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台特玛湖地理位置

台特玛湖地理位置

发布时间: 2021-01-20 04:57:50

Ⅰ 新疆地理概况有哪些

地理概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它的东面和南面,与甘肃、青海、西藏相邻。全区面积为一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均占全国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区,她相当于45个台湾省,或相当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4省区面积的总和。新疆除东南部连接甘肃、青海、南部连接西藏之外,其余均与邻国交界;东北部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毗邻,西北部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西南部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接界。边境线长达5400多公多公里,占全国陆地边境总长度的四分之一。她是我国边境线最长的省区。新疆各族人民大多居往于水土丰沃的绿洲和山地草原。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有9.2人,是中国地广人稀的省区之一。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心,四周有阿尔泰山、帕米尔、喀喇昆仑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等高山环绕。天山横亘中央,把新疆分割为南北两大部分。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把吐鲁番、哈密一带称之为东疆。

新疆的地形轮廓是三大山系包围两大盆地。山脉内部又有许多山间盆地和谷地。阿尔泰山,蒙古语意为“金山”,因产金而得名。它位于新疆北部和东北部,呈北西——南东走向,主体在蒙古境内,中国境内属中段南坡,长约五百公里。阿尔泰山以断块活动为其主要特点,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阶梯状断块山地,从过境山脊到额尔齐斯河谷地,有三——四级阶梯,山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而山前平原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山脊线不到海拔三千米,最高的友谊峰海拔四千三百七十四米。

天山横亘中央,高大雄伟,势与天齐,故名天山。东西长约三千五百公里,新疆境内部分,长达一千七百公里,由三列东西向的褶皱山和陷落盆地组成。山势西搞东低,西宽东窄;西段宽达四百公里,东段变窄,宽仅一百公里,山脊线在海拔四千米以上,最高的托木尔峰为海拔七千四百四十三点八米。平行山脉之间为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山间盆地和谷地,即拜城、焉耆、吐鲁番、哈密及尤勒都斯等盆地,伊犁、乌什等谷地。其中,吐鲁番盆地是东天山南侧的断陷盆地,它南部的广大低地在海平面以下;最低的艾丁湖面在海平面以下一百五十四米,是中国最低的洼地。

南部昆仑山脉是西藏高原的一部分,包括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山体宽广,山势高峻,山脊线超过海拔六千米。很多山峰超过七千米,中巴边界上的乔戈里峰海拔八千六百一十一米,是世界第二高峰。

在宽广的山体中,有较大的山间盆地,即塔什库尔干、阿克赛钦、阿牙克库木、喀拉米兰等盆地。

准噶尔盆地在阿尔泰山和田山之间,西面有萨吾尔、塔尔巴哈台、巴尔鲁克、阿拉山等低山;东面有北塔山;西面有几个地势较低的缺口,所以被称为板封闭性内陆盆地。

盆地轮廓呈不等边三角形,地势向西倾斜,平均海拔不到五百米,最低处艾比湖海拔一百八十九米。盆地中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第二大沙漠,绝大部分是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其面积占整个沙漠的百分之九十七。植被覆盖度在固定沙丘上达百分之四十到五十,半固定沙丘上达百分之十五到二十五,为良好的冬季牧场。

塔里木盆地在天山与昆仑山之间,其面积约占新疆总面积的一半,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盆地。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平均海拔一千米左右。盆地东面有宽几十公里的谷地通向甘肃的何西走廊,为古丝绸之路的要冲。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位于盆地的中部,面积约三十二万四千平方公里,为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多为高大的新月形流动沙丘,高度一般为一百至一百五十米,最高达二百至三百米。流动沙丘面积约占沙漠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五。

在流动沙丘边缘和河谷附近,有生长着柽柳的固定小沙丘,又叫“红柳包”,高约二至四米。罗布泊洼地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部分,为盆地水系的最后归宿,海拔仅七百八十米,广大湖积平原的东部和东北部,在流水侵蚀的基础上,在长期风蚀作用,形成与风向大致平行的风蚀墩与风蚀凹地相间的“雅丹”地形,因其形似龙,顶不多有白色的盐壳层,故又称“白龙堆”。

在远离海洋和高山环抱的影响下,新疆气候具有典型的干旱气候特征。集中表现为降水稀少,相对湿度低,冬季漫长,春秋短,日照长,温差大。

新疆的平均降水量为一百四十五毫米,为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六百三十毫米的百分之二十三,不但低于全国平均值,同地球上相同纬度其他地方相比也是最少的。

降水分布主要受大气环流和地形的影响。新疆盛行西北风,水分输送方向是从西向东,而地形上南疆西部受帕米尔高原的阻隔,北疆西部地势较低,所以降水量是从西向东减少。北疆平原区为一百五十至二百毫米,西部可达二百五十至三百毫米。

南疆平原在七十毫米以下,最少的托克逊只有七毫米。平原区的降水在北疆对农业有重要意义,夏季平原降水能供给作物水的一部分,如小麦从返青到成熟,降水能满足的需水量阿勒泰为百分之二十七、塔城为百分之五十六、伊犁为百分之四十五、乌鲁木齐为百分之二十九。冬季北疆降水量,占全年的百分之二十五到四十,积雪厚度达五至二十五厘米,既有利于小麦越冬,也为冬麦返青提供了水分。南疆平原降水稀少,对农业供水没有多达意义,作物出苗期间的微量降水,还可能引起土壤返碱。新疆的山区降水较多,年降水量为四百毫米以上的大降水中心均集中在山区。天山被称为荒漠中的湿岛。

北疆中山带以上年降水量为四百至六百毫米。伊犁谷地个别迎风坡可达一千毫米。天山南坡中山带以上年降水量为三百至五百毫米。昆仑山北坡年降水一般为二百至三百毫米,局部迎风坡可达五百毫米。夏季山区降水直接形成径流,汇入河道,是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新疆农田用水百分之八十来自河流。冬季山区积雪,次年春季冰雪融化,成为春季河流主要的水源。

在热量方面,因阿尔泰山山势较低,北方的干冷气流可以到达北疆,而天山又阻挡了它的南侵,因此南北疆差别较大。天山以北为寒温带。北疆冬季漫长严寒,年平均气温在6—7摄氏度。冷月(一月)为零下15—20摄氏度之间。青河县城极值最低气温为零下49.7摄氏度(一九六一年三月二日的纪录。无霜冻期北疆平原一般为一百五十天左右。南疆年平均气温在10摄氏度以上。一月份平均气温多在零下8—10摄氏度之间,无霜冻期为二百至二百五十天。夏季南北疆温度差别不大,七月份平均气温在22—26摄氏度之间。四月至九月个月平均气温,除北疆北部外,一般都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吐鲁番盆地地势地洼,周围高山环绕,六月至八月平均气温均在30摄氏度以上,级值最高气温为47.6摄氏度,是中国夏季最炎热的地方,被称为“火洲”。

由于空气水分含量低,地面覆盖度小,容易受热和散热,气温差较大,年平均日较差11—15摄氏度,最大日较差20摄氏度以上,所以新疆有“早穿皮袄,午穿纱”的谚语。白天温度高,作物同化作用加快,夜间温度低,作物呼吸作用缓慢,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所以新疆瓜果比较甜。

新疆境内河流很多,以出山口处的河流数目为准,约有三百二十多条,较大的有塔里木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玛纳斯河、乌伦古河、开都河等二十多条。除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外,其它都属于内陆河,流入内陆盆地和山间盆地的低洼部位。新疆河流水源的补给主要靠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永久雪线以上的高山带,终年积雪,有冰川发育,新疆境内的山系共有冰川一万多条,总面积约二万三千平方公里,蓄水量约两万亿立方米,是天然的固体水库。有冰川调节的河流,径流比较稳定,但过分集中在夏季,春季水量小。

塔里木河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它由叶尔羌河、和田河、阿克苏河汇合而成,沿塔里木盆地北缘从西向东流,以罗布泊为最后归宿,全长二千一百七十九公里。习惯上把叶尔羌河与阿克苏河汇合点以下的河段称为塔里木河,长九百七十公里。塔里木河无固定的河床,南北两岸的干河床及大小支流纵横分布,互相穿流,沿程损耗引蓄达,从上游到下游水量逐渐减少,上游水库附近年径流量五十多亿立方米,到大西海子水库只有只有两亿立方米。过去塔里木河尾部在罗布泊与台特玛湖之间的摆动,现在一般年份大西海子水库以下的塔里木河已断流。

伊犁河是新疆水量最大的河流,上游为特克斯湖、巩乃斯河和喀什河,在雅马渡汇合以后称为伊犁河,年总径流量一百五十八亿立方米,约占新疆河流总径流量的百分之二十,但流出过境的水量达一百二十多亿立方米。

