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理环境与特征
Ⅰ 陕西的自然环境的特点
陕西省 按地理方位划分 属于 西北地区 ,位于第二阶梯,北部地区位于黄版土高坡,南部有关中平权原,渭河谷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干燥,全年降水比较少,晴朗天气居多。
陕西省是一个旅游大省,旅游景点以文化古迹为主,而省会城市西安则是我国的著名古都,现在则是西北五省最大的综合经济中心。关中八景很是著名,西安东区临潼有声势浩大的秦兵马俑,北部延安为著名红色旅游圣地,西线则有法门寺,太白山等著名旅游资源。总的来说,陕西的旅游景点门类丰富,特别是对历史比较感兴趣的游客,是一个很值得旅游与学习的地方!
Ⅱ 陕西地理特征及风景名胜概况
陕西省位于中来国西北自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地处东经105°29′~111°15′和北纬31°42′~39°35′之间,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甘肃、宁夏,北邻内蒙古,南连四川、重庆,东南与河南、湖北接壤。
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同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也很明显。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全省以秦岭为界南北河流分属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主要有渭河、泾河、洛河、无定河和汉江、丹江、嘉陵江等。
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兵马俑、唯一珍藏佛祖指骨舍利的法门寺、西安古城墙等驰名中外。陕北黄土高原、陕南山水风情令人神往,西岳华山、壶口瀑布、秦岭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景观独具特色。
Ⅲ 简要描述西安的地理环境特征
西安市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东经107°′~109°49′和北纬33°39′~34°45′之间。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市区和杨凌区、三原、泾阳、兴平、武功等县和扶风县、富平县相邻。辖境东西204公里,南北116公里;面积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66平方公里。面积9983平方公里。西安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偏南地区,北部为冲积平原,南部为剥蚀山地。大体地势是东南高,西北与西南低,呈一簸箕状。秦岭山脉横旦于西安以南,山脊海拔2000~2800米,是我国地理上北方与南方的重要分界。
中国的大地原点和国家授时中心就在西安。
·地形特征西安以北,陕甘黄土高原边,由梁山、黄龙山、药王山、陇山组成的北山山系,与秦岭山脉遥相对应,共同构成环绕关中平原的自然屏障。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横贯关中平原。关中平原由渭河及其众多支流冲积形成,因而又称渭河平原。它西起宝鸡,东到黄河,号称“八百里秦川”。
·气候 西安属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无霜期平均为219~233天。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0.5℃~1.3℃;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6.4℃~26.9℃;年平均气温13.3℃。年降水量平均为507.7毫米~719.8毫米。年平均湿度为69.6%。年平均降雪日为13.8天。
·矿产资源西安地质发育史复杂,构造类型多样。秦岭山区大片的火成岩、变质岩以及渭河盆地巨厚的新生代沉积层,为各种金属、非金属以及能源资源的集聚奠定了基础。现已查明的各类矿产共47种,其中金属矿产21种,非金属矿产22种,能源矿产2种,其他矿产2种。主要金属矿有:铁、锰、铬、钛、铜、铅、锌、锌铜、钼、金、钨、铀和高铝矿物原料。非金属矿主要有:大理石、长石、白云岩、水泥灰岩、石墨、建筑砂砾、脉石英、“蓝田玉”、砂线石、硫矿等。
Ⅳ 陕西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
他们说的太专业了反而不易常人理解
先说陕西的地理
陕西古称关中是历代王版朝建权都的地方为什么建在这里,因为关中正好被黄河的那个大几字形环抱在中间由黄河以及北方的黄土高原成为他天然屏障,南部没有黄河的地方又有一条南北分界线秦岭横亘保护关中的南部,关中内部则是八百里秦川水道纵横利于生产不过现在不行啦,但是全封闭起来不好,关中又有四道关口出入东边的潼关东南的武关西边的萧关西南的阳平关,可谓山河环抱,关山四塞。前几年我国修通了有世界级难度的秦岭隧道使陕西的交通更加便捷。
陕西的历史文化
陕西是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基调的周文化的发祥地后来秦汉隋唐又在这里建都在中国历史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就凭无数的文化遗产这其他地方比不了。
陕西的风土人情
陕西人淳朴而实用他们要做事就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不搞虚假浮夸的一套,也不爱做生意以前甚至认为做生意是种耻辱,吃苦耐劳实用至上。况复秦兵耐苦战,就是说的关中人实实在在的这种性格要打仗就坚决完成任务不会搞退缩逃跑那一套
