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内聚性的地理环境

内聚性的地理环境

发布时间: 2021-03-12 16:27:56

⑴ 什么是分布式系统

分布式系统是一个硬件或软件组件分布在不同的网络计算机上,彼此之间仅仅通过消息传递进行通信和协调的系统。

正是因为软件的特性,所以分布式系统具有高度的内聚性和透明性。因此,网络和分布式系统之间的区别更多的在于高层软件(特别是操作系统),而不是硬件。

(1)内聚性的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分布式系统系统优点

1、经济:微处理机提供了比大型主机更好的性能价格比

2、速度:分布式系统总的计算能力比单个大型主机更强

3、固有的分布性:一些应用涉及到空间上分散的机器

4、可靠性:如果一个机器崩溃,整个系统还可以运转

5、渐增:计算能力可以逐渐有所增加

⑵ 分布式计算机系统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重要区别是()

分布式计算机系统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重要区别是:计算机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下,工作方式不同。

分布式系统与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区别不在它们的物理结构上,而是在高层软件上。分布式系统是一个建立在网络之上的软件系统,这种软件保证了系统高度的一致性与透明性。

分布式系统的用户不必关心网络环境中资源分布情况,以及连网计算机的差异,用户的作业管理与文件管理过程是透明的。

(2)内聚性的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特点:

无主从区分;计算机之间交换信息;资源共享;相互协作完成一个共同任务。

通过多路传输数据点线,将主机和若干台外围处理机联成一个整体,共同担负整个计算功能的系统。主机专门从事计算量大的数值计算,外围处理机则承担系统的控制操作。其优点是:

1、加快了机器的运算速度。

2、简化了主机的逻辑结构。

3、使操作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简化。故现代大型武器系统的设计,常采用分布式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网络系统特点: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由网络硬件和网络软件组成的。在网络系统中,硬件的选择对网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网络软件则是挖掘网络潜力的工具。

1、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计算机资源的共享。计算机资源主要是指计算机硬件、软件与数据。

2、互连的计算机是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的多台独立的“自治计算机”。连网的计算机既可以为本地用户提供服务,也可以为远程用户提供网络服务。

3、连网计算机之间遵循共同的网络协议。

⑶ 内聚性的相关信息

模块独立性指每个模块只完成系统要求的独立子功能,并且与其他模块的联系最少且接口简单,两个定性的度量标准――耦合性和内聚性。
耦合性也称块间联系。指软件系统结构中各模块间相互联系紧密程度的一种度量。模块之间联系越紧密,其耦合性就越强,模块的独立性则越差。模块间耦合高低取决于模块间接口的复杂性、调用的方式及传递的信息。
无直接耦合;数据耦合;标记耦合;控制耦合;公共耦合;内容耦合(低――高);
1.无直接耦合;
2.数据耦合指两个模块之间有调用关系,传递的是简单的数据值,相当于高级语言的值传递;
3.标记耦合指两个模块之间传递的是数据结构,如高级语言中的数组名、记录名、文件名等这些名字即标记,其实传递的是这个数据结构的地址。
4.控制耦合指一个模块调用另一个模块时,传递的是控制变量(如开关、标志等),被调模块通过该控制变量的值有选择地执行块内某一功能。
5.公共耦合指通过一个公共数据环境相互作用的那些模块间的耦合。公共耦合的复杂程序随耦合模块的个数增加而增加。
6.内容耦合:这是最高程度的耦合,也是最差的耦合。当一个模块直接使用另一个模块的内部数据,或通过非正常入口而转入另一个模块内部。

⑷ 国家需要具备哪些特征

地域性无疑是国家的主要特征。任何国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地缘关系基础之上,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和既定的人文地理环境内确立自己统治秩序的。所以,国家的地缘条件先天就决定了国家的安全环境,影响着人们对国家安全环境的认识和判断,并进而对国家的边疆经营战略乃至国防战略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处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南是高山大川,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雄踞西部,北面是茫茫大漠和高原,东面、东南和南面则是浩瀚的大海。广阔的陆地空间的存在,以及四周天然屏障造成的限隔,使得中国既有腹心地带即黄河、长扛等主要河流中下游的广阔平原,以及分布于大河流域的大小不等的河谷地带,又有着一望无际的高山、草原、大漠等构成边缘,地形通达性良好,具有极强的内聚性,形成一个连续统一的地缘结构。同时,气温呈南北递减而降雨量呈东西递减,又造成了中国的东部和南部人物繁富,农业发达,而西部和西北、北部则依次为广大的半干旱、干旱、高寒地区,人口稀少。而且,农牧分界线清楚,秦长城以北成为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业的自然分界线。