额尔齐斯河发源于阿尔泰山南坡,支流均由北岸大致平行纳入干流,是典型的梳状水系。最大的支流为布尔津河,次为哈巴河。年总径流两翼白二十六亿立方米,流出过境的近一百亿立方米。是中国的唯一的北冰洋水系。

新疆湖泊有一百多个,大多位于河流的终点。在干旱气候的地理环境中,湖泊矿化度一般较高,大都是咸水湖,当主要补给水源发生变化时,湖水就可能发生剧烈变化,有的湖泊水位下降以致干涸。有的湖泊位置改变,最典型的是罗布坡,历史上被称为“游移的湖”。现在随着塔里木河下游农垦区用水的不断扩大,孔雀河下游已断流,因而罗布坡已干涸,玛纳斯湖叶由类似情况。现在实际上有水的大湖只有博斯滕湖、布伦托河、赛里木湖、巴里坤河等。

新疆自然植被的特点是:平原植被稀疏,山地垂直带明显,森林面积有限,不同环境下形成不同植物群落。植被稀疏是干旱环境中平原和低山丘陵的常见景观,反映生态系统的脆弱。北疆沙漠和砾漠的植被覆盖度约30%-40%,南疆不到10%。荒漠上限海拔,北疆900-1000米,南疆1500-5000米,东南疆山地达3000米。平原植被是水文现象的标志,林木分布于河谷、渠道两侧;荒漠草地的出现,反映地下水位较高或有季节性洪水,如塔里木河千流河谷较远处。山地植被垂直带自下而上一般是:荒漠半荒漠草原、低山草原、森林草原、亚高山草原、高山荒漠。垂直分带的控制因素,主要是水分与热量的综合作用。山地降水较多,但高山热量少,因此植被覆盖度中山带最高,北疆山地80%以上,南疆山地60%-80%,向上向下略减。

新疆森林面积约占土地面积1.03%。森林面积的分布是:北疆占75%,南疆占25%,山地森林占85%以上。平原林多为护田林网及河渠公路两侧的线状林带。山地森林的上下限海拔,天山北坡为2800-1500米,阿尔泰山南坡比天山北坡低200-300米,天山南坡比天山北坡上升500米,昆仑山北坡林地稀疏,皮山县以东无片林。

新疆植被的环境适应性很明显。云杉喜阴湿,只见于年降水400毫米以上的山地阴坡,胡杨原是阴湿环境的中生植物,干旱环境下只见于大河河谷。湖泊、水库周围的沼泽地,常见成片的芦苇、香蒲等喜湿植物。山前砾石带地下水位深,植被稀疏,偶见麻黄等。平原荒漠上,北疆常见梭梭和蒿属,南疆常见红柳。

新疆现有5000多万亩耕地,还有1.4亿多亩宜农荒地。新疆有地面水年径流量900亿立方米,地下水动储量250多亿立方米。合计相当于黄河、淮河、海河三条河水资源的总和。新疆有充足的阳光,年日照时间达2500-3500小时,在全国各省区中名居前列。由于有土地、水源、日照、气温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以新疆非常适宜发展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和棉花、甜菜、葡萄、瓜果、蚕桑等经济作物。新疆现已成为我国棉花特别是长绒棉的生产基地。新疆的陆地棉(细绒棉),洁白绒长、产量高,条杆均匀,拉力好;海岳棉(长绒棉)可纺100支以上的细纱,为全国的唯一产地,可与苏丹,埃及棉媲美。新疆素以“瓜果之乡”著称,所产的哈密瓜、西瓜、无核白葡萄、库尔勒香梨、阿图什无花果、库车白杏、叶城石榴、喀什樱桃、伊犁苹果、和田核桃等,均享有盛誉,远销外地。

新疆三山都产宝,地下聚油煤,是我国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矿种配套比较齐全的少数省区之一。全疆已探明储量的矿种122种,占全国探明矿种的79%。矿点(床)3000多处。已探明的矿产中储量达16000亿吨,占全国煤炭远景储量的三分之一强,居全国首位。

全疆石油储量虽然还未探明,但从地质构造和生油条件看来,准噶尔、塔里木、吐鲁番三大盆地是我国最有找油远景的内陆盆地。近年来,除了北疆准噶尔盆地不断找到新油田,扩大了克拉玛依的开采规模外,在南疆塔里木盆地西部相继发现了依希克里克油田和柯柯亚油田;在吐鲁番盆地也打出了油。现在全疆累积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达145800万吨。新疆的石油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除煤、油外,其他矿产资源如黑色金属铁、锰、铬、有色金属铜、锌、铅、稀有金属金、银、铍、锂、非金属云母、石棉、芒硝、盐、建筑材料石灰石,砖用粘土、沙、石、陶土,化工原料自然硫、钠硝石,还有水晶、冰洲石、宝石、玉石、玛瑙等,真是应有尽有,其中不少矿产的采量、品位,在全国名列前茅。

新疆确确实实是富饶美丽的好地方,是我国西部尚待大规模开发的一块宝地。她正在四化建设的跑道上展翅起飞,并将在下个世纪中成为我们国家建设的又一个重要的基地。

Ⅱ 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一、地形、地貌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西起西南天山与昆仑山交汇部位山前带,东至甘肃省界,北起天山南麓山前带,南到昆仑山—阿尔金山北麓山前带。东经75°06'~92°50',北纬36°30'~42°10',东西长1400km,南北最宽520km,面积约55.7×104km2。行政区划包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等5个地(州),辖42个县(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农二师、农三师等辖属48个农牧团场。

塔里木盆地为全封闭的大型内陆盆地,四周高山环绕,西高东低,盆地宽阔低平,向东倾斜。盆地宽广低平,地形均具向心性。由山前砾质平原向下依次过渡为细土平原、沙漠平原或湖泊,总体呈环状排列。该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东西长1400km,南北宽520km,呈不规则的菱形。地势西高东低,并微向北倾斜,最低点罗布泊,海拔778m。四周高山环绕,东部虽有疏勒河谷通向河西走廊,但水系不能外流,称为全封闭型的内陆盆地。盆地内景观地貌类型呈环状分布。

倾斜平原由冲洪积物构成,属流水地貌。近山地带坡度较大,为砾质强倾斜平原,向下过渡为微倾斜的土质平原;其中天山山前规模较小,宽60~90km,昆仑山前规模较大,宽90~150km。

沙漠平原基本占据了盆地中部,统称塔克拉玛干沙漠,呈菱形近东西向分布,长约1000km,宽370km,面积33.76×104km2,占全疆沙漠的80.57%。狭义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分布于叶尔羌河以东,塔里木河下游段以西。位于喀什三角洲内的小片沙漠,称布古里和托格拉克沙漠;而库鲁克塔格沙漠分布于罗布泊与塔里木河下游段之间,呈三角形。多为流动沙丘,边缘为固定、半固定沙丘,属风成地貌。沙丘呈金字塔形、新月、复合形等,比高10~200m。沙漠为就地起沙形成,沙漠下仍为冲洪积和冲积、湖积物,分布有很多古河道。

盐漠平原主要分布于罗布泊地区台特玛湖周围及孔雀河、塔里木河下游地带。这里是盆地及周边山地盐分的聚积地。

塔里木河冲积平原。塔里木河蜿蜒曲折,自肖夹克至台特玛湖形成广袤的冲积平原。上游平原宽15~20km,其上多被风沙物质覆盖;中游平原河岔密布,多牛轭湖和沼泽地,宽达80~130km;下游平原较窄,使中游分散的河道又归入主河道,平原宽30~50km。

周围高山区。塔里木盆地北面是天山山脉、西面是帕米尔高原、南面是昆仑山脉以及向南向东拓展的巍巍青藏高原,山地在新近纪末期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中强烈隆起,海拔大多在4000m以上,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达7435.3m,帕米尔高原公格尔峰与昆仑山乔戈里峰分别为7336m和8611m,山盆高差达3000~7200m。

二、气象、水文

塔里木盆地为典型的北温带大陆性干旱型气候。基本特征为干旱、炎热、昼夜温差大,春季多风,夏冬长,春秋短,日照时间长,降水稀少,蒸发强烈。

山区气候垂直分带明显,随地势的增高,气温逐渐降低、降水量增多、蒸发量减弱。平原区气候分带性不明显,受水系、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气候特征也有较大的差异。靠近山地和绿洲地带,降水较多、相对湿度较大、风沙较小,而中部气候极为干旱,温差变化大,蒸发强烈。

气温多年平均值10.5~12.2℃,极高值为42.2℃,极低值为—30.9℃,昼夜温差15~17℃。1月份气温最低,7月份最高。最大冻土深度51~120cm,11月底开始冻结,次年3月初开始融化,冻结期约82~107d。相对湿度42%~56%。无霜期长达182~329d,多年平均日照时数达2611.12~2970.6h,作物生长期3~10月间,日照时数占全年的73.4%。

