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公乡地理位置
⑴ 江苏省的地理位置
江苏省地处中国大陆沿海中部和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北接山东、西连安徽,西北与河南接壤,东南与上海、浙江接壤,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介于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之间。海岸线长1000多千米。江苏,得名于清朝江宁府和苏州府二府之首字,简称“苏”。省会城市为南京。江苏傍江临海,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11%的土地上,全省常住人口7600.1万人。连绵近1000公里的海岸线拥抱着约980万亩的黄金滩涂。江苏境内平原辽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江河湖泊密布,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洪泽湖在此横卧,历史上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江苏历史悠久。这里是中国吴文化的发祥地,早在数十万年前南京一带就已经是人类聚居之地。6000多年前,南京和太湖附近出现了原始村落,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3000多年前,江苏青铜器的冶炼和锻造,已达到很高的技术水平。公元3-6世纪,南京成为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公元7-10世纪以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有所谓“天下大计,仰于东南”的说法,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公元14-17世纪中叶以后,苏州、松江和南京等地,成为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祥地。19世纪末叶,缫丝、纺织、面粉、采煤等近代工业,在无锡、南通、苏州、常州、徐州等地陆续兴起。此后,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国一直名列前茅。
⑵ 请问中国的豆豉之乡是哪里请具体说明哪个省哪个市哪个县!!
这个不好说,公说来公有理,婆说婆有源理,有人说阳江豆豉,有人说罗定豆豉,更有甚者说的没有听过的,不过临沂的八宝豆豉曾经也是贡品,当然,前两者也闻说是贡品,不知是真是假。你这问题就好比问哪里是稻米之乡,哪里是小麦之乡,家家户户都会弄、都会种,不见得“之乡”呢!以上是愚见,若有学识渊博之士,万望告知小弟!也好让我增长下知识!
⑶ 江谷镇的地理位置
江谷镇位于四会市的中部偏北,距市区19公里,省道四清公路贯穿全境,南北与下茅专、地豆镇属相连,东西和龙湾(已与下茅合并)、江林镇(已与江谷合并)接壤,是四会市省定重点建设中心镇,也是四会市最大农村集镇之一。
⑷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辛庄营乡北豆公申通快递的具体位置
你是那个村的?那个快递在路南北斗公村西面。
⑸ 中国的地理位置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黑龙江、乌苏里江汇合处。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陆上边界2万多千米。领海由渤海(内海)和黄海、东海、南海三大边海组成,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1.8万千米。
中国陆地边界长达2.28万公里,东邻朝鲜,北邻蒙古,东北邻俄罗斯,西北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和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接壤。
南与缅甸、老挝、越南相连。东部和东南部同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隔海相望。
(5)豆公乡地理位置扩展阅读:
地理特点:
地形多种多样。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
