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居的地理位置
A. 各种特色的民居
1、蒙古包
以蒙古包这一名称闻名于世的一种建筑形式,是亚洲游牧民族的一大创举。这一居屋的早期形式可能曾被更早的亚细亚游牧民族所使用,后来许多游牧民族或长或短地使用过它或类似于它的住屋。
2、四合院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又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
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难怪古人有诗云:“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3、石库门建筑
石库门是一种融汇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民居特点的新型建筑,是具中国特色的居民住宅。上海的旧弄堂一般是石库门建筑,它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拥入租界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商乘机大量修建住宅。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围合仍是上海住宅的主要特征,但不再讲究雕刻,而是追求简约,多进改为单进,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住宅应运而生。这种建筑大量的吸收了江南地区民居的式样,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这种建筑因此得名“石库门”。
4、窑洞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
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
5、藏族民居
藏族民居极具特色,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各有特色。藏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采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
B. 浙江民居的宗法制度与传统民居
宗法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支柱,宗法关系,是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蜕变而来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长期以来,宗法制度逐渐渗透到我国封建社会各个领域,由此产生的宗法思想和观念左右着国家政体,并从社会组织的形成、生活领域的确立,到人们的思想意识,都深深地烙上了宗法制的印记。浙江传统村落的“聚族而居”就是一个典型的血缘宗族相聚而居的结合体。尊礼、循礼的观念也直接反映在民居建筑中,《宋史》记载越中“弦诵之声,比屋相闻,无间城乡,无分苦乐,咸礼让而循,宛当年之邹鲁。”精神物化下的绍兴传统民居建筑因此而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
明清时期宗族组织在江南普遍出现,其标志便是宗族祠堂的大量兴建。浙江祠堂一般采用严格的轴线对称布局,院落空间由数进建筑构成,一般包括大门、仪门、正厅、后寝等,有些祠堂还在后部设置花园。祠堂的正厅亦称享堂、祭堂,是拜祖先神主、举行祭祀仪式及宗族议事之所,后寝为安放祖先牌位和悬挂祖先画像之所。依据宗法观念及其制度,祭祖是非常神圣和严肃的事,涉及到祭祀的类型、祭器、供品、祭告的内容、有关人员的职责、祭礼的程序、祭后的宴会等。金华、衢州一带祭祀的类型有时祭、节祭、岁祭、房祭、祠祭等,其中祠祭多举行春、秋二祭,分别在阴历二月中旬和八月中旬。祭礼为全猪、全羊、全鹅等三牲;祭仪由德高望重的长辈主持。祭时需读祭文,仪式隆重,祭毕,祠中设宴,分发胙肉,让子孙能得到祖宗的恩惠。通过隆重的祭祀活动,达到后辈与祖先精神上的沟通,祈求先人保佑,在祖宗的感召下把宗族成员团结在一起,正是清初宁波籍经学家万斯大在《学礼置疑·宗法》中所云:“统族人以奉祀也,祭已德之祖,而收见在之族”之意。根据不同的祭祀功能有总祠、支祠及私厅等之分,兰溪长乐村鼎盛时期,曾建有16座祠堂,仍保存金氏大宗祠、嘉会堂、滋树堂、嘉乐堂、吴氏宗祠等数座支祠和私厅。
泰顺泗溪玉岩村包氏宗祠,是玉岩包氏总祠,占地3400多平方米,周围群山环抱。八字形大门为木构牌楼形式,门外设有弧形照壁,门内又设一小照墙,经过一片衫树林和约百米长的曲转坡道,便是宗祠主体建筑,前后包括月门、半月池、正门、正厅、寝堂。正厅高悬“不践清土”牌匾,为包氏后人为仰慕先祖包世昌当年不降清庭的气节而敬制的。该祠规模宏大,建筑依山就势布局,错落有致,保存完整,是浙南规模较大的宗祠。
村落是人聚居生存的空间,是生命承载之地,构成村落最基本的部分是住宅,建造住宅,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生活、生产舒适方便,更体现了人们精神生活的追求。“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规模,非夫博物明贤未能悟斯道也。”在传统理学思“三纲五常”、“长尊幼卑”、“男女有别”是村民奉行的准则,规范着住宅建设的规模、形制等。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家庭内个人的地位按照性别、辈份和年龄分出尊卑,父对子、夫对妻、兄对弟都有强制的权利,以此实现一种尊卑秩序。这种封建宗法关系体现在住宅空间位序上,也就规定了每个人住房的位置。
金衢地区的住宅多采用三合院式的楼居,正是为满足这种“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位序要求。在这等级界线分明的空间中,尤其注重男女有别,“男女有别,经传所训,闺门之际虽切近,寻常而内外之防实非细故,主家教者首饬此闲。”(兰溪西姜《姜氏宗谱·宗约》卷之一)一家之中,夫主外,妻主内,恰恰是朱熹“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的家礼规范。兰溪风俗,“女事纺织,不出闺门”。司马光《涑水家仪》中严格规定:“凡为宫室,必辨内外,深固宫门。”富家大户,人口众多,主管、佣人、雇工一应俱全,为严防内外,三进二明堂的大宅在正厅后侧设高墙,开小门,固深院,女眷、小姐深居后楼,平时家中小姐外出,须有父辈兄长陪伴,只有少数几个重要节日如春节、演戏时,女眷才能外出观赏。生活所需均由佣人送入。佣人入内,需走边门及后门,不得走正门。在一幢独立住宅中,必有一较大的空间作为家庭生活的中心,这就是被称为“堂前”的正房明间。堂前内通常供奉祖宗神像牌位,平日在此祭祖、宴宾、会聚,家长拥有绝对权威。主仆“尊卑有分”、“贵贱有定”的封建等级制在许多地方的住宅中也表现得十分清楚,如在住宅建筑的后部,房与后墙间辟一夹道,并设一小门作为沟通与外部联系的孔道,这样下人就不用从大门出入,而同时又可达到侍奉主人的目的。浙江古村落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聚落,财富主要源自于土地,因此,大部分住宅规模很小,多见一户一个小小的三合院;而那些出仕做官或经商致富者的住宅,则往往建有中、大型建筑群,显然其拥有的社会地位、经济能力。如东阳卢宅、绍兴吕府、慈溪龙山虞氏旧宅等。
早在7000年前,浙江的先民河姆渡人就有了木结构干栏式建筑。他们也吃稻米。这一切同我们没有什么两样。 同其他地区的民居建筑一样,浙江的民居制作与风格既是从它依附的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中派生出来的,又是居住于其中的人们的文化创造。 服饰是文明的产物,而建筑是文明的服饰。一个文明的民族和社会,总会把它的精神凝结在它最坚固也是最庞大的创造物--建筑之上的。 农业文明所凝固的音乐 浙江民居,就是一组成熟的农业文明所凝固的音乐。它的全部旋律都回响着一个正在逝去的田园之梦--美丽、温馨,不乏自然天籁的意趣,洋溢着世俗精神的知足、和美与亲切。
然而,从大的格局到小的装饰,却又无不反映中国文化的宗法情感和礼乐气氛。
古人把选择一地居住建房称为卜居。有人说中国人并没有一种专门的宗教生活,然而在他们的世俗生活的许多方面,却又有着宗教的色彩。 造房子要看风水,认为房子的地势、方位、高矮及同周围山水形胜的关系,都可能影响到未来房屋主人的吉凶祸福和家庭的兴衰。 总而言之,卜居是一生中的大事,因而不盖房,不买田,一生一世未做人这句俗语,至今仍然流传在浙江农村。 书 名:浙江民居
作者:丁俊清,杨新平
出 版 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2-1
字数:640000
开本:大16开
I S B N:9787112116812
定 价:¥99.00 作者经过广泛实地调查并博览众籍,提出了浙江民居的基本类型、文化地域分布、特色和成因,认为以河姆渡为代表的昊越古国悬虚构屋方式孕化、发展出来的干阑式、穿斗架民居体系,是浙人顺应多雨、潮湿、地形疏碎环境的最好选择和智慧结晶。浙江又因“山泽多藏背,风土清且嘉”的自然条件成为历史上中原人士南下的首选地之一,带来了礼乐文化和法典制度,使周朝的住宅制度得以创造性地继承发扬,甚至于一些很古老的形制得以保存、传流至今,如分布在浙中、浙东丘陵、山地中众多的“四面厅”、 “套屋”便是实例。另一方面,浙江又因儒雅发达的文化条件和明清时期资本经济早期发生之地,产生了园林宅第、宁波大墙门等顺应新经济、新生活方式的住宅形制。
就住宅和环境、社会、人文的关系,作者提出了浙江民居的适形、内省、崇装饰、环农业及“和而不同”的特征,又根据中国艺术的本质特征,提出了浙江民居建筑艺术园林宅第的“缩天之美”,宁波大墙门的“藏天之美”,绍兴台门的“测天之美”,十三间头、小天井住宅的“治人之美”,浙南长屋的“自然之美”。这些归纳,简单扼要,颇具中华文化哲理。作者还根据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对浙江民居的继承和发扬作了积极探索,提出有益的建议。
本套丛书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陆元鼎总主编,各分卷主编为长期从事民居研究的国内专家。全套丛书精心编撰,集数十年民居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知识性,可供建筑工作者、建筑院校师生、民族学工作者、历史学者、美术工作者和广大读者阅读。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浙江民居生成条件和基本特征
