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天地
『壹』 《周易》:“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
我们祖先留下的文献中,最早出现“地理”一词的是公元前5世纪成文的《易?系辞》专,里面有“仰以观于属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文句.东汉思想家王充对天文、地理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他的解释是:“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在西方,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第一次合成了这个术语,意思就是“地理”或“大地的记述”,并写出了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专著《地理学》.
故选:A.
『贰』 世界的地理理念
红外线世界空拍:七大洲位置示意图;
全世界(地球)的地理区域划分为七大洲、五大洋。 基本定义
时空及有无的划分匡定是为世界。世界是对存在的生命范围的描述,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总和。
世界开始于地球生命出现的那一刻,没有生命出现的地球,只是以本原形式而存在着的宇宙的一部分。人们对世界的描述,就是对以自然形式而存在的生命环境里存在的一切生命事物的范围描述。宇宙没有起始,世界有起始,当一切生命结束的时候,就是世界结束的时候。世界有了起始,就有了可以用时间来描述的条件,世界有范围,就有了可以用空间来描述的条件。在生命的时空概念里,人类就有了历史、有了文化、有了社会、有了民族、有了国家、有了世界范围内一切的概念区分。
时空本不存在,有无只是生命意识与存在事物之间的所处关系,本身也不存在,也只存在于概念里,世界本身也是个概念,因生命的出现而开始。宇宙的概念没有有无,无形无态,而世界的概念里有有无,世界存在着形态。世界形态因人的思想意识的不同而不同,不同的世界形态就是人各自的世界观。
世间一切事物无论是以概念的形式存在,或是存在着的概念化,都可用有无来表达,因人的认知认识而体现出人的价值,组成有价值的世界,世界有价值,世界的价值就是呈现出生命的真善美。自然存在的自然事物,社会存在的社会事物,历史存在的过去事物,知识造就的未来事物,文化产生的事物,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差异,生物的演化,人类的文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本身对真善美世界的不懈追求,共同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世界因生命的诞生而产生,世界是自然生命力的产物,生命力本身是世界的缔造者,世界是生命力里全部生命活动的概括。宇宙不因生命力的存在而原本存在着,没有了生命的世界就不是世界,人体是自然生命力作用下最高形式的生命体,宇宙需人类去探索,世界要人类来创造,但人类的所作所为也使地球母亲千疮百孔。
世界不只是人类的,它是属于生活在其中的所有生物,宇宙也不是人类的,光世界与非光世界的不同,造就我们处于不同的态,而我们处于其他时空中也不一定就会失去生命,但当我们处于其他时空中后是什么样呢,或者我们再回光世界后,就是所谓的时间停止。
一般定义
“古往今来曰世,上下四方曰界”,世界就是全部时间与空间的总称,通常指人类所生活居住的地球。地球表面可以用一张世界地图来描述。到16世纪哥白尼建立日心说后才普遍认识到:地球是绕太阳公转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内的八大行星则构成了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系──太阳系的主要成员。世界,其他名称有天地、天下、人间、世间、万物、世上等,通常指人现时正在生活居住的地球,地球表面可用一张世界地图来描述。