山区面积广大。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
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⑹ 鉴洋湖的地理位置
台州依山面海,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境内地貌多样,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海湾、岛屿均有分布。西北山脉连绵,千米峰峦迭起,山地丘陵占陆域面积的2/3。东南丘陵缓延,平原滩涂宽广,河道纵横,沿海海岸曲折,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
黄岩区的地貌结构可概括为“七山一水两分田”。东部属于温黄平原,为丰饶的鱼米之乡;西部为丘陵山地,主要山脉有括苍山支脉和北雁荡山余脉。在新地质构造喜马拉雅期运动之后,黄岩区形成西升东降。西部山区呈年轻山地特征,东部为下降区,有100多米疏松第四纪(约二三百万年前)沉积物,形成海积平原,约占全区面积三分之一,是重要农业区。院桥镇为五六千年的老海积区,成陆前经湖沼变迁,1米剖面有腐泥层,沼铁矿层、青泥层,称古浅育体。
鉴洋湖位于院桥镇东南部,位于水网平原区,属于温黄平原的一部分,以湿地、水网、农耕地为主。湖区四面环山,其中北部有狮子山、鸡笼山、马山、西林岭(老鹰山),南部则是连绵的温岭天皇山。周边山地森林覆盖率接近超过60%,生态环境良好。 台州境内河流众多,主要有两大水系,即椒江水系和金清水系。鉴洋湖属金清水系,总面积1.25平方千米,为黄岩区最大内湖,也是台州市最大的内陆湿地。与湖体相连的主要河流有东南中泾、西南中泾和山水泾。南中泾宽15~22米,长12千米,为黄岩区南部排水的主要通道;山水泾宽21~30米,长13.65公里,是排泄太湖山区洪水入金清港的主要河道。其中,鉴洋桥以下至路桥河段上大下小,洪水宣泄不畅,两岸地势低洼,涝灾频繁。
台州市地下水分布可按照地下水资源的储量分为富水区、较富水区、贫水区和极贫水区四大类,其中鉴洋湖所处区域为贫水区。 地处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7℃,1月份平均6℃,7月份平均27.8℃,常年3月14日为终霜期,11月29日为初霜期,平均无霜期259天。冬季受西北气流影响,多晴朗寒冷,冷空气南下时常出现剧烈降温和西北大风。春季冷暖气团交锋频繁,时冷时热。初夏,因北方冷空气与南来暖湿气流相遇,势力均等,形成梅雨天气。进入7月盛夏后,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除局部雷阵雨天气外,多晴日天气,温度高,日照多。秋季降温较快,中秋后天高气爽,俗称“小阳春”。
植物资源 鉴洋湖植物资源丰富,根据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主要包括维管束植物139科389属538种(包括种下等级),其中蕨类植物17科22属33种,种子植物122科367属505种(裸子植物9科17属21种,被子植物113科350属484种)。野生植物352种,栽培植物186种。含10种以上的科有:禾本科(56种),菊科(41种),豆科(29种),蔷薇科(23种),百合科(14种),莎草科(13种),蓼科(12种),大戟科(12种),茜草科(12种)。同时,鉴洋湖共拥有国家Ⅱ级保护植物4中,主要有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野大豆(Glycine soja);花榈木(Ormosia henryi)。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植物有1种,即花榈木。
鉴洋湖植被类型可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灌草丛、水生植被、栽培植被5个植被型组,暖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低山灌草丛、挺水水生植被、浮水水生植被、果园、苗圃、作物田9个植被型,以及23个群系组、28个群丛。
动物资源 鉴洋湖生态环境良好,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类型多样。芦苇、淡竹、杨柳遍布,野生鹭鸟、白鸥飞翔于烟波,人称“黄岩的沙家浜”。据生物多样性调查统计,鉴洋湖地区已知动物包括鸟类,兽类,爬行类等共计114种。其中鸟类42种,占浙东南地区鸟类分布总种类的10.12%,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种一种,国家二级保护种2种,省级重点保护10种;兽类11种,国家二级保护的2种,省重点保护1种;爬行及两栖类共7种,国家二级保护1种,省重点保护2种;鱼类、软体类共16种;甲壳类共4种;昆虫类共34种。
