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自然资源地理环境劳动力

自然资源地理环境劳动力

发布时间: 2021-03-08 14:45:17

⑴ 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在一个国家内部,地理位置有时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很重要.对于国家,地理位置对回国家的经济答发展有时也有重要影响.
在其它条件一定时,地理位置因素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一般与国家面积的大小有关.国家的面积越大,国家的地理位置因素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就显的越次要.原因是国家的面积越大,国家总有地理位置比较好的地方,人口自然会在这些地理位置比较好的地方集中,照样能利用优越地理位置的好处.比如,面积大国一般都临海,都可以利用临海优势.
地理位置可以通过是否临海,而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其它条件一定时,国家是否临海,对经济发展有时会有影响.临海的国家相对来说具有海洋交通优势.因为国家之间最主要的交通,是以海洋交通为主.是否拥有便捷的海洋交通,对国家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拥有便利的海洋交通,可以实现便利的国际贸易,获得其它地方的自然资源.可方便出口自己的优势自然资源或产品,也可以方便的吸收外来资本投资,充分发挥本国的优势,比如劳动力优势.

⑵ 资源型工业布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览文档共享文档我要上传
               搜索高级搜索 资源型工业布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摘要 环境因素是衡量工业布局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合理的布局会加剧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最终丧失工业生产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合理的工业布局会不仅不会影响到环境,而且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收益。工业区位的选择,一要注意工业的污染类型;二有空气污染的工业在其区位选择时应考虑当地风向;三要协调好城市工业用地与生活居住用地之间的位里关系,从而更加合理地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四要考虑热力环流、地形等因素,这样也可以避免一定的环境污染。关键词 资源型工业 资源型工业布局 工业区位选择 地理环境1.引言 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的改造,而在对自然的改造过程中必定会对大自然造成一定的破坏,不同的工业对自然的破坏程度也不同。以资源利用为主的资源型工业在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对环境的影响会更大。如何尽量减少这些影响呢?选择合适的工业区位会减少一定对环境的污染。可见,资源型工业的区位与地理环境之间有密切的关系。2. 资源型工业及其特点2.1 资源型工业 资源型工业主要是有依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企业所构成的,即所谓的资源型企业。 资源型企业,就是指基于地下的矿产资源和地上的动植物资源,通过对资源的垄断性占有或独占,以生产的资源型产品为最终主导产品形态的,在产品价值构成中,自然资源对产品的价值贡献占据主体地位的,尽可能利用区域内存在的自然条件,依靠资源的消耗,通过有效管理和适时创新来实现迅速成长,形成以资源占有优势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2.2 资源型工业的特点 1 地域集中性。 由于自然资源的质和量在任一空间范围内分布的不均匀性,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因此依托某一地区特有的自然资源兴建和发展起来的资源型企业具有明显的地域集中性。一般都会集中在自然资源的产地。 2资源独占性。 自然资源是资源型企业生产加工的主要原材料或核心原材料,资源数量的多寡直接决定了其产能与发展,正因如此,资源型企业必然通过自然或行政的方式对所需资源进行垄断性占有或独占,导致资源型企业对资源的独占性。 3产品附加值低。 多数资源型企业依赖对资源垄断性占有或独占,生产以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粗加工以及初级原材料产品为最终形态的产品,技术含量低,所取得利润是以廉价出卖当地自然资源为代价的。 4纵向一体化水平低,加工链比较短。 如生产煤炭、钢铁、稀土、铝锭等产品的资源型企业主要集中于产业上游,仅仅从事原材料开采和(或)初级加工,下游活动很少,对上下游的拓展的可能性很小,很少有企业进行产业链的延伸。 5容易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资源型企业通过开发利用资源,在低技术水平上生产产品,结果滥采滥伐资源和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导致资源的流失、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恶化。3.资源型工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1 地理环境对资源型工业布局的影响3.1.1 自然资源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1原料 工业的主要成本之一是原料的成本,这一点决定了原料是工厂区位的一个主要区位因素。现在以钢铁工业为例来说明原料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铁矿石和煤是钢铁工业的主要起始原料。