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txt下载
Ⅰ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txt下载资源
学业水平测试政治问答题专练必修1《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7.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从起源上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引起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价格由价值决定。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格的高低,首先是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对商品价格也有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给或者需求(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是什么?
(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等价交换并不在每次具体交换中体现,而是在长期交换的平均数中实现的。)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有哪些影响?
(1)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来说,某种商品价格上升,人们会减少购买;某种商品价格下降,人们会增加购买。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它的替代品的需求量将增加;它的互补品需求量将减少,反之亦然。
(2)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①调节生产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
5.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①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②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2)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消费量。)
6.消费有哪些类型?(3个标准8种类型)
①按消费对象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②按交易方式分: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租赁消费
③按照消费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7.应树立什么样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消费要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既不滞后,也不超前。)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避免盲目跟风、情绪化消费、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的倾向。)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核心是可持续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
8.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如何?
(1)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9.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1)必然性: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
(2)意义: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②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10.公有制主体地位及其体现: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劳动者应树立什么样的就业观?
①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决定干什么。)
②树立竞争就业观。(要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③树立职业平等观。(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④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就业形式多样化,择业途径多样化)
12.劳动者依法享有哪些主要权利?
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③休息、休假的权利
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⑦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等
13.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途径有哪些?
当自己的权利受侵害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14.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什么?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15.按生产要素分配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16.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根本原因是我国总体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多层次性。
4.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意义及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
(1)主要表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举措:①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保证两个合理比重)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个重要举措。
(政府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实现公平分配。)
5. 理解我国财政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财政通过国民收人的再分配,缩小收人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
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 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6.了解财政收入的来源
根据国家取得收入的具体渠道,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简言之即税、利、债、费。其中,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7.了解财政收支关系的三种情况
①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财政收支完全相等
②财政盈余: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部分。
③财政赤字: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8.了解税收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9.了解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①税收具有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
②税收具有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人既不需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③税收具有固定性。(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强制性和无偿性决定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10.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必要性: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②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③公民享受了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增强几种意识:①公民要增强依法纳税、诚信纳税、自觉纳税意识;
②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③公民要增强与违反税法的行为(偷(逃)税、欠税、,骗税、抗税)作斗争的意识。
必修1《经济生活》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理解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积极作用
①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②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市场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实现的。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了解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国防、治安等公共物品和枪支弹药、危险品、麻醉品等不能让市场调节。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A.自发性表现为生产经营者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或不正当利益,进行不正当竞争。
B.盲目性表现为某种商品的生产有利可图时,一哄而上;反之,一哄而下(退)。
C.滞后性指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时间差。
3.理解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
(1)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它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作规定。