鉴洋湖是距今约2000年的古海湾演变而成的泻湖,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清《光绪黄岩县志》引《山水记》:“鉴洋湖,在三十九都鸡笼山下,修广二千亩许,纵一里、横五里,为东南巨浸。中有沙洲芦荻,鵁鶄鸂鷘翔舞其际。水多银鱼,长寸存,如小薤叶,色如白银,味最美。击楫中流,恍如剡中风味”。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县人御史杨晨与尤涛、南舜谱等发展实业,在这里主持围湖筑堤,种桑养蚕,并在湖中建造了一幢西式别墅,以陶渊明《归去来辞》中“依南窗外寄傲”意为“寄傲轩”。“寄傲轩”四周植以名花异木,并于南侧构成一座玲珑剔透的湖心亭。“门外湖光十里碧,座中山色四周青”曾这样形容“寄傲轩”。进士杨晨晚年曾归隐于此,著书、垂钓于湖畔。每年三月三佳节,杨晨、举人南舜谱等“九老会”在此吟诗作赋。文人雅士常游吟诗,有“桥横群谁合,山断夕阳疏”之句。
建国以后填湖之风更胜,鉴洋湖先后作为劳改农场和鱼种场,不断的围堤挖塘使得上下两湖河港逐渐相连,湖面逐渐缩小,南部基本消失。今湖东西长约2500米,湖面已演变为宽数米到数十米不等的河道港汊,水面面积仅约0.7平方公里(约合1000亩)。 鉴洋湖有着2000多年的演化和发展历史,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的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规划区内现有资源主要包括历史遗迹和乡土景观两大类。
历史遗迹方面主要包括古桥、古庙,以及古遗址等,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鉴洋桥。鉴洋桥由镇锁、洚洋2石桥组成,镇锁桥位于下湖,分南北两座,长135米,宽2.5米,南座3孔,北座1孔,两座之间与南北引桥略呈弧形,造型独特,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重建,现已申报省级文保单位;洚洋桥位于上湖,长60米,宽2.5米,3孔。两桥均为鉴洋湖南北交通枢纽,镇锁桥更是温黄古驿道必经之路,与峻峭挺拔鸡笼山形成湖光山色飞桥景观。此外,位于鸡笼山的杨府庙、半山庙、山城寨遗址,以及业已消失的寄傲轩和湖心亭,都具有一定的区域影响力。
乡土景观方面主要包括体现鉴洋湖地方特色的养殖塘、圩田、果园、民居,以及展现鉴洋湖自然风光的河湖湿地。有些富有特色的湿地景观甚至被当地人给予了传说和寓意,如后继娘坟、水牛背、十亩围、围珠等。 鉴洋湖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不仅反映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更反映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主要包括历史传说、诗词文学、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
历史传说方面几乎涵盖了鉴洋湖的一山一水,一桥一木。其中以鉴洋湖、鸡笼山和鉴洋桥的传说居多,并且版本多样,娓娓动听,反映了鉴洋湖文化的多样性。
诗词文学方面,以清光绪杨晨最为著名。杨晨(1845—1922年),名保定,字定孚,又字蓉初,晚号“月河渔隐”。由杨晨、南舜谱组建的“寄傲轩”文人团体——“九老会”,每逢农历三月三,九月九,诸会员聚集于此,吟诗作赋,交流作品,编纂成册,并有《湖墅昌和集》与《生辰昌和集》留世,共收录诗文365首,今已遗失。仅部分诗篇传于民间,得以保留。
此外,以圩田间作为代表的农业耕作方式,以舞狮为代表的民间舞蹈,以泥塑为代表的民间手工艺,以杨业诞辰日为代表的民间庙会,以及各村定期举办的集会和戏曲演出,都是鉴洋湖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的重要体现,是“活”的文化遗产。 鸡笼山与鉴洋湖
鸡笼山,坐落于距市区20公里的鉴湖北岸,海拔164米,顶部高耸,相传古时有凤凰(锦鸡)飞入山上岩洞不复出而得名鸡笼山。
鸡笼山东南山岗上有一块平地,人称“四鼓坪头”,地面开阔,坡外陡峭,宋代马方曾在此设寨,古代有义军的石牌坊、古城和台门、大厅等建筑。
鸡笼山的山顶和山腰都有一座杨府庙,祀北宋名将杨业父子,每逢五月十八杨老令公寿诞,水陆两路香客络绎不绝。