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其比值为1∶45~1∶60,降雨多集中于6、7、8三个月,约占年总降水量的56%。冬季降雪稀少,积雪厚度不大,时间短,多年平均降水量40.8~70.9mm,而蒸发量多年平均可达2910.5mm/a。

盛行东北风,集中于春秋两季,其次为西北风和东南风,风速最大可达27m/s,夏季时有旋风沙暴和冰雹等灾害天气。

盆地内水文网分布不均匀,山区发育树枝状水系,在低山丘陵的前山带常年水系逐渐汇集成干流,汇入平原。其余广大地域则缺乏常年性地表水流,暴雨过后季节 性沟谷可形成洪流泄入平原。平原区水文网与山区汇集的主河道密切相关,形成若干不连续扇形灌区。除塔里木河和喀什噶尔水系为近东西向发育外,其余水系均为南北向辐射状分布。较小水量的河流出山口后便逐渐散失于戈壁平原之上。

主要河流全部为内陆河,均属冰雪消融水型,具有流程短、水量小的特点;多年平均总径流量392.54×108m3/a,其中年径流量大于5×108m3/a的河流有14条,合计年径流量占全盆地总径流量的76.6%。河川径流量与高山区冰川面积、大气降水多少密切相关,因而径流的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洪枯季节 流量变化剧烈,一般出现两个峰值,11月至来年3月为枯水期,4至5月为春汛小洪峰,7、8、9三个月为来水期。

区内水库特点是占地面积大,蓄水量小,淤积渗漏和水面蒸发严重。塔里木北东缘共有水库24座,总蓄水量为57335×104m3。较大的有五一水库、跃进水库、卡拉水库、大西海子水库、帕满水库、结然力克水库等;阿克苏河流域主要有多浪水库、上游水库、胜利水库、沙井子水库、艾西曼水库;南缘区除在喀拉喀什河上游修建山区水库(乌鲁瓦提水库)外,大部分为平原区水库,共有中小型水库49座,总库容2.4730×108m3

三、地质、构造

(一)地层

塔里木盆地平原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古近-新近系和第四系。古近-新近系广泛分布于勘查区内的背斜丘陵地带,各地相变较大。下部为陆相红色建造或海相碳酸盐岩———潟湖相建造。岩性为红色砾岩、细砂岩、粉砂岩,向上过渡为泥灰岩、泥质灰岩、灰岩,含石膏和盐岩。上部为红色磨拉石建造的泥质砂岩、泥岩、砂岩,厚度1500~4500m。与下伏白垩系呈不整合接触,与上覆下更新统呈不整合接触。第四系在勘查区内广泛分布,第四系成因类型在水平分布上,从山前到平原,具有明显的分带规律,主要是洪积、冲积、湖沼沉积和风积物,岩性结构具有颗粒由粗到细,结构由单一到复杂,由单层、双层到多层结构的分带变化。沉积物的这种分带变化规律,表现了从第四纪初期发育起来的干旱内陆盆地的特征。随着干旱内陆盆地的这种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加之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控制了勘查区第四系地层的发育。

(二)构造

塔里木盆地地质构造体系相当复杂,主体为塔里木地台。从宏观上看,以塔里木地台为中轴,北侧属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南侧为昆仑-秦岭和滇藏地槽褶皱区。塔里木地台位于天山、准噶尔-北天山和昆仑地槽褶皱系之间,包括塔里木盆地及周边山区,北以库尔勒、乌恰、阿其克库都克深断裂,南以阿尔金、柯岗深断裂为界。塔里木地台面积达74×104km2,盆地的面积约65×104km2,基底埋深在5~15km。

塔里木地台由一系列断隆和坳陷组成,具三重结构,即由前震旦系变质基底,震旦系和古生界盖层及中新生界后地台盖层组成。塔里木地台宏观上一般可概括为“三隆四坳”。三隆是塔北隆起、中央隆起和塔南隆起;四坳是库车坳陷、塔东坳陷、塔西南坳陷和塔东南坳陷。中新生界后地台盖层中,第四系的沉积厚度和岩性与勘查区内的供水关系最为密切。四个坳陷基本都沿山前与山体平行分布,并沉积着巨厚的粗颗粒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在山前形成宽广的砾质或砾土质倾斜平原,如轮台至库尔楚山前(塔东坳陷内)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厚度在1000m以上。三个隆起地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相对不厚,一般多在200~300m以上。这些松散的第四系沉积物均是地下水赋存的良好地段,特别是坳陷区是形成地下水水库的最好场所。

塔里木地台具有多旋回的发展历史,历经10个构造幕次,褶皱形态多样,深断裂发育,其隆、坳的排列和延伸均受北西、北东向两组断裂控制。周边地区的新构造运动和近期的地震活动活跃。

新构造运动在塔里木盆地南北两侧的强度存在巨大差异。上新世时期,天山、昆仑山系的高度很低,且两者高差不大。早更新世末,天山上升至4000m左右,昆仑山(特别是西昆仑山)上升至6000m以上,并且西昆仑山前山带的古近-新近纪褶皱隆起带受侵蚀强烈,现仅存一列形态完整的古近-新近纪褶皱带。西南天山山前带仍可见三列形迹完整的古近-新近纪褶皱带。

早更新世末以后,本区新构造运动仍在发展。外围山区(特别是西昆仑山)继续上升,盆地进一步沉降,河流切割、穿越前山带古近-新近纪褶皱带进入盆地,使盆地内广泛生成第四系松散碎屑物堆积,并塑造了河流绿洲平原的现代地貌景观。塔里木地台南北侧坳陷及喀什北部坳陷处于相对下降部位,继续接受来自剥蚀区的大量碎屑沉积物,堆积了厚达千米的下更新统西域砾石层,中更新统冰川堆积、冰水沉积及冲洪积物厚度达150m;上更新统、全新统厚度达100m。

塔里木地台北缘坳陷新生界沉降中心原在库车河一带,新构造运动使之在纵向上由东向西迁移,横向上由北向南移动。第四纪是天山南缘坳陷的重大变动时期,天山强烈隆升及坳陷区急剧下降,使在宽不到千米的坳陷带内,形成了几排褶皱构造,其规模及隆升高度均大于天山北麓。这些褶皱均呈迭瓦状随逆冲断层而伴生,山体向盆地逆冲,表现了很强的活动性。按其新构造运动强弱可分区如下。

中央戈壁沙漠稳定区。南以麦盖提-车尔臣河、北以塔里木河为界,包括整个塔克拉玛干沙漠区表层为10~150m厚的砂、粉砂覆盖。中新生代为坳陷区,最深处达11500m,沉积地层基本没有发生变形,仅有垂直运动产生的高角度逆冲断层和相对错动。

西部由于受帕米尔高原隆起的影响,使沉降速率小于东部,造成塔里木盆地由西向东倾斜,使海拔778m的罗布泊成了各大水系的归宿地。

盆地边缘坳陷过渡区。范围包括山前盆地和坳陷周边隆起,由于地处山体和坳陷的过渡带,故新构造运动最强烈。如昆仑山前的盆地南缘,中生代坳陷幅度在万米以上,往东渐有隆起,民丰地区坳陷深仅有3000m左右。古近系为海相,新近系为陆相红色建造。喀什地区上新世沉降4000~5000m,叶尔羌河流域有巨大湖泊出现。上新世晚期—早更新世,昆仑山前沉降了2500m,而英吉沙仅有500m,莎车1000m,掀斜运动开始。

Ⅲ 地理之谜有哪些

楼兰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小国,距今约1600年前楼兰国消失,只留下处古城遗迹。楼兰古城位于东径89°22′22〃,北纬40°29′55〃,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处。

西域古国名。国都楼兰城(遗址在今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西南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东当白龙堆,通敦煌,扼丝绸之路的要冲。国人属印欧人种。汉武帝初通西域,使者往来都经过楼兰。楼兰屡次替匈奴当耳目,并攻劫汉使者。元封三年(前108),汉派兵讨楼兰,俘获其王。楼兰既降汉,又遭匈奴的攻击,于是分遣侍子,向两面称臣。后匈奴侍子安归立为楼兰王,遂亲匈奴。王弟尉屠耆降汉,将情况报告汉朝。昭帝元凤四年(前77),汉遣傅介子到楼兰,刺杀安归,立尉屠耆为王,改国名为鄯善,迁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其后汉政府常遣吏卒在楼兰城故地屯田,自玉门关至楼兰,沿途设置烽燧亭障。魏晋及前凉时期,楼兰城成为西域长史治所。

楼兰古城

中国魏晋及前凉时期西域长史治所。位于新疆罗布泊西北。因遗址中出土的汉文文书上,用“楼兰”佉卢文对音为“库罗来那”称呼该城而得名。20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等曾多次来此盗掘。50年代后,中国学者进行了调查和发掘。
古城平面近正方形,边长在330米左右,几乎全部为流沙所掩埋。城墙用粘土与红柳条相间夯筑。有古运河从西北至东南斜贯全城。运河东北有一座八角形的圆顶土坯佛塔。塔南的土台上,有一组高大的木构建筑遗迹,曾出土汉文、佉卢文文书及简牍、五铢钱、丝毛织品、生活用具等。运河西南的中部,有3间木构土坯大型房址,房中及其附近曾出土大量汉文文书、木简及早期粟特文和佉卢文文书,估计为衙署遗迹。其西的一组庭院,可能是官宦宅邸,南边分布着矮小的民居。城中出土的各种文书、简牍,被称作罗布泊文书。

遗迹现状
楼兰古城现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接近正方形,边长约330米,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貌群中。

旅游
楼兰古城遗址西北距库尔勒市350公里,西南距若羌县城330公里。

楼兰文明

历史上的楼兰国
据《史记 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记载,早在2世纪以前,楼兰就是西域一个著名的“城廓之国”。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
]
楼兰消失之谜
公元4世纪之后,楼兰国突然消声匿迹。 水源改道?入侵?

