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南安地理环境
1. 泉州市有什么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呢
泉州市三面沿海所以造成交通十分便利。而且有许多著名景点:涂门街、东湖公园等,环境十分美丽。
2. 南安的地理环境
民国时期,南安生产水平低下,以农业为主体的单一经济处于主导地位。民国5年(1916),该县粮食总产量7万吨,民国25年发展至8.5万吨,20年间增长21.4%,平均每年递增0.95%。此后,该县粮食总产量一直徘徊在8.5万吨左右。民国34年后有所发展,但仍很缓慢,至民国38年只达到9.5万吨,12年间仅增长11.8%,平均每年递增0.9%。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生猪存栏数徘徊在5至6万头之间,肉猪出栏数每年只有3至4万头。渔业产量低,民国24年,该县水产品产量为482吨,民国25年下降为468吨,民国26年下降为448吨,民国27年下降为300吨,平均每年递减14.6%,至民国38年(1949)达到601吨,平均每年递增10.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安县通过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该县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1978年后,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快了经济发展速度,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提高。四十年来,该县宏观经济总量有了较大的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1988年同1949年比较,社会总产值增长14.2倍,平均年递增7.2%;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3.7倍,平均年递增7.1%;国民收入增长10.5倍,平均年递增6.5%;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2.8倍,平均年递增7%;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22.5倍,平均年递增8.4%;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长18.2倍,平均年递增7.9%;城乡个人储蓄余额增长5959倍,平均年递增25.2%。 南安历史悠久,建郡早,曾辖兴(化)、泉(州)、漳(州)三地。蔚成“文化发达,代出英才,人文荟萃”的诗礼之邦,得“海滨邹鲁”之称。唐代就有名人的读书处和书院的设立。已知书院有13处。宋靖康年间(1126~1127)创县学,为县一级最高学府。明清时代仅丰州桃源村就有馆学、塾学、读书室、书房等达37处。至清末,全县多数乡村设有义学、社学、私熟。
历代的南安名人、学士,对南安的文化教育起了推动作用。唐贞元八年(792),南安诗山人欧阳詹首登八闽甲第,得进士第二名。与韩愈、李观同科,时称“龙虎榜”。他的登科鼓舞和推动了福建的文化教育。晚唐时王审父子在南安设招贤院,一时名士云集。宋代朱熹在南安九日山书院讲学,影响尤著。南安先后登进士第共296人(文268人,武28人);明清两朝考中举人835人(文630人、武205人)。在乡试、会试和殿试时,中状元、会元、榜眼、探花、传胪、解元者比比皆是。入仕后封王封侯以及委以大学士、尚书、御史、翰林、巡按、布政使、府尹、县令者皆有。历史上南安教育昌盛繁荣,孕育出民族英雄郑成功以及李贽等杰出人物。
民国时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南安教育事业出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民国18年至 21年(1929~1932)间,在军阀陈国辉统治时期,南安设立诗淘淘码鹏教育委员会,推行改造私塾办新学制小学;除了地方军阀摊派与募资相结合解决教育经费外,海外爱国华侨汇款在家乡办教育也蔚然成风。短短四年时间,全县小学猛增至205所,新建校舍90所。至民国27年(1938),全县小学增到260余所,其中大部分是私立的。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陷金属,沿海城市的学校纷纷内迁,有11所中学(含分校)在南安布局上课,南安的中等教育出现非常时期的繁荣,入学生数激增。由于抗日救亡情绪的高涨,战时艰苦生产的磨练和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在学校出色的工作,使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得到很好的教育、锻炼,成为此后几十年间的社会中坚力量。抗战胜利前后,内迁校复返,南安华侨和广大群众,在内迁校址集资创办新校,使中等教育保持稳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群众翻身成了主人,兴办学校、发展教育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人民群众的自力更生和海外侨胞的热心支持,使南安的教育事业出现一个蓬勃发展时期。