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诺普地理位置
⑴ 14世纪阿拉伯著名的旅行家是谁
伊本·白图泰———为朝觐而云游天下的摩洛哥探险旅行家
伊本·白图泰(JcoCbuuvubi,),是中世纪最伟大的阿拉伯探险旅行家,也是最杰出的世界探险旅行家。他先后三度出游,历经千辛万苦,崎岖波折,跋山涉水,九死一生,足迹遍及亚非欧三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历时!(载,行程*9)万英里。在尚处于“陆路世界”的中古时代,伊本·白图泰完全凭藉勇气和毅力,靠着双脚,一步一步迈向未知的前方,把真诚和学识奉献给沿途各国和各地区的人民,把友好和风情带回阿拉伯世界。他的探险旅行,融贯和传播了伊斯兰文明,加强了伊斯兰各地内部以及伊斯兰与非伊斯兰地区的交流,谱写了一曲人类探险旅行和友好交往的不朽颂歌。(一)遍游半岛碧波浩淼的大西洋和直布罗陀海峡沿岸,阿拉伯世界的西部尽头,有一个小小的北非小城———摩洛哥的丹吉尔。"%#&年的一天,中世纪最伟大的探险旅行家之一的伊本·白图泰,就诞生在丹吉尔的一个伊斯兰教教法学家家庭。
伊本·白图泰全名穆罕默德·伊本·阿布杜拉·伊本·白图泰,号称阿布·阿布杜拉,又称舍木逊丁。他是马格里布阿拉伯人,柏柏尔人的后裔。马格里布是阿拉伯文音译,意思是西方,是阿拉伯人对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区的称谓,指位于地中海和撒哈拉“旱海”间的一片狭长大陆,包括今天的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柏柏尔人是阿拉伯人对马格里布土著居民的称呼,早在新石器时代,柏柏尔人就是马格里布的主人。马格里布命运多舛,历史上先后受到迦太基人、罗马人、拜占廷人和阿拉伯人等的统治。从'年开始,阿拉伯人大举西征马格里布,遇到柏柏尔人的抵抗,最后于*"#年到达大西洋沿岸的丹吉尔,将马格里布诸国置于阿拉伯帝国的统治之下。随之而来的是漫长的阿拉伯化过程。到伊本·白图泰生活的年代,马格里布不仅在政治制度方面,而且在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方面,早已阿拉伯化。人人笃信统一的一神教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不仅规定了宗教和政治模式,而且以“月印万川”之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圣战”的旗帜下,四出征伐,南征北战,东伐西讨,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西班牙、北非和西亚,都成了伊斯兰的世界。帝国疆城异常辽阔,民族构成十分庞杂,地貌地形多种多样。扼三洲交界门户的地理优势,开阔了阿拉伯人的视野,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中世纪文化的传播中介,世界在此融合。伊本·白图泰从小生活在富裕安逸的家境之中,受到良好的正规教育。他的聪明好学和执著,在儿时伙伴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父母家人对他寄以厚望,希望他能继承衣钵,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法学家,去获取高官厚禄,光耀门庭。然而,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使伊本·白图泰在年幼的心灵中,早就立下了出游朝觐的决心。众所周知,由于政治、经济和宗教的原因,阿拉伯地区一直盛行出游旅行的热潮。阿拉伯帝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群雄割据,政权分主。为了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共抵外侮,平息内乱,各地区的哈里发便派出旅行者,以满足这种政治上的需要。由此而产生了许多旅行家:("!年的伊本·海尔达宰白、(!!年的耶尔古布和古达迈、($"年的伊本·赫盖尔等等。他们顺应时势,常去云游各地,研究民情,了解当地的山川河流、平原沃野、海陆通道以及农副产品,以便征收田赋,建立驿站和测定各地之间的距离。出于商业谋利的经济需求,穆斯林的商人们,远涉重洋,跨出穆斯林地区的边界,到达国外,选购商品,谋取生计。他们北至中亚地区,南至努比亚,西抵直布罗陀,东到印度、苏门答腊、中国等,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虽然政治上的需求和商业上的谋利,为阿拉伯地区的旅行热潮开了风气,然而真正将其推之于普及的,则是宗教因素。