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决定上层建筑
『壹』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不是马克思的原话(原文)啊
都不是原话,马恩只是表述了这种思想,比较早的一处:《德意志意识形态》:“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提炼下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贰』 举例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
譬如,奴隶主假若具有电子手拷脚镣(这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会少养猎狗,就会允许奴隶在更大范围上活动,而对待奴隶也可能减少了打骂关押。
譬如,假若粮食亩产从80斤提高到了800斤,则奴隶主可能允许奴隶吃饱喝足了,而奴隶也降低了逃跑、暴力冲突等事情,进而发展下去,奴隶可能在较大原野上自由活动。
生产力内部,包含人际关系、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互相地历史地决定,统一于人类社会生活。其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主要内容。
生产关系,是人们的人际关系,互相的地位、作用,互相的交往态势。其中,整体上而非个体上看来的阶级,阶级关系,阶级围绕社会财富在分配的地位,是主要内容。
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是各种生产关系及其附属,及其衍生。这同样不是指物,不是指财富。
上层建筑,就是人们的政治生活。其中,包括政治制度,包括人们如何对待使用政治制度,等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人们的经济生活决定政治生活,人们在经济当中的地位作用习惯势力,决定在政治当中的地位、作用、习惯、势力。
『叁』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什么意思
首先,应该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不是一社会现存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而是指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诸方面的总和.它不包括旧的生产关系的残余或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因为占有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能直接规定一定社会上层建筑的性策和整个社会的性质,才能明确区分不同的社会形态.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上层建筑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表现在:1、一定的制度、设施、是以一定的意识形态为指导建立起来的.2、一的意识形态,又 总是要求建立相应的制度、设施,以获得和凭借一下的手段和工具,使它得到广泛的传播,在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成为支配人们的强有力的精神力量.3、一制度和设施,一经建立,又会反过来影响意识形态.一种新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出现,会产生新的政治、法律的社会观点,并强烈地影响其他各种意识形态. 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它的产生、发展和变革,都不能从它本身来解释,而只能由它的经济基础来说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内容.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派生的,所以,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内容,就决定自己的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内容.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表现在:1、当一种新的上层建筑 刚刚建立起来,它是富有生命力的,同自己的经济基础基本上相适应,但也有不完善的环节和方面;2、经济基础是变化的,当它处在相对稳定的阶段,在量变和部分质变的时候,也要求上层建筑发生相应的变化和进行局部的调整;3、当某种社会形态已经走向腐朽,生产关系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就会同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经济基础的变革的客观要求形成尖锐的对抗.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对上层建筑加以根本的变革,建立适应新的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上层建筑
『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的上层建筑指的是哪些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其实就是生产关系,只是相对于生产力,我们讲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我们讲经济基础,也就是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一对,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一对。
上层建筑是指: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指社会的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观念上层建筑(无形的)和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院、政府机关(有形的)等政治上层建筑。
以下补充为: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一模一样)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
第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上层建筑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第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不断的矛盾运动着。