今天中文中,所使用的世界一词,来源于佛经,并非现代名词,追溯其源头乃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界”为空间,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这正符合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盖因世界乃佛教名词,如今被广泛采用,但应当了解这个名词的来源。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有东西南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专指地球而言。也为多元化综合一体,并较大覆盖面积而阐述,更广的定义则指全宇宙。 梵语loka-dha^tu,巴利语同。音译路迦驮睹,意谓可毁坏之处所,略称界。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时间上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亦指众生居住之所依处,如山川、国土等。由上面所述,可知世界原指三界之有为世界;然大乘佛教亦指莲华藏世界(华严宗所说佛之境界)、弥陀净土等,即包含超越相对世界之绝对世界、无为世界。古代印度依须弥山之说成立宇宙论,即以须弥山为中心,加上围绕其四方之九山八海、四洲(四天下)及日月,合为一单位,称为一世界。合千个一世界,为一小千世界;合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合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大千界、大千)。一个大千世界包含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故大千世界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世界)。宇宙即由无数个三千大千世界所构成,由此可见世界之广大无边。 一佛施行教化之范围(即一佛土),或为一世界,或一三千大千世界,或为更广大之世界。‘世界’一语本与‘世间’同义,包含有情世间、器世间,然一般惯指器世间(山河大地)而言。此外,住于一世界中之有情众生,可分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等六道之别。其中,前五道所住之世界,称为欲界;而天道之中,有色天所住之世界,称为色界;无色天所住之世界,称为无色界。然于大乘诸经论中,则载有诸佛净土存在于上述三界以外之说。如摩诃止观卷五上载,于六道之外另立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四圣,总称十界,此十界各有其所居之国土。又如华严五教章卷三依据华严经而举出十佛境界之所依为国土海、世界海二种。即:①国土海:十佛自体之所居,为不可说圆融自在之依报。②世界海:舍那十身摄化之处,又分为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十重世界海、无量杂类世界海三类。
『叁』 上海新天地的地理位置
上海新天地坐落在市中心,淮海中路南侧、黄陂南路和马当路之间,毗邻黄陂南路地专铁站和南北、东西高架路属的交汇点。上海市黄浦区太仓路181弄。
轨道交通:1号线(黄陂南路站),10号线(新天地站)
公交线路:公车146、781、911、926、42、大桥1线、146(内圈)、隧道8线等
机场线路:从机场六线(浦东机场站)上车至(紫金山大酒店站)下车转775路(东方路站)上车至(连云路站)下车
『肆』 地理中国的摘录
对于“天府”这个概念,有些含义是我们知道的,并能意识到;有些是知道但意识不到,经过分析,是可以浮现出来的。推而广之,就我们头脑中的知识而言,我们知道的比意识到的多得多。没意识到的更深刻,因为它可能反映了我们所属文化的一些深层次东西。
人们把“天府”与“物华天宝、安居乐业”联系起来。叫做 “天府”的地方应该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这些都是我们能意识到的。
还有一些虽然不是常识,但是只要查找一些书籍辞典也能掌握,这也不是我所说的我们意识不到的那部分“天府”的含义。比如:一般人都以为“天府之国”是专指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其实不然。在历史上,所谓“天府之国”或“天府”这样的称号,在中国的版图上曾经赋予至少7个地方。比如:最早是西安所在的关中盆地,被称为“天府之国”;而后太原所在的汾河盆地被称为“天府之国”;太湖平原在唐以后被称为“天府之国”;北京所处的河北北部也曾戴上“天府”的桂冠。宋以后,福建的福州地区所在地闽中丘陵地区亦获得了“天府”的称号。清以后,满族人的发祥龙兴之地沈阳地区也被赋予了“天府”的称号。
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这些历史上的天府,就会发现天府并不仅仅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的富饶之地,那些大平原,譬如东北大平原、华北大平原、长江中下游的诸多大平原虽然都是沃野粮仓,但我们的先人并不把这些地方称之为“天府”。