这一地缘条件对于中国传统的边疆经营的影响是多重的。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是在一个相对封闭和安全的“国际”环境中经营自己的边疆的

在人类文明史上,无论早期国家、封建帝国时代还是民族国家时代,外部世界对国家边疆的稳定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就使本为“内政”的边疆问题,往往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当时“国际关系”的反映。人类历史上各个文明中心与帝国均曾因世界范围的民族迁徙的冲击,导致边疆的动荡甚至于政权的更替。而域外帝国的建立与存在,对国家的边疆也会造成这样那样的影响。如强大的阿拉伯文化的大食帝国,就曾使西域从晚唐到宋末的近三百年中几乎与中土隔绝。

但总体而言,地理上与外部世界的隔绝,使中华帝国在边疆经营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方面,地理屏障使古代中国的疆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和安全的地理空间。比如西部的天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脉等高山大川以及大漠戈壁,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阻断了外部势力的入侵,无疑发挥着重要的战略屏障作用,成为中国内陆安全的天然屏障。另一方面,地理屏障还构成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自然条件,使古代中国不曾像其他古代文明那样处在民族迁徙的交通要道上,因而有一个民族关系相对稳定的客观环境。同时,作为地理上与其他文明中心相对隔绝的东亚唯一的强国,历史上的中华帝国在经济、政治文明和文化层次上又长期高于周边地区,几乎没有任何周边国家强大到足以威胁到中国的地步。比如,尽管汉朝时西方有罗马帝国,唐朝时西方有大食(阿拉伯帝国)崛起,与东方的中华帝国遥相对立,但因距离遥远,均未构成对汉、唐帝国东亚主导地位的挑战。

于是,在这一地理空间内处理与周边“夷狄”的关系,将其纳入大一统的政治秩序,成为历代边疆经营的主要任务。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历史上中原王朝将帝国边缘的非汉族一概称之为“夷”,不过其间还是有所区别的。在古人看来,中原之外的“四夷”边疆问题,仍在“四海”之内,属于“内边”的范畴。与之相应,“外边”则是指中国最大疆域之外的周边国家如倭国(日本)、印度、大食(阿拉伯帝国)等。对“外边”之“夷”,中原王朝虽有义务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将其纳入“天朝礼治体系”,维持由中国主导下的和平“国际秩序”,但这些毕竟不属于中原王朝边疆经营的范围。而“内边”之“四夷”则正是边疆经营的重心所在,是经理“天下”的分内之事,中央政府绝不能允许其分裂割据和游离于大一统之外,以挑战“中华一体”的大一统政治秩序。

边疆的开拓、治理和巩固与农耕文明的推进相辅相成

中国天然的近乎封闭的地缘环境之内,以青藏高原为中心,有几道山脉向东延伸,它们是,青海的祁连山脉、宁夏的贺兰山脉、内蒙的阴山山脉,直到辽宁、吉林的大兴安岭。而在高原的东南部,也有几道山脉向南延伸,如由四川西部伸向云南北部的横断山脉等。这一北一南的两列山峰及其邻近的高地,在地理上如同一双有力的臂膀,屏障着我国的腹心地区——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肥沃的平原和盆地。而山脉和高地所在的地区,即东起大兴安岭南段,北以长城为界,西抵河湟地区再折向南方,沿青藏高原东部直达云南西北部的地区,构成了一个“新月形地带”。

这“新月形地带”以内,是一个有着天然疆界的优越空间。一方面,独特的地缘环境使中华文明天地广阔,发展余地大,其中,被称作“天下之中”的“中原”,作为中国地缘的腹心和枢纽,气候温暖,土地肥沃,适宜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古代中国的农业区正是从狭义的“中原”——黄河中下游,缓缓而自然地向四周扩散,不仅华北平原及其北部,而且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也渐次得到开发,然后是珠江流域和东北平原。到了中华帝国的最后两个朝代明、清,则“遍地无闲土,处处有耕作”。所以,和世界文明史上出现过的其他帝国如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的侵略扩张相比,中华帝国基本上是靠着对天然疆界以内的周边地区的不断开发而发展起来的。