『伍』 什么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陆』 如何理解“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正确性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在今天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社会学的地理学派的一个观点。早在古希腊时期,地理环境决定社会现象的思想就已萌生。在中世纪,阿拉伯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伊本.哈尔顿也力图证明地理环境对社会生活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时期,资产阶级学者进一步发展了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发展的思想,以反对宗教关于社会生活规律具有神创性质的观点,论证社会制度的世俗起源和正在巩固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然性。16世纪,法国思想家J.博丹认为地理环境决定民族性格、国家形成和社会进步。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思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详尽而系统地发挥了关于地理条件、气候影响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影响各民族经济乃至政治制度的思想。19世纪中叶,作为一种自然主义思潮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已广泛地深入到历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经济学和人类学等学科。英国历史学家巴克尔在两卷本的《英国文明史》一书中认为食物、气候、土壤和“自然界总貌“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他将文明发展不平衡原因归诸自然界,认为社会不平等是合乎自然的,德国地理学家人种志学家F.拉采尔和美国地理学家E.享廷顿都强调地理位置、气候对人类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作用。今天,有太多的人在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究其原因,主要为越来越聪明的人类的能动性在逐渐增强,思想中自认为他们可以战胜自然了(虽然他们口头上不承认),殊不知,他们在面对自然时是多么的渺小,渺小的有点可悲,真的希望印尼海啸中20多万死者都活过来,让他们亲口告诉今天自以为是的人们,面对自然,我们真的该谦虚点了,今天的人类大多在做什么?大多为了人类的私利在破坏自然,当然,不容否认,这是为了生存,但,然后呢,然后在做什么?在想方设法地去适应自然。我们人类主要是在适应自然中发展的。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人们说“地理环境决定论”是形而上学外因论,我想反问,何为形而上学?又是怎么体现的?(二)考试前,偶然看到《马哲》书中对其的评析,指出: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必须反对和批判该观点。给出反对和批判的原因是: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具体发展进程和道路。对该原因给出两个理由,即也成为否定“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两个理由,我认为是两个非常铿锵,也非常幼稚的理由。下面我将否定否定”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这两个理由:否定“一”曰:其明显犯了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书中说:“地理环境相同的国家,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可能完全不同,而地理环境不同的国家,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可能相同。另外,地理环境较好的国家,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可能处于较落后的低级阶段;相反,地理环境较差的国家,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则可能处于较先进的高级阶段。”该例的提出太过于机械化了,片面的否定一个问题,根本没有考虑影响这些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其它因素。机械唯物主义有其最明显的事例:我们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有什么样经济基础就应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宗教等),我们可以看到,有同样或极其相似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可以形成极不相同的社会结构、价值体系、文化形态(如英、法、德、美、日一类和非洲的贫穷国家)。当然,书中观点可以是正确的,但前提是得先让大家承认马克思的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的分析是错误的。书中还说到: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内在根据和特殊规律。那么,我想问一问:“这个所谓的内在根据和特殊根据是什么?”假若至今没有定论,则在有定论之前,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内在规定和特殊规律就有可能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伴随着地理环境的存在和发展的。”(即使有了一个定论,我们也可以对其进行怀疑的)。在这里提到人类社会的存在依赖于地理环境的存在还是很好理解的,但说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问题时,就会使人产生许多疑问,为了解决这个疑问我将在下文提出“反问决定”和“动态地理环境”的内容。否定“二”曰:书中说到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社会生产才能对人类历史发生作用。