楼兰古城的发现
1900年,楼兰古城被重新发现。有说法是新疆农民所发现,也有说法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所发现。在20世纪初的考察过程中,大量楼兰文物被国外考察团带走。

罗布泊曾经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最大的湖泊,湖面达12000平方公里,上个世纪初仍达500平方公里,当年楼兰人在罗布泊边筑造了10多万平方米的楼兰古城,但至1972年,却最终干涸。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曾经水丰鱼肥的罗布泊变成茫茫沙漠?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当年丝绸之路的要冲——楼兰古城变成了人迹罕至的沙漠戈壁?这一直是个科学之谜。

最近,中科院罗布泊环境钻探科学考察队对罗布泊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环境科学考察。考察队认为:据初步推断,随着青藏高原在距今7到8万年前的快速隆升,罗布泊由南向北迁移,干旱化逐步加剧,最后导致整个湖泊干涸。这样的一个解释显然并不能让人满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周昆叔教授则认为,罗布泊干涸的原因很复杂。这里面既是全球性的问题,也是地域性的问题,除了自然方面的原因,还有人为方面的因素。

一、全球气候旱化是大背景

大约万年前,地球环境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即由末次冰期的干冷环境演变成冰期后时期的湿润环境,借此契机,人类文化也由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而一万年之后,地质环境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性变化,距今约10000年至8000年为升温期,距今约8000年至3000年为高温期(气候适宜期),距今3000年至今为降温期。这三大环境格局变化为地质、生物、化学与物理的古环境研究所证实,只是在三阶段划分的时间上,由于方法、地点或研究对象的不同而略有出入。这种环境气候的变化规划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与方式。

以楼兰为例,新石器时代人类便涉足这里,青铜器时代这里人口繁盛,这时恰值高温期,罗布泊湖面广阔,环境适宜。但此后进入降温区后,水土环境变差,河水减少,湖泊缩减,沙漠扩大。在距今约2000年左右旱化加剧,这表现在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冰进发生,黄土堆积,湖沼消亡,海退发生。

楼兰古城的消亡大约在公元前后至四世纪(中原的汉朝到北魏时期),这时正是旱化加剧的时期。其实,在这一旱化过程中,不仅是楼兰古城消亡,而且由于沙漠扩大,先后发生尼雅、喀拉墩、米兰城、尼壤城、可汗城、统万城等的消亡。

楼兰古城的消亡是在中国北方,甚至是世界气候出现旱化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空间,只是由于楼兰处在干旱内陆,这里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更显著罢了。

二、青藏高原隆起是地域因素

除了全球气候的变化之外,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地域性中最重要的原因。在距今7到8万年前,青藏高原快速隆升。这种隆起对中国西北部的气候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于罗布泊所处的地理位置位于东亚西北内陆,每年,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几乎都很少到达这里。

当全球气候发生变化时,整个东亚西部都开始出现了干旱和沙漠化、戈壁化趋势。在这期间,罗布泊开始从南向北推移。在距今7万年左右的时候,湖面急剧下降到最后接近湖底。因湖底地形的高低不平,原先巨大统一的古罗布泊分解成现在的台特玛湖、喀拉和顺湖和北面较大的罗布泊。

在地域性因素中,还有一点必须值得注意,据说从近来的遥感资料判断,孔雀河上游曾发生了一次大的滑坡事件。这次滑坡整个堵塞了孔雀河的河流通道,致使罗布泊的来水被断。现在的问题是还不知道这次滑坡的具体时间,它是否发生在罗布泊干涸之前还有待于研究。

三、人类过度开发加速罗布泊消亡

人类活动对罗布泊干涸的影响,在晚近期可以说越来越大。水源和树木是荒原上绿洲能够存活的关键。楼兰古城正建立在当时水系发达的孔雀河下游三角洲,这里曾有长势繁茂的胡杨树供其取材建设。当年楼兰人在罗布泊边筑造了10多万平方米的楼兰古城,他们砍伐掉许多树木和芦苇,这无疑会对环境产生负作用。

在这期间,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水系的变化和战争的破坏,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5号小河墓地上密植的“男根树桩”说明,楼兰人当时已感到部落生存危机,只好祈求生殖崇拜来保佑其子孙繁衍下去。但他们大量砍伐本已稀少的树木,使当地已经恶化的环境雪上加霜。

罗布泊的最终干涸,则与我们解放后在塔里木河上游的过度开发有关。当年我们在塔里木河上游大量引水后,致使塔里木河河水入不敷出,下游出现断流。这一点从近年来的黄河断流就可以得到印证。罗布泊也由于没有来水补给,便开始迅速萎缩,终至最后消亡。

四、楼兰古城消失成为“旷世之憾”

提起楼兰古城,人们都会想到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因为他在1901年首次对外宣布楼兰古城的存在。

1900年3月28日,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正在罗布沙漠中考察,他雇佣的驴工兼向导,维吾尔族农民艾尔迪克因丢失工具,在寻找的途中,偶然在罗布泊西北岸发现一片古代遗址,斯文·赫定听说后,马上随艾尔迪克来到了遗迹处,发现这片古代遗迹地面上,散布着美丽的木雕、织物、钱币。

因缺乏饮用水,斯文·赫定只好返回。经过一年的准备,在1901年3月3日,斯文·赫定专程来到这片遗迹,进行了一个星期的发掘工作。经过整理分析,赫定根据出土文书中有楼兰字样,遂将此遗迹定为楼兰,这一重要发现震惊了世界,为斯文·赫定赢得了极大的荣誉。

随后英国人斯坦因、日本人橘瑞超等,都是沿着赫定的路线图找到楼兰遗址的,他们的发掘工作更彻底和细致,但同时也是破坏和掠夺性的。这些工作成了以后楼兰探险的重要地理依据。

尽管从戈壁和雅丹地貌中难以辨认楼兰城昔日的面目,但科学家从大量资料和考察中发现,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废弃了1500年的楼兰城曾经辉煌一时。据专家分析,楼兰遗迹已经有了1800年的历史,经历了风沙洗劫后,仅存残缺的胡杨木架和少量的芦苇墙。从房子的大小和建筑材料看,当时普通百姓的住房条件比较简陋,但遗迹中留下的大量做工精细的木制品和古钱币又提醒人们,楼兰城中也不乏富甲一方的人家。专家认为,楼兰城中已有了贫富分化,这些木制品同时又为我们展示了当时木工精湛的手艺和楼兰经济的繁荣。专家发现,像这样的民宅,留存下来的还有几十间,并集中在城西组成了居住区,而在城东又分别有行政和军事区,城市功能齐全而布局分明,城市规划和发展意识显而易见

Ⅳ 地理 西北干旱地区荒漠化

一、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资源演化问题

西北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区,土地广阔,但水资源相对贫乏,水资源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主要限制因子。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未来西北地区水资源将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既是重要的科学问题,又对规划当地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施雅风对西北地区的气候与水资源变化进行了很多研究。他认为西北干旱区在20世纪处于气候干旱化、水资源萎缩过程中(施雅风,1995;2001),而乌梢岭、日月山以西的西北西部地区于80年代末出现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现象(施雅风等,2002)。2005年6月在兰州“科学与中国”报告会上,他进一步明确了如下观点:“未来降水量增加趋势实现,结合冰川融水增加,则西北和青藏高原径流量或地表水资源量也存在增加趋势,西北东部与黄河源区已持续多年的干旱现象将会转入多雨的丰水期,但还不能确切预估转向湿润的具体年份”(宋华龙,2005)。

