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南地理环境
A. (10分) 旅游地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丽水市位于浙江省的西南部、浙闽两省的结合处,是浙西南
丽水旅游资源地域组合及集群状况好,游览价值高;位于我国东南沿海,距经济发达地区距离近,国内和国际市场广阔;交通位置和通达度好;经济发达,地区接待能力较好。 (10分)
B. 自然地理及经济技术条件 工作区以中低山侵蚀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山脉包括仙霞岭山脉、武夷山-九连山山脉、戴云山山脉。仙霞岭-武夷山脉北起浙江庆元经闽北浦城县境,向西南沿闽赣边境一直延伸至闽赣粤边境,长约800km,一般海拔1000~1500m以上,浙南黄茅尖山海拔1921m,闽赣交界的黄岗山海拔2157m,是武夷山主峰,也是该区的最高峰。戴云山脉包括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等山脉,延伸约500km,高中山平均海拔1000m以上,其中戴云山是闽中主要山脉,绵亘于尤溪、德化、安溪一带,延伸约300km,主峰戴云峰1856m,是闽中最高峰。沿海地带多为低山丘陵、台地和滨海平原。 区内河流发育,主要有灵江、瓯江、飞云江、鳌江、闽江、赛江、九龙江、晋江、东江、韩江及珠江支流东江、赣江支流贡水、梅江、抚河等。多数河流流程短,含沙量小,年平均流量变化小,水力蕴藏丰富。 区内年平均气温从北往南由20℃递升至25℃,北部及高山区最低气温可在0℃以下。年平均降雨量1500mm以上,沿海地区5~11月常有台风袭击。 粤、闽、浙是最早对外开放的省份,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居全国第1、6和11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居全国第1、5和7位。但经济发展不平衡,武夷山脉的山区经济不发达,农民收入普遍偏低。 图1-1 武夷成矿带交通位置图 浙西南-闽西-赣东-粤东北地区是浙江、福建、江西、广东的重工业原料基地,除粤东沿海外,大部分地区是粤、闽、浙相对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山区,多数地区经济以农林为主,利用特有矿产资源优势,使矿业成为当地主要的产业支柱,如浙南地区的遂昌、龙泉、闽西南地区的永安、大田、龙岩、上杭和粤东地区的梅州、河源等地开发煤、铁、石灰岩、黄金、高岭土、有色金属等已形成较大的采、选、冶生产规模。最为突出的是上杭县的紫金山金矿,2001年处理矿石量700×104t,产金量达5.2t,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黄金矿山。至今区内70%以上探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地已得到开发,矿山总数为7954~11000个,从业人员数十万人。矿业采选产值占各省工业总产值的0.8%~1%。与矿业相关的冶金、建材、化工等加工业产值约占各省工业总产值的9%~12.5%左右。矿业的发展促进了浙、闽、赣、粤工业化进程,为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C. 浙江丽水的地理位置
浙江丽水的地理位置:丽水市处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在东经118°41′~120°回26′和北纬答27°25′~28°57′之间。东南与温州市接壤,西南与福建省宁德市、南平市毗邻,西北与衢州市相接,北部与金华市交界,东北与台州市相连。市政府驻莲都区。距温州126公里,距金华市122公里,距杭州292公里,距上海512公里。 D. 丽水怎样因地制宜丽水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文特色
地理概况 E. 丽水有哪些民风 民俗 民情 信仰 禁忌 婚嫁寿诞 衣食住行 地理环境 历史文化 1、丽水风俗:吃粽子、喝黄酒、插艾枝和菖蒲等风俗习惯之外,莲都一带有吃卷饼,龙泉有划龙舟,松阳遂昌一带有采端午药和午时茶,庆元景宁一带有“献饭”敬重已故先人,还有人在身上佩戴避瘟丹,张贴五毒符,以达到驱逐邪魅目的等等习俗。 2、信仰:丽水人的信仰没有特别之处,例如佛教信仰、基督教信仰、天主教信仰、伊斯兰教信仰皆有,具体要看实际人群。 3、婚嫁寿诞:丽水人婚嫁、寿诞、喜庆、丧宴,必为席上头道菜肴西施鲜虾饼,西施鲜虾饼其原料之一的小虾。 4、地理环境: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东南与温州市接壤,西南与福建省宁德市、南平市毗邻,西北与衢州市相接,北部与金华市交界,东北与台州市相连。 5、历史文化:丽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丽水人属江浙民系使用吴语,丽水文化属吴越文化。 (5)浙西南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丽水市处州府城列入高品质步行街建设培育名单,是契机,也是挑战。从国内的一些步行街来看,主要存在缺少创新和商业规划,往往大同小异,千街一面,文化味不浓,特色性不强,辨识度也不高,让人觉得逛这里和逛那里差不多。 丽水古称处州府,具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一方面要重视鲜明的本土历史文化挖掘,把历史请进来,展现城市独有的风情,让来步行街的人既有物质收获,也有精神享受;另一方面需更加科学、精准规划商业布局,使商业与文化、旅游创新融合发展,提升步行街的内涵和活力,力争打造出具有丽水历史记忆的高品质步行街。 F. 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总体介绍 G. 长江三角洲的具体地理位置 根据国务院2019年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区域面积 35.8万平方公里。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 (7)浙西南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 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积35.8万平方公里)。