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文化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

文化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 2021-03-10 01:05:24

① 分析我国地域文化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环境来不同,也就说组成源地理环境的诸多地理要素不同,如地区的气候不同该区所处的温度带,热量和降水都会不同,如在温带
和热带两个地区的人们的穿着特点就不一样;再着如气候干旱地区和降水丰富的地区,人们的着装特点也会不一样,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又如降水热量不同,地区所发展的农业类型也会不一样,如我国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米饭为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可以大面积种植水稻,而在内蒙古高原上发展的是畜牧业。

②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国许多聚落都位于河流或山脉南北,因此就会以“阴”或“阳”命名,如贵州内省会贵阳,境内容贵山之南而得名;湖南的衡阳市,在衡山之南;四川的绵阳市,位于绵山以南得名;河南省南阳市,位于南山以南;山西的山阴县,因县境在佛宿山之阴得名。此外河南的洛阳,位于洛水以北;河南的汝阳,位于汝水以北;湖南省益阳市,位于益水之北而得名。

③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地理环境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一般说来,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剧烈,造成巨大的影响。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当然,这两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的。

1、疆域、政区
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围,以鸦片战争前的清疆域为极盛。秦汉实行郡县制,唐朝逐渐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朝主要为路-州-县三级制,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清沿袭,基本形式为省-府-县。

2、民族、人口
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族共同缔造中国,中国领土也由各民族共同开拓和巩固。公元初已有6000多万人口,几经起落,至19世纪中叶达4.3亿。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迁移频繁,移民众多。

3、地形、地貌
一些湖泊消失,或发生巨大变化;水道、水系的变迁,如黄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陆变迁,一些沿海地区陆续成陆,另一些地区又沦入大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扩大或范围变动等。

4、气候
温度变迁,有过多次反复,由寒转暖,又由暖转寒;湿润状况的变迁,由湿润而逐渐干燥,旱情增加。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诞生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里,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1、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
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文化是唯一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周边外来文化进行潜移默化中,始终保持着自己完整的风格和日趋完善的系统,长期绵延不绝,使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稳定的发展过程。
中国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同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但不同的是:中国文化的发展从一开始便依托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内部拥有广阔的回旋余地。历史一再表明,当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挥师南下,中原王朝在失去黄河流域时,还可以以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为依托延续着自己的文化。因而在中国历史上,西晋、北宋灭亡,随后还能在东南一隅分别建立了东晋、南宋,并且都延续一百多年。正是因为拥有这种回旋余地较大的空间,使得中国文化不像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等古文化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或是被取代而中断了,或是湮灭、消失了。

2、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内生文化, 内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使生息于黄河流域的汉民族率先发展了自己的文化, 随后便不断融合了中国境内其他的地区及民族的文化,中国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契丹、辽、金等最终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了中华文化并融入她的血脉之中, 没有这种融合, 就没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这种融合力和同化力正是一个独立的古文化系统得以保存和延续的先决条件。

3、具有保守性和封闭性
中国文化是在三面陆地、一面临海,四周较为封闭的地域里发展起来的。自然障碍将古代中国人与外界隔开,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这样很容易造成一种隔绝机制,阻断了中国同外部世界更多的交往。加上内部优越的自然条件,几乎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再加上因早熟的农业文明,周边地区的相对落后,使一向以“天朝自居”的中国人更不愿主动与外部世界打交道。在中国历史上,虽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但大多数朝代基本上都是奉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与外部世界交往较少,到了近代更是采取愈发严重的闭关锁国。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闭性,使得中国在近代没能及时地吸收和受容外来的优秀文化,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屈辱。

