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建模与分析PDF
『壹』 地理信息系统的建模过程
很多相关教程,你可以下载看看
『贰』 电缆地理信息系统建模
070503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01遥感信息分析与应用模型
02GIS理论与应用开发
03偏振光遥感
04地理系统建模与应用
考试科目: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360高等数学 ④860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地图学②自然地理学
复试科目:地理信息科学
参考书目:
初试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
陈述彭等
科学出版社
2005年
初试
《遥感概论》
彭望琭、白振平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初试
《新编地图学》
蔡孟裔、田德森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加试
《地图学原理》
马耀峰等
科学出版社
2004年
加试
《自然地理学》
潘树荣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年
复试
《地球信息科学》
陈述彭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
初试
《高等数学》(上、下册)第五版
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初试
《线性代数》第四版
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初试
《概率统计简明教程》
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叁』 请问谁有杨昕 汤国安《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电子版的,谢谢
[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实习教材].汤国安.扫描版.pdf
『肆』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分析功能与应用模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分析功能来是基于现有数据按照自一定规律或者参数进行计算得出结果
这些规律和参数就可以构成一个应用模型 比如降雨量计算模型或者风力强度计算模型等
但应用模型很多是专业领域的模型 其表现可以是参数表格 也可以是图表或者计算公式 不利于地理信息这种要与地理坐标相联系并且需要特殊的可视化效果的信息分析与表达
因此要构建适合于地理信息分析和表达的应用模型就要把如气象、农业等行业应用模型转变或者结合地理信息 做成与空间信息相连接的模型用于应用分析
举个例子:
用宗地图和房地产统计数据作分析可以得到各地块的房地产总价均价等,但房价与地块之间的关系要做成一个应用模型,其中就涉及地理位置、房产市场行情、人口数量与构成、收入统计等这类因素,会有各类计算公式,就很复杂了。
『伍』 地理信息系统的建模系统
将湿地地图与在机场、电视台和学校等不同地方记录的降雨量关联起来是很困难版的。然而,GIS能够描述 地表、权地下和大气的二维三维特征。
例如,GIS能够将反映降雨量的雨量线迅速制图。
这样的图称为雨量线图。通过有限数量的点的量测可以估计出整个地表的特征,这样的方法已经很成熟。 一张二维雨量线图可以和GIS中相同区域的其它图层进行叠加分析。 如果所有在湿地附近的工厂同时向河中排放化学物质,那么排入湿地的污染物的数量要多久就能达到破坏环境的数量?GIS能模拟出污染物沿线性网络(河流)的扩散的路径。诸如坡度、速度限值、管道直径之类的数值可以纳入这个模型使得模拟得更精确。网络建模通常用于交通规划、水文建模和地下管网建模。
『陆』 高分寻找 《通信天线建模与MATLAB仿真分析》电子书 DOC 或 PDF
http://soft.gougou.com/search?search=%e9%80%9a%e4%bf%a1%e5%a4%a9%e7%ba%bf%e5%bb%ba%e6%a8%a1%e4%b8%8e%4d%41%54%4c%41%42%e4%bb%bf%e7%9c%9f%e5%88%86%e6%9e%90&restype=2&id=10000000
只有光盘了。。。。
希望能专帮到你属
『柒』 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的图书目录
