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地理环境赋予的建筑文化

地理环境赋予的建筑文化

发布时间: 2021-03-12 23:19:49

地理环境与建筑文化息息相关。图为我国西南菜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该院落主体呈白色,房屋坐向与


小题1:D
小题2:A

⑵ 地理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

我国的气候与民居建筑

住房是人类生活与栖息的主要场所,为抵御自然界中的寒冷酷署、
风霜雨雪等对人体的不良影响而营造的人工环境。有了住房, 人们便
能生活在一个相对舒适,独立而安静的环境中,避免了风吹日晒, 洪
水猛兽的袭击,我国民居的分布,建筑设计与气候有着密不可分联系。
合理的布局与设计,会使人感到温暖舒适、心情舒畅; 不合理的布局
与设计,因采光条件、通风性能差,室内阴暗潮湿,使人感到不舒服,
容易生病、心神不宁等。因此、要使我们人类都能安居乐业, 认识民
居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气候与座北朝南的传统建筑布局
只要你留心地观察一下,我国的民居建筑大多是座北朝南, 门窗
朝南开放,阳台多设在南面, 这种布局有两个方面好处:一是南面阳
光充足,便于晒衣采光。二是朝南温暖舒适, 这种布局是由我国特定
的纬度位置与气候特点所决定。
首先,我国地处北半球, 而且绝大部分陆地处在北回归线以北的
北温带地区。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的北界, 由于太阳直射点以一个回
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因而, 在北温带地区一年到头太
阳总是偏南,南面是向阳面,凡是座北朝南的房屋阳光充足; 同时气
温较高,冬季较温暖舒服。
其次,我国属东亚典型的季风气候。夏季、天气酷热之时, 有来
自南面海洋上的习习凉风,即夏季风;冬季、严寒之时, 有来自北方
的蒙古-西伯利亚寒流,即冬季风。在我国北方, 强劲的北方常带来
降温、霜冻等天气。采用座北朝南的建筑布局, 不仅夏季能够通风纳
凉,冬季还能躲避寒流袭击(见图1)
我国北方城市,凡房屋朝北朝西的门,都装“暖阁”(门斗)。
使门口向东向南开,以避免寒风直入室内。 北京四合院也是一种躲避
寒风的好建筑形式,紧凑的四合院中,尽管院外北风怒吼, 院内都有
风平浪静之感。

⑶ 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不同的建筑,我国有哪些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大约能分为以下六大派别:苏派、晋派、川派、皖派、闽派、京派。不一样流派的建筑,以其独有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书写着各自的故事。它们或恬静,或精致,或威严,属于我们可能建筑永远无法超越的。其中皖派建筑的尊贵,在于它千年优雅的徽派民居,砖雕门楼,青瓦白墙,徽派建筑风格以祠堂、牌坊和民居闻名遐迩,集徽州风景山川之灵气,融和了他们风俗文化的精华。六大建筑派系里皖派建筑是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国南方民居的代表。



是有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指导建筑的选址时运用风水学,强调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居住环境,所以就拥有了特点鲜明的园林艺术,把自然与人相互之间和谐达到理想状态,把建筑文化能融入到人文精神当中中国建筑师。按艺术的角度来讲,就像音乐艺术一般的建筑艺术,以独特的符号表达出感受和意思,通过设计和结构反映出了人类的思想意识,能说这属于建筑哲学,用宏观视野去观看建筑的内涵和文化哲理,即是拥有时代特征的综合反应,也是集中体现了民族文化品格的,表达了营造者的哲学思维和艺术精神的表达,包括他们对宇宙观、人生观的理解和把握。

⑷ 地理环境对建筑风格形式的影响(从气候,构建材料,技术力量)

这里现主要说一下传统建筑:
构建材料:中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北极地区因纽专特人的冰屋,体现了就地取材的属思想。
气候:西亚的厚墙小窗建筑,东南亚的高架屋,中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都体现了不同地区因气候条件的差异,建筑呈现不同的景象。
技术力量:欧洲北美洲的乡村聚落里,建筑都是非常华丽的,而非洲的乡村地区,建筑非常的原始。