西北地区西部降水从80年代末呈增加趋势已得到气象和水文资料的证实(刘春蓁,2000;任国玉等,2000;周陈超等,2005)。但关于温度升高后蒸发的变化趋势则有不同的认识。一些研究认为陆面蒸发量会增加,而另一些研究则认为蒸发会下降(任国玉,2005)。特别是对气候暖湿(或暖干)转变导致的内陆河流域两个水源地——冰雪带与森林带径流变化对山区总径流变化的综合效应,仍需深入探讨。

目前,回答这一问题最大的障碍之一是没有满足研究(模型模拟)所需要的山区不同地带的综合观测。今后,在加强冰雪带与森林带径流变化观测的基础上,应重点研究以下问题:(1)西北地区气候暖干与暖湿转型在时空尺度上的变化;(2)气候变化背景下西北地区蒸发将如何变化?(3)气候变化对山区冰雪带和森林带径流变化的总体效应。

二、生态用水与生产生活用水的协调问题

流域生态需水量是指维持流域正常的生态和环境功能所必需蓄存和消耗的水资源量(刘昌明,2004)。长期以来,由于对生态需水的重视不够,西北干旱区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的现象普遍存在。生态需水被大量挤占,生态和环境质量恶化问题非常严重。如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由于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了其河流下游水资源量锐减、河道断流、湖泊沼泽萎缩(台特玛湖、居延海、青土湖等已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植被(胡杨、红柳等)枯死、生物栖息地破碎、消失等生态和环境退化现象。

在西北干旱地区,由于降水稀少,使水成为维系生态系统的关键因子。只有在降雨较多的山区和平原的河流两岸才有较好的植被分布。西北地区生产、生活用水与生态用水矛盾非常突出。要解决这一矛盾,合理配置两者的用水量,一个关键的问题是生态需水的定量估算。

生态需水估算的常用方法包括:(1)传统的水文流量计算方法(标准流量法);(2)基于水力学基础的水力学方法;(3)基于生物学基础的生物栖息地方法。然而,对于西北内陆河流域生态需水量的估算,传统方法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如何确定下游适宜的生态水位?它与沿岸植被生长的关系如何?与河水水位和流量的关系如何?尾闾湖泊要保护到什么程度?需水量如何确定?天然绿洲的变化与河流水量是什么关系?与洪水流量和淹没范围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问题,现有方法都很难确定。缺乏足够的观测数据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今后重点科研工作包括:(1)加强生态水文学的研究,特别是水与生态系统变化关系的规律性研究;(2)将生态用水、生产生活用水的配置与流域水循环和水量平衡结合起来,开展研究;(3)综合研究不同水资源配置下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应。

三、草地退化问题

据北方地区实测的样方资料,目前西北五省区草地总面积11975万ha,因各种因素造成的退化草地总面积为6960万ha,占草地总面积的58%。其中轻度退化面积3020.9万ha,占退化总面积的43.4%;中度退化2650.7万ha,占退化总面积的38%;重度退化面积1289万ha,占退化总面积的18.5%。与80年代和90年代的调查结果比较,草地退化有加剧的趋势(洪绂增,待出版)。

关于如何控制西北干旱区草地的退化、走可持续草原畜牧业经营之路,争论的焦点是:在我国西北生态这样脆弱的地区,应该粗放还是集约?是较大尺度的自然轮牧还是定居(李向林,2002)?支持集约的观点认为:(1)集约化的草地畜牧业生产是现代草业发展的方向;(2)人工草地建设是解决饲养家畜饲草料稳定来源的有效途径;(3)人工草地的建设有利于草场的管理;(4)可以减轻天然草地压力;(5)有利于社区建设和草原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支持粗放的观点认为:(1)游牧和季节性迁移生产方式是世界上几乎所有牧业地区(包括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牧民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符合北方地区草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季节性差异大的特点。而定居高强度的草地畜牧业生产在北方和西北的干旱地区更容易造成草地的退化;(2)在澳大利亚等国家类似我国西北的内陆干旱地区也实行粗放的经营方式,并不提倡集约化的生产;(3)大规模的人工草地建设,由于耗费土壤水分,造成土壤干化(魏永胜等,2004)。

实际上,因地制宜,在空间上合理配置集约化和粗放化经营,才是正确的选择。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尚有许多科学问题有待探讨:(1)在气候的季节和年际波动都很大的我国西北地区,如何合理确定放牧“压力”,合理计算草地承载力?特别是如何根据草地承载力的时空变化选择合理的经营方式?(2)如何综合考虑草地退化的状况与牧民生计,合理确定经营性草地和保护性草地面积的比例?

四、沙尘暴灾害与荒漠化问题

2000年及随后几年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灾害的加剧,引起各界对我国生态状况的广泛关注,也是政府增加生态建设工程投入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然而,近几年沙尘暴的加剧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说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或者在多大程度上与荒漠化有关?又在多大程度上说与气候波动有关?学者们的观点莫衷一是。

我国防治荒漠化的技术与模式

五项技术可有效遏制荒漠化

1.植物固沙

这是控制流沙最根本且经济有效的措施。固沙植物能为沙区人畜提供燃料和饲料,同时,又可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其内容主要包括:建立人工植被或恢复天然植被;营造大型防沙阻沙林带,以阻截流沙对绿洲、交通线、城镇居民点的侵袭;营造防护林网,控制耕地风蚀和牧场退化;保护封育天然植被,防止固定半固定沙丘和沙质的沙漠化危害。

2.工程治沙

治理流沙时,采用柴草、粘土、卵石、网板等材料设置障碍物或铺压遮蔽,借以阻沙固沙;利用地形地物设置屏障,改变大风方向,输导流沙定向吹移;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机械地进行干扰控制,以固定阻挡、输导搬运流沙,定向塑造风沙地貌,改变沙地条件,转害为利。

3.化学固沙

在流动沙地上通过喷洒化学胶结物质,使其在沙地表面形成有一定强度的保护壳,隔开气流对沙面的直接作用,提高沙面抗风蚀性能,达到固定流沙的目的。

4.旱地节水

水资源匮乏,是制约荒漠化地区土地综合整治与开发的主要难题。因此,引进和开发节水技术,发展灌溉农业就显得至关重要。一般采取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田间节水等技术。

5.退化地开发

我国在防止荒漠化的同时,适度进行了开发利用,形成和完善了不少农牧业开发技术。在农业上,主要有引水拉沙造田、老绿洲农田改造、沙地衬膜水稻栽培、盐碱化土地改良,以及日光温室栽培与养殖、地膜覆盖栽培和无土栽培等技术;在牧业上,主要有合理轮牧、以草定畜、草场改良和温室养殖技术;农牧综合技术主要有“小生物经济圈”建设,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

国内四种模式值得推广

1.赤峰模式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历史上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荒漠化土地达7万平方千米,占总土地面积的77%,251万公顷草场退化,全市70%的人口、12个旗(县)的148个乡镇受沙漠化危害。后采用固沙造林育草技术、沙地衬膜水稻栽培技术和“小生物经济圈”整治技术进行治理,全市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不足5%,提高到21.2%,区域性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赤峰模式适合在半湿润区荒漠地区推广。

2.榆林模式

榆林地区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沙化面积达2.44万平方千米,有6座县城陷于重重沙漠之中,412个村庄受风沙的侵袭压埋;100年间,已吞没农田、牧场14万公顷。人们针对以风力作用为主的沙质荒漠化土地,建立了以“带、片、网”相结合的防风沙体系,使年沙尘日由20世纪50年代的70多天减少到现在的20多天,呈现出人进沙退、林茂粮丰的“塞上江南”景象。榆林模式适合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治理。

3.临泽模式

临泽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两岸,由于过度樵采、放牧,植被破坏,沙化严重,原来的绿洲向南退缩了近500米。后来,采用以绿洲为中心、自边缘到外围的“阻、固、封”相结合的防护体系,使流沙面积从54.6%减少到9.4%。临泽模式适合在干旱地区沙质荒漠化危害的绿洲地区推广。

4.和田模式

和田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以绿洲为中心建立防护体系,兴修水利,节水灌溉,并采取固定流动沙丘的办法,治沙效果明显。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授予“全球环境500佳”称号。和田模式适合极端干旱区地区的荒漠化防治。

Ⅳ 新疆地理概况有哪些

地理概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它的东面和南面,与甘肃、青海、西藏相邻。全区面积为一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均占全国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区,她相当于45个台湾省,或相当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4省区面积的总和。新疆除东南部连接甘肃、青海、南部连接西藏之外,其余均与邻国交界;东北部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毗邻,西北部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西南部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接界。边境线长达5400多公多公里,占全国陆地边境总长度的四分之一。她是我国边境线最长的省区。新疆各族人民大多居往于水土丰沃的绿洲和山地草原。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有9.2人,是中国地广人稀的省区之一。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心,四周有阿尔泰山、帕米尔、喀喇昆仑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等高山环绕。天山横亘中央,把新疆分割为南北两大部分。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把吐鲁番、哈密一带称之为东疆。