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如矿藏、河流、湖泊等等,不能直接作用和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只有进入生产过程中,成为生产资料时,才能对社会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作用,超出生产过程和生产方式之外,地理环境就无法在社会发展中起作用。例如,地下矿藏和石油,远古时代就存在着,但没有被人们认识,没有进入生产过程,没有被开发利用,所以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与社会发展没起任何作用,而今天,它们被人们应用到生产过程中,经过开发利用,在人类社会和生产中起着重大作用,改善着人类生活的状况。对此,我想反问:没有这些自然资源,我们将生产什么?我们又是如何消费、利用的呢?就像生产决定消费一样(前提是我们承认生产决定消费是正确的命题)。我们的消费不得以生产为前提吗?只有生产了什么,我们才能消费什么。从该角度并不能说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正确性,需要从其它角度更深地加以论述。(三)最近读了何新的《危机与挑战:中国现代化的艰难之路》一文,何新说:“文化形态首先是人类适应生态的结果,而社会人的性格与行为,又是文化形态(社会结构、价值体系和社会化方式)的函项。换一句话说,生态类型决定文化形态(经济类型—社会结构—价值体系),文化形态又影响了社会人的性格与行为。我认为,首先何新先生是肯定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之后,又从中国的角度加以说明:“古华夏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是黄、淮、江三大水系的中下游流域,也就是古代的中原地区。所谓中原,即是中央平原的意思(“中国”的得名与此是有关的。)如果从地图上审视一下中原地区在整个中国与亚洲大陆上的地理形势,我们就可以注意到如下一个事实:这块平原处在一种近乎封闭的地理空间中,在这块大平原的北部和西部,有燕山山脉、太行山山脉、吕梁山脉、伏牛山和秦岭,以及武当山。在南部则有大别山、武陵山、九嶷山、天日山、南岭和武夷山脉,绵延直到南海。这些崇山峻岭,从北、西、南三面如同屏障和墙垣一样包围环绕着中部平原。在这里特别要指出山岳的“岳”这个字的本义——“岳者,垣也”,也就是墙。古代人正是把山看作墙垣。而在东面,这块平原为三个大海——渤海、黄海、东海所环绕。这种封闭关的地理形势,非常有种于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经营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却不利于发展一种开放的商业型经济。在秦汉以后,古代中国的政治地理概念得到了扩大,中国已经不单纯是指这块中央平原。但尽管如此,这种封闭的环状地理形势却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直到明代耗费巨资重建的长城,本身就是一个限制文明空间的政治军事环。清代,中国的地域向东北、西北两个方向大大地拓展了。但西伯利亚、蒙古高原、中亚细亚内陆的戈壁、沙漠和高山,仍然重重阻隔着中国的文化视野。尽管古代曾有一条时通时断的对西贸易通道——“丝绸之路”,但是这条道路并没有能成为将泰西的希腊罗马文化,引入交流于古老中华文明的动脉。晚唐以后,这条道路实际上也关闭了。而从海域看,华夏文明最早发达的中原地区,面临渤海,这实际上又是一个半封闭状态的内海。而黄海、东海的对面,是朝鲜和日本,它们在古代都是处在华夏文化辐射之下的亚文化区,没有形成高于华夏农业文化的异质文明。这种封闭状的地理空间结构,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华夏古代文明的封闭状态。古代希腊文明是一个具有发达的社会分工和商业经济的分散城邦。通过海陆交通构成了开放式的经济网络组织,一种松散的联邦式的政治文明。这种政治文明的传统一直影响于今天的北美和西欧。而在中国,古代城市的功能与希腊城邦的功能似乎完全不同。中国的城市是宗教和政治文化的中心,却不是商业和手工业的经济中心。”中国的这种封闭状的地理形式,扣杀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并使之成为其主体的农业和畜牧业的附属品的经济类型及其关系。这种经济类型及其关系营造了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却不利于发展一种开放的商业型经济。同时,这种地理环境导致的这种经济类型及其关系,形成了至今仍弥漫在中国农民思想中的惰性思想、安乐思想。从而毋庸质疑地容易受制于人,导致了中央集权的形成,而中央集权也在维护着形成它的经济类型——农业和畜牧业。那么,也许有很多人会问:“假若‘地理环境决定论’是正确的,那么中国的这种地理环境不将导致今天以致将来的中国的这种经济文化、思想、政治吗?”那也假若我们还在赞同延用这种原始的“地理环境”的概念也许我们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这种意识会是正确的。任何真理的正确性都是有历史背景的,“概念”也得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所以,我将用历史的发展的“地理环境”概念解释这个问题。见后文。(四)上文,我提到在《马哲》教材中否定“地理决定”的理由中有一点没有做到换位思考,指出“反向决定”的问题,下面我将阐述它:用日本为例,日本的地理环境不好,矿石、石油、煤等十分缺乏,但日本的经济却十分发达,在此正是不好的地理环境短缺的资源、能源使处在这种环境下的日本人不得不开动脑筋、解放思想,想方设法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这就是他们的思维更为发达、敏锐,从而使这发达的思维作用于经济发展,使自己有限的资源、能源得以充分利用,使他人的资源、能源更好的为已所用。这就是“反向决定”。反之中国的地大物博导致清朝的人夜郎自大、固步自封、思想愚昧,因此导致落后挨打的百年之辱。我们都知道,至今几百年,最聪明的是犹太人,最强的是美国人,为什么?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犹太人几千年都在流离失所,到处奔波逃命,美国人是那些移民,其中有一部分就是被环境所迫,这就是反问决定的明显例子,但另一方面移民也说明了欧洲的地理环境是多么的开放,再回首看看中国,人口最多的就是中国。如此,就可以从这个角度解释一下中国南方农业比北方农业富有的原因。南方人多地少,但这不好的地理环境促使他们的思想更积极,而北方的农民由于人少地多的优越条件,把他们基本上束缚在了土地上,他们认为他们富裕的资本就是把地种好,以致形成了北方农民的惰性思想、安乐思想、保守思想等消极思想,由此而导致草场的开垦,林木的滥伐、土地的沙化等恶化的生态环境,农民冬天整天的赌博、买卖婚姻等恶习。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因坏的地理环境而沮丧,更不要太乐观于好的地理环境。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地理环境的好与坏。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注意无时无刻地去培养我们的积极思想。