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与旅游景观的关系
㈠ 浅谈旅游活动与文化现象的关系
一、文化景观
(1)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形成,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
(2)文化源地与文化传播:文化源地,文化传播、文化扩散的主要途径。
二、旅游活动与环境
(1)旅游活动及其作用:旅游活动的特点,旅游活动的作用。
(2)地理环境与旅游:旅游资源及其特性,旅游资源的价值,中国的旅游资源,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
(3)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旅游活动中规模应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重点难点分析】
文化与文化景观的命题,从内容上看涉及许多不同地域的人类文化景观和历史遗产,与人文社会学科有密切联系,综合度高。就文化地理方面而言,可重点关注文化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文化景观形成中的环境因素影响,从文化源地和文化扩散各种类型分析,解释文化的地理分布和动态发展,注意对某些特定地域的典型文化景观图、分布地图和资料的信息提取、分析和判断,结合文化地理相关理论进行解释和说明。
复习这一内容时还要注意理解下面的问题。
一、文化空间的扩散与扩散类型
1.要理解文化扩散的含义,在空间上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从一地传到另一地为文化空间扩散,由一代人传给下一代人为文化传承,两者一起构成文化传播:
2.文化扩散的主体是人,区别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扩散,要依据扩散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阅读教材中文化扩散类型示意图,加深对两种不同类型文化扩散的理解。利用教材对扩展扩散划分的三种类型进行比较区分,并联系实际思考除了教材中所举实例,还有哪些属于这三种不同的扩散类型。
3.本节文化扩散实例分析是对文化扩散类型的具体印证,学习中要对实例进行归类,同时要注意两点:第一是不能将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扩散的形式绝对化,即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扩散可以兼有多种扩散形式;第二是将复杂的文化事物或现象简化后,才易于确定它的扩散形式,如中国文化属于复杂的文化体系,其中造纸、印刷术向西方的传播为迁移扩散,而农耕技术通过少数民族传到缅甸则属扩展扩散。
4.学习文化扩散的形式还要明确文化扩散的作用,没有文化扩散,就没有文化的发展,众多语言技术的普及扩散均说明文化扩散的作用。广播电视、通信卫星等媒体的发展,对文化扩散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文化景观与文化现象有何区别
区别二者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看其是否具有空间位置的固定性,例如,铁路和火车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要素,由于铁路在空间位置上具有固定性,它是文化景观,而火车在功能性质上是运动的,因此,它不是文化景观。此外,有许多民俗活动、文化活动,由于不具有空间位置的固定性,所以不属于文化景观,而是一种文化现象或事物。
旅游活动受其在区域经济中的影响力的迅速提高而日显重要。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上的特殊性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以及“假日经济”等时事热点问题都是本单元重点关注的。而且由于旅游景观的多样性将涉及与历史文化有关的方面、旅游业发展的经济规律等问题,因此自然会涉及多学科综合理解和分析阐述,具有较高的学科综合性。旅游活动具有动态、线路的特点,涉及区域发展、区域间差异和交通运输联系等方面,也是地理学科内综合的重要素材领域。
【这部分要注意下面两个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1.游览价值:首先是资源的质量(是否具备较高的审美或历史文化价值);其次是旅游资源集群状况;第三要考虑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市场距离:旅游经济价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与旅游消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越低;靠近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价值要优于远离发达区的旅游资源。
3.交通位置及通达性:直接影响其开发价值。
4.地区接待能力:除旅游资源本身的开发外,还要建设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5.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是指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超过环境承载量会对旅游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如果达不到承载量,可能造成资源浪费。
二、掌握我国的重要旅游资源的分布
1.自然风光:长江三峡、桂林山水、黄山、日月潭、西湖、白头山天池、“天涯海角”。
2.古代文化艺术宝藏: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明孝陵、避暑山庄、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布达拉宫。
3.革命纪念地:广州、武汉、南京、上海、南昌、井冈山、遵义、延安、北京。
4.民族风情:汉族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舞龙灯、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苗族和侗族的芦笙节、彝族的火把节。
5.十大风景名胜: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承德避暑山庄、秦陵兵马俑、长江三峡、桂林山水、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台湾日月潭、安徽黄山。
【范例分析】
[例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安门广场是一种文化景观
B.火车不是文化景观,但刚刚进入博物馆的我国最后一台蒸汽机车是一种文化景观
C.泰山和泰山顶上的南天门都是自然景观而非文化景观
D.文化景观中的物质文化景观和精神文化景观都有物质表现形式
分析: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两大类。前者是自然界原有的事物,很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者未受人类的影响;后者是指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天安门广场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精神活动的产物,属于文化景观;火车因为是运动的,所以不属于文化景观,而我国最后一台蒸汽机车放进博物馆,这台机车就不再作为运动的工具而使用,而作为反映人类利用自然物质要素进行改造,并附加在自然景观上,就属于文化景观;泰山是自然景观,而南天门是人类创造并附加在泰山顶上的古建筑,它属于文化景观。
答案:C
[例题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黄河流域在历史上本是一个宜农宜牧的地区,滔滔黄河横贯东西,两岸草原、森林、农田交织,到处是青山绿水。所以黄河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两岸富饶的大地哺育我们炎黄子孙茁壮成长。在黄河流域已经发现仰韶、龙山以及新石器时期的其他各种文化遗址1600多处。大量出土文物表明,我们的祖先已在这片沃土上从事过许多名垂青史的生产和社会活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雄辩地说明,黄河流域曾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商丘、镐京、长安、洛阳、开封等,都是封建帝王的都城。但是,由于我们的祖先不懂得生态平衡,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消耗的木材、粮食日益增加,加速了土开垦地、森林砍伐、草原毁坏,年复一年,严重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平衡,使昔日的肥田沃土逐步变成了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据不完全统计,在方圆一公里的土地上,沟道总数达30万条以上,地面支离破碎,黄土裸露,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使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水害最严重的河流。
(1)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文化源地的主要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这说明文化源地的产生与_______________密切相关,按文化源地的分类,黄河流域属于____________源地。
(2)如今的黄河流域有着与历史上截然不同的文化景观,主要是在土地的_________上发生了重大变化,或者说是农业景观的_____________与历史明显不同,
(3)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水害最严重的河流,主要是由于人们不懂得___________,随着___________的不断增长,加速____________,导致黄河流域____________日益严重,这说明文化景观不顺应____________规律,必然不能充分利用_____________,并且会对_____________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4)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黄河流域的商丘、镐京、长安、洛阳、开封等,都是封建帝王的都城,在文化上它们都属于____________,从属于___________文化体系。
(5)按地区分布,黄河流域的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区中的( )
A.西部游牧文化地区 B.东部农业文化地区
