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我国周边地理环境形势

我国周边地理环境形势

发布时间: 2021-03-15 12:30:21

⑴ 论我国当前周边环境复杂性的原因及其面临的主要威胁

我国地处亚洲东方,陆地边界线总长2.2万余公里,海岸线总长1.8万公里。我国陆地与15个国家相接壤,与8个国家的大陆架或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相连接,还与美国等许多国家隔海(洋)相望。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型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型大国,陆地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面积300余万平方公里,陆海相连,总面积达1260万平方公里,疆域辽阔,美丽富饶。
我国濒临黄海、东海、南海,不仅拥有内海渤海,而且拥有漫长的海岸和 6500多个岛屿。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应划归我国管辖的海洋国土,除内海,领海,毗连区外,还包括大陆架和经济专属区,共计300余万平方公里。辽阔的海洋国土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油气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守护我们的海洋国土,开发利用我们的海洋资源是历史赋于我们的神圣职责和权力。1996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视察祖国沿海地区时,明确提出我国人民要增强海洋国土意识,这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我国人民对于祖祖辈辈用汗水和生命开垦和保卫的每一寸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守土意识非常强烈。而对海洋和海洋权益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对海洋国土的丢失和海洋资源被掠夺,缺少应有的“疼痛感”,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反差相当明显。
海权是国家的一种综合力量,是国家安全的门户,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新中国成立之前100多年我国被侵略和掠夺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海权唇亡而齿寒,国家无安宁可言;海洋及海洋国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与我们中华民族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科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海洋世纪,在海洋经济时代,谁拥有海洋,谁能在海洋开发中占有优势,谁就能在世界上取得更多的利益、更大的生存权力。事实上当今世界为争夺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的斗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家早已将目光投向海洋,海洋上的经济争夺,军事斗争已向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不要别人的一寸土地、一滴海水,但也决不容许他人侵占我国的滴水、寸土!这就要求我们全国人民强化海洋国土意识,抓住机遇,发展经济,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在捍卫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斗争中,掌握主动权,在公正合理的基础上解决与有关国家的争端。

毫无疑问,影响一国安全环境的国际、国内因素是复杂多变的。但是,对一国的安全环境起决定作用的是地缘政治因素,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周边安全的复杂程度,也决定了它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其影响具有长久性。比如,美国安全的基本特征是:“东西有大洋,南北无强邻”,世界主要陆海大国都与美国远隔重洋。 美国周边环境得天独厚好,浩瀚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把美国和其它主要强国隔开,历次战火(包括两次世界大战)烧不到美国本土,北面是加拿大,南面是默无闻的墨西哥,“炮声远处响,危险隔重洋,任他国战火纷飞,我自安然无恙”,因此,美国很少需要关心自己的国土安全问题,这也是美国称雄世界的非常有利的地缘政治因素。中国的国土面积略大于美国,如果能把地球压扁,中美国两国的领土会大致重合在一起。然而,中国的安全环境远比美国复杂得多。 中国是世界上陆海邻国最多的国家,我们有领土接壤的15个国家,从东向西依次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此外,还有一个特殊的“邻居”,那就是美国,虽然它远在天边,但又近在眼前,它的触角伸到了我们的周边,身在大洋彼岸,但心在全球,手却伸到了大洋此岸。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邻居多了,自然好邻居坏邻居也都有。在周边的这些邻国中,有些国家和我们的关系很好,有些国家和我们关系很不好,有些国家也好也不好,这就要我们不同的方式对待、处理不同的关系。在世界将近200个国家中,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拥有如此众多的邻国,这是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按照英国著名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的观点,在国际竞争中,邻国越多,特别是接壤邻国越多越不利。如此看来,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从来就是复杂的。
同时,中国及其周边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社会、经济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世界上10个人口过亿的国家有7个是在这个地区。分别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俄罗斯,日本、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中国周边地区也是世界上大国最集中的地区。多是军事强国(世界上有5个军队在100万以上的国家,即中国、美国、俄罗斯、印度、朝鲜)几乎都在我们旁边,或把手伸到了我们周围。美国一位专家说,“美国与自己近邻加拿大和墨西哥两国军队在兵力上为六比一,它们之间的军事冲突是根本不可设想的。而中国则不一样,尽管它的军队是世界上最多的一支,但即使抛开较远的美国不算,7个主要邻邦和地区的兵力加在一起,也比中国兵力多一倍”。俄、印度、越南、韩国、日本发生过军事冲突,它们现在仍然是潜在的军事对手。处在如此安全环境中的中国,要维护自身的安全,就必须拥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实力。
中国周边地缘环境的复杂性还表现在与邻国 “剪不断,理还乱”的领土争端上。我国的陆疆边境线很长,2.2万多公里,边境长了领土争端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和周边国家有些领土纠纷也是在所难免的。中国要解开这堆乱麻尚需花费很大的精力。
尤其复杂的是我们的海洋国土,按照国际海洋法,属于我国管辖的海区面积有近300万平方公里,有8个海上邻国:日本、朝鲜、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中国与8个海上邻国均有海洋争端,总争议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

(一)大规模外敌入侵的军事威胁已消除或减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太地区一直是美苏争霸的重要地区之一。从50年代开始,我国周边形势之所以长期紧张不安,根本原因是由于当时美苏争霸所致,有的则是直接针对我国的。从我国建国初期,直到70年代中期,美国一直构成对我直接军事威胁。70年代末,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打开的中美关系新格局,于1979年亲自出访美国,并主持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使我国完全摆脱了美国全面的现实军事威胁。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但其实力地位已相对下降。美国在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过程中,和欧盟、日本的经济关系日趋紧张,经济霸主地位已经动摇。“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强化了美国内外交困的状态。美国出于经济上力不从心,政治上矛盾重重和国际形势的多极化趋势,在调整其军事力量在世界各地的部署时,对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也做了较大调整。目前驻亚太地区美军为10多万人,主要是支持其盟国在这一地区保持稳定,不构成对我国的严重军事威胁。近来中美关系已出现明显转折。尽管中美在人权、贸易、技术交易、台湾问题等方面存在重大分歧,但美政府已认识到合作与对话比对抗更符合美国的利益,中美在缔结“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方面将取得较大进展,这将对我国周边安全向好的方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前苏联从6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破裂后,直到80年代后期。长期对我大兵压境,甚至进行核讹诈,使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十分严峻;再加上当时印尼排华,中印边界军事对峙,台湾国民党集团叫嚣反攻大陆等等,世界上的反动势力掀起一场反华大合唱,迫使我们提出建设大三线,把一些重要工业迁往内地山区。毛泽东主席甚至提出重上井冈山。当时我国的军费支出达到国家财政总支出的42.7%。苏联解体前,由于其经济失去活力,政治危机,民族矛盾加剧,被迫于1988年宣布单方面裁军50万人,其中驻亚洲部队裁减10余万人。1989年又从阿富汗无条件撤军,撤出越南金兰湾海军基地,1992年又全部撤走驻蒙苏军。至此,不仅前苏联在我边界陈兵百万,大战一触即发的紧张局面不存在了,而且核战争的乌云也大大减少了。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冷战局势发生改变,我国周边环境和平因素增长,因此我们可以说,大规模外敌入侵的军事威胁已消除或减弱。
(二)发展了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政府坚持奉行睦邻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逐步营造出一个睦邻友好的周边安全环境。尽管“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睦邻政策受到了冲击,但时间毕竟是短暂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与发生过摩擦、矛盾和边境冲突的邻国的关系也走向了正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把睦邻政策看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缓和与邻国的关系,为中国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世界进入了相对和平的时期以后,苏联从阿富汗撤军,使我们有机会缓和了同印度的关系;苏联的解体使我们有机会同中亚三国疏通了关系;苏联从越南撤退使我们有机会疏通了和东南亚各国的关系,特别是我们和越南的关系,和东盟的关系;应该说是发展和继续发展了同周边国家方方面面的关系。
我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我们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国家安全的屏障,经济发展的市场,政治稳定的依托。

(三)建立了多边的区域合作机制。
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是一个趋势,这个趋势总的原则是将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这样的结果就是资源将流向哪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从而造成资源流通的不平衡。为了抗衡这种不平衡,许多地区形成了地域性的多边合作机制,如欧洲、美洲、非洲等。在这种情况下,亚洲也面临着需要合作的的问题。我国政府坚持营造一个和平、和谐、合作的周边环境的工作的方向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东盟地区论坛、亚太经合组织等平台,积极倡导多边的区域合作,为建立亚洲多边的区域合作机制做出重大贡献。我国的国际地位及影响明显增强,中国的国际声望日益提高,安全环境得到重大改善。连美国舆论界也承认我国和平外交取得了重大成果,同亚太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已经进入了我国建国以来的最好的时期之一。
(四)与大部分国家解决了边界问题
过去我们一研究周边形势,常常有一种危机四伏的感觉,因为除了与不丹、锡金这些小国之外,我们与其他的邻国几乎都有领土纠纷和磨擦。有些磨擦还是很激烈的,因为亚洲这些国家,历史上都曾受过强国的侵略,所以领土意识非常强,处理起来非常棘手。进入九十年代,我们的党中央充分利用了国际形势的变化,充分调动了周边国家愿意和中国搞好关系的愿望和积极性,使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得到了解决。特别是较好地解决了我国与俄罗斯、越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边界问题。现在,中国陆地疆界除与印度有较大的领土争端外,与其它邻国的边界基本稳定。