经四十年的努力,实现了无文盲县,全县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有6个乡镇普及初中义务教育。至1988年,全县有小学426所,为1949年203所的2倍多,而且实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和学生人人有课桌椅。中学有完中15、初中31、职业高中9所,(包括普通中学兼设职教班6所)。幼儿园183所(县办实验幼儿园2所)。小学教职员工9833人,为1949年1267人的8倍。在校中、小学生数179196人,为1949年29321人的6倍多。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398人。自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至1988年的11年间,考入大专院校4084人,中专4863人,共8947人,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大量人才。
南安是著名侨乡,侨胞对家乡教育事业十分关注。从废科举兴新学开始,华侨倾注心力财力,在桑梓兴办学校,成为南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正确贯彻华侨政策,提高华侨爱国爱乡积极性,全县80%的学校接受侨资捐助。198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布华侨捐资办学褒奖办法,截至1989年,南安获金质奖章80枚、银质奖章46枚、铜质奖章134枚。侨胞捐资办学进入一个全盛时代。 民国时期,县城有一个小型的,专门供应县署之用,少数私人厂家也自用小型柴油机发电,大部分居民用煤油灯照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建发电厂,扩大供电范围,1958年新建“503”电厂,解决县直机关、行政部门及部分企事业单位的生活用电。大部分单位自备柴油机发电,供生活用电及工业用电,居民仍用煤油灯照明。1972年坂头水库竣工后,建四个梯级发电站,县城开始使用水电,此后,又用山美水库发电站、后桥水库发电站、石壁水库发电站等并网供电,至1988年,和省、市并网达11010.2万度,其中城区工业用电2730.93万度,农业用电457739万度,生活用电874.47万度。
资源丰富。境内有东,西溪两条主河流,小Ⅱ型以上水库199个。现已建成日产2万吨的市区第一水厂和石井、水头、官桥、丰州、洪濑、梅山、码头、金淘、英都等镇自来水厂,市区第二水厂(日产20万吨)首期工程和诗山、罗东、仑苍水厂正在建设,至2000年全市日供不能力达40万吨以上。 电力充裕。现已建成官桥220千伏输变电站和溪美、水头、洪濑、石井、美林等6个110千伏输变电站以及10个35千伏输变电站;小水电装机容量达3.2万千瓦,1995年全市电网总装机容量达43.9万千伏安,全市10千伏以上高压输电线路1600千米。“九五”计划新建龙凤、仑苍、梅山、丰州等4个110千伏输变电站以及小水电站6处,全省第一座500千伏输变电站,已经选址定在我市官桥镇,将于1998年建成投产。
截至2006年底,南安市电力总公司拥有110KV变电站11座、35KV变电站11座,变电容量91.945万千伏安。网供最高负荷达45.75万千瓦,供电量为31.3亿千瓦时。“十一五”期间,南安市将全面推进现代化工贸侨乡城市建设,力争经济社会发展走前列,重新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一大批工业项目正陆续落地南安,电力需求将持续强劲增长,预计今后四年电量和负荷年均增长率均为17%,至2010年,网供最高负荷可达到91.5万千瓦,供电量将比2006年翻一番,达到60亿千瓦时。
3. 福建省、泉州、晋江气候特点
帮你找到了三篇相关文章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1.
全市年平均气温介于18.8℃(德化)~22.0℃(鲤城),异常度为1.9℃(南安、德化)~2.5℃(晋江、安溪),其中南安、德化为显著偏高,其余均为异常偏高。德化年温18.8℃,仅次于1998年 (19.3℃),为1961年以来的次高值;南安、安溪、永春列1961年以来第3位,崇武为第4位。夏季气温异常偏高,冬季、早春季偏高,雨季、秋季正常。气温7月、8月、9月大部分为异常偏高,2月、4月、11月为偏高,其余为正常(其中6月、12月有负异常度)。最低气温沿海出现在1月6日,内陆山区出现在12月20或21日,没有出现最低记录;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中下旬,其中南安、安溪、永春、德化最高气温创记录,鲤城平记录。全年大于等于35℃日数,崇武正常,鲤城偏多35天,南安偏多24天,安溪偏多23天,永春偏多25天,德化偏多8天,且多出现在7月份。其中安溪7月份31天中有28天高于35℃,22天高于37℃,7天高于38℃,1天高于40℃。强冷空气主要出现在1月4~8日、1月11~17日、1月20~24日、1月28~30日、2月5~6日、3月11日、12月14~17日、12月19~23日、12月27~30日。
2.