C.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地区 D.北部草原文化地区
(6)该地区文化景观的变化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是__________。
分析:该题涉及文化源地、文化景观、文化区等众多知识内容;考查我们联系实际的分析、比较以及将地理、历史、政治等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归纳的能力。鄂尔多斯和黄土高原等黄河流经的许多地区森林覆盖率在春秋战国时代在60%以上,由于人类破坏,水土流失加剧,荒漠化面积扩大,物质文化景观发生了很大变化。
答案:(1)黄河横贯东西,植被茂盛,土壤肥沃 自然环境 文化系统
(2)利用功能 功能
(3)生态平衡 人口开垦土地、砍伐森林、毁坏草原 水土流失 自然发展 自然资源 自然环境
(4)文化综合体 中华
(5)B
(6)人们改造物质文化景观(客观世界)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
[例题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徐霞客在考察了广西、贵州、云南后,对这一带发育的峰林地貌作了总结:“峭峰离立,分行竞颖”,“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他还指出这“磅礴数千里”的岩溶地貌,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各省有各省的特点:广西之山的特点是“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云南之山,“皆土峰缭绕,间有缀石,亦十不一、二,故环洼为多”;贵州之山,“则界于二者之间,独以逼耸见奇”。又说:云南之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浑浊”;广西“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至贵州则“界于二者之间”。
㈡ 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与地理专业有什么关系
我所选读的是吴国清编写的《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09年12月1日,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了新时期旅游业的战略地位和任务要求:“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因而新的时代特点和政策环境对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绚丽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博大精深的人文旅游资源为中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的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有38处世界遗产、11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06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大连、杭州、成都已被评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235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00余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67处国家5A级旅游区、1166处国家4A级旅游区、187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10个国家森林公园与300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紧紧围绕旅游本科及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需要,遵循内容的科学性与系统性、知识的前沿性与实用性、案例的典型性与代表性、组合的多元性与区域性、表达的精炼性与准确性等原则,力求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在内容取舍、难度权衡和表达方式等方面都充分考虑了目标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根本出发点,注重知识格局的科学性与经典性。通过学习,现将学习体会介绍如下:
一、对个别概念有了较深刻认识
1、旅游资源环境质量:是指在一定的区域空间条件和历史时期,旅游资源环境系统的整体状态,即资源环境的总体及其个要素,对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及其身心健康以及旅游开发经营活动的适宜程度。
2、地文景观旅游资源:是由内、外地质营力长期作用下而形成的各种地质地貌景观形态,是整个地理环境中具有原生性和基础性等特点并以其原始天然、姿态万千而成为重要旅游资源。
3、水域风光旅游资源:是大自然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旅游资源中构景的基本要素,是大自然灵气的基础。凡能吸引旅游者进行旅游,并产生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水体及水文现象,都可视为水域风光旅游资源。
4、生物景观旅游资源:它与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如地质、水文、地貌、气候等共同组成了自然旅游资源总体系。所有生物景观中具有旅游利用价值、能够被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部分,称为生物景观旅游资源。
5、天象与气候景观旅游资源:气象和气候都是大气运动的不同表现形式,气象是大气短期的物理现象和过程,而气象是长期气象(天气现象)特征的综合表现,包括平均状况及极端变化。我们统称为气候现象,并将进入人们旅游活动领域后的气象和气候景观资源统称为气候旅游资源。
6、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指由古今人类所创造、能够激发人们旅游动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包括静态的物质文化资源和动态的行为文化资源。
7、地方特色商品类旅游资源:包括菜品饮食、农林畜产品与制品、水产品与制品、中草药材与制品、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日用工业品等其他农业手工产品或者克服了地域自然条件限制的现代标准化工业产品,可以作为地方旅游商品开发。
二、明白了以下问题
(一)自然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1、天然性(形成)都是大自然作用的结果,受到大自然因素的影响和自然规律的制约
2、生态型(状态)自然界各个组成要素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
3、地带性(分布)自然旅游资源中的植物、动物、水体深受气候影响
4、变化性(时间)呈现季节性、周期性的变化
(二)人文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1、人为性(形成)是人类在不同时代文化创造的产物
2、民族性、地域性(分布)人类文化的创造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制约和民族性格的性格
3、时代性(时间)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与社会历史密切相关,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
4、精神性(内涵)尽管人们赋予自然旅游资源以“美”的意蕴,但缺乏精神内容,包括思想和艺术内容。
5、阶级性、阶层性(层次)由于人类社会存在分等级、阶级、阶层的现象,那么人文文化也就打上了这种烙印。
(三)旅游资源分类的意义
1、对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可以加深对旅游资源成因、属性、价值功能以及系统组成等方面的认识。
2、对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可以将众多繁杂的旅游资源条理化、系统化、信息化,为进一步科学研究、保护利用和开发管理提供方便。
可见,旅游资源分级分类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分类系统的建立、补充,加深对旅游资源整体和区域旅游资源属性的认识,掌握旅游资源的成因、价值功能以及系统组成,为进一步科学研究、保护利用与开发管理服务。
(四)旅游资源分类的原则
1、共轭性与排他性原则(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划分出的同一级别、同一类型的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共同属性,不同类型之间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2、对应性原则,次一级旅游资源必须完全对应上一级旅游资源的类型容。
3、递次性原则(分级与分类相结合的原则),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亚系统。
4、标准分别与统一原则
5、简明实用原则,旅游资源分级分类要简明实用,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
(五)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
1、依据旅游资源的功能分类:观光游览型旅游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著名的古代建筑、城镇风貌、园林建筑)、参与体验型旅游资源(冲浪、漂流、赛马、渔猎、龙舟竞渡、游泳、制作、品味、访问、节庆活动、集市贸易)、商品购物型旅游资源(土特产、工艺品、艺术品、文物商品、仿制品)、保健疗养型旅游资源(疗养院度假村、温泉浴、沙浴、森林浴、练功房)、文化教育型旅游资源(各类博物展览、科学技术活动、文化教育设施)、情感寄托型旅游资源(名人故居、名人古墓、各类纪念地)
2、依据旅游资源的管理级别分类:世界级旅游资源(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名胜古迹,及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的旅游资源(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旅游资源(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森林公园)、市县级旅游资源(市县政府公布的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单位)
(六)旅游环境管理的本质和内容是什么?