(2)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3)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还应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4.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资以私有制为基础)
②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资私有制导致两极分化)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资社都有宏观调控,这里强调宏观调控的效果不同)
5.了解我国宏观调控的含义和主要目标
(1)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6.理解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看得见的手)
国家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A.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B.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①国家通过经济立法,规范经济活动参加者的行为,调整经济关系。②国家通过经济司法活动,保证各项经济政策的执行、经济合同的履行,打击各种经济违法犯罪行为。
C.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7.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①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②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③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④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8.说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一道路一方针三转变: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9.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1)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主要表现:①生产全球化 ②贸易全球化 ③资本全球化。
(3)A积极影响: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B消极影响:①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这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②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10.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和作用
(1)基本原则:①非歧视原则 ②市场准入原则 ③互惠原则 ④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
⑤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
(2)作用:世贸组织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它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冲突的场所。
11.理解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Ⅱ 高中中国地理知识点txt
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说的,可能时间久了忘了不知道是哪一个,你在给我说说,然后我给你发
我刚给你发了个邮件你看是吗
发送不成功,你邮箱地址填错了吧
Ⅲ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txt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考点搜索
〖中国的地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京杭运河概况。
知识要点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在学习中国主要地形时,应结合中国空白政区图,先将山脉画到图上,并写上名称,然后再填写出其两侧相应的地形区名称。
⒈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阶梯 界线 主要地形 海拔
一 昆、祁、横 高原、盆地 4000米以上
二 ↓ 三大高原、三大盆地 1000-2000米
三 雪、巫、太、大 三大平原、三大丘陵 500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⒉ 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⒊ 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
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
②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总结: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则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平原区才可发展种植业。
⒋ 主要山脉:(落实到地图上)
⑴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高的山峰。
⑵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
[注意]秦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
⑶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多在我国西部。
⑷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⑸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等。
[注意]横断山脉是由许多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它们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间,极大地阻碍了东西交通。
⑹山脉构成地形骨架(用简单示意图表示)
山脉名称 两侧地形区名称
西侧 东侧
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东北高原
太行山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巫山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雪峰山 云贵高原 江南丘陵
横断山脉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
贺兰山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南侧 北侧
天山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昆仑山 青藏高原 塔里木盆地
阴山 黄土高原 内蒙古高原
秦岭 汉中谷地 黄土高原
南岭 两广丘陵 江南丘陵
祁连山 柴达木盆地 河西走廊
⒌ 主要地形:
(1)四大高原:(落实到地图上)
名称 位置和省、区范围 海拔 主要特征
青藏高原 位于西南部,介于昆仑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青海西藏全部、四川省西部 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 世界最高大高原,高寒、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内蒙古高原 位于北部,大兴安岭以西,向西延伸到祁连山麓;内蒙古大部、冀甘宁一部分 1000米左右 我国第二大高原,最平坦的高原,风力作用强烈,西部风蚀地貌典型
黄土高原 西起祁连山东端,东到太行山麓,北邻内蒙古高原,以长城为界,南到秦岭;山西省全部、陕甘宁一部分 1000-20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世界黄土分布最广,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千沟万壑。
云贵高原 云南省东部、贵州省大部分 1000-2000米 地势西高东低,石灰岩广布,流水溶蚀作用强烈,多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不平,有许多“坝子”
[补充]黄土高原的黄土是地质时期强劲的偏北风从北方干旱地区吹来的,是风力沉积作用的产物。黄土层土质疏松,加上地面植被破坏,长期以来,地表受雨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形成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状态。黄土高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水旱灾害频繁,农业落后,许多地方人民生活贫困。但这里又是我国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煤、铁、有色金属等储量丰富。这里的人民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和气候较为干旱的特点,开凿窑洞。窑洞冬暖夏凉,是很好的居住场所。
云贵高原上广泛分布的石灰岩长期受流水的溶解侵蚀,形成峰林,溶洞、石林等奇异的喀斯特地形,云南的路南石林、广西桂林山水等都是著名的喀斯特景观旅游区。但是云贵高原峰岭众多,地面崎岖,土壤瘠簿,不利于农耕。只有一些小的山间盆地,被当地人称为“坝子”,比较平坦,是当地主要的耕作业区。地面有漏斗,地下多溶洞、地下河等,地质条件复杂,地表水易渗漏,并给修建水库,工程建设增加了很大难度。
(2)四大盆地
名称 位置与范围 海拔 主要特征
塔里木盆地 昆仑山与天山之间;新疆境内 1000米 我国面积最大盆地,有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世界最大的流动沙丘区)和最大内流河,封闭严密、干燥
准噶尔盆地 阿尔泰山、天山之间;新疆境内 500米 面积第二大盆地,西北有缺口,相对湿润,沙漠、戈壁面积较小,北部有一条外流河,多为固定沙丘
柴达木盆地 昆仑山、祁连山之间;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 3000米左右,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高原盆地 我国地势最高盆地,大部分为沙漠、戈壁,东南部多盐湖和沼泽地,有“聚宝盆”之称,石油、有色金属矿、盐矿资源丰富。
四川盆地 东是巫山,西是横断山,北是大巴山,南是云贵高原;四川和重庆境内 500米以下 也称“紫色盆地”,最湿润的外流盆地,多低山丘陵,西有面积较大的成都平原