为什么我们的祖先不把“天府”的称号送给这些大平原?回答这个问题,就开始接触到了“天府”这个概念中难以被清晰地意识到的那部分含义。
认真分析,你会发现天府原来是中国人心里的秘密它隐含了中国人关于风水的理念,是中国人集体潜意识的一部分。
北京大学的俞孔坚教授把天府看作是中国人关于风水宝地的放大版。中国人的风水宝地是这样一种模式:依山面水,俯临平原,左右护山怀抱,眼前朝山、案山拱揖相迎。简单地说,中国人的所谓风水宝地,不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也不是凸起的高地,而是三面围合的山间盆地。
而且据俞先生分析,中国人风水这种模式的形成,深受“关中盆地”地形的影响,因为我们汉民族的文化成型期周、秦、汉、唐的核心区就在关中盆地。而更有意思的是“关中盆地”又是最早被称为“天府”的地方。《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游说秦惠王时说:“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 这是“天府”这个概念的滥觞。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将这种三面围合、一面开阔的地方作为理想的居住之地?主要原因还是认为这样的环境有安全感。三面环山,一面开阔,就意味着三面已经有山作为屏障来拱卫,只有一面临敌,这对于防守而言,的确是一种理想的地形。将这种观念扩展,将这种地形扩大,风水就变成了天府。
说到这里,我们又引出了“天府”的又一个很重要的含义:天府是安全之地。
关中盆地、四川盆地之所以被称之为天府,很重要的是先人认识到这里是安全的。
像华北大平原、长江中下游的诸多大平原和东北大平原,古时候往往是群雄逐鹿之地,不是天府。
如果我们找来一张地势图察看,我们就会发现古时候被称为天府的7个地方都不是大平原,都有山可依傍。
安全不仅仅是指能承受攻击,抵抗入侵。安全也有无危险,安然、安定、安详之意。
更深层的安全,是粮食或食品的安全。一切荣华富贵,一切高楼大厦,一切现代化的工业产品,皆可舍弃,唯独吃的,不可舍弃。所以说“无粮不稳”,一个没有天府的国家,是不稳的。
如果我们对“天府”这个词,进行一番词源探索,或许更能帮助我们寻找出天府的隐含之义。
“天”,会意字。一个人头上顶着一片东西天空,引申义为天然而非人工。
“府”,形声字。从广,表示与房屋有关,付声。广既然表意,府的含义应在广中。“广”,原读yǎn ,甲骨文和金文的写法很像房墙和屋顶,其含义是依山崖建造的房屋。引申义:宽大的房屋。《说文》段玉裁注:无四壁而上有大覆盖,其所通者宏远矣,是曰广。
天府,意为天然的府库。从词源来看,所谓天府者,天地似屋也。
安全的“安”字,是一个会意字。“女”在屋宇下,就意味着安全无危险。天地似屋,首先给人的就是安全感。从这个角度,也验证了天府是给人以安全感的地方。
天府,天地似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天府虽是天然府库,但并不排斥人的作为。人的作为只是弥补天的不尽人意处。比如气候变化导致的旱涝之灾。但人的作为并不想控制天。比如最早的天府关中盆地,如果没有人的作为,也难以成为丰衣足食、生活无忧之地。早在战国时期在关中修建的郑国渠,就是选取泾河流经的地势高亢处,开渠引水,通过网状的渠道系统,让部分泾河水自流灌溉关中大地的。
成都平原在都江堰未修之前,还不是天府。都江堰建成之后,《华阳国志》卷三《蜀志》称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郑国渠、都江堰都是让河水自由地流淌,浇灌田地似乎是河水在流淌之时顺便而为。而现在建在泾河和岷江之上的一座座水电站是强迫河水进入它们的囊中。
天府还是以天为主。它主要的产品是粮食、瓜果菜蔬及其他农副产品。今日太湖平原、闽中一带这些昔日的天府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已经工厂林立,成为了世界的加工厂,还能称它们为天府吗?
天府,天地似屋。意为我们的先人把大地当席,以天空为屋顶,天地之间皆是我家也。但是今天,那些为了所谓的财富和发达,为了所谓的经济高速增长,为了少数人当官或者成为亿万富翁的美梦,不惜把蓝天染黑,把空气变浊;那些向蓝盈盈的河水、湖水中排放废水、污水,让水中的鱼虾绝迹;那些用黑水、化学水、重金属含量很高的水,浇灌万顷良田,把土地也污染了的地方,即使过去号为天府,今天它们还能保持天府的桂冠吗?
天府最深层的含义是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活,这是一种东方的智慧,不同于西方征服自然的思路。天府的深层含义是简单的生活,内心的愉悦。
昔日的东方天府,今日变成了西方的工厂,“桃花源”成了“专业镇”发达了,富裕了,但代价呢?
今天我们的版图上还有多少地方能够让我们以“天地为屋”呢?