本质上,旅游资源环境管理就是对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有效管理。
1、从旅游资源环境的系统因素看,旅游资源环境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对旅游资源环境系统及其各个要素质量的管理,主要包括自然环境质量和人文环境质量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土壤质量、水体质量、生物质量、空气质量、气候质量、声响质量与设施设备质量,以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质量等。
2、从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角度看,旅游资源环境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保护管理和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建设管理。
㈢ 东江湖风景旅游区的地理环境
东江湖风景旅游区位于湖南省东南部的资兴市境内 ,坐落于资兴市小东江河段连绵内于青山之间,地容处北纬25°34’~26°18’东经113°08’~113°44’内。
东江湖风景旅游区以山水交融的东江湖为主体,以东江急流险滩、兜率灵岩神境、龙景峡谷奇景、岛屿群落景观为特色,供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体疗养的湖岛型旅游区,总面积200平方公里。
㈣ 《中国旅游地理》37页第三题第2小题 :自然景观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 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外力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具体的可以参考网络
㈤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第二册知识点
高三地理选修 国土整治知识纲要
一、我国的自然分区
界线:东部季风区——400mm等降水量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东部季风区——3000m等高线——青藏高寒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青藏高寒区
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范围 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一线以北 青藏高原
自然因素 地貌 二、三级阶梯上,三大平原、两大高原,低地、丘陵、盆地海拔较低 海拔较高,差别显著,二级阶梯,高原、山地盆地 海拔高,一级阶梯,有世界高大山地
气候 季风影响显著,降水多,集中在5-9月 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少,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大风天气多 高寒,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风力大
植被 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 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 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
土壤 多为林下发育,淋溶作用强 有机质含量低,可溶性盐分含量高 土层薄,发育差
河流 多外流河、多大河,以雨水补给为主 多内流河,短小,雨水、冰雪融水补给 多为内流河,东南部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人类
影响 广泛、深刻,主要农耕区 影响小,只在有水的地方有人类活动,有绿洲农业、牧场 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较完整,以畜牧业为主
2、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地区 分界(活动积温) 地形 温度带 景观 土壤 农作物 耕作制度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区
3200
4500
7500 山环水绕
平原广布 寒温带
中温带 针叶林、针阔混交林 肥沃黑土 春小麦、大豆、甜菜 一年一熟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大平原
大高原 暖温带 落叶阔叶林 黄土广布 冬小麦、棉花、花生 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旱地)
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 山地丘陵 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 贫瘠红壤 水稻、油菜 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田)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低山丘陵 热带 季雨林 砖红壤 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 一年三熟
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地区 分界 地形 气候带 河流 景观 农业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东部) 贺兰山一线,相当于200mm等降水量线 宽阔平坦的高原 温带半干旱区 多内流河 旱生草原 旱作农业
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西部) 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 温带、暖温带干旱区 多季节性河流 荒漠草原 绿洲农业
4、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表现 原因
水平分异 东南温暖湿润、西北寒冷干旱;植被自东南向西北出现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 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北部和南部是呈东西走向的山脉,西北部是较完整的高原,东南部是南北走向的高山峡谷,夏半年有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汽进入。
垂直分异 随海拔升高自然景观发生明显变化;从高原边缘至内部,垂直变化由繁及简 高原边缘相对高度大,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变化大;
高原内部相对高度小,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变化小
二、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地带 范围 地位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部 12个沿海的省级行政单位 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科技水平最高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缺水,江河下游洪涝多 发挥沿海的区位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中部 9个省级行政区 位于中国腹地,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 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和重工业发达,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 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东北林区过度砍伐,黄河下游的地上河危害、长江中游的洪涝问题,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 发挥能源优势,建设全国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设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加工基地,加强东西交通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10个省级行政区 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有70%国境线,利于边境贸易,能源、矿产和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力资源丰富 工农业基础薄弱,交通落后,科技文化不发达,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生态恶化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开发能源、矿产成为中国动力基地