三、我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的主要威胁

(一)美国对我国安全环境有综合性影响
美国和中国并不相邻,但是由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它目前所处的“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使它和我们国家处在一种“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状态。中美关系非常重要,在诸多国家关系当中,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从主流看,美国和中国建交以后的关系是向前发展的。中美关系是发展中的曲折,曲折中的发展。但是,由于政治及战略利益的原因,美国对我国安全的威胁应该是综合的,长期的,带有根本性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政治上,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二是在军事上,加强对我全面遏制和防范;三是利用台湾问题对我进行战略牵制。

(二)日本对我国安全的现实和潜在的威胁
中日关系非常重要,日本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中国有广阔的市场,中日关系的友好对两个国家都有好处,中日关系的友好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但是,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来看,日本对我国安全存在着现实和潜在的威胁,是一个无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一是日本与我战略利益矛盾日趋突出,将为列为主要潜在对手;二是日本的国防战略由防御性向进攻性转变;三是日本右翼倾向严重,军国主义根基雄厚;四是加强对与我有争议的岛屿和海域的控制。

(三)印度对我国领土侵犯和威胁
在我们陆邻国家中,历史上从来没有划定边界的国家就是印度。中印边界也是一个最复杂、最难解决的问题。中印边界总长1700公里,总争议面积是125500平方公里,印度占了92000平方公里,占总争议面积的74%。自1962年中印边界军事冲突以后,虽然中印关系有比较大的发展,但是,边界问题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多年来印度在军事上以我为敌,确立"攻势"防御的战略思想;在边界上加强战场建设,实施重兵部署;在武器装备发展上加强对华核威慑。

⑵ 结合周边环境,我国周边安全面临威胁呈现的特点

西南印度对我国藏南虎视眈眈,东海日本当权不让,南海小国不断蚕食华夏之领土。。。。。。

同志们,我们处于危险之中!

⑶ 结合中国周边状况来说明我国的安全环境面临的威胁及其特点

中国当前面临的周边安全环境可简单概括为“东南亚紧、东北亚险、北亚缓、中亚乱、南亚玄”。

1、东南亚方向紧

一是美强化了冷战时期形成的东南亚军事集团的控制;

二是加紧对越南渗透;

三是利用中国与东南亚在海域划分、岛屿归属、资源开发等海洋利益的纠纷,支持和组织一些国家对中国海洋国土进行蚕食和侵吞;

四是东南亚国家掀起新的军备热。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澳大利亚和菲律宾纷纷添置和更换武器;

五是阿富汉战争后,恐怖袭击重心转到东南亚地区;

六是地区极端分子对美在东南亚反恐同盟进行激烈反抗。

2、东北亚方向险

一是美国已经把台湾纳入到由它控制的以日本为中心的“韩国—日本—台湾”东北亚战略体系之中,从而对中国和平统一进程构成长期威胁;

二美国将朝鲜设想为在2010年以前打一场大规模战争的可选择性目标,它很可能以朝鲜“人权”、“核武器”等问题为借口发动干戈;

三是朝鲜生产核武器,美韩军事合作,可能因“擦枪走火”引发武装冲突。

3、北亚方向缓

一是美国在欧亚大陆以北约为“铁锤”,以日本为“砧板”,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西堵波罗的海口,南卡黑海出海口,东围太平洋出海口,迫使俄罗斯同中国建立和发展“协作性战略伙伴关系”;

二是俄罗斯在经济上希望通过远东、中亚与中国铁路相连接的两座“欧亚大陆桥”来增强其经济活动;

三是俄罗斯希望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承认和支持大国地位。

4、中亚方向乱

一是中亚地区内部政治不稳定,民族矛盾严峻,资源争夺和领土争端突出,泛突厥主义抬头,泛泛伊斯兰主义盛行;

二是国际上的反动势力在“欧亚大陆的巴尔干”地区加紧组织培训和派遣分裂分子,并经中亚地区潜入新疆,与发族分裂主义分子勾结,以“圣战”为名不断制造暴力恐怖事件;

三是美国出于“西化”、“分化”的目的,以中亚地区为出发基地,伺机在新疆制造“中国科索沃”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5、南亚方向玄

一是美国借印度作为两线战略支柱制约中国;

二是印度实现南亚霸权和谋求世界军事大国目标,对地区安全构成威胁;

三是印度对华政策和巴基斯坦政策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和冒险性;

四是印度对华政策和领土要求会导致其有机可乘铤而走险;

五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在核、导武器方面的军备竞赛也仍在继续。

⑷ 从地理,社会角度阐述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存在哪些有利和不利因素

从地理角度看
有利方面:我国是一个大国,大国本身就是维护周边稳定,确保安全的有利因素;
不利方面:地理位置和地缘环境的特殊性将长期制约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改善。一是边界线漫长,由于缺少天然安全屏障,易遭外敌入侵。二是强邻之多为世界罕见,给我国安全造成了巨大压力。三是众多邻国中某些仍与我存在领土领海争端,使我周边安全环境存在不确定因素。四是多个热点并存,使我国安全面临不同程度的威胁与挑战。
从社会角度看
有利方面:(1)我国内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为争取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我国与周边国家不断发展睦邻友好关系,进一步改善了我国的总体战略环境;(3)我与周边国家的领土领海争端或正在得到解决或暂时搁置,有利于我国安全环境的改善;(4)我周边大多数国家都存在棘手的内部问题,缓解了我国安全面临的压力。
不利方面:(1)美国对我实行“西化”、“分化”和遏制政策,不断插手我周边地区事务,对我国安全构成了最大威胁;(2)我周边某些国家不断加强军事力量,增大了我国周边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3)“台独”和民族分裂活动的存在使我国面临严峻的反分裂和维护稳定的斗争;(4)经济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地区力量的急剧变化,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将继续处于快速变化之中,各种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将时有显现,并对中国安全提出复杂的新挑战。但是,和平与繁荣仍将是亚太各国共同的愿望。亚太安全形势的急剧变化不会根本扭转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近一二十年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势头。

⑸ 我国周边地理环境的概况是什么

我国邻国有14个国家: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朝鲜、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关于锡金你可以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站地图.中国政府过去一直不承认印度对锡金拥有主权,直到2003年态度才有所松动(锡金是印度的一个邦。因为印度承认台湾是独立国家,所以我国以彼之道,还施彼身)。隔海相望的有:韩国、日本(东北亚);(南海周围的有)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尼等。
地形方面:东北部有外兴安岭、萨哈林岛(库页岛)(原属中国,今属俄国)濒临日本海;
东部:隔黄海与韩国相望,隔东海与日本相望。与台湾省相隔台湾海峡,台湾岛东北部有著名的琉球群岛;南部的南海分布着储量巨大的油气田,有南沙、西沙、永暑礁等岛屿,最南端是位于北纬4度的 曾母暗沙。而北部湾的部分海域和越南有争议。云南、广西有很多从金三角来的毒贩。中国的澜沧江(经越南向泰国,叫做湄公河)和怒江(进缅甸,称萨尔温江)流向东南亚。
西南:中印边界,多以喜马拉雅山为天然边界(存在非法的麦克马洪线),雅鲁藏布江(南亚次大陆和亚欧大陆的地理缝合线)曲折地流向印度;
西北:天山延伸出去有帕米尔高原;咸海等;新疆北部有阿尔泰山,其中有中俄交界处的友谊峰;
北方:有巨大的蒙古高原和大量的戈壁。(沙尘暴的源地),再北有原属中国的世界最深湖泊——贝加尔湖。
中国周围分布了: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阿富汗)、中亚、北亚等国家。亚洲所有的习惯性分界,中国都与之相邻,所以亚洲所有地区的形势的变动,都和中国息息相关。

⑹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有哪些主要特点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基本特点
(1)邻国众多,政治格局多极化;(2)陆海兼备,自然环境差异大;(3)东强西弱,经济发展不平衡;(4)各国间矛盾交织,军事冲突次数较多。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有
(1)祖国统一面临严峻形势;(2)海洋权益存在复杂纠纷;(3)边界争端尚未全部解决;(4)少数分裂势力影响边疆安全稳定。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两重性;
从地理角度看,有利方面:我国是一个大国,大国本身就是维护周边稳定,确保安全的有利因素;不利方面:地理位置和地缘环境的特殊性将长期制约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改善。一是边界线漫长,由于缺少天然安全屏障,易遭外敌入侵。二是强邻之多为世界罕见,给我国安全造成了巨大压力。三是众多邻国中某些仍与我存在领土领海争端,使我周边安全环境存在不确定因素。四是多个热点并存,使我国安全面临不同程度的威胁与挑战。
从社会角度看,有利方面:(1)我国内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为争取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我国与周边国家不断发展睦邻友好关系,进一步改善了我国的总体战略环境;(3)我与周边国家的领土领海争端或正在得到解决或暂时搁置,有利于我国安全环境的改善;(4)我周边大多数国家都存在棘手的内部问题,缓解了我国安全面临的压力。不利方面:(1)美国对我实行“西化”、“分化”和遏制政策,不断插手我周边地区事务,对我国安全构成了最大威胁;
(2)我周边某些国家不断加强军事力量,增大了我国周边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
(3)“台独”和民族分裂活动的存在使我国面临严峻的反分裂和维护稳定的斗争;(4)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日益突出的经济安全问题。