另一方面,广阔的地理空间之内天然疆界和地缘核心的存在,又使中国在地缘上具有极强的整体统一性,也就是内聚性。因为在中国天然疆界之内,既有着整个空间的地缘核心(中原),又有着与之相连的地区性中心。各地区之间虽有间隔区域,但总体而言地理通达,往来无阻。这不仅利于中原地区的统一,使得中华文明容易产生向心力,而且中原地区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还成为一种自然凝聚力,对周边地区的各民族产生极大吸引力。毕竟,在东、南濒海,北有沙漠,西部和西南为高山大川阻塞的地理条件下,周边少数民族向内地发展比向外发展更为容易,因而形成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向中原辐辏之势。这种自然的内向性与建立于物质基础上的凝聚力的结合,成为各民族联系的纽带。因此,两千多年来各民族之间尽管有时互相攻伐,兵戎相见,但总的趋势是联系越来越强,越密切,越不可分离,反映在政治上则是一种内向运动,即各民族都以统一中原为政治活动成功的关键。在此过程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才得以不断发展。

于是,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式表现为中心与周边的良性互动。中原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周边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先进的农耕文明不断辐射并扎根于边疆地区,而边疆各族在向中原凝聚的过程中,既学习到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礼仪,又以自己的优秀传统和文化丰富着中原文明。所以中华文明的发展并不仅仅限于核心区域向四周的运动,而是同时存在着由四方向核心的凝聚运动,是以向心凝聚为主流,外向辐射运动与内向凝聚运动相统一的互动过程。

这一发展方式是独具特色的。因为尽管世界文明史上的各大文明中心都产生于大河流域,都遇到过民族移动问题,不过其他几个文明则产生于开放型的大河流域,缺乏地缘条件上的整体统一性,故而其文明运动主要是“平流”,离心力相对突出。比如古代欧洲就缺乏地理条件上的这种优越性,历史上的古希腊因为连绵不断的山脉将陆地隔成小块,因而,“那种可作为地区合并基础的天然地理政治中心,希腊人是没有的”。同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虽有“内湖”地中海连接帝国各地,但也因为点状分布的地缘结构而缺乏地缘上的通达性,成为难以维系持久的大一统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反,发祥于封闭型大河流域的中华文明,以中原为中心的各种文化的对流和互动,使得中国的历史过程和文化发展具有独一无二的连续性,在这一过程中,国家版图不断扩大,大一统的封建帝国成为最显著的政治形态,而经营边疆作为内部大一统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一直被视为维护大一统的题中应有之义。

⑸ 中国环境最好的大学

清华 书里面都写啊
厦门 靠海哦 还可以和同学去海边烤肉 向往啊
云南大学 昆明天天是春天!!!
河北工程大学 来了你一定会砍我的

⑹ 地理环境对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历史的面貌与发展方向,一向与自然地理条件有密切的联系。中国的长期统一和各民族的内聚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东亚的自然环境。中国的地理环境,由于其天然特点而自成一个半封闭的、内向型的区域。这种环境一方面阻隔着同这一区域之外的交通,另一方面又保证着这一区域之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密切交往。中国虽然多次分裂,但最终总能归于统一,而且每次统一的版图都大体相似,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联。总之,这个地理区域的环境特点促成了多元文化的产生,又使多元文化在发展中逐渐走向一体,走向统一。

中国北方有辽阔的蒙古高原,高原上以草原为主要景观。草原被横亘于中间的大沙漠、戈壁和阴山分割为内蒙古(漠南)和外蒙古(漠北)两片;在蒙古高原的北方,则是东西向绵延数千公里的山脉,山脉以北就是寒冷的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南部,与蒙古草原相邻的山地中,有一些零星的部落居住在一些向阳的山坡和谷地中,如古代的丁零、黠嘎斯(柯尔克孜人的祖先)等部。他们世世代代千方百计地向南发展,以图进入平坦辽阔、水草丰美的蒙古草原。蒙古草原上则相继有北狄、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和蒙古等部,盘马弯弓,四处游牧。他们向往长城以内的富庶与繁荣,钦慕中原的文化,一直具有南下的趋势。