三、三类灾害区域的综合治理
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
脆弱的生态环境 破坏后恢复困难
地理背景: 农垦历史悠久,后备土地资源殆尽
尖锐的人地矛盾 人口增长快
自然:①地形坡度大,地面物质不稳定;
②粉沙颗粒组成的土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
形成原因 ③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④植被覆盖率低,对地表保护性差
①植被的破坏
人为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决定性因素)③开矿
①压缩农业用地,建成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前提
水土保持 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的基本措施 ③改善天然草场植被
④矿区有计划存放表土,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水田土流失 重点: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
的治理 生产体系
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关键)
小流域 保塬:①平整土地,增加地表径流渗入;
综合治理 ②营造护田林网,用材林和果林为主;
③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方式;
方针: 护坡:①缓坡修梯田,发展林果基地;
②封坡育林育草(拦截涵蓄坡面径流)
固沟:①打坝建库;②各支沟营造防护林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
区位特征:深居大陆内部,距海较远,高大山地阻隔
干旱为主 气候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
的自然特征 (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降水稀少)
景观特征:草原、荒漠为主
地理背景 ①唐宋时期:盲目垦耕,河流下游水量锐减或改道,古绿洲被放弃
②清初移民开垦是荒漠化加剧(农牧民族界限西移)
荒漠化的发展 ③20世纪50年代,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使其趋于严重)
④20世纪80年代以后,个别地区有所逆转
①物质条件:气候干旱,平地覆盖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
自然 ②动力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成因
人为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方式不当、
(决定因素)工矿建设不注重环境保护
①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土地;
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包括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荒漠化的 ①明确整治目标
成因与防治 整治模式 ②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旱农过度垦区、绿洲边缘)
防治 ③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基本保证
任何防止荒漠化的战略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
成功的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设置沙障
(沙障作用: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截留水分,增加固沙植被存活)
治理措施 防洪止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复自然植被
和经验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证农林牧业稳产高产)
荒漠化类型 主要人为原因 分布 举例
斑点状、片状 过度开垦 半干旱的旱农垦区 科尔沁沙地、内蒙古后山地区
斑点状荒漠化圈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锡林郭勒草原和呼伦贝尔草原
固定沙丘活化 过度樵采 干旱的绿洲边缘 塔里木盆地边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河西走廊的绿洲
固定沙丘活化 水资源利用方式不当 内流河下游和山麓冲积扇边缘 塔里木河下游和石羊河下游
点状、线状 工矿建设不注重环境保护 矿区居民点和
交通线附近 内蒙古的东胜和准格尔煤田
3、河流的综合治理
(1)长江多洪涝的原因
自然原因: ①长江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一般年份南北支流汛期错开,当流域内普降暴雨,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来量大;
②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
③中下游河道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原因: ①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剧,一方面使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能力降低,另一方面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②围湖造田,使湖泊萎缩,调蓄洪峰的功能削弱。
(2)三峡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防洪(首要任务)、发电、航运、养殖、供水、旅游等。
防洪效益: ①有效控制长江上游的洪水,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
②缓解洪水对武汉的威胁,减轻洞庭湖泥沙淤积,大幅减少分蓄洪水造成的损失。
发电效益: ①缓解华中、华东能源供应紧张状况,有效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②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减少酸雨问题的出现。
航运效益: 改善了从宜昌到重庆的660千米川江航道,水流趋缓,河道拓宽加深,险滩被淹没,万吨巨轮可由上海直达重庆。
(3)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工程成败的关键
任务的艰巨性; ①库区生态环境脆弱,居民经济贫困,移民环境容量不足;
②教育科技文化落后,乡土观念强;
③安置不当易闹反迁,关系重大。
移民安置条件; ①从受淹特点看,库区移民具有相对分散的特点(利于就近后靠安置)
②从移民结构看,57%属非农业人口不存在重新安置问题。
③从政策层面看,得到政府重视和全国支援
措施----开发性移民,主要有就地后靠,异地搬迁安置两种方法
(4)环境效应:
有利影响在中下游:①减轻洪水对中下游生态环境的破坏;
②利于防止血吸虫病;
③减轻洞庭湖泥沙淤积;
④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
⑤调节局地气候;
⑥减轻环境污染和酸雨危害
不利影响在库区;①淹没库区土地、耕地,
②移民开发和城市迁建,处理不当可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③可能诱发地震,库岸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加;
④库区和库尾的泥沙淤积加重;
⑤自然景观受到一定影响;
⑥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生存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
⑦增加蚊虫孳生,影响人体健康。
(5)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不可逆转(淹没耕地、水生生物)-----------采取补救措施或挽回部分损失的办法
影响较大(移民安置、水土流失)-----------采取有效控制和减轻其不利影响办法
影响较小(地震、陆生生物)--------采取防止危害发生或减小危害程度的办法
四、三类农业的区域开发
1、中低产台治理--------黄淮海平原
地形;宏观平坦,微观起伏不平
辽阔的冲积平原 地面结构:西—缓斜平原 山麓冲积扇
中—冲积低平原 主体
东---滨海平原
地理背景 中低产田主要集中分布在冲积低平原和滨海平原
农业发展三大障碍------盐碱、旱涝、多风沙
形成原因:
自然---地势低平;气候具有春旱多风沙、年温差大、降水集中等特点
人为---不合理的灌溉导致盐碱化;不合理开垦导致沙荒地