⑺ 如何分析我国周边安全环境

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印度数次向有争议的边界地区增兵,加速向该地区移民;在南中国海,越南、菲律宾等国不断试图采取各种措施宣示其对所占领岛礁的“主权”,并在岛礁上兴建设施,强化占领;日本强占钓鱼岛;朝鲜半岛核危机等等。那么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如何?为什么存在着争议和摩擦?中国周边环境面临着哪些有利因素和哪些不利因素?我们将采取哪些应对策略? 一、摩擦和纠纷的原因 一是中国周边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有2.2万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中国还有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马来西亚等国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它们是中国的海上邻国。因此,中国被称为“世界上邻国数目最多的国家”。中国不仅邻国的数量多,而且这些国家的情况十分复杂多样,这在整个世界上较为少见。中国所处周边环境特别复杂的性质,决定了在中国与邻国之间发生摩擦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二是在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东海大陆架,还有南中国海问题。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它们试图利用中国的和平主义政策,造成对中国不利的既成事实,谋取现实的利益,或者强化自身在未来边界谈判中的地位。 三是由于中国崛起带来的冲击。中国崛起,首先意味着东亚地区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中日关系为例,在过去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中国是东亚地区的政治大国,日本是东亚地区的经济大国,双方对这种地位结构已比较适应,也都能接受这样一个现实,双方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基本相安无事。随着中国经济地位迅速上升,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对这一现实并不是欣然接受,而是通过与其他国家联合的方式,制约中国影响力的上升,这就在一定时期内增大了双方发生摩擦的可能性。 二、中国周边环境面临的有利因素 1、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全面推进。中国政府一贯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主张“睦邻、富邻、安邻”。特别是进入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谋求建立与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良好关系,创造和平安全的周边环境,促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日益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共同愿望与诉求。经过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努力,睦邻友好关系得到明显发展,现在是新中国建国以来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最好的时期之一。 2、中国的综合实力持续上升,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21 世纪的前10年,中国经济在世界的排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台阶。国际社会普遍有一种预期,认为中国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还会保持强劲的上升势头。随着中国的发展,国际上更加看好中国的国际地位,要求中国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中国也树立了良好的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3、周边区域经济政治合作全面展开。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始终占外贸总额的60%以上,从周边国家和地区获得的投资多年来占吸引外资总额的70% 以上。2001 年,中国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乌兹别克斯坦共同宣布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这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性合作组织的诞生。中俄关系和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继续保持稳定,对中国加强综合国力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也促进了中国北部和西部边陲的稳定。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关系不断拓展。随着“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双方的经济关系将更为密切,政治合作也具有更坚实的基础,这对于双方关系的长远发展及地区繁荣稳定具有深远意义。 4、“台海”形势趋于稳定,两岸和平合作势头加速发展,来自东南沿海方向的战略压力得到缓解,中国为维护“核心利益”所进行的国防投入和军力部署,有可能转向其他方向和考虑更长远的发展。 三、 中国周边环境面临的不利因素 1、中美关系:美国对我国安全存在着综合性的威胁。美国的安全战略对中国的影响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美国直言不讳地把中国说成是它的潜在威胁和巨大挑战,遏制中国已成为美国全球称霸战略的基点之一。虽然美国与我国不接壤,但从美国的战略目标、政策走向来看,其实质都是企图延缓中国上升为世界强国地位的速度。为此美国对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处处制造事端,鼓动、唆使我国周边国家与我国对抗,从而成为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中对我威胁最大的国家。政治上,加紧实施“西化”、“分化”,企图将我国纳入美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军事上,对我全面遏制和防范。美国利用其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的绝对经济和军事优势,不断对我周边国家进行军事渗透,逐步缩小对我的军事包围圈。在亚洲东面,美国依靠美日军事同盟联手遏制中国,美日同盟作为冷战的产物,不仅没有随着冷战的终结而退出历史舞台,反而一再得到强化,特别是美日军事同盟的新一轮强化,对中国及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将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在西亚,美国借反恐名义向西亚地区渗透,在东南亚,与东南亚地区国家加强军事合作,美国还靠多年与台湾形成默契,打“台湾牌”制约中国的崛起;在北亚、美国加与蒙古的全面关系。 随着美国战略东移的实际展开,东亚和中亚地区都将成为美国军事部署和战略争夺的重点,这在客观上也势必加大对中国的军事压力。目前,美国全球战略重心正在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其军事部署的重点也在随之调整,大量先进的海空力量逐步部署到东亚地区。在此情况下,中美之间在东北亚、东海和南海以及中亚地区的“战略相撞”难以避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失当,不仅会造成中美双方的磨擦甚至冲突,也会影响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 2、朝鲜半岛并不稳定:朝鲜半岛局势的动荡将影响中国多年建设的“和平发展”的良好周边环境。由朝鲜发射火箭和进行新的核试验所诱发的紧张局势,造成的连锁反应超过以往。危机双方在失去耐心的情况下,彼此互不示弱,尤其是在拥有核武器和导弹武器方面,都提出了相应诉求,“弃核”和实现半岛无核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朝鲜半岛无论是否会爆发新的战争,双方的对抗都难以避免。中国面对这种极为棘手的局面,既不能介入太深,也不能抽身而退,处于左右为难境地。如果爆发战争,中国将面临是否参战问题,此举势必牵动全局。所以说,东北亚方向将可能成为中国今后最大的安全隐患,也必将成为稳定周边的当务之急。 3、中日关系:日本是中国的海上强邻,是一个曾经对中国进行侵略并且其统治者至今对此没有清醒反省的国家。首先,二战后,美国和日本结成军事同盟,90年中后期,日美安全同盟实现了冷战后的重新定义。其适用范围由日本本土及周围数百海里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合作内容由“日本受到武力攻击”扩展到“日本周边地区发生事态时”,主要防范对象由苏联转变为朝鲜和中国。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因素。其次,东海大陆架与中日钓鱼岛问题。东海大陆架位于中、日、韩三国之间,是中国大陆领土的自然延伸。东海大陆架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水产、石油、天然气以及稀有矿产资源。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近来,围绕钓鱼岛争端以及海上划界问题,中日之间产生了严重纷争。东海问题主要涉及日本,但属于大国之间的争端,一旦引发冲突,对全局影响较大。 4、南海问题:国际上有观点认为,谁控制了南海,谁就可以控制东南亚,从而控制整个西北太平洋和澳洲大陆。初步估计,整个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在230 亿- 300 亿吨之间,约占中国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南海问题是大国与小国之间的纷争,虽具有一定的可控性,但影响也不容低估。尤其越南占据岛礁最多,获取利益最大,同时也在大量购置先进的海空作战装备,加之战场环境于我相对不利,如无充分准备,也难以应对海上突发事变。 5、 中印关系:在南亚的印度半岛,印度自称是一只大象,印度21世纪的宏观目标是控制南亚和印度洋。所以,印度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其21世纪军事战略是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威慑巴基斯坦,遏制中国,拦阻地区外大国向南亚渗透,实现控制印度洋,跻身世界一流大国行列的目标。印度洋是中国与中东、波斯湾、地中海、东非等国家和地区联系的海上必经之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于控制了中国通往这些地区的海上通道,从而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而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冲突是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重要隐患。中印边境争端的焦点,是我国大片领土的归属问题。冷战结束后,印度对华猜忌、防范的冷战思依然根深蒂固,这就决定了印度对我国安全的消极影响在较长时间内仍将存在,而且不排除在某种情况下恶化的可能性。近些年来,印度在边境地区不断采取动作,宣示主权,增兵固防,加快战场建设,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并大肆散布“中印必有一战”的言论,这些现象都不是好兆头。印度现在不仅拥有核武器和远程导弹,而且在海空军力量上也丝毫不逊于中国,其实施高技术战争的能力决不能小觑。 6、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和恐怖主义等对中国安全威胁不能低估:民族分裂主义、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对我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威胁不能低估,特别是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带,恐怖主义仍然活跃。“台独”、“东突”、“藏独”等分裂势力都是威胁国家统一安全、对国家安全构成挑战的因素,这些敌对分裂势力内外勾联,不断进行捣乱破坏。这些问题都涉及到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核心利益。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任何的妥协、不能有任何的让步。 四、改善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策略分析 1、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继续推行睦邻外交。 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保持和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创造一个和平安全的周边环境,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政策,积极稳妥地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国的发展就会建立在和平的周边环境之中。 2. 提升我国的军事实力 伊拉克战争和利比亚战争表明,强大的军事实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无论什么时候,没有强大的国防和军事实力作后盾国家安全就得不到保障。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要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必须大力提高国家军事实力。建设可靠的核自卫和常规防务力量是绝对必要的。尽管中国的综合国力会大大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手段更加多样,但强大的国防力量对国家安全是不可或缺的。 3. 加强与美、日等国的政治、经济联系 逐步削弱美、日对中国的敌视或不友好的举措。在政治上,中国把对美外交放在外交战略的优先地位,一直把加强对话,增加信任,增进了解和发展合作作为对美政策的基础。避免在一些非战略性问题上与美日等国形成严重对抗,同时利用日本急欲成为政治大国的心态和美、日在此问题上的矛盾和分歧,牵制和削弱美、日同盟。在经济上,充分利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和日益扩大的市场对美、日两国的吸引力,进一步扩大对美、日两国的贸易,大力吸引两国的资本和技术,形成经济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存格局,逐步削弱美、日两国对中国的敌视或不友好状况。 4. 加强文化交流,增强国与国之间的互信 中国主张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以文化促发展与和平,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加强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增进我国与周边国家国民的相互了解,加深感情。文化交流对增进国民互信将会发挥重要作用。大力推进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世界和平以及睦邻友好系,促进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⑻ 当今,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状况如何