第二章 浙江民居原型、演变和发展
第三章 浙江聚落选址、布局与形态特征
第四章 浙江聚落公共建筑和公共活动场所
第五章 浙江民居主要类型和文化区域分布
第六章 浙北民居
第七章 浙东民居
第八章 浙中民居
第九章 浙西民居
第十章 浙南民居
第十一章 浙江民居的营建经验
第十二章 浙江民居的保护与再利用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C. 各具特色的名居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A、B案)
A案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南粤东北 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布局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来 家道兴旺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 多起竹楼,傍水而居 树满寨,花满园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结 构
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 置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 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 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 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3.评议
七、拓展阅读: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 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毒害80户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
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
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控其奥秘,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瓦片为顶盖,因而异常坚实牢固。
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教研室 韩中凌)
B案
课前准备
1.关于土楼和竹楼的图片
2.一组中国民居邮票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民居。
1.出示民居邮票一组,说说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民居。
2.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大组,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研读要求如下:
①研究内容: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②研读方法:
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2.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结果,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四、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①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甲组成员答疑。
2.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①由乙组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甲组成员针对乙组介绍情况质疑,乙组成员答疑。
3.总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在“竹”楼里,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浮在袅袅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画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斑斓多姿的傣族寨子,随着天地间的长风流水,与自然和为一体。而圆形土楼真无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体会说明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
①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感)
②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
③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
④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六、课外拓展,迁移练写。
1.出示课后“资料袋”一组邮票,介绍来历:我国从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二日开始至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五日,总共发行四套民居邮票,即普二十三、普二十五、普二十六、普二十七,共发行二十一枚,从一分的内蒙古民居邮票开始至二百分的江西民居邮票,四套邮票全部为影写版,由北京邮票厂印制,这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普通民居,是我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谋生存、图发展的历史记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民居建筑艺术上不朽的智慧结晶,也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俗风情的人文景观。票面上的民族建筑,造型生动,图案漂亮,这方寸之间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有人夜憩竹楼,有人水上为家,有人把家驮在马背上,有人享受着窑洞中最古朴的大自然的恩赐……你想了解更多地了解这些邮票上的民居故事吗?
2.发放关于这组邮票的简单介绍,拓展阅读。
内蒙民居——蒙古包毡包是我国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帐篷,一般为园形,古代称“穹庐”“毡帐”。蒙古包一般用柳条做骨架,外侧包羊毛毡,再在顶部中央设可支起的园形天窗,是一种可移动式园形住宅。在柳条两侧涂料灰草泥代替毡子,即成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两个园形住宅之间,联以土墙,成为并列的3间房屋而演变成土房。
西藏民居——藏南碉房。西藏南部各地的乡村和城镇,石村丰富,民居一般用石砌墙、高2-3米,称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顶,有的设外廊。木梁、柱子上有鲜艳的色彩,窗上装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当地充足的阳光。在广大牧区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帐房。帐顶是用牛毛织成的毡毯,四周用草泥块围成矮墙。碉房顺应高原自然条件、农牧业生产、信仰喇嘛教、生活习惯及自卫防御的需要。
东北民居——吉林-蒙古族马架房。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农民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在山墙开山,形如吉林东部山区汉族农民的马架,故称马架房(见邮票下方, 以及左图)。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椭圆顶,极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习惯。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础,四面皆土坯墙围绕,当阴雨连绵之际,墙壁会因潮湿而脱落,房屋寿命难以保持长久。
北京民居——四合院。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国最为普遍、历史是为久远的住宅形式。大多坐北朝南,面南为正房,北面为偏房,两侧为厢房,阳光充足,四间房由一个院子紧紧地联接在一起,俗称“四合院”。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两侧的厢房、陪衬着正房。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并配以绿化,成为休息与家庭活动的中心。
上海民居——上海“石库门”房子。上海旧的住宅除一部份花园楼外,以里弄“石库门”房子最具代表性。因为上海繁华,人口稠密,住宅大都成排组成,相互毗连。户内建筑布局紧凑,高2-3层,青瓦坡屋顶,并有小型晒台,在建筑正面和墙头、大门等外常作简单的装饰。楼上楼下,小巧玲珑,青瓦覆盖,阁楼晒台,绿树掩映,十分幽雅。
陕北民居——窑洞。窑洞是典型西北黄土高原、黄河上游地区,少雨地带的民居。窑洞一般宽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黄土覆盖下,夏季室温比室外低约10度,冬季比室外约高15度。温温度比较稳定,可谓冬暖夏凉。窑洞有单独的沿崖式窑洞(土窑)、土坯或砖石的拱式复土窑洞以及天井地院落式窑洞三种。窑洞门面装有较大面积的门窗,其采光好、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响少。