以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27个城市为中心区(面积22.5万平方公里),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 以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示范引领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以上海临港等地区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H.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成果综述 汪庆华 董岩翔 郑文 (浙江省地质调查院,萧山311203) 摘要: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以调查为基础、评价为该心、研究为纽带,对浙江农业地质环境开展了不同层面、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调查、研究与评价,获得了一大批重要的调查研究成果、示范性成果和应用性成果,大大丰富了我省农业基础资料,增加了农业地质的技术储备。这些成果既可为浙江农业区划、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供技术支持,也为浙江“生态省”建设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基础性服务。 关键词: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工作成果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是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开展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浙江省也是全国第一个以省部合作形式开展农业地质工作的省份。该项目联合了省内外18个单位(部门),集聚了多学科、多专业的180余位专家,投入了巨大的实物工作量,获得了126万多个高精度的实测数据,编制了上千张各类图件。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查明了我省主要农业经济区土地质量的新情况,基本掌握了某些土地资源的新优势,初步揭示了农业地质环境变化的新趋势,首次建立了全省农业地质环境技术支撑的新平台,拓展了浅海滩涂地质环境质量调查的新领域。 1 成果概况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项目实际完成的调查总面积为43613km2,其中陆域调查面积为 37737km2,沿海滩涂和近岸浅海调查面积为5876km2。 本次工作投入了巨大的实物工作量。测制土壤地质柱状剖面408个,土壤地球化学剖面1354km,采集土壤、浅海沉积物、浅层地下水、农作物等各类样品66554件,进行了土壤元素全量、有效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70多个指标、浅层地下水24项指标、农产品20余项指标的分析测试;获取了各类测试分析数据约126万个,编制了450余张基础性图件。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形成的调查及研究报告共29份,其中,总项目综合性成果报告5份、基础性调查报告4份、专项研究报告7份、专题研究报告6份、示范区调查报告7份。图集5套:浙北、浙中、浙东3个地区的《地球化学图集》各一套,《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图集》、《浙江省生态地质地球化学图集》。 2 调查成果 2.1 获得了海量多介质、多元素、多指标的高质量实测数据,编制了系列基础性地球化学图件,全面更新和充实了浙江区域地球化学资料,为多部门、多学科的应用,构件了基础信息平台 通过对浙北平原区、浙中丘陵盆地区及浙东沿海地区3个重点农业种植区的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获得了126万余项多介质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数据,主要包括: (1)浙江省主要土壤及土壤母质Cd、Hg、Cr、Pb等52种元素及有机碳、pH值分析数据; (2)浙江省主要土壤Fe、Mn、Cu、Zn等12种元素的有效量分析数据; (3)浙江省主要土壤有机氯(六六六、DDT)农药残留量分析数据; (4)浙江省主要土壤有机污染物(多氯联苯PCBs)分析数据; (5)浙江省主要农田土壤浅层地下水NO3、NO2、NH4等24项水质分析数据; (6)浙江省近岸浅海和滩涂沉积物的52种元素及有机碳、pH值分析数据。 利用区域调查所获得的实测数据,按技术规范要求,编制了52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图、11种元素有效态(可浸提量)分布图、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布图等一大批基础性图件;为开展农业地质环境评价和综合研究提供了依据。在区域评价和综合研究基础上,首次编制了《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图集》和《浙江省生态地球化学图集》;这些成果是自第二次农业普查和全国第二次地球化学扫面以来所获得的最系统、最可靠、最新的基础性成果,海量的基础资料,是“数字浙江”的重要数据源,具多部门、多学科、多领域的长远应用价值。 2.2 查明了浙江省主要农业经济自然区的地质环境现状,“摸清了家底”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2.2.1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评价结果表明,浙北平原、浙东沿海和浙中盆地3个主要农业种植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上较好。功能类型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3个区约3.7万km2的范围内,一类土壤占21.14%,二类土壤占61.04%,三类和超三类土壤分别占16.63%和1.19%。 