分析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概况,实质上可以认为是分析影响中国崛起——或者说影响中国国家利益的因素都有哪些。我认为,首先是经济利益,其次是文化利益,再次是地缘关系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最后是在当前亚太框架的逐渐形成中中国与亚太各国的博弈。经济与全世界联系紧密还是鼓励,以资源经济为主还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在经济政策上的选择是不同的;一个核心文化强势崛起的大国,和一个核心文化弱势,正在衰败的大国,国家利益的性质势不同的;地域安全威胁小的国家和地域安全威胁大的国家,地缘上利益次序的分别是不同的;全球性大国,国家利益的地理范围也是不同的。
1. 经济利益
1.1与周边国家的经济交往
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从未低于百分之七点八(1),对外贸易额逐年增长,内需不断扩大,居民收入大幅上涨,经济情况总体上不断进步,良性发展
鉴于美国在亚太地区事实上的,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实力,也应算作影响中国经济状况最主要的一个环节,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同时是世界范围内中国的头号贸易伙伴。美国需要中国的大量物美价廉的轻工制品和日常生活用品满足本国国民的生活需要,而中国同样需要美国这个拥有两亿多人口的庞大市场来销售自己的产品,得到美金来充实和调节自身的货币储备,为国内庞大的待就业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减低就业压力。
就现时的周边经济状况而言,日本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第三大伙伴,无疑在中国的经济安全问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日本作为一个资源贫瘠的岛国,需要中国辽阔国土上丰富的资源供应本国的发展、消耗;同时,中国也需要日本这个在全世界掌握的专利权仅此于美国的庞大经济体(2)对自己作技术上的支持。
由此可见,中美、中日在贸易上的互补性很强,可以说,中美与中日之间的贸易关系之重要性是中国周边其他任何国家或联盟都无法比拟的。
1.2 经济安全存在的问题
对于我国的经济安全,我认为并不像标题所说的那样,只是问题而已,可以说,从一些角度来讲,我国的经济安全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不论你如何对这种观点嗤之以鼻,但中国在对美日贸易和自身的经济情况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
首先,在中美贸易中,美国为保护国内市场,多次对中国对美的电子、纺织、粮食及其他日用品的出口进行贸易制裁,并以军事借口限制国内对中国的技术出口以及中国企业在美的投资和收购——美国国务院禁止中石油收购尤先科和禁止白宫采用联想电脑就是很好的实例。其次,在中日贸易中,中国向日本出口的多时煤、铁、石油天然气以及木材等初级产品,而日本向中国出口的多时车床、轿车、电子设备等深加工产品。在对日贸易上,中国还停留在能源型、粗放型出口的阶段,而日本则出口技术及深加工产品,中国处于不利地位,而且多数的出口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中日贸易剪刀差明显。当我们向如非洲和拉美这些不发达国家倾销相对于他们来说的深加工产品时,发达国家也在向我们倾销着更加无法复制的核心技术。而且伴随剪刀差的核心技术问题同样困扰着我国工业的自主化进程,工业自主化的基础——数控车床,我国用的是德国八十年代的技术,没有先进的自身产品,而技术比较落后的产品由于质量无法保证企业又不愿使用。
再次,也是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自身的货币储备体系。我国的货币储备,从种类和数量的分布上来看,是比较科学的,政府的货币储备机制也是很灵活和果断的。当欧元面世并经历美元第一轮冲击保住自身汇率及货币体系后,央行便开始又步骤的减少美元存量而购入欧元以平衡储备。但如果抛开通常的习惯而从本质上讲,任何纸币都不能算是真正的货币,加入遇到极端情况(比如大规模战争),任何大国都可以用宣布旧币作废发行新币或者大规模发行货币使对手手中的己方货币贬值的方法来打击其金融体系。所以,真正安全的货币只有黄金,但不幸的是随着前段时间黄金逼近700美元/盎司,我国外汇储备上的一个巨大漏洞暴露了出来。根据央行公开数据,目前我国黄金储备为2000万盎司,约合600多吨,按700美元/盎司换算,约合140亿美元,仅占我国外汇储备总额8500亿美元的1.6%。与此相对应的是,即使按一年前的价格,美国的黄金储备占国家战略总储备高达66%,法国为42%、意大利为46%、瑞士为40%、荷兰为46%,而全球黄金储备大国的黄金储备率都在40%左右。官方藏金不多,民间同样很少,只有4000吨。而印度这样官方储备只有300亿余吨的国家,民间黄金却高达1.3万吨,一年中,由黄金价格带来的财富便高达千亿美元。我国一年来靠廉价商品出口获得的外汇节余还赶不上印度黄金增值的收益。(3)
从当前的形式来看,解决问题的方法无非就是一方面技术上积极研发和投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推动整个产业发展的换代;另一方面加大黄金储备量,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
2. 文化利益
2.1 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传统文化渐渐在全世界流行起来。在英语中,“Tai Chi”、“ Confucius”、“ Kung Fu”等有中国特色的单词也已经成为国外年轻人的时髦的口头词汇,他们学习中国功夫、中医,外国军官讨论《孙子兵法》、政客研究怎样以儒家思想来解决国内问题……可以说,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通过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交流,世界上许多人都认识到中国、中国人并不像他们之前所猜测的那样贫穷、愚昧和可怕。(4)
尤其对于长期浸淫在“大中华文化圈”中的亚洲各国来说,中国文化更不陌生:中医、针灸、推拿……美国人还在研究、尝试时,亚洲各国的民众已经将其作为治病的必选手段之一;当西方国家的政客还在高谈阔论时,亚洲各国的企业家已经将儒家文化融入企业,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在如新加坡等国,你甚至可以在法典中找到儒家思想的要义。