伊斯兰教为每个信徒规定了“五功”,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将之称为伊斯兰教的五大“柱石”,即念功、拜功、课功、斋功和朝功。其中朝功规定,每个穆斯林,不分性别,只要身体健康,旅途安全,能自备旅费,且家属生活有着落,一生中至少应到圣地麦加朝觐一次。在交通条件极不发达的年代里,这条教义无疑考验了穆斯林对安拉的虔诚,更仿佛在启示教徒们,做任何事情,只要不畏艰难困苦,才能达到最终目的。尽管伊本·白图泰挚爱双亲,极尽孝道,多么不愿让父母失望,然而,对真主安拉的虔诚,无时无刻不在召唤着他,走出家园、云游天下的念头,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先辈们留下的异彩纷呈的地理游记,更激起他浓厚的兴趣:雅古特·鲁姆的《地方志》、诗人旅行家穆赫洛西洛的《各地奇异》、麦斯欧迭的《黄金草原》、阿比·比鲁尼的《印度史》等,文字隽雅,内容丰赡,令他爱不释手。对伊本·白图泰影响尤为深远的是《伊本·朱贝尔游记》和摩洛哥文学家伊本·赛尔德的《奇观》,这两位早于伊本·白图泰的阿拉伯旅行家,一生中多次游历东方,并死于探险途中。他们笔下的东方世界的旖旎风采牵动了这位阿拉伯青年的心,他们的敬业献身精神更使伊本·白图泰深受感动和鼓舞。所有这些,促使伊本·白图泰走上了探险旅行之路,而且比他的所有前辈们走得更远、更多,在人类探险史上留下了阿拉伯人的足迹。"%!)年*月的一个风和日丽、晴朗宁静的清晨,!!岁的伊本·白图泰,怀着对安拉的虔诚,对圣地的崇敬,对广阔世界的向往,挥泪拜别了风烛残年的双亲,辞别了亲友和故乡,满怀信心和热情地朝着心中至圣的光芒、伊斯兰民族的圣地———麦加走去,去朝觐天房,拜谒圣墓。
就这样,白衣飘飘、豪气万丈的伊本·白图泰,走出了马格里布,走出了摩洛哥,踏上了历时!(载、行程*9)万英里的朝觐探险旅途。伊本·白图泰从丹吉尔出发,沿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西的黎波里和埃及北线行进,首先遇到的困难是漫漫飞沙与酷热天气。刚出阿尔及尔城,行抵贝贾亚,伊本·白图泰一行就患上了当地十分流行的沙漠酷热病。热病无情地夺取了与伊本·白图泰同行的一位法官和另一位使者的生命。好心的底祖贝人阿布杜拉劝伊本·白图泰稍作停留,以待病愈后再行上路。伊本·白图泰执意不从,他的回答是:“如果注定死亡,那就死在赴圣地的途中吧。”底祖贝人被他的决心所感动,不再勉强,劝告他卖掉笨重的杂物和牲口,轻装出发,兼程前进,免被劫掠。在通往突尼斯城的路途中,可怕的热病一直侵扰着伊本·白图泰;一路上也很不安全,沿途常有当地土人出没偷袭。为避免体弱落马,伊本·白图泰用阿拉伯人的缠头巾把身子绑在马鞍上,昼夜兼程,艰难地穿过了突尼斯和的黎波里。从伊德富镇开始,伊本·白图泰跨入了埃及地区更加漫无人烟的沙漠之中。他在尼罗河岸的阿图瓦尼城,雇好骆驼,同一批杜额目人结伴而行,开始其沙漠苦旅。时值盛夏,沙漠之中的白昼,燥热难当,太阳高悬在朗朗晴空,无情地烧烤着大地。夜晚降临,更加恐怖,天地上下只有黑夜和孤星,狂吠的鬣狗,搅得人无法入眠,疲于应付,有时甚至面临整夜同鬣狗搏斗的危险。有一次,一只鬣狗把伊本·白图泰的行李袋咬破,拖走一袋椰枣,吃掉行李袋中的大部分东西。伊本·白图泰沿尼罗河顺流而下,经过米索尔,进入巴勒斯坦地区。他尽情地游览了阿拉伯半岛西北部的白洛贝斯、加沙、哈利勒、阿勒颇等城,之后到达著名的大马士革城。坐落在绿色平原上的大马士革是阿拉伯帝国倭玛亚王朝的首都,阿拉伯人称它为人间天堂,“整个东方的眼睛”。大马士革的美丽景色给伊本·白图泰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大肆渲染地引用了伊本·朱贝尔对大马士革的描写:大马士革是东方乐园,是东方光辉的源泉,是伊斯兰地区最好的款待处,是我所经历的城市中的新娘,它披着馨香的百花,出现在葱郁如绿绸的花园间,立足于无限美好的位置上,极尽装扮之美。离开大马士革,伊本·白图泰与一个赴希贾兹的朝圣团结伴而行,继续南下,进入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也是世界上最干燥、最炎热的地区之一。半岛沙漠广布,一望无际,在浩瀚的沙漠里,只有中部和西部点缀着几片绿洲。伊本·白图泰经马安、亚喀巴,进入“入者死,出者生”的沙漠。经过两天的行程,抵达只有潜沉在沙漠中的积水而没有人烟的扎特·哈只,又经过同样没有人烟又没有水源的贝洛代赫山谷,终于抵达塔布克的泉水边。伊本·白图泰和同行的信徒们,畅饮一顿,饱饮骆驼,备足饮水,稍事休整,向欧俩和塔布克之间的沙漠进发。为尽快穿过沙漠,伊本·白图泰随同朝圣团星夜兼程。途中的吴赫祖尔山谷和欧塔斯川谷,热得像火狱,常因刮热燥毒风,而致淡水断绝,人畜死亡。