④ 论述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1、国家之间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现状WHO建议2000年各国实现卫生预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5%以上。一些落后地区和国家的卫生预算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下,如印度、喀麦隆、尼泊尔、斯里兰卡、苏丹、赞比亚等。在美国、法国、瑞士和德国等中高收入的国家其卫生预算占GDP的比重均高于9%,美国更是高达14%。2、疾病防治研究上的卫生资源不平衡按照疾病的发病分布的情况将所有疾病分为三类:Ⅰ型疾病是富裕和贫困国家发病率都高的疾病,如麻疹、乙型肝炎、乙型流感、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与烟草相关的疾病。在发达国家,对Ⅰ型疾病采取鼓励研究、开发与专利保护的政策。虽然有许多疫苗早已经被研制出来,但对于贫困国家来说,如何得到那些昂贵价格的专利技术却是一道难题。Ⅱ型疾病是富裕和贫困国家都发病,但病例主要分布在贫困国家。如AIDS和结核病90%以上的病例都在不发达国家。对这类疾病研究和防治技术开发的经费与疾病的负担极不相称。2、疾病防治研究上的卫生资源不平衡Ⅲ型疾病是指绝大部分或完全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疾病。如非洲锥虫病、盘尾丝虫病等。对这类疾病的研究和开发极少。专家分析到,随着疾病负担从Ⅰ型向Ⅲ型疾病转移,富裕国家对这些疾病的研究和开发也随之趋于减少。Ⅱ型和Ⅲ型疾病被称之为忽视或严重忽视的疾病。对穷人疾病(Ⅱ型和Ⅲ型疾病)和富人疾病之间科研上的不平衡反映在经费上就是:只有5%的研究和开发经费用于占世界人口的95%的健康问题。3、地区、民族和阶层之间卫生资源分布不公例如在不少中等收入的国家,社会中广泛存在着巨大的收入不平衡,最贫困的居民往往得不到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其次,许多私人企业等非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没有开展医疗保险。因此,当遭遇严重疾病和意外事故时就可能面临失业或破产。即使在发达国家同样存在着卫生服务提供不公平性现象。如在美国1996年估计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数就有4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5%以上。4、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之间的卫生资源尤其是老年人,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及技术和收入的变化,其社会权利、社会交换行为、社会接触和人际关系都因之缩减,常受到政治经济和卫生机构和相关政策的忽视和限制。5、卫生服务行业内部资源的配置不合理①人员和投资主要流向医院而忽视初级保健。如在美国,医院从业人数占整个医疗卫生系统的3/4。联邦政府对医院的投资约占政府对卫生系统投入的58%左右。②社区医院占全国总数的80%,其服务人口占总数的90%,但政府对于社区卫生投资极欠缺,以致于人员不足,设备陈旧,不少倒闭或被收购。③中医院资源比综合性或西医院少很多。5、卫生服务行业内部资源配置的不合理④卫生人力资源城乡分布不均或地区差异极大。如在中国,占全国人口1/4的城镇人口却占有全国3/4的卫生机构;而占全国3/4的农村人口仅占全国1/4的卫生机构。⑤在高新技术设备上投资过多,而忽视适宜技术的普及和初级保健的投入。二、影响卫生服务公平的因素卫生服务覆盖率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卫生服务的可得性,即指分配到一个地区的卫生资源的比重,如每千人口的医师数量等;二是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即指卫生服务的需求者可期待利用卫生服务设施或服务的人口数比例;三是卫生政策或健康保障体系的选择。二、影响卫生服务公平的因素一个国家的卫生费用投入主要取决于国家的收入。一般来说,收入每上升1%,就会带动略高于1%的卫生费用的增长。卫生服务的不公平问题与国家的有关财政政策与效率有极大的关系。卫生服务人员、卫生服务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等也是影响卫生服务覆盖率的结构性制约因素。二、影响卫生服务公平的因素一般认为,政府在卫生服务市场缺陷和市场失灵的情况下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医疗服务市场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另一方面,医疗服务市场存在着失灵的情形。失灵的原因在于医疗服务存在着外部性,即当个人或服务提供者的行为对其他人可能产生有利的或不利的次级影响时,就产生了外部效益或外部成本。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政府在卫生保健中发挥作用便成为必要。二、影响卫生服务公平的因素由于医疗保健中存在着上述所说的市场缺陷和市场失灵,用实物补贴进行再分配,这已经成为政府在卫生服务领域的主要政治经济策略了。医疗保健中的政府实物补贴的类型有两种:①需求补贴,如美国实行的老年医疗保险计划和穷人医疗救助计划等,1989年美国的这项开支约为2150亿美元。全民健康保险也是一种直接的需求补贴。②供给补贴,如对卫生人员教育、医院建设补贴、医院免税待遇等。二、影响卫生服务公平的因素关于供给补贴的效益,卫生经济学家认为,供给补贴除了大部分补贴不能到达低收入者手中的低效率之外,还有可能将引起低收入者医疗服务利用的增加,或者服务对象与原补贴受益者完全不符。例如在美国退伍军人医院就诊的病人中退伍军人实际上只占10%左右,其他则是与军队服役无关的低收入病人。供给补贴政策就是医疗保健和医学教育的提供者这些利益集团意愿的反映。三、卫生立法的政治经济分析卫生立法是医疗保健领域政治经济最集中的表现。如美国的卫生保健制度的结构在很多方面就是卫生协会等利益团体立法的结果。