我们可以看到今后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反向决定”将越发明显,即使是中国的北方。所以我们要做好准备,尽量不要让“反向决定”的条件形成,而有“反向决定”的结果——积极的思想。在此我们要保护环境、节省资源、能源。 (五) 承接上文提到的历史的、发展的"地理环境"。 今天人们接受的地理环境概念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黑格尔曾经说过:在我看来,必须把观念作为在它之内的过程,当作过程来把握。 然而,我们也应以历史的发展的角度把握某一概念,我们考察的是某物的发展过程,假如我们只看某物的结果、目的或影响等等,那么,我们就是割断了历史,我们就是片面地看问题了,上面所说的地理环境的概念已经不适应今天的历史背景了。 今天我们评论"地理环境决定论"时,其实是陷入了一个矛盾当中,如果说其是正确的,它又与我们的现实和现实中的历史不相符合,其正确性很容易被一些现象所推翻。说其错误,它又与马克思的"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相矛盾。二者中有太多的人都选择了"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观点。因为它是来源于理想中的现实的,因为他们怕所谓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但是,这些人就没有想过吗,他们同样也是犯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犯了对概念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以至于给出了两个牵强附会的理由。 这是在回避矛盾,真理要求我们去勇敢地面对矛盾,科学需要我们去不懈地解决矛盾。 而这个"矛盾"的根源就出在"地理环境"这个概念上。平时我们的思维对"概念"这个词太过定式了。 我认为"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这个概念只能算作是"地理环境"的一个静态的概念,即静态地理环境(但其是逻辑思维上的地理环境,内容上气候还在变化,水也还在流。)故此,应有一个动态的地理环境与之相对。今天,社会发展到此种程度,交通的内容(公路、铁路等)已成为"地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地理课本中它也是一个重点内容,那么,我们就没有想过它就是我们今天的"地理环境"的一部分吗?事实上,它在冥冥中已经是了,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所以,公路、铁路等交通内容就应该是我们所要找的动态地理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 一定会有人指出:"公路、铁路等是人的行为所致,而不是自然条件,不能算做地理环境。"但那些湖泊、矿藏等就没有人的足迹了吗?其实,这里的公路、铁路等只是那些石头、铁等的外在形式的变化大了一点而已(但其它的由石头、铁等制成的东西就未必叫做地理环境了,因为它不具有地理环境该有的特征)。 动态地理环境的提出,一是解释一下人们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误解,二是指出它的重要性。 动态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着重大的作用,并且将与静态地理环境同时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动态地理环境与静态地理环境相反,它使人类和人类社会从点到线、由线成面,它使人类文明得以进步、融合。 所以,对中国来说,动态地理环境将不容忽视,尤其是今天的中国,经济需要发展,而外部政治、经济环境又不太景气的时候,我们更需要更好的动态地理环境,需要它传播思想,传播统一的思想,使思想统一,使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荣幸的是,"十一五计划"当中已经给其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地位了。通过动态地理环境概念的提出,将更有利于解释地理环境较差的国家,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有可能处于较先进的高级阶段了,静态地理环境的“反向决定”决定这些国家的民族能有发达的思维,动态地理环境的发达也将成为这个国家发达的又一原因。(六)综上所述:我认为“地理环境”的概念应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静态地理环境,另一部分为动态地理环境。静态地理环境和动态地理环境通过“正向决定”和“反向决定”决定着我们的生理和心理,从而决定一个民族的心理、性格以及宗教信仰等等,进一步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性质。所以“地理环境决定论”是正确的。(七) 在斯大林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同时,五十年代的中国人也已经在疯狂地对其进行批判了,批判它的反方就是在强调人的作用,更放肆一点说就是在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毛泽东的狂放思想的主观因素和当时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批判的风气影响下,产生“大跃进”也就是一种必然了,“文革”的产生也与此有关。结果是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今天也是由于这种思想,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坚决否定和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夸大,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资源危机、能源危机。这真是给骄傲又“聪明”的人类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课啊! 今天的人类啊,尤其是今天的中国人,也该醒醒了!我们面对地理环境还在夜郎自大,固步自封,这在鼓励着我们,鼓励着我们浪费,浪费着我们的消费,之后呢?自废其身,虽然我提到了“反向决定”的问题,但那种决定又是多么的可悲啊,难道我们真的要选择被逼无奈吗?也许它是一种必然趋势吧!但,我们看看吧:东南亚大海啸与生态破坏有关吧!美国打伊拉克有点原因是被石油逼出来的,对吧?…… 二00六年二月十七日
『柒』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明确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出自哪里
为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出。