依据农业部绿色食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结合全省1999年土地利用现状资料,对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的种植适宜性评价表明,在浙北、浙东和浙中3个调查区236.5万公顷农用地之中,能满足安全农产品生产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农用地面积为179.8万公顷,占三地区农用地面积的76.0%,其中,水田147.9万公顷,占三地区水田的74.9%;旱地25.7万公顷,占三地区旱地总面积的86.7%;园地面积7.3万公顷,占三地区园地总面积的78.6%。不适合种植绿色农产品的非绿色农用地面积为47.2万公顷,占三地区农用地面积的20.0%。 2.2.2 土壤污染程度评价 受来自工业、农业及城市等多方面的影响,我省土壤已不同程度受到重金属元素的污染。调查评价成果统计,浙北、浙中、浙东沿海3个区中,轻度污染面积占调查区总面积的38.1%,中度污染占9.0%,重度污染占1.61%。 研究表明,在快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中,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变化大大超过了自然作用的变化,在短短的12年间,Cd、Cu、As、S等元素平均相对累积率达15%以上,浙北平原、浙东沿海平原和浙中盆地3个区表层土壤中均出现Hg、Cd、Pb、Zn、Cu、As等元素的富集。调查显示,重金属污染主要是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以及其他人为的作用下,通过如大气降尘、灌溉、施肥、渗透等形式广泛进入到土壤环境。 2.2.3 土壤有机污染现状评价 调查表明,六六六、滴滴涕这类有机氯农药在停用近30年后仍在土壤中广泛残留,但总体上未超过国家环境质量的标准。 2.2.4 农田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调查显示,3个重点调查区的农田浅层地下水水质主要为Ⅳ类和Ⅴ类,其中Ⅳ类水占42.0%,Ⅴ类水占49.2%;浙东沿海地区的Ⅴ类水达65.7%。 浅层地下水的重金属污染不突出,主要集中在铁、锰及亚硝酸盐等指标上,其中铁超标比例为61.8%,锰为73.3%,亚硝酸盐为25.2%。 2.2.5 农田土壤营养微量元素丰缺评价 浙北、浙东、浙中三地区土壤肥力和微量营养元素丰缺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养分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土壤肥力与养分丰富水平或平衡状况较差的土壤面积接近50%,浙中地区问题最为突出;平衡性较佳的土壤面积比例较小。沿江临海的垦区,土壤普遍缺Zn、Mo、Cu等元素;B不足具有广泛性、区域性,有92.2%的土壤存在缺B问题。 2.2.6 滩涂及近岸浅海沉积物环境质量评价 调查表明,除Ni元素在乐清湾一带超标较高外,沿海滩涂尚未发现明显的重金属污染。 2.3 通过调查,首次发现并评价了浙江富硒土壤。该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也具有资源开发价值 2.3.1 富硒土壤及评价 通过研究,首次提出了根据土壤的含硒水平和硒反应性、富硒土壤的面积、土壤中硒的富集程度、硒的有效性、土壤环境质量和生物效应等指标的富硒土壤资源综合评价方法,将富硒土壤分为较高富集(Ⅰ级)、中等富集(Ⅱ级)、一般富集(Ⅲ级)3个等级。经评价,在浙北平原、浙东沿海平原和浙中盆地3个区圈出了29处约7654km2的富硒土壤区;其中,Ⅰ级区5处,Ⅱ级区15处,Ⅲ级区9处。 2.3.2 富硒农产品调查 通过富硒区农产品的实地调查验证,新发现海宁、平湖、诸暨的水稻,金华的葡萄,衢州、开化、慈溪的茶叶,龙游志棠白莲,瑞安马蹄笋、天目山竹笋等农产品的硒含量已达到标注富硒农产品标准。 3 评价成果 3.1 土壤地质研究 以地学为基础,提出了“土壤地质单位”的新观念,系统划分了浙江成土母质类型,实现了地学与土壤学的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浙江土壤地质研究水平。 以“母岩—母质—土壤”的地质地球化学相关性研究为切入点、以土壤地质剖面研究和土壤母质地学分类为基本方法,通过对农业地质背景的系统研究,提出了“土壤地质单位”的新概念。由于地质工作能准确厘定各类岩石、地层的空间展布、详细描述其生成地质环境、地球化学等特征,建立在地学基础上的土壤母质分类将更具准确性。依据分类原则,建立了36个土壤母质类型,划分了118个土壤地质单位,编制了新的浙江土壤母质图;并对不同土壤类型进行了土壤矿物学、土壤磁性等方面的研究,从成土母岩、土壤母质及不同成壤环境等方面,系统总结了浙江省土壤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丰富了农业环境的基础资料,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3.2 特色农产品适生地质—地球化学环境研究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浙江主要特色农产品的适生地质—地球化学模型,为科学指导特色农产品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规划,提供了地学支持。 本次工作分别对浙江名茶、竹笋、临安山核桃、诸暨香榧、常山胡柚、玉环柚、长兴银杏等7种特色农产品的立地地质背景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除地形地貌、坡向和小气候条件之外,特色农产品的分布及其品质明显受到地质地球化学背景的制约与影响。研究揭示了这类农产品的适生规律,建立适生地质—地球化学模型,并依从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论,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进行了种植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浙江省优质名茶种植的最适宜区面积为10803km2(图1),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0.2%;次适宜区面积51621km2,占49%;毛竹、竹笋的适种面积为适宜区18814.28km2,占全省面积的18.47%,次适宜区55330.96km2,占54.32%;临安市山核桃的适种面积占全县面积的17.2%;常山县适宜和较适宜种植胡柚的面积约400km2;长兴县银杏的适宜和较适宜种植区面积约154km2;诸暨香榧适宜和较适宜种植区面积约306km2;玉环柚种植的适宜区和较适宜区面积约188km2。