恶劣的自然条件,艰难的朝圣旅途,并没有动摇伊本·白图泰虔诚的宗教信念和坚定的朝拜决心,相反,沿途阿拉伯世界的宗教文化,激起了伊本·白图泰内心深处的强烈共鸣,他更加渴望观瞻和感悟先知留下的圣迹,接触和沟通贤达圣哲。"%!)年底,伊本·白图泰历经艰辛和磨难,终于到达神往已久的伊斯兰圣地麦加。麦加位于阿拉伯半岛西部红海沿岸的希贾兹(一译汉志)地区,是穆罕默德先知的诞生地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境内有著名的“天房”克尔白神庙和清澈的“渗渗泉”,自古以来就是阿拉伯人的精神崇拜中心。天房又称克尔白,意思是立方体,是麦加“禁寺”内一座方形石殿的名称。相传为人类始祖阿丹顺天意而建,后被洪水冲毁,真主又命易卜拉欣重建。天房墙上嵌有一块黑色陨石,被视为圣石,凡来朝拜天房的人,必亲吻或抚摩黑石。天房南边有一眼古井,即“渗渗泉”,是麦加惟一的一处水源,被奉为“圣泉”。伊本·白图泰亲眼目睹庄严的麦加城、雄伟的清真寺“禁寺”、珍奇的黑陨石“玄石”,不禁心花怒放,如沐春风。一路风尘,涤荡而尽,“畅快的心情,恰似从未因此受苦受难一般。”伊本·白图泰本想赤着脚巡礼克尔白,但由于麦加气温很高,石头上反射过来的灼光使他寸步难行,便穿鞋朝拜,游历圣城。伊本·白图泰在他的游记里,详尽地描述了朝拜麦加的盛况:克尔白位于圣寺中央,正方形。在克尔白里面,地面和四壁都用大理石贴面,纹理鲜明,十分美观。克尔白的幔帐用黑绸制成,上书白字,银光闪烁,字字生辉,从顶端到地面把克尔白整个罩住。光荣的克尔白有许多奇迹。第一宗就是只要一开克尔白的大门,圣寺就立刻沉浸在穆斯林的海洋之中。到底有多少人,恐怕只有人类的创造者真主才能数得过来。但是即使一古脑儿全部都进入克尔白里面,克尔白也不会显得窄小。克尔白的另一奇迹是环游者昼夜不断,从来没有人只见克尔白而看不到环游的人。然而,最奇特的是:麦加的鸽子和其他鸟儿从不在克尔白顶上停留,也不在其顶上飞旋。你能见到鸽子在圣寺的高空飞越,但是,一到克尔白上空,鸽子就会向一边拐去,而不穿越克尔白的上空。玄石放置在高出地面'
⑵ 土耳其的行政区划
土耳其行政区划等级为省、县、乡、村。全国共分为81省、约600个县、3.6万多乡村。
序号 省 面积 人口(单位人,2000年) 人口密度 省会 人口 1 阿达纳省 14256 km² 1849478 129.73 阿达纳 (aggl.) 1130710 2 阿德亚曼省 7572 km² 623811 82.38 阿德亚曼 178538 3 阿菲永卡拉希萨尔省 14532 km² 812416 55.91 阿菲永 128.516 4 阿勒省 11315 km² 528744 46.73 阿勒 79.764 5 阿马西亚省 5731 km² 365231 63.73 阿马西亚 74393 6 安卡拉省 25615 km² 4007860 156.47 安卡拉 3203362 7 安塔利亚省 20599 km² 1719751 83.49 安塔利亚 603190 8 阿尔特温省 7493 km² 191934 25.62 阿尔特温 23157 9 艾登省 7922 km² 950757 120.01 艾登 142267 10 巴勒克埃西尔省 14442 km² 1076347 74.53 巴勒克埃西尔 215436 11 比莱吉克省 4181 km² 194326 46.48 比莱吉克 34105 12 宾格尔省 8402 km² 253739 30.20 宾格尔 68876 13 比特利斯省 8413 km² 388678 46.20 比特利斯 44923 14 博卢省 10716 km² 270654 25.26 博卢 84565 15 布尔杜尔省 7238 km² 256803 35.48 布尔杜尔 63363 16 布尔萨省 11087 km² 2125140 191.68 布尔萨 (aggl.) 1194687 17 恰纳卡莱省 9887 km² 464975 47.03 恰纳卡莱 75810 18 昌克勒省 8411 km² 270355 32.14 昌克勒 62508 19 乔鲁姆省 12833 km² 597065 46.53 乔鲁姆 161321 20 代尼兹利省 11716 km² 850029 72.55 代尼兹利 275480 21 迪亚巴克尔省 15162 km² 1362708 89.88 迪亚巴克尔 545983 22 埃迪尔内省 6241 km² 402606 64.51 埃迪尔内 119298 23 埃拉泽省 9181 km² 569616 62.04 埃拉泽 266495 24 埃尔津詹省 11974 km² 316841 26.46 埃尔津詹 107175 25 埃尔祖鲁姆省 24741 km² 937389 37.89 埃尔祖鲁姆 361235 26 埃斯基谢希尔省 13904 km² 706009 50.78 