[补充]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边缘的高山山麓地带,许多地方受高山冰雪融水的滋润,形成一连串小块绿洲,是新疆主要的农牧业区。其中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处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是沟通亚欧大陆的一段“绿色通道”。
四川盆地在地质史上是一个大湖盆,后来由于湖水外泄、下切,形成了三峡。
成都平原,是岷江的冲积扇平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物产富饶,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3)三大平原
名称 范围 主要特征
东北平原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之间,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三部分组成 我国面积最大、地势最高(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深广,多沼泽低地。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是我国商品粮率较高的商品粮基地。
华北平原 北是燕山,南到准河,西起太行山,东至渤海。 我国最完整的平原,由黄淮海冲积而成。地势低平(多在50米以下),旱涝、盐碱、风沙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 巫山以东到海滨,沿江分布呈狭长形 我国最低平的平原(多在50米以下,下游长江三角洲则海拔在10米以下),河湖密布,为著名水乡
(4)三大丘陵
位置 风景旅游区
辽东丘陵 辽东半岛上 千山
山东丘陵 山东半岛上 泰山
东南丘陵 我国东南部,包括江南丘陵、浙闽丘陵、两广丘陵等,面积最大 黄山、庐山、武夷山、“桂林山水”
[注意]利用:①缓坡开辟梯田果园或栽培经济林木;②发展旅游业;③发展林业、畜牧业
(5)地震、火山、泥石流
名称 分布
地震 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2、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3、西部青藏高原和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4、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火山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南部、东北山区、台湾、海南岛等地
泥石流 多产生在西部青藏高原边缘山区,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替处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1、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
季节 分布特点 形成原因
冬季1月 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漠河是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0℃等温线大致经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东至秦岭-淮河一线 ① 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因而北方获得热量大大小于南方,气温低得多;
② 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风受山岭的重重阻挡,势力和频度都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可与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进行对比)
夏季7月 除青藏高原和天山、大小兴安岭以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 ① 太阳直射北半球,虽然我国南方正午太阳高度仍大于北方,但北方的白昼却比南方长。太阳照射时间和获得太阳光热量南北相差不大。
② 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青藏高原等山地气温低,原因:地势高
吐鲁番盆地夏季最热,原因: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边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焚风;②沙漠广布,吸热快;③空气干燥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强
2、 温度带划分及其分布
我国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温度带 范围 ≧1000℃积温 作物熟制
热带 琼全部和台南部、粤南部(雷州半岛)、滇南部(西双版纳) >8000℃ 一年三熟,我国热带作物和热带经济林的重要产区
亚热带 秦淮一线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青藏高原以东 4500-8000℃ 一年两熟到三熟。稻麦两熟或双季稻。双季稻加冬作油菜或冬小麦。我国水稻、油菜及亚热带水果、经济林的重要产区。
暖温带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即鲁全部和陕、晋、冀大部分和南疆 3400-4500℃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我国冬小表、玉米、谷子及温带水果(苹果、梨、葡萄等)的主产区。
中温带 吉全部和黑、辽、内蒙古大部,北疆 1600-3400℃ 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甜菜、玉米、谷子、高粱
寒温带 黑、内蒙古的最北部 <1600℃ 一年一熟。生长期较短的早熟作物为主: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
高原气候区 青海、西藏大部和四川西部 <2000℃ 一年一熟。青稞等
3、降水分布和时间分配规律及原因
基本特点(规律) 原因 影响
名称 内容
空间分布规律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渐少 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来源是夏季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稀少 东南部湿润,愈向西北部内陆越干燥
时间变化 季节变化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燥空气的影响,降水少 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的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的晚,南涝北旱
年际变化 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所造成的
降水的南北差异 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 由夏季风形成锋面雨带进退规律决定的。 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涝;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注意]关于降水分布,有三条界线比较重要:a.800mm年等降水量线,它大致经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然后折向东,沿秦岭——淮河一线,此线以东、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mm,为温润区。是我国主要的水田作业区,农业以水稻生产为主;此线以北为半湿润区,以旱作农业为主;b:400mm年降水量线,此线大致沿大兴安岭—长城一线到兰州,向西南,经青藏高原到冈底斯山一线。此线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大致分界线,也是我国农耕区与畜牧业区的分界线;c:2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经青藏高原一线。此线大致是我国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的分界线。年降水量200mm以下的地区,多为荒漠地区,除有灌溉水源的绿洲以外,自然环境恶劣,人烟稀少,十分荒凉。
4、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及影响
⑴锋面雨带的形成: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冬季风的冷干气流相遇,较轻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不断降低,冷凝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
⑵锋面雨带的移动:五月,雨带徘徊在南岭一带;六月,雨带移到长江流域以后,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梅雨);七月上旬,雨带开始向北向西推移,七、八月份到达华北、东北等地。(六、七、八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
注图中阴影与非阴影的分界线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注意]除了夏季风进退及由此而形成的锋面雨以外,地形和台风也是影响我国降水的因素。例如: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火烧寮,就位于正对东南季风的山谷迎风坡地带;我国降水量最少的吐鲁番——托克逊,则位于深居内陆的盆地中,地形闭塞,降水极少。另外,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也往往带来大量降水。
5、干湿地区划分及分布
我国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自东南向西北分布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 主要分布地区 气候和植被
湿润区 >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东南大部、东北的东北部 气候湿润,森林
半湿润区 400-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气候较湿润,草原和森林
半干旱区 200-400mm
降水量<蒸发量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份 气候较干燥,主要为草原
干旱区 <200mm
降水量<蒸发量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 气候干旱,主要为荒漠
6、 气候特征及评价
特征 内容 成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①大多数地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②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比,冬温偏低,夏温偏高,气温年较差大;③气温年较差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 我国冬季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暖热多雨 夏季暖热多雨,对农作物等生长十分有利 冬季寒冷干燥,对农作物等生长不利;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涝现象严重;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多;寒潮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台风造成水灾、风灾。