台湾民居——台湾民居的基本形态是三合院、四合院。屋顶前后坡落水。农家多用三合院,前面广场可晒农作物。较富裕的人家或官司家住宅则多用四合院,有门厅与正厅的缓冲,秘密性较高。
浙江民居——浙江民居-黄岩天长街住宅。该住宅面街背河、附有店面,临街设店面,内部兼作起居室,后部临水的房作厨房。全宅的中间部分分三层,第二层空间仅有2.2米高。以顶阁楼三面凸出,窗台做得较低,三面都开窗,阁楼窗子开得合宜,住在顶层并不觉得压抑。整个住宅造型有虚有实,有遍有低,轮廓线不单调。
3.布置作业: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
D. 地理 三张图片分别代表的名居的特色是什么 他们个分布于那些地区
猜下
1、尖顶屋 2、平顶屋 3(想不到了)
1、南方地区 2、北方地区
E. 中国民居这套邮票共有几张
民居邮票是原邮电部于1986年4月1日开始发行的,至1991年6月11日止,共计发行4套21枚。
http://itba.cn/news.asp?id=158
中国民居邮票
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
民居邮票是原邮电部于1986年4月1日开始发行的,至1991年6月11日止,共计发行4套21枚。它们分别是编号普23,14枚,普25,2枚,普26,3枚,普27,2枚。从面值设置上分别是1分(内蒙古)、1.5分(西藏)、2分(东北)、3分(湖南)、4分(江苏)、5分(山东)、8分(北京)、10分(云南)、15分(广西)、20分(上海)、25分(宁夏)、30分(安徽)、40分(陕西)、50分(四川)、80分(山西)、90分(台湾)、1元(福建)、1.10元(浙江)、1.30元(青海)、1.60元(贵州)、2元(江西)等21种面值。票面上的民族建筑,造型生动,图案漂亮,是一套民族气息较浓厚的好票。21枚《民居》邮票展示了21个省市的民间建筑,风格各异的民居是中华民族的建筑艺术瑰宝,是勤劳的中国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秦砖汉瓦江南水乡式的江苏民居,四合院式的北京民居,石库门式的上海民居,竹楼式的云南民居,窑洞式的陕北民居,庭院深深的江西民居,东西折厢式的湖南民居,360度圆盘式的福建民居,层峦叠嶂山城式的四川民居……画面把各地民居刻画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令人如身临其境浮想联翩。
为了展示祖国各民族及地区的民居建筑艺术,我国邮电部于1986年4月1日开始发行《民居》普通邮票四组,共21枚,面值共计人民币10.845元。《民居》普通邮票于2001年停止发行历时15年。
普23组(共14枚、面值4.695元)
蒙古包毡包是我国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帐篷,一般为园形,古代称“穹庐”“毡帐”。蒙古包一般用柳条做骨架,外侧包羊毛毡,再在顶部中央设可支起的园形天窗,是一种可移动式园形住宅。在柳条两侧涂料灰草泥代替毡子,即成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两个园形住宅之间,联以土墙,成为并列的3间房屋而演变成土房。
藏南碉房 西藏南部各地的乡村和城镇,石村丰富,民居一般用石砌墙、高2-3米,称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顶,有的设外廊。木梁、柱子上有鲜艳的色彩,窗上装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当地充足的阳光。在广大牧区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帐房。帐顶是用牛毛织成的毡毯,四周用草泥块围成矮墙。碉房顺应高原自然条件、农牧业生产、信仰喇嘛教、生活习惯及自卫防御的需要。
东北三省民居 吉林-蒙古族马架房 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农民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在山墙开山,形如吉林东部山区汉族农民的马架,故称马架房(见邮票下方,以及左图)。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椭圆顶,极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习惯。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础,四面皆土坯墙围绕,当阴雨连绵之际,墙壁会因潮湿而脱落,房屋寿命难以保持长久。
湖南民居-风火墙 湖南民居建筑平面多为前后两个一明两暗的三间组成,中为内院,植以花木,房屋空间高,设有阁楼,建筑选型均衡;青瓦粉墙,墙内设有风火墙,背山面水,环境优美。一般的农民房屋并没有高大的山墙,如毛泽东同志的韶山旧居就是典型的湖南农宅。
江苏民居 江苏气候温和湿润、水域丰富,城镇及乡村民居大都利用地形、自由灵活地散列在流水萦坏的隙地上,临河依水而建或跨溪而筑。住房布局紧凑、一般为2层楼房并建有楼阁。房层高、墙身薄、出檐深、门窗高大,利于通风,外观朴素、粉墙灰瓦照影、蠡窗映水,掩映于桃柳丝竹之间形成独特的水乡人家。
四合院 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国最为普遍、历史是为久远的住宅形式。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两侧的厢房、陪衬着正房。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并配以绿化,成为休息与家庭活动的中心。住宅大门多设在东南角上,象征风水八卦上的“巽门”方位,附会“紫气东来”的吉祥,以北京的四合院最具有代表性。
傣族竹楼 傣族竹楼相传是傣族祖先根据凤凰降落在傣乡的姿态演化而建造。竹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离地面2.5米左右,以木桩或青竹为柱。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杂物,屋顶为双斜面呈人字型,覆盖“草排”或瓦。室内用竹墙隔开,内间卧室,外间为客室。地板富有弹性,阳光和风经竹缝透入,雅致舒服。
上海“石库门”房子 上海旧的住宅除一部份花园楼外,以里弄“石库门”房子最具代表性。大片住宅成排布置,互相毗连。户内建筑布局紧凑,高2-3层,青瓦坡屋顶,并有小型晒台,在建筑正面和墙头、大门等外常作简单的装饰。
安徽民居 安徽民居其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单位,但宏观世界与北京的院落形式有别。根据当地气候、地形的特点,安徽传统的民居建筑多为各种造型的二层楼房,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参差起伏,有的层楼叠院,精致朴素、堂皇俊秀。
窑洞 窑洞是典型西北黄土高原、黄河上游地区,少雨地带的民居。窑洞一般宽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黄土覆盖下,夏季室温比室外低约10度,冬季比室外约高15度。温温度比较稳定,可谓冬暖夏凉。窑洞有单独的沿崖式窑洞(土窑)、土坯或砖石的拱式复土窑洞以及天井地院落式窑洞三种。窑洞门面装有较大面积的门窗,其采光好、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响少。
全楔式木结构的四川民居 四川民居广泛采用全楔式木结构建造,并因地制宜、就地取村、随势而筑,以石下基础,以木制梁、楔、柱、椽,以竹隔墙夹楼,以砖或土,石砌墙,以草、瓦盖顶,空间丰富多变,层次错落有致,造型空透轻盈、色彩清明素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宛似天成,其抗震防水灾性好。城镇房常为一楼一底,下层开店或日常活动,上层则作为卧室。农村房上层存放(晒晾)粮食,下层为住房、堂屋、厢房、厨房、织作坊等。
台湾民居 台湾民居的基本形态是三合院、四合院。屋顶前后坡落水。农家多用三合院,前面广场可晒农作物。较富裕的人家或官司家住宅则多用四合院,有门厅与正厅的缓冲,秘密性较高。
福建民居 客家住宅 客家住宅沿着五岭南麓,分布于福建西南部及广东、广西二省的北部。“承启楼”为园形的砖楼与土楼,其中最大的土楼、直径达70多米,用3层坏形房屋相套、房间达到300多间,外坏房间高达4层,底层作厨房及杂用间,2层储粮、3层以上住人,其它两坏仅高1层。它是一座对外可防御、抗台风、外观坚实雄伟的古城堡坏楼。
浙江民居 浙江民居-黄岩天长街住宅 该住宅面街背河、附有店面,临街设店面,内部兼作起居室,后部临水的房作厨房。全宅的中间部分分三层,第二层空间仅有2.2米高。以顶阁楼三面凸出,窗台做得较低,三面都开窗,阁楼窗子开得合宜,住在顶层并不觉得压抑。整个住宅造型有虚有实,有遍有低,轮廓线不单调。
普25组(共2枚、面值共2.90元)
青海民居 青海地处高原,是汉、藏、回、土族、撒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聚居的地区,是因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丰富的建筑材料使其民居富丽堂皇而典雅。前房为高台阶平房,大门凹进,左右两扇窗户形式各异。后院的房屋为一楼一底,楼上有凸出的明式走廊。
贵州民居 贵州地区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所居住的房屋区别较大,贵州西南靠云南、四川地区多修建筑邮票中形式的房屋。该房屋基本与四川民居的木结构特点一致,不同的是这种民居建筑在较高地石料基础之上,房檐前高后低较为平缓,房门常开在左侧面靠后。
广西民居 广西民居建筑主要是木、竹结构,漓江沿岸主要以竹为建筑材料,有类似傣族竹楼的竹房。房屋下部有一高度不大的底层,房前一般设有小走廊,类似城市建筑中的阳台。在壮乡,房屋往往依水而建。
普26组(共3枚、面值共1.20元)
宁夏民居 宁夏主要是回族聚居,其民居旧地取材以土为主。院墙、屋墙均用泥土而筑,土墙上加有一定民族风格、习俗装饰,房檐为单面,形成独特的风格。
山西民居 山西民居以土坯大砖为建筑材料,常为瓦房。瓦房的布局、结构一般以三间为主,院墙和房屋形成四合院,院墙大门和房顶都建有独特的装饰。
普27组(共2枚、面值共2.05元)