中国的东北,西有兴安岭与蒙古草原相隔,东边则是浩淼的太平洋,北边东西向横列着外兴安岭,把中国的东北与千里冰封的东西伯利亚划分为两个区域。在这片由山海隔出的地域内,有辽阔的东北平原与丘陵地带。这里森林密布,沃野千里,北部宜于狩猎放牧,南部可以农耕。相继有东胡、肃慎(满族祖先)、乌桓、鲜卑(锡伯族祖先)、室韦(蒙古族祖先)、契丹和女真等族居处。东北与华北大平原之间,沿着渤海之滨,有一条狭长的走廊,由长城东端的山海关控扼其间。几千年来,起源于东北的民族,有的西向越过兴安岭,进入蒙古草原,如鲜卑、室韦;但更多的则相继沿着这条走廊南下,向温暖富庶和更为辽阔肥沃的中原发展。

中国的西北边陲,古称西域,即今天的新疆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中亚地区。新疆由一系列祟山峻岭和难以逾越的荒漠戈壁构成天然的屏障。其北方是唐努山与阿尔泰山,阻挡着西伯利亚的寒流;西边是葱岭和海拔 4000米以上的帕米尔高原;南边是巍巍喀喇昆仑山,阻断了与青藏高原的交通。可见,这里是一个南北西三面环山的区域,只有东边敞开,向东北可进入蒙古草原,向东南沿河西走廊可直达甘、青地区和富庶的关中平原。这里自古相继有塞人、乌孙、月氏、匈奴、突厥、回纥和蒙古准噶尔部等部居处。这些古代的部落与民族,或来自于蒙古草原(匈奴、突厥、回纥、蒙古),或来自于河西走廊(乌孙、月氏),在此定居之后,也都以东部的中原和蒙古草原为主要的交流和发展方向。

葱岭以西的中亚河中地区(今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地),在清代和清代以前的古代,也曾经长期是中国的疆域。它处于平行流入咸海的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由一些山间盆地和绿洲组成,居住着粟特等经商务农的民族,这里是一个单独的地理区域。由于其西、北两边是干旱的草原与荒漠,活跃着强悍的游牧民族,南边是高山雪岭,为了经商和获得军事上保护的需要,使得粟特人自古以蒙古草原和中原为主要外出活动的区域。

中国的西南边界,则由世界最高的一列山脉,海拔50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和谷深水急的横断山脉连接而成,构成世界上最难以逾越的天险屏障。在古代,这里是中国交通最不方便的区域——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由千山万壑组成的云贵高原。在这片区域中,自古就生活着吐蕃(藏族祖先)、门巴、羌、白、苗、傣等几十个民族。受西南方天堑屏障的阻挡和中原的吸引,这些民族活动和发展的方向也都是东北方的中原。

中国大陆的东南,则由一万余公里的海岸线组成,东南方的滔滔大海,长期被古代祖先们视为陆地的尽头。

中国这种变化多样而又具有内聚型的地理环境,对各民族的历史面貌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造就了文化各异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差距的各民族。如北方的游牧族,东北的狩猎族,天山以南的绿洲文化,西南藏、羌等民族半农半牧的高原文化。而连接着中国各地的江河水网,山间草原上的自然孔道,日益发达的交通工具,又把各地区和民族日益紧密地联结起来。

自古生活于中原四边的少数民族,一方面他们向外发展受到各种天然屏障和自然环境的阻隔与限制,另一方面中原温和的气候,辽阔肥沃而平坦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和物产,特别是先进的文化,对他们有无限的吸引力。于是,几千年来,中国四边的少数民族,他们各种重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活动,都是向着中原的方向,即黄河与长江中下游流域发展。这种地理环境因素,产生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内聚的总体趋势。

⑺ 全国大学环境条件排名

呵呵,我知道北师大珠海分校不错,亚洲最美学校哦 在河北是二本, 大概550

⑻ 为什么“新月形地带”以内,是一个有着天然疆界的优越空间

一方面,独特的地缘环境使中华文明天地广阔,发展余地大,其中,被称作“天下之中”的“中原”,作为中国地缘的腹心和枢纽,气候温暖,土地肥沃,适宜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古代中国的农业区正是从狭义的“中原”——黄河中下游,缓缓而自然地向四周扩散,不仅华北平原及其北部,而且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也渐次得到开发,然后是珠江流域和东北平原。到了中华帝国的最后两个朝代明、清,则“遍地无闲土,处处有耕作”。所以,和世界文明史上出现过的其他帝国如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的侵略扩张相比,中华帝国基本上是靠着对天然疆界以内的周边地区的不断开发而发展起来的。