雨热同期 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好。 夏季,我国各地得到的太阳光热多,且受夏季风影响,带来充沛的降水 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使广大北方地区都能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
气候复杂多样 我国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我国地域广阔,南北纬度差异大,东西距海远近不同,地形复杂多样 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高原、干旱气候区不利于农业发展
7、影响我国的气象和气候灾害
灾害 多发地区 多发季节 成因 特点 防治措施
梅雨 江淮地区 春末夏初 江淮地区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阴雨连绵——降水多;出现“空梅”天气——干旱 降水多时——排水;出现“空梅”天气——引水灌溉
伏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 7月 梅雨过后,在单一的副热带高压控制下 天气酷热少雨,抗旱任务艰巨 组织抗旱,若有台风雨形成可能缓解旱情
台风 东南沿海 夏秋 热带海洋上形成的强烈的热带气旋 狂风暴雨 及时预报,做好台风过境的准备,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
春旱 华北 3-5月 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夏季风没有到达(或受单一冷气流影响),降水少,又值农作物播种、生长季节,蓄水量大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河湖水位下降 引水灌溉
夏涝 华北、南方地区 6-8月 春季风来得迟,影响时间长,降水强度大 洪涝灾害 低洼地排水,疏浚河流,增加入海口
倒春寒 东部季风区 3-5月 极地大陆气团势力强盛 春季出现强低温和雨雪天气 地膜覆盖等
寒潮 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广大地区 冬半年,以春秋两季最严重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 大风、雨雪、冻害时间长,范围广 加强警报,做好防寒准备
风沙天气 三北地区 春秋两季,以春季最严重 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 风大,大气含沙量大,能见度低,影响范围广,一般与寒潮路径相同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暴雨洪涝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以外的广大地区 夏秋 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如锋面、气旋、热带气旋等 降水强度大,时间短,形成洪涝,我国南方(和东部)地区多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拟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现防洪保险等
干旱 华北、西北 冬春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使突出的世界性问题,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优良作物品种,开展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1、 河流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 内容
河流众多 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
水量丰富 河流年径流量达27000亿立方米,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
水能蕴藏量极大 水力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
2、 内外流河及其水文特征。(延伸内流湖)
流域区域 分界线 占全国总面积 主要大河
外流区域 北段大致沿着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大体相近) 2/3 流入太平洋: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海河、辽河、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
流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在印度境内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
流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内流区域 1/3 流入沙漠或内陆湖泊:塔里木河
[注意]河流水文特征分析:①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②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③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⑤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
(1)不同地区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地区 东北 秦-淮以北 秦-淮以南
河流 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 辽河、海河、黄河 长江、珠江
水量 特征 丰富 较小 丰富
成因 流经森林茂密、气候湿润的地区 流经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 流经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
水位变化 特征 较小 大 小
成因 河流补给多样 河流补给主要是7、8月的降水 降水的季节长
汛期 特征 汛期较短、季变较小 汛期较短、季变大 汛期长、季变小
成因 冬季积雪,春天融化,形成春汛,夏季受夏季风影响,形成夏汛 降水季节短 降水多,且季节长
含沙量 特征 小 大 小
成因 森林茂密,水土流失小 河流上、中游植被少,且流经疏松土质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植被保护较好
结冰期 特征 长 较短 无
成因 冬季长,气温低 冬季较短 冬季气温在0℃以上
(2)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特征 成因
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 这里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沙漠广布,有大面积的无流区
水量较小 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其量较小
汛期短 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山地降水也较多,水量丰富;冬季河流断流,属季节性河流,且有显著日变化
内流河河水沿途被大量蒸发、下渗,加上引水灌溉,使河流水量减少,河流消失。
塔里木河:7――9月为汛期
3、 长江概况
长江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峰,干流沿途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市,区)。注入东海,为我国最长、年径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其中自源头到湖北宜昌为上游,主要流经了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接纳了大量支流,水量大增,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自宜昌到江西湖口为中游,长江中游流经平原区接纳了鄱阳湖,洞庭湖,汉江等水系,水量大增,荆江河段九曲回肠,易泛滥成灾;江西湖口以下为下游,下游流经平原地区河流支流已不多,但由于水量大,地势低平,防洪任务艰巨,长江重要的支流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等,其中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已建成的大型水利工程有葛洲坝(三峡的上游干流)、丹江口(汉江)、安康、二滩(雅砻江)、龚嘴(岷江支流大渡河),隔河岩(清江)、五强溪(沅江)、乌江渡(乌江)、在三峡的西陵峡中三斗坪正在建设世界最大的三峡水利工程枢纽工程。
(1)防洪与灌溉
水灾严重河段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水灾原因 长江中下游洪水有三个主要来源:宜昌以上的干支流;南面洞庭湖、鄱阳湖水系;北面的汉江。有些年份,流域内普降暴雨,三股主要洪水来自同一时期,河水猛涨,就会使长江干流出现特大洪水,造成水灾。同时,上中游植被近年来遭到破坏,泥沙淤塞严重,中许多大湖,围湖造田,造成分洪能力减小
防洪工作 加固江防大堤,兴建了一批分洪、蓄洪工程,修建了许多水库,并重点治理荆江河段,最近又制定了长江上中游造林和水土保持的宏伟规划,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在建设
灌溉事业的发展 目前,全流域的灌溉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60%
(2)黄金水道
运输价值 ①长江航线与铁路运输相比,具有运量大、投资省、成本低等优点;②长江流域资源丰富,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主要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干流上沿岸有众多的工业城市;③干流航线与多条南北铁路和京杭运河相交,既沟通内地和沿海,又联系了南北广大地区
航线建设 ①一方面疏浚长江航道,对滩多流急的川江和“九曲回肠”的荆江进行重点治理,加强沿江港口建设;②一方面吸取沿海开放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扩大沿江的对外开放大力建设沿江经济带
4、黄河概况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9个省级政区(青、陇、川、宁、内蒙、陕、晋、豫、鲁),注入渤海,长度与流域面积均居我国第二,但水量很小。内蒙古河口镇以上为上游,黄河上游青海省境内,流经青藏高原,水量不大,水流平缓,河水清澈;自青海龙羊峡、经甘肃刘家峡至宁夏青铜峡的峡谷段,水能资源丰富;在宁夏,内蒙古境内,黄河流经平缓的地形区,水流平缓,气候干旱,加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大量引水灌溉,水量有所减少;河口镇至河南孟津为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接纳了汾河,渭河等支流,水量增加,特别是河水含沙量大增(90%黄河泥沙来于此);孟津以下为下游,流经华北平原,由于长期人工筑堤束水,黄河下游河床高于两岸地面数米,形成“地上河”,所以黄河下游沿途水量渐少,支流很少,且易发洪涝灾害。而由于中上游地区用于生产、生活的引水量过大,造成下游河段在春末夏初季节几乎每年发生断流现象。
