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脚楼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A. “叶子房” “高脚楼”
“叶子房” 赤道两侧的热带地区,终年高温多雨,炎热、潮湿是当地气候的主要特回点,房屋就要答尽量通风和降温。例如,太平洋上的岛国西萨摩亚,农村住房是用一根根树干围起来,成圆形或椭圆形,顶上覆盖着椰子叶,房子没有墙,四面通风。
每一种建筑存在的理由,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看到高脚楼,就会联想到当地的雨水充沛,气候潮湿。
高脚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关,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也是这种建筑,(物质生活)
①种植水稻,需要足够的水分。为了灌溉和排涝,需要修建水渠,形成了密集的水网。因此,地面比较潮湿,不宜居住。②就地取材,当地木、竹较多。③这种民居有很多好处:避免潮湿,避免虫蛇,简单易建等。
B. 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分析我过民居与气候的关系
气候的影响
气温 越冷的地方 墙壁厚度越大
降雨 雨量大的地方 屋顶坡度较大(排水)
湿度 这个比较回少 多在热带的答地方 湿度高 有时候会建高脚屋1.
(
)
是我国西北
居民传统居住形式。
依山而建,
。
2.
(
)
是我国牧民居住的一种3房子,建造和搬迁方便,适于
生产和
。
3.
(
)
是生活在我国福建西
的
建筑,防野兽、防盗,
。
4.高脚楼(
)
在气温高、雨水多的地区,常能见到这种通风良好、又避免潮湿的民居。
很大的屋顶利于排水。
C. 中国民居建筑的地域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所有的建筑都是跟,当地的气候和土质,习惯而建造的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 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 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http://cache..com/c?word=%D2%A4%B6%B4&url=http%3A//ke%2E%2Ecom/view/77383%2Ehtm&p=87759a46d2d01bfc57eecd121754&user=
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栏式建筑,它的房顶呈“人”字型,西双版纳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一般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这一层是整个竹楼的中心,室内的布局很简单,一般分为堂屋和卧室两部分,堂屋设在木梯进门的地方,比较开阔,在正中央铺着大的竹席,是招待来客、商谈事宜的地方,在堂屋的外部设有阳台和走廊,在阳台的走廊上放着傣家人最喜爱的打水工具竹筒、水罐等,这里也是傣家妇女做针线活的地方。堂屋内一般设有火塘,在火塘上架一个三角支架,用来放置锅、壶等炊具,是烧饭做菜的地方。从堂屋向里走便是用竹围子或木板隔出来的卧室,卧室地上也铺上竹席,这就是一家大小休息的地方了。整个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也少遮挡物,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版纳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http://cache..com/c?word=%D6%F1%C2%A5&url=http%3A//ke%2E%2Ecom/view/586052%2Ehtm&p=987fdd16d9c011a05be9df2c555d&user=
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簪、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http://cache..com/c?word=%CB%C4%BA%CF%D4%BA&url=http%3A//ke%2E%2Ecom/view/13973%2Ehtm&p=c07fe71386cc42ab02be9b7d475f&user=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唐词,总是把人们的思绪牵到风景如画的江南。长江以南的江浙两省,自古就有人间天堂之美誉。这里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小桥流水、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如诗如画;古典园林、曲径回廊、魅力无穷;吴侬细语、江南丝竹、别有韵味。
D. 东南亚居民的特色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东南亚传统民居为高脚楼,因为该地高温多雨,所以注意通风防潮,屋顶倾斜利于排水。
北非民居为土制房屋,该地气候干燥、降水少,屋顶多为平顶;风沙大,所以窗户较小。
E. 东南亚的高脚楼反映了当地自然特点()A.高温、多雨B.风沙多C.干旱D.昼夜温差
在气候抄炎热多雨的区域,民袭居多竹楼或木楼,高脚屋属于南方干栏式建筑的一种.它的房顶呈“人”字型,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堆放柴草的地方,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该种房屋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湿热的气候条件.
故选:A.