导论
1.1地理信息系统
1.1.1基本概念
1.1.2 GIS系统构成
1.1.3 GIS功能与应用
1.1.4 GIS技术与发展
1.2 GIS空间分析
1.2.1空间分析
1.2.2基于GIS的空间分析
1.2.3常用GIS平台空间分析功能比较
1.3 ArcGIS 9概述
1.3.1 ArcGIS 9体系结构
L 3.2 ArcGIS 9软件特色
1.3.3 ArcGIS 9空间分析 ArcGIS应用基础
2.1 ArcMap基础
2.1.1 ArcMap的窗口组成
2.1.2新地图文档创建
2.1.3数据层的加载
2.1.4数据层的基本操作
2.1.5数据层的保存
2.2 ArcCatalog应用基础
2.2.1 ArcCatalog基础操作
2.2.2 目录内容浏览
2.2.3数据搜索
2.2.4地图与图层操作
2.2.5地理数据输出
2.3 Geoprocessing空间处理框架
2.3.1空间处理框架的基本介绍
2.3.2ArcToolbox应用基础
2.3.3 ArcToolBox内容简介 空间数据的采集与组织
3.1 Shapefile文件创建
3.1.1创建Shapefile和dBASE表
3.1.2添加和删除属性项
3.2 Coverage文件创建
3.2.1创建新的Coverage和INFO表
3.2.2建立拓扑
3.2.3定义Coverage的坐标系统
3.2.4 Coverage维护操作
3.3 Geodatabase数据库创建
3.3.1 Geodatabase概述
3.3.2 Geodatabase建立的一般过程
3.3.3创建一个新的Geodatabase
3.3.4建立数据库中的基本组成项
3.3.5向Geodatabase加载数据
3.3.6进一步定义数据库
3.4数据编辑
3.4.1图形编辑
3.4.2属性编辑
3.5实例与练习
3.5.1某地区地块的拓扑关系建立
3.5.2某市区几何网络的建立 空间数据的转换与处理
4.1投影变换
4.1.1定义投影
4.1.2投影变换
4.1.3数据变换
4.2数据格式转换
4.2.1数据结构转换
4.2.2数据格式转换
4.3数据处理
4.3.1数据裁切
4.3.2数据拼接
4.3.3数据提取
4.4练习:数据更新变换 空间数据的可视化表达
5.1数据符号化
5.1.1矢量数据符号化
5.1.2栅格数据符号化
5.2专题地图编制
5.2.1版面设计
5.2.2制图数据操作
5.2.3地图标注
5.2.4地图整饰
5.2.5地图输出
5.3实例与练习——制作上海市行政区划图 GIS空间分析导论
6.1空间分析的数据模型
6.2 GIS空间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6.2.1栅格数据分析的模式
6.2.2矢量数据分析方法
6.2.3空间统计分析与内插
6.2.4三维空间分析
6.3 ArcGIS 9空间分析模块和功能 矢量数据的空间分析
7.1缓冲区分析
7.1.1基本概念
7.1.2缓冲区的建立
7.2叠置分析
7.2.1图层擦除(Erase)
7.2.2识别叠加(Identity)
7.2.3交集操作(Intersect)
7.2.4对称区别(symrnetrical Difference)
7.2.5图层合并(Union)
7.2.6修正更新(Update)
7.3网络分析
7.3.1网络的组成和建立
7.3.2网络分析的预处理
7.3.3网络分析的基本功能和操作
7.4实例与练习
7.4.1市区择房分析
7.4.2最短路径问题分析与应用 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
8.1设置分析环境
8.1.1加载分析模块
8.1.2设置工作路径
8.1.3设置单元大小
8.1.4设置分析区域
8.1.5选择坐标系统
8.1.6管理过程文件
8.2距离制图
8.2.1距离制图基础
8.2.2直线距离
8.2.3区域分配
8.2.4成本距离加权
8.2.5最短路径
8.3密度制图
8.4表面分析
8.4.1栅格插值
8.4.2等值线绘制
8.4.3地形因子提取
8.4.4山体阴影
8.5统计分析
8.5.1单元统计
8.5.2邻域统计
8.5.3分类区统计
8.6重分类
8.6.1新值替代
8.6.2旧值合并
8.6.3重新分类
8.6.4空值设置
8.7栅格计算
8.7.1数学运算
8.7.2函数运算
8.7.3栅格计算器
8.8实例与练习
8.8.1学校选址
8.8.2寻找最佳路径
8.8.3熊猫分布密度制图
8.8.4 GDP区域分布图的生成与对比
8.8.5山顶点的提取 三维分析
9.1创建表面
9.1.1栅格表面的创建
9.1.2 TIN表面的创建
9.2表面分析
9.2.1计算表面积与体积
9.2.2坡度与坡向的计算
9.2.3可视性分析
9.2.4提取断面
9.2.5表面阴影
9.2.6表面长度的计算
9.3 ArcScene三维可视化