2.2 中国文化在本国的现状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早已超出了一国的范畴,在中国周边的许多国家,它甚至就是本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一直在讨论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相较而言,现在国内最卖座的是美国好莱坞大片;在少年儿童中被传看最多的是日本漫画,其中虽不乏精品,但几乎都有暴力、色情、畸恋、血腥或多或少的充斥其间;在青年人和中年人最流行的是韩国偶像剧和肥皂剧,青年人中广泛流行日式的流行音乐,而所谓文化市场上目前最为火热的“超级女生”则来自于美国的同类电视节目《美国偶像》,当然,如果“超女”可以算作一种文化现象的话。姑且不论这些舶来品的好坏,不论其是精华还是糟粕,但就其实际影响程度而言,已经大大超过了传统文化在国内的发展。
“中国人是现在世界上最浮躁的一群”,英国《观察家报》的评论可以说是非常中肯“中国的精英阶层不断地追求白领、小资地生活,不断地追求星巴克、里贝克,完全忘记了这个世界上还有茶道和京剧的存在”。
缺乏自我文化消费方式可以说是一种空虚,而当这种空虚变成全民族每一个人的必备之物后,空虚就会变成对本民族认同感的缺失。中法、中德、中俄、中意几个文化年办下来,我们发现了一个令人悲哀的现象——即使是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并非美国那样超级强势的国家,当他们拿出自己古典与现代相传承结合的文化结晶来交流时,我们只能频繁的去惊动皇陵中的兵马俑。
2.3 发展趋势
当然,尽管传统文化的发展暂时在国内处于低谷,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已走到了尽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重视传统文化,虽然国学讲堂的开设、私塾的兴办、大学生着儒服祭孔等等行为看上去或多或少的有点形而上的味道,但毕竟国人开始真正行动起来捍卫自己的文化传统了。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与经济发展又很大关系,但一个没有自身优秀文化的民族是无法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的。要解决传统文化“势微”的问题,不放借鉴韩日,通过更多生动的,现时的,易被民众所接受的形式来势自身的文化也“流行”起来。
3. 地缘安全
3.1 陆地安全
近年来,中国同自己陆上最大的邻国——俄罗斯的关系随着其靠拢西方的政策受到西方打击而不断紧密。虽然俄罗斯仍然做着让西方接近自己的努力,但同时把越来越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亚洲,尤其是中国身上。伴随着中俄边界问题的解决,安大线的建设以及中俄文化年的举行,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拥有世界最长陆地边境线的国家,彼此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同时,俄罗斯强大的军事实例及其仅次于美国的庞大核武库,都提醒我们对这位强大的邻居应该十分的重视并且保持谨慎的态度。
说到陆地安全另一个不得不提的话题便是中印关系。印度作为一个人口、技术、军事方面与中国相近的地区性大国,其对地区安全的影响我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同样的,由于边界问题的解决及其内部经济状况的影响,印度在当前并将在未来相当的一段时间内,会乐于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双边关系,满足于作一个地区性大国,而这个愿望同样需要得到中国的支持才更加实际。从地理位置上看,由于青藏高原的阻挡,中印双方互相进行陆地侵略的可能性很小,地区安全在印度力争成为南亚大国的这段时间内可以保持稳定。
对于中亚各国而言,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和扩大使得与中国接壤的中亚绝大多数国家与中国达成了国家关系上的互信互谅,各方面的诸如经贸、军事、政治的交往不断加强,在亚洲中部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安全体系(5)。而且,由于这些国家地处内陆,本身经济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差,在中国主动示好的情况下都乐于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但这并不能说明中亚地区对于中国来说就是绝对安全的。“东突”恐怖分裂势力以这里为据点不断威胁我国国家安全,类似于阿富汗这样的傀儡国家更是由于美军的进驻使得其安全可信度大为下降。
另一方面与中国的国家安全有关的就是朝鲜问题了。对于朝鲜问题,我们只能说,如果朝鲜没有核武器和远程导弹,它对于中国和美国就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客观的讲,朝鲜半岛保持现状才符合中国和美国的国家利益。道理很简单: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希望与自己接壤的国家强大起来,中国也是;同样,对于美国来讲,一旦朝韩合并,它在朝鲜半岛所部署的军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如此一来肯定会削弱其在东亚乃至亚太地区的影响。而且合并后的新国家会不会像现在的韩国一样与美国如此合作也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3.2 海上安全
海上安全状况相对于陆地安全由于美国的介入而显得复杂许多。
众所周知,虽然中美经贸关系频繁,政治上也保持着正常的联系,但是一方面,虽然中国政府一直呼吁放弃意识形态上的冲突,美国国内相当一部分政客还是拿一种单纯的“共产威胁论”来衡量中美关系。另一方面,美国虽然远远的位于太平洋东岸,与中国隔海相望,看起来与中国没有什么厉害冲突,但实际上这位“远邻”很是“关心”中国,其通过对日本、韩国、关岛、台湾、东南亚各国的控制,建成了一条封锁中国的太平洋岛链(6)。并且,随着美国在中亚、南亚地区所进行的武力控制、颜色革命和利诱拉拢,其同时在构建一个可以制约甚至围困中国的包围圈。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不断插手这一中国内政。虽然但前美国并不支持台湾独立,但长久看来,其维持台湾现状的做法确切无疑的是威胁中国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行为。从中国的方式上看,碍于国情,无法立即解放台湾,所以,一方面制定《反分裂国家法》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分裂情况,另一方面允许台湾高度自治,但决不允许“台独”的出现。中国的国力还不够强大,经济要发展,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从这一点上看,中国采取等待韬光养晦之后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是逞一时匹夫之能的痛快淋漓的做法无疑是充满智慧的选择。
在中日海上关系方面,日本凭借美国的支持及其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强大海军实力不断在钓鱼岛、东海油气田、海域划界甚至台湾问题上向中国挑衅,虽然并不对中国构成本质上的威胁,但对于日本进来频繁采用的“无中生有”的挑衅,我们必须保持警惕,不可让其推行实质上的占领和侵略,而不仅仅是在口头上予以警告。同时,东南亚各国也在觊觎中国南海的岛屿和海底丰富的资源。不论是东海油气田还是南海资源,目前的共同开发的政策虽说是一种无奈之举,但应该记住那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也是一朝一夕难以办到的,它涉及到了许许多多的方面,只有综合国力的全面提高才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
4.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发展趋势
逐个分析周边各国:俄罗斯方面,随着其经济的复苏,国力不断增强,当然应该对其愈加重视。但俄国熊从彼得大帝以来,一心向西发展的雄心也会随着其国力的增强而复苏,相对于西欧各国,中国也更难以对付,所以相信能够与中国保持较好的关系。美国方面,只要其继续助纣为虐的支持或变相支持台独,作为两个大国,中美关系当然不会出现极端的事件,但若想成为向中俄那样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以说是天方夜谭,而诸如意识形态分歧这种问题在今后将变得越来越次要,只是在美国国内才会有市场。对于日本,因其天然的是岛国而且与周边国家关系普遍紧张的原因,越是从长久来看其越不可能成为有国际影响的大国,其仿效英国的“东方大不列颠”梦想终究只会是梦想而已;军事上,虽然日本军力强大,但由于核武器的存在,使其在面对大规模战争时必定成为失败者;对于日本真正应该警惕的是其在技术上的全球扩张和文化上的对于中国的侵蚀。此外,世界上拥有强大国力但并不拥有负责精神的国家也是很可怕、很具有攻击性的,印度就是这样的国家,其政治上的相对于中俄美等国的不成熟和政策的多变使得其成为这一地区具有决定性影响力大国中的最不安定因素。而亚洲其他国家或者自身不具备影响地区安全的实力,或者依附于其他大国,相对来讲其行为行动都处在可以预测和控制的范围内,因此并不可怕。

结束语:
真正影响亚太地区安全稳定的,是中俄美三国。作为三个各具独特传统、历史文化、价值体系和国家利益的大国,处于其特别的地缘政治的原因,它们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相互联系性。在经过50-60年代中苏结盟和70-80年代的大三角关系之后,90年代起至今中俄美关系正在形成一种新框架。其基本特点是在三国相互保护共同利益和合作关系的条件下,中俄双方为抵制美国的压力和遏制而进行某些配合和默契,以改善各国的战略地位(7)。
因此,从长远来看,只要中俄美三国在新世纪继续保持一种均势的状态,那么,中国周边的安全状况就不会出现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故。面对一个仍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中国在国家发展上将继续大有可为,毕竟,增强自身实力才是长远称雄的王道!

⑼ 我国周边安全形势

新的世纪即将到来,在祈祷和平的新千年钟声敲响之前,冷静地观察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审慎地预期周边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在未来一个时段内维护地区和平,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我国周边地区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态。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顾国际舆论的反对发展核武器;美国在亚洲地区继续推行军事同盟政策,而且试图建立可能破坏地区军事力量平衡的TMD系统;亚洲国家出现了军备竞赛的苗头;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对一些国家正在构成严重挑战;等等。在意识到这些对和平与安全的威胁的同时,我们还必须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观察周边国际力量关系的分布情况,观察各国对国家利益的确认与实现方式是否发生变化,以此对下一世纪的周边环境作出判断。

国际环境的新变化之一是,在中国周边地区正在形成一种多极的力量结构。这不是世界性的多极化趋势的产物,它只是一种地区性的结构。日本由于经济陷于停滞与低速发展,它与亚洲其他力量的差距在缩小。在此同时,日本在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作用的意愿更强烈了。俄罗斯的经济经过严重的衰退后已经稳定下来,加上普金的当选,它的综合力量进入了恢复期。东盟的一体化进程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没有受到根本的打击,东盟国家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合作仍在加强与扩大。印度的经济状况因新经济的出现而得到改进,拥有核武器使它的军事威慑力在继续增加,印度在亚洲扮演大国角色的愿望已明显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在继续增加,它在地区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有所加强。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这一地位支撑了美国在亚洲的优势地位。但美国是一个非亚洲国家,而且力量分散于全球,它在亚洲的力量分布受到这两个因素限制。

由中国、日本、美国、俄国、东盟及印度这六种力量构成的多级结构将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结构。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任何一极,在这一地区都不可能单独取得优势。在多极均势结构中,结盟关系的变化及向两极化的发展是造成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在可以预期的未来,美日同盟关系仍会保持稳定,但是其作用一是会受到中俄战略关系的制约,二是不会得到东盟和印度的无条件支持,没有什么利益会促使印度和东盟放弃他们长期遵循的独立与中立的对外政策,卷入美国同中俄的对抗中去。中国是本地区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将继续奉行独立自主与和平的对外政策,中国将会对这一结构的稳定作出贡献。

这一多极结构的稳定性还在于即使是超级大国的美国也不能改变它。美国在亚洲的力量分布可以维持这一相对稳定的结构,但它要改变这一结构的话,如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其代价之大将是它无法承受的,而且还将远远超过其所得的收获。美国在亚洲地区将继续谋求“领导”地位,但如果它要建立单极霸权的话,它必然会受到其他力量联合的或各自的抵抗。