山东民居 地外靠北,其建筑具有东北地区部分汉族住房特点,以石、土混合筑房壁和院墙,屋顶有一层较厚的泥土,以保护房内的温度。有的房顶类似东北地区蒙古族 “ 马架房 ” 的房顶。
该枚山东民居邮票是普 27 组最后一枚,也是《民居》普通邮票的最后发行的一枚。
江西民居 该地区房屋,尤其广大乡村的民居,基本结构形态与四川民居相同,即木结构,有堂屋、卧室、厨房等用房。但建筑材料、房屋质量一般比四川民居要好些,通常是以瓦房为主。邮票上房屋较为“豪华”不是该地区常见的民居建筑。
F. 中国特色民居介绍谁有啊
一、江苏扬州民居特色
扬州民居以规整严谨的院落式为单元,组群布局,规模宏大,栋宇鳞次。不论房屋大小,间、厢、披、廊等配置适当,比例均整。不论室内外都有较好的空间组合,并因地制宜布置庭园,使之达到观之者畅、居之者适的雅致人居环境。外观青砖黛瓦,清水磨砖门楼,雄浑古朴,与江南粉墙黛瓦,黑白相间,简约明显区别。屋面坡度由峭到曲到翘,具有韵律美感。内观,房与房、房与天井、庭院、火巷之间纵横深邃、互联通透,虚实相生。空间组合情调,变幻意境灵活有度,讲究效能。装修雕琢洗练大气、排列讲究对称和谐。在砌房造屋意识上讲究中轴贯穿,两厢对称,儒家中庸之道思想。房屋构架取三、五、七架,进深为三、五、七进单数组合,体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风水意识。
二、安徽徽派民居特色
①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 ②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 ③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 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或三叠式、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 马头墙的“马头”,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求。看到这些马头墙,人们常常会为徽派建筑设计师们那种高超的艺术创造力而惊叹,徽派民居,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那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 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这也许是古徽州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称之为“马头墙”的动机。 而从高处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动感,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古代徽州建筑在成型的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色,在造型,功能,装饰,结体诸多方面自成一格。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州缙绅和商业集团势力的崛起,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跨出徽州本土,在江南江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如江苏的扬州,金陵,浙之的杭州,金华,江西的景德镇等地,全年都是徽式建筑相对密集的城市。“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古建流派,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作为设计和实施者,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匠师集团对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徽派建筑“风格最为鲜明的是传统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徽式宅居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徽州宅居的“三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建筑精美如诗,堪称徽式宅居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在徽式建筑中份量也颇重:祠有总祠,支祠之分,一般规模均较宏大,由山门,享堂,寝殿等多进集组而成,梁架雄伟,“三雕“绝妙,富丽堂皇。牌坊则以石质为主,有四柱五楼式,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形式等多种,造型雅致,散缀于各乡镇,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徽派建筑“今天仍然充满生机,在大江南北,徽式新建筑群时常可见。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融古雅,简洁与富丽于一身的徽式建筑仍然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门楼】徽派建筑格式。徽州建筑大门,均配有门楼(规模稍小一些的称为门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一般农家的门罩较为简单,在离门框上部少许的位置,用水磨砖砌出向外挑的檐脚,顶上覆瓦,并刻一些简单的装饰。富家门楼十分讲究,多有砖雕或石雕装磺。徽州区岩寺镇进士第门楼三间四柱五楼,仿明代牌坊而建,用青石和水磨砖混合建成,门楼横仿上双狮戏球雕饰,形象生动,刀工细腻,柱两侧配有巨大的抱鼓石,高雅华贵。歙县渔梁镇一民宅门楼,两横枋间一幅砖雕“百子图“,画面层次所雕百个玩重形态各异,神韵毕现,栩栩如生。门楼是住宅的脸面,成为体现主人地位的标志。
【穿堂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紧连,是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大部分为木地板,小三间与大厅相背,人口则由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入。一明堂,二个房间。穿堂较正式三间为小,有天井采光。
【大厅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大厅为明厅,三间敞开,有用活动隔扇封闭,便于冬季使用。一般大厅设两廊,面对天井。也有正中人口设屏门,日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大厅的变化式有时有边门人口,天井下方设客房,招待来客居住,或者由正门人口设两厢房。大厅在徽州住宅中主要用于礼节性活动,如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等,平时也作为起居活动场所,是整套住宅的主体部分。
【大屋脊吻】徽派建筑格式。指徽派大型屋脊脊吻装饰件。徽州古建的词堂,庙宇,府宅等大型建筑,沿袭《宋营造法》官式作法,采用大屋顶脊吻,有正吻,蹲脊兽,垂脊吻,角戗兽,套兽等。造型与官式作法有所区别,属徽派特色。且来历附会了许多有趣的传说。如正吻:指正脊两头口衔屋脊的。鳌鱼(龙鱼),究其起源比较原始,据说汉武帝造“柏梁殿“,遭火殃,方士说:“南海有鱼虬,水之精,激浪降雨,作殿吻,以镇火殃。“正吻就由此产生沿袭下来。又如垂脊吻:位于同正脊相垂之脊头的人物饰件,称“仙人“。究竟指那位仙人说法不一。民间常有姜大公在此“镇妖捉祟“之说。亦有指“大禹“因恐屋脊聚鳌鱼太多,怕鳌鱼翻身易发大水成灾,必须有所制约,故请“禹王“镇守。还说是劈山救母的大力士“二郎神“,脊上立兽为“哮天犬“,其意也是二郎神在此镇邪捉妖。诸种说法皆为庇护平安,寄寓生生不息之吉意。
【飞来椅】徽派建筑格式。对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靠椅的雅称。参见[美人靠]。
【高墙深宅】徽派建筑结构方式。 徽州有许多古民居,四周均用高墙围起,谓之“封火墙“,远望似一座座古 堡,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这种居宅往往很 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一般住人。厅堂后用中门隔开, 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又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 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 四间,堂室两个。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大抵相同。 这种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个家族。随着子孙的繁衍,房子也就一进一进 地套建起来,故房子大者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之说。一般是一个支系住一进。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祀。它生动地体现了古徽州聚族而居的民风。这种高墙深宅的建筑,千丁之族未尝散居的民风,在国内是罕见的。
【格窗】徽派建筑格式。徽州民居沿天井一周回廊采用木格窗间隔空间,其功能有采光,通风,防尘,保温,分割室内外空间等作用。格窗由外框料,条环板,裙板,格芯条组成,主要形式有方形(方格,方胜,斜方块,席纹等),圆形(圆镜,月牙,古钱,扇面等),字形(十字,亚字,田字,工字等),什锦(花草,动物,器物,图腾等)。格窗图案多采用暗喻和谐音的方式表现吉祥的寓意,如“平安如意“用花瓶与如意图案组成谐音表示;“福寿双全“用寿桃与佛手图案表示;“四季平安“是花瓶上插月季花;“五谷丰登“用谷穗,蜜蜂,灯笼组合;“福禄寿“用蝙幅,鹿,桃表示等。格窗还采用蒙纱绸绢,糊彩纸,编竹帘等方法,增加室内透光。
三、浙江天台民居