Ⅳ 陕西地理环境
陕西省位于我国中部,处于东经105度29分至110度15分、北纬31度42分至39度35分之间,是我国的内陆省之一,60%的面积属于黄河流域。全省东西宽约150——500公里,南北长约870公里,与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四川、湖北、河南等七个省区毗邻,成为连接西北、西南的天然枢纽。随着我国经济开发的战略重点由东向西逐步转移,陕西将处于承东起西的重要地位。
陕西的地貌
陕西地貌总的特点是南北高,中间低,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向东呈倾斜状。北部为黄土高原,南部为秦巴山地,中部为关中平原。
陕北黄土高原东以黄河为界,南北两面以省界为限,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5%,海拔900米——1500米。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形成典型的原、梁、峁、沟等黄土地形。
关中平原又称渭河平原。它南倚秦岭,北界北山,西起宝鸡峡,东至潼关,东西长约360公里,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平原海拔520米。关中平原以土地肥沃、农业发达著称,号称“八百里秦川”,是陕西的主要农业基地。
秦巴山地由秦岭、大巴山组成,中隔汉水谷地,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海拔1500——3000米,地貌结构别具一格。汉江谷地中是许多低山丘陵盆地,为陕南“粮仓”和全省亚热带资源宝库,有“小江南”之称。
陕西*秦*三秦
陕西: 这一称呼最早出现于西周初年。周成王以“陈原”(今河南陕县西南)为界,原东为周公封地,原西由召公管辖。后人遂称陕原以东为“陕东”,陕原以西为“陕西”。“陕东”这一带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被“河南”这一称呼所取代。以行政区命名始于唐朝“安史之乱”以后,设陕西行中书省,明清为陕西省,一直沿用至今。
秦: “秦”最早为古代部落名。春秋时为国名,多城在雍(陕西省凤翔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都陕西省咸阳市,国号也为秦。汉以后,西域人称中国为“秦”,西方国家曾称中国为“支那”,即“秦”之变音。秦作为陕西的简称最早是因陕西为战国时秦地而得名。
三秦: 秦亡以后,项羽以其军事优势逼使刘邦退居陕南汉中为“汉王”,然后三分秦故地关中赏赐部下大将。项羽将秦降将章邯封为“雍王”,领地为今陕西咸阳以东地区;封董翳为翟王,领地为陕西关中北部地区,合称“三秦”。所以“三秦”之称原指陕西关中及西部和北部地区,后来逐渐变成陕西的别称,一直沿用至今。鐧惧害鍦板浘
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最新数据为准。
Ⅵ 陕西的地理环境是什么
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处东经 105°29′~111°15′和北纬31°42′~39°35′之间。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80公里,东西宽约160~490公里。全省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新亚欧大陆桥和中国西北、西南、华北、华中之间的门户,周边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重庆8个省市接壤,是国内邻接省区数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东启西、连接西部的区位之便。陕西省最东位于榆林市府谷县黄甫镇,最西位于汉中市宁强县青木川镇,最南位于安康市镇坪县华坪乡,最北位于榆林市府谷县古城乡。
计算成果表明,陕西省行政区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最长为878.0千米,东西最宽为517.3 千米。各地市中,行政区域南北最长是榆林市,为 312.0 千米,南北最短是铜川市,为 86.6 千米;东西最宽是榆林市,为 346.4 千米,东西最窄是铜川市,为 82.6千米。
Ⅶ 详细的介绍一下陕西的地理特征
陕西省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
北部是黄土高原区,海拔900—1900米,总面积8.22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0%。
中部是关中平原区,海拔460-850米,总面积4.94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4%。
南部是秦巴山区,海拔1000—3000米,总面积7.4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6%。
在陕西境内有许多著名峰岭,如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
(7)陕西地理环境与特征扩展阅读:
陕西生物资源丰富,多样性突出,秦岭巴山素有“生物基因库”之称,其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种子植物3300种,占全国种子植物总种数的12%;药用植物近800种,天麻,杜仲、苦杏仁、甘草等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
红枣、核桃、桐油是传统的出口产品,中华猕猴桃、沙棘、绞股蓝、富硒茶等资源具有开发价值。渭北是中国主要的优质绿色苹果出产地,陕西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中国第一。