因而一定储量的铁矿石产地的地理因素,无疑会对钢铁工业布局有着重要的影响。 单纯从钢铁工业本身来看,铁矿石产地的作用随工业技术发展相应有所变化。主要表现在钢铁工业发展初期,每炼一吨铁需要 4—5 吨煤炼成的焦炭的时候,钢铁工业多分布在煤产地。随着冶炼焦比下降,使煤的消耗量大大减少,加上配焦煤技术进步,使钢铁工业也不可能依靠单一煤种。与此同时,由于贫铁矿的开采利用增加,以至现代钢铁工业每炼一吨铁仅需要 0.5 吨焦炭,在这种情况下钢铁工业多趋向于铁矿石产地。我国的马钢、攀钢都是这种布局的实例。 应当指出,钢铁工业的最优布局,应是同时接近煤铁资源。我国许多钢铁工业就是建立在煤铁资源组合地区。例如辽宁的本钢、河北的邯钢、山东的莱钢等等。在具体布置上采取以铁为主,并能方便地取得炼焦煤的位置上。 2能源以钢铁工业为例 钢铁工业是一个耗能较大的部门。在其布局中能源因素一直有着重要作用。通过钢铁工业的长期建设发现,随着钢铁工业中心的发展,很容易吸引机械、电力、化工等工业部门,形成一个较大的工业综合体。而这种成组布置的格局(在国外如日本的鹿岛)也已比较固定。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一个新问题,即考虑钢铁工业布局不仅要从其本身的经济效益上分析,而且要注意地区工业发展的总体利益。 根据国外资料,单纯的钢铁联合企业消耗的原料和燃料的比例,每炼一吨钢要消耗 1.2 吨标准燃料,而对于一个以钢铁工业为基础的工业综合体来说,每炼一吨钢要消耗标准燃料 2.6 吨,二者所消耗的铁精矿却都是 1.3—1.4 吨。因之主张在建立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时,一定要注意工业综合体的总的燃料耗费,即炼焦煤、动力煤、发电站用煤。实际上这种地区是一个以钢铁工业为基础的变相的动力工业综合体。因此,近代大型钢铁工业基地,在能得到球团供应的条件下,布置在交通方便的大型煤炭基地,即使向外输出部分钢材也是有利的。事实上在国外新的钢铁工业布局规划中,对燃料因素的地位已引起了极大的注意。3.1.2 社会资源对环境的影响1人口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因此人在生产和消费两方面和社会生产发生密切关系。一定地区的人口数量、劳动技能,人口密度和人民生活习惯等对工业布局产生重要的影响。 人作为劳动者,是社会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化大规模的工业生产,首先要求要有足够数量的生产工人,更要求有一定文化技术的生产工人,以便用同样的劳动消耗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提高劳动生产率。关于劳动者在提高劳动生产率诸因素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已指出:劳动的生产力,取决于多种事情,其中,有劳动者熟练的平均程度,科学及其技术应用的发展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范围及作用能力,和诸种自然状况。因此,特定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劳动力及其素养,都成为考虑工业布局的重要因素。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我国沿海人口稠密地区,劳动资源多,特别在东南沿海地区存在充分就业问题,就地发展各类工业是十分必要的;在一些新兴的重工业集中区(煤炭基地,大型钢铁工业基地),为充分利用妇女劳动力而发展部分轻纺工业,也是按人口分布状况布置工业的一个明显例证。还应当指出的是,在那些拥有一定劳动技能与生产经验的地区,例如我国景德镇、醴陵、唐山都拥有生产陶瓷的长期历史,在这种地区布置陶瓷工业生产将产生一定影响。 人作为消费者,每年要消费大量物资,这些物资包括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由于社会人口分布不平衡,各地区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不同,一定时期内各地区消费构成和消费水平的差异,引起对消费品需要量上的差别。社会主义工业生产的目的是在已有条件下,尽量满足劳动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以便使人们更好地从事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因此,在发展工业时,既需要研究一般生产力条件下,平均消费水平,除了包括必要的生存资料,还应包括多少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生产,还要研究不同地区各具特点的消费需求。例如,人口集中的城市居民或不同民族的消费习惯对工业产品的品种、质量的不同需求,对各工业部门布局的影响,以及研究和预测与人口分布远景、消费构成、消费水平变化相适应的工业生产发展与布局趋势。2 交通运输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在选择最有利的工业布局方案时,全面考虑运输条件和费用是必要的,对许多部门来说,能提供最小的运输费用方案,通常也就保证了最小的生产费用。一般多采用产品重量系数法,衡量运输因素对工业布局经济效果的关系。但是,应当指出,节约运输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之一。因此,一个工业企业布局合理与否,必须综合地分析在某种工业布置方案下可能影响劳动生产率水平的一切因素。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可能正确地确定最合理的方案。 运输条件在很多工业部门布局中起着较大作用。首先是需用运输工具较多,货运量较大的采矿工业,其次是加工工业中利用大量笨重低值原料的工业部门。 采矿工业只能在埋藏有矿产资源的地区建设,然而这不能说自然资源本身决定了采矿工业布局。