一处地方的建筑,体现着一处地方的文化。我们天台的古民居呈口字形,近于北方的四合院,又多了一点锦绣江南的灵秀、纤巧和雅致,闪烁着蕴含着儒、释、道共辉的天台山文化。 早在1954年,中央建筑艺术学院就跋山涉水来到天台调查古民居,把中山东路的“亚魁居”等古民居列入中国民居建筑艺术典型,收入书中。60年代初,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版全国特色民居,总共不过20来种,天台古民居就和西双版纳竹楼、湘西吊脚楼等一起赫然绘登载于上。1981年、1994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北出版的《浙江民居》和中国建筑学会组织出版的《中国民居》两书中又收入了天台多处民居。最近(1998年10月)出版的洋洋60万字的《浙江风俗大观》一书中,于民居方面,只选入“天台民居四合院”和“兰溪诸葛八卦村”两种。由此可见,我们天台的古民居的价值之高。
四、江西南昌民居
此图为南昌市象湖民居
五、福建永定圆形土楼
永定土楼永定土楼是东方建筑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农村建筑的一朵奇葩。永定土楼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屹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永定土楼分圆形和方形两种,全县有圆楼360座、方楼4000余座,从建筑特色来看,尤以奇特的圆形土楼最富有客家传统色彩,也最为讲究。圆形土楼是客家民居的典范,似一巨大的蘑菇拔地而起,又似天外飞来的飞碟。圆形土楼的代表有湖坑乡湖坑村的振成楼和高竹乡高头村的承启楼。圆形土楼大都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墙高十余米,一般三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做厨房,二是为仓库,三四层是卧室,第二圈两层,有三五十个房间,一般做客房,中间是祖堂,用作住在楼内数百人婚丧喜庆举办宴会的公共场所。楼内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甚至还将私塾教师请人楼中教学,具有办学特色。土楼采用当地生土夯筑,墙基宽达三米,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仍达一米。沿圆形墙用木构件建成众多的房间,内侧为走廊。在建筑上,土楼有很多建筑特色,这里仅举数例。如,一楼为厨房,为安全起见,烟囱并不向外开设,而是通过墙的内层直接通向屋顶;土楼的墙用当地的生土筑成,坚固异常,窗户一直要到三层以上才开设,可以防止敌人进攻;土楼的大门用二三十厘米厚的杂木制成,外钉铁板,有的门还装有放火槽,将水抽到门上以放敌人火攻;有的土楼还设有掺望台,或修夹道,增强防御功能。楼内有水井,养猪和鸡鸭、所有粮食都装在楼内,可以长期不出门而能生存,这就是永定土楼。由此可见,永定土楼具有防御、防震、防火、防兽、通风采光好等特点。
六、福建龙岩方形土楼
七、广东梅县五凤楼
五凤楼的“五凤”分别指五种不同颜色的“鸟”:品、黄、绿、紫和白色。它同时也象征着东、南、西、北以及中五个方位,因此称为“五凤楼”。 其中九厅式的是最大的类型,由三个五凤楼组成,对齐于同一轴线。它往往是那些有500-700年移居历史的大家族居住。最后的那五凤楼称为“回楼”,中轴线上的三个中央大厅分别叫做上堂、中厅和下厅。在最后和倒数第二的土楼之间常有空地或天井,由此也降低了中间土楼的水平高度。第二个的五凤楼叫做中堂,接着又是天井庭院,然后才是最前边的土楼,称为低堂,它比中堂也要低些。这样九厅式的由三个独立的五凤楼组成,对称于同一的中轴线,高低的三个坐落。
最为常见的五凤楼有三个厅堂两个边房。后堂和两边的房屋一般是两层的,在楼的前面都有一个半圆状的池塘,其中池塘的直径边靠近土楼以之平行,夹在塘与土楼之间还有一个称为“禾堂”的空地,它是客家人用来晒谷物等的场所。
8、云南景洪傣族竹楼
隔出卧室。侗族干阑与壮族麻栏类似,只是居室部分开敞外露较多,喜用挑廊及吊楼。同时侗族村寨中皆建造一座多檐的高耸的鼓楼,作为全村人活动的场所。村村各异,争奇干阑式民居这是一种下部架空的住宅。它具有通风、防潮、防盗、防兽等优点,对于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的中国西南部亚热带地区非常适用,包括广西、贵州、云南、海南岛、台湾等地区。这类民居规模不大,一般三至五间,无院落,日常生活及生产活动皆在一幢房子内解决,对于平坎少,地形复杂的地区,尤能显露出其优越性。应用干阑民居的有傣族、壮族、侗族、苗族、黎族、景颇族、德昂族、布依族等民族。傣族民居多为竹木结构,茅草屋顶,故又称为竹楼。其下部架空,竹席铺地,席地而坐,有宽大的前廊和露天的晒台,外观上以低垂的檐部及陡峭的歇山屋顶为特色。壮族称干阑建筑为“麻栏”,以五开间者居多,采用木构的穿斗屋架。下边架空的支柱层多围以简易的栅栏作为畜圈及杂用。上层中间为堂屋,是日常起居、迎亲宴客、婚丧节日聚会之处。围绕堂屋分斗巧,是侗族的一项宝贵的建筑遗产。苗族喜欢用半楼居,即结合地形,半挖半填,干阑架空一半的方式。黎族世居海南岛五指山,风大雨多,气候潮湿。其民居为一种架空不高的低干阑,上面覆盖着茅草的半圆形船篷顶,无墙无窗,前后有门,门外有船头,就像被架空起来的纵长形的船,故又称“船形屋”。景颇族、德昂族的干阑建筑的屋顶皆有民族的独特形式。而布依族的民居原来亦是干阑式房子,但居住在镇宁、安顺、六盘水一带的布依族,由于建筑材料的限制,则完全改用石头做房子,但其原型仍是干阑式规式
9、四川阿坝藏族碉房
藏族民居俗称碉房,大多数为三层或更高的建筑。底层为畜圈及杂用,二层为居室和卧室,三层为佛堂和晒台。四周墙壁用毛石垒砌,开窗甚少,内部有楼梯以通上下,易守难攻,类似碉堡。窗口多做成梯形,并抹出黑色的窗套,窗户上沿砌出披檐。居住在四川阿坝和甘孜的藏族碉房,其木装修部分则增多一些。居住在甘肃南部的藏族则多采用青海庄窠形式,说明地区条件对民居的影响甚至比民族因素的影响更大。四川茂汶地区居住的羌族亦采用碉房形式,其外墙为片石垒砌,建筑密度极高,并附建有极高的碉堡及过街楼,防御性极强。云南红河州一带的哈尼族民居称为“土掌房”,为土墙、平顶、外墙无窗的两层楼房,这种体系应说与藏族碉房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10、新疆维吾尔民居
维吾尔族民居维吾尔族民居以南疆喀什一带最为典型,因当地干热少雨,风沙大,所以创造了一种土墙、土平顶,居室分为冬室和夏室两部分的民居类型。所谓夏室就是建筑前部有宽大的前廊,从5月到11月,全年大部分时间居民在此廊内做家务、吃饭、待客等,成为南疆居民生活的一大特色。居室内装饰华美,有丰富的石膏花饰及各种形式的小壁龛嵌于壁间。地面铺设地毯,席地而坐。
G. 浙江民居特色
浙江民居 浙江传统民居多利用山坡河畔而建,既适应复杂的自然地形,节约耕地,又创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根据气候特点和生产、生活的需要,普遍采用合院、敞厅、天井、通廊等形式,使内外空间既有联系又有分隔,构成开敞通透的布局。在形体上合理运用材料、结构以及一些艺术加工手法,给人一种朴素自然的感觉。
宗法制度与传统民居
宗法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支柱,宗法关系,是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蜕变而来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长期以来,宗法制度逐渐渗透到我国封建社会各个领域,由此产生的宗法思想和观念左右着国家政体,并从社会组织的形成、生活领域的确立,到人们的思想意识,都深深地烙上了宗法制的印记。浙江传统村落的“聚族而居”就是一个典型的血缘宗族相聚而居的结合体。尊礼、循礼的观念也直接反映在民居建筑中,《宋史》记载越中“弦诵之声,比屋相闻,无间城乡,无分苦乐,咸礼让而循,宛当年之邹鲁。”精神物化下的绍兴传统民居建筑因此而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
明清时期宗族组织在江南普遍出现,其标志便是宗族祠堂的大量兴建。浙江祠堂一般采用严格的轴线对称布局,院落空间由数进建筑构成,一般包括大门、仪门、正厅、后寝等,有些祠堂还在后部设置花园。祠堂的正厅亦称享堂、祭堂,是拜祖先神主、举行祭祀仪式及宗族议事之所,后寝为安放祖先牌位和悬挂祖先画像之所。依据宗法观念及其制度,祭祖是非常神圣和严肃的事,涉及到祭祀的类型、祭器、供品、祭告的内容、有关人员的职责、祭礼的程序、祭后的宴会等。金华、衢州一带祭祀的类型有时祭、节祭、岁祭、房祭、祠祭等,其中祠祭多举行春、秋二祭,分别在阴历二月中旬和八月中旬。祭礼为全猪、全羊、全鹅等三牲;祭仪由德高望重的长辈主持。祭时需读祭文,仪式隆重,祭毕,祠中设宴,分发胙肉,让子孙能得到祖宗的恩惠。通过隆重的祭祀活动,达到后辈与祖先精神上的沟通,祈求先人保佑,在祖宗的感召下把宗族成员团结在一起,正是清初宁波籍经学家万斯大在《学礼置疑·宗法》中所云:“统族人以奉祀也,祭已德之祖,而收见在之族”之意。根据不同的祭祀功能有总祠、支祠及私厅等之分,兰溪长乐村鼎盛时期,曾建有16座祠堂,目前仍保存金氏大宗祠、嘉会堂、滋树堂、嘉乐堂、吴氏宗祠等数座支祠和私厅。
泰顺泗溪玉岩村包氏宗祠,是玉岩包氏总祠,占地3400多平方米,周围群山环抱。八字形大门为木构牌楼形式,门外设有弧形照壁,门内又设一小照墙,经过一片衫树林和约百米长的曲转坡道,便是宗祠主体建筑,前后包括月门、半月池、正门、正厅、寝堂。正厅高悬“不践清土”牌匾,为包氏后人为仰慕先祖包世昌当年不降清庭的气节而敬制的。该祠规模宏大,建筑依山就势布局,错落有致,保存完整,是浙南规模较大的宗祠。
村落是人聚居生存的空间,是生命承载之地,构成村落最基本的部分是住宅,建造住宅,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生活、生产舒适方便,更体现了人们精神生活的追求。“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规模,非夫博物明贤未能悟斯道也。”在传统理学思“三纲五常”、“长尊幼卑”、“男女有别”是村民奉行的准则,规范着住宅建设的规模、形制等。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家庭内个人的地位按照性别、辈份和年龄分出尊卑,父对子、夫对妻、兄对弟都有强制的权利,以此实现一种尊卑秩序。这种封建宗法关系体现在住宅空间位序上,也就规定了每个人住房的位置。