这一成果,为特色优势农产品种植布局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图6 浙江省绿色(无公害)、富硒粮油产业综合区划图 在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以农业地质环境和农业自然生态环境要素为基础,以农作物种植适应性评价和发展潜力评价为核心,以优势比较为原则,提出的“农业综合区划方法”充分考虑了农产品产地安全性、特色农业资源有效利用、农产品种植适宜性和区域经济社会特点等4方面因素,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先进性,也是对传统农业区划工作的一大突破。应用这一方法提出的全省粮油(图6)、茶叶、蔬菜、果品等4大类主要农作物的产业布局区划,有利于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性(绿色、无公害)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农业产业布局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4.4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建设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信息系统”首次在真正意义上把调查获得的有关土壤地质、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农产品安全、非点源污染、特色农产立地环境、遥感、农业资源环境、海岸带环境地球化学等海量数据以及项目文档数据、DEM及基础地理信息、解译评价成果等纳入农业地质数据库。建成不同时段、不同结构、多源、多比例尺的海量空间和非空间数据库。采用海量地形与影像管理技术、快速三维显示技术、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一体化管理技术以及组件式GIS(COMGIS)技术等关键技术,应用先进的金字塔模型来管理数据,基本实现了与农业地质环境相关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使用、动态更新、统计分析及查询、输出等功能,构建的农业地质环境专业信息和社会公用信息的共享平台,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项目由于坚持了多系统多部门的联合,坚持以地学为主导的多学科多专业结合、产学研结合、基础调查与专题研究相结合、调查研究与应用相结合的原则,项目的实施达到了“摸清家底”的目的,获得了一批全新的填补空白的调查和研究成果,为浙江“十一五规划”编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以市县(区)为对象开展的示范区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日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作为公益性的大型基础应用研究项目,其成果的作用已逐渐显现,部分成果已经开始在部分地区试用,部分战略调整决策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益。我省的部分县市级政府和农民开始认识到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所具有的潜力,纷纷要求开展相关的调查工作,社会经济对农业地质工作的认同与需求正日益显现。“浙江省基本农田质量调查评价”项目已经省政府批准,项目实施的总体方案正在紧张编制中。 参考文献 [1]陈怀满.土壤中化学物质的行为与环境质量.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黄昌勇.土壤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陆景岗.土壤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4]刘黎明.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5]牟树森.青长乐.环境土壤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6]毛祖法.浙江名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7]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编.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暂行技术规程.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 [8]杨忠芳,朱立,陈岳龙.现代环境地球化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9]朱大奎、王颖等.环境地质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章明奎,魏孝孚,厉仁安.浙江省土系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11]潘根兴.地球表层系统土壤学.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12]浙江省地质矿产局.浙江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13]浙江省土壤普查办公室编.浙江土壤.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4]浙江省地质矿产厅.浙江省岩石地层.