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中脊地理位置
㈠ 大西洋中脊的邻近山脊与海沟
在大西洋洋中脊伸延至南端的布韦岛后,大西洋洋中脊转向至大西洋-印度洋-洋中脊(Atlantic-Indian-Ridge)。其山势一直向东,穿越克罗泽海台(Crozet Plateau)至西南印度洋脊(Southwest Indian Ridge)。向西则连接斯科舍山脊(Scotia Ridge)。
大西洋洋中脊以赤度附近的罗曼什海沟为界,分为北大西洋洋中脊及南大西洋洋中脊。罗曼什海沟为一狭窄的海沟,亦是大西洋其中一处最深的地方,有7758米深。大西洋洋中脊亦是人类认知中的最大山脉。
邻近南大西洋洋中脊附近的南三明治群岛并不属于洋中脊的一部分。在南三明治群岛附近有着大西洋最深的海沟---南三明治海沟。
㈡ 世界上的大西洋中,它们的洋中脊是怎样呢
大西洋中脊贯穿大洋中部,与两岸大致平行(中脊名称由来),中轴为中央裂谷分开,两侧内壁陡峻,两峰嶙峋,蔚为奇观;印度洋中脊犹如“人”字分布在印度洋中部;太平洋中脊位于偏东的位置上。三大洋中脊在南部相互连接,而北端却分别伸进大陆。
这其中大西洋中脊的峰是锯齿形的,更为奇特的是,在大洋中脊的峰顶,沿轴向还有一条狭窄的地堑,叫中央裂谷,宽30~40千米,深1000~3000米。它把大洋中脊的峰顶分为两列平行的脊峰。
㈢ 大西洋中脊的发现
1850年,在大西洋下有山脊的推论首先由马修·方丹·莫里(Matthew Fontaine Maury)提出。 1872年,大西洋洋中脊在挑战者号科学考察(Challenger expedition)期间被发现。查尔斯·怀韦尔·汤姆生(Charles Wyville Thomson)带领一班科学家上船在研究未来跨大西洋电报电缆的位置时,发现大西洋中央的海底高度有大幅的升高。 1925年,声纳证明了此山脊的存在。 1950年,布鲁斯·查尔斯·希森(Bruce Charles Heezen)、威廉·莫里斯·尤因(William Maurice Ewing)、玛丽·萨普(Marie Tharp)及众人合力制作的全球海底地图。地图揭示出大西洋中央的山脊有着奇怪山谷与山脊的水深测绘(bathymetry),中央山谷的地震活动活跃,同时亦是很多地震的震中(epicenter)。尤因及希森发现此山脊是一个40000公里长的全球连贯的洋中脊系统的一部分。此全球山脊系统的发现引致海底扩张学说及普遍认同由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
㈣ 大西洋中脊的大西洋洋中脊上的岛屿
下列岛屿依北至南,与其最高峰及位置:
北半球(北大西洋洋中脊): 扬马延岛(贝伦火山(Beerenberg)),2277米,71°06′0″N 08°12′0″W 冰岛(瓦特纳冰原的华纳达尔斯赫努克火山),2109.6米,64°01′0″N 16°41′0″W 亚速尔群岛(皮库岛上的皮库火山(Ponta do Pico)),2351米,38°28′0″N 28°24′0″W 百慕大(主岛的市镇山(Town Hill)),76米,32°18′0″N 64°47′0″W(百慕大在山脊上形成,但今天则位于山脊西面) 圣佩德罗和圣保罗群岩(Saint Peter and Paul Rocks,西南岩),22.5米,00°55′08″N 29°20′35″W 南半球(南大西洋洋中脊): 阿森松岛(绿山山顶,Green Mountain),859米,07°59′0″S 14°25′0″W 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玛莉女王峰(Queen Mary's Peak)),2062米,37°05′0″S 12°17′0″W 果夫岛(Gough Island,爱丁堡峰(Edinburgh Peak)),909米,40°20′0″S 10°00′0″W 布维岛(Olavtoppen),780米,54°24′0″S 03°21′0″W
㈤ 大西洋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征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也是跨纬度最多的大洋。大西洋古称阿特拉斯海,它起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一位名叫阿特拉斯大力士神。