另一方面,广阔的地理空间之内天然疆界和地缘核心的存在,又使中国在地缘上具有极强的整体统一性,也就是内聚性。因为在中国天然疆界之内,既有着整个空间的地缘核心(中原),又有着与之相连的地区性中心。各地区之间虽有间隔区域,但总体而言地理通达,往来无阻。这不仅利于中原地区的统一,使得中华文明容易产生向心力,而且中原地区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还成为一种自然凝聚力,对周边地区的各民族产生极大吸引力。毕竟,在东、南濒海,北有沙漠,西部和西南为高山大川阻塞的地理条件下,周边少数民族向内地发展比向外发展更为容易,因而形成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向中原辐辏之势。这种自然的内向性与建立于物质基础上的凝聚力的结合,成为各民族联系的纽带。因此,两千多年来各民族之间尽管有时互相攻伐,兵戎相见,但总的趋势是联系越来越强,越密切,越不可分离,反映在政治上则是一种内向运动,即各民族都以统一中原为政治活动成功的关键。在此过程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才得以不断发展。

⑼ 谈中国地理环境因素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有哪些

历史的面貌与发展方向,一向与自然地理条件有密切的联系.中国的长期统一和各民族的内聚趋势,在一定版程度上受益于东亚的自然环境.中国的地理环境,由于其天然特点而自成一个半封闭的、内向型的区域.这种环境一方面阻隔着同这一区域之外的交通,另一方面又保证着这一区域之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密切交往.中国虽然多次分裂,但最终总能归于统一,而且每次统一的版图都大体相似,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联.总之,这个地理区域的环境特点促成了多元文化的产生,又使多元文化在发展中逐渐走向一权体,走向统一

⑽ 家居装修的设计理念有什么讲究

1、室内设计图之照明设计原则?整体照明与局部照明的关系

人们习惯于一间房间有一般照明用的“主体灯”,多是用吊灯或吸顶灯装在房间的中心位置。另外根据需要再设置壁灯,台灯,落地灯等做为“辅助灯”,用于局部照明或者辅助照明。所谓“主体灯”与“辅助灯”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条件下,功能也会发生置换。

2、室内设计图之照明设计原则?室内照明风格布局原则

室内设计图之照明设计原则--人们因文化层次的高低,业余爱好以及年龄,职业的不同,确定布灯时的格调也不同。因此设置灯饰要从实际出发,并根据个人爱好,才能获得灯饰特定的风格与效果。

室内设计图之照明设计原则--不同职业的布灯要求: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一般爱清静,喜欢看书,设计绘图,研究信息等,他们需要灯饰设置多样化,台灯便于工作,落地灯有助阅读,床头灯用来阅览报刊信息。

室内设计图之照明设计原则--老年人:老年人生活习惯简朴,爱静,所用的灯具的色彩,造型,要衬托老年人典雅大方的风范。主体灯可用单元组合宫灯形吊灯或吸顶灯。为方便老人起夜,可在床头设一盏低照度长明灯。

室内设计图之照明设计原则--中年人:中年人是家庭的主导,也是事业上的栋梁,对饰造型,色彩力求简洁明快。布灯既要体现出个性,也要体现主体的风格,如用旋臂式台灯或落地灯,以利学习工作。

青年人:青年人对灯饰要突出新,奇,特。主体灯应彰显个性,造型富有创意,色彩鲜明。壁灯在造型上要求以爱情为题材,光源要求以温馨,浪漫为主(特别是女孩)。

室内设计图之照明设计原则--儿童:儿童灯饰最好是变幻莫测,突出一个奇,增加少儿的想像力,有利于智力开发。灯饰造型,色彩,既要体现童趣,又要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主体灯力求简洁明快,可用简洁式吊灯或吸顶灯,做作业的桌面上的灯光要明亮,可用动物造型台灯,但要注意保证照度,由于儿童好奇心强,好动,故灯饰绝对保证安全可靠。

3、室内设计图之照明设计原则--灯饰的实用性与装饰性

灯具的实用性:能保证室内照明用光,确保用光卫生,保护眼睛,保护视力,光色无异常心理或者生理反应灯具牢固,线路安全开关灵活。还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灯具的装饰性也就是实用性,否则,装饰性问题就无从谈起。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