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四川的地理环境
❶ 四川的地理位置条件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腹地,介于东经97°21'~108°33'和北纬26°03'~34°19'之间,地处长江上游,辖区面积48.6万平方公里,居中国第五位,东西长1075公里,南北宽921公里,东西边境时差51分钟。与7个省(区、市)接壤,北连陕西、甘肃、青海,南接云南、贵州,东邻重庆,西衔西藏。
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区、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米仓山大巴山中山区五大部分。
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下辖18个省辖市,3个自治州,17个县级市,108个县,4个自治县,54个市辖区。
(1)描述四川的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四川省的地理环境:
1、地形地貌
四川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分别占全省面积的74.2%、10.3%、8.2%、7.3%。土壤类型丰富,共有25个土类、63个亚类、137个土属、380个土种,土类和亚类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48%和32.60%。
2、水文
四川河流众多,以长江水系为主。黄河一小段流经四川西北部,为四川和青海两省交界,支流包括黑河和白河;长江上游金沙江为四川和西藏、四川和云南的边界,在攀枝花流经四川南部,在宜宾流经四川东南部,较大的支流有雅砻江、岷江、大渡河、理塘河、沱江、涪江、嘉陵江、赤水河。
3、气候特征
四川气候总的特点是:区域表现差异显著,东部冬暖、春旱、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有利于农、林、牧综合发展;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范围大,主要是干旱,暴雨、洪涝和低温等也经常发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四川
❷ 四川的地理环境
四川位于中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专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属过渡带,高低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间。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区、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米仓山大巴山区五大部分。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北近秦岭,与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盆地北缘米仓山,南缘大娄山,东缘巫山,西缘邛崃山,西北边缘龙门山,东北边缘大巴山,西南边缘大凉山,东南边缘相望于武陵山。望采纳
❸ 四川自然环境 特点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处长江上游,介于东经92°21′~108°12′和北纬26°03′~34°19′之间,东西长1075公里,南北宽900多公里。东连重庆,南邻滇、黔,西接西藏,北界青、甘、陕三省。面积48.5万平方公里,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和青海,居全国第五位。
全省地貌东西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四川位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差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1000~3000米之间。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三大部分。
东部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盆地四周北部为秦岭,东部为米仓山、大巴山,南部为大娄山,西北部为龙门山、邛崃山等山地环绕。该区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热,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农业利用方式为一年两熟制。盆地西部为川西平原,土地肥沃,为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土地生产能力高;盆地中部为紫色丘陵区,海拔400~800米,地势微向南倾斜,岷江、沱江、嘉陵江从北部山地向南流入长江;盆地东部为川东平行岭谷区,分别为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
西北部为川西北高原,属于青藏高原东南一隅,平均海拔3000~5000米,高寒气候,高山草甸植被。
西南部为横断山脉北段,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山河呈南北走向,自东向西依次为岷山、岷江、邛崃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砻江、沙鲁里山和金沙江。气候植物呈垂直分布,以高山针叶林和高山灌丛草甸为主。