事实上,立法可以给推动立法的利益集团带来大量的经济利益,将来自病人和纳税人的收入作大幅度的有利于卫生专业人员的再分配,正是后者成为推动立法成功的标志。1、卫生团体的利益及对立法的需求在经济活动的许多领域,当生产者的经济利益集中而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分散时,利益团体的立法给每个消费者带来的额外费用就会分摊到广大的消费者身上,而使每个消费者感到负担似乎很小。这时利益团体就会千方百计地争取有利于自己的立法,因为从立法中得到的潜在的利益很大,而广大消费者又不易反对,甚至是这种立法还往往是打着维护公众利益的名目而出现的。1、卫生团体的利益及对立法的需求不同的卫生团体其利益重点有所不同。以美国为例,卫生团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代表卫生人员利益的团体,如美国医学会、美国牙医学会和美国护士协会等;其推动有关立法的共同目标一般是使其成员的收入最大化。第二类是代表非营利性服务提供者利益的协会,如美国医院协会、蓝十字协会、美国医学院校协会和美国牙医学院协会等。这种机构不能保留任何可以分红的利润,所以其目标通常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声誉。2、卫生立法的类型及其经济作用增加收入的立法1、增加服务需求的立法。2、通过服务价格使服务提供者收入最大化的立法。①为防止价格竞争,②坚持区别价格制度3、降低互补性服务的价格及增加其数量的立法。4、减少替代性服务的可获得性及提高其价格的立法。2、卫生立法的类型及其经济作用降低服务经营成本的立法1、限制供给增加的立法。限制卫生服务提供者的数量可以确保行业的垄断地位。通常的方法有:赞成实行行医执照法以及相关的教育培训。几乎所有的医学会、牙医协会都主张通过执照法来控制过多的竞争者的出现,而且在参加执照考试前必须接受专业团体所认可的教育机构的指定的教育。2、对提供者的服务给予补助的立法。政府对卫生人员教育、医院建设的补贴,以及给予医院免税待遇等直接的或间接的补贴四、医学文化冲突中的政治经济问题1、西方医学的文化霸权主义与殖民化起源于西方的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现在几乎覆盖了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地区或具有绝对优势的地位。然而,这种现状并不是多种医学理论技术临床竞争的结果,而是伴随着政治经济势力的扩张和殖民主义的副产品。近现代西医传入中国,中医与西医的论争,中医现代化问题就是典型的例子。四、医学文化冲突中的政治经济问题西方文化的霸权主义(Hegemony)渗透到了各个领域,成了一种殖民主义的世界观。现代西方与其说是一个地理和时间的空间,还不如说是一种社会、经济、文化和心理空间。西方的世界观、科学观不仅在西方,也在西方之外,在社会、经济、文化的结构中和人们的思想里。殖民主义世界观的一种重要态度就是对社会、文化和人采取一种绝对的、简单的我与非我的两分差别观:非优即劣,我是中心,非我即边缘。绝对理性、逻各斯中心论、单一的历史观已经广泛地影响了第三世界的几代人,殖民地的本土人民甚至不得不用殖民者的语言及其文化来说明自己所创造的东西的科学性。四、医学文化冲突中的政治经济问题2、后殖民主义批评与本土传统医学的兴起所谓后殖民批判就是从第三世界的角度,以殖民关系定位来重写后现代状况。后殖民文化批判一方面要突出本土文化的声音,另一方面也不应当简单化地用二分对立论强调本土文化的特殊性和与第一世界的对立,从而再度落入殖民主义话语大逻辑控制之中。第三世界民族其实更需要强调的是自己实际生存状况的体验和需要,文化和政治的差异性,以及多元文化共存的合理性。四、医学文化冲突中的政治经济问题医学人类学家不赞同那种关于医学科学客观化和中立的论点,认为人类医学具有与自然科学不同的秉性,即人类的医学知识总是历史和文化环境的社会化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保健知识就是与环境协调生存的技能,哪有脱离具体生存时间、空间环境的生存知识,而只有具体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生存技能。什么是科学的和非科学的,正统的和非正统的,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医学,与其说是一个科学划界的问题,还不如说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例如关于替代医疗(AlternertiveMedicne)这个具有世界普遍性的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四、医学文化冲突中的政治经济问题如何评价替代医疗的实际疗效和科学性不仅涉及到科学标准和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医学职业群体的政治经济利益。西方殖民主义的文化霸权往往将科学医学(ScientificMedicine)之外的其他民族的,不符合西方世界观和逻辑思维的东西统统宣布为反科学或非科学的,偏重动物实验,而不看重人的体验和临床的有效性。近十几年有所改变,将生存质量的研究引入疗效评价开始受到关注,但生物医学评价医疗效果的核心指标仍然没有动摇。西方文化的范式仍然是决定替代医疗被打入“非常规医疗”、“非正统医疗”、“边缘医疗”、“民间医疗”等另类的主要文化原因。四、医学文化冲突中的政治经济问题医学历来被认为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力量,但什么才是高的生存质量(QualityofLife)不同的文化却有不同的看法。WHO在进行跨文化比较后对生存质量做出的定义是:“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他们的生活状况的体验,不仅与其生活环境有关,还受其目标、期望、标准和所关心的事物的影响。”中医《黄帝内经》中描述的那种,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民风淳朴,小国寡民的理想生存状况与发达国家那种注重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生活质量观是截然不同的。