原则:因洼制宜
低湿地(新店洼) 模式:鱼塘—台田模式
特点: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稳定
综合治理 水盐运动规律: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稳定
(降水、蒸发、潜水位和表层土壤盐分)
盐碱地(北丘洼) 关键:土体脱盐
核心:治水,完善排灌系统,科学调控水盐运动
措施:引淡淋盐、井灌井排、农业生物措施
2、山区农业资源开发--------南方低山丘陵
(1)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2)农业资源优势、问题与对策
优势 问题 对策
气候资源 光热水资源相当丰富,且大多配合较好 季风气候不稳定,春季有低温阴雨、盛夏有伏旱 调整农作物种植顺序、发展水利、建立防护林体系等
生物资源 生物品种丰富多样,植物生长速度快、更新能力强、产出能力高 品种利用单一、投入少、经营粗放、破坏严重、缺乏因地制宜 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加强生态建设
土地资源 土地类型多样,垂直方向组合密切,具有多宜性 土层薄,具有不稳定性,易发生水土流失,低产田红壤广泛分布(酸、黏、瘦) 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改良红壤(石灰中和、掺沙、种植绿肥作物、施有机肥)
水资源 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利于水电开发和灌溉 地形复杂,开发利用难 修水电工程,发展灌溉农业
(3)生态建设任务繁重---------水土流失
原因:强占耕地和薪柴
经济损失比黄土高原大
(4)山区资源综合开发
目的:充分合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
原因: ①山地与平原比4:1
走立体农业道路 ②人均耕地少
③生态环境脆弱
好处: ①利于发挥土地资源潜力
②可减少对耕地的压力
③可多层次布局农林牧业
④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开发措施 优势资源系列开发
封山育林--------最有效措施
生态建设: ①大力推广生活用煤;
解决农民生活用能 ②进行炉灶技术革新节省燃料
③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④开发利用小水电
3、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东北农林基地建设
(1)土地资源
优势:①耕地面积大(总面积大,占全国1/5;人均面积大,是全国2倍;每个劳力负担面积是全国5倍;)
②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土层深厚,肥沃;黑土、黑钙土土地生产力水平高)
③地势平坦,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问题:①黑土流失—土层变薄,肥力下降
原因:过度开垦黑土,破坏自然环境;降水集中,多暴雨
措施:①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草肥;种植绿肥化物、牧草;秸秆还田(近年来保持和提高黑土培肥的最有效措施)
水土保持——坡面治理、沟壑整治、植树造林
②湿地破坏—沼泽地 禁止开垦,保护湿地
沼泽土:富含有机质,生产潜力大,此处地势平坦
沼泽:是东北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
开发沼泽,要注意有计划地保护沼泽,协调好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沼泽作用(蓄水池,水源地;调节气候,保护环境;丹顶鹤,天鹅栖息地;沼泽植物资源)——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负面效应(盐渍化土地面积扩大;河川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动植物资源减少)——气候变迁
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在继续发展种植业,提高种植业本身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升值
(2)森林资源
优势:①全国最大林区(36%,是全国3倍,人均林地是全国8倍,林地占全区42%);
②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林木畜积量1/3);
③宜林地区广;④森林树种丰富
问题:森林资源破坏严重。表现为:①采育失调;②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③森林采伐以皆伐(不分树龄全部砍伐)为主,资源浪费严重。
措施:①坚持合理采伐;②积极营造人工林;③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④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⑤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综合开发措施:①挖掘森林工业发展潜力(以原木生产为中心转移到以营林为基础,综合利用为重点方向上来);②提高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深度;③发展果园林业和柞蚕生产,加强林业基地建设
五、西南交通运输建设
(1)背景:
资源优势:①丰富的矿产资源、丰富的能源资源—有色金属矿、四川天然气储量全国首位、水能70%、贵州南方第一煤炭大省、广西北部湾油气;②丰富的旅游资源—喀斯特地貌、少数民族风情;③漫长国境线,发展边境贸易;④丰富的农林资源—四川盆地“天府之国”、云南“动植物王国”等
大西南交通建设障碍:①地势起伏大(三级),跨山跃河;
②地形;青藏高原---地势高峻,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纵列分布,横断东西交通
四川盆地---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区,地表崎岖不平;
③地质:地壳活动强烈,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交通建设的重要性:①西南地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②地处内陆边疆,少数民族分布集中,贫困人口多;
③重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④经济基础薄弱,交通不畅,区内外联系不便。
(2)解决措施——交通建设:
意义(南昆):①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②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和脱贫致富;
③有利于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
④有利于旅游、商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取得成就
①东部三省一市和广西已形成铁路为骨干,公路为基础的运输网络
②西藏则以公路运输为主
③水运---对川江、西江及其支流航道全面整治,加强港口建设
④航空---开通了通往南亚、东南亚的国际航线
⑤管道---新建川气外输至湘鄂的管线
①出海公路:成都—贵阳—南宁—北海(过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两广丘陵)
②泛亚铁路:昆明—新加坡
使云南和东日盟各国拥有一条贸易通道,缩短我国内陆省分南下印度洋的距离。
(3)农业发展:
条件:利 光热充足,降水丰沛 / / 不利 地表崎岖,地势起伏大
发展:①立体农业 ②特色农业——彩色农业:花卉、蔬菜、水果、优质烤烟等。
六、海岛和海域的开发----海南岛
1、背景
地理区位优势:
①海陆位置:位于华南和西南陆地国土与海洋国土的结合部 大西南走向世界的前沿;开发利用南海资源的基地
②相互位置:近港、澳、台;内靠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外临亚太经济圈中最活跃的东南亚既有广大的内陆腹地,又能受到华南经济圈、亚太经济圈的辐射作用。
③交通位置:位于西太平洋环形带上,处在日本到新加坡航线的中段,直接面向东南亚,靠近国际深水航道。连接两洲(亚洲、大洋洲)和两洋(太平洋、印度洋),南海是我国通往东南亚、非洲、欧洲的海上通道 有利于依托港口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
热带资源优势:
①气候资源:光照充足、热量、降水丰沛 / 一年三熟,适宜发展热带高效农业
(不利;冬春低温危害,夏季台风)
②生物资源:药用植物、用材植物、珍禽异兽 我国最大的热带物种基因库,有利于发展成为热带作物的基地和旅游业基地。
③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多样,是环带产业布局的自然基础。
海洋资源优势:我国最大的海洋省,(拥有岛屿)600多个,管辖海域200万平方千米),是其最突出的资源优势。
①生物资源:生物种类多 适宜发展海洋捕捞和养殖业
海洋生态系统 提供食品资源,又可作为旅游观赏区
②渔业资源:渔场面积大,浅海、滩涂面广大,港湾众多 适宜远洋捕捞业和发展人工养殖业,是我国热带海洋渔业基地。