『伍』 伸科·中央新天地的地理环境如何
伸科中央新天地顶目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北环路东段(老粮食局)是一个集高端回商业和居住的答中央生活区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体。连接宏声广场、宏运广场、大足步行街等传统商业板块,与大足印象、世界500强企业华润万家、新世纪百货、富达商业等城市新型商业相互连接结合,大足新型商业圈即将瑰丽呈现。
『陆』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什么意思
意思:上则观察天上日月星辰的文采,下则观察大地山河动植的理则。
出自:《易传·系辞传上·第四章》
节选:《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翻译:易理准则于天地,所以能包括统贯天地间一切的道理。上则观察天上日月星辰的文采,下则观察大地山河动植的理则,所以知道昼夜光明幽晦的道理。追原万事万物的始终,故知死生终始循环的道理。精神气质合则构成万物,灵魂是生命的泉源,它是随着生老病死而变化的,由是我们可以探知鬼神的情态。
(6)地理知识天地扩展阅读
《易传》是一部古代哲学伦理著作,属于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众多学者考证今本受道家阴阳家思想影响相当多,儒家伦理色彩较浓,而帛书本阴阳家自然色彩浓厚。
《易传·系辞》总论了《易经》大义,是阐发和总结《周易》的论述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文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论述,可以说是先秦儒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大成。
赏析:
文章强调了宇宙变化生生不已的性质,强调提出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它认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肯定了变革的重要意义,主张自强不息,通过变革以完成功业。同时,它又以“保合太和”为最高的理想目标,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重视和谐的思想。
『柒』 地理中天地阴阳一线收怎样理解
楼上说的不错,就是“晨昏线”,是一个圈,把地球横切两半,一半夜半球属阴,一半昼半球属阳。
『捌』 中国古代地理思想认为什么是人的心性与天地感应相通
天、地、人是“三才”,为一有机整体。《吕氏春秋·情欲》说“人与天地版同”。人能参天地权、效法天地。天运有转旋而地气应之,地运有推移而天气从之,天气动于上而人的心性行止应之。因此,有天理则有地理,推天道以明人事,即“天人一理”。《史记·乐书》也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圣人作乐以应天,作礼以配地。”又说:“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著万物之理。是故清明象天,博大象地,始终象四时,周旋象风雨。”“夫歌者,直已而陈德,动已而天地应焉,四时和焉,星辰理焉,万物育焉。”这是天人相通,如影之随形。这表现出“天人一理”,“循天理诚为地理之根。”孟子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人的心性与天原为一理一体。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认为天道与人事,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存在密切的联系,有许多地方是相类相通的。人的秉性,来自天赋。
『玖』 北京的讲解: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四大公园的地理位置的解释
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是按先天八卦原理设计和建造的
打开古都北京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古都北京内城之外的南北东西四个方位上,分别建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四个古祭坛建筑。