F. 中国的地域文化与地理位置和环境有什么关系
关系来密很切,就比如说云南的高源脚楼就是一种建筑文化,它就由西双版纳地区的热带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气候决定的,为了防止地面的水气浸泡家具和防止
有毒的动物入侵就发明了这种高脚楼,后来私有制出现私有财产出现了就把高脚楼下面用来喂牲畜了嘛,其它比如像黄土高原的窑冬也是一个道理
G.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云南少数民族分布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摘要: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全省总人口约4192万人(1999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云南之所以分布有如此多的少数民族,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等诸多因素有关。而这些众多因素中,对云南少数民族的多样性起最根本性作用的又是云南的诸如地貌、河流、气候等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尤其是复杂的地形环境几乎是云南复杂的民族分布格局的基础。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分布 地理环境因素
一 云南民族分布概况
神奇、富饶、美丽的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东西横跨864.9公里,南北纵长990公里。土地面积39.4(1995年统计数据)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192万人(1999年)。东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东北面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省隔江相望;西北紧靠西藏自治区;西面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国境线长达4061公里,是全国陆地边界线最长的省份之一。
云南,雪域高原与热带雨林共存,高山深谷和阔坝平湖相间,集结了全国二分之一的动植物种类,见证了26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历程。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除汉族外,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共有25个少数民族,他们分别是: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依、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朗、独龙、满,占全省总人口的近1/3。另外,有15个民族,如怒族、独龙族、傣族等为云南省独有民族,各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
早在氏族社会时期,云南就生活着“羌、濮、越”三大族群,他们是云南最早的先民,秦汉时期总称为“西南夷”。后经历代的不断迁徙 、分化、演变、融合,到了明、清时代各族的分布和特点才趋于稳定。彝族主要分布在滇东北、滇中和滇北广大地区;白族主要分布在洱海周围及邻近地区;壮族、苗族主要分布在滇东和滇东南地区;傈僳、怒、独龙、哈尼、傣、拉祜、佤、景颇、布朗、纳西、藏、阿昌和德昂等族主要分布在滇西、滇南、滇西北的广大地区。另外,各民族民住的立体分布也较明显。白、壮、回、纳西等族多居于平坝;傣、阿昌居于低热河谷;彝、哈尼、拉祜、佤 、景颇、布朗、瑶、德昂多居于半山区;苗族多居于高寒山区;藏和普米居于滇西北高原;傈僳、怒和独龙族则分布在怒江、独龙江两侧的山区,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各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相互融合,又独立发展,创造了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
二 云南民族分布与地理条件因素
对云南各民族的分布产生巨大影响的地理条件因素有很多,如地形、河流、气候、土壤、水源、光照条件等等。本文仅从影响较为明显的两个因素:地形因素和气候因素,来加以分析。
2.1 地形条件因素的影响
云南省各民族的分布受地形条件影响非常明显,如:其中有10个民族——回族、白族、纳西族、 蒙古族、壮族、满族、傣族、阿昌族、布依族和水族,分布于河谷平坝地区,共计约450万人口;而分布于低山地区的民族有彝族、哈尼族、瑶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布朗族和基诺族,共有约500万人口;分布在高寒山区的民族有苗族、僳僳族、藏族、普米族、怒族和独龙族,人口共计约400万。由此看来,云南省各民族的分布格局充满着云南复杂多样的地形环境的气息。
云南省分布在我国西南边陲。整个云南省坐落在云贵高原,横断山区等地形起伏较大的高原山区。高大的山系、崎岖的山路以及纵横交织的河流,将云南省划分成众多的相对隔离的地理单元。如横断山区即三江并流地区,高大的山系纵贯南北,横断东西,交通不便,这使得居住在这一地带的居民处在一个相对隔离的“世外桃源”中。历史上这一带经济落后,各民族甚至同一民族内各部落之间经济联系处于割裂状态,进而限制了各族群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就导致了各族群在独立的空间中发展,进而产生了相对独立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民族以及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如: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的佤族,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佤族有383023人,主要分布在澜沧江、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地带。由于佤族村寨大多坐落在半山坡,所以其房屋为“干栏式”的竹楼茅草房,上层住人,下层为牛圈。又如: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的傈僳族一般居住在高山和半山区,只有少量的人居住在坝区。过去以竹木结构、土木结构为主,现已有砖木、砖混结构。他们的生产分工与组织比较简单,一般由女人从事采集、纺织、做家务活等工作;男子则从事狩猎、渔业等农活。现在还产生了“瓦刷”(雇工)耕作的形式,以应付季节性很强的农活。血缘氏族是构成村寨的主要核心。