③油气资源:沉积盆地广(北部湾、珠江口、莺歌海、琼东南、西沙海槽盆地等)是我国未来油气基地。
④旅游资源:海岸热带景观、红树林、热带雨林、热带作物园、自然保护区
⑤空间资源:可开发成海上渔业补给、贸易、旅游、热带海洋科研基地
2、自然环境特点:
地形地势:全岛近似椭圆形,中高四周低
受地势高低和离海远近的影响,自然环境具有环带状分布的特点
环带名称 地貌类型 海拔高度 资源特色 产业布局
海
陆 海岸带 平原 低于100米 经济基础和运输条件好 港口建设,发展外向型加工工业
丘陵
台地环带 台地丘陵 100~ 200米 面积大,地形平坦,土壤较好 热带农业生产基地
山地
丘陵带 丘陵山地- 500~1100米 物种丰富,水源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林业、旅游业
3、开发与保护:
(1)合理布局产业:环带开发布局是海南岛资源开发和生产力空间布局的基本特征,即适应了海南岛自然环境的环带状分布特征,又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客观要求。
①海岸带市开发的重点,大力建设港口和加工工业区,推动车石化和第三产业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带动外向型经济发展;
②丘陵和台地环带适宜发展热带农业,
③山地丘陵带发展旅游业和特色工业,恢复和保护热带森林植被
(2)特色经济:
特色工业:支柱工业——培育和发展支柱工业,建设现代大工业体系;建设西部工业走廊,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生态型工业和高技术产业
热带高效农业:瓜菜生产基地、热带水果生产基地、热带作物生产基地、育种基地、水产业。
特色旅游:度假休闲旅游胜地
(3)海洋环境保护:
①扶持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
②提高公众环境意识,鼓励公众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减少和杜绝人为破坏;
(珊瑚礁、红树林、环岛防护林----减轻风暴潮的威胁和损失,阻挡海浪侵蚀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
③加强海洋环境的管理和监测,及时了解海洋环境变化
七、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背景:
天然气的利用:优点:①干净、清洁、使用方便;②燃烧效率高、比较价格低
地位:我国将天然气开发和利用作为21世纪初能源结构优化和石油工业产业升级的重点
天然气的分布(陆上):特点: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分布地区:四川、陕甘宁、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
四大气区:新疆、青海、川渝、鄂尔多斯
开发利用格局:①东部油气田(东北、华北)产量递减;
②西部地区是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
③西部地区油气开发的限制条件;
(a勘探开发资金短缺日益严重
b西部地区对天然气的市场需求量有限
c现有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外运需要)
④东部地区对天然气需求市场巨大——我国天然气产品的最大短缺地区
(a人口稠密、经济增长快,但能源短缺现状长期未改变;
b以煤炭为主要能源,使得大气环境恶化、酸雨大面积发生;
c煤炭发电和运输占用大量土地、港口和水资源)
2、西气东输:
能源输送大动脉 资源保证:塔里木气区、鄂尔多斯气区
技术保证:石油化工基地、现代工业体系
市场前景广阔:长江三角洲
深远影响:
东部地区:①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②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大气污染和酸雨危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③促进能源生产和轻重工业结构的调整
④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西部地区:①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②推动综合利用天然气步伐,改善城市大气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③有选择的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工业,对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④推动天然气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缓解因森林砍伐、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注意〕西电东送、南水北调
八、 城市新区的发展-以上海浦东为例
1、背景:
上海市的发展:
优越的区位条件
社会经济:①便捷的交通;
②广阔的腹地;
③高素质的劳动力;
④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
自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
城市规模的扩大:①经济规模的扩大;②人口规模的扩大;③用地规模的扩大
上海市面临的城市问题:①道路狭窄、交通拥堵;
②居住拥挤;
③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
④用地紧张
2、浦东新区的规划和开发:
开发作用:①解决上海市发展所面临的城市问题,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②以浦东开发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开发条件:①紧邻老城区,便于就近开发;
②地形平坦,满足大规模、低成本推开发需要;
城市规划:①浦东新区分为城市化区和非城市化区两部分;
②浦东新区采取轴向发展与综合组团相结合的布局形态;
③通过多种交通工程,把浦西和浦东联系起来;
④把浦东建成花园式的多功能、外向型、国际化、现代化新城
㈥ 3,东北冬夏两个旅游高潮的形成的地理环境 4,东北自然景观和文化的特色及形成原因
先说东北地区的冬天吧 冬天到东北来旅游,肯定是奔东北的雪花来的,东北的雪有大、厚、白等特点,形成原因肯定是东北的纬度造成的,因为其纬度高,所以受西伯利亚的冷空气比较严重,其次是受太平洋的冬季千岛寒流和暖气流影响,水汽比较多,这样造成关内游客到东北来滑雪,冬泳。
夏天因为i其纬度高的问题,所以东北的气温相对华北,华南等地气温较低,所以又成就了东北成了游客的避暑胜地
㈦ 郑州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
一、地理环境:
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呈阶梯状下降;郑州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传承人4人;郑州市区方言内部略有差异,大致可分为新老两派。
郑州市位于秦岭东段余脉、中国第二级地貌台阶与第三级地貌台阶的交接过渡地带。
总的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呈阶梯状下降,由西部、西南部构造侵蚀中低山,逐渐下降过渡为构造剥蚀丘陵、黄土丘陵、倾斜(岗)平原和冲积平原,形成较为完整的地貌序列。
二、历史文化:
郑州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传承人4人;省级非遗59项,传承人26人;市级非遗185项,传承人149人。
已公布五批市级项目,三批市级传承人。其中,少林功夫、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超化吹歌、巩义小相狮舞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三、风土人情:
郑州方言属于中原官话郑开片,是居住在市区的大多数人中通行的地方话。郑州市区方言内部略有差异,大致可分为新老两派。
老派分尖团,口语中儿化音、u化音较多,新派不分尖团,儿化音向北京音靠拢,u化音明显减少。
(7)地理环境与旅游景观的关系扩展阅读
郑州市地处黄河中下游和伏牛山脉东北翼向黄淮平原过渡的交接地带,西部高,东部低,中部高,东北低或东南低;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截至2018年,郑州下辖6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5个县级市,总面积744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30.97平方公里,总人口1013.6万人,完成生产总值10143.3亿元。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六个大遗址片区之一。郑州历史上曾五次为都,为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拥有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4处80项。