从地理位置来看,大西洋位于欧洲、非洲与北美、南美之间。大西洋北接北冰洋,南接南极洲,西南以通过合恩角的经线(西经67°)与太平洋为界,东南以通过厄加勒斯角的经线(东经20°)与印度洋为界。大西洋包括属海的面积为9431.4万平方公里,不包括属海的面积为8655.7万平方公里;包括属海的体积为33271万立方千米,不包括属海的体积为32336.9万立方千米;包括属海的平均深度为3575.4米,不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不包括属海的平均深度为3735.9米。目前,已知大西洋最大深处为9218米。
自19世纪以后,人类已经开始进入对海洋学调查研究阶段。在各国组织的调查中,较重要的有英国的“挑战者”号(1872~1876)、“发现”号(1925~1927和1929~1938)、俄国的“勇士”号(1886~1889)、德国的“羚羊”号(1874~1876)和“流星”号(1925~1927)等考察活动,以及美国海岸及大地测量局对湾流的调查等。这些海洋学调查研究对大西洋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大西洋,人们开始着手于联合研究、实验等多方面。比如,人们对大西洋进行了海-气相互作用联合研究、多边形-中大洋动力学实验、全球大气研究计划大西洋热带实验和法摩斯计划等专题调查和海上现场试验。这样以来,人们对大西洋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在大西洋自然环境中,大陆棚面积较大是大西洋海底地形特点之一。主要分布于欧洲和北美洲沿岸。此外,大西洋自然环境还包括气候特征。
大西洋地处欧洲、非洲与南、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北以冰岛-法罗岛海丘和威维尔-汤姆森海岭与北冰洋分界,南临南极洲并与太平洋、印度洋南部水域相通;西南以通过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的经线同太平洋分界,东南以通过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经线同印度洋分界;西部通过南、北美洲之间的巴拿马运河与太平洋沟通;东部经直布罗陀海峡通过地中海,以及苏伊士运河与红海沟通。
从整体来看,大洋东西狭窄、南北延伸,轮廓略呈S形,自北至南全长约1.6万公里。大西洋在赤道区域,其宽度最窄,最短距离仅有2400多公里。
大西洋东西两侧的岸线大致平行。南部岸线平直,内海、海湾较少;北部岸线曲折,沿岸岛屿众多,海湾、内海、边缘海较多。岛屿和群岛主要分布于大陆边缘,多为大陆岛。因此,大西洋在开阔洋面上的岛屿比较少。
大西洋是几个大洋中入海河流域面积最广的,其流域面积达4742.3万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圣劳伦斯河、密西西比河、奥里诺科河、亚马孙河、巴拉那河、刚果河(扎伊尔河)、尼日尔河、卢瓦尔河、莱茵河、易北河以及注入地中海的尼罗河等。由此可见,大西洋的入海河流域面积较为广泛。
从大西洋的风向、洋流、气温等方面来看,通常以北纬5°作为南、北大西洋的分界。此外,大西洋的北半球陆界要比南半球陆界长得多,而且海岸曲折,有许多属海和海湾。
大西洋的平均深度为3300公尺,其最深的地方是波多黎各海沟为8380公尺。洋底地貌的突出特征是有一条纵贯南北呈S形的海岭,宽达1610公里,称为大西洋中脊,它是环球海岭(72450公里)的一个组成部分。中脊两侧海盆平均深度在4200~6300公尺之间。北大西洋有北亚美利加海盆、圭亚那海盆(西侧)和加那利海盆、维德角海盆(东侧)。南大西洋有巴西海盆、阿根廷海盆(西侧)和安哥拉海盆、开普海盆(东侧)。这些海盆充分说明了大西洋海底地形。
大陆棚面积比较大是大西洋海底地形特点之一,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洲沿岸。超过2000米的深水域占80.2%,200~2000米之间的水域占11.1%,大陆棚占8.7%,比太平洋、印度洋都大。大西洋海底地形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洋底中部有一条从冰岛到布韦岛,南北延伸约15000多千米的中大西洋海岭,在赤道地区被狭窄分水鞍所切断,一般距水面3000米左右,有些部分突出水面,形成一系列岛屿。由此可以看出,整条海岭蜿蜒呈S形,将大西洋分隔成与海岭平行伸展的东西两个深水海盆。