四川气候总的特点是:区域表现差异显著,东部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有利于农、林、牧综合发展;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范围大,主要是干旱,暴雨、洪涝和低温等也经常发生。
❹ 四川地理概况有哪些
四川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内陆大省,地处长江上游。全省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名列第5位(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青海),人口8500万,仅次于河南、山东,是中国第三人口大省。主要民族有汉、藏、彝、羌、回、苗等53种,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13种,是中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四川虽不靠海,又不沿边,对外交通相对闭塞,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国内,只要是受过中等教育的人,一提到四川就会立即想到:啊,那是“天府之国”,一个古老又富饶的地方!外国人了解四川,恐怕以下三个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一是当代世界伟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献出生在四川;二是四川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不仅把中国的卫星送上了天,而且还把美国生产的卫星送上了太空,这不得不便许多外国人对四川另眼相看。三是四川是大熊猫的故乡。为使外省人或外国人更透彻地认识四川,我在这里给导游先生(女士)们说说四川的古今梗概。
天府之国历史悠久在远古时代,四川为巴、蜀两个国家统治着,过去一般认为是在商周时期(即公元前11世纪至前5世纪)建立的国家。现根据广汉三星推出土的文物推断,早在4000年前,蜀人就已经在川西平原建立起了奴隶制国家。《华阳国志》说:“蜀之为国,肇于人皇,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帝喾,对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以前认为,这一记载多根据传说,不一定可信。三星堆文物的出土,人们才相信,蜀国的历史至少应向前推1000年。
“蜀”的名称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文。蜀的祖先据说是生活在黄河中上游的古代羌族的一支,他们沿岷江流域南迁进入四川盆地,被称为“氏族”,并在成都平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传说中最早称王的是蚕丛和鱼凫,以后是柏灌。到了杜宇王朝,正是中国的西周时期;开明王朝则是中原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316年,秦国趁蜀国和巴国发生战争之机,派大将司马错率军南下,一举灭掉了蜀国和巴国,使四川地区统一于中华帝国的版图之内,古代蜀国的历史就此结束。此后,又因历代帝王都将统治巴蜀的最高治所设在成都,而成都为古蜀都,“蜀”也就成了四川地区的地简称。因此,三国时,刘备占据四川称帝,史称“蜀汉”;五代时,王建和孟知祥先后占据四川称帝,史称“前蜀”和“后蜀”。
关于“蜀”名称的来历,史书记载中有两种说法:一说蜀就是蚕,是因古蜀王蚕丛教民栽桑养蚕,使四川成为中国最早养蚕的地方,因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蜀是一种形态象蚕、但能螫人的毒虫,因此“蜀”很可能是商朝统治者对蜀人的一种贱称。
巴族的记载最早见于殷墟甲骨文,叫“把方”,大约生活在今陕西省汉水流域,以后逐渐向东南方向迁移,进入今湖北清江流域和四川东部(大部分在今重庆市境)。关于“巴”名称的来历说法不一:有说是因川东两条河流的形状而得名;有说是川东盛产的一种植物“巴茅”而得名;还有以虫、蛇之属来解释的。另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巴人居石穴,川东人称石为巴,因此得名。巴国建国的时间不详,春秋战国时期经常与楚国发生战争,因此都城不断迁徒,合川、丰都、阆中、重庆都作过都城,以重庆的时间最长。
秦灭巴、蜀后,在四川推行郡县制,在原巴蜀地区设置了巴郡和蜀郡。汉初增设了广汉郡,汉武帝元封5年(前1历年),在全国设13刺史部,四川地区为益州部。三国末年,魏灭蜀后,分割益州,另置梁州。两晋和南北朝时期一直沿用梁、益二州建制。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除州、郡制,改益州为剑南道,梁州为山南道。唐玄宗开元23年(公元735年),剑南道又分为剑南西川节度和剑南东川节度,“川”字开始在四川地区区划名称中出现。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州县大加减并,宋军灭掉后蜀政权后设置西川路,开宝6年(公元973年),又分设峡西路;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又将西川路和峡西路合并为川峡路;宋真宗咸平4年(公元1001年),将川峡路一分为四,即益州路(后改成都府路),梓州路(后改潼川路)、利州路(州治广元)、夔州路(州治奉节),合称为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这就是“四川”一名的由来。