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017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指导意见”指出郑州要发挥区位优势,打造交通和物流中枢,彰显人文特色,建设国际化现代都市。
㈧ 求地理选修三的知识总结。
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4、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种类 自然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
形成 天然形成的自然事物和现象 人类创造的文化事物和现象
规模 一般教大 一般较小
变化 一般比较缓慢 一般比较迅速
分布 野外较多 居民地较多
功能 生态旅游、探险旅游、体育旅游、度假旅游、健身旅游 文化旅游、宗教旅游、休闲旅游、购物旅游、会议旅游等
示例 山体、水域、植被、野生动物群、气象奇观、天文奇观、构景地貌、自然灾害遗迹、自然保护区等 历史古迹、园林、工艺品、表演艺术、民俗、宗教礼仪、城乡风貌、社会风情等
5、举例说明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
二、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名称与分布
遗产性质 遗产项目及所在省级行政区
世界自然遗产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四川 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云南
黄龙风景名胜区--四川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湖南
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八达岭--北京
长城--山海关--河北
长城--嘉峪关--甘肃 明清故宫--北京--北京
明清故宫--沈阳---辽宁
莫高窟---甘肃 平遥古城--山西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陕西 苏州古典园林--江苏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北京 颐和园--北京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河北 天坛---北京
曲阜孔林、孔府、孔庙--山东 大足石刻--重庆
武当山古建筑群--湖北 青城山--都江堰--四川
布达拉宫历史区---西藏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安徽
丽江古城----云南 龙门石窟---河南
明清皇家寝陵-明十三陵、明孝陵--北京
明清皇家寝陵-明显陵--湖北
明清皇家寝陵--清东陵、清西陵-河北
明清皇家寝陵-盛京三陵--辽宁 云冈石窟---山西
庐山国家公园--江西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吉林、辽宁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泰山-山东 峨眉山--乐山大佛--四川
黄山--安徽 武夷山---福建
三、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地理位置与交通
3.客源市场: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4.旅游地的接待能力
5.旅游地的环境容量
四、旅游景观欣赏
(一)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1.选择观赏位置
①距离
常见景观欣赏位置把握
景观类型 景观举例 观赏位置选择
高大山峰 庐山(赣)、黄山(皖)、泰山(鲁)、武陵源群峰(湘西北) 远眺、俯瞰
地貌的酷似造型 云南路南石林的阿诗玛、广东肇庆的七星岩、安微黄山的石猴观海、青岛的石老人 特定的观赏位置
山中的峡谷、溶洞、一线天 长江三峡(渝、鄂)、科罗拉多大峡谷(美国) 置身其中近观
桂林的芦笛岩溶洞
一线天
瀑 布 尼亚加拉瀑布(加、美两国间,伊利湖与安大略湖之间)、莫西奥图尼亚瀑布(赞比亚、津巴布韦两国间,赞比西河上)、黄果树瀑布(贵州境内,北盘江上) 适当距离仰观
②角度
③动态: 对于山水有机组合的景观,可乘船(筏)沿水路观赏两岸风景。
常见景观欣赏角度、动态把握
景观类型 景观举例 观赏位置选择
江河湖海 洞庭湖、长江、滇地 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岳阳楼一岳阳,黄鹤楼--武汉,滕王阁一南昌,大观楼一昆明)之上俯览远望
湖沼池塘 济南大明湖、北大未名湖、南京莫愁湖 多低临水面建亭、榭、廊,水边铺小路近观俯视
山水有机组合景观 漓江山水、长江三峡 乘船(筏)沿水路观两岸风景
2.把握观赏时机
景观类型 景观举例及其最佳观赏时机
随季节而变化的自然景观 北方山水风景--夏季;南方千米以上高山--夏季(此季节雨水多,云雾多,景色丰富且有变化,兼收避暑之效);北国风光--冬季
随天气而变化的自景观 泰山观日出--凌晨;黄山观日落--黄昏;海拔较高的风景名山--雨过天晴(既可观云海,又可观日出日落)
特定时间出的自然景观 钱溏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观大潮;青海湖候鸟--五月;大理蝴蝶会--三月;海市蜃楼、峨眉山“佛光”、吉林雾淞--特定的气象条件
3.抓住景观特色
①做好景观观赏前的准备工作
②观赏过程中,观赏项目、活动方式、观赏速度等方面保持一定的节奏,将观赏与思考结合起来。
③园林景观的常用构景手法
构景手法 做法与效果 举例
主
配 主景 鲜明突出是园林整体效果成败的关键 故宫以太和殿、孔府以大成殿为主景,其余为配景
配景 为主景起烘云托月的作用
层
次 障景法 多在园林入口处或园林中相对独立景区的入口处,利用一些景物(假山、屏风、竹林等)阻碍另一些景物,达到山重水复、曲径通幽的意境 《红楼梦》中大观园入园处
隔景法 利用墙、廊、树篱、殿堂等将景物分隔为不同的景区,以增加曲折、层次,丰富景观层次和旅游者的想像 苏州园林
框景 用门框、窗框、洞框作为取景的画框,把景象框限在从框中看到的范围内,优化组合审美对象,达到纯真、精炼、集中的景观美 苏州园林
借景 借园外风景来衬托本园的景色,以扩大园境 西湖借“三面云山一面城”;颐和园借四山宝塔
4.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体验景观的意境
①我国自然风景区最大特色之一 --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
A.寺、庙、亭、阁、塔、摩崖石刻等人文景观,布局、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因势、得体,使人文景观起到与自然协调,并突出自然美的作用。
寺庙与塔
寺庙与塔
寺庙 塔
地理位置 位于山麓、山谷、山间小盆地的茂林中 在湖光山色的低山丘林地区,小山岗的脊线上或山麓湖边
人文含义 造成深山藏古寺的意境。与佛教中宣扬的超脱于红尘之外的思想一致。 用挺立的塔的形象突破地貌的平缓的曲线,从而使塔成为景观中的重要构景。
例 五台山寺庙 大理三塔
B.诗词楹联、神话传说、名人轶事等文学艺术形式来渲染自然美,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巧妙而和谐地联系起来。
②其他人文景观的建设上表现出的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在我国古代园林建设:要求再现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我国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的对比
北方皇家园林 南方私家园林
建筑特色 规模宏大。建筑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 规模较小。建筑色彩素淡,以黑白为主色调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显示出皇权的尊荣富贵,又与宽阔整齐的地形、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特点相辉映 迎合园主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需要,又与水乡风光、湿润的气候特点融为一体
③一方山水一方情
风俗民情--是一定地区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一方山水一方情
5.以情观景--景观欣赏的最高境界
以情观景的具体要求
①综合感受--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②发挥想象--泰山、黄山、华山、峨眉山、青城山的特点分别是雄、奇、险、秀、幽,地貌的酷似造型……都要通过想象才能感知。
③移情与景,情景交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
④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二)旅游区的景观特点及成因--------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
1.黄山风景名胜区
(1)位置: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
