起来总让人有回肠荡气的感觉。这是因四川地跨青藏高原东缘及四川盆地。多山歌民歌特点钢筋、幽默、体现出汉文化的传统,自然而然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了。再如地处中原的河南,他们的民歌也带有着他们的地域特色。由于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大部分为平原地带。其民歌特点呈现语言音韵和生活化特点。这样的民歌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更容易让听众产生同感。可以看出,民间音乐以地域文化的理论作指导,是依托地域文化中多姿多彩自然景观、人文社情和风俗习尚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对于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饮食,衣着,生活习惯,民族习俗,甚至是民歌民曲,无一不包含着地理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或明显,或隐藏,却时时刻刻的默默影响着文化的发展与变化。正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情,地理环境的形成与变化,也时常主宰着这一地区文化的形成与变化。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地理环境也将影响着这一地区文化的繁盛与衰退。恶劣的地理环境,常常容易引发文化的没落与消失,并较易导致文化的单一与刻板。反之,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和地理环境上的优势,这一地区的文化也往往容易繁荣壮大,多姿多彩起来。第三,从“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开放程度的影响”这一方面看,我国不同地区的开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之中,沿海地区往往最先开放,开放程度也较为领先。这是受益于沿海地区开阔的地理界域,容易开展对外交流以及对外贸易,从而能够较容易地促进这一地区的发展。同时,沿海地区的良好天然气候,给这一地区的发展与进步也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例如北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二市两省。这一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达,在对外开放中成绩显著。再如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也都遍布着我国发展最快的城市。首先是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这一地区现代化起步早,历史上对外经济联系密切,在改革开放的许多领域先行一步,人力资本丰富,发展优势明显。
而南部沿海地区也毫不逊色,这一地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三省。它面临港、澳、台,海外社会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程度高。于沿海地区返查较大的地区,便是我国的大西北地区了。从地势来看,我国西部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000米以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其他还有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等海拔也比较高。这样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地区与外界的交流与来往,使得给地区文化往往较为原始纯朴,也使得该地区的对外开放往往发展得较慢。从交通来看,西部地区位于我国内陆地区,山高路险,山地多平地少,交通不发达,不临海,也没有江河航道,只有重庆有一个长江口岸,导致区域市场分隔,资源流通不畅,运输成本高,人们的商品意识不强,封闭意识浓厚。从边境条件来看,西部边境线长达20000公里,相邻国家有十多个,边境国家中除俄罗斯外,都是发展中国家、甚至是贫穷国家,贸易互补性不强,边境口岸开放程度低,这些使得边境贸易条件难度加大,边境贸易额非常小,边境贸易层次不高,从而利用国外市场难度加大,创汇能力大打折扣。从这些例子中都可看出,地理环境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来说,是多么关键的部分。 地理环境对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影响之比较钱穆曾谈道:“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穷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之区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人类文化由源头处看,大致不外三型:一游牧文化,二农耕文化,三商业文化。游牧文化发源在高塞的草原地带,农耕文化发源在河流灌溉的平原,商业文化发源在滨海地带以及近海之岛屿。”可见,地理环境确是人类文化历史的舞台,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着不同的民族精神,形成不同的文化特色。那么,对于西方文化(起源于希腊文化)和中国文化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地理环境是怎样对它们产生影响的?地理环境对他们产生影响的方式和结果又有什么不同?下面我们将对此进行分析和比较。 首先从整体地理环境看,希腊本土三面环海,它们分别是东部的爱琴海、西部的爱奥尼亚海和亚德里亚海(他们是地中海的一部分),只有北部与欧洲大陆相连,这使希腊成为典型的海洋文明。而中国东面临海,西北横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达四,五千公尺,这造就了中国的大陆文明。希腊的土地较为贫瘠,很不适于种植农作物。而且,荒凉的山坡把平原分割成块,使得陆地交通和交往极其困难。但是,爱琴海参差的海岸线为船只提供了大批港口,并且海岸线特别的长。因此,海洋成了古希腊人的生命线,他们靠驾船捕获海生动植物和进行远航贸易以维持生活。因为希腊和爱琴海地区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岸,扼欧、亚、非三大洲交通的要冲,便于古希腊人与西亚、北非的海上贸易往来。所以,古希腊奴隶制经济与其它地区的奴隶制经济的显著差别就是在于发达的工商业经济。这个差别是海洋赋予古希腊的:海洋的多变,时而凶险、时而平静,使得游历在海洋上的希腊人具有勇敢、现实、自由、多思、探索、富于进取的精神。而在希腊的每一个山顶上都能看到岛屿和大海,这大大的减少了人们的恐惧心理。与古希腊独特的海洋性地理环境相比,古代其他地方由于不具备相同的条件,因此那里的人民较少拥有希腊人所拥有的自由思想。不仅如此,发达的海上贸易还给古希腊人带来了富裕的生活,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得以建立,并由此培育了精神的自由;而且还给予人们较多的闲暇时间,以便于自由地追求各种学术。与外界的海上贸易,开阔了希腊人的眼界,增长了希腊人的见识,接触了城邦以外的文化,丰富了希腊人的思想,使他们对自由更加渴求。与海洋和贸易具有直接关系的、发达的奴隶制工商业文明本身就是开放的、外向型的、竞争性的,这决定了希腊人的精神是向上的、自由的、思维是发散性的。相反,中国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划,但四周除东面沿海一方外其余三面皆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专心于农耕经济,养成了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所以,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独自酝酿成长,虽偶有外来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传入,皆能雍容消纳,使中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具有保守性和封闭性的特征。同时,这种地形状况也使中国在面对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时,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爱琴海地区气候温和,很适宜人居住。夏季信风从东北部刮来,温暖了炎热的天气;冬季的西风虽然覆盖了希腊半岛,带来了雨和雪,但并不寒冷,很少会结成冰。从希腊人的服饰和住房可以看出希腊的气候状况。他们穿着宽松的衣服,经常光着脚。其民房和家具十分简陋。由于气候宜人,希腊人喜爱在露天活动。希腊的公民大会就是在露天广场举行的。人们聚在露天的公共场所里,褒贬民主政治,评论人物,阐发自己的政治见解。这种社会生活有助于推动民主政治和自由精神的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当人处于空旷的天地间时,其心胸往往十分开阔,思维活跃,整个人有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而中国气候复杂而多变,虽然大部分地区也适宜人民居住,但不时的自然灾害常常使人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使人们不得不常常为安居乐业而担忧;且农耕经济使农民专心于在所分得的狭小的土地上精耕细作,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的条件下,虽然忙碌辛苦,也仅能糊口,这便养成了安土重迁,乐知天命,安分守己的民族性格。这种经济上对土地的依赖,反映到民族心理上则表现为对乡土的无限眷恋和对故国的深厚情怀。这种文化特色,形成中华民族最大的凝聚力。 地理环境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低下的时期,有时地理环境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这两大文化体系虽然存在很大差异,但无一不是受地理环境作用的产物。总述 综上可见,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无处不有的。它作为文化的一根重要的指向标,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着文化的发展前途和发展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文化的特色,促成了文化的多样性。有着不同地域环境的地区,形成了具有自己地域特点的典型文化,如海洋文化,山地文化,平原文化等,在这之后进一步地产生了自己的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生活习惯等。这是因为地理文环境作文人类生存的重要基础,在人类繁衍和进化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对自然和世界的认识,在人类创造生产资料的过程中,一定程度的限制着人们的生产方式,从而导致了文化在发展和兴起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带有独特的地理环境的特点