山北有始建于三国·吴·孙权赤乌年间建的宝轮寺,寺前一石碧色,如逢其润泽有光,则天必雨。正是古人讲的“础润而雨”。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县人御史杨晨与尤涛、南舜谱等发展实业,在这里主持围湖筑堤,种桑养蚕,并在湖中建造了一幢西式别墅,以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倚南窗以寄傲”意命湖墅为“寄傲轩”。四周植以名花异木,并于南侧构有一座玲珑剔透的湖心亭。“门外湖光十里碧,座中山色四周青”,杨晨晚年曾归隐于此,著书、垂钓于湖畔。每年三月三佳节,进士杨晨、举人南舜谱等“九老会”在此吟诗作赋。
鉴洋湖原有水面2000余亩,随着时间的推移,湖面逐渐缩小,现今水面尚有1000余亩,湖上还留有建于明末清初的两座古桥。镇锁桥和洚洋桥。两桥为县西南交通枢纽,与峻峭挺拔鸡笼山形成湖光山色飞桥景观。
洚洋桥
洚洋桥,在湖西端,长60米,宽2.5米。两座石桥,与长堤相接,古色古香,造型奇特,结构别致,为古老的鉴洋湖增添了秀丽的色彩。
镇锁桥(又名鉴洋桥)
镇锁桥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由鸡笼山东北的宝轮寺僧人募化重建。
全长138米,由三座不同体量石梁桥及引桥堤坝构成。堤坝式连体石梁桥横跨鉴洋湖,呈东西走向。子桥分别位于主桥东西向转弯处。主桥——三孔石梁桥,长16.5米,宽2.1米。主孔跨度4.70米。桥面由长条石呈纵向并列铺砌。至六层呈叠涩出檐状作纵横承托桥面条石。桥面南北侧由望柱,栏板相连,望柱柱头雕刻狮子,猴子,以及仰莲及覆莲。桥面栏板刻有楷体“镇锁桥”三字。由主桥向东西向拓展的引桥堤及二座子桥——石梁桥。随桥堤坡度向前延伸。子桥建筑形制与主桥类同。堤坝型石梁桥,以其新颖的艺术造型构思,把桥与长堤有机地融为一体。同时,它又是一座集历史、人文、乡土风情间的古桥梁。鉴洋湖,素有湖面六千亩之称,湖面宽广迈阔,湖水清澈。数百年来,为有效遏制水灾,在此构筑一道堤坝型石梁桥,即能拦截太湖之水,又能关注这一带的“风水”,体现出古人造桥工艺与风俗完美结合的神韵。
⑺ 黄骅的地理位置
行政区划
黄骅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东临渤海、南近山东、西界沧州、北倚京津,辖9个乡镇、327个行政村,总面积2251平方公里。人口48.4万。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部位置和“环渤海,环京津”的双环纽地带,是新欧亚大陆桥的东桥头堡,现已成为华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自然资源
黄骅物产丰富,自古以“渔盐之利雄天下”而著称。海岸线长55公里,水产品年产量占河北省水产品总产量的45%,生产的三十多种海产品尤以对虾、银昌鱼、梭子蟹最为名贵。盐业发达,原盐品质优良,是享誉海内外的“长芦盐”生产区。种植业以小麦、玉米、大豆、高梁为主,苹果、鸭梨、金丝小枣等品质优良,冬枣享有盛誉。由于土地广袤、水草丰茂,发展畜牧业和房地产旅游资源开发业前景十分广阔,境内的“骅南淀”“骅北淀”是游猎的天然场所。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是大港油田的主要产区,地热资源开发潜力很大。
基础设施
黄骅投资环境优越,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总容量1000万立方米、日供水3万吨的水场工程已竣工并实现供水,水场的投入使用,大大改善了城区的供水条件和供水质量。在实现了南北电网双向供电后,又新建了一座220千伏变电站、四座110千伏变电站和六座35千伏变电站。目前,境内形成了完整的公路、铁路、海上运输体系。海防公路、205国道(山海关到广州)和307国道(歧口到银川)纵横贯通黄骅全境,石港高速公路2001年石家庄-沧州段能够铺通,2002年全线铺通。铁路运输由黄沧(黄骅到沧州)地方铁路与京沪线接轨,进而同全国铁路网连接,朔黄铁路即西煤东运铁路通道,全长820公里,近期运量3500吨,远期运输能力1亿吨,2001年7月全线铺通。
黄骅大港
黄骅大港位于渤海湾轴心区,系我国跨世纪特大工程——西煤东运新铁路出海口,一期工程投资51.16亿元,建成5万吨级泊位两个,3.5万吨级泊位一个,年吞 吐能力3000万吨,2001年7月-12月分期投产,两个1.5万吨级杂货泊位,也将同步建成;二期工程拟建三个3.5万吨级、一个5万吨级泊位,年吞吐能力达到6000万吨;远期达到1亿吨规模。全市通讯实现了数字程控交换自动化并与全国并网,可直接世界各地,传真、无线传呼、移动电话已开通使用,电话装机容量达2.5万门。
经济发展