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命题,这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的胚芽。这里的"市民社会"主要指现实的经济生活。
随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和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批判,在1844年他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市民社会概念进一步具体化了,已接近于"生产关系"概念。在1845~1846年他们合写的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形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明确指出。
(7)地理环境决定上层建筑扩展阅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关要求规定:
1、原始氏族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平等合作、共同消费的关系为基础,社会秩序由氏族成员按历来习俗进行调整,因而没有专门的武装集团和暴力机构这样的政治上层建筑。
2、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产生了以私有观念为核心的观念上层建筑。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镇压被剥削阶级的反抗,相应地形成了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具有强制手段的政治上层建筑。
3、每一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都是适应自己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的。上层建筑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一定的历史继承性。
『捌』 的地理环境造成了怎样的经济
地理环境差异是造成东西方文化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在古时候,人们出行不易,交通不像我们现代社会这样发达,有人甚至终其一生也不能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活在各地区的人们,其可能达到的区域是有限的,如果是定居的农民其生活的区域就更加有限了。因此早期的文明,特别是定居文明非常受其所在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当我们放眼任何一个国家或是文明时,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他们的地理环境。因此,对地理环境的研究对比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
1.文化与地貌综述
1.1中国地理环境与文化概况
中国大陆的地理概况是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总面积的66%,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4%。即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近海地区在东部与南部,南北长约5500公里,东西宽约5200公里。而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却最先从内陆的黄河流域产生。由于中国内地距海洋距离较远,故中国人文文化应该是以黄河、长江所组成的两河流域牧耕经济孕育的文化,其中以黄河流域文化为代表。
1.2西方文化与地理环境概况欧洲大陆基本呈现南宽北窄的梯形,半岛和岛屿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
陆地与海湾犬牙交错,加上欧洲面积本不大,这就使欧洲各地到海洋距离都不远,欧洲西部各地方距海洋均不超过700公里,东欧距海最远处也只有约1600公里左右。因此,欧洲人文文化应该是海洋性经济与内陆经济相互参融而催生的文化。而欧洲文化的主要源泉是古希腊文化。
1.3对比对象经过对上述概况的分析可以得知,本文所对比的中西方古文化以古黄河流域文化和古希腊文化为代表。文化是居住在不同地区人民历经千年智慧与心血的结晶,是历史的沉淀,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同时,文化也是由许多不同的内容构成的。
2.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
2.1中国的农业经济 众所周知,中国的古代经济的基础就是农业经济,可见,中国的地理环境十分适宜农业的发展。也由于农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中国人流传有一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可见农业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重要。事实上,早在公元前5000年,黄河流域的半坡人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就已发展形成了成熟的稻谷培育技术。农业的发展需要几个自然要素,肥沃的土壤,丰沛的灌溉水源,充足的阳光。
2.1.1土壤 中国的农业经济是典型的大河流域经济,重要的农耕带都在大江大河的周围。因为我国河流分布众多,拥有许多由河流冲击沉淀的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这些地方不只是土壤肥沃又较松软还地势平坦,十分有利于开展大规模农业。
2.1.2水源 中国农业不是只能依靠河流的灌溉,因为中国地区的降雨量也是十分丰富的。
根据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中的叙述,有所谓15英寸等雨线的概念,在等雨线的东南,我国平均每年有至少15英寸的雨量,适合发展农业。美国学者罗兹·莫菲著《亚洲史》,则有所谓季风亚洲的概念,我国与亚洲其他部分之间多有高山阻隔。夏季,远离海洋的亚欧大陆中央区会迅速升温形成热空气团,热空气上升,周围海洋饱含水蒸气的较冷空气涌入,到达陆地上空,特别是遇到丘陵或高山时,被迫上升的湿气团迅速冷却、凝结形成降雨。
2.1.3光照与温度 光照不只代表阳光还代表了温度。中国基本处在北温带,而且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拥有充足且适度的阳光和温度,非常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2.1.4不利于其他经济模式的因素 中国形成一个自然封闭的地理环境,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存在古人无法克服的地理障碍。