⑸ 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

日本作为岛国,是地震多发列岛。所以,日本人一天都在担惊受怕的生存,恐怕“万一”的到来,自然造就岛国心态:格局小而狭,但又坚忍不拔;思维直板,但又具有扩张性;由于资源匮乏,人人都有危机意识。 在拥有危机感的同时,日本人常备“防灾物资”在家中。防灾物资包括:手电式收音机、战备服、饮用水、战备饼干、备用医药品等,几乎家家必备,人人必持。日本所有建筑物都设有 “非常口”,国民脑子里绷着“防御非常事发生”这根弦,时刻做好避难的准备,以防不测的出现。这叫: “常在有时想无时, 不惧一万怕万一, 危机意识脑中闪, 安全防范为第一。” 地震、火灾、老爷子是日本人平时最怕的象征。地震,是日本人的伙伴,岛国日本整天在地震的摇篮里生存,大家都清楚不知何时会有灭顶之灾。火灾,是日本房屋的大敌。因为日本多发地震,人们不敢建筑水泥建筑,只能建易倒易塌又不伤人的木质建筑,但还是经常吞噬人们的性命。老爷子,是日本守礼的象征。过去,作为家长的父亲,一言九鼎,什么都说了算。今天就大不同了,同中国一样,女人跟孩子顶了家庭半边天。 去年四川发生大地震,我和太太钟雪迅速组织救灾义演,为灾区捐了大笔钱。但崔天凯大使指示孙美娇参赞让我短时间集帐篷解灾区之需。于是,我除了发动日本公司购买五百顶帐篷运往灾区,还拜托荒井広幸议员在国会上呼吁日本政府拿出帐篷给中国灾区。 当时在国会上,荒井议员提出支援中国帐篷时,担当总务的大臣回答:“帐篷都是从中国加工进口,目前没有现货。”荒井先生当场驳斥说:“我做过自治大臣,比你清楚哪有帐篷,就看福田首相和内阁诸位支不支持我的建议?全国各市县村走为地震备用物资有上万顶帐篷,抽出一半给四川灾区,然后我们再从中国进口就是。” 福田首相一听大为高兴,带领内阁同意荒井的建议,并还通过了荒井追加五亿日币给中国灾区的提案。 由此看来,日本最常被牵挂的就是救灾物资,他们时刻担心“万一”灾难的发生。所以说,日本人生存没有安全感,总在提防自然灾害的到来。 中国人一遇地震大多往外跑,我刚来日本也带过家人跑出过多次,但再看周围一个人影都没有,感到非常奇怪。后来邻居告诉我,在日本如其跑到外面避难,不如呆在家里更安全。这是日本人的防地震的做法。 有专家讲,日本的传统文化一直是强调精神比物质更重要,在宣扬非物质资源方面可以说是始终一贯的。 当年二战时,日本人的无线电广播曾叫嚷:“物质资源是有限度的。”“毫无疑问,物质性的事物不能维持一千年。”日本的军人问答手册使用的口号是:“(敌人的)数量要以(我们的)训练来抵挡,(敌人的)钢铁要用(我们的)肉弹来碰撞。”那些驾驶着小型飞机偷袭珍珠港的飞行员,是被他们一再用来说明精神优于物质的举不胜举的例子之一。 日本人认为精神比物质更重要的同时,作为岛国民众,一天二十四小时都要有难以想象的事发危机意识,这成为日本人自卑和谦卑意识的生存土壤。 2006年,日本曾热播了一部名为《日本以外全部沉没》的电影,这是对日本经典大片《日本沉没》的再度发挥。上世纪80年代,小说《日本沉没》和《日本以外全部沉没》相继问世,共分别拿下了日本文学创作“星云奖”的长篇小说奖和短篇小说奖,一时间成为国内媒体和大众议论的佳话。 《日本沉没》这部巨片反映的正是日本人心态中最常见、也最脆弱的一面——“岛国将要沉没”。片中数位地质学家通过地壳学论证得出一致结论:由于地壳运动日本岛国将面临一年内全部沉入海底的危机。 而《日本以外全部沉没》则成这一结论反转,变为除日本以外所有国家都相继沉入海底,只剩下日本这一块地球上最后的陆地,全球难民集中在这个孤岛上,日本人优越感急升。 在该片的描写中,日本首相摇身一变成为全球最高领袖,终日趾高气扬地对他国首脑呼三喝四,而外国代表和其他国民则纷纷齐唱“日本努力”;美元、欧元疯狂贬值;欧美文化黯然失色,英语失宠;黄头发、蓝眼睛也开始低下了高昂的头……这部影片显然将某些日本人的帝国心态推向了极致。 按照正常推理,日本将会在地球上过上无忧无虑的富足安逸的生活。但是,作者最终没能摆脱骨子里的自卑、谦卑意识,最终没能摆脱对“岛国沉没”的担忧。因此,在影片的结尾,没有最终的幸存者,就连自称为“救世主”的“大日本”也只是神奇的多活了短短的3年时间。之后,全世界都沉没了。 由此可见,日本人从古至今始终摆脱不了危机意识所带来的“岛国谦卑情结”。 因为但战争失败使日本人认识到“光凭精神力量是不够的”,还是要有物质作为强大后盾。 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多少也与肤浅地接受战争教训有关。但作为一个岛国,经济越发展,资源稀缺的矛盾也就越突出。这几十年来,日本不断地填海造地,东京又有好几块新城区是从大海上建造起来的。 据一位学者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以很低的价格从中国进口了不少精煤,用于填海和储存,现在价格已翻了几番,这些为争夺资源的举措,但也是危机意识的表现,不能不让我们吃惊。 与此同时,这种对资源的危机意识使日本人特别讲究节能和环保。我曾考察过日本的印刷行业。那里的工厂,为省电,晚上用冰降温,而且许多工厂都与电厂签约,规定每月用电量,违约罚款惊人,没用完也算你的,所以逼着你精密计算,系统控制,正好用完。对废物一再利用的能力也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有家厂61种废物,已有57种被利用,指标从建厂时的37.7%,到现在的93.4%,剩下的四种是烟蒂、油墨残物、专用色条、生活废物。他们还在研究中,以求全部利用。而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职工都要养成习惯,把废物分类堆放,切割成形,按步骤一一处理。 日本人在这方面确实训练有素,很少有人逾越规矩。看来危机意识已渗透到他们的血液里,并不需要大张旗鼓地去宣传环保概念、循环经济的好处。这应该看做危机感给日本人带来的正面效应,值得我们学习。 不知道能不能帮到你