金衢地区的住宅多采用三合院式的楼居,正是为满足这种“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位序要求。在这等级界线分明的空间中,尤其注重男女有别,“男女有别,经传所训,闺门之际虽切近,寻常而内外之防实非细故,主家教者首饬此闲。”(兰溪西姜《姜氏宗谱·宗约》卷之一)一家之中,夫主外,妻主内,恰恰是朱熹“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的家礼规范。兰溪风俗,“女事纺织,不出闺门”。司马光《涑水家仪》中严格规定:“凡为宫室,必辨内外,深固宫门。”富家大户,人口众多,主管、佣人、雇工一应俱全,为严防内外,三进二明堂的大宅在正厅后侧设高墙,开小门,固深院,女眷、小姐深居后楼,平时家中小姐外出,须有父辈兄长陪伴,只有少数几个重要节日如春节、演戏时,女眷才能外出观赏。生活所需均由佣人送入。佣人入内,需走边门及后门,不得走正门。在一幢独立住宅中,必有一较大的空间作为家庭生活的中心,这就是被称为“堂前”的正房明间。堂前内通常供奉祖宗神像牌位,平日在此祭祖、宴宾、会聚,家长拥有绝对权威。主仆“尊卑有分”、“贵贱有定”的封建等级制在许多地方的住宅中也表现得十分清楚,如在住宅建筑的后部,房与后墙间辟一夹道,并设一小门作为沟通与外部联系的孔道,这样下人就不用从大门出入,而同时又可达到侍奉主人的目的。浙江古村落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聚落,财富主要源自于土地,因此,大部分住宅规模很小,多见一户一个小小的三合院;而那些出仕做官或经商致富者的住宅,则往往建有中、大型建筑群,显然其拥有的社会地位、经济能力。如东阳卢宅、绍兴吕府、慈溪龙山虞氏旧宅等。
早在7000年前,浙江的先民河姆渡人就有了木结构干栏式建筑。他们也吃稻米。这一切同我们没有什么两样。 同其他地区的民居建筑一样,浙江的民居制作与风格既是从它依附的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中派生出来的,又是居住于其中的人们的文化创造。 服饰是文明的产物,而建筑是文明的"服饰"。一个文明的民族和社会,总会把它的精神凝结在它最坚固也是最庞大的创造物--建筑之上的。 农业文明所凝固的音乐 浙江民居,就是一组成熟的农业文明所凝固的音乐。它的全部旋律都回响着一个正在逝去的田园之梦--美丽、温馨,不乏自然天籁的意趣,洋溢着世俗精神的知足、和美与亲切。
然而,从大的格局到小的装饰,却又无不反映中国文化的宗法情感和礼乐气氛。 古人把选择一地居住建房称为"卜居"。有人说中国人并没有一种专门的宗教生活,然而在他们的世俗生活的许多方面,却又有着宗教的色彩。 造房子要看风水,认为房子的地势、方位、高矮及同周围山水形胜的关系,都可能影响到未来房屋主人的吉凶祸福和家庭的兴衰。 总而言之,卜居是一生中的大事,因而"不盖房,不买田,一生一世未做人"这句俗语,至今仍然流传在浙江农村。
红白喜事,盖房买田是一生的事 盖房标志着人生的成功,这成功来之不易,需有主人数十年的辛苦劳动,以及在生活中的节衣缩食。 一个中国农民一生中其实只有四件大事:红白喜事,盖房买田。由于现在田归公家所有,不能买卖,实际上只剩下三件事。而没有房子,红喜根本无从指望,所以盖房这件事就成了 一个前提,一个人生终极目标--齐家的必要前提。
笑脸下隐蔽着的宏愿 也许正是这种超越了简单生存的精神价值的追求,才使得盖房仪式格外隆重吧? 不仅是主人,全村的人和全族的人都在这个隆重的气氛中感受到人生的不易和创业的神圣。 正如结婚要选个吉日良辰一样,造房子也得择个好日子。一求造房顺利,二求岁时平安。当然,能荫子荫孙,瓜瓞绵绵,后世出几个有脸有面的人物,那更是房主人笑脸下内心深处隐蔽着的宏愿了。
上梁的时辰是经过周密计算的 "万丈高楼平地起",墙角是关键。房子立得稳,站得正,方向对,都得看墙角。 所以,立墙的时刻,重要人物都要到场。 风水先生手拿罗盘,表情严肃,目光专注,口中喃喃有词,使这一时刻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房子上梁的时辰是经过周密计算的,家中每个人的生辰的八字都是这个时辰的参数。也许是因为把家中每个人的运气都托给了这根支撑一家基业的大梁吧?
最恐怖的是火 浙江大部分地区的传统民居都是木结构的,因此木结构的保护和防火就成了大问题。从造房子的那天起,人们就期望日后房屋坚固,免遭虫蛀、火烧。 上梁时,主人在梁上挂只箩筐,筐中装只鸡,一来鸡吉同音,吉利;二来认为鸡能吃蜈蚣、白蚁,可保木结构牢固。 为了防火,浙江民居普遍都用马头墙,以防火势蔓延;有的大型民居布置水塘,为消防提供方便。 屋脊大量地运用象征主义手法,用鱼、草等水生动植物做装饰;梁枋被雕刻成翻卷的波浪,好像整座房子都被水覆盖。 历次大火灾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一点火星能败倒一户世代簪缨之家,一把火能毁灭半座城池。 因此,砖木结构的建筑最恐怖的灾星就是号称"祝融君"的火。 浙江民居在所有醒目的部位和构件上都以水作为装饰主题,就是提醒居民时刻留心火的失慎。防火已成为生活的基本常识。那唱绍兴"莲花落"的,开场白中提醒人们的三件大事,第一件就是"当心着火"。
H. 速求(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结构流程图
A案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南粤东北 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布局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来 家道兴旺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 多起竹楼,傍水而居 树满寨,花满园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3.评议
七、拓展阅读: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
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毒害80户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
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
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控其奥秘,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瓦片为顶盖,因而异常坚实牢固。
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B案
课前准备
1.关于土楼和竹楼的图片
2.一组中国民居邮票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民居。
1.出示民居邮票一组,说说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民居。
2.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大组,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研读要求如下:
①研究内容: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②研读方法:
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2.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结果,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四、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①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甲组成员答疑。
2.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①由乙组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甲组成员针对乙组介绍情况质疑,乙组成员答疑。
3.总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在“竹”楼里,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浮在袅袅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画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斑斓多姿的傣族寨子,随着天地间的长风流水,与自然和为一体。而圆形土楼真无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体会说明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
①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感)
②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
③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
④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六、课外拓展,迁移练写。
1.出示课后“资料袋”一组邮票,介绍来历:我国从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二日开始至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五日,总共发行四套民居邮票,即普二十三、普二十五、普二十六、普二十七,共发行二十一枚,从一分的内蒙古民居邮票开始至二百分的江西民居邮票,四套邮票全部为影写版,由北京邮票厂印制,这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普通民居,是我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谋生存、图发展的历史记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民居建筑艺术上不朽的智慧结晶,也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俗风情的人文景观。票面上的民族建筑,造型生动,图案漂亮,这方寸之间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有人夜憩竹楼,有人水上为家,有人把家驮在马背上,有人享受着窑洞中最古朴的大自然的恩赐……你想了解更多地了解这些邮票上的民居故事吗?