元朝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川峡四路全并成四川行中书省,“四川省”名自此问世。明、清时期,四川省建制未变,疆域己达川西高原和凉山地区。民国时期,四川形成军阀割据局面,行政建制极不统一。1935年,蒋介石势力进入四川后,把四川划分为18个行政督察专员区及西康行政督察区;1939年,又将西康督察区和四川的17、18督察区合并为西康省,实行川、康分治,直到1955年撤销西康省,将金沙江以东地区划归四川,四川省的西部省界最后确定下来。1997年3月,重庆市升格为中央直辖市,并将涪陵、万县二市和黔江地区划归重庆。划归重庆市的土地面积共8.2万平方公里,人口3002万。现在的四川省共有21个地区(市、州)辖县(县级市、区)128个。
四川为何被称为“天府之国”
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由来已久。这是由于它自身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主要是:
历史上所说的“天府之国”主要是指四川盆地,并不包括现今的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土”,因而,成都平原成了中国历史上农业和手工业都十分发达的地区,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故称“天府”。
四川盆地周围都是崇山峻岭,交通闭塞,古称“四塞之国”,在冷兵器时代,它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这就更有利于它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战略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作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关中发生战乱时,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选列四川成都避乱,当时的成都,在他们眼里正是一片笙歌宴舞之地,当然就要被称为“天府之国”了。
那么,“天府之国”的名称到底是怎么得来的?据考证,“天府”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本是一种官名,其职责是“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凡国之玉镇、大宝藏器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而藏之”。可见,“天府”是专门保管国家珍宝、库藏的一种官史,后人用以来比喻自然条件优越,形势险固,物产富饶的地方。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战国策?秦策》中记述纵横家苏秦对秦惠王说的一段话:“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变,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秦末汉初,张良在论证定都关中时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史记?《留侯世家》)。以上说的“天府之国”主要是指关中平原是富庶之地。历史上最早称四川为“天府”出自诸葛亮的《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汉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晋代著名史学家常璩在所著《华阳国志》中称:“蜀沃野千里,号称”陆海“,早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之国”在历代文人学者笔下逐渐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词,后来还进入了中学教科书,因而成为家喻户晓的一条地理常识。
巴山蜀水风光无限四川的地势与中国的地势相拟:西高东低。长江自西向东横贯而过,黄河亦在川西北挂角而去。四川西部被称为川西高原,是青藏高原的边缘部分,高寒少雨,地广人稀;东部为四川盆地,面积达16.2万平方公里,是著名的中国四大盆地(其他三个盆地分别是: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中最富饶多姿的一个。四川盆地的边缘由东边的巫山,南边的大娄山、大凉山、西边的邛崃山、岷山、北边的大巴山、米仓山等连结而成。境内的河流大都从这些山地中流出汇入长江。因大巴山、巫山、大娄山界内属古代巴国地域,以山地、丘陵为主;以成都平原为中心为古蜀地域,四川的主要河流大都从这里经过流入长江,故历史上习惯于把四川的山水简称“巴山蜀水”。
古人说:“天下山水之观在蜀”,巴山蜀水,绚丽多姿,自古为文人学士所景仰。且盆地四周山脉构造各异,景观独特。
盆地东缘山脉——-巫山山脉,现属重庆市地域,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自西向东横切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壮丽多姿,被称为中国的山水画廊。
盆地南缘山脉,指宜宾到奉节的长江以南山地,主要山脉有大娄山、七曜山、武陵山等,是境内峰林、溶洞、槽谷、落水洞,暗河等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山地。区域内有金佛山、四面山,蜀南竹海风景区、兴文石海洞乡,筠连溶洞,重庆的万盛石林、武隆溶洞等岩溶地貌景观。