⑤ 中国文化与地理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地理环境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一般说来,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剧烈,造成巨大的影响。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当然,这两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的。

1、疆域、政区
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围,以鸦片战争前的清疆域为极盛。秦汉实行郡县制,唐朝逐渐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朝主要为路-州-县三级制,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清沿袭,基本形式为省-府-县。

2、民族、人口
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族共同缔造中国,中国领土也由各民族共同开拓和巩固。公元初已有6000多万人口,几经起落,至19世纪中叶达4.3亿。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迁移频繁,移民众多。

3、地形、地貌
一些湖泊消失,或发生巨大变化;水道、水系的变迁,如黄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陆变迁,一些沿海地区陆续成陆,另一些地区又沦入大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扩大或范围变动等。

4、气候
温度变迁,有过多次反复,由寒转暖,又由暖转寒;湿润状况的变迁,由湿润而逐渐干燥,旱情增加。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诞生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里,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1、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
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文化是唯一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周边外来文化进行潜移默化中,始终保持着自己完整的风格和日趋完善的系统,长期绵延不绝,使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稳定的发展过程。
中国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同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但不同的是:中国文化的发展从一开始便依托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内部拥有广阔的回旋余地。历史一再表明,当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挥师南下,中原王朝在失去黄河流域时,还可以以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为依托延续着自己的文化。因而在中国历史上,西晋、北宋灭亡,随后还能在东南一隅分别建立了东晋、南宋,并且都延续一百多年。正是因为拥有这种回旋余地较大的空间,使得中国文化不像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等古文化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或是被取代而中断了,或是湮灭、消失了。

2、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内生文化, 内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使生息于黄河流域的汉民族率先发展了自己的文化, 随后便不断融合了中国境内其他的地区及民族的文化,中国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契丹、辽、金等最终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了中华文化并融入她的血脉之中, 没有这种融合, 就没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这种融合力和同化力正是一个独立的古文化系统得以保存和延续的先决条件。