因为采矿工业布局首先取决于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需要,同时矿藏的储量、质量以及开采技术可能性也是一个前提条件,但是同一性质和类型的矿藏的开发次序及其生产规模,在大多数情况下与矿藏的地理位置,特别由运输条件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如果其他条件相同,则运输条件较好的矿产资源就会得到优先开采,甚至有些矿藏质量稍差,但由于交通方便也可能获得很好的开发;相反,有些地区缺乏适当运输条件,虽矿产资源比较丰富,质量较好,一时仍不能得到全面开发。例如我国西南、西北地区许多矿产资源受交通闭塞和运输条件落后的影响,现时还不能得到大量开发,诸如此类的实际例证,也是到处可见的。 交通运输对加工工业再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但联系生产与消费,使产出的产品实现它的使用价值,而且不断供给工业企业以所需的生产资料,保证其生产继续进行。由于工业部门构成复杂,交通运输对加工工业布局的影响是有很大差异的。在生产中需要大量、笨重低值原料的加工工业,例如冶金工业、建筑材料工业、纯碱工业、磷肥工业、用硫铁矿制酸工业、造纸工业……等工业部门的运输费用平均占成本的 15—40左右,这是一个很高的比重,但就个别企业来说它的比重可能还要高出许多,因此,在研究这些工业部门布局问题时,必须对交通运输因素予以足够的重视。3.2 工业布局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2.1 工业布局对经济的影响 工业布局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兴衰。广东经济的发展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改革开放后,国家对不同地区的区域政策不断地作了许多调整。所以,在当前社会中,区域政策成为企业对区位的布局与选择时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后,广东拥有特殊的优惠政策。主要表现在:1、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在一般地区,所得税率为 30%,而经济特区为 15%(后来这些优惠政策扩大到了 。珠江三角洲) 而且对于经营期 10 年以上的三资企业,从开始获利年度起两年免税,三年减半征收。这一本来就有利的优惠政策在具体执行中就更加对投资者有利,实际上有很多企业根本就没有税收负担。其操作十分简单:——假报企业亏损;公司重新注册、更名;内地企业注册为三资企业。2、进口关税优惠政策。政策规定三资企业应该“两头”在外,因此,对进口的原材料、企业所需的设备免除了关税。但是实际上,大部分广东产品是销往内地,结果在同等的生产条件下,广东企业比内地企业多赚了这个本应该属于国家的关税。从而导致许多企业都聚集在了广东等沿海地区,广东就成为了当时工业的主要布局地。广东凭借着其区位优势,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沿海地区在政策的倾斜之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建立了自身独立发展的基础,如果政策继续向沿海倾斜,甚至全国政策一致的结果都将使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从而加剧各种矛盾。所以现阶段为了缩小我国三大地带的经济差距,国家已经给中西部地区提供了许多的优惠政策,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将区位选择在中西部地区。3.2.2 工业布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现代工业生产是一个庞大的能量和物质转换过程,在这个转换过程中,既有按人类意图制造出有价值的物质,同时也产生负价值的非意图的废弃物(废水、废气、废渣等)。也就是说,人类从自然环境中取得各种物质资源,又把转换中的废弃物排之于环境。随生产量的增长,取之越多,制成品越复杂,排出的废弃物也必然相应增加,其结构与成分也更加复杂和难于处理。在现代工业技术还不能完全处理废弃于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所造成污染的情况下,保护环境问题就成为制约工业布局的一个客观因素。 实践证明,合理地布置工业企业是可以防止污染的。如一个工厂虽然不断地 ,但由于所选择的厂址有利于“三废”的扩散和净化,排放未加处理的“三废”在其生产过程中并未对环境产生污染问题。相反,工业布置得不合理,不仅会污染所在地区的大气和水源,破坏自然环境,而且也会直接影响职工身体健康和工业生产本身的正常运行,严重者还可能引起破坏生产力的后果。4.总结 环境因素是衡量工业布局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合理的布局会加剧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最终丧失工业生产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工业污染源的形成及其对资源、生态的破坏与工业布局的不合理有密切关系。我们在对污染物缺乏治理,对突发的环境污染事故缺乏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合理布局是减少损失、减轻危害的一条有效途径。 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地球,其环境容量虽然巨大,但毕竟是有限的;不同的自然环境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工厂选址时,应充分考虑工厂所排放的污染物类型,根据区域的环境和特征(地质、地貌、气象、水文、土壤、植被等)、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等特点,选择适宜的厂址及排污口位置,使污染物能较好地被环境净化或避开对人类的直接危害。如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布置在居民区的下风地带;有水污染的工厂应布置在河流的下游;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不宜布置在山谷或盆地中;有污染的工厂还应与城镇和其他居民区、风景区保持必要的距离,并用绿化带相分隔等。