天坛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一座古代皇家祭天建筑,它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南方,公元1420年明朝永乐18年由朱棣皇帝下令修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于每年“冬至”祭天、“孟春”祈谷、“夏至”祭雨的地方。地坛是公元1530年明朝嘉靖皇帝9年所建,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北方。因祭坛拜台周围设计有方形泽渠,故原名方泽坛,明朝嘉靖13年改名为地坛。地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祭祖“皇地祗神”即地神的地方,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整的祭地建筑。日坛、月坛均为公元1530年明朝嘉靖皇帝9年所建。日坛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东方,又叫朝日坛,是明清两朝皇帝在每年“春分”之日祭祖“太阳神”的地方。月坛又叫夕月坛,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西方,是明清两朝皇帝于每年“秋分”之日祭祖“夜明之神”即“月神”和天上诸星宿神的地方。
祭祀天、地、日、月是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代,祭祖天、地、日、月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战国时期秦始皇曾在威山(山东荣城成山角)祭日,在莱山(山东掖县)祭月。西汉成帝年间在当时的都城长安城南郊曾修建“天地之祖”以祭天地,修建“东君祀”以祭日。魏晋南北朝时有春分东郊朝日,祭祖天地神,至今遗名尚存。明朝两代皇帝修建大型专用建筑祭祖天、地、日、月。至今我国有些地方的民间仍保留在春节祭祖“天地之神”的习俗,可见我国祭祖天地日月的习俗渊远流长。祭祖天地日月是我国古代国家的盛大典礼之一,是帝王统治生涯中的一件大事,历代皇帝都极为重视。
1.古代皇帝和臣民崇拜天地日月的观念是从周易而来
《周易·说卦》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意思是说,八卦中的乾卦代表天,被尊称为父亲。坤卦代表地,大地被尊称为母亲。周易《系辞》曰:“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这就是说“天地间阴阳二气交融,万物才能变化而完美,阴阳雌雄两性交合,万物才能产生变化”。《周易·序卦》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这就是说,天地间阴阳二气交合才能化生万物,有万物才能产生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仪,万物离开天地就无法生存,天地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古人非常尊崇天地,敬重礼拜天地,形成了按节气定期祭祖天地的礼仪制度。
《周易·系辞》又曰:“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霍,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古人认为,宇宙中日来月往,月来日往,日月相推,才产生白天和夜晚,光明和黑暗。正是日月的运行,才产生寒冬和夏暑,寒往暑来,暑往寒来,寒暑相推才产生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岁月变化,才产生一年又一年。古人认为,日月是岁月形成离不开的天象,因而就产生了祭祖日月的习俗。
2.天坛、地坛、日坛、月坛、是按《周易》先天八卦方位建造起来的
古代的帝王为什么将天坛建在北京内城的正南方、将地坛建在正北方、日坛建在正东方、月坛建在正西方?其理论根据就是《周易》先天八卦图。
《周易·说卦》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乾,阳物也,坤,阴物也。”古人依据这一段话,提出先天八卦论,按照先天八卦方位,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艮西北、震东北、巽西南。
《周易·说卦》曰:“乾为天为君为父……坤为地为母”“离为火为日……坎为水为月……”这就是说乾为天在正南,坤为地在正北,离为日在正东方,坎为月在正西方。古人认为,先天八卦方位才是天地日月的本来方位。古人为了将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与先天八卦方位对应起来,于是就按照先天八卦方位将天坛建在北京古内城的南方,将地坛建在北方,将日坛建在东方,将月坛建在西方。而四坛中间就是皇帝的都城,由此可见,天、地、日、月坛所代表的卦位,与故都北京内城构成了先天八卦城。
3.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也是根据周易而来