新疆的地形轮廓是三大山系包围两大盆地。山脉内部又有许多山间盆地和谷地。阿尔泰山,蒙古语意为“金山”,因产金而得名。它位于新疆北部和东北部,呈北西————南东走向,主体在蒙古境内,中国境内属中段南坡,长约五百公里。阿尔泰山以断块活动为其主要特点,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阶梯状断块山地,从过境山脊到额尔齐斯河谷地,有三————四级阶梯,山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而山前平原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山脊线不到海拔三千米,最高的友谊峰海拔四千三百七十四米。

天山横亘中央,高大雄伟,势与天齐,故名天山。东西长约三千五百公里,新疆境内部分,长达一千七百公里,由三列东西向的褶皱山和陷落盆地组成。山势西搞东低,西宽东窄;西段宽达四百公里,东段变窄,宽仅一百公里,山脊线在海拔四千米以上,最高的托木尔峰为海拔七千四百四十三点八米。平行山脉之间为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山间盆地和谷地,即拜城、焉耆、吐鲁番、哈密及尤勒都斯等盆地,伊犁、乌什等谷地。其中,吐鲁番盆地是东天山南侧的断陷盆地,它南部的广大低地在海平面以下;最低的艾丁湖面在海平面以下一百五十四米,是中国最低的洼地。

南部昆仑山脉是西藏高原的一部分,包括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山体宽广,山势高峻,山脊线超过海拔六千米。很多山峰超过七千米,中巴边界上的乔戈里峰海拔八千六百一十一米,是世界第二高峰。在宽广的山体中,有较大的山间盆地,即塔什库尔干、阿克赛钦、阿牙克库木、喀拉米兰等盆地。

准噶尔盆地在阿尔泰山和田山之间,西面有萨吾尔、塔尔巴哈台、巴尔鲁克、阿拉山等低山;东面有北塔山;西面有几个地势较低的缺口,所以被称为板封闭性内陆盆地。盆地轮廓呈不等边三角形,地势向西倾斜,平均海拔不到五百米,最低处艾比湖海拔一百八十九米。盆地中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第二大沙漠,绝大部分是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其面积占整个沙漠的百分之九十七。植被覆盖度在固定沙丘上达百分之四十到五十,半固定沙丘上达百分之十五到二十五,为良好的冬季牧场。

塔里木盆地在天山与昆仑山之间,其面积约占新疆总面积的一半,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盆地。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平均海拔一千米左右。盆地东面有宽几十公里的谷地通向甘肃的何西走廊,为古丝绸之路的要冲。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位于盆地的中部,面积约三十二万四千平方公里,为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多为高大的新月形流动沙丘,高度一般为一百至一百五十米,最高达二百至三百米。流动沙丘面积约占沙漠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五。在流动沙丘边缘和河谷附近,有生长着柽柳的固定小沙丘,又叫“红柳包”,高约二至四米。罗布泊洼地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部分,为盆地水系的最后归宿,海拔仅七百八十米,广大湖积平原的东部和东北部,在流水侵蚀的基础上,在长期风蚀作用,形成与风向大致平行的风蚀墩与风蚀凹地相间的“雅丹”地形,因其形似龙,顶不多有白色的盐壳层,故又称“白龙堆”。

在远离海洋和高山环抱的影响下,新疆气候具有典型的干旱气候特征。集中表现为降水稀少,相对湿度低,冬季漫长,春秋短,日照长,温差大。

新疆的平均降水量为一百四十五毫米,为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六百三十毫米的百分之二十三,不但低于全国平均值,同地球上相同纬度其他地方相比也是最少的。降水分布主要受大气环流和地形的影响。新疆盛行西北风,水分输送方向是从西向东,而地形上南疆西部受帕米尔高原的阻隔,北疆西部地势较低,所以降水量是从西向东减少。北疆平原区为一百五十至二百毫米,西部可达二百五十至三百毫米。南疆平原在七十毫米以下,最少的托克逊只有七毫米。平原区的降水在北疆对农业有重要意义,夏季平原降水能供给作物水的一部分,如小麦从返青到成熟,降水能满足的需水量阿勒泰为百分之二十七、塔城为百分之五十六、伊犁为百分之四十五、乌鲁木齐为百分之二十九。冬季北疆降水量,占全年的百分之二十五到四十,积雪厚度达五至二十五厘米,既有利于小麦越冬,也为冬麦返青提供了水分。南疆平原降水稀少,对农业供水没有多达意义,作物出苗期间的微量降水,还可能引起土壤返碱。新疆的山区降水较多,年降水量为四百毫米以上的大降水中心均集中在山区。天山被称为荒漠中的湿岛。北疆中山带以上年降水量为四百至六百毫米。伊犁谷地个别迎风坡可达一千毫米。天山南坡中山带以上年降水量为三百至五百毫米。昆仑山北坡年降水一般为二百至三百毫米,局部迎风坡可达五百毫米。夏季山区降水直接形成径流,汇入河道,是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新疆农田用水百分之八十来自河流。冬季山区积雪,次年春季冰雪融化,成为春季河流主要的水源。

在热量方面,因阿尔泰山山势较低,北方的干冷气流可以到达北疆,而天山又阻挡了它的南侵,因此南北疆差别较大。天山以北为寒温带。北疆冬季漫长严寒,年平均气温在6——7摄氏度。冷月(一月)为零下15——20摄氏度之间。青河县城极值最低气温为零下49.7摄氏度(一九六一年三月二日的纪录。无霜冻期北疆平原一般为一百五十天左右。南疆年平均气温在10摄氏度以上。一月份平均气温多在零下8——10摄氏度之间,无霜冻期为二百至二百五十天。夏季南北疆温度差别不大,七月份平均气温在22——26摄氏度之间。四月至九月个月平均气温,除北疆北部外,一般都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吐鲁番盆地地势地洼,周围高山环绕,六月至八月平均气温均在30摄氏度以上,级值最高气温为47.6摄氏度,是中国夏季最炎热的地方,被称为“火洲”。由于空气水分含量低,地面覆盖度小,容易受热和散热,气温差较大,年平均日较差11——15摄氏度,最大日较差20摄氏度以上,所以新疆有“早穿皮袄,午穿纱”的谚语。白天温度高,作物同化作用加快,夜间温度低,作物呼吸作用缓慢,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所以新疆瓜果比较甜。

新疆境内河流很多,以出山口处的河流数目为准,约有三百二十多条,较大的有塔里木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玛纳斯河、乌伦古河、开都河等二十多条。除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外,其它都属于内陆河,流入内陆盆地和山间盆地的低洼部位。新疆河流水源的补给主要靠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永久雪线以上的高山带,终年积雪,有冰川发育,新疆境内的山系共有冰川一万多条,总面积约二万三千平方公里,蓄水量约两万亿立方米,是天然的固体水库。有冰川调节的河流,径流比较稳定,但过分集中在夏季,春季水量小。

塔里木河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它由叶尔羌河、和田河、阿克苏河汇合而成,沿塔里木盆地北缘从西向东流,以罗布泊为最后归宿,全长二千一百七十九公里。习惯上把叶尔羌河与阿克苏河汇合点以下的河段称为塔里木河,长九百七十公里。塔里木河无固定的河床,南北两岸的干河床及大小支流纵横分布,互相穿流,沿程损耗引蓄达,从上游到下游水量逐渐减少,上游水库附近年径流量五十多亿立方米,到大西海子水库只有只有两亿立方米。过去塔里木河尾部在罗布泊与台特玛湖之间的摆动,现在一般年份大西海子水库以下的塔里木河已断流。

伊犁河是新疆水量最大的河流,上游为特克斯湖、巩乃斯河和喀什河,在雅马渡汇合以后称为伊犁河,年总径流量一百五十八亿立方米,约占新疆河流总径流量的百分之二十,但流出过境的水量达一百二十多亿立方米。

额尔齐斯河发源于阿尔泰山南坡,支流均由北岸大致平行纳入干流,是典型的梳状水系。最大的支流为布尔津河,次为哈巴河。年总径流两翼白二十六亿立方米,流出过境的近一百亿立方米。是中国的唯一的北冰洋水系。

新疆湖泊有一百多个,大多位于河流的终点。在干旱气候的地理环境中,湖泊矿化度一般较高,大都是咸水湖,当主要补给水源发生变化时,湖水就可能发生剧烈变化,有的湖泊水位下降以致干涸。有的湖泊位置改变,最典型的是罗布坡,历史上被称为“游移的湖”。现在随着塔里木河下游农垦区用水的不断扩大,孔雀河下游已断流,因而罗布坡已干涸,玛纳斯湖叶由类似情况。现在实际上有水的大湖只有博斯滕湖、布伦托河、赛里木湖、巴里坤河等。