9.3.1要素的立体显示
9.3.2设置场景属性
9.3.3飞行动画
9.4数据转换
9.4.1二维要素三维化
9.4.2表面数据的矢量转换
9.5实例与练习
9.5.1地形指标提取
9.5.2地形特征信息提取
9.5.3表面创建及景观图制作
9.5.4污染物在蓄水层中的可视化
9.5.5模拟场景飞行 地统计分析
10.1地统计基础
10.1.1基本原理
10.1.2克里格插值
10.1.3 ArcGIs地统计分析
10.2探索性数据分析
10.2.1数据分析工具
10.2.2检验数据分布
10.2.3寻找数据离群值
10.2.4全局趋势分析
10.2.5空间自相关及方向变异
10.2.6多数据集协变分析
10.3空间确定性插值
10.3.1反距离加权插值
10.3.2全局多项式插值
10.3.3局部多项式插值
10.3.4径向基函数插值
10.4地统计插值
10.4.1克里格插值基础
10.4.2普通克里格插值
10.4.3简单克里格插值
10.4.4泛克里格插值
10.4.5指示克里格插值
10.4.6概率克里格插值
10.4.7析取克里格插值
10.4.8协同克里格插值
10.5练习:克里格方法内插生成高程曲面 水文分析
11.1无洼地DEM生成
11.1.1水流方向提取
11.1.2洼地计算
11.1.3洼地填充
11.2汇流累积量
11.3水流长度
11.4河网的提取
11.4.1河网的生成
11.4.2 Stream Link的生成
11.4.3河网分级
11.5流域的分割
11.5.1流域盆地的确定
11.5.2汇水区出水口的确定
11.5.3集水流域的生成
11.6实例与练习
11.6.1山脊、山谷线的提取
11.6.2地形鞍部的提取
11.6.3沟谷网络的提取及沟壑密度的计算 空间分析建模
12.1空间分析模型与建模
12.1.1空间分析模型及其分类
12.1.2空间分析建模
12.2图解建模
12.2.1基本概念及类型
12.2.2图解模型的形成过程
12.2.3实例分析
12.3脚本文件
12.3.1简介
12.3.2脚本编写基础
12.3.3创建脚本文件
12.4实例与练习
12.4.1明暗等高线制作
12.4.2提取坡向变率(SClA)
参考文献
『捌』 FCJ 模型与GIS 的结合
7. 3. 1 FCJ 模型的构建
模糊数学是 1965 年由美国自动控制专家 L. A. Zadeh 教授首先提出来的,其根本出发点在于引入了模糊集合的概念 ( 杨和雄,1993) ,即将普通的二值集合 { 0,1} 变为区间上连续分布的模糊集合 [0,1]。这样模糊集合的特征函数,即隶属函数,其函数值———隶属度就可以在 [0,1] 区间连续取值,排除非此即彼的互斥性结论带来的不合乎客观实际的判定结果,代之以用某一性质或指标隶属于各渐进性状况的程度作为判定结果,即消除了截然划分地质动力强度分区所带来的不合理性,使动力因子分级呈现渐变特点。
根据模糊数学的基本理论,以斜坡灾害危险性评价为最终目标的地质动力区划 FCJ( 模糊综合评判) 模型的构建如下:
给定两个有限论域: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斜坡稳定性
式中,U 代表所有的动力评判因子所组成的集合; V 代表所有的动力强度等级所组成的集合。评判因子论域和动力区划等级论域之间的模糊关系用矩阵 R 来表示: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斜坡稳定性
式中,rij=μ(ui,vj)(0≤rij≤1),表示就动力因子ui而言被评为vj的隶属度(隶属度是反映评价指标隶属于各种动力强度状态的程度,一般采用隶属函数来确定,隶属函数是用来定量描述评价因子对动力强度级别隶属程度大小的函数形式);矩阵R中第i行Ri=(ri1,ri2,…,rin)为第i个评判因子ui的单因子评判,它是集合V上的模糊子集。
实际上,不同动力因子在斜坡灾害孕育和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是有大小之分的,即必须考虑因子的权重问题。
假定α1,α2,…,αm分别是动力评价因子u1,u2,…,um的权重,因此,对于评判因子的权重分配为:A=(α1,α2,…,αm)(0≤αi≤1且 ai=1,i=1,2,…,m),则A为反映了动力因子权重的模糊集(即权向量)。
由权向量与模糊矩阵进行“合成”可得到综合隶属度B,即通过模糊运算B=A·R,求出模糊子集B=(b1,b2,…,bn)(0≤bi≤1),其中bi= airij(M(·,+))。·为模糊变换算子,为突出主因子可采取广义算子。即两数相乘,取其中小者为积,两数相加时,取其中大者为和。
B基于U诸因子的综合评价结果是一组等级隶属度值,按模糊数学最大隶属度原则,取隶属度最大者所对应的等级作为评价单元动力强度区划等级。即:若bj=max(b1,b2,…,bn)(j=1,2,…,n),则评判结果就是与第j项对应的评判等级。