埃斯基谢希尔 482793 27 加济安泰普省 7194 km² 1285249 178.66 加济安泰普 (aggl.) 853513 28 吉雷松省 7151 km² 523819 73.25 吉雷松 83636 29 居米什哈内省 6125 km² 186953 30.52 居米什哈内 30270 30 哈卡里省 7729 km² 236581 30.61 哈卡里 58145 31 哈塔伊省 5678 km² 1253726 220.80 安塔基亚 144910 32 伊斯帕尔塔省 8733 km² 513681 58.82 伊斯帕尔塔 148496 33 梅尔辛省 15737 km² 1651400 104.94 梅尔辛 537842 34 伊斯坦布尔省 5170 km² 10018735 1,937.86 伊斯坦布尔 (aggl.) 8803468 35 伊兹密尔省 11811 km² 3370866 285.40 伊兹密尔 (aggl.) 2232265 36 卡尔斯省 9594 km² 325016 33.88 卡尔斯 78473 37 卡斯塔莫努省 13473 km² 375476 27.87 卡斯塔莫努 64606 38 开塞利省 17116 km² 1060432 61.96 开塞利 (aggl.) 536392 39 克尔克拉雷利省 6056 km² 328461 54.24 克尔克拉雷利 53221 40 克尔谢希尔省 6434 km² 253239 39.36 克尔谢希尔 88105 41 科贾埃利省 3635 km² 1206085 331.80 伊兹米特 195699 42 科尼亚省 40824 km² 2192166 53.70 科尼亚 (aggl.) 742690 43 屈塔希亚省 12119 km² 656903 54.20 屈塔希亚 166665 44 马拉蒂亚省 12235 km² 853658 69.77 马拉蒂亚 381081 45 马尼萨省 13120 km² 1260169 96.05 马尼萨 214345 46 卡赫拉曼马拉什省 14213 km² 1002384 70.53 卡赫拉曼马拉什 326198 47 马尔丁省 9097 km² 705098 77.51 马尔丁 65072 48 穆拉省 12716 km² 715328 56.25 穆拉 43845 49 穆什省 8023 km² 453654 56.54 穆什 67927 50 内夫谢希尔省 5438 km² 309914 56.99 内夫谢希尔 67864 51 尼代省 7318 km² 348081 47.57 尼代 78088 52 奥尔杜省 5894 km² 887765 150.62 奥尔杜 112525 53 里泽省 3792 km² 365938 96.50 里泽 78144 54 萨卡里亚省 4895 km² 756168 154.48 阿达帕扎勒 283752 55 萨姆松省 9474 km² 1209137 127.63 萨姆松 363180 56 锡尔特省 5465 km² 263676 48.25 锡尔特 98281 57 锡诺普省 5858 km² 225574 38.51 锡诺普 30502 58 锡瓦斯省 28129 km² 755091 26.84 锡瓦斯 251776 59 泰基尔达省 6345 km² 623591 98.28 泰基尔达 107191 60 托卡特省 9912 km² 828027 83.54 托卡特 113100 61 特拉布宗省 4495 km² 975137 216.94 特拉布宗 214949 62 通杰利省 7406 km² 93584 12.64 通杰利 25041 63 尚勒乌尔法省 19091 km² 1443422 75.61 尚勒乌尔法 385588 64 乌沙克省 5174 km² 322313 62.29 乌沙克 137001 65 凡城省 20927 km² 877524 41.93 凡城 284464 66 约兹加特省 14083 km² 682919 48.49 约兹加特 73930 67 宗古尔达克省 3470 km² 615599 177.41 宗古尔达克省 104276 68 阿克萨赖省 8051 km² 396084 49.20 阿克萨赖 129949 69 巴伊布尔特省 4043 km² 97358 24.08 巴伊布尔特 32285 70 卡拉曼省 8816 km² 243210 27.59 卡拉曼 105384 71 克勒克卡莱省 4589 km² 383508 83.57 克勒克卡莱 205078 72 巴特曼省 4671 km² 456734 97.78 巴特曼 246678 73 舍尔纳克省 7296 km² 353197 48.41 舍尔纳克 52743 74 巴尔滕省 1960 km² 184178 93.97 巴尔滕 35992 