新疆自然植被的特点是:平原植被稀疏,山地垂直带明显,森林面积有限,不同环境下形成不同植物群落。植被稀疏是干旱环境中平原和低山丘陵的常见景观,反映生态系统的脆弱。北疆沙漠和砾漠的植被覆盖度约30%-40%,南疆不到10%。荒漠上限海拔,北疆900-1000米,南疆1500-5000米,东南疆山地达3000米。平原植被是水文现象的标志,林木分布于河谷、渠道两侧;荒漠草地的出现,反映地下水位较高或有季节性洪水,如塔里木河千流河谷较远处。山地植被垂直带自下而上一般是:荒漠半荒漠草原、低山草原、森林草原、亚高山草原、高山荒漠。垂直分带的控制因素,主要是水分与热量的综合作用。山地降水较多,但高山热量少,因此植被覆盖度中山带最高,北疆山地80%以上,南疆山地60%-80%,向上向下略减。

新疆森林面积约占土地面积1.03%。森林面积的分布是:北疆占75%,南疆占25%,山地森林占85%以上。平原林多为护田林网及河渠公路两侧的线状林带。山地森林的上下限海拔,天山北坡为2800-1500米,阿尔泰山南坡比天山北坡低200-300米,天山南坡比天山北坡上升500米,昆仑山北坡林地稀疏,皮山县以东无片林。

新疆植被的环境适应性很明显。云杉喜阴湿,只见于年降水400毫米以上的山地阴坡,胡杨原是阴湿环境的中生植物,干旱环境下只见于大河河谷。湖泊、水库周围的沼泽地,常见成片的芦苇、香蒲等喜湿植物。山前砾石带地下水位深,植被稀疏,偶见麻黄等。平原荒漠上,北疆常见梭梭和蒿属,南疆常见红柳。

新疆现有5000多万亩耕地,还有1.4亿多亩宜农荒地。新疆有地面水年径流量900亿立方米,地下水动储量250多亿立方米。合计相当于黄河、淮河、海河三条河水资源的总和。新疆有充足的阳光,年日照时间达2500-3500小时,在全国各省区中名居前列。由于有土地、水源、日照、气温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以新疆非常适宜发展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和棉花、甜菜、葡萄、瓜果、蚕桑等经济作物。新疆现已成为我国棉花特别是长绒棉的生产基地。新疆的陆地棉(细绒棉),洁白绒长、产量高,条杆均匀,拉力好;海岳棉(长绒棉)可纺100支以上的细纱,为全国的唯一产地,可与苏丹,埃及棉媲美。新疆素以“瓜果之乡”著称,所产的哈密瓜、西瓜、无核白葡萄、库尔勒香梨、阿图什无花果、库车白杏、叶城石榴、喀什樱桃、伊犁苹果、和田核桃等,均享有盛誉,远销外地。

新疆三山都产宝,地下聚油煤,是我国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矿种配套比较齐全的少数省区之一。全疆已探明储量的矿种122种,占全国探明矿种的79%。矿点(床)3000多处。已探明的矿产中储量达16000亿吨,占全国煤炭远景储量的三分之一强,居全国首位。全疆石油储量虽然还未探明,但从地质构造和生油条件看来,准噶尔、塔里木、吐鲁番三大盆地是我国最有找油远景的内陆盆地。近年来,除了北疆准噶尔盆地不断找到新油田,扩大了克拉玛依的开采规模外,在南疆塔里木盆地西部相继发现了依希克里克油田和柯柯亚油田;在吐鲁番盆地也打出了油。现在全疆累积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达145800万吨。新疆的石油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除煤、油外,其他矿产资源如黑色金属铁、锰、铬、有色金属铜、锌、铅、稀有金属金、银、铍、锂、非金属云母、石棉、芒硝、盐、建筑材料石灰石,砖用粘土、沙、石、陶土,化工原料自然硫、钠硝石,还有水晶、冰洲石、宝石、玉石、玛瑙等,真是应有尽有,其中不少矿产的采量、品位,在全国名列前茅。

新疆确确实实是富饶美丽的好地方,是我国西部尚待大规模开发的一块宝地。她正在四化建设的跑道上展翅起飞,并将在下个世纪中成为我们国家建设的又一个重要的基地。

Ⅵ 新疆交通地理人文历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它的东面和南面,与甘肃、青海、西藏相邻。全区面积为一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均占全国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区,她相当于45个台湾省,或相当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4省区面积的总和。新疆除东南部连接甘肃、青海、南部连接西藏之外,其余均与邻国交界;东北部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毗邻,西北部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西南部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接界。边境线长达5400多公里,占全国陆地边境总长度的四分之一。她是我国边境线最长的省区。新疆各族人民大多居往于水土丰沃的绿洲和山地草原。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有9.2人,是中国地广人稀的省区之一。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心,四周有阿尔泰山、帕米尔、喀喇昆仑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等高山环绕。天山横亘中央,把新疆分割为南北两大部分。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把吐鲁番、哈密一带称之为东疆。

新疆的地形轮廓是三大山系包围两大盆地。山脉内部又有许多山间盆地和谷地。阿尔泰山,蒙古语意为“金山”,因产金而得名。它位于新疆北部和东北部,呈北西----南东走向,主体在蒙古境内,中国境内属中段南坡,长约五百公里。阿尔泰山以断块活动为其主要特点,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阶梯状断块山地,从过境山脊到额尔齐斯河谷地,有三----四级阶梯,山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而山前平原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山脊线不到海拔三千米,最高的友谊峰海拔四千三百七十四米。

天山横亘中央,高大雄伟,势与天齐,故名天山。东西长约三千五百公里,新疆境内部分,长达一千七百公里,由三列东西向的褶皱山和陷落盆地组成。山势西搞东低,西宽东窄;西段宽达四百公里,东段变窄,宽仅一百公里,山脊线在海拔四千米以上,最高的托木尔峰为海拔七千四百四十三点八米。平行山脉之间为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山间盆地和谷地,即拜城、焉耆、吐鲁番、哈密及尤勒都斯等盆地,伊犁、乌什等谷地。其中,吐鲁番盆地是东天山南侧的断陷盆地,它南部的广大低地在海平面以下;最低的艾丁湖面在海平面以下一百五十四米,是中国最低的洼地。

南部昆仑山脉是西藏高原的一部分,包括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山体宽广,山势高峻,山脊线超过海拔六千米。很多山峰超过七千米,中巴边界上的乔戈里峰海拔八千六百一十一米,是世界第二高峰。在宽广的山体中,有较大的山间盆地,即塔什库尔干、阿克赛钦、阿牙克库木、喀拉米兰等盆地。

准噶尔盆地在阿尔泰山和田山之间,西面有萨吾尔、塔尔巴哈台、巴尔鲁克、阿拉山等低山;东面有北塔山;西面有几个地势较低的缺口,所以被称为板封闭性内陆盆地。盆地轮廓呈不等边三角形,地势向西倾斜,平均海拔不到五百米,最低处艾比湖海拔一百八十九米。盆地中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第二大沙漠,绝大部分是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其面积占整个沙漠的百分之九十七。植被覆盖度在固定沙丘上达百分之四十到五十,半固定沙丘上达百分之十五到二十五,为良好的冬季牧场。

塔里木盆地在天山与昆仑山之间,其面积约占新疆总面积的一半,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盆地。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平均海拔一千米左右。盆地东面有宽几十公里的谷地通向甘肃的何西走廊,为古丝绸之路的要冲。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位于盆地的中部,面积约三十二万四千平方公里,为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多为高大的新月形流动沙丘,高度一般为一百至一百五十米,最高达二百至三百米。流动沙丘面积约占沙漠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五。在流动沙丘边缘和河谷附近,有生长着柽柳的固定小沙丘,又叫“红柳包”,高约二至四米。罗布泊洼地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部分,为盆地水系的最后归宿,海拔仅七百八十米,广大湖积平原的东部和东北部,在流水侵蚀的基础上,在长期风蚀作用,形成与风向大致平行的风蚀墩与风蚀凹地相间的“雅丹”地形,因其形似龙,顶不多有白色的盐壳层,故又称“白龙堆”。