应当指出,中国周边的多极均势的稳定性会受到次区域力量和力量关系的影响。例如,南、北朝鲜是东北亚次区域平衡的重要力量;巴基斯坦和泰国是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重要力量;印尼和越南在东南亚地区可能发挥重大作用;哈萨克斯坦和阿富汗可能在中亚地区发挥重要影响。这些力量不仅在次地区的平衡中有重要作用,并且对中国等大国构成复杂的牵制,从而影响亚洲多极结构的稳定。这些情况表明,均势本身并不能防止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国际环境的另一新变化是,国际多边体制将成为维护周边和平与稳定的重要途径。多极结构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周边环境会平安无事。霸权主义国家谋求单方面经济和政治利益的行为,各极之间无序竞争都会对中国的周边安全造成严重损害。此外,构成其他无序因素的可能有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和军备竞赛,可能有非国家行为者的跨边境的恐怖主义与分裂主义活动,也可能是一些国家因贫困或其他原因产生的大量难民。这些无序竞争如不能被阻止和及时控制,中国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是难以维持的。

亚洲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程度正在不断加深,东亚国家的对外贸易有三分之二是在区域内完成的。这种共有的利益是推动它们在下一世纪进行合作的基本动力。信息与交通领域的技术革命正在消除亚洲各国间地理上的隔阂,为它们的相互沟通和加强信行提供了手段。亚洲各国还有着反对外来干涉、维护独立自主的历史传统,它们珍视自己的文化与价值观。这种文化上的多元主义倾向是它们相互谅解和相互妥协的基础。因此,在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周边各国将更努力地谋求合作,利用国际体制(即各种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来共同地维持和平、稳定和发展的环境。

除了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外,在中国和周边国家有着以下一些较重要的国际多边体制: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地区论坛、东盟后部长级会议、东盟加中日韩会议、朝鲜问题四方会谈、“上海五国”机制、欧亚首脑会议,等等。这些国际多边体制包含不同的成员,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功能,有不同的优先处理的问题,其产生的决定或共识有不同的约束力,但是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推动着相关国家认识他们共有的利益,并通过合作互谅互让来共同获益。在经济和社会领域方面,这些机制已经在起非常积极的作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正在推动贸易自由化,这一进程使亚洲各国的经济合作得到了显著加强。今年5月初,在泰国清迈召开的东盟与中、日、韩财政部长会议上,各方一致同意建立一个亚洲货币保护机制,以避免再次发生造成严重冲击的金融危机。这表明亚洲国家已将它们的合作从贸易领域扩大到了金融与货币领域。

在安全方面,由于亚洲各国的共同努力,联合国在柬埔寨的维和行动取得了显著成功。同时,一些国际多边体制已经在加强相互信任措施、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活动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今年4月,“上海五国”的国防部长进行了会晤,部长们决定要采取集体行动,防止国际恐怖主义、好战的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对五国边境地区的威胁。进入新世纪后,只要各国都能将和平共处作为合作的基本原则,放弃冷战思维,国际多边体制就能够在解决领土争端、控制军备竞赛、建立区域性集体安全机制、防止武器扩散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在新世纪的初期,东盟地区论坛可能发展成为东亚地区的多边安全合作体制。在中亚地区,“上海五国”机制经过扩展,也可能发挥类似功能。但一个能涵盖东亚、南亚和中亚所有国家的多边体制暂时还没有可能性。

在中国周边存在着一些地区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克什米尔问题、朝鲜半岛问题、阿富汗内战问题,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着国际因素卷入的背景。这些问题如处理不好就可能酿成重大冲突,对中国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但是,如何发挥国际多边体制作用,寻求最终解决或者缓解其紧张程度,现在还没有得到有关国家的充分重视。例如印度一直拒绝国际组织调解克什米尔冲突,这不仅长期拖延了这一问题的解决,而且已经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在印巴两国都拥有核武器以后,冲突的延续将具有更大的危险性。中国和其他国家应当向印巴两国进一步施加影响,促使他们通过调解来求得双方可接受的解决,并意识到任何强加于人的想法都是行不通的。这也应成为下一世纪亚太地区解决国际安全问题的一条基本规范。

可以预计,通过国际体制进行国际合作将是下一世纪国际关系的重要表现方式,但是还存在如何主导国际体制的问题。中国是亚洲地区的主要大国,中国可以,而且也应当在国际体制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只要是坚持尊重主权、国家平等、互利互惠、不干涉内政等国际体制的基本原则,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体制活动不仅会受到多数周边国家的积极评价,而且还会产生良性的互动作用。这将成为中国主动影响周边国际环境的重要手段。

国际体制的意义是重要的,但是它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其有效性也不会在短期内迅速扩大。因此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确保周边地区的多极结构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将是维护我国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的基本手段。不断加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体制,中国在下一世纪的全面复兴与强盛是大有希望的。

