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地理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地理

发布时间: 2021-01-19 07:32:19

① 试述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举一地区实例具体说明

人类活动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例如北方河流少,以陆运为主;南方水源丰富,河流众多,以水运为主,北方意面食为主,南方已大米为主食.

② 人类文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从人类的起源来看,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孕育人类文明的必要条件。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古代中国实行专制统治,而古希腊却确立了民主政治。当然不能因此就陷于环境决定论之中。

③ 地理与人居生态环境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地理环境长期影响着人居环境。
吴良镛先生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提出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 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 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人居环境包含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五 大子系统。
道萨迪亚斯在《人类聚居学》中提到“人聚环境首要的、最普通的元素是自然”。 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如气候、土壤、山川、河流、矿藏、动植物资源等。地理环境是一个人与自然相互密切关连的系统,是人居环 境的自然基础,是人居环境的背景、底色和依托,不同的地理环境为人居环境的发展提供了 不同的舞台。
城市兴衰与地理环境 的关系:城市是一种人居环境,城市的兴衰变迁是由地理、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 所影响、所决定的,地理环境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居环境是依赖于自然的脆弱的系统,地理环境的改变对人居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气候的变异导致生存环境的变化,如气候变化后,因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以及对人体健康 的影响,使得居住人口迁移;气候变化对能源输送系统、建筑物、城市设施以及工农业、旅 游业、建筑业等特定产业的一些直接影响,转而对人居环境产生的影响。 水资源短缺、自然水源体的破坏、洪涝灾害以及海面上升、海水入侵等引发的台风、地 震、海啸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地形地貌、土壤的变化如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的地表下陷、土壤盐碱化、土地沙漠化对 人居环境的影响。
善待自然,塑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基于人居环境的脆弱性、对地 理环境的依赖性、地理环境改变对人居环境的深刻影响力,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与自然和 谐相处。“自然不属于人类,但人类属于自然”。
对自然的保护,尤其是对资源、特别是不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归根到底,是保护我们自己。

④ 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形成的基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有一定的决定作用,虽然这种作用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终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开始能动地利用地理环境,于是地理环境对人类具体活动的决定作用就逐渐减轻。生产力越发达,人类对地理的利用能力程度越大也越深,但这一切都是以地理环境所提供的条件为前提的。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堆砌,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地理的整体性。而我们所谓的“牵一发动全身”就是整体性的最好体现,一旦某一环节发生变化,其他所有环节必将随之发生变化。而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破坏性改造,其后果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恶化,并危害到我们自身的利益。尤其是在人类所生活的城市中,由于人类过度的开发,改造,使城市及其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被破坏,产生大量的环境问题。要协调好这一问题我们就应该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入手,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始终要把自然地理环境放在首要位置,要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换取其他方面的发展,毕竟自然环境破坏后的修复所需要的时间是极其漫长的,而且人也是自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一切的发展都要以协调好人地关系为基础。

⑤ 解决人类与环境矛盾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地理。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⑥ 阐述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应建立怎样的联系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利益关系。自然以它的过程、力量影响社会,专直接、间接地由它自身或在人的属参与下对社会发生作用。人的生存资料不是从自然界现成得到的,而是通过改造自然对象的活动来获得。人由于受自身的认识能力和社会条件的限制,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人类应该调节自身行为,积极寻找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和途径,使自然界能长久、充分地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服务。 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必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第二,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影响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条件中,不论是对整个人类历史发生永久作用的自然因素(如宇宙现象、地理、气候和生态平衡等),还是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效能发生作用的自然因素(如矿产、燃料、水资源等),都对人类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人通过自己的劳动与自然界发生联系,并协调与自然的关系。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首先必须能够生活,而为了生活必须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来满足自己的衣食住行等需要。