(2)景观特征: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3)黄山自然景观的成因:黄山由花岗岩构成,其花岗岩体垂直节理发育充分,是我国花岗岩地貌中的杰出代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黄山的地质地貌景观。
黄山四绝
现象 成因
奇松 黄山松是黄山特有的树种,生长在黄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悬崖峭壁上,遍布于山巅峰峦之间。黄山松依山势而长,形态有立、有卧、有仰,还有异体同干。正所谓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黄山的松树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与奇异的姿态闻名于天下。 黄山松生存于高峰悬崖之上,那里岩石坚硬,土壤贫瘠。然而,黄山松根部能释放酸性物质,溶解、侵蚀花岗岩体,使根系穿缝而植。悬崖峭壁的生存条件和植物向阳的特性,加之黄山山谷风大的影响,促使黄山松枝干虬生,树冠扁平。
怪石 古人曾留下这样一副对联,极言黄山峰石的奇绝:“人间有石皆奴仆,天下无山可弟兄。”黄山群峰之间怪石星罗棋布,形态各异,名物状景,惟妙惟肖。前人谓黄山石“有一石皆可名一物。”黄山石之怪还在于它往往有“移目换彩”“移步换形”之妙。 黄山的怪石是在奇峰的基础上,通过外力
的风化和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云海 “黄山自古云成海”,黄山云海缥缈,瑰丽壮观,气象万千。黄山一年之中有250多天有云雾,有“十日九云烟”“山色去来云”之说。 黄山云雾多是由特殊的自然条件造成的。黄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雾。此外,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水分蒸发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风的影响,黄山的云雾变幻诡谲。
温泉 与诸多名山相比,黄山因有温泉而备受游人青睐,因此有“五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之说。 黄山温泉终年喷涌,水洁明净,可饮可浴。温泉的热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当地表水下渗受热,或是地下水与地下炽热的岩体相接触,就变成地下热水或蒸汽。地下热水沿着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温泉。
2.澳大利亚大堡礁风景区
(1)概况:大堡礁是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外一系列珊瑚岛礁的总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
(2)大堡礁的位置、分布、成因
①位置、分布:
A.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海岸外。
B.大堡礁海域处于热带的纬度位置,温暖的浅海环境适合珊瑚虫繁衍。
②成因
形成条件
海域环境 水温高达2l℃~38℃,且垂直变化和季节变化较小
盐度平均3.5%
海水清晰度高,水面较平静
海水浅,阳光充足
地质环境 地壳缓慢沉积,珊瑚虫骨骼堆积
(3)大堡礁丰富的旅游资源
A.海底世界
B.热带风光的大陆岛屿和土著部落文化
3.中国云南的元阳梯田景区
(1)地理位置:元阳县位于我国云南省南部,与云南省省会昆明相距290千米。
(2)元阳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是近千年来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哈尼族人民辛勤汗水的结晶,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3)元阳的梯田景观--不同的季节,景观不同。
4.法国巴黎塞纳河畔的古城区
(1)发展历史:2 000年以前的巴黎只是塞纳河上西岱岛和附近几个小岛上的渔村,后来逐渐扩大,到3世纪开始有了巴黎这个名字。
(2)巴黎的建筑艺术和名胜古迹:凯旋门、艾菲尔铁塔夜景、卢浮宫外景、巴黎圣母院外景
五、旅游景区规划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应具备交通便捷、景观独特、安全卫生、服务周到、环境优良、配套设置完善,能够满足多种消费需求等基本要素
2.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①旅游开发条件的评价②旅游目标定位与发展战略规划
③旅游空间布局与旅游产品规划④旅游服务设施规划⑤旅游实施与保障体系规划
3.旅游规划的基本要求
①规划观念新颖 ②调查分析细致 ③旅游定位准确
④空间布局合理 ⑤内容体系完整 ⑥规划科学可行
4.规划中一般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旅游资源的科学分析与评估,未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2)旅游开发没有形成特色。旅游区形象不明,游客市场及产品定位不准
(3)旅游区空间布局不合理,中心区过多的接待设施不利于景观和生态环境保护。
(4)景区开发建设中,城市化的特征过于明显,人工建设痕迹太多,对背景环境破坏严重。
(5)旅游建设项目缺乏科学的论证,人造景观重复建设、内容雷同,在当地缺乏文化根基。
六、旅游活动设计
1.收集旅游地的信息
(1)收集旅游地信息的渠道
各种新闻媒介、旅行社、导游手册、亲朋好友、有经验的旅游者等。
(2)应该收集的信息
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地的时空可达性、旅游服务设施和条件(如旅游交通方式及工具、旅游住宿条件、旅游餐饮的种类和标准、导游服务、旅行费用等),以及大致的旅行费用等。
2.确定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线路
①符合自身特点 ②选择最佳路径
③景观丰富多样 ④注意劳逸结合 ⑤追求最佳效果
七、旅游安全
1.旅游不安全因素
交通事故、犯罪、疾病(或中毒)、火灾与爆炸、自然灾害、战争、社会动荡、恐怖活动、旅游者冒险造成的以外伤害、旅途迷路、其他突发性以外事故
2.旅游活动中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加强预防与管理
做好自我防范
八、阐明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作用
1.拉动经济发展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4)增加经济收入,缩小地区差异
2.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1)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2)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
(3)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
3.旅游业促进社会进步
(1)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文明程度
(2)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
(3)促进社区建设,改善生活环境
(4)推动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
九、旅游与环境
1.旅游对环境的促进作用
(1)保护自然景区和历史古迹
(2)提高环境质量
(3)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2.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
(1)污染自然环境(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视觉) (2)破坏生态系统
(3)损毁文物古迹 (4)扰乱社会秩序
3.说明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1)健全环保法规,强化环境管理 (2)加强全民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3)搞好环境评价,制定环保规划 (4)加强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
(5)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环保效果
㈨ 【地理 旅游地理】(10分)下图为我国某5A级沙漠生态旅游区景观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0分) ⑴指出
⑴旅游资抄源袭独特,价值高;(2分)旅游资源类型齐全;(2分)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好。(2分) (2)植树种草,保护植被;根据旅游环境容量控制游客人数;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答对两点即可)(2分)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