⑶ 怎样理解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影响民族文化。

从人类总体历史发展来看,地理环境对于文明的形成及文化的传承都有关键性的作用。如黄河流域孕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尼罗河流域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2、地理环境影响区域气候,恶劣的地理环境阻碍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影响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由于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控制,因此,气候极其干燥。撒哈拉沙漠区域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浅或全无,物理风化强烈,风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砾漠,植被稀疏,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3、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地理环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又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例如长江、黄河为中国人的生存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河流资源和交通资源,促进了中国水运、贸易的发展。

4、地理环境对国家政权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自古以来,地形平缓,依山傍水,周围地势险要是选择政权所在地的重要条件之一。地理条件在中国古代是中国统一集权封建国家形成的一个有利条件,著名古都洛阳、长安均是地势条件优良的城市,历代以来多次被定为都城。

5、地理环境可以提升经济效益。

优越的地理环境可使一个国家或民族获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加快社会发展速度;恶劣的地理环境可使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劳动生产率较低,从而延缓社会发展速度。

⑷ 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 从地理位置、政治环境、经济基础、圈地运动、劳动力素质和自然资源方面说

首先,英国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17~18世纪,英国工场手工业不仅在传统的毛织业,也在冶金、金属加工、制盐、酿酒、丝织、棉织等工业中进一步发展,拥有欧洲第一流的手工工场。它们规模大而集中,如:1736年,一家大呢绒工场拥有600台织机。生产技术有很大提高,如:18世纪中叶,金属加工已有500种以上不同形状的锤。分工十分精细,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1776年,亚当·斯密(英国著名经济学家,1723—1790)在《国富论》中写道:“分工的结果,已经使针的制造,成为一种特殊的职业。……计抽铁线者一人,直者一人,截者一人,磋锋者一人,钻鼻者又一人。但要钻鼻,已须有二三种不同的工作。搓之使利,擦之使白,乃至以针刺于纸上,纳入匣中,皆须一人分任。综合全部作业,可依此分为18种业务。有些工场,这18种业务,是分别由18个特殊的职工担任。固然,亦有时一人兼任二三门。我看见一个小工场,只雇用10个工人,各种业务,遂由彼等兼任。像这样一个小工场的必要机械设备,虽不甚完全,但他们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针12磅。以每磅中等针4 000枚计,这10个工人,每日就可成针4.8万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4 800枚。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漫说一日制造20针,就连一针,也不易制成。”在这种手工工场内,生产过程被分解成一系列简单的操作,生产工具也日益专门化,为把手工生产转变成为机器生产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培养出一支熟悉生产过程,了解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发明和使用机器能力的熟练工匠队伍,成为工业革命的技术骨干。

其次,英国通过殖民掠夺和贩卖黑奴,赚取大量钱财。通过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英国到底得到了多少财富,无从精确计算,但是,据英国剑桥1962年出版的《英国经济的发展,1688~1959年》一书称,早在1688年,英国的国民收入就已经有10%来自海外。18世纪中期,英国在七年战争中,打败了法国,法国被迫将加拿大、俄亥俄河流域密西西比河以西的路易斯安那、非洲塞内加尔的法国商站及除5个商站以外的印度法属殖民地割让给英国,英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在殖民地大肆掠夺,据统计,英国在北美建立的哈得孙公司,1670~1720年间的财产额增加了8倍。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757~1815年间,从印度掠夺了高达10亿英镑的财富,印度因而被称为是“英国王冠上最明亮的宝石”。其间,1770年,英国人在孟加拉地区,竟用囤积全部大米的办法榨取更大的利润,因而导致约一千万人饿病而死。1741年,英国人克莱武赴东印度公司任职员时,年工资只有5英镑,但全年的开支却要40英镑;他在印度想方设法进行搜括,1760年回国时,已经成为一名大富翁,携带25万英镑的巨款。回国后,他以贿赂手段进入议会,甚至还取得了爵位,以后,他被英国政府委任为孟加拉总督、驻印度英军总司令。为了鼓励英国人去殖民地掠夺更多的财富,英国议会下院还通过决议:“罗伯特·克莱武勋爵为我国立下了丰功伟绩”。