黄骅经济发展迅猛。1988年国务院批准黄骅市为沿海经济开放区以来,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各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市已形成工业、乡镇企业、海洋产业、农业四大经济支柱产业,国民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和财政收入在全省各县市中居于前列,“八五”期间居河北省综合经济实力“十强”县市行列,九六年在全省排位第五,是“中国名星县市”百颗星之一,被列为全国综合改革试验市。
发展前景
在九十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中,环渤海地区是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新的重点开放区域,黄骅位于环渤海、环京津、环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位置,辐射内地、带动周边的作用非常明显。随着国家跨世纪工程-西煤东运第二条大通道神华工程的立项兴建,必将把黄骅推上一个令世人瞩目的位置。可以断言,不久的将来,黄骅做为一颗绚丽多彩的渤海明珠,将成为冀、晋、陕及内蒙等区域对外开放的窗口,黄骅这块黄金宝地也将更加炙手,我们热诚欢迎各界朋友、有识之士来黄骅参观考察、投资兴业、大展宏图。
⑻ 延安的地理位置
延安市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中南地区,西安以北371千米。北连榆林,南接关中咸阳、铜川、渭南三市,东隔黄河与山西临汾、吕梁相望,西邻甘肃庆阳。市境介于北纬35°21′-37°31′,东经107°41′-110°31′之间,总面积37037平方千米。
延安市,陕西省地级市,是天下第一陵—中华民族始祖黄帝陵寝黄帝陵所在地,是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西宽256千米,南北长236千米,总面积37037平方千米,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
(8)豆公乡地理位置扩展阅读:
延安的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延安市位于黄河中游,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延安地貌以黄土高原、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北部的白于山海拔1600-1800米,最高点在吴旗县五谷城乡的白于山顶,海拔1809.8米;最低点在宜川县集义乡猴儿川,海拔388.8米,相对高差1421米。
气候特征
延安市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易旱气候区,全年气候变化受制于季风环流。 延安市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次年2月为冬季。春季干燥少雨,气温回升迅速,气候多变,有大风、扬沙天气。季内降水占年总量的17%,3月平均气温4.5℃,5月平均气温16.9℃,最高可达36.5℃,遇较强冷空气侵袭时,最低气温可降到0℃左右,出现霜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延安
⑼ 川沙县的地理位置
川沙县第四系覆盖颇厚。地质钻探和地球物理探测揭示,川沙地层序列由下而上为:侏罗纪火山岩。火山碎屑——沉积岩系,第三纪陆相火山岩系以及第四纪的粘土、砂砾等松散堆积。基岩埋深,一般为300~350米,金桥地区最浅处227米,合庆周围最深处396米。
上侏罗统火山岩、火山碎屑——沉积岩系分布十分广泛。劳村组为紫红与灰白色相间的凝灰质砂岩、流纹质凝灰熔岩等,广见境内西部、南部地区;黄尖组为安山岩、安山质火山碎屑岩等,广见于境内中部、东北部地区。劳村组和黄尖组的空间分布与火山构造、区域性断裂构造有密切的关系。
上第三系中新统白龙港玄武岩,以橄榄玄武岩为主,夹有深灰、棕色粘土和砂砾石,沿断裂呈串珠状产出。玄武岩全岩K—Ar年龄为18.7Ma和26.7Ma。主要分布在青墩、白龙港、施湾一带,分布面积数十平方公里,厚度大于250米。