在远离海洋和高山环抱的影响下,新疆气候具有典型的干旱气候特征。集中表现为降水稀少,相对湿度低,冬季漫长,春秋短,日照长,温差大。

新疆的平均降水量为一百四十五毫米,为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六百三十毫米的百分之二十三,不但低于全国平均值,同地球上相同纬度其他地方相比也是最少的。降水分布主要受大气环流和地形的影响。新疆盛行西北风,水分输送方向是从西向东,而地形上南疆西部受帕米尔高原的阻隔,北疆西部地势较低,所以降水量是从西向东减少。北疆平原区为一百五十至二百毫米,西部可达二百五十至三百毫米。南疆平原在七十毫米以下,最少的托克逊只有七毫米。平原区的降水在北疆对农业有重要意义,夏季平原降水能供给作物水的一部分,如小麦从返青到成熟,降水能满足的需水量阿勒泰为百分之二十七、塔城为百分之五十六、伊犁为百分之四十五、乌鲁木齐为百分之二十九。冬季北疆降水量,占全年的百分之二十五到四十,积雪厚度达五至二十五厘米,既有利于小麦越冬,也为冬麦返青提供了水分。南疆平原降水稀少,对农业供水没有多达意义,作物出苗期间的微量降水,还可能引起土壤返碱。新疆的山区降水较多,年降水量为四百毫米以上的大降水中心均集中在山区。天山被称为荒漠中的湿岛。北疆中山带以上年降水量为四百至六百毫米。伊犁谷地个别迎风坡可达一千毫米。天山南坡中山带以上年降水量为三百至五百毫米。昆仑山北坡年降水一般为二百至三百毫米,局部迎风坡可达五百毫米。夏季山区降水直接形成径流,汇入河道,是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新疆农田用水百分之八十来自河流。冬季山区积雪,次年春季冰雪融化,成为春季河流主要的水源。

在热量方面,因阿尔泰山山势较低,北方的干冷气流可以到达北疆,而天山又阻挡了它的南侵,因此南北疆差别较大。天山以北为寒温带。北疆冬季漫长严寒,年平均气温在6--7摄氏度。冷月(一月)为零下15--20摄氏度之间。青河县城极值最低气温为零下49.7摄氏度(一九六一年三月二日的纪录。无霜冻期北疆平原一般为一百五十天左右。南疆年平均气温在10摄氏度以上。一月份平均气温多在零下8--10摄氏度之间,无霜冻期为二百至二百五十天。夏季南北疆温度差别不大,七月份平均气温在22--26摄氏度之间。四月至九月个月平均气温,除北疆北部外,一般都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吐鲁番盆地地势地洼,周围高山环绕,,六月至八月平均气温均在30摄氏度以上,级值最高气温为47.6摄氏度,是中国夏季最炎热的地方,被称为“火洲”。由于空气水分含量低,地面覆盖度小,容易受热和散热,气温差较大,年平均日较差11--15摄氏度,最大日较差20摄氏度以上,所以新疆有“早穿皮袄,午穿纱”的谚语。白天温度高,作物同化作用加快,夜间温度低,作物呼吸作用缓慢,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所以新疆瓜果比较甜。

新疆境内河流很多,以出山口处的河流数目为准,约有三百二十多条,较大的有塔里木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玛纳斯河、乌伦古河、开都河等二十多条。除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外,其它都属于内陆河,流入内陆盆地和山间盆地的低洼部位。新疆河流水源的补给主要靠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永久雪线以上的高山带,终年积雪,有冰川发育,新疆境内的山系共有冰川一万多条,总面积约二万三千平方公里,蓄水量约两万亿立方米,是天然的固体水库。有冰川调节的河流,径流比较稳定,但过分集中在夏季,春季水量小。

塔里木河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它由叶尔羌河、和田河、阿克苏河汇合而成,沿塔里木盆地北缘从西向东流,以罗布泊为最后归宿,全长二千一百七十九公里。习惯上把叶尔羌河与阿克苏河汇合点以下的河段称为塔里木河,长九百七十公里。塔里木河无固定的河床,南北两岸的干河床及大小支流纵横分布,互相穿流,沿程损耗引蓄达,从上游到下游水量逐渐减少,上游水库附近年径流量五十多亿立方米,到大西海子水库只有只有两亿立方米。过去塔里木河尾部在罗布泊与台特玛湖之间的摆动,现在一般年份大西海子水库以下的塔里木河已断流。

伊犁河是新疆水量最大的河流,上游为特克斯湖、巩乃斯河和喀什河,在雅马渡汇合以后称为伊犁河,年总径流量一百五十八亿立方米,约占新疆河流总径流量的百分之二十,但流出过境的水量达一百二十多亿立方米。

额尔齐斯河发源于阿尔泰山南坡,,支流均由北岸大致平行纳入干流,是典型的梳状水系。最大的支流为布尔津河,次为哈巴河。年总径流两翼白二十六亿立方米,流出过境的近一百亿立方米。是中国的唯一的北冰洋水系。

新疆湖泊有一百多个,大多位于河流的终点。在干旱气候的地理环境中,湖泊矿化度一般较高,大都是咸水湖,当主要补给水源发生变化时,湖水就可能发生剧烈变化,有的湖泊水位下降以致干涸。有的湖泊位置改变,最典型的是罗布坡,历史上被称为“游移的湖”。现在随着塔里木河下游农垦区用水的不断扩大,孔雀河下游已断流,因而罗布坡已干涸,玛纳斯湖叶由类似情况。现在实际上有水的大湖只有博斯滕湖、布伦托河、赛里木湖、巴里坤河等。

新疆自然植被的特点是:平原植被稀疏,山地垂直带明显,森林面积有限,不同环境下形成不同植物群落。植被稀疏是干旱环境中平原和低山丘陵的常见景观,反映生态系统的脆弱。北疆沙漠和砾漠的植被覆盖度约30%-40%,南疆不到10%。荒漠上限海拔,北疆900-1000米,南疆1500-5000米,东南疆山地达3000米。平原植被是水文现象的标志,林木分布于河谷、渠道两侧;荒漠草地的出现,反映地下水位较高或有季节性洪水,如塔里木河千流河谷较远处。山地植被垂直带自下而上一般是:荒漠半荒漠草原、低山草原、森林草原、亚高山草原、高山荒漠。垂直分带的控制因素,主要是水分与热量的综合作用。山地降水较多,但高山热量少,因此植被覆盖度中山带最高,北疆山地80%以上,南疆山地60%-80%,向上向下略减。

新疆森林面积约占土地面积1.03%。森林面积的分布是:北疆占75%,南疆占25%,山地森林占85%以上。平原林多为护田林网及河渠公路两侧的线状林带。山地森林的上下限海拔,天山北坡为2800-1500米,阿尔泰山南坡比天山北坡低200-300米,天山南坡比天山北坡上升500米,昆仑山北坡林地稀疏,皮山县以东无片林。

新疆植被的环境适应性很明显。云杉喜阴湿,只见于年降水400毫米以上的山地阴坡,胡杨原是阴湿环境的中生植物,干旱环境下只见于大河河谷。湖泊、水库周围的沼泽地,常见成片的芦苇、香蒲等喜湿植物。山前砾石带地下水位深,植被稀疏,偶见麻黄等。平原荒漠上,北疆常见梭梭和蒿属,南疆常见红柳。

新疆现有5 000多万亩耕地,还有1.4亿多亩宜农荒地。新疆有地面水年径流量900亿立方米,地下水动储量250多亿立方米。合计相当于黄河、淮河、海河三条河水资源的总和。新疆有充足的阳光,年日照时间达2 500-3 500小时,在全国各省区中名居前列。由于有土地、水源、日照、气温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以新疆非常适宜发展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和棉花、甜菜、葡萄、瓜果、蚕桑等经济作物。新疆现已成为我国棉花特别是长绒棉的生产基地。新疆的陆地棉(细绒棉),洁白绒长、产量高,条杆均匀,拉力好;海岳棉(长绒棉)可纺100支以上的细纱,为全国的唯一产地,可与苏丹,埃及棉媲美。新疆素以“瓜果之乡”著称,所产的哈密瓜、西瓜、无核白葡萄、库尔勒香梨、阿图什无花果、库车白杏、叶城石榴、喀什樱桃、伊犁苹果、和田核桃等,均享有盛誉,远销外地。

新疆三山都产宝,地下聚油煤,是我国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矿种配套比较齐全的少数省区之一。全疆已探明储量的矿种122种,占全国探明矿种的79%。矿点(床)3 000多处。已探明的矿产中储量达16 000亿吨,占全国煤炭远景储量的三分之一强,居全国首位。全疆石油储量虽然还未探明,但从地质构造和生油条件看来,准噶尔、塔里木、吐鲁番三大盆地是我国最有找油远景的内陆盆地。近年来,除了北疆准噶尔盆地不断找到新油田,扩大了克拉玛依的开采规模外,在南疆塔里木盆地西部相继发现了依希克里克油田和柯柯亚油田;在吐鲁番盆地也打出了油。现在全疆累积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达145 800万吨。新疆的石油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除煤、油外,其他矿产资源如黑色金属铁、锰、铬、有色金属铜、锌、铅、稀有金属金、银、铍、锂、非金属云母、石棉、芒硝、盐、建筑材料石灰石,砖用粘土、沙、石、陶土,化工原料自然硫、钠硝石,还有水晶、冰洲石、宝石、玉石、玛瑙等,真是应有尽有,其中不少矿产的采量、品位,在全国名列前茅。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