陕西境内分布着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役肉兼用的秦川牛和小型驴改良的重要父本驴种关中驴闻名,良种奶山羊量居中国之首。
陕西省是中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世界上有用的160种主要矿种中,陕西已发现138种(含亚矿种),已探明储量的有93种,产地达510多处。储量在中国居前3位的有钼、汞、铼、钛、金、煤、蓝石棉、普通石棉、水泥灰岩及化工灰岩、铝土矿和耐火黏土。
Ⅷ 陕西的地理环境是怎样的
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处东经105°29′~111°15′和北纬31°42′~39°35′之间。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80公里,东西宽约160~490公里。全省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新亚欧大陆桥和中国西北、西南、华北、华中之间的门户,周边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重庆8个省市接壤,是国内邻接省区数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东启西、连接西部的区位之便。陕西省最东位于榆林市府谷县黄甫镇,最西位于汉中市宁强县青木川镇,最南位于安康市镇坪县华坪乡,最北位于榆林市府谷县古城乡。
陕西省各地貌类型面积中,黄土高原区面积最大,占40%,汉江盆地区面积最小,占5%;各地貌类型区域中,平均海拔最高的是秦岭山地区,为1295米,平均海拔最低的是关中平原区,为546米。
陕西省黄河流域内主要河流有二级河流渭河,三级河流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长江流域内主要河流有二级河流汉江、嘉陵江,三级河流丹江、旬河、牧马河。汉江61959平方公里,无定河流域面积30261平方公里,河长491.2公里,延河7687平方公里,长284.3公里,泾河45421平方公里,长455.1公里,渭河62440平方公里,长818公里,北洛河26905平方公里,长680.3公里,嘉陵江9930平方公里,长244公里,长652公里,丹江7551平方公里,长244公里。
境内气候差异很大,由北向南渐次过度为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年平均降水量576.9毫米,年平均气温13.0℃,无霜期218天左右。复杂多样的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孕育出万千物种和世间珍奇,堪称自然博物馆,有“小中国之称”。
陕西省地跨北温带和亚热带,整体属大陆季风性气候,由于南北延伸很长,达到800公里以上,所跨纬度多,从而引起境内南北间气候的明显差异。长城沿线以北为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陕北其余地区和关中平原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陕南盆地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山地大部为暖温带湿润气候。
陕西温度的分布,基本上是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各地的年平均气温在7~16℃。其中陕北7~12℃;关中12~14℃;陕南的浅山河谷为全省最暖地区,多在14~16℃。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陕北-10~-4℃,关中-3~1℃,陕南0~3℃。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陕北21~25℃,关中23~27℃,陕南24~27.5℃。春、秋温度升降快,夏季南北温差小,冬季南北温差大。
年降水量的分布是南多北少,由南向北递减,受山地地形影响比较显著。春季少于秋季,春季降水量占全年的13%~24%。冬季降水稀少,只占全年的1%~4%。暴雨始于4月,于11月结束,主要集中在7~8月。关中、陕南春季第一场320.0毫米的降水过程一般出现在4月上旬末到中旬。初夏汛雨出现在6月下旬后期到7月上旬前期,此期间,暴雨相对集中,关中、陕南地区出现洪涝灾害较多。
Ⅸ 陕西省北部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陕西省北部是来由深厚黄土层覆盖的陕北自 高原,一般海拔 800~1300 米,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45% ;中部是由河流冲积 和黄土沉积为主形成的关中平原,一般海拔 325~800 米,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 的 19% ;南部是主要由变质岩系构成的构造上升运动强烈的陕南山地,一般海 拔 1200~2000 米,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36% 。 陕北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体以白于山和长城为界,以北为 风沙区,以南为黄土区。风沙区分布着连绵起伏的沙丘,在沙丘之间和洼地上分 布着许多大小不等的湖沼与草滩地。
Ⅹ 简述陕西省北部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陕西省北部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气候比较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