2.发放关于这组邮票的简单介绍,拓展阅读。
内蒙民居——蒙古包毡包是我国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帐篷,一般为园形,古代称“穹庐”“毡帐”。蒙古包一般用柳条做骨架,外侧包羊毛毡,再在顶部中央设可支起的园形天窗,是一种可移动式园形住宅。在柳条两侧涂料灰草泥代替毡子,即成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两个园形住宅之间,联以土墙,成为并列的3间房屋而演变成土房。
西藏民居——藏南碉房。西藏南部各地的乡村和城镇,石村丰富,民居一般用石砌墙、高2-3米,称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顶,有的设外廊。木梁、柱子上有鲜艳的色彩,窗上装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当地充足的阳光。在广大牧区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帐房。帐顶是用牛毛织成的毡毯,四周用草泥块围成矮墙。碉房顺应高原自然条件、农牧业生产、信仰喇嘛教、生活习惯及自卫防御的需要。
东北民居——吉林-蒙古族马架房。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农民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在山墙开山,形如吉林东部山区汉族农民的马架,故称马架房(见邮票下方, 以及左图)。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椭圆顶,极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习惯。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础,四面皆土坯墙围绕,当阴雨连绵之际,墙壁会因潮湿而脱落,房屋寿命难以保持长久。
北京民居——四合院。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国最为普遍、历史是为久远的住宅形式。大多坐北朝南,面南为正房,北面为偏房,两侧为厢房,阳光充足,四间房由一个院子紧紧地联接在一起,俗称“四合院”。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两侧的厢房、陪衬着正房。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并配以绿化,成为休息与家庭活动的中心。
上海民居——上海“石库门”房子。上海旧的住宅除一部份花园楼外,以里弄“石库门”房子最具代表性。因为上海繁华,人口稠密,住宅大都成排组成,相互毗连。户内建筑布局紧凑,高2-3层,青瓦坡屋顶,并有小型晒台,在建筑正面和墙头、大门等外常作简单的装饰。楼上楼下,小巧玲珑,青瓦覆盖,阁楼晒台,绿树掩映,十分幽雅。
陕北民居——窑洞。窑洞是典型西北黄土高原、黄河上游地区,少雨地带的民居。窑洞一般宽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黄土覆盖下,夏季室温比室外低约10度,冬季比室外约高15度。温温度比较稳定,可谓冬暖夏凉。窑洞有单独的沿崖式窑洞(土窑)、土坯或砖石的拱式复土窑洞以及天井地院落式窑洞三种。窑洞门面装有较大面积的门窗,其采光好、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响少。
台湾民居——台湾民居的基本形态是三合院、四合院。屋顶前后坡落水。农家多用三合院,前面广场可晒农作物。较富裕的人家或官司家住宅则多用四合院,有门厅与正厅的缓冲,秘密性较高。
浙江民居——浙江民居-黄岩天长街住宅。该住宅面街背河、附有店面,临街设店面,内部兼作起居室,后部临水的房作厨房。全宅的中间部分分三层,第二层空间仅有2.2米高。以顶阁楼三面凸出,窗台做得较低,三面都开窗,阁楼窗子开得合宜,住在顶层并不觉得压抑。整个住宅造型有虚有实,有遍有低,轮廓线不单调。
3.布置作业: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
I. 作业帮 浙江民居特色
浙江民居 浙江传统民居多利用山坡河畔而建,既适应复杂的自然地形,节约耕地,又创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根据气候特点和生产、生活的需要,普遍采用合院、敞厅、天井、通廊等形式,使内外空间既有联系又有分隔,构成开敞通透的布局。在形体上合理运用材料、结构以及一些艺术加工手法,给人一种朴素自然的感觉。 宗法制度与传统民居 宗法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支柱,宗法关系,是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蜕变而来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长期以来,宗法制度逐渐渗透到我国封建社会各个领域,由此产生的宗法思想和观念左右着国家政体,并从社会组织的形成、生活领域的确立,到人们的思想意识,都深深地烙上了宗法制的印记。浙江传统村落的“聚族而居”就是一个典型的血缘宗族相聚而居的结合体。尊礼、循礼的观念也直接反映在民居建筑中,《宋史》记载越中“弦诵之声,比屋相闻,无间城乡,无分苦乐,咸礼让而循,宛当年之邹鲁。”精神物化下的绍兴传统民居建筑因此而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 明清时期宗族组织在江南普遍出现,其标志便是宗族祠堂的大量兴建。浙江祠堂一般采用严格的轴线对称布局,院落空间由数进建筑构成,一般包括大门、仪门、正厅、后寝等,有些祠堂还在后部设置花园。祠堂的正厅亦称享堂、祭堂,是拜祖先神主、举行祭祀仪式及宗族议事之所,后寝为安放祖先牌位和悬挂祖先画像之所。依据宗法观念及其制度,祭祖是非常神圣和严肃的事,涉及到祭祀的类型、祭器、供品、祭告的内容、有关人员的职责、祭礼的程序、祭后的宴会等。金华、衢州一带祭祀的类型有时祭、节祭、岁祭、房祭、祠祭等,其中祠祭多举行春、秋二祭,分别在阴历二月中旬和八月中旬。祭礼为全猪、全羊、全鹅等三牲;祭仪由德高望重的长辈主持。祭时需读祭文,仪式隆重,祭毕,祠中设宴,分发胙肉,让子孙能得到祖宗的恩惠。通过隆重的祭祀活动,达到后辈与祖先精神上的沟通,祈求先人保佑,在祖宗的感召下把宗族成员团结在一起,正是清初宁波籍经学家万斯大在《学礼置疑·宗法》中所云:“统族人以奉祀也,祭已德之祖,而收见在之族”之意。根据不同的祭祀功能有总祠、支祠及私厅等之分,兰溪长乐村鼎盛时期,曾建有16座祠堂,目前仍保存金氏大宗祠、嘉会堂、滋树堂、嘉乐堂、吴氏宗祠等数座支祠和私厅。 泰顺泗溪玉岩村包氏宗祠,是玉岩包氏总祠,占地3400多平方米,周围群山环抱。八字形大门为木构牌楼形式,门外设有弧形照壁,门内又设一小照墙,经过一片衫树林和约百米长的曲转坡道,便是宗祠主体建筑,前后包括月门、半月池、正门、正厅、寝堂。正厅高悬“不践清土”牌匾,为包氏后人为仰慕先祖包世昌当年不降清庭的气节而敬制的。该祠规模宏大,建筑依山就势布局,错落有致,保存完整,是浙南规模较大的宗祠。 村落是人聚居生存的空间,是生命承载之地,构成村落最基本的部分是住宅,建造住宅,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生活、生产舒适方便,更体现了人们精神生活的追求。“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规模,非夫博物明贤未能悟斯道也。”在传统理学思“三纲五常”、“长尊幼卑”、“男女有别”是村民奉行的准则,规范着住宅建设的规模、形制等。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家庭内个人的地位按照性别、辈份和年龄分出尊卑,父对子、夫对妻、兄对弟都有强制的权利,以此实现一种尊卑秩序。这种封建宗法关系体现在住宅空间位序上,也就规定了每个人住房的位置。 金衢地区的住宅多采用三合院式的楼居,正是为满足这种“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位序要求。在这等级界线分明的空间中,尤其注重男女有别,“男女有别,经传所训,闺门之际虽切近,寻常而内外之防实非细故,主家教者首饬此闲。”(兰溪西姜《姜氏宗谱·宗约》卷之一)一家之中,夫主外,妻主内,恰恰是朱熹“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的家礼规范。兰溪风俗,“女事纺织,不出闺门”。司马光《涑水家仪》中严格规定:“凡为宫室,必辨内外,深固宫门。”富家大户,人口众多,主管、佣人、雇工一应俱全,为严防内外,三进二明堂的大宅在正厅后侧设高墙,开小门,固深院,女眷、小姐深居后楼,平时家中小姐外出,须有父辈兄长陪伴,只有少数几个重要节日如春节、演戏时,女眷才能外出观赏。生活所需均由佣人送入。佣人入内,需走边门及后门,不得走正门。在一幢独立住宅中,必有一较大的空间作为家庭生活的中心,这就是被称为“堂前”的正房明间。堂前内通常供奉祖宗神像牌位,平日在此祭祖、宴宾、会聚,家长拥有绝对权威。主仆“尊卑有分”、“贵贱有定”的封建等级制在许多地方的住宅中也表现得十分清楚,如在住宅建筑的后部,房与后墙间辟一夹道,并设一小门作为沟通与外部联系的孔道,这样下人就不用从大门出入,而同时又可达到侍奉主人的目的。浙江古村落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聚落,财富主要源自于土地,因此,大部分住宅规模很小,多见一户一个小小的三合院;而那些出仕做官或经商致富者的住宅,则往往建有中、大型建筑群,显然其拥有的社会地位、经济能力。如东阳卢宅、绍兴吕府、慈溪龙山虞氏旧宅等。 早在7000年前,浙江的先民河姆渡人就有了木结构干栏式建筑。他们也吃稻米。这一切同我们没有什么两样。 同其他地区的民居建筑一样,浙江的民居制作与风格既是从它依附的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中派生出来的,又是居住于其中的人们的文化创造。 服饰是文明的产物,而建筑是文明的"服饰"。一个文明的民族和社会,总会把它的精神凝结在它最坚固也是最庞大的创造物--建筑之上的。 农业文明所凝固的音乐 浙江民居,就是一组成熟的农业文明所凝固的音乐。它的全部旋律都回响着一个正在逝去的田园之梦--美丽、温馨,不乏自然天籁的意趣,洋溢着世俗精神的知足、和美与亲切。 然而,从大的格局到小的装饰,却又无不反映中国文化的宗法情感和礼乐气氛。 