盆地西缘山脉————龙门山、邛崃山。龙门山是广元到都江堰市之间、岷江以东许多山脉的总称,主要山脉有九顶山、茶坪山和龙门山,属岷山的东南延伸部分,是一条褶皱断块山脉,也是四川各时代地层发育最全的山脉。境区内有九峰山、莹华山风景区,龙池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和唐家河自然保护区。龙门山还是岷江和沱江的天然分水岭。
邛崃山是都江堰市到天全县一线岷江以西山地的总称,主要山脉有巴朗山、夹金山和二郎山等,是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天然地理分界线和农业界线:东部为农业区,西部为半农半牧区。这里有冰川分布,生息着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有著名的卧龙、蜂桶寨、喇叭河等自然保护区;有青城山、西岭雪山、峨眉山、蒙山、夹金山等风景名胜区和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
盆地北缘山脉————米仓山和大巴山,总称大巴山脉,是秦岭的东南分支,是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的界山,也是嘉陵江和汉水的分水岭。大巴山东西绵延500多公里,故有“千里巴”;之称,是四川盆地北部的天然屏障,它阻止了北方的冷空气南侵,对四川盆地冬暖春早气候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区域内有以溶洞景观为主的诺水河风景区和以奇峰峡谷为主要景观的光雾山风景名胜区。大巴山还是古代四川通向中原的陆路交通要道,保留至今的还有金牛道、五丁峡、明月峡栈道,以及米仓道、陈仓道等古战场遗迹。
川西高原山地有:
大凉山,介于四川盆地与川西南山地之间,是大、小凉山的总称,是我国东部湿润亚热带气候和西部干湿交替亚热带气候的分界线,因而东西的动植物区系截然不同,东北坡产大熊猫,有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和螺髻山、泸山等风景名胜区,又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沙鲁里山,位于甘孜、凉山州西部,是金沙江和雅砻江的天然分水岭。主要山脉有雀儿山、索龙山、海子山、木拉山等,南北绵亘500——600公里,向南伸入云南境内,东西宽200多公里,是四川最长、最宽的山系。这里是四川冰川、湖群最集中的地区,仅理塘至稻城间就有400多个。被誉为“最后的香格里拉”的亚丁自然保护区就在稻城县境内。
大雪山,位于甘孜州东部,是大渡河和雅砻江的分水岭,由北向南有党岭山、折多山、贡嘎山、紫眉山等,南北延伸400哆公里,是横断山系主要山峰之一。贡嗄山主峰海拔7556米,是四川最高的山峰,被称为“蜀山之王”,也是古冰川发育最完全的山地。著名的贡嗄山风景名胜区,海螺沟冰川公园是中外游客向往之地。大雪山是四川境内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东部西部的地貌、气候、农业和民族都有很大差别,四川西部的所谓“关内n”和“关外”以此山为界。
岷山,位于四川西北部川甘两省边境,南北长500多公里。四川境内是岷山的中南段,主要山脉有红岗山、羊拱山、鹧鸪山、雪宝顶等。岷山中高山湖泊甚多,著名的有九寨沟、黄龙牟尼沟等。另有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还有唐家河、王朗、白河、白水河等6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岷山还是岷江、涪江、白龙江(嘉陵江上源)和黄河支流白河、黑河的分水源地。
四川西部高原山地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现大渡河边、夹金山脊、大雪山、红原草地、千里岷山都留下了不少红军长征遗迹。因此,中央在松潘川主寺修建了红军长征纪念碑园。这里是“重走长征路”旅游线路最惊险、绝妙的地段。
四川境内河流众多,有大小河流近千条,主要河流水系有:
金沙江水系。金沙江是四川同西藏的界河,四川境内的流域面积有20万平方公里,是一条峡谷型河流,水能资源约占整个长江的43%,流域内的森林蓄积量占四川的48%。也是省内自然生态保存完好和藏民族风情独特的地区。其中最大的支流雅砻江,全长1500公里(四川境内1375公里),由于河床狭窄、岸陡谷深,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在攀枝花市境内建成的二滩电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水力发电站,所形成的二滩水库是目前四川最大的内陆湖,已成为水上旅游场地。
岷江水系。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也是长江上游最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水力资源丰富,茂县、汶川一带为羌族聚居区;都江堰至乐山为中游,是成都平原主要灌溉水系;乐山至宜宾为下游,以航运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最大的支流大渡河,全长1150公里,比岷江正流还长415公里,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是四川漂流旅游的主要河流。还有青衣江,古称平羌江,沿途多风光名胜,著名的有碧峰峡、中岩风景区及平羌江小三峡等景观。