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 [15]纪国成.硒的生理作用及开发富硒稻米的实践.浙江农业科学,2003年增刊 [16]唐根年,陆景冈,王援高等.浙江省及邻近地区名茶形成的土壤地质环境分析.茶叶科学,2001,21(2) [17]翁甫金、朱云杰、楼云台.浙江省竹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竹子研究汇刊,2004,23(1) [18]袁建新,王云.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现存问题与建议.中国环境监测,2000,16(5) [19]周俊,姚君津.农业资源的地质背景及其开发利用.农业技术经济,2002(1) [20]朱立新,周国华,任天祥等.浙江杭嘉湖平原区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物探与化探,1996,20(4) Review of Achievements of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Wang Qinghua, Dong Yanxiang, Zheng Wen (Zhejiang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Xiaoshan 311203) Abstract: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considering survey as base, evaluation as kernel and study as tache, studies and evaluates the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different aspects, degrees and scales, consequently obtaining som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t enriches our agricultural basic data and increases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technological reserve. They will supply the agricultural programming,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highly effectiv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ith technological support and basic service for building ecological provi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agem. Key words: Zhejiang Province;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Achievements I. 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导游词 “浙西南革命纪念馆由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旧址、纪念馆主展馆、纪念馆广场、红军标语墙版、清风书权屋等组成。东侧为主体展区,分为‘建立党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创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抗日救亡,解放浙西南’3个展区、9个单元。”纪念馆馆长叶丽青介绍说,纪念馆于2011年6月28日正式开馆,已成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缙云的蔡鸿猷、龙泉的季步高、青田的麻植……纪念馆内展示着许许多多丽水籍革命烈士的光辉事迹。他们为信仰敢于担当,牺牲时都很年轻。我们深受教育。”前来参观的莲都区征收办工作人员叶欣说,近年来,莲都正全域推进环境治理、全面提振实体经济、全力增进民生福祉、全员锻造莲都铁军,市区重点项目政策处理百日攻坚行动有序推进,作为参与单位之一,征收办全员参与,以浙西南革命精神为鼓舞,担当在先,积极攻坚克难。 J. 你知道浙江哪一个古镇有“浙西南锁钥”之称吗 廿八都古镇。 甘八都古镇在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西南方向六十公里,就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交界的仙霞山脉中,可以说鸡鸣听三省,商贾云集,被誉为浙西南锁钥。 公元878年黄巢起义军攻打福建,在崇山峻岭间开辟了这条仙霞古道,北宋时在浙江南部设都44个,这个小镇排行28,当地人称“廿八都”。镇上有9种方言和130余种姓氏。长条形布局的城镇,古建筑风貌依旧,至今仍保留着19世纪的风貌。 (10)浙西南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廿八都古镇地势险要。四方关隘拱列,东有安民关,南有枫岭关,西有六石关,北有仙霞关,易守难攻。三省边界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的频繁战争、屯兵、移民,使廿八都成为“方言王国”和名副其实的“百姓古镇”,镇上有9种方言和130余种姓氏。 长条形布局的城镇,古建筑风貌依旧。枫溪水自北向南穿镇而过,民居依山傍水,缘溪而建。青山绿水间,黛瓦青墙、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错落有致,至今仍保留着19世纪的风貌。 与周庄、同里、乌镇等著名古镇相比,它依然是藏在深山人未识。它和那些江南水乡古镇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甚至带有几分神秘。1100多年前,黄巢挥戈南下,在浙、闽之间的崇山峻岭中开辟了一条仙霞古道,从此四周关隘拱立、大山重围的廿八都成了历代屯兵扎营之所,兵家必争之地。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