75 阿尔达汉省 5495 km² 133756 24.34 阿尔达汉 17274 76 厄德尔省 3584 km² 168634 47.05 厄德尔 59880 77 亚洛瓦省 403 km² 168593 418.34 亚洛瓦 70118 78 卡拉比克省 2864 km² 225102 78.60 卡拉比克 100749 79 基利斯省 1239 km² 114724 92.59 基利斯 70670 80 奥斯曼尼耶省 3189 km² 458782 143.86 奥斯曼尼耶 173977 81 迪兹杰省 1065 km² 314266 295.09 迪兹杰 56649 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中部,海拔978米,人口约369万,是土耳其的第二大城市。公元前13世纪,赫梯人在安卡拉建立了城堡,当时被称为“安库瓦”或者变音“安基拉”,之后几经演变就成了“安卡拉”。该地区先后被弗利吉亚人、高卢人、罗马人和拜占庭人占领。1345年,苏丹奥尔汗·加齐攻克安卡拉,将其并入奥斯曼帝国版图。
土耳其首都原为伊斯坦布尔,本世纪初,阿塔图尔克·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进行反抗外国侵略和推翻苏丹封建帝制的资产阶级革命。由于地理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安卡拉逐渐成了斗争的中心,同时也出于安全的考虑,革命胜利后于1923年10月13日正式定为共和国首都。
安卡拉市区分新、旧城两部分。老城以古城堡为中心,街道狭窄,建筑破旧,至今仍保留着奥斯曼时代的风貌;新城环绕在老城东、西、南三面,尤以南面的城区最为整齐,大国民议会和政府主要部门都集中在该地区。
安卡拉以政治中心和商业城市闻名。工业不很发达,有一些工厂生产军火、机械、电子、纺织、水泥、和食品等。农业发达,是土耳其的主要小麦产区之一。此外还产土豆、蚕豆、甜菜等。水果以西瓜、甜瓜、苹果、梨著名。牲畜主要以饲养牛、羊为主,安卡拉山羊及其皮毛驰名世界。安卡拉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冲,铁路和空中航线通向全国各地,是连接土东西两部分的枢纽。
⑶ 日本在土耳其推核电成本超支怎么耍无赖的
日本在土耳其推核电成本超支 ,耍无赖道:提高电费啊。
近年来,日本政府着力推动“基建出口”战略,积极向世界各国推销他们在电力、铁路和信息通信等领域的技术。
然而最近有消息称,由日本政府和各国民企共同推进的向土耳其出口核电站项目,总预算超支了两倍有余。原定于2023年正式开工的该核电项目,面临着延迟开工的严峻局面,“基建出口”或也将遭受严重打击。
而日本已向土耳其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上面不仅向土方请求了资金支援,还给他们提了一个可以快速回本的建议:
提高电费。
近日,土耳其民众在街头聚集宣泄不满
据了解,2016年日本在越南的一个核电站计划,就因为财政困难及当地民众反对,而被迫取消。
另一方面,日立在英国的核电项目就得到了当地政府支持。这让日本又看到了一线希望。
日立曾在2012年收购了英国地平线核电公司,并计划在英国中部的威尔法建设2座核电站。数月前,两国在高达3万亿日元(约1792亿人民币)的投资金额上达成了“共识”,现已敲定商业化的详细计划。
⑷ 土耳其有哪些主要港口
土耳其的主要港口如下:
1、安塔利亚
安塔利亚始建于公元前二世纪,在东罗马帝国时期与奥斯曼帝国时期为东地中海重要港口。但北面有托罗斯山阻挡与内地的交通,又因港口水浅,后被梅尔辛港与伊斯肯德伦港超过。
2、锡诺普
锡诺普是土耳其的一个港口,位于土耳其北海岸,因为处于君士坦丁堡到巴统航线中间位置,所以一直就是土耳其的重要港口和海军要塞。市区2.4万人,气候为地中海气候。
3、梅尔辛
梅尔辛是土耳其南部最大港口,伊切尔省省会,与泉州市是友好城市。人口21.6万(1980)。位于阿达纳平原最西端,港口优良。城市名称来源于一种当地产的芳香植物。
4、伊兹密尔港
伊兹密尔港是土耳其西部的最大海口。经济腹地为西部重要农业区。主要工业有机械、炼油、轮胎、造船等。港口南部有阿提米兹神殿,建筑雄伟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是著名旅游胜地。
5、伊斯坦布尔港
伊斯坦布尔港位于土耳其,西部沿海伊斯坦布尔海峡西南岸,濒临马尔马拉(MARMARA)海的东北侧,是土耳其的最大海港。
⑸ “诺亚方舟”何处寻
《圣经》中有一个故事:在远古时代,地球曾经遭受大洪水的袭击,诺亚为了躲避洪水,建造了矩形大方舟,从而躲过了洪灾。“诺亚方舟”存在之说,一直是专家学者争议的焦点。被誉为“海底神探”的美国考古探险家巴拉德曾发布了一个令世人震惊的消息,在近100米深的黑海海底发现了古代人类的建筑。由于这里曾于7000多年前发生过严重的洪水泛滥,因此推测,这可能是与《圣经》故事“诺亚方舟”有关的遗迹,甚至是“诺亚方舟”故事的起源地。