7.3.2 GIS简介
GIS即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发展于70年代(以加拿大为代表),繁荣于80~90年代,目前仍处于繁荣期。GIS是一种决策支持系统,一方面它是描述、存储、分析和输出空间信息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与地图学、计算机技术、测绘与遥感、地球科学等紧密相关;另一方面,它又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Geospatial Database)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区域规划和区域决策服务的计算机系统(朱光,1996)。
GIS的数据库功能包含了空间数据、拓扑关系及属性数据在内的地理数据库,其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按空间数据处理方式的不同,主要有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两种格式,一般的GIS软件都支持这两种模型,并可相互转化。GIS技术的一个基本要点在于它可以在二维或三维空间内将不同的地理对象进行拓扑连接,使得在GIS数据库中可以分析的不仅是对象本身的地理位置和数据属性,而且是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和连通性。同时,为了特定的空间分析目的,还可以通过缓冲区分析(Buffer)、叠加分析或与外部分析模型进行空间分析与计算,生成新的数据库和图形(张超,2000)。
地质动力因子具有空间上的复杂变异性和时间上的动态变化性,研究中涉及海量的数据或信息,因而基础资料的有效处理就成为困扰地质动力区划的一道难题。GIS强大的数据管理和空间数据分析能力能够为地质动力区划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并进一步实现斜坡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全面计算机化。地质动力区划及灾害危险性制图原理如图7.3.1。
图7.3.1 GIS应用于地质动力区划及灾害危险性评价示意图
7.3.3 FCJ模型与GIS的结合
单纯依靠GIS技术建立一个地区的地质资料库,不能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评价,只能称作是空间数据库,并不能达到地质动力区划及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目的。而孤立的FCJ方法由于数据获取的困难和偏差,在实际应用中也会大受局限。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快速有效地得出实用的评价预测结果,便成为我们应该研究的核心问题。大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利用GIS采集数据及进行基础数据处理
GIS具有强大的数据库和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利用它来采集评价所需的数据并进行管理。图形、矢量数据的数字化过程是先把各种图件经扫描仪扫描后,利用MapGIS软件将扫描后的栅格图通过矢量化转换为矢量图,然后通过编辑、修改、坐标投影变换、赋值等建立图形矢量数据库。GIS对数据的预处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定性数据按照一定的原则定量化;二是利用GIS的自动剖分功能形成用于评价的图元区域(阮沈勇等,2001)。
(2)应用FCJ模型扩充GIS的分析评价功能
由于GIS具有可二次开发开发性,可以结合所需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应用FCJ模型扩充GIS的分析评价功能,以实现传统分析方法与GIS的整合。把GIS已经剖分的图元区域的各种信息写入中间数据库,供FCJ模型直接调用,充分利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的优势,真正实现GIS数据与FCJ分析模型的无缝连接。
(3)评价结果的可视化输出
GIS具有强大的可视化图形显示和输出功能,可以编写一个接口,将FCJ模型所得结果写入相应图元的属性数据库,然后利用GIS强大的成图功能,将分析结果直接成图,在GIS编辑模块中调配好颜色,加上图例和标注,形成最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