黄河主要的支流有:上游河段有洮河和湟水,中游段有无定河、延河、汾河和渭河(其支流有泾河、洛河)等。
(1)母亲河的奉献
冲积平原 黄河是形成华北平原的主要原因之一,使干旱的宁夏、内蒙古境
Ⅳ 谁给我份高中历史地理的知识点总结要TXT格式的
必修三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
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
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时期 :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
水道。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
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
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
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遥感(RS)
主要是获取信息,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工作过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 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 传感器 → 遥感地面系统 → 成果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
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2、全球定位系统(GPS)
主要功能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如,可以精确定位某地理事物
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和海拔),还可为飞机、船舶、汽车导航。
由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3 颗备用卫星);
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3、地理信息系统(GIS)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优点: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4、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
系统。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
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4、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 塔里木盆地南缘, 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清 内蒙古东南部, 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
现代:20世纪50年代 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1、森林分布
现存的原始森林分布:集中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原始森林得以保存的原因: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亚马孙热带雨林。
2、热带雨林的分布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相逢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3、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4、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5、雨林被毁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的需求。直接原因是: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
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农牧场。
6、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移民亚马孙平原; 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7、雨林的保护
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陕西省为例
1、两类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好。(大同煤田—优质动力煤,河东煤田—优质主焦煤)
②市场广阔:我国能源需求量大,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3、能源基地建设: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 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三条外运铁路主干线(大秦线、神黄线、焦
日线) 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2000年以后,山西对外电力输出增长迅速,此举对本省的有利影响是: ①缓解运输压力 ②减轻大气污染③提高经济效益。
4、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 煤—焦—化 煤—铁—钢
5、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6、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三废”的治理
(山西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在: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尼罗河文明 两河文明 黄河——长江文明 印度河——恒河文明
2、田纳西河概况: 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属于二级支流; 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3、不同地段的保护: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4、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①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
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②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
③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
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④ 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5、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6、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7、流域的综合开发: 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8、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1)气候条件 :大部分位于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和水分基本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需要,但不利条件是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2)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①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 ②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主要地形:三山脉(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3、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 :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4、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
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5、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 :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区位因素:w.w.w.k.s.5.u.c.o.m
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③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④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①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加强规划与管理
4、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
五、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西气东输概况: 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的
轮南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依次经过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等9省市;经
过的地形区有: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江淮平原、太湖平原等;经过我国
地势的第二和第三级阶梯。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③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3、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四大气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 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1、产业转移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w.w.w.k.s.5.u.c.o.m