58岁的巴拉德,这位因在1985年发现“泰坦尼克号”沉船而名声大振的现代“海底神探”,率领一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探险队来到土耳其锡诺普港口,计划在黑海作5周的深海探测,没料想第二周就获得惊人发现。他们在距锡诺普以东20千米、95米深的黑海海底发现了一个长条状的洼地,似乎是古代河谷。更令他们激动的是,其中有一处长方形的凸起,尽管长年被淤泥掩盖,但方方正正的人工痕迹很明显。从声纳拍回来的照片推断,这个已倒塌的长方形结构长约15米,宽12米。巴拉德说,那差不多是一个仓库的大小。遗迹中有雕刻过的横梁、木桩及石器,据考证都是7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产物。此外,考古探险队还发现了两艘古代船只的残骸。
据推测,这个长方形建筑遗址的建筑时期约为7000多年前,显示出这个地方在被大洪水淹没前曾经有人居住过。探险队首席考古学家希伯特说,遗址具有古代黑海地区的建筑风格,而石器有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特征。从遗址的规模判断,当年这儿是人口众多的古城。希伯特兴奋地说:“这个重大发现将有可能重新改写黑海地区的文明史。”巴拉德认为,这次发现比1985年发现“泰坦尼克号”更有意义。
苏美尔语中的洪水一词(苏美尔语为Uru,阿卡得语为Abubu)(上)和新亚述楔形文字中逆时针转了90度的同一词(下)。最早的苏美尔符号表示的是一个宝座或台阶和一个极简单的船或方舟
⑹ 黄海海战,北洋水师在迎战时,是排的‘双横队’还是排的‘一字雁阵’
丁汝昌为北洋水师摆下的雁行阵,不知道您有没有注意到这和纳西莫夫打锡诺普海战的阵型多么相似,而这个阵型在战术上的价值就是迅速的分割对方,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从锡诺普海战看,甚至可以说这是破T字型炮战队形的克星。
丁汝昌的战术思想并非简单的灵光乍现,就象下棋一样他考虑到了几步后手。仔细分析,北洋水师的队形排列,包括谁先谁后,航速的分配,都是经过了精心的规划。简单地说,北洋水师的想法就是分割包抄。
以“镇远”、“定远”突前领队,形成“八”字型阵列,突向日军的“一”字横队,在最短时间内切割日舰编队,随后转向,实施左右包抄。
“镇远”、“定远”为什么要突前?要完成这个计划,先导舰的任务是最重的,它是刀刃,要承担分割的任务,会受到两面敌军的夹攻,且航向意图极为明显,同时它要完成随后的包抄夹击,战术动作比其他各舰都要复杂,所以北洋海军使用“定远”、“镇远”两条巨舰来担任这个最艰巨的任务,原因是:第一、它们最坚固,能够承受打击;第二、丁汝昌和刘步蟾就在这二舰上,在军舰之间通讯可能被破坏的情况下,它们是最容易完成指挥意志的舰只。而他们后面的两翼“超勇”、“扬威”等距离敌舰远,且仅仅迎击一侧敌舰,中弹概率低,用弱舰就可以完成任务。这样使各舰受到的威胁得到平衡,既保护了弱舰,又能够发挥铁甲舰的优势。
北洋水师航速慢,但日舰是一字长蛇阵,清军这个阵型的优点,就是让日舰队面对拦腰斩来的北洋水师几乎无法机动改变队形,除非它也向右转,形成只有舰首对敌的态势(舰首对敌正是清军阵型挨批评的一个重点)。日舰是单纵队,纵深不足,北洋水师的切割将在一瞬间完成,正是打在日军的薄弱环节上!使用这种办法可以有效的使日舰为了相互救援而必须和北洋水师绞成一团而不能发挥机动优势。按照海战的实况看,北洋水师在开战时指挥的相当出色,切割点正选择在日军本队和第一游击队之间!
预料北洋水师的作战指导思想应该是切割日舰队形后,“定远”、“镇远”分别左右转,兜转至日舰左舷,使日舰本队先导舰同时承受前方、左方、右方的夹击,而第一游击队必定掉头援救本队,此时,它的先导舰也会同样遭到三面环攻。这样的打法对日舰队先导舰的打击后果会是怎样的呢?纳尔逊在亚历山大全歼拿破仑东方舰队的毁灭性战例就是证明。
从全局来看,北洋水师是以“定远”、“镇远”为饵,换取将日舰切割并包围的阵型优势,然后以日军航速缓慢的本队为抵押,逼迫日军高速的第一游击队自投罗网(即使不投,它的殿后舰在三面环攻之下也难逃一死)。然后以“超勇”、“扬威”为砧,以“定远”、“镇远”为锤将日军砸成碎片。
按照这样的作战计划,北洋水师的舰队最终会形成一个躺倒的H型,夹住日舰的两队,使其无法机动,如果日舰突围,就可以集中优势兵力至少先歼其一队。如果日舰拼死合龙集中战力,则位于中央的中国军舰(看看舰艇的排序,正好是灵活的“致远”和“靖远”)可以让开一条大路让日舰完全位于内线,而形成一条长长的海上火胡同,这显然是一个全歼日舰的富有野心的作战计划!