沱江水系。沱江又名外江、中江,因《史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记述而得名,沱江上游有绵远河、石亭江、湔江三个源头,均发源于几项山。沱江进入成都平原后,由岷江水系分出的柏条河、青白江于金堂汇入沱江,所以沱江与岷江被称为“双生”河流,金堂以上为上游,资中以下为下游,最后在泸州注入长江,全长702公里。沱江的主要支流有10条,流域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沱江主要流经盆地丘陵地区,是古蜀文化最集中地域之一,主要有广汉三星堆遗迹,成都附近的三国蜀汉遗迹、资中古城、自贡恐龙、盐都遗迹等。
嘉陵江水系。嘉陵江古称阆水、渝水,嘉陵一名出自陕西省西风县的嘉陵谷。上源有白龙江、西汉水。白龙江发源于四川若外盖县的郎木寺,西汉水发源于秦岭,略阳两河口以下称嘉陵江,两江在昭化汇合,全长1120公里,流域面积16万平方公里,流经广元、南充、广安,到重庆市注入长江。昭化以上为上游,昭化至合川段为中游。嘉陵江支流众多,最大的两条是涪江和渠江。涪江发源于岷山雪宝顶,流经绵阳、德阳、遂宁、广安等川中丘陵地区,全长700公里;渠江发源于大巴山,又称潜水,流经巴中、达州,至渠县三汇镇始称渠江,全长720公里;两江均于合川与嘉陵江汇合。嘉陵江是四川水路运输的主要河流,仅干流流经的13个县市的运输量即占四川内河航运量的1/4。嘉陵江流域是四川古蜀道遗迹和三国蜀汉遗迹分布最集中的区域,是四川北部和东部的一条重要旅游线路。
❺ 四川的地理特点有哪些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部,地貌由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和四川盆地组成,四川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点是西部的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高达7556米。最初,巴山蜀水在很多时候成了四川的代名词,而关于龙门山则鲜有记述。汉代益州刺史梁国朱辅曾有这样的笔墨:“自汶山(今四川茂汶)以西,前世所不至”。其实四川的地形地貌远比古代所载复杂得多。
自然科学将四川地理分为四个部份来进行研究:一、四川盆地底部地区,二、四川盆地边缘地区,三、川西南山区,四、川西北高原地区。
一、四川盆地底部地区,是指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达17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300-700米之间,而其四周的山脉却在1000-4000米之间。盆地底部是龙泉山以西为川西平原区,由成都平原、眉山—峨眉平原组成。成都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面积达6200平方公里,华蓥山是盆地最高峰,主峰海拔1704米。
二、四川盆地边缘地区,这一地区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了该地貌区总面积的93%。山地以以海拔1500-3000米之间的中低山地为主,主要山脉有米仓山、大巴山、大娄山、七曜山、巫山、龙门山、邛崃山、大相岭等。著名的山有峨眉山、青城山,区内最高峰为西部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
三、川西南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系的中段,山势走向以南北走向为主,多峡谷,河流湍急,海拔多在3000米左右,一些山峰达到或超过4000米。这一地貌区的主要山脉有大小凉山、小相岭、锦屏山等,最高峰是位于石棉、九龙与康定三县交界处的无名雪山,主峰海拔5793米。由山原地貌、河谷平原和丘陵组成,其中安宁河谷平原面积约960平方公里,是四川省第二大平原。
四、川西北高原地区,这一地区属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平均海拔在4000-4500米之间,这一地区又分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两部分。由高山峡谷、丘状高原、高平原、草原、森林和沼泽组成,其中若尔盖、红原和阿坝县的湿地沼泽是我国主要湿地保护区之一。主要山脉有岷山、巴颜喀拉山、大雪山、沙鲁里山等,最高峰是大雪山山脉主峰贡嘎山,主峰海拔7556米。
❻ 四川地理概况有哪些
四川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内陆大省,地处长江上游。全省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名列第5位(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青海),人口8500万,仅次于河南、山东,是中国第三人口大省。主要民族有汉、藏、彝、羌、回、苗等53种,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13种,是中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四川虽不靠海,又不沿边,对外交通相对闭塞,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国内,只要是受过中等教育的人,一提到四川就会立即想到啊,那是“天府之国”,一个古老又富饶的地方!外国人了解四川,恐怕以下三个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一是当代世界伟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献出生在四川;二是四川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不仅把中国的卫星送上了天,而且还把美国生产的卫星送上了太空,这不得不便许多外国人对四川另眼相看。三是四川是大熊猫的故乡。为使外省人或外国人更透彻地认识四川,我在这里给导游先生(女士)们说说四川的古今梗概。