英国人还积极参与奴隶贸易,早先,英国只是向北美等地贩运黑奴,1713年,英国取得了向西属拉丁美洲贩卖黑奴的权利,一跃成为最大的奴隶贸易国,据1981年出版的《英格兰史》(J.Ridley著)统计,英国从开始贩运奴隶到18世纪的大约两个半世纪的时间内,共向美洲贩卖了五百多万名黑奴。通过奴隶贸易,英国大发其财。仅利物浦在1783~1793的11年间,就向西印度群岛出售了三十多万名奴隶,平均每年获利111.8万英镑。许多奴隶贩子把赚来的钱用于国内投资,如英国著名的冶铁业大老板安东尼·培根,就曾在1768~1776年间,靠贩奴赚了7.6万英镑;他用这笔钱投资冶铁业,成为冶铁业巨头。同时,由于奴隶贩子主要是把本国的工业品,如纺织品、玻璃制品、烟、酒、刀剑、枪枝和其他金属制品运到非洲出售,扩大了国际市场;然后把黑奴运到美洲出售,运回本国和欧洲需要的棉花、靛青和木材等工业原料,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英国国内工业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奴隶贸易在英国等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所起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

第三,圈地运动也对英国工业革命起了推动作用。15世纪末以来,英国贵族地主用暴力手段把农民从小块租地上赶走,还霸占原来公用的草地、山林,赶走农民,用篱笆圈起大片土地,作为牧场,用来养羊,这就是著名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虽然对农民很无情,但它在客观上却有利于英国社会的进步。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村资本主义的兴起。首先,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英国王室、教会和封建贵族的大量土地被拍卖,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落入富有的资产阶级手中。此后,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通过议会颁布了一系列圈地法令,据不完全统计,通过这些圈地法令,英国有六百多万英亩的土地被圈占。地主夺得土地以后,或是把土地租给资本主义农场主经营,或是自己进行资本主义经营。所谓资本主义经营,也就是农场或牧场生产的产品基本上是为了在市场上销售,即商业性农业或商业性牧业。于是,经营农场或牧场的人也就成为农牧业资本家。他们雇用工人,利用大农场的资金、场地等方面的优势,改进耕作制度,用四圃轮作制代替休耕制,对土地实行深耕细作,增施有机肥料,提高产量;同时,牛羊由放牧改为圈栏饲养,改进牲畜品种。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和出口提供了日益增多的原料和粮食。如一位名叫威斯康特的英国人在自己的农场上采用轮耕法,把每英亩小麦产量从10蒲式耳(1英式蒲式耳等于36.37升)提高到24蒲式耳。又如罗伯特·贝克威尔采用科学饲养方法,1710~1795年间,使初生牛犊的体重平均从50磅增加到148磅,菜牛从370磅提高到800磅。据统计,1700~1750年,英国小麦和面粉的出口增加了近一倍。

(2)迫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离乡背井,到处颠沛流离,很多人流入城市,成为自由劳动者,这就为资本家提供了大量廉价的雇佣劳动力。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使小农转化为雇佣工人,使他们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转化为资本的物质要素的那些事件,同时,也为资本建立了自己的国内市场。”(《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16页)在传统的农业经济中,农民家庭自己进行手工业生产,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生活资料,现在农业由农业资本家雇用农业工人生产,破产农民流入城市,成为雇佣工人,农村就变成了原料产地和工业品的销售市场。