⑦ 如何正确理解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

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
所谓对立,即人类的主观需求和有目的的活动,同环境的客观属性和发展规律之间,不叮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认识环境,必须遵循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从事生产和活动,不然,就必然会遭到环境的报复和惩罚,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就会随之发生。所谓统一,即人类以环境为载体,总是在一定的环境空间存在,人类的活动总是同其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人类的活动不可能无止境地向环境索取,也不可能永远不加限制地在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当人类的行为遭到环境的报复而影响到人类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时,人类就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所能允许的范围。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当人类刚从动物分化出来,这种对市统一关系就已处于初级的状态。随着人类活动能力的增强,使用的工具也日益改善,人类开始懂得改变环境,学会了农耕、养殖、穿衣、住房,人口得以大鼍的增加,特别是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人们将大片的荒III、草地改为良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又为农业的丰收提供了保证。然而,在其发展的背后,与环境的矛盾却凸显出来。由于不节制地毁林垦荒,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草原的毁灭招致荒漠的扩张,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又造成土壤盐化的形成。这些矛盾的激化,曾使繁荣一时的巴比伦文明古圈变为一片沙荒,也使玛雅人经受不住干旱、洪水、风沙的侵袭,而不得不丢弃自己亲手创造的文明,离开了故乡。这就是早期的环境问题,遗憾的是,人们并没有引起警觉,并未认识到这是环境的报复。当时,人类生产力尚不发达,对环境的破坏尚不十分明显,环境问题尚未达到危及人类生存的地步,故人类仍是我行我素。到了现代工业时代,情况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人类的数量、生活范嗣和规模等已是今非昔比。“ 人定胜天” 的思想占据了人们的头脑,人类在对环境进行改造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加剧。与此同时,环境的结构组成、物质循环的方式和强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环境问题随之突出起来,现代工业使大量埋藏在地下的矿产资源被开采出来,投入环境之中,并随着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又把废气、废水、废渣排放出来,其中许多废弃物难以处理和净化,使之对人体及生物造成难以忍受的危害。随着这些有害废弃物的不断累加,造成了环境质量的逐步恶化,使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现代-[ 业还带来了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农业现代化也派生出来许多方面的环境问题。可见,人类在发挥其积极作用,创造高度物质文明之时,也同样给环境带来消极的副作用,从1934年美国的“ 黑风暴” 到我国大跃进年代内蒙古的“ 人造荒漠” ;从60年代的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事件,以致当今世界性的人口的剧增、森林锐减、臭氧层出现空洞、酸雨和全球变暖等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全球变暖已经使一些小岛国家许多土地被海水淹没。这无一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也是人类与环境对立关系的具体体现。值得庆幸的是,加强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巳成为当今世界人类的共识。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 人类与环境” 会议,提出了“ 只有一个地球” 的口号,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同年确定6月5日为“ 世界环境日” ;90年代又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这些对策促进人类社会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对立走向统一。总之,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无处不有,无时不在,要消除对立,寻求统一,就必须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在经济建设中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的持续发展与环境的高度统一。

⑧ 举例说明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类适应环境,比如人类居住在适宜的环境中(包括温度,湿度,气候,土地等)
人类改造环境,就包括破坏环境和改良土地

⑨ 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

地理环境能否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地域的经济地位,也就决定了文明程度

⑩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人类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自然地理环境,而人类的出现又意味着自然地理环境进入了一个质变的阶段,人类成为环境演化的能动因素。

(一)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

人类的进化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第三纪晚期是古猿的繁盛时期,同时草原植物开始向森林进逼,夺得了广大空间。自然条件的变化迫使古猿开始适应新的、较为不利的生活环境。于是,森林古猿中衍生出一支地栖性的草原古猿,当地面生活的古猿不仅学会使用工具,而且学会制造工具时,人类就诞生了。原始的人类一方面改造着自己的形体和大脑,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另一方面又不断地扩展到世界各地,以寻求各种适于生存的环境。

2.人种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

地球上的人类划分为3个基本的种族,即尼格罗人种,欧罗巴人种,蒙古人种。

尼格罗人种形成于热带炎热的草原旷野上,那里日照强烈,而色素较深的黑色皮肤和浓密的卷发能对身体和头部起保护作用,宽阔的口裂与外黏膜发达的厚唇以及宽大的鼻腔也有助于冷却吸入的空气。

欧罗巴人种主要形成于欧洲的中部和北部,那里的气候寒冷、云量多而日照弱,因此人体的肤色、发色和眼睛色都较为浅淡,人的鼻子高耸、鼻道狭长使鼻腔黏膜面积增大,这有利于寒冷空气被吸入肺部时变得温暖。

蒙古人种形成的环境没有非洲的炎热和欧洲的寒冷,故形成较为适中的体质形态特征,典型的蒙古人种具有内眦褶,可能与草原和半沙漠的环境有关,这样的结构能保护眼睛免受沙尘土的侵袭,并能防止冬雪反光对眼睛的损害。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种形成的作用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减弱,人类的种族特征愈来愈失去其适应生存环境的意义,只是在现代人类中还以其残余形式繁衍着。