⑹ 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

不同的地域文化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因为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和发展中,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才创造了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域文化!

地理知识,求以下各地区的特色建筑与当地地理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的关系

东南亚气候湿热,盛产水稻,家居多以建议稻草房为主。
欧洲气候寒冷,加上信仰上帝内,因此房屋容都有火炉和企图接近上帝的尖顶。
黄土高原有典型的黄土地貌,黄土直立性好,而且窑洞易建造,冬暖夏凉。
阿拉斯加当然很冷,应该住在冰砌的房子里。
中东是阿拉伯人居住区信伊斯兰教所以就有清真寺等建筑

⑻ 地理环境对于地域文化形成产生哪些影响

地理环境为地域文化的形成提供基础条件。文化的形成都是发生在一定的专地域中,这个地域的属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着该地区内文化的形成;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减缓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自然条件的优越与否影响着文化的发展。环境的差异性,使地理环境赋予不同地区以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因此生产方向也将不同。
地域文化形成的首要条件就是自然环境。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心理状态。人在自然中寻讨生计得以生存,越是人类生活的早期,作用越大。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适合长远居住的环境。不同的地理条件所产生的风俗也必然不同。长久的发展,会形成独特的生活文化饮食作业的习惯。特定区域的人群将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在这样情况下产生的区域文化最具历史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⑼ 特色建筑与当地地理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的关系

地理环境决定(造复就)制特色建筑,特色建筑是一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历史文化的传承变迁也会产生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可以说,特色建筑是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
如中原地区与蒙古地区因为地理环境的差距而产生土木建筑和蒙古包这样的具有特色的建筑;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地理环境相适应的土木结构相结合,形式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自己写的)

⑽ 中东地区的特色建筑与当地地理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的关系的解说词

东南亚气候湿热,盛产水稻,家居多以建议稻草房为主。
欧洲气候寒冷,加上信仰上帝,因此房屋都有火炉和企图接近上帝的尖顶。
黄土高原有典型的黄土地貌,黄土直立性好,而且窑洞易建造,冬暖夏凉。
阿拉斯加当然很冷,应该住在冰砌的房子里。
中东是阿拉伯人居住区信伊斯兰教所以就有清真寺等建筑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