①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③市场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欧、北美是日本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20世纪末,东亚和东南亚因经济增长强劲、市场需求大而成为日本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并成为日本企业主要投资地区。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③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对国内影响: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如日本;发展中国家吸收产业转移的有利影响: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不利影响是:会带来环境污染问题。
Ⅳ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这是我班主任高考前给我资料~本人是读地理的刚高考完~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6、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 雪线上升 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 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较多 较少
第三单元 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º——40º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º--60º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º--55º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 旱涝灾害 寒潮
发生的时间 夏秋季节 春夏秋 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 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 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 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大风、雨雪、冻雨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第四单元 水环境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第五单元 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第六单元 季节知识专题
学习好季节知识的关键:①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相反,即北半球与南半球在同一时间处於不同的季节。
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北半球的四个重要节气:3月21日春分,6月22日夏至,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
Ⅵ 求高中历史地理知识点总结,txt格式的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考点搜索
〖中国的地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京杭运河概况。
知识要点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在学习中国主要地形时,应结合中国空白政区图,先将山脉画到图上,并写上名称,然后再填写出其两侧相应的地形区名称。
⒈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阶梯 界线 主要地形 海拔
一 昆、祁、横 高原、盆地 4000米以上
二 ↓ 三大高原、三大盆地 1000-2000米
三 雪、巫、太、大 三大平原、三大丘陵 500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⒉ 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⒊ 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
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
②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总结: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则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平原区才可发展种植业。
⒋ 主要山脉:(落实到地图上)
⑴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高的山峰。
⑵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
[注意]秦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
⑶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多在我国西部。
⑷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⑸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等。
[注意]横断山脉是由许多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它们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间,极大地阻碍了东西交通。
⑹山脉构成地形骨架(用简单示意图表示)
山脉名称 两侧地形区名称
西侧 东侧
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东北高原
太行山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巫山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雪峰山 云贵高原 江南丘陵
横断山脉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
贺兰山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南侧 北侧
天山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昆仑山 青藏高原 塔里木盆地
阴山 黄土高原 内蒙古高原
秦岭 汉中谷地 黄土高原
南岭 两广丘陵 江南丘陵
祁连山 柴达木盆地 河西走廊
⒌ 主要地形:
(1)四大高原:(落实到地图上)
名称 位置和省、区范围 海拔 主要特征
青藏高原 位于西南部,介于昆仑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青海西藏全部、四川省西部 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 世界最高大高原,高寒、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内蒙古高原 位于北部,大兴安岭以西,向西延伸到祁连山麓;内蒙古大部、冀甘宁一部分 1000米左右 我国第二大高原,最平坦的高原,风力作用强烈,西部风蚀地貌典型
黄土高原 西起祁连山东端,东到太行山麓,北邻内蒙古高原,以长城为界,南到秦岭;山西省全部、陕甘宁一部分 1000-20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世界黄土分布最广,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千沟万壑。
云贵高原 云南省东部、贵州省大部分 1000-2000米 地势西高东低,石灰岩广布,流水溶蚀作用强烈,多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不平,有许多“坝子”
[补充]黄土高原的黄土是地质时期强劲的偏北风从北方干旱地区吹来的,是风力沉积作用的产物。黄土层土质疏松,加上地面植被破坏,长期以来,地表受雨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形成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状态。黄土高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水旱灾害频繁,农业落后,许多地方人民生活贫困。但这里又是我国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煤、铁、有色金属等储量丰富。这里的人民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和气候较为干旱的特点,开凿窑洞。窑洞冬暖夏凉,是很好的居住场所。
云贵高原上广泛分布的石灰岩长期受流水的溶解侵蚀,形成峰林,溶洞、石林等奇异的喀斯特地形,云南的路南石林、广西桂林山水等都是著名的喀斯特景观旅游区。但是云贵高原峰岭众多,地面崎岖,土壤瘠簿,不利于农耕。只有一些小的山间盆地,被当地人称为“坝子”,比较平坦,是当地主要的耕作业区。地面有漏斗,地下多溶洞、地下河等,地质条件复杂,地表水易渗漏,并给修建水库,工程建设增加了很大难度。
(2)四大盆地
名称 位置与范围 海拔 主要特征
塔里木盆地 昆仑山与天山之间;新疆境内 1000米 我国面积最大盆地,有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世界最大的流动沙丘区)和最大内流河,封闭严密、干燥
准噶尔盆地 阿尔泰山、天山之间;新疆境内 500米 面积第二大盆地,西北有缺口,相对湿润,沙漠、戈壁面积较小,北部有一条外流河,多为固定沙丘
柴达木盆地 昆仑山、祁连山之间;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 3000米左右,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高原盆地 我国地势最高盆地,大部分为沙漠、戈壁,东南部多盐湖和沼泽地,有“聚宝盆”之称,石油、有色金属矿、盐矿资源丰富。
四川盆地 东是巫山,西是横断山,北是大巴山,南是云贵高原;四川和重庆境内 500米以下 也称“紫色盆地”,最湿润的外流盆地,多低山丘陵,西有面积较大的成都平原
[补充]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边缘的高山山麓地带,许多地方受高山冰雪融水的滋润,形成一连串小块绿洲,是新疆主要的农牧业区。其中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处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是沟通亚欧大陆的一段“绿色通道”。
四川盆地在地质史上是一个大湖盆,后来由于湖水外泄、下切,形成了三峡。
成都平原,是岷江的冲积扇平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物产富饶,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3)三大平原
名称 范围 主要特征