这个计划从军事角度看完全有实现的依据。
首先,日舰没有能够消灭“定远”、“镇远”的武器,对着它们狂轰对中国军队来说正中下怀,用这二者的装甲为其他舰只换取损失,但是根本没法阻止它们的突破(丁汝昌敢于把自己的座舰放到最前面,的确很有勇气,很象他和捻军战斗时亮出旗鼓诱敌攻击的作战风格,但是有轻敌之嫌,也为失利埋下了伏笔)。在实战中,的确没有一门日军火炮能够穿透“定、镇”的厚甲。
其次,伊东佑亨为了避免被包围,唯一的应手只能是向右转向,它们的打法也无非沿着中国舰队两侧展开,形成“八”字形的两条战线居于外线(很象后来的实战),但这就给北洋水师带来两个好处:第一、日舰在八字顶端有一个固定的转向位置,等于给北洋水师提供了固定打靶的机会,北洋水师在八字顶端的,恰恰是日舰无法击毁的“定远”、“镇远”!这样,能够和中国军舰形成战列对峙的日舰势必已经伤痕累累,越接近八字形的底部,损伤必然越严重;第二、日舰是分成两队,力分则薄,中国舰队则左右逢源――注意,中国舰队两列纵队中间是空的,不会遭到两面夹击,而且呈八字形,日舰两队必然越打越远,位于八字顶端的“定远”、“镇远”在一旦形成八字炮战局面之后就可以变成机动队,可以想象此时北洋舰队以左右翼弱舰拖住日舰队形(所以丁汝昌才不会怕后队速度慢呢,本来就没有准备让后队赶上前队),“定远”、“镇远”象两头饿虎一样从后面扑上来,依次干掉队尾的敌舰(“定远”、“镇远”会不会分开左右翼?我想不会,丁汝昌的阵型之精髓就是集中优势兵力,他必然会把“镇远”、“定远”全部用于日舰旗舰所在的本队方面),没有一艘日舰可以单独长时间抵抗“定远”、“镇远”加上当面其他舰只的合力攻击,而日舰对中国舰只却攥不成拳头,因为中国舰队的队形是两列长墙,如果绕到八字底端去包抄,不说包抄进去也是挨到两面夹击,大概等打进去它队尾的舰只早就让“定远”、“镇远”打成奥运会火炬了。
这是何等考虑周到,狡猾又老辣的打法!非沙场老将不能为也!难怪在作战会议中那些饱读海军经典的将领毫无疑义。
为什么丁汝昌采用这样一个阵型呢?我还有一个猜测的想法,那就是丁汝昌的思路在怕日舰逃掉不能全歼!
所以他要从一开战就死死缠住对方,不和对方打远距离的炮战或少打,拖日舰到悬崖边上决斗,使对方不能抽身而退,否则日舰发挥航速优势,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岂不糟糕。大概丁汝昌还准备把日本军舰揍成火炬以后让港内的镇字号和鱼雷艇来结束最后的战斗吧?他们打机动战当然不行,打死靶正好发挥其威力大的特点,也符合清军打仗战功人人有分的习惯。
后世对清军阵型的百般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
第一、日军抢占了T字炮战阵位,这一点,其实北洋水师已经有所准备,那就是双方打成的阵位后来更象一个“六”字。众所周知,T型阵位打的就是对方的先导舰,而丁汝昌的阵型先导舰有两艘,可以大大分散对方的攻击,同时两翼左右分开,比纯粹的T字炮战多少能发挥后方舰只的火力,事实上,作为先导舰的“定远”、“镇远”并没有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相反起到了吸引敌军火力的作用,只是让日军一下子打掉了指挥部,是北洋水师最大的败笔。
第二、开战之初,舰艏对敌,各舰只能开主炮,后部火炮无法发挥优势,这个批评是正确的,但这是为了取得阵型优势的必然牺牲,就象对马海战东乡平八郎的阵前回头一样,挨了不少炮弹,换来一个T字炮战的有利阵位,只是丁汝昌失败了,东乡成功了,所以他们获得的评价才如此不同。这两个问题和后面的战斗比较,不能算大的问题――看到一位朋友的评论,有一句话令人茅塞顿开,那就是北洋水师的舰艇前后主炮不平衡,前炮大大优于尾炮,因此正面对敌牺牲的火力并不太大。
那么,事实上北洋舰队的确分割日军舰队成功,这么好的队形,周密的计划,这么高昂的士气,为什么没有发挥作用呢?我认为这主要有六个原因:
第一、计划太复杂
这种“考虑周密”的复杂的作战计划在实战中往往难以实现,简单的计划更好些,因为实战中各舰不可能象平时一样没有干扰的实施计划,就仿佛射门的足球运动员,在拉拉扯扯之下复杂花哨的动作往往难以成功。日本海军最后一场大战:莱特湾大海战,就是败在了一个纵横几千公里的“周密”的复杂作战计划上。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不懂得这一点,永远谈不好军事。