同时,英国良好的自然条件也起了重要作用。英国是位于太平洋航线上的岛国,拥有很多优良港口,去欧洲大陆和非洲、美洲等地都很方便,便于扩大海外贸易,为国内生产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同时,英国国内的资源也很丰富。英国拥有煤、铁、锡、铜、石料和盐等宝贵资源,煤田分布很广、质量好,约克—诺丁汉至今还是世界十大煤炭基地之一。铁矿储量高,且多靠近煤田。(现在锡、铁矿已枯竭或无经济价值。)英国四周大洋环绕,拥有适于航行的河流:克莱德河、泰晤士河、塞文河、特兰特河、乌斯河、亨伯河,有不少良港:伦敦、布里斯托尔、利物浦、泰恩河畔的纽卡斯尔。水路运输便利,价格也便宜,使国内外市场联系密切。英国凭借海上霸权,从海外殖民地掠取廉价原料。

⑸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人类对资源的开放是粗放的,不合理的,所以会对区域环境产生坏的影响

⑹ 区域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

区域内,地形、土壤、水源等,影响农业的发展。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与人们生活水平成正比。

考点三 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结合实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P16-22)
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学习要求:1、运用案例,说明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影响
2、通过案例分析,理解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一、基础知识
1.衡量指标: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种产业的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等
2.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①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少
②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多数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
③区域内经济差异小,交通通达度低,对外开放程度低,对外贸易规模小
3.工业化阶段:
①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速民展,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
②相继出现较多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交通逐步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4.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①第三产业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占相当大的比重,成为区域发展的主要力量,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②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到比较高的水平,区域内的差异逐步缩小,区域对外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加强
二.案例分析
1.案例一 美国的匹兹堡
(1)初期阶段:
特点
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单一
人地关系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制约较少,人类对环境影响比较微弱,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钢都”匹兹堡兴起的条件(或区位因素)
开发煤炭资源

运入铁矿石

(2)成长阶段:
特点
资源开发规模扩大,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
人地关系
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主要问题
资源面临枯竭,发展空间受到制约,环境污染严重,环境受到明显破坏

※ 方法技巧
生产规
模扩大
企业和城
镇增多
自然资源被大量开采
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排放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大量排放
资源面临枯竭
地价上涨
环境污染加重



→ -→



(3)转型阶段:
特点
区域原有优势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矛盾加剧
主要问题
出现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发展要求
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钢铁工业衰退的原因
原因
具体表现
生产结构单一
工业生产集中在钢铁、机械等少数重工业部门,缺少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匹滋堡的优势资源是煤炭,但随着石油、天然气广泛应用,煤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新技术炼钢耗煤辆也在下降
世界性的钢铁过剩
产钢和出口钢的国家增多,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及钢铁产品的替代产品广泛应用
新技术革命冲击
新技术革命产生了一批新兴工业部门,但由于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原因,新兴企业不愿来此落户

※方法技巧
资源开发规模小,产业结构简单
资源开发规模扩大,产业结构渐趋复杂
区域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调整产业结构,治理环境污染
初期阶段
成长阶段
转型阶段
再生阶段

※活动参与:
美国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大量人口从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又称“冰雪地带”“锈蚀带”)向西部、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
原因:美国东北部的五大湖区周围资源枯竭,地价上涨,环境污染加重,许多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而西部、南部阳光充足,环境优美,又发现了新的资源,新兴产业和旅游业迅速发展。
(4)再生阶段:
特点
“对症下药”,采取措施,使区域产生新的增长活力,促使区域经济复苏

区域发展
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产业结构,如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部门,减少无增长潜力的产业部门,大力发展增长潜力大、效益好的新的工业部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措施
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
人地关系
逐渐由紧张走向协调

※ 方法技巧

2.案例二 大庆的发展(P20)
(1)初期阶段:
大庆地区荒地较多,人烟稀少,发现了油田,并开始开发,该阶段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2)成长阶段:
大庆市区面积增大,人口增多,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油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3)转型阶段:
大庆油田资源面临枯竭,经济体制以国有计划经济为主,经济结构单一,使大庆市的发展面临困境;

(4)再生阶段:
大庆市实行二次创业,发展后续产业,经济得到好转,力争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逐步走向协调。

※ 建议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工业企业,引进高科技人才和设备,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加强污染治理力度,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城市的美化与绿化。这是一个资源型城市再生的必由之路。
※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同大庆一样,随着资源开采量的不断增加,最终都要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为了避免矿竭城衰的命运,必须“未雨绸缪”,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项目
内容
区位优势
煤、铁、石油和森林等自然资源丰富,海陆交通便利,工业基础雄厚,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历史地位
曾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新中国工业的摇篮
面临问题
经济体制落后,生产结构单一,矿产资源枯竭,生产设备老化,技术落后,就业矛盾突出,环境严重污染
振兴措施
改变原有计划体制,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引进技术和人才,美化环境,扩大对外开放