❻ 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之间有什么联系

青藏高原海拔4000多米,一般日平均气温要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24℃左右,又由版于空气稀薄,日照强,气权温日变化大,昼热夜冷早晚凉,因此,独特的高原气候形成了藏族牧民的穿着特色。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形成时代较新的高原,由于那里风化作用强烈,成土时间短,且地高天寒,成土环境严酷,因而土层浅薄,质地粗疏,岩石广布,当地人们在建造房屋时往往就地取材,主要以岩石为原料。因此,青藏高原上的居民多建造石质碉房。

❼ 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早期:河来流、湖泊和源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❽ 地理和衣食住行有什么联系

吃饭穿衣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1.对衣着的影响:气候的不同,会影响穿衣的多少和布料等等。

2.对食品的影响:由于土壤和气候不同,造成了东方吃辣除湿,西方吃酸中和碱土的现象,南方作物和北方作物不同,南甜北咸。

3.对住的影响:主要是因为水热条件不同,南方以竹楼或墙体较薄的楼为主,楼间距较小,北方墙体较厚,楼间距较大,更看重风水,吸收阳光。

4.对行的影响:南方河网密布,主要以船和其他工具为主,北方河流较少,主要以各种陆上交通为主。

(8)地理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扩展阅读:

人们的穿着与地理知识中的“气候”有关。

气候炎热时,人们会穿薄点。

气候寒冷时,人们会穿厚点。

补充:自然地理知识包括 地质学、地貌学、岩层学、矿物学、气象学、气候学 、 水文地理学 、 土壤地理学 、 生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 化学地理学 、 医学地理学、冰川学 、冻土学、 物候学 、火山学 、地震学等。

因为气候是自然科学,文化是社会科学,经济建设、衣食住行和健康都受气候影响。

地理气候环境所提供的生存条件和发展基础中孕育、产生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和其他事业,