东北平原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之间,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三部分组成 我国面积最大、地势最高(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深广,多沼泽低地。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是我国商品粮率较高的商品粮基地。
华北平原 北是燕山,南到准河,西起太行山,东至渤海。 我国最完整的平原,由黄淮海冲积而成。地势低平(多在50米以下),旱涝、盐碱、风沙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 巫山以东到海滨,沿江分布呈狭长形 我国最低平的平原(多在50米以下,下游长江三角洲则海拔在10米以下),河湖密布,为著名水乡
(4)三大丘陵
位置 风景旅游区
辽东丘陵 辽东半岛上 千山
山东丘陵 山东半岛上 泰山
东南丘陵 我国东南部,包括江南丘陵、浙闽丘陵、两广丘陵等,面积最大 黄山、庐山、武夷山、“桂林山水”
[注意]利用:①缓坡开辟梯田果园或栽培经济林木;②发展旅游业;③发展林业、畜牧业
(5)地震、火山、泥石流
名称 分布
地震 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2、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3、西部青藏高原和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4、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火山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南部、东北山区、台湾、海南岛等地
泥石流 多产生在西部青藏高原边缘山区,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替处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1、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
季节 分布特点 形成原因
冬季1月 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漠河是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0℃等温线大致经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东至秦岭-淮河一线 ① 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因而北方获得热量大大小于南方,气温低得多;
② 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风受山岭的重重阻挡,势力和频度都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可与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进行对比)
夏季7月 除青藏高原和天山、大小兴安岭以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 ① 太阳直射北半球,虽然我国南方正午太阳高度仍大于北方,但北方的白昼却比南方长。太阳照射时间和获得太阳光热量南北相差不大。
② 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青藏高原等山地气温低,原因:地势高
吐鲁番盆地夏季最热,原因: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边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焚风;②沙漠广布,吸热快;③空气干燥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强
2、 温度带划分及其分布
我国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温度带 范围 ≧1000℃积温 作物熟制
热带 琼全部和台南部、粤南部(雷州半岛)、滇南部(西双版纳) >8000℃ 一年三熟,我国热带作物和热带经济林的重要产区
亚热带 秦淮一线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青藏高原以东 4500-8000℃ 一年两熟到三熟。稻麦两熟或双季稻。双季稻加冬作油菜或冬小麦。我国水稻、油菜及亚热带水果、经济林的重要产区。
暖温带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即鲁全部和陕、晋、冀大部分和南疆 3400-4500℃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我国冬小表、玉米、谷子及温带水果(苹果、梨、葡萄等)的主产区。
中温带 吉全部和黑、辽、内蒙古大部,北疆 1600-3400℃ 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甜菜、玉米、谷子、高粱
寒温带 黑、内蒙古的最北部 <1600℃ 一年一熟。生长期较短的早熟作物为主: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
高原气候区 青海、西藏大部和四川西部 <2000℃ 一年一熟。青稞等
3、降水分布和时间分配规律及原因
基本特点(规律) 原因 影响
名称 内容
空间分布规律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渐少 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来源是夏季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稀少 东南部湿润,愈向西北部内陆越干燥
时间变化 季节变化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燥空气的影响,降水少 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的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的晚,南涝北旱
年际变化 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所造成的
降水的南北差异 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 由夏季风形成锋面雨带进退规律决定的。 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涝;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注意]关于降水分布,有三条界线比较重要:a.800mm年等降水量线,它大致经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然后折向东,沿秦岭——淮河一线,此线以东、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mm,为温润区。是我国主要的水田作业区,农业以水稻生产为主;此线以北为半湿润区,以旱作农业为主;b:400mm年降水量线,此线大致沿大兴安岭—长城一线到兰州,向西南,经青藏高原到冈底斯山一线。此线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大致分界线,也是我国农耕区与畜牧业区的分界线;c:2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经青藏高原一线。此线大致是我国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的分界线。年降水量200mm以下的地区,多为荒漠地区,除有灌溉水源的绿洲以外,自然环境恶劣,人烟稀少,十分荒凉。
4、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及影响
⑴锋面雨带的形成: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冬季风的冷干气流相遇,较轻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不断降低,冷凝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
⑵锋面雨带的移动:五月,雨带徘徊在南岭一带;六月,雨带移到长江流域以后,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梅雨);七月上旬,雨带开始向北向西推移,七、八月份到达华北、东北等地。(六、七、八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
注图中阴影与非阴影的分界线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注意]除了夏季风进退及由此而形成的锋面雨以外,地形和台风也是影响我国降水的因素。例如: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火烧寮,就位于正对东南季风的山谷迎风坡地带;我国降水量最少的吐鲁番——托克逊,则位于深居内陆的盆地中,地形闭塞,降水极少。另外,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也往往带来大量降水。
5、干湿地区划分及分布
我国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自东南向西北分布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 主要分布地区 气候和植被
湿润区 >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东南大部、东北的东北部 气候湿润,森林
半湿润区 400-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气候较湿润,草原和森林
半干旱区 200-400mm
降水量<蒸发量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份 气候较干燥,主要为草原
干旱区 <200mm
降水量<蒸发量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 气候干旱,主要为荒漠
6、 气候特征及评价
特征 内容 成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①大多数地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②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比,冬温偏低,夏温偏高,气温年较差大;③气温年较差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 我国冬季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暖热多雨 夏季暖热多雨,对农作物等生长十分有利 冬季寒冷干燥,对农作物等生长不利;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涝现象严重;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多;寒潮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台风造成水灾、风灾。
雨热同期 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好。 夏季,我国各地得到的太阳光热多,且受夏季风影响,带来充沛的降水 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使广大北方地区都能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