天府之国历史悠久在远古时代,四川为巴、蜀两个国家统治着,过去一般认为是在商周时期(即公元前11世纪至前5世纪)建立的国家。现根据广汉三星推出土的文物推断,早在4000年前,蜀人就已经在川西平原建立起了奴隶制国家。《华阳国志》说:“蜀之为国,肇于人皇,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帝喾,对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以前认为,这一记载多根据传说,不一定可信。三星堆文物的出土,人们才相信,蜀国的历史至少应向前推1000年。
“蜀”的名称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文。蜀的祖先据说是生活在黄河中上游的古代羌族的一支,他们沿岷江流域南迁进入四川盆地,被称为“氏族”,并在成都平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传说中最早称王的是蚕丛和鱼凫,以后是柏灌。到了杜宇王朝,正是中国的西周时期;开明王朝则是中原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316年,秦国趁蜀国和巴国发生战争之机,派大将司马错率军南下,一举灭掉了蜀国和巴国,使四川地区统一于中华帝国的版图之内,古代蜀国的历史就此结束。此后,又因历代帝王都将统治巴蜀的最高治所设在成都,而成都为古蜀都,“蜀”也就成了四川地区的地简称。因此,三国时,刘备占据四川称帝,史称“蜀汉”;五代时,王建和孟知祥先后占据四川称帝,史称“前蜀”和“后蜀”。
关于“蜀”名称的来历,史书记载中有两种说法:一说蜀就是蚕,是因古蜀王蚕丛教民栽桑养蚕,使四川成为中国最早养蚕的地方,因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蜀是一种形态象蚕、但能螫人的毒虫,因此“蜀”很可能是商朝统治者对蜀人的一种贱称。
巴族的记载最早见于殷墟甲骨文,叫把方,大约生活在今陕西省汉水流域,以后逐渐向东南方向迁移,进入今湖北清江流域和四川东部(大部分在今重庆市境)。关于“巴”名称的来历说法不一:有说是因川东两条河流的形状而得名;有说是川东盛产的一种植物“巴茅”而得名;还有以虫、蛇之属来解释的。另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巴人居石穴,川东人称石为巴,因此得名。巴国建国的时间不详,春秋战国时期经常与楚国发生战争,因此都城不断迁徒,合川、丰都、阆中、重庆都作过都城,以重庆的时间最长。
秦灭巴、蜀后,在四川推行郡县制,在原巴蜀地区设置了巴郡和蜀郡。汉初增设了广汉郡,汉武帝元封5年(前1历年),在全国设13刺史部,四川地区为益州部。三国末年,魏灭蜀后,分割益州,另置梁州。两晋和南北朝时期一直沿用梁、益二州建制。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除州、郡制,改益州为剑南道,梁州为山南道。唐玄宗开元23年(公元735年),剑南道又分为剑南西川节度和剑南东川节度,“川”字开始在四川地区区划名称中出现。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州县大加减并,宋军灭掉后蜀政权后设置西川路,开宝6年(公元973年),又分设峡西路;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又将西川路和峡西路合并为川峡路;宋真宗咸平4年(公元1001年),将川峡路一分为四,即益州路(后改成都府路),梓州路(后改潼川路)、利州路(州治广元)、夔州路(州治奉节),合称为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这就是“四川”一名的由来。元朝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川峡四路全并成四川行中书省,“四川省”名自此问世。明、清时期,四川省建制未变,疆域己达川西高原和凉山地区。民国时期,四川形成军阀割据局面,行政建制极不统一。1935年,蒋介石势力进入四川后,把四川划分为18个行政督察专员区及西康行政督察区;1939年,又将西康督察区和四川的17、18督察区合并为西康省,实行川、康分治,直到1955年撤销西康省,将金沙江以东地区划归四川,四川省的西部省界最后确定下来。1997年3月,重庆市升格为中央直辖市,并将涪陵、万县二市和黔江地区划归重庆。划归重庆市的土地面积共8.2万平方公里,人口3002万。现在的四川省共有21个地区(市、州)辖县(县级市、区)128个。
四川为何被称为“天府之国”
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由来已久。这是由于它自身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主要是历史上所说的“天府之国”主要是指四川盆地,并不包括现今的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土”,因而,成都平原成了中国历史上农业和手工业都十分发达的地区,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故称“天府”。
四川盆地周围都是崇山峻岭,交通闭塞,古称“四塞之国”,在冷兵器时代,它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这就更有利于它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战略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作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关中发生战乱时,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选列四川成都避乱,当时的成都,在他们眼里正是一片笙歌宴舞之地,当然就要被称为“天府之国”了。