3.案例三 长江中下游平原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
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
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开发时期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原因分析
早期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中后期
①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②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

⑵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总体地位
发展区位条件分析
农业社会
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①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②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
工业社会
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
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

(1)开发早期:水系稠密成为交通阻隔,土壤黏重使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成长阶段: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增强,稠密的水系成为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通过技术改良土壤发展水稻生产,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地、桑蚕、棉花生产基地;
(3)后期阶段:工商业的发展,农业生产的规模小,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下降。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对策:
①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产值的农产品;
②发展科技,提高单产等。
体验收获:
1.“钢都”匹兹堡兴起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双项) ( AB )
A.丰富的煤炭资源 B.便利的水陆交通运输
C.丰富的水能资源 D.优美的环境条件
2.有关区域发展的初级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D )
A.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多 B.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C.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复杂 D.区域内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3.将德国鲁尔区和美国五大湖区工业发展相关内容填入下图相应的方框中(填代号)
A.资源型 B.煤铁资源丰富 C.水陆运输便利 D.科技力量雄厚
E.煤炭丰富,铁矿石短缺 F.水资源丰富

4.关于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
A. 产业结构日趋复杂,产业由扩散走向集聚
B. 区域内人地关系仍然基本协调
C.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有些区域形成城市群或工业带
D.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
5.下列工业区中,工业的发展建立在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上的是 (D )
A.德国的慕尼黑 B.日本的太平洋工业地带
C.“硅谷”高技术工业区 D.美国东北部地区
6.有关区域发展的转型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区域原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区域经济呈现萎缩、衰败状态
B.区域发展面临失业率高、人口增多等严重问题
C.经济增长加快,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
D.人地关系以趋缓和
7.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美国人口大量从“冷冻地带”向“阳光地带”迁移的原因是 (A )
①“冷冻地带”的工业衰退,失业率升高 ②“阳光地带”建立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 ③“阳光地带”发展了旅游业 ④“阳光地带”阳光充足
⑤“阳光地带”离海洋近,水资源丰富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8.有关区域发展的再生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项) (CD )A.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解决大量工人失业问题
B.集中力量发展原有的传统工业,突出主导产业的龙头地位
C.调整产业结构,促使区域经济复苏
D.人地关系逐步由紧张走向协调
9.为促进区域经济复苏,匹兹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 (A )
A.从重工业向高科技产业方向发展
B.由钢铁工业向汽车工业方向发展
C.由资源密集型工业向劳动密集型工业方向发展
D.进一步突出钢铁工业的主导地位
10.读五大湖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有“汽车城”之称的是底特律,享有“钢都”之称的是匹兹堡。
(2)图中各城市共有的工业部门是钢铁工业,改种工业布局的方式属资源型,发展改种工业的有利条件是:资源条件是煤铁资源丰富,交通条件是五大湖和运河廉价的水运,农业条件是农业基础好,历史条件是开发历史悠久(殖民者最早的落脚点)。

国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及人口情况

刚果共和国位于非洲中西部,赤道横贯中部,东、南两面邻刚果(金)、安哥拉,北版接中非、权喀麦隆,西连加蓬,西南临大西洋,海岸线长150多公里。
自然地理:
东北部为海拔300米的平原,是刚果盆地的一部分;南部和西北部是高原,高度在500-1000米之间;西南部是沿海低地;高原同沿海低地之间为马永贝山地。刚果河(扎伊尔河)及其支流乌班吉河的部分地段是同刚果金的界河。境内刚果河支流有桑加河、利夸拉河等,库依路河单独入海。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中部、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气温高,湿度大。

⑻ 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有区别吗如果有,有什么区别

有区别
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大气、水、植物版、动物、土壤、岩权石矿物、太阳辐射等。这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通常把这些因素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而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自然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球表层,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总和。
人文环境:是指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和活动。 属于人的因素

⑼ 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的区别!

自然资源是指抄自然界天然存在、未经人类加工的资源,如土地、水、生物、能量和矿物等。
自然资源具有两重性,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是环境要素。

环境资源又称地理环境资源。围绕人类的空气、陆地、水、能量和生命系统等资源的总和。与自然资源比较,其特点相同,但范围较宽,可分为十大类:矿产、土地、草原、森林、生物、野生动植物、水、海洋、气候、风景。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