3、具有保守性和封闭性
中国文化是在三面陆地、一面临海,四周较为封闭的地域里发展起来的。自然障碍将古代中国人与外界隔开,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这样很容易造成一种隔绝机制,阻断了中国同外部世界更多的交往。加上内部优越的自然条件,几乎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再加上因早熟的农业文明,周边地区的相对落后,使一向以“天朝自居”的中国人更不愿主动与外部世界打交道。在中国历史上,虽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但大多数朝代基本上都是奉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与外部世界交往较少,到了近代更是采取愈发严重的闭关锁国。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闭性,使得中国在近代没能及时地吸收和受容外来的优秀文化,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屈辱。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各朝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缘文化和区域思想观念。早在先秦时代就形成了各具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及岭南文化等。中原地区由于对农业的重视而养成重土安迁的观念;东南沿海一带由于耕地有限,重视海外贸易,思想观念开放,西北的绿洲地区因土地限制和地处交通要道,商业发达较早;北方游牧民族由于环境恶劣,不得不以频繁的迁徙和战争来对付环境的压力。中国的区域文化虽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又并存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体多元结构。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周边的扩张,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区域文化的相辅相成、渐趋合一。儒、道、佛三教的并行而立,盛唐时的胡汉交融,都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正是由于这种多样性及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3、地理环境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生产力对环境有不同要求,也会产生不同结果。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海,西北横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养成了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所以,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独自酝酿成长,虽偶有外来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传入,皆能雍容消纳,使中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

四、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上下数千年,历史悠悠不绝,不仅包含丰富的内容,覆盖了辽阔的国土,还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现实生活。现在,在整个世界连成一体、世界文化不断交融的新形势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下,我们必须努力建设自己的新文化。既要结合自己的国情,引进一切优秀的、有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善于吸收外来的新鲜的文化成分,更要充分发挥、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自身的传统文化资源,使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长期延续,并用其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免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许多弊病,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健康向上的、积淀深厚的精神文化做保证,并使各国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分享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贡献。
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意义,在于充分吸取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有价值思想,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强化对文化环境的热爱和保护,在强调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区域文化的建设与协调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这一特定的地理舞台,它已经而且必将在这一舞台上、甚至在整个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⑥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方水土养来一方人,比源如我国北方和南方的文化不同。详细请参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f87f30100wj79.html

⑦ 文化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关系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旨在探讨各地区人类社会的文化定型活动,人们对景观的开发利用和影响,人类文化在改变生态环境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该地区区域特性的文化继承性,也就是研究人类文化活动的空间变化。

除此之外,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例如干旱、半干旱地区不适合发展耕作业,因此就发展了牧业,进而形成了游牧文化。社会组织作为制度文化,也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所以说,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狭义的文化地理学是指研究语言、信仰、风俗、文学艺术等精神文化的空间分布及特点的科学,属于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上的文化地理学,等同于人文地理学。即是研究地球表面人类活动所创造的各种文化事象的分布与变化规律,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广义的文化地理学将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都视为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其中政治地理学包括政治地理、军事地理;经济地理学包括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交通运输地理、商业地理、旅游地理;社会地理学包括人种地理、人口地理、聚落地理、社会地理、(狭义)文化地理。

社会地理学是研究各种社会集团的区域分布、空间利用类型及其地域类型形成过程的学科。社会集团具有不同的类型,起源于特定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方式。这些生活方式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集团对不同自然环境的反应,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居住在世界上的人们有不同的方式生活,他们的民族祖先、文化习俗、宗教信仰、语言、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都有很大差异,因而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社会集团。而社会集团不论大小都占有地球表面的一部分,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形成不同的空间布局。

⑧ 怎样理解文化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统一的关系:地理环境的发展,出现内了许多种类的生物。随容着地理环境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人类。因此大量环境是人类的生存环境,能够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自然资源、清洁的空//生产和生活空间和水源,能够容纳人类的代谢废物、生产废弃物,加以清除的改变。 对立的关系:环境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如果人类的需求超过环境的供给能力,就会出现资源短缺问题;如果人类排放的废弃物数量过多,超过环境容纳、清除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