那么,“天府之国”的名称到底是怎么得来的?据考证,“天府”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本是一种官名,其职责是“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凡国之玉镇、大宝藏器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而藏之”。可见,“天府”是专门保管国家珍宝、库藏的一种官史,后人用以来比喻自然条件优越,形势险固,物产富饶的地方。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战国策?秦策》中记述纵横家苏秦对秦惠王说的一段话:“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变,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秦末汉初,张良在论证定都关中时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史记?《留侯世家》)。以上说的“天府之国”主要是指关中平原是富庶之地。历史上最早称四川为“天府”出自诸葛亮的《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汉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晋代著名史学家常璩在所著《华阳国志》中称:蜀沃野千里,号称“陆海”,早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之国”在历代文人学者笔下逐渐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词,后来还进入了中学教科书,因而成为家喻户晓的一条地理常识。
巴山蜀水风光无限四川的地势与中国的地势相拟:西高东低。长江自西向东横贯而过,黄河亦在川西北挂角而去。四川西部被称为川西高原,是青藏高原的边缘部分,高寒少雨,地广人稀;东部为四川盆地,面积达16.2万平方公里,是著名的中国四大盆地(其他三个盆地分别是: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中最富饶多姿的一个。四川盆地的边缘由东边的巫山,南边的大娄山、大凉山、西边的邛崃山、岷山、北边的大巴山、米仓山等连结而成。境内的河流大都从这些山地中流出汇入长江。因大巴山、巫山、大娄山界内属古代巴国地域,以山地、丘陵为主;以成都平原为中心为古蜀地域,四川的主要河流大都从这里经过流入长江,故历史上习惯于把四川的山水简称“巴山蜀水”。
古人说:“天下山水之观在蜀”,巴山蜀水,绚丽多姿,自古为文人学士所景仰。且盆地四周山脉构造各异,景观独特。
盆地东缘山脉——巫山山脉,现属重庆市地域,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自西向东横切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壮丽多姿,被称为中国的山水画廊。
盆地南缘山脉,指宜宾到奉节的长江以南山地,主要山脉有大娄山、七曜山、武陵山等,是境内峰林、溶洞、槽谷、落水洞,暗河等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山地。区域内有金佛山、四面山,蜀南竹海风景区、兴文石海洞乡,筠连溶洞,重庆的万盛石林、武隆溶洞等岩溶地貌景观。
盆地西缘山脉——龙门山、邛崃山。龙门山是广元到都江堰市之间、岷江以东许多山脉的总称,主要山脉有九顶山、茶坪山和龙门山,属岷山的东南延伸部分,是一条褶皱断块山脉,也是四川各时代地层发育最全的山脉。境区内有九峰山、莹华山风景区,龙池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和唐家河自然保护区。龙门山还是岷江和沱江的天然分水岭。
邛崃山是都江堰市到天全县一线岷江以西山地的总称,主要山脉有巴朗山、夹金山和二郎山等,是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天然地理分界线和农业界线:东部为农业区,西部为半农半牧区。这里有冰川分布,生息着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有著名的卧龙、蜂桶寨、喇叭河等自然保护区;有青城山、西岭雪山、峨眉山、蒙山、夹金山等风景名胜区和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
盆地北缘山脉——米仓山和大巴山,总称大巴山脉,是秦岭的东南分支,是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的界山,也是嘉陵江和汉水的分水岭。大巴山东西绵延500多公里,故有“千里巴?”之称,是四川盆地北部的天然屏障,它阻止了北方的冷空气南侵,对四川盆地冬暖春早气候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区域内有以溶洞景观为主的诺水河风景区和以奇峰峡谷为主要景观的光雾山风景名胜区。大巴山还是古代四川通向中原的陆路交通要道,保留至今的还有金牛道、五丁峡、明月峡栈道,以及米仓道、陈仓道等古战场遗迹。