由于受地形条件因素的限制,云南各少数民族在相对独立的空间中发展的同时还造成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的落后。在新中国成立前,云南各民族还分别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领主制、封建地主制等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流行着原始的、古老的民族风俗。如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的怒族,没有属于本民族的文字,本民族的诗歌、曲调、传说、故事等均靠口口相传的古老方式一代代的继承下来。过去人们在日常生活及一些重大事情发生时以原始的刻木、结绳的原始方式来作记录。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国家的平等的民族政策的实施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逐步发展,使得地形条件因素在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的阻碍作用逐渐减弱,进而过去各民族之间的因地形条件而导致的地理空间的相对隔绝状态也被逐步打破,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逐步加强。少数民族人民逐渐走出大山,走出河谷,奔向祖国各地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而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但同时各少数民族的独立的民族文化也出现了程度不一的遗失。
2.2 气候条件因素的影响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云南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分布除了与特定的地形条件因素有关联外,也与特定的气候条件因素有着极大的关系。温暖湿润的河谷地区与高寒的高山高原地区的常形成不同的民族群体与文化,滇南的热带季风气候区与云贵高原上气候较温凉的地区也常形成有巨大差异的民族文化。而云南又是一个多高原、山地分布的地区。尤其是在三江并流地区,崇山峻岭、河谷纵深,山地气候垂直地理分异较为明显,因而在这一地区河谷、山腰、山顶等各部位分布有众多民族,且各族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滇南地区气候类型为终年炎热、夏季多雨的热带季风气候。长期在这一地区生活的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便应用着相应的抗热、防潮等措施以保证其正常的生产生活。同时,其民族文化中也突出的显示的湿热的气候环境。如云南独有民族之一的傣族。傣族人民常年生活在滇南的热带地区,这使得其与云南北部高寒区的民族文化有得巨大差异。傣族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定有傣族村寨。著名的“傣家竹楼”就分布在这些坝区里。由于天气湿热,竹楼大都倚山傍水;村外榕树蔽天,气根低垂。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栏式建筑,它的房顶呈“人”字型,因为这些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一般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起着通风透气、隔湿隔热的作用。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而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整个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也少遮挡物,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西双版纳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人类文明的逐渐进步,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增强,使得气候因素对民族分布的影响日益减弱。这也使得云南各族人民具有了相互交错分布条件。
三 云南民族当代分布情况及发展预测
各种地理条件因素对云南各民族的产生、发展,乃至今天的分布格局产生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民族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各族人民之间的往来逐渐增多,进而使各少数民族分布地区的人们逐渐走出去,到其他地区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由此,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因素对民族的分布的影响逐渐减弱。由此,云南各少数民族昔日相对集中的分布格局被打破,逐步演变为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的分布格局。
现代各民族交往日益密切,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增强民族认同感,巩固民族团结。但是,这同时又导致各族人民的文化的独立性逐渐丧失。各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逐渐趋于一致,这也对我国多样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威胁。因此,各族人民在共享改革开放以来的胜利果实的同时还必须得担负起传承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的重任。国家要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要提高,但老祖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不容遗弃。这将是一个值得现代人深思的问题。在此,我们得学习学习日本在发展现代化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
H. 客家土楼的特点和地理环境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和地理环境
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栏式建筑,它的房顶呈“人”字型,云南南部属属热带雨林气候专,降雨量大,“人”属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一般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这一层是整个竹楼的中心,室内的布局很简单,一般分为堂屋和卧室两部分,堂屋设在木梯进门的地方,比较开阔,在正中央铺着大的竹席,是招待来客、商谈事宜的地方,在堂屋的外部设有阳台和走廊,在阳台的走廊上放着傣家人最喜爱的打水工具竹筒、水罐等,这里也是傣家妇女做针线活的地方。堂屋内一般设有火塘,在火塘上架一个三角支架,用来放置锅、壶等炊具,是烧饭做菜的地方。从堂屋向里走便是用竹围子或木板隔出来的卧室,卧室地上也铺上竹席,这就是一家大小休息的地方了。整个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也少遮挡物,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版纳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参考资料: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