⑽ 如何看待我国当前周边形势

一、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新变化
1.海上问题矛盾激化
海上安全成为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紧张的重要来源,中国的海洋战略已成为国际社会判断中国是否和平崛起的重要指标。中国的深海战略已经触及美国的亚太乃至全球利益,周边国家借美国重返亚太之势在海洋问题上结成利益共同体抗衡中国的潜力大大增强。因此,中国的海洋安全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深海战略面临的压力将常态化。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特别是本世纪初,我国和周边国家海上争端不断上升。2009年以来,这个趋势更加明显和突出。尤其在南海,我国和菲律宾、越南摩擦不断。在东海也发生了中日撞船事件,中日关系一度出现严重倒退。此外,一些国际舆论大肆炒作中国发展海上力量,还有很多大国企图插手介入南海问题,以所谓“国际航行自由”抢占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
2011年以来,菲律宾和越南在南海问题上态度强硬,中越、中菲之间的摩擦不断,;中突升级。中国海上邻国出现“合纵连横”,共同制衡中国的趋势。美国以海上安全作为其构建“雁型安全模式”的主要“抓手”,得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的积极配合,南海争端国际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美国宣布在新加坡部署一艘近海战舰,在澳大利亚部署海军陆战队,标志着越战以来美国首次在太平洋地区扩大长期军事存在,其矛头直指中国。菲律宾和越南的强硬立场和行为不仅受美国对地区安全的承诺和支持的鼓舞,同时也有深刻的国内政治经济困境压力。在11月举行的东亚峰会上,除柬埔寨、缅甸外,其余16个国家都谈到了海上安全问题,其中很大一部分国家表示对南海的关切。
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随着航母的试航进一步引起周边国家的警惕和关注。应对中国崛起引发的地区力量失衡,已经成为美国与周边国家最重要的课题和挑战之一。周边国家在安全上依靠美国,经济上力图分享中国经济成果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夸大南海争端既是美国加大亚太战略投入的抓手,也是周边国家平衡中国影响力和塑造中国未来走向的重要手段。南海争议已经成为中美战略较量的焦点,也将成为过去几个世纪以来西方世界主导权转移的一个信号。
有必要引起警惕的是,美国对南海问题的关切与台海两岸关系联系到一起。中国台湾地区也对南海声称拥有主权,如果中国台湾因实际控制的岛屿与周边地区发生武力;中突,那么各方如何有效控制局势将是一个重大考验。总之,自1995年美国首度表示关切南海问题开始,美国的目光就没有离开过这一地区,美国的持续介入使南海地区的安全局势趋于紧张和复杂化。
2010年4月,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中国军队寻求扩张海军力量》一文,7月该文被日本共同社引述,引起中国和国际媒体的广泛报道。文中声称,中国政府于2010年3月首次向访华的美国副国务卿斯坦伯格和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贝德声称,南海是关系到中国领土完整的“核心利益”,不允许任何人干预南中国海事务。而在这之前,中国只将台湾问题、西藏和新疆问题等定位为“核心利益”。
“核心利益说”一经出台,便被国际社会不加分辨地全盘引用,成为佐证中国外交转向强势和扩张的重要论据。总体上,中国学界和各种智囊机构的态度较为谨慎,有的还提出质疑,如有军方学者撰文表示,“南海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提法仅见于中国个别学者的言论,并非高层领导的正式表述,更未写入国家战略性报告或者法律性文件。
国际社会对“核心利益说”的强烈反应,表现了南海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对中国崛起的严重忧虑。国外把“核心利益说”解读为崛起后的中国在划分东亚的势力范围,中国今后的外交政策会日益咄咄逼人。国外还普遍将“核心利益说”与钓鱼岛“撞船事件”相提并论,据此判定中国将采取日趋强硬的外交政策,中国崛起会对世界秩序产生重大的不确定性。
2.半岛局势僵局难破
中国周边安全的最大软肋是东北亚,朝鲜半岛形势是风向标。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以朝鲜半岛为中心的东北亚地区是中国安全的致命弱点。历史上,1895年的甲午战争、1905年的日俄战争以及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等都在这个地区。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以及60年代中国与苏联的珍宝岛冲突都对中国安全造成极为严重的威胁。即便是美国学者也承认,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具有很强的合法性,包括维护中朝边界的稳定、阻止对华包围圈的形成以及显示中国和平崛起的决心与可能性。
3.日本“远交近攻”加强日美同盟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特大地震、海啸和核泄漏三重灾害。日本大地震的国际救援行动以及日本接受救援的情况,清晰地反映出日本对外关系的亲疏远近排列顺序。即日美同盟为中核;第二层次为间接的盟友,主要是美国同盟旗下的英、法、韩、澳大利亚、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第三层次为与日本历史渊源甚深且有共同价值观的东南亚国家:第四层次为能够对中国实力起制衡或牵制作用的俄罗斯、印度、蒙古等国。具体来说,处于中核的日美同盟关系在快速协调应战能力方面彰显了无与伦比的优越性。第二层次的间接盟友也发挥了快速集结的配合救助优势。第三层次的关系主要体现了“情感投资反哺回馈”的良友关系。第四层次则主要起平衡手的作用,而上述四个层次均具有明显针对和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虽然中国在大地震后对灾情深切关注,物资方面予以大力援助,但是日本在选择接受中国的援助时甚为谨慎。从日本领纳其他国际赈灾救援的态度上,充分显示了其现代版的“远交近攻”策略。
日本的特大震灾也加速了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调整。此次地震对日本经济、地区安全形势造成重大影响,并且进一步拉大了与亚洲经济第一大国中国的实力差距。中日整体经济数据表明,日本进一步依赖中国,但是在高端技术产业领域中国仍然依赖日本,从日本汽车零部件的供应情况看,美国市场、“四小龙”市场要比中国、东盟市场更加高端。或许正是整体依赖但部分占据优势地位的这种局面,影响了救灾外交在消弭中日两国的不信任中的作用。灾后日韩两国的互动表明,双边关系已经摆脱了那种因历史问题纠缠不清、双方均试图改变对方的混乱期,正朝着承认不同、开始倾听和询问的整合期阶段发展。
灾难进一步加强了美日同盟关系。2010年,来自;中绳的强烈反对阻碍了日本政府执行关于普天间基地搬迁问题的协议。日本大地震发生后,驻日美军迅速、大规模的救灾行动使日本民众看到美日同盟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日本民众对美军基地的情绪,弱化了冲绳对基地搬迁的反对声浪,有利于同盟关系的稳定。地震证实了日美同盟体系具有相当强的协调能力、相当快速的反应能力。从军事运作的角度看,在很短的时间内,日美两国政府可以调动极大力量的军事效能,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4.战略忧虑刺激军备竞赛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军费开支整体上都保持了增长的态势,这种态势可能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目前,美国是全球绝对的军事霸主,带给全球最大的不确定性;俄罗斯正在不断加强和巩固军事强国地位;印度推动全方位进攻性军事战略,成为中国周边的“上升性威胁”因素;东南亚各国纷纷加强军备建设,尤其是海上力量。从长期来看,各国军费开支不断增长的态势不利于亚太安全互信的建设,可能使亚太地区陷入军备竞赛的“恶圈”之中,使业已存在的安全困境更加恶化。
在周边国家眼里,中国军费开支的增长幅度过快,而中国的意图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带来焦虑感的上升,中国“军事威胁论”被放大。虽然美国军费开支和军事实力远远高于中国,但绝大多数周边国家对中国的防范意识更强,这主要表现为:澳大利亚已将军事防御重心放在中国;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防范意识普遍较强,尤其是与中国有领土领海争端的菲律宾和越南;日本将中国列为主要防卫对象,日方认为中国军费增长超过实际经济增长很难让人接受,中国什么时候开始削减军费,周边对中国的信任就增强了。更应引起重视的是,周边国家之间正加强军事合作,联合制衡中国的意图越来越明显。
美国是亚太地区绝对的军事霸权国家,对亚太地区的安全结构和政治格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随着美国战略重心的加速东移,未来一段时间,东亚是美国军事战略关注的首要地区,中国是其防范重点对象;美国将进一步扩展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为维持反恐成果和地缘战略利益,美国将在阿富汗长期存在,并重视与印巴的军事合作,提升其在军事坐标中的位置。在美国的战略部署棋盘上,东南亚是其战略依托之地,战略部署已经成熟稳定,而中亚和南亚是其势力重点拓展之区。从地缘的角度看,美国正在加强从东亚、东南亚到南亚和中亚的战略链条连接力度,一旦顺利完成且加固,那么就意味着环形包围圈构建完毕,在欧亚大陆就很难出现对其霸权构成挑战的国家。
从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和外交战略取向看,美国将日益重视能源通道的控制力。美国正利用在亚太的军事存在、联盟体系,以及通过在中亚和南亚的军事存在,对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形成强有力的制约。目前,美国国内正在论辩中国发展航母的动机与意图,甚至出现了中国是否将发展“以航母为中心的海军”这样的争论。有的人认为,中国海洋安全战略的目标是发展有限的海军能力,以提升中国在不涉及美国时捍卫地区利益的能力,保护不断扩大的海外利益,执行非传统安全使命,实现军事外交,展示负责任国际形象,以及提升中国的声誉。而有的人则认为,边界争端不会导致安全;中突,相反,是安全冲突带来边界争端。边界争端升级是安全;中突发展的象征,而不是原因。例如,南海周边国家之所以能挑战中国,是因为他们享受着美国的保护,而这主要是基于美国在西太平洋和南海的海上优势。
5.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
日本特大地震、海啸和核泄漏三重灾难、以泰国为代表的东南亚洪灾、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中亚和南亚地区复杂的安全形势,中国海外投资在缅甸遭受损失等,都表明本地区深受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影响。非传统安全问题出现社会化和地区化的发展趋势,直接影响到民生。
2011年自然灾害频频袭击周边地区,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挑战。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灾害以及核泄漏事故,因其危害强度大、波及范围广,迅速上升为举世瞩目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位居美联社评选的2011年十大国际新闻的第二位,仅次于本,拉登被击毙。此次事件对全球核安全和能源的安全利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各国对核能利用政策的激烈辩论。重新审视核电站的安全措施,成为各国确保核能安全的首要任务。本次核事故也为国际和平利用核能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全球核能复兴的步伐将显著减缓。东京电力公司将大剂量、高浓度辐射水排入大海的行为,还引发了周边国家的抗议,此举可能对海洋环境和生态带来复杂和长期的影响。
因此,从长期来看,在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上,构建软实力是重要的。如果从软实力的角度看非传统安全问题,那么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度。比如日本经过战后60多年的努力,已经在全世界形成自己的独特软实力优势,这种优势未必需要美国来加以保障,也并不与中国和平崛起相;中突,它们是人类为追求和平与繁荣而获得的经验积累。特别是在突发性的自然灾害面前,单独某一国的技术积累和智慧还不够,需要国际协作。全球性问题的增生,迫使国家利益的内涵已不能局限在领土范围之内,而是呈现出全球性、地区性关联。
二、雁型安全模式的升级与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随着伊拉克战争进入尾声和从阿富汗撤军,美国将外交关注的焦点重新向亚太转移。2011年11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外交政策》杂志上撰文指出:今后10年美国外交方略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是大幅增加对亚太地区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面的投入。希拉里承认,中美关系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具挑战性和最具影响力的双边关系,为了管理这种关系,美国的外交政策必须加速转型。实现这一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是,美国将把各种外交资源——包括最高级别的官员、发展专家、跨部门团队和永久资产——分派到亚太地区的每个国家和角落。奥巴马政府亚太战略的调整包含政治、安全禾口经济的内涵,目标是要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经济、安全秩序和地区机制上的主导地位,化解中国崛起对美国领导地位的侵蚀和挑战。美国政府高官在多个场合宣扬,21世纪是美国的太平洋世纪,其主宰世界的雄心和霸气溢于言表。
1,美国主导的雁型安全模式升级
从2010年开始,美国逐步在中国周边构造“雁型安全模式”。美国重返亚洲不仅使中国直接面对美国日益增强的战略挤压,也使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有所减弱,国家间关系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模式中,美国是雁首,第二梯队是美日、美韩同盟,尤其是美日同盟被置于首要位置,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基石”,美日韩三边存在形成军事同盟的迹象。第三梯队是美国与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泰国等盟国的关系。第四梯队是美国与印尼、越南和印度的关系,显著特点是以地区为平台,呈现出网络化发展趋势,这也是美国塑造亚太地区秩序的最广阔依托。
“雁型安全模式”是冷战以来美国亚洲战略的第三个阶段。从冷战开始到21世纪初期,美国亚太安全战略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前苏联为对手的轴毂模式,第二个阶段以日本为对手的扇形模式,这两个模式各自具有明确的运行模式和内在机理。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不同模式并非是替代性关系,而是逐步累积,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形成。战略与政策的继承性大于变革性,是美国国际战略的一个突出特点。第三个阶段的“雁型安全模式”正是综合美国对苏战略、对日战略的历史经验,以军事、经济两手都要硬的方式应对中国的崛起。中国成为美国制定亚太战略的首要因素,美国的对华战略已经站在美国亚太战略之上,挟亚太以制衡中国正是美国战略的手段。
2.强力推进TPP框架协定,打造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2011年11月12日在夏威夷举办的APEC非正式领导人会议上,美国宣布与8个国家(澳大利亚、文莱、智利、马来西亚、新西兰、秘鲁、新加坡、越南)达成TPP (《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框架协定,日本也正式宣布加入TPP谈判。美国希望高标准的TPP能够成为样本,最终形成亚太自贸区。如果TPP建成,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对跨太平洋的贸易整合产生重大影响。
3.积极参加东亚峰会,塑造亚太地区多边架构
2011年11月19日,第6届东亚峰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美国和俄罗斯正式参与东亚峰会,标志着东亚峰会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将产生复杂的地区效应。