古人把选择一地居住建房称为"卜居"。有人说中国人并没有一种专门的宗教生活,然而在他们的世俗生活的许多方面,却又有着宗教的色彩。 造房子要看风水,认为房子的地势、方位、高矮及同周围山水形胜的关系,都可能影响到未来房屋主人的吉凶祸福和家庭的兴衰。 总而言之,卜居是一生中的大事,因而"不盖房,不买田,一生一世未做人"这句俗语,至今仍然流传在浙江农村。 红白喜事,盖房买田是一生的事 盖房标志着人生的成功,这成功来之不易,需有主人数十年的辛苦劳动,以及在生活中的节衣缩食。 一个中国农民一生中其实只有四件大事:红白喜事,盖房买田。由于现在田归公家所有,不能买卖,实际上只剩下三件事。而没有房子,红喜根本无从指望,所以盖房这件事就成了 一个前提,一个人生终极目标--齐家的必要前提。 笑脸下隐蔽着的宏愿 也许正是这种超越了简单生存的精神价值的追求,才使得盖房仪式格外隆重吧? 不仅是主人,全村的人和全族的人都在这个隆重的气氛中感受到人生的不易和创业的神圣。 正如结婚要选个吉日良辰一样,造房子也得择个好日子。一求造房顺利,二求岁时平安。当然,能荫子荫孙,瓜瓞绵绵,后世出几个有脸有面的人物,那更是房主人笑脸下内心深处隐蔽着的宏愿了。 上梁的时辰是经过周密计算的 "万丈高楼平地起",墙角是关键。房子立得稳,站得正,方向对,都得看墙角。 所以,立墙的时刻,重要人物都要到场。 风水先生手拿罗盘,表情严肃,目光专注,口中喃喃有词,使这一时刻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房子上梁的时辰是经过周密计算的,家中每个人的生辰的八字都是这个时辰的参数。也许是因为把家中每个人的运气都托给了这根支撑一家基业的大梁吧? 最恐怖的是火 浙江大部分地区的传统民居都是木结构的,因此木结构的保护和防火就成了大问题。从造房子的那天起,人们就期望日后房屋坚固,免遭虫蛀、火烧。 上梁时,主人在梁上挂只箩筐,筐中装只鸡,一来鸡吉同音,吉利;二来认为鸡能吃蜈蚣、白蚁,可保木结构牢固。 为了防火,浙江民居普遍都用马头墙,以防火势蔓延;有的大型民居布置水塘,为消防提供方便。 屋脊大量地运用象征主义手法,用鱼、草等水生动植物做装饰;梁枋被雕刻成翻卷的波浪,好像整座房子都被水覆盖。 历次大火灾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一点火星能败倒一户世代簪缨之家,一把火能毁灭半座城池。 因此,砖木结构的建筑最恐怖的灾星就是号称"祝融君"的火。 浙江民居在所有醒目的部位和构件上都以水作为装饰主题,就是提醒居民时刻留心火的失慎。防火已成为生活的基本常识。那唱绍兴"莲花落"的,开场白中提醒人们的三件大事,第一件就是"当心着火"。
J. 初一地理
民居邮票一共有4套21枚
蒙古包 毡包是我国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帐篷,一般为圆形,古代称“穹庐”“毡帐”。蒙古包一般用柳条做骨架,外侧包羊毛毡,再在顶部中央设可支起的圆形天窗,是一种可移动式圆形住宅。在柳条两侧涂料灰草泥代替毡子,即成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两个圆形住宅之间,联以土墙,成为并列的3间房屋而演变成土房。
藏南碉房 西藏南部各地的乡村和城镇,石村丰富,民居一般用石砌墙、高2-3米,称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顶,有的设外廊。木梁、柱子上有鲜艳的色彩,窗上装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当地充足的阳光。在广大牧区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帐房。帐顶是用牛毛织成的毡毯,四周用草泥块围成矮墙。碉房顺应高原自然条件、农牧业生产、信仰喇嘛教、生活习惯及自卫防御的需要。
东北三省民居 吉林-蒙古族马架房 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农民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在山墙开山,形如吉林东部山区汉族农民的马架,故称马架房 。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椭圆顶,极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习惯。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础,四面皆土坯墙围绕,当阴雨连绵之际,墙壁会因潮湿而脱落,房屋寿命难以保持长久。
湖南民居-风火墙 湖南民居建筑平面多为前后两个一明两暗的三间组成,中为内院,植以花木,房屋空间高,设有阁楼,建筑选型均衡;青瓦粉墙,墙内设有风火墙,背山面水,环境优美。一般的农民房屋并没有高大的山墙,如毛泽东同志的韶山旧居就是典型的湖南农宅。
江苏民居(见附图) 江苏气候温和湿润、水域丰富,城镇及乡村民居大都利用地形、自由灵活地散列在流水萦坏的隙地上,临河依水而建或跨溪而筑。住房布局紧凑、一般为2层楼房并建有楼阁。房层高、墙身薄、出檐深、门窗高大,利于通风,外观朴素、粉墙灰瓦照影、蠡窗映水,掩映于桃柳丝竹之间形成独特的水乡人家。
四合院 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国最为普遍、历史最为久远的住宅形式。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两侧的厢房、陪衬着正房。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并配以绿化,成为休息与家庭活动的中心。住宅大门多设在东南角上,象征风水八卦上的“巽门”方位,附会“紫气东来”的吉祥,以北京的四合院最具有代表性。
傣族竹楼 傣族竹楼相传是傣族祖先根据凤凰降落在傣乡的姿态演化而建造。竹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离地面2.5米左右,以木桩或青竹为柱。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杂物,屋顶为双斜面呈人字型,覆盖“草排”或瓦。室内用竹墙隔开,内间卧室,外间为客室。地板富有弹性,阳光和风经竹缝透入,雅致舒服。
上海“石库门”房子 上海旧的住宅除一部份花园楼外,以里弄“石库门”房子最具代表性。大片住宅成排布置,互相毗连。户内建筑布局紧凑,高2-3层,青瓦坡屋顶,并有小型晒台,在建筑正面和墙头、大门等外常作简单的装饰。
安徽民居 安徽民居其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单位,但宏观世界与北京的院落形式有别。根据当地气候、地形的特点,安徽传统的民居建筑多为各种造型的二层楼房,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参差起伏,有的层楼叠院,精致朴素、堂皇俊秀。
窑洞 窑洞是典型西北黄土高原、黄河上游地区,少雨地带的民居。窑洞一般宽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黄土覆盖下,夏季室温比室外低约10度,冬季比室外约高15度。温温度比较稳定,可谓冬暖夏凉。窑洞有单独的沿崖式窑洞(土窑)、土坯或砖石的拱式复土窑洞以及天井地院落式窑洞三种。窑洞门面装有较大面积的门窗,其采光好、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响少。
全楔式木结构的四川民居 四川民居广泛采用全楔式木结构建造,并因地制宜、就地取村、随势而筑,以石下基础,以木制梁、楔、柱、椽,以竹隔墙夹楼,以砖或土,石砌墙,以草、瓦盖顶,空间丰富多变,层次错落有致,造型空透轻盈、色彩清明素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宛似天成,其抗震防水灾性好。城镇房常为一楼一底,下层开店或日常活动,上层则作为卧室。农村房上层存放(晒晾)粮食,下层为住房、堂屋、厢房、厨房、织作坊等。
台湾民居 台湾民居的基本形态是三合院、四合院。屋顶前后坡落水。农家多用三合院,前面广场可晒农作物。较富裕的人家或官司家住宅则多用四合院,有门厅与正厅的缓冲,秘密性较高。
福建民居-客家住宅 客家住宅沿着五岭南麓,分布于福建西南部及广东、广西二省的北部。“承启楼”为圆形的砖楼与土楼,其中最大的土楼、直径达70多米,用3层环形房屋相套、房间达到300多间,外环房间高达4层,底层作厨房及杂用间,2层储粮、3层以上住人,其它两环仅高1层。它是一座对外可防御、抗台风、外观坚实雄伟的古城堡环楼。
浙江民居-黄岩天长街住宅 该住宅面街背河、附有店面,临街设店面,内部兼作起居室,后部临水的房作厨房。全宅的中间部分分三层,第二层空间仅有2.2米高。以顶阁楼三面凸出,窗台做得较低,三面都开窗,阁楼窗子开得合宜,住在顶层并不觉得压抑。整个住宅造型有虚有实,有遍有低,轮廓线不单调。
青海民居 青海地处高原,是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聚居的地区,是因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丰富的建筑材料使其民居富丽堂皇而典雅。前房为高台阶平房,大门凹进,左右两扇窗户形式各异。后院的房屋为一楼一底,楼上有凸出的明式走廊。
贵州民居 贵州地区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所居住的房屋区别较大,贵州西南靠云南、四川地区,多修建邮票中形式的房屋。该房屋基本与四川民居的木结构特点一致,不同的是这种民居建筑在较高地石料基础之上,房檐前高后低较为平缓,房门常开在左侧面靠后。
广西民居 广西民居建筑主要是木、竹结构,漓江沿岸主要以竹为建筑材料,有类似傣族竹楼的竹房。房屋下部有一高度不大的底层,房前一般设有小走廊,类似城市建筑中的阳台。在壮乡,房屋往往依水而建。
宁夏民居 宁夏主要是回族聚居,其民居旧地取材以土为主。院墙、屋墙均用泥土而筑,土墙上加有一定民族风格、习俗装饰,房檐为单面,形成独特的风格。
山西民居 山西民居以土坯大砖为建筑材料,常为瓦房。瓦房的布局、结构一般以三间为主,院墙和房屋形成四合院,院墙大门和房顶都建有独特的装饰。
江西民居 该地区房屋,尤其广大乡村的民居,基本结构形态与四川民居相同,即木结构,有堂屋、卧室、厨房等用房。但建筑材料、房屋质量一般比四川民居要好些,通常是以瓦房为主。邮票上房屋较为“豪华”不是该地区常见的民居建筑。
山东民居 其建筑具有东北地区部分汉族住房特点,以石、土混合筑房壁和院墙,屋顶有一层较厚的泥土,以保护房内的温度。有的房顶类似东北地区蒙古族 “ 马架房 ” 的房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