川西高原山地有大凉山,介于四川盆地与川西南山地之间,是大、小凉山的总称,是我国东部湿润亚热带气候和西部干湿交替亚热带气候的分界线,因而东西的动植物区系截然不同,东北坡产大熊猫,有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和螺髻山、泸山等风景名胜区,又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沙鲁里山,位于甘孜、凉山州西部,是金沙江和雅砻江的天然分水岭。主要山脉有雀儿山、索龙山、海子山、木拉山等,南北绵亘500—600公里,向南伸入云南境内,东西宽200多公里,是四川最长、最宽的山系。这里是四川冰川、湖群最集中的地区,仅理塘至稻城间就有400多个。被誉为“最后的香格里拉”的亚丁自然保护区就在稻城县境内。
大雪山,位于甘孜州东部,是大渡河和雅砻江的分水岭,由北向南有党岭山、折多山、贡嘎山、紫眉山等,南北延伸400哆公里,是横断山系主要山峰之一。贡嗄山主峰海拔7556米,是四川最高的山峰,被称为“蜀山之王”,也是古冰川发育最完全的山地。著名的贡嗄山风景名胜区,海螺沟冰川公园是中外游客向往之地。大雪山是四川境内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东部西部的地貌、气候、农业和民族都有很大差别,四川西部的所谓“关内”和“关外”以此山为界。
岷山,位于四川西北部川甘两省边境,南北长500多公里。四川境内是岷山的中南段,主要山脉有红岗山、羊拱山、鹧鸪山、雪宝顶等。岷山中高山湖泊甚多,著名的有九寨沟、黄龙牟尼沟等。另有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还有唐家河、王朗、白河、白水河等6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岷山还是岷江、涪江、白龙江(嘉陵江上源)和黄河支流白河、黑河的分水源地。
四川西部高原山地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现大渡河边、夹金山脊、大雪山、红原草地、千里岷山都留下了不少红军长征遗迹。因此,中央在松潘川主寺修建了红军长征纪念碑园。这里是“重走长征路”旅游线路最惊险、绝妙的地段。
四川境内河流众多,有大小河流近千条,主要河流水系有金沙江水系。金沙江是四川同西藏的界河,四川境内的流域面积有20万平方公里,是一条峡谷型河流,水能资源约占整个长江的43%,流域内的森林蓄积量占四川的48%。也是省内自然生态保存完好和藏民族风情独特的地区。其中最大的支流雅砻江,全长1500公里(四川境内1375公里),由于河床狭窄、岸陡谷深,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在攀枝花市境内建成的二滩电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水力发电站,所形成的二滩水库是目前四川最大的内陆湖,已成为水上旅游场地。
岷江水系。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也是长江上游最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水力资源丰富,茂县、汶川一带为羌族聚居区;都江堰至乐山为中游,是成都平原主要灌溉水系;乐山至宜宾为下游,以航运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最大的支流大渡河,全长1150公里,比岷江正流还长415公里,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是四川漂流旅游的主要河流。还有青衣江,古称平羌江,沿途多风光名胜,著名的有碧峰峡、中岩风景区及平羌江小三峡等景观。
沱江水系。沱江又名外江、中江,因《史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记述而得名,沱江上游有绵远河、石亭江、湔江三个源头,均发源于几项山。沱江进入成都平原后,由岷江水系分出的柏条河、青白江于金堂汇入沱江,所以沱江与岷江被称为“双生”河流,金堂以上为上游,资中以下为下游,最后在泸州注入长江,全长702公里。沱江的主要支流有10条,流域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沱江主要流经盆地丘陵地区,是古蜀文化最集中地域之一,主要有广汉三星堆遗迹,成都附近的三国蜀汉遗迹、资中古城、自贡恐龙、盐都遗迹等。
嘉陵江水系。嘉陵江古称阆水、渝水,嘉陵一名出自陕西省西风县的嘉陵谷。上源有白龙江、西汉水。白龙江发源于四川若外盖县的郎木寺,西汉水发源于秦岭,略阳两河口以下称嘉陵江,两江在昭化汇合,全长1120公里,流域面积16万平方公里,流经广元、南充、广安,到重庆市注入长江。昭化以上为上游,昭化至合川段为中游。嘉陵江支流众多,最大的两条是涪江和渠江。涪江发源于岷山雪宝顶,流经绵阳、德阳、遂宁、广安等川中丘陵地区,全长700公里;渠江发源于大巴山,又称潜水,流经巴中、达州,至渠县三汇镇始称渠江,全长720公里;两江均于合川与嘉陵江汇合。嘉陵江是四川水路运输的主要河流,仅干流流经的13个县市的运输量即占四川内河航运量的1/4。嘉陵江流域是四川古蜀道遗迹和三国蜀汉遗迹分布最集中的区域,是四川北部和东部的一条重要旅游线路。
❼ 四川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
http://www.sc.stats.gov.cn/stats_sc/IndexQ.asp?Select=0&SeleRun=L1&SeleH=2
❽ 四川的属于什么地理环境
1、地形:盆地内部丘陵起伏,仅成都平原附近比较平坦
2、气候:属于亚热带季内风气候。夏季高容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气温年较差小,降水丰富,季节变化较大。
3、水文:河流众多;径流量丰富,季节变化大,汛期集中于夏季;含沙量小;没有结冰期;水能资源丰富。
4、土壤:有肥沃的紫色土。
5、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