东北方向为大、小兴安岭、外兴安岭以及严寒的西伯利亚;正北方向为蒙古高原及严寒的西伯利亚;西北方向,通过河西走廊,可进入新疆,但将面临沙漠与高山的阻隔;西南方向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即便是今天我们也很难翻越;东方和南方则是大海,以古人的技术条件,尚不具备在风高浪大的海洋上航行的能力。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处在一个四面封闭的环境中,古代人的科技水平有限,东无法渡海,西不能翻越青藏高原和沙漠,北方少有人烟,因此四周的自然阻隔是他们无法逾越的天然屏障,也就无法开展主要以贸易经商为主的经济模式。
可见,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2.2古希腊经济 古希腊经济的特点是航海、贸易、移民和奴隶制,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的。在古希腊为什么没有出现东方式的农业文明,我们也可由地理环境解释。阿提卡是雅典所在的地区,被称为“希腊的希腊”,这个地方最能体现古希腊的精神气质。但是这里的自然条件是恶劣的,由于土层浅薄,而且多石,不适于发展农业。
按照柏拉图的说法:
所有肥沃松软的土壤都流失了,留给一个国家的只是皮和骨头。雅典人的作法是种植橄榄树,把橄榄油装入陶罐,运往斯基泰换取谷物。航海和贸易的需求促进了阿提卡制陶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贸易的需求又促使雅典人开始开采阿提卡的银矿,从事开采的是由海外输入的奴隶。这一切又促使雅典逐渐获得了整个爱琴海及之外的海上霸权。
从整个希腊的角度而言,希腊是一个多山地、丘陵,狭小、地形复杂、海岸线复杂,多海湾、海峡、岛屿的地区。多样性的地理条件和狭小的土地,即便有一些地区适宜农业,也无法发展到很大规模,向海外移民、航海经商几乎成为当时人们自然的选择。
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古希腊与中国完全不同的经济模式。
3.地理环境对政治的影响
有句真理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与古希腊已经有了完全不同的经济基础,他们的上层建筑也就会不同。
3.1中国政治中国的农耕经济要求环境的安泰。因此,需要民族整体的强势,这样即可以抵御外族的侵略,
又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对农耕环境加以改造。那么能产生这种效应的国家形态只能是民族的整体统一,治理权力的中央集中。不论是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还是主张“以礼治国”儒家,他们的理论主张都是以“君权一统”为主旨。其核心是,期望以人民较少的自由赋以君主较大的权力,来换取较稳定的社会形态。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重视耕战,最后由位于西北方耕战问题解决的最好的秦国完成了统一。自此之后中国基本一直处于统一的情况下,即便有好几个战乱时期,但整个趋势仍然是要形成统一的专制帝国。从此以后,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倡导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君主世袭制是其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
3.2古希腊政治如果航海、移民、贸易成为城邦中最重要的事物,世袭的君主制是很难维持的。在古希腊早期,还是存在所谓世袭国王的,但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过渡到僭主政治和民主政治。造船业、航海贸易业发展了起来,同时大大地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包括一些以前种地的平民和占有地的贵族,也开始从事工商业,逐渐地,这里有了人数众多的强大的工商业阶层。,但却没有政治权利,经常受到土地贵族的侵犯盘剥。因此,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他们就会和农民一起反对土地贵族的专制政权,要求拥有政治权利。政权从土地贵族手中夺过来之后,新的政权必须以维护工商业从业者的利益为目的。而工商业发展的首先要求是自由和平等。没有自由和平等,工商业从业者无法进行正常的经营活动。所以新政权必须保护每个合法公民的自由平等和私有利益。这样,民主制国家产生了。
4.科技
中国与古希腊都是文明古国,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在这些文明中最表象象征的就是他们的科技艺术。科技,我将其理解为科学和技术。我认为,中国文化中更多的是技术而非科学,真正的系统科学起源于古希腊。中国古代发明创造众多,单单四大发明就享誉世界,甚至对西方的科技发展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受农业经济以及政府“重农”政策的影响,很大一部分的科技成就是与农业有关的。例如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令,各式各样的水车、播种工具,甚至有很多种历法也是以适合农业生产为原则创立的,其他的工艺创造也很大一部分是直接或间接为农业生产生活服务而创造的。这些发明精巧绝伦,是古代人民千年智慧的结晶,但
是,我国古代的科技不能形成一种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因此,不能称为科学,应该是技术。即使是某些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但是也只是我国文化科技方面中的一小部分,不具有代表性。
『玖』 是物质还是精神决定上层建筑
物质和精神是相辅相成的。但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物质基础。没有物质基础,谈不上精神。所以说,是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拾』 参考书上说:“古代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希腊城邦国家的出现。 到底是地理还是经济主要决定希腊城邦
首先你要明白一个道理,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古希腊的城邦国家能专够产生一定是因为特定的属经济制度。所以说是经济基础决定了希腊的城邦制度。
而地理环境,则是导致希腊附近特色的经济形式形成的条件。是一种沿海、多山少平原、小国寡民的地理环境是希腊当地产生了重视商业贸易的经济形式。
也就是说, 地理环境影响了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了城邦制度。
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