天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圆形,地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方形,日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亦以圆形为主,月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方形,为什么天坛建成圆形,地坛建成方形,日坛亦建成圆形,月坛亦建成方形?原来这也是根据周易而来。
《周易·说卦》曰:“乾为天为圆……坤为地……《周易·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这就是说,乾卦代表天象征圆形,坤卦代表地象征方形。据此古市人认为天是圆形的,大地是方形的,天看起来像一口大锅一样扣在大地之上,这就是古人“天圆地方”说的由来。按照周易这一原理,古代帝王为了更好的与天地感应,获取天地之神的佑护,于是就将天坛建成圆形,将地坛建成方形。天坛内的主要建筑祭天用的祭坛圜丘是三层圆形平台,台面中心为一圆形太极石,太极石外面为9块扇圆形石头圈圈相围,圜丘下面的围墙亦为圆形。存放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宗牌位的皇穹宇也是圆形的,皇穹宇殿内地面亦为圆形,其中心为圆形石面,其外第一圈按八卦方位围列着火块扇圆形石头地面,皇弯宇外面的围墙为圆形,这就是有名的回音壁。皇帝祈谷用的大殿祈年殿顶部为三层圆形建筑,祈年殿内的地面亦为圆形地面,中心为一圆形石块,其周围按八卦方位的规律排列扇形石头;祈年殿的基座也是三层圆形平台,祈年殿外面的围墙也是圆形,天坛整个外围围墙北部亦为圆形。因此圆形是天坛建筑的突出特点。
地坛内祭坛拜台为二层方形建筑,其坛面石头为方形,舞台周围的泽渠的形状亦为方形,拜台周围的两层围墙亦为方形。可见方形是地坛建筑形状的突出特点。
《周易·说卦》曰:“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离为火为日……为乾卦……”。按照后天八卦方位,离卦为南,坎卦为北,分别与先天八卦的乾坤二卦位相重,因此,日坛与天坛一样建成圆形,月坛与地坛一样建成方形,现在日坛月坛的形状已不是原来的形象,据现存的明朝初年设计的明中京(安徽凤阳)的设计方案,日坛的祭坛是方形的,但紧紧围绕祭坛的围墙是圆形的,月坛的祭坛是方形的,围墙也是方形的,明朝修建天地日月坛时就是参照明初南京和明初中京的设计方案建造的。
4.天坛、地坛内涵的“数”符合周易原理
《周易·系辞》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王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按照这一论述,一、三、五、七、九为奇数为阳数,二、四、六、八、十为偶数为阴数,阳数中最大的数为9,阴数中最大的数为10其次为8。天坛为天为阳,故其内涵的数为阳数单数,比如,祭天之坛圈丘建为三层,最上一层圈丘直径9丈,第二层直径15丈,第三层直径21丈,最上层坛面为圆形其中心为一圆形石头称太极石,太极石周围第一圈有9块扇形圆形石头相包围,第二圈为18块,第三圈为27块,按fn=9n的数学规律排列。圈丘最上层为9圈,第二层为9圈,第三层亦为9圈,三层圜丘之间的台阶均为9级。祈年殿的底座为三层,祈年殿顶又为三层,祈年殿从基座到顶部共9层,寓意9重天,祈年殿内地面为圆形,其中心为一圆形石头称中心石,其周围第一圈按八卦方位由8块石头组成,第二圈16块,按fn=8n的数学规律排列,共9圈。皇穹宇殿内地面亦为圆形,其中心为一圆形石头,其周围第一圈按大势方位排列着8块扇形石头,向外依次按fn=8n的数学规律排列共9圈。地坛为地为阴,地坛建筑的数为偶数阴数。如:地坛中心建筑祭坛拜台为正方形二层,上层坛面尺寸为6x6丈,下层为l0x10丈,两层之间的台阶为偶数8阶。地坛祭坛坛面由方形石组成,上层坛面中心为6x6=36块大方石,其外接八卦方位排列为(8x8)x8=512块较小型方石,下层为(8x8)x16=1024块小方石,地坛祭台外围墙2重。日坛内的建筑的数为奇数阳数,如,一层祭台尺寸5x5丈,高5尺9寸,9级台阶,外面一层圆形围墙。月坛内的建筑的数多为偶数阴数,如,祭坛坛面尺寸4x4丈,高4尺6寸,台阶为6级。由上面可以看出,天、地、日、月坛建筑中运用的“数”符合周易原理。
5.按《周易》“元、亨、利、贞”命名坛门
天坛内主要建筑圆丘周围围墙有4个门,东门曰泰元门,南门曰昭亨门,西门日广利门,北门曰成贞门,这4个门名称的第二个字组成元、亨、利、贞四个字。元亨利贞是《周易》中乾卦之四德,《周易·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天坛祭坛圜丘周围4个门用“元亨利贞”四字命名,更加说明天坛是按《周易》原理设计和建造的。
天坛的占地面积273公顷,地坛占地面积37公顷,天坛比地坛大8倍,也就是说天坛面积大,地坛面积小,《周易·泰卦》卦辞:“小往大来,吉、亨”,否卦卦辞:“大往小来”。周易认为,泰卦上卦为坤,下卦为乾,否卦上卦为乾,下卦为坤。乾为阳为天为大,坤为阴为地为小。所以天坛的面积比地坛大。
标签: 国学 易经 风水 北京 周易
『拾』 内江汉安天地的地理位置在哪儿啊
汉安大道西段888号(汉安大道与谢家河湿地公园交汇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