3.人口质量的自然地理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质量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人口健康的影响方面。一方面,人类由自然地理环境中摄取空气、水、食物等生命必需物质,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另一方面,人类在代谢过程中,将各种不需要的代谢产物排入环境中。因此,环境中的某些化学元素的含量的多少必然会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功能,甚至可能对健康造成影响而引起疾病。如环境缺碘或碘超量,均可导致地方性甲状腺病;环境中氟含量过多,可引起氟骨症。

4.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地理因素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生产力还十分原始的时候,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表现得特别强烈。人类早期的社会大分工,便是以自然为基础的。在那些水草丰足适于放牧的地区,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畜牧业的部落;而在那些土地肥沃宜于垦殖的地区,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农业的部落。

另外,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造成了生产条件的差别。一般说来,优越的自然环境有助于加快社会发展的进程,恶劣的自然环境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亚非的一些大河流域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有利于人类定居和耕作,往往形成古代文明的中心,如北非有尼罗河流域的埃及,西亚有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南亚印度河流域的印度,东亚黄河流域的中国。

(二)人类发展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积极作用于自然界,从而成为自然界发展变化的重要因子。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作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深刻。地质学已将人类对地球的作用称为第三地质营力。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施加的种种作用及其影响,既有建设性的一面,也有破坏性的一面。

1.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的影响

(1)改变地表状态

今天,人类已开拓陆地的表面约56%,其中强烈开拓区占全球陆地表面的15%。人类的各项活动,可把相当数量的岩石、砂土、水、植物等地表物质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人类的这些活动大大改变了原有的地表状态,并造成一系列的人为景观。如城市建造、水库修筑、矿山开采、森林砍伐等。

(2)改变物质循环

人类改变物质循环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对水的控制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很久以来,人类为了改变地表水分布不均匀的状况,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一是用储水排灌的方法来改变一个流域内的水平衡;二是采取大型调水工程来改变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水文网的水平衡。地表水的人为汇集,引起水分蒸发加强和降水量增加,从而改变了局部的水循环。此外,人类不断向自然环境中排放污水和废气,也是改变物质循环的一种形式。

(3)改变热量平衡

人类活动改变了地表形态,即改变了地表面的反射率和其他热力特性,从而改变了区域的热量平衡。森林是一种特殊的下垫面,其气温日(年)较差比林外旷地小,从而降低了气候的大陆度,而砍伐森林则起了一种相反的作用。城市对热量平衡的影响非常显著,城市的热岛效应使其中心区气温要比周围郊区高好几度。水库对热量平衡的影响与湖泊相似,由于水的热容量大,使水库及其附近地区气温的日(年)较差变小,年均气温也有所提高。据研究,一个水面为32km2的水库,库区的平均气温可比外围地区高出0.7℃。

此外,人类规模生产活动又会向周围大气发散各种化学物质和微粒,尤其是二氧化碳气体的不断增加,可造成显著的“温室效应”。有人进行过计算,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达到今天的两倍时,气温将平均上升3℃。

(4)改变生态平衡

自然生态系统由于人类活动而处于变化状态,有人类集居的地方就会有人类活动的干扰。在中纬度大陆表面的许多地段,精耕细作的农业、牧业或都市化,几乎完全处于人类的支配之下。人类改变原有的生态平衡,代之以新的平衡。人类生态系统并不总是带来危害,如珠江三角洲特有的桑基鱼塘生态系统构成了一个彼此有利、相互促进的生态循环。新加坡的城市化过程十分注意城市局面和环境绿化,因而创造出理想的城市生态系统。

(5)改变自然过程速率

人类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打破了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迫使自然地理过程朝着新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促使自然地理过程的速率发生变化。有人曾作过计算,在土壤侵蚀过程中,由于人的作用,全球每年每平方千米土地上平均损失掉的土壤为1500~85000m3;而天然侵蚀的背景值仅为12~1500m3,前者是后者的125~170倍。也就是说,由于人类活动,使得土壤侵蚀过程加快了150倍左右。

2.人口增长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压力

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快速增长,至2006年2月25日,地球人口达65亿,预计至2050年地球总人口将达90亿。人口剧增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压力,首先表现为人类对自然资源消耗量的急增,其次是加剧了环境的恶化。

(三)自然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有3个主要功能: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消纳和同化人类活动产生的废物和废能量;满足人类生存的精神享受,提供优美舒适的环境。

2)自然地理环境质量的逐渐恶化,影响到人类的前途和生存。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愈加激烈,引起各类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耗损、淡水资源耗竭、地质灾害频发、荒漠化、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已构成对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