这也就是在一个较大的国家里也会有较大差异的地方文化的原因。

因此,地理气候对文化影响的部分则是相对恒定的。只要这种条件继续存在,其影响就不会消失(当然可以发展)。

❾ 非洲的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习惯

非洲为高原大陆,地势比较平坦。东南部高,西北部低。重要地形区:撒哈拉沙漠、刚果盆地、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非洲屋脊)、东非大裂谷(地球的伤痕)海岸线平直
非洲大陆海岸线平直,缺少海湾和岛屿(岛屿数量最少的大洲)。几内亚湾是最大的海湾,马达加斯加岛是最大的岛,索马里半岛是最大的半岛。好望角地处大陆西南角,是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间的分界处。
沙漠广布
沙漠面积占全非洲陆地的1/3,撒哈拉沙漠面积占全非洲陆地的1/3,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约形成于250万年前,是世界第二大荒漠(仅次于南极洲),也是世界最大的沙质荒漠。它位于非洲北部,那儿的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其总面积约容得下整个美国本土。“撒哈拉”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源自当地游牧民族图阿雷格人的语言,原意即为“大荒漠”。
河流和湖泊
河流季节变化大(干湿所致),多峡谷、急流和瀑布(维多利亚瀑布为非洲最大瀑布)。水能资源丰富,不利航运。尼罗河全长6671千米,世界最长河;刚果河的流域面积和流量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二位。湖泊多集中在东非高原,为断层湖,狭长水深,串珠状排列于东非大裂谷。维多利亚湖,非洲最大湖泊,世界第二大淡水湖。阿萨勒湖,非洲咸水湖,非洲大陆最低点。
热带大陆
非洲大陆以热带气候为主,气候带呈南北对称性分布(以赤道为中央)
非洲经济是由在非洲的贸易、工业和人力资源组成的。非洲的人口约有十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5%(2008资料)。非洲是全球最贫穷的大洲,非洲贫穷的原因有部分是因为其动荡的历史有关。非洲非殖民化的不稳定加剧了冷战冲突。自20世纪中期,冷战、贪污和专制统治也令非洲的经济更加不景气。
非洲经济展望报告特别提到:自2001年以来,非洲与中国的贸易增加了10倍,于2008年更达到了1000亿美元。中国和印度的经济迅速增长,而拉丁美洲也经历了温和增长,使数以百万计的人得以脱贫。相比之下,非洲的许多地区在外贸、投资、人均收入和其他的经济增长却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贫穷对非洲有很大的影响,包括较低的预期寿命、暴力和不稳定,这些问题反过来又持续影响了非洲大陆的发展。然而,数据显示部分非洲大陆正在经历快速的增长。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已追得上全球经济增长的比率。在经济发展最快的非洲国家甚至出现了大大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情况。在2007年,增长速度最高的国家包括毛里塔尼亚19.8%、安哥拉17.6%、苏丹9.6%、莫桑比克7.9%和马拉维7.8%。
许多国际机构对新兴非洲国家的经济现代化越来越有兴趣,尤其是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时候,非洲的经济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虽然在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经合组织)中没有任何非洲国家加入了发达国家之列,但整个非洲并非完全的贫穷不堪,而在财富方面也有很大的变量。在非洲北边的阿拉伯国家长期以来一直和欧洲及中东等发达国家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南非是非洲最富有的国家,无论是在国内生产总值,或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是全非洲最高的。在它邻近的国家也能从中分享南非的财富。一些细小但石油藏量丰富的国家如加蓬和赤道几内亚,也加入在非洲10个最富有的国家之列。
南北两端大陆经济较撒哈拉以南非洲为高在热带的东非地区,因其长期前殖民地历史,使其贸易和发展较其他地方快,因而较其他地方富裕及稳定。一些群岛如塞舌尔群岛、留尼汪、毛里求斯和佛得角,也较内陆国家富裕,但较不稳定的科摩罗经济则依然很差。
最贫穷的国家是那些正处于内战或刚刚摆脱内战的国家。其中包括刚果民主共和国、塞拉利昂和布隆迪。最贫穷的地区一直是非洲之角,虽然在历史上,该地区曾经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最富有的地方。特别是埃塞俄比亚,它在经济方面曾有一段长时间的成功。贫困、饥荒和战争,已经困扰了这些地区几十年。这些国家内部充满了相当多的变量,城市地区,尤其是实行资本主义的城市,一般都比农村地区富裕。社会不平等现象在非洲国家十分明显,上层阶级收入大大高于社会中的多数人口。
受到专制统治和殖民主义的影响,非洲是全球最贫穷的大洲,全非洲一年的贸易总额只占全世界百分之一。根据联合国在2006年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人类发展指数排名最低23位的都是非洲国家(第155位至第177位)。
中国、印度和拉丁美洲经济快速增长使数以百万计的人得以脱贫,但非洲在对外贸易、投资和人均收入等方面的发展都比其他地区缓慢。贫穷在非洲造成很严重的问题,包括低人均预期寿命(斯威士兰人均预期寿命只有不足33岁)、暴力等。
非洲的一些地区,特别是博茨瓦纳和南非,经济的发展比较成功。前者超过四分之一的财政预算用于改善首都哈博罗内的基建,使其成为世界上其中一个发展得最快的城市。后者则有丰富的天然资源,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黄金和钻石生产国之一。其他国家如加纳、肯尼亚、喀麦隆和埃及,经济发展也较理想。
由1995至2005年,非洲重拾经济增长,在2005年平均有5%,一些刚开始开发石油资源的国家如安哥拉、苏丹共和国和赤道几内亚的经济增长更超过10%。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