第二、对日军火力估计不足
对日军战斗力和战争的惨烈程度估计不足,可以说只有开战之后北洋水师的官兵才完全明白日军的战斗力,日军密集而准确的炮火、精确的指挥使北洋水师大吃一惊,也严重影响了士气。如果事先知道日舰的命中率那么高,“致远”决不会冲出去独挡日舰全队的炮弹,那本来是只有“定远”、“镇远”才能做的事情。丁汝昌的负伤。从“头面烧烂”等状况看,根本不可能是飞桥断裂,很明显是挨了日军的炮弹,只是清军无法相信日军的炮弹会那么准确!这造成的影响在后面还要叙述,但是可以看出清军对挨上这样凶猛的打击没有思想准备,这就影响了北洋水师实施后面计划的决心,象吴敬荣,肯定没有这种思想准备,于是就此精神崩溃。北洋水师大概抱着狩猎的态度来的,没想到却是一场浴血死战!北洋水师领导人的思想这时肯定从彻底歼灭敌人向保护自己不被歼灭快速转变,而这在原来的作战计划中考虑不多,仓促改变作战方针,北洋舰队战斗力和计划的优势当然大打折扣,在这种肉搏战中,日军快炮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清军对自己军械的落后和士兵素质的不足考虑不周。
第三、兵力不够充足
按照原来的作战计划,左五右五,没有预备队,哪条船也不能沉才能完成,没有考虑到日军可以在最初的战斗中就给与北洋舰队重大的打击,切割敌编队虽然成功,随着“济远”、“广甲”的逃走,即便指挥健全,这个计划也已经很难实行。
第四、失去指挥
最重要的一点,这个计划需要各舰作为一个整体,协调一致,并加以流畅的指挥才能实现,何时包抄,怎样应对敌舰的反扑,都要从舰队的角度而不是某一条军舰的角度考虑,而清军恰恰是一开战就失去了指挥,又没有指定预备指挥官(“镇远”不是很好的预备旗舰吗?为什么没有指定?大概还是轻敌了吧),造成了后面的大混乱。我看到有关于“致远”升旗问题的讨论,想起马尾海战中参将高腾胜也曾经在“飞云”号上升起龙旗,根据台湾钟汉波将军的解释,那只是表示舰上有高级将领,相当于后来的将旗,在海战中亮出来,表示决一死战的意思,并非接管指挥权。日军的评价是“勇者过勇,怯者过怯”,“致远”的出队和“济远”的逃跑把舰队的八字形阵拆得七零八落,随着丁汝昌的负伤,清军根本就失去了统一的指挥,而这个计划没有指挥是根本无法进行下去的!清军的各舰没有自己的头脑,其思维是由失去控制的旗舰代行的,不乱怎么得了? 想想林彪在打虎山战役中下达了攻击命令后就让各纵队各行其是,那才是最高级的作战计划呢!
第五、指挥官结构有问题
北洋水师内部,大约只有丁汝昌真正是打过仗的(还有显然没有统帅气质的方伯谦),也有指挥全军的能力。次一级的指挥官即使优秀者如刘步蟾都显然缺乏战略的全盘考虑,刘可以指挥一艘战舰打得有声有色,但无力也没有经验指挥全队的战斗,所谓有将才没有帅才,何况他本身也是第一次参加真正的战斗,对他的要求无法过高,所以在丁负伤之后,就没有一个能够有才能和魄力,负责贯彻这一计划的指挥官了。
第六、运气不好
这个计划是典型的中国人崇尚的“后发制人”,所以在前半部分是要注定要吃亏的,而真正分割了敌人,可以自己赚便宜的时候,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去赚,所以看起来清军在整个战役全盘都在吃亏,看不到一点亮点,因此后世对丁汝昌的雁行阵只有批评。
个人认为北洋海军的失利和阵型的关系应该远远比单纵阵和雁行阵那样简单的对比深刻。后人评价,往往把先人都看作老气横秋或窝窝囊囊之辈(他们确实比我们老么),但是实际上当时的人物也都是一时豪俊,必有自己的血气和智慧,丁汝昌为了北洋水师的胜利,可能比谁都要呕心沥血,而他的才干也比评价他的人可能要高很多……您认为我这样的分析是否有一定道理呐?
北洋水师的失败,必然因素以外也有很多偶然因素,简单的举个例子,黄海海战之后本来是日舰先退,结果中方搁浅舰只却被日军回头击毁,否则“广甲”和“超勇”都有挽救的可能(叶祖圭这时干什么去了?追不上日本人还不能照顾自己的伤舰么?),加上“济远”撞“扬威”(存疑),其实北洋水师可能把损失轻易降低到2条船,而完全不是5条,“镇远”触礁更是自毁长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