三、2012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展望
随着美国高调介入亚洲事务引发的连锁性反应,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趋于恶化,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互动进程,正在告别过去十年的稳定态势,进入了一个战略摩擦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将减弱,周边国家对我海洋经济资源的争夺将加剧,尤其是,中美之间的角逐将越来越决定亚太地区的秩序,为此中国应该调整周边外交战略。
1.中美战略竞争加剧
2011年,南海问题出现危机,表面上看是中国与越南、菲律宾的主权争端,但其实质是中美海权的较量。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周边外交的拓展,维护海洋权益和稳定周边海域日益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内容。这与视太平洋为其“内湖”的美国的战略利益不可避免地产生;中撞。南海问题成为美国重返亚太的“抓手”,未来美国与周边国家深化海事安全合作,结成利益共同体抗衡中国的趋势将增加。为制约中国军事实力,尤其是海军实力的增长,美国未来还将通过其主导的“雁型安全模式”,加大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军事存在。对中国而言,海洋是国家利益拓展中必须坚持的内容,其挑战是如何让周边国家接受一个新的海洋秩序。
受限于技术,中国发展航母短期内根本不会对美国海上安全直接构成挑战,但是在外交层面上会使得美国的对华政策更加政治化。中国发展航母的目的十分明确:中国不当海上霸主,不争夺海上霸权和地区霸权,不以任何国家为作战目标,不对他国构成安全威胁。中国将来拥有航母只会对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中国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和近海防卫战略不会改变。但是对美国的一部分人而言,中国海上力量增强却是挑战海上安全的信号。一部分专家认为,面对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美国无需立即改变其军力发展计划,只要持续增加在太平洋西海岸的海军部署,并加强与该地区盟友的防务合作以及提升美国航母在该区域内港口的存在,就可以维持美国在西海岸的海上优势。
在美国新一轮战略扩展的背景下,中美关系也步入了战略焦虑期。美国的战略焦虑在于中国崛起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特别是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程可能改变地区力量平衡,产生包括领土在内的更多利益诉求,对美国主导的地区秩序构成挑战。中国的焦虑则在于周边安全环境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因美国重返亚太而引发的安全上和经济上的联动效应。战略焦虑的现实存在,中美实力对比的不对称性和对彼此战略意图的错误认知,可能放大中美之间的分歧,使得中美之间风波不断。如果美国的权力是建立在抵消和解构中国对区域影响力的基础上,中美关系就难以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中美竞争加剧促使中国周边的利益分化重组加快。通过对中国周边外交的回顾与展望,我们发现,“周边”的范围随着中国国家利益的深化而延展,目前已经发展为一个具有多个层次的地区体系。在这样一个周边世界中,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交织、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衔接、霸权国家与地区强国共存。尽管以欧洲经验为基础的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实力增长必然导致军事扩张,但中国试图摆脱历史的宿命,避免与美国及其盟国发生激烈的;中突。总体而言,中国的目标是塑造一个更加均衡的地区秩序,这个秩序既能容纳美国的利益,也能扩展中国的利益,同时确保周边国家从中国的崛起获得越来越多的利益。
2.大选年可能引发地区外交格局新变化
每次大选不仅意味着国内政局的更替,也意味着地区局势的调整。新领导人上台,变革财经政策将对市场走势产生重大影响,这种波动有时足以影响到国家的对外政策。更为直接的是,新领导人为满足国内民族主义压力,以对外政策的强硬缓和国内矛盾,这可能让周边国家在观察政策走向时产生误判。
第一,中国成为美国2012年选举的重要议题,给中国外交带来压力和挑战。尽管美国选举拿中国说事早就不稀罕,但在美国战略决策界心理失衡的情形下,美国有可能把对华的情绪性、策略性看法,上升为国家的法律。一旦如此,中国将面临持续的压力。美国《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现在就想知道美国总统大选的赢家是谁还不可能,但很明显输家已经有了一个,那就是中国。共和党候选人在人民币汇率和中美贸易等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使奥巴马政府面临着压力。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面临着内外困境。在国内,两党政治极化严重,关系紧张,围绕着债务上限问题的两党恶斗,让人们对美国政府的执政能力产生强烈怀疑;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外交方面深陷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泥潭,被迫实行战略收缩。美国诸多国内问题是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战略等方面长期积累的结果,“占领华尔街”运动是生动体现。在即将到来的2012年大选中,美国选民将通过投票的方式决定其内政外交的调整和变革方向。在未来几年,随着美国内外战略的调整加速,且更多被国内问题、国内利益所左右,中美关系将承受更大的压力和风险。
第二,政府换届导致国家内外政策的调整,可能给地区安全形势带来新的挑战。以菲律宾为例,2010年阿基诺三世上台以来,为了巩固其在国内的统治地位,在南海问题上采取强硬立场,通过拉拢美国、日本抗衡中国,并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在缅甸,2011年3月,吴登盛被缅甸议会选举为总统,组成了新的文官政府,掌握缅甸政权20多年的军方强人丹瑞宣布退休。缅甸新政府上台后一系列的新举措使中国与缅甸的关系发生微妙变化,尤其是9月30日,吴登盛突然宣布搁置中缅合作兴建的密松水电站,这一决定让中国感到措手不及,再次凸显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和中国周边外交的困境与尴尬。
3.以政经合一的方式管控周边局势
客观地说,中国周边局势的复杂化并不都是因为美国的介入。美国“雁型安全模式”的出现,其部分原因是因为美国认识到在亚太地区存在着多种威胁,包括传统地缘政治意义上的大国崛起,以及非传统安全意义上的跨国性问题等。在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动态演进过程中,之所以出现有的周边国家欢迎美国加入,有的国家拒绝美国加入,甚至有的国家既欢迎又警惕,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周边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拥有不同的安全需求。
中国在周边地区安全的需求上既有美国的特征I威胁来源于国土之外l,也有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影响安全的因素来自内部)。更加突出的是,中国将从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已经迈进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行列,安全需求的升级非常明显。目前来看,中国有着多种安全需求:东北部,传统安全威胁、非法移民与跨境民族;东部沿海,领海争端、资源能源通道、进出口通道;西南部,领海领土争端、水资源、非法移民、毒品与跨境民族;西部,跨境民族、能源通道与“三股势力”。
以多个次区域为依托点的周边外交将是未来的一项战略性选择。近代史上,中国存在着以陆上为重心还是以海上为重心的战略论辩。随着资源多元化以及安全威胁的泛化,这种划分的讨论将逐渐失去意义。判断究竟是海上重要还是陆上重要,要看战略性资源的通道、安全威胁的等级以及替代性方案的可能性。中国的地理位置和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基本决定了中国需要采取一种合作性参与战略。因此,从次区域层次和问题领域来审视各个地区的安全等级秩序会更加有效。总体而言,中国的目标应该是塑造一个更加均衡的地区秩序,这个秩序既能容纳美国的利益,也能扩展中国的利益,同时确保周边国家从中国的崛起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利益。
冷静地分析中国周边国家的力量对比,那么我们不得不承认,过去没有,现在依然没有,短期内也不会出现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均势。尽管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获得了持续的经济收益,但未来20年内权力的分配优势(尤其是军事能力)还是在美国这一边,特别是美国的同盟体系。按照客观的实力分布,那么只能说周边国家是追随美国,而不是制衡中国。弱小的一方依赖强者并不与历史经验相违背。如果历史经验还具有某种长期合理性的话,那么周边邻国不制衡中国的行为是符合东亚的历史情境的。中国外交依然要着眼于为发展创造条件和环境。
看待中国与周边的关系需要足够长远的眼光。尽管目前中国已经是周边数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似乎出现了某种经济上依赖中国的局势,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如果把美国及其同盟体系算作一个整体,基本上所有的周边国家最大的贸易对象集团还是西方世界开创的贸易体系,甚至于中国本身也得益于这个开放的经济增长体系,至少加入WTO的10年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回顾自工业革命以来两百多年的历史,哪一个国家能够不断推动经济增长,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高质量的生活,那么这个国家就拥有权力。
因此,对中国而言,要创造性地塑造稳定的周边战略环境。一方面,要增强与美国的战略互信与合作,管控双方的分歧,既要对美重视,但也不必处处围绕美国转。另一方面,要调整中国的亚洲战略,让周边国家更多地分享中国崛起的好处,减少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焦虑。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