气候复杂多样 我国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我国地域广阔,南北纬度差异大,东西距海远近不同,地形复杂多样 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高原、干旱气候区不利于农业发展
7、影响我国的气象和气候灾害
灾害 多发地区 多发季节 成因 特点 防治措施
梅雨 江淮地区 春末夏初 江淮地区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阴雨连绵——降水多;出现“空梅”天气——干旱 降水多时——排水;出现“空梅”天气——引水灌溉
伏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 7月 梅雨过后,在单一的副热带高压控制下 天气酷热少雨,抗旱任务艰巨 组织抗旱,若有台风雨形成可能缓解旱情
台风 东南沿海 夏秋 热带海洋上形成的强烈的热带气旋 狂风暴雨 及时预报,做好台风过境的准备,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
春旱 华北 3-5月 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夏季风没有到达(或受单一冷气流影响),降水少,又值农作物播种、生长季节,蓄水量大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河湖水位下降 引水灌溉
夏涝 华北、南方地区 6-8月 春季风来得迟,影响时间长,降水强度大 洪涝灾害 低洼地排水,疏浚河流,增加入海口
倒春寒 东部季风区 3-5月 极地大陆气团势力强盛 春季出现强低温和雨雪天气 地膜覆盖等
寒潮 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广大地区 冬半年,以春秋两季最严重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 大风、雨雪、冻害时间长,范围广 加强警报,做好防寒准备
风沙天气 三北地区 春秋两季,以春季最严重 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 风大,大气含沙量大,能见度低,影响范围广,一般与寒潮路径相同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暴雨洪涝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以外的广大地区 夏秋 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如锋面、气旋、热带气旋等 降水强度大,时间短,形成洪涝,我国南方(和东部)地区多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拟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现防洪保险等
干旱 华北、西北 冬春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使突出的世界性问题,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优良作物品种,开展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1、 河流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 内容
河流众多 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
水量丰富 河流年径流量达27000亿立方米,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
水能蕴藏量极大 水力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
2、 内外流河及其水文特征。(延伸内流湖)
流域区域 分界线 占全国总面积 主要大河
外流区域 北段大致沿着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大体相近) 2/3 流入太平洋: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海河、辽河、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
流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在印度境内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
流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内流区域 1/3 流入沙漠或内陆湖泊:塔里木河
[注意]河流水文特征分析:①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②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③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⑤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
(1)不同地区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地区 东北 秦-淮以北 秦-淮以南
河流 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 辽河、海河、黄河 长江、珠江
水量 特征 丰富 较小 丰富
成因 流经森林茂密、气候湿润的地区 流经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 流经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
水位变化 特征 较小 大 小
成因 河流补给多样 河流补给主要是7、8月的降水 降水的季节长
汛期 特征 汛期较短、季变较小 汛期较短、季变大 汛期长、季变小
成因 冬季积雪,春天融化,形成春汛,夏季受夏季风影响,形成夏汛 降水季节短 降水多,且季节长
含沙量 特征 小 大 小
成因 森林茂密,水土流失小 河流上、中游植被少,且流经疏松土质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植被保护较好
结冰期 特征 长 较短 无
成因 冬季长,气温低 冬季较短 冬季气温在0℃以上
(2)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特征 成因
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 这里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沙漠广布,有大面积的无流区
水量较小 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其量较小
汛期短 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山地降水也较多,水量丰富;冬季河流断流,属季节性河流,且有显著日变化
内流河河水沿途被大量蒸发、下渗,加上引水灌溉,使河流水量减少,河流消失。
塔里木河:7――9月为汛期
3、 长江概况
长江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峰,干流沿途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市,区)。注入东海,为我国最长、年径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其中自源头到湖北宜昌为上游,主要流经了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接纳了大量支流,水量大增,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自宜昌到江西湖口为中游,长江中游流经平原区接纳了鄱阳湖,洞庭湖,汉江等水系,水量大增,荆江河段九曲回肠,易泛滥成灾;江西湖口以下为下游,下游流经平原地区河流支流已不多,但由于水量大,地势低平,防洪任务艰巨,长江重要的支流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等,其中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已建成的大型水利工程有葛洲坝(三峡的上游干流)、丹江口(汉江)、安康、二滩(雅砻江)、龚嘴(岷江支流大渡河),隔河岩(清江)、五强溪(沅江)、乌江渡(乌江)、在三峡的西陵峡中三斗坪正在建设世界最大的三峡水利工程枢纽工程。
(1)防洪与灌溉
水灾严重河段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水灾原因 长江中下游洪水有三个主要来源:宜昌以上的干支流;南面洞庭湖、鄱阳湖水系;北面的汉江。有些年份,流域内普降暴雨,三股主要洪水来自同一时期,河水猛涨,就会使长江干流出现特大洪水,造成水灾。同时,上中游植被近年来遭到破坏,泥沙淤塞严重,中许多大湖,围湖造田,造成分洪能力减小
防洪工作 加固江防大堤,兴建了一批分洪、蓄洪工程,修建了许多水库,并重点治理荆江河段,最近又制定了长江上中游造林和水土保持的宏伟规划,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在建设
灌溉事业的发展 目前,全流域的灌溉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60%
(2)黄金水道
运输价值 ①长江航线与铁路运输相比,具有运量大、投资省、成本低等优点;②长江流域资源丰富,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主要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干流上沿岸有众多的工业城市;③干流航线与多条南北铁路和京杭运河相交,既沟通内地和沿海,又联系了南北广大地区
航线建设 ①一方面疏浚长江航道,对滩多流急的川江和“九曲回肠”的荆江进行重点治理,加强沿江港口建设;②一方面吸取沿海开放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扩大沿江的对外开放大力建设沿江经济带
4、黄河概况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9个省级政区(青、陇、川、宁、内蒙、陕、晋、豫、鲁),注入渤海,长度与流域面积均居我国第二,但水量很小。内蒙古河口镇以上为上游,黄河上游青海省境内,流经青藏高原,水量不大,水流平缓,河水清澈;自青海龙羊峡、经甘肃刘家峡至宁夏青铜峡的峡谷段,水能资源丰富;在宁夏,内蒙古境内,黄河流经平缓的地形区,水流平缓,气候干旱,加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大量引水灌溉,水量有所减少;河口镇至河南孟津为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接纳了汾河,渭河等支流,水量增加,特别是河水含沙量大增(90%黄河泥沙来于此);孟津以下为下游,流经华北平原,由于长期人工筑堤束水,黄河下游河床高于两岸地面数米,形成“地上河”,所以黄河下游沿途水量渐少,支流很少,且易发洪涝灾害。而由于中上游地区用于生产、生活的引水量过大,造成下游河段在春末夏初季节几乎每年发生断流现象。
黄河主要的支流有:上游河段有洮河和湟水,中游段有无定河、延河、汾河和渭河(其支流有泾河、洛河)等。
(1)母亲河的奉献
冲积平原 黄河是形成华北平原的主要原因之一,使干旱的宁夏、内蒙古境内形成了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这些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地区
水能资源 黄河上中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蕴藏塔里木的轮台(西气东输);柴达木的涩北气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