从东西海盆来看,东海盆要比西海盆浅,一般深度不超过6000米。我们知道,西海盆较深,其深海沟大部分在西海盆内。在南半球,中大西洋海岭主体向东、向西还伸出许多横的山脊支脉,如伸向非洲西南海岸的沃尔维斯海岭(鲸海岭),伸向南美洲东海岸的里奥格兰德海丘。在中大西洋海岭南端,布韦岛以南是一片水深达5000米的地区,被称为大西洋-印度洋海盆。南大西洋最深的地方是南桑威奇海沟,其深度达8428米。然而,中大西洋海岭的北端则相反,海底逐渐向上隆起,在格陵兰岛、冰岛、法罗群岛和设得兰群岛之间,海深不到600米。在大西洋东部地区,特别是在北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有许多水下浅滩。
㈥ 大西洋中脊是怎样的
大洋中脊就是大洋中间的巨大脊梁,它很形象地说明了大洋中脊的外观特征。这条大西洋中的巨脊,从大西洋靠近北极圈的冰岛出发,向南延伸经大西洋的中部,弯曲延伸到南极附近的布维岛,差不多从地球的最北端,一直延伸到地球的最南端,呈“S”型,长度达到1.5万多千米,平均宽度达到1000米。这条高山巨大的规模,远远超过世界陆地上的任何山脉。今天,人们已经通过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查明,大西洋中脊从洋底测量起,其高度平均为2000多米,如果与相邻的海盆相比,它的相对高度达2000~3000米,极为巍峨壮观。在一些地方,这些洋脊的峰顶甚至钻出海面,形成了大西洋上串珠般的群岛,像有名的冰岛、亚速尔群岛、圣赫勒拿岛、阿松森岛和特里斯—达摩尼亚群岛。
㈦ 大西洋的洋中脊是什么样的
大西洋中脊贯穿大洋中部,与两岸大致平行(中脊名称由来),中轴为中央裂谷分开,两侧内壁陡峻,两峰嶙峋,蔚为奇观;印度洋中脊犹如“人”字分布在印度洋中部;太平洋中脊位于偏东的位置上。三大洋中脊在南部相互连接,而北端却分别伸进大陆。
这其中大西洋中脊的峰是锯齿形的,更为奇特的是,在大洋中脊的峰顶,沿轴向还有一条狭窄的地堑,叫中央裂谷,宽30~40千米,深1 000~3 000米。它把大洋中脊的峰顶分为两列平行的脊峰。
此外,许多观测表明在中央裂谷一带,经常发生地震,而且还经常地释放热量。这里是地壳最薄弱的地方,地幔的高温熔岩从这里流出,遇到冷的海水凝固成岩。经过科学家研究鉴定,这里就是产生新洋壳的地方。较老的大洋底,不断地从这里被新生的洋底推向两侧,更老的洋底被较老的推向更远的地方。
㈧ 大洋中脊
中洋脊又名大洋中脊、中隆或中央海岭。..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在太平洋,其位置偏东,称东太平洋海隆(海岭)。大西洋中脊呈“S”形,与两岸近于平行,向北可延伸至北冰洋。印度洋中脊分3支,呈“入”字形。
地理位置: 东太平洋 面积约1.2亿公里2
㈨ 大洋中脊分布在什么地方
大洋中脊分布在大西洋中间,走向与大西洋东西两岸大体平行,呈S形纵贯南北。由于这条巨大山脉像大西洋的脊梁,因而取名为大西洋中脊。自北极圈附近的冰岛开始,曲折蜿蜒直到南纬40°,长达1.7万公里,宽约1500~2000公里不等,约占大西洋的1/3。
印度洋的洋脊大多也都居中,有三条分支,呈入字形展布,通称印度洋中脊。这三条分支分别称为:中央印度洋海岭、西南印度洋海岭和东南印度洋海岭。太平洋的洋脊则分布于东部,且两坡比较平缓,故称东太平洋海隆。三大洋洋脊北端伸进大陆或岛屿,南端则彼此紧密相连。大西洋中脊向北延伸,穿过冰岛,与北冰洋中脊交汇在一起。
西洋中脊的峰呈锯齿形,大洋中脊体系环球绵延数万公里,宽数百至数千公里。其总面积约占整个海洋面积的1/3,是陆地山脉的总和。大洋中脊高于两侧洋底,但高度各不相同,有的部分高出海底5000多米,平均高度为3000多米。各大洋中脊顶部的平均水深大多在2500~2700米之间。局部露出水面成为岛屿,比如说冰岛。脊顶上覆盖的沉积物极薄或缺失,其地形凹凸不平。次一级的岭脊与谷地相间排列,并与中脊走向平行延伸。两侧大多是由海山群和深海丘陵组成。自脊顶向两缘地带,随着沉积层逐渐增厚,地形起伏也逐渐平缓,向下过渡为深海平原。纵向延伸的中央裂谷和横向断裂带(又称转换断层),是大洋中脊最典型的特征。大洋中脊轴部经常爆发地震和火山,故又称活动海岭。总体来说,大西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的地形比较崎岖,东太平洋海隆则较宽阔平坦。
㈩ 大西洋中脊是什么
有经验的航海家横渡大西洋时,就感觉到大西洋中部似乎有一条平行于子午线的水下山脊。随着深海测量技术的发展和海洋地质工作者的不断深入探索,人们已经证实了这条巨大的大西洋中脊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