第四纪地层,由北蔡至蔡路逐渐加厚。根据气候地层学原则,以岩石地层为基础,综合孢粉、微体古生物等标志,可将第四系划分为四个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这套疏松地层的发育和结构,在由下而上的纵向上,岩性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划分二大层:下部“杂色层”,埋深约在150米以下,以褐黄色为基本色调的杂色粘土,与灰白、褐黄色砂、砾组成互层;粘土多具硬塑性,砂、砾则为松散或弱胶结。属第四纪早更新世的陆相沉积。上部“灰色层”,埋深约在150米以上,以灰色为主的亚粘土,与浅灰、黄灰色砂组成互层;亚粘土多具软塑性,砂呈松散状。为中更新世以来海陆相交替沉积。第四纪期间,川沙古气候经历了八次明显的冷暖变迁,导致了古地理和沉积相的演变。早更新世晚期以来,历次温暖期均伴随海水进侵,沉积了六个海相层;寒冷期时海水退出,沉积了河湖相层。 一年四季变化明显,季节的划分以五天的平均气温低于10℃的为冬季,高于22℃的为夏季,10℃~22℃为春季和秋季。
春季:4月1日~6月4日,共65天;夏季:6月5日~9月22日,共110天;秋季:9月23日~11月26日,共65天;冬季:11月27日~次年3月31日,共125天 。
春季气温回升缓慢,且具跳跃式升高,冷空气活动较频繁,天气变化过程较多,俗谓“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经常出现连阴雨、日照少、倒春寒等天气。
夏季前期有一段黄梅雨,一般在7月上旬出梅,7、8月份是盛夏高温季节,为一年最热时期,有一段伏旱,降水主要是局部地方性雷阵雨和台风雨。
秋季前期有一段早秋雨,10月开始一般是秋高气爽的天气。
冬季一般以冬旱为主,但也有湿冬出现。1月中旬到2月上旬是最冷时期。 兽类:鼠,有褐家鼠、小家鼠、铁鼠。水獭。蝙蝠。黄鼬,穴居,竹园田野均有。猪獾,穴居坟墩、土堆之中,50年代平整土地后已稀有。虎,据旧志记载,县境高桥宝山和老护塘侧六团地,明代有虎。
禽类:雁、燕子、凫、雉、鹌鹑、鸽、雀、斑鸠、布谷鸟、画眉、白头翁、鸬鹚、黄鹂、啄木鸟、乌鸦、喜鹊、杜鹃、鹳。
鱼类:本县内河淡水鱼类有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团头鲂翘嘴白、鲈鱼、塘里鱼、鲻鱼、旁皮鱼、黄鳝、鳗鲡、泥鳅。贝类有螺蛳、黄蚬、三角帆蚌、褶纹冠蚌、背角无齿蚌等。
两栖、爬行类:两栖动物有青蛙、金线蛙、雨蛙、蟾蜍等。爬行动物有龟、鳖、青梢蛇、秤星蛇、四脚蛇、赤练蛇、蝮虺蛇、壁虎等。环节动物有蚯蚓、水蛭、蜗牛等。
昆虫:野蚕、蜂、蟋蟀、螳螂、蝉、蝼蛄、蚱蜢、豆蠋、蝴蝶、尺蠖、蛓、蝥、天牛、斑蝥、萤火虫、土鳖、蚁、牛虻、蜻蜓、蜈蚣、蝇虎、蟢子、壁钱、蝇、蚊。 树木:有槐、杉、杨柳、皂角、冬青、檀、枫杨、桑、柘朴、枝杨、榆(俗名榉榆)、黄杨、扁柏。
竹类:有燕竹、黄金间碧玉竹、篾竹、黄菰竹、紫竹、寿星竹、凤尾竹、飞白竹、天竹、护居竹。
药用植物:野生中药材,主要有白术、何首乌、菖蒲、麦门冬、香附、天花粉、紫苏、车前子、天南星、旋覆花、半夏、高良姜、紫花地丁、山慈菇、香薷。
杂植类:有丝草、甘稞、王帚、蒲、茭、荻、蒲公英、野苋、川谷、茳草等。
⑽ 求利辛县的具体地理位置
利辛县,位于安徽省北部,2000年从阜阳划属安徽省亳州市. 利辛县位于亳州市东南部,北邻涡阳,南连颍上、凤台,东靠蒙城,西接颍东区、太和县。地处东经115°54′—116°31′,北纬32°51′— 33°27′之间。自然坡降很小,西北略高,东南略低。县辖26个乡镇、668个村居民委员会,7182个村民小组,耕地11.70万公顷,全县总人口 142万人(2006年),其中农业人口占93.74%。 [编辑本段]自然生态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次之东北风,夏季主导风向东南风。年均气温14.8℃,无霜期215天,年均日照时数2223.4小时。年均太阳辐射总量124.7千卡 /cm2,年均降水量823.9毫米。
利辛河渠纵横,道路交织,四通八达,水陆称便。县境内有骨干河道4条、大沟53条,总长750公里,通航106公里,兼收蓄泄渔航之利。西淝河,古称夏肥水,自西北而东南蜿蜒 穿过县境中部;芡河,古称沙水,亦称濮水,自西北而东南逶迤流经县境东部;阜蒙河,1958年开挖人工河道,横跨县境中部;茨淮新河,70年代开挖人工河道,自西而东贯通县境南部。茨淮新河上,阚疃枢纽8项工程结裾联袂,拔地而起,控驭南北,蔚为壮观;两岸青堤绿水,帆船络绎,鸟语阵阵,渔火点点,呈现一幅美丽的图画。县境内有主干线公路6条、支线公路23条,总长 461.4公里。S202线省道,自东北而西南穿过县境西部,阜蚌公路自西而东横穿县境中部,成为重要交通动脉。
界阜蚌高速公路建成并投入运行,极大地方便了利辛与外界的联系。另有乡村道路412条,总长1581公里,可行驶中型机动车辆。濉阜铁路,直穿县境,设置4个火车站,为运送旅客、集散工农业半成品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