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山无高下皆行水,树不秋冬尽放花。”、“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点明了泉州地理气候特色。
3.
泉州市地处低纬度,东临台湾海峡,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为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泉州枕山面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唐人咏泉州诗句)形象地说明了泉州的气候特色;这里冬短而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8-20℃,无霜期310天以上,年降雨量1000-1800mm,年平均日照达1900-2000小时,因此泉州全年皆可旅游,最佳旅游季节一般为每年的4-11月。春季,气温变化基本趋势是升温,但升中有降,过程性频繁,幅度也大,有时一天升降可达10℃以上,有的年份3月下旬后仍会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12℃的“倒春寒”天气。夏季炎热,但真正的酷暑天气不多,高海拔地区和滨海地区相对温低,台风和雷阵雨则是缓解高温的两种主要天气过程。秋季气温迅速下降,连续3天以上平均气温低于20℃的“秋寒”一般出现在10月中旬(半山区)至11月上旬(沿海),但仍常出现小阳春天气,日较差也增大。冬季大部分地区仍较暖和,比较寒冷的是高海拔山区。泉州市大部分地区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滨海地区受海洋调节,气温变化滞后,最热月为8月,最冷月为2月。由冷变热的过程中,3、4月上升幅度最大,两个月累计升温8℃。由热变冷的过程中,由秋入冬的11、12月降幅最大,两个月累计下降8.5℃。2、8月升降幅度最小,在0.5℃以内。由冷变暖和由暖变冷的过程都是从内陆首先开始,沿海滞后。泉州市是典型的季风区,冬半年盛行偏北风,风向从沿海向内陆呈顺时针旋转趋势,夏季风盛行偏南风,风向从沿海向内陆呈逆时针旋转趋势。从代表性较好的沿海地区测站看,东北风的频率最大,西南风次之,其它风向的频率较小。滨海地区的风向还受到海陆凤的影响,海陆凤对风向有偏转作用,对风力有增强或减弱作用。冬季,海陆风使风向在上午发生顺时针偏转,下午产生逆时针偏转。夏季,海陆风使风向上午发生逆时针偏转,下午发生顺时针偏转。这种偏转,夏季发生在7-9时和19-21时,冬季相应推迟2小时左右。惠安县、鲤城区、晋江县、石狮市和南安县的沿海地区,是泉州市年平均风速的高值区,既有丰富的风能资源,也有利于大气污染的扩散。平均风力由沿海向内地迅速减弱,到南安城关,年平均风速已与安溪、永春等地相差无几。一年中,沿海秋冬季平均风力较大,春夏季平均风力较小,内陆地区则各季平均风力差异甚小。
4. 泉州地理环境
泉州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戴云山为最高峰。地形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低;而且呈三级阶梯分布:
第一级阶梯是戴云山脉,主峰海拔为1856米;
第二级阶梯地势较为开阔,山地、丘陵和河谷平原相间排列;
第三级阶梯多数是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台地和泉州平原;第三级阶梯向海面以下延伸部分称为大陆架。所以,我市的地形类型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和河谷小盆地五种。
【自然环境】 泉州位于东经117°25′—119°05′,北纬24°30′—25°56′,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离台湾最近处仅距97海里,距金门最近处仅5.61海里,东西宽153公里,南北长157公里,陆域面积11014.78平方公里(包括金门岛),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9.08%。大地构造位于华南褶皱系的东南部,闽东火山断拗带的中南段。构造带均呈北东—南西方向展布。境内五分之四以上的面积分布为中生代火山岩系和侵入岩,两者出露面积约各占一半,从西北往东南侵入岩分布面积增多成为主体。闽中大山带中段戴云山脉主干呈北东—南西方向展布,横卧西北部德化境内,规模庞大,主峰海拔1856米,为福建省第二高峰。其支脉和余脉向东南、南部绵延,地势西北高,往东南呈阶梯状下降,构成由中低山向丘陵、台地至平原递变的多层状地形地貌景观。河川密布,晋江为福建省第三大河,贯穿中部,蕴藏丰富的水力资源。东南濒临台湾海峡,与台湾相望,海岸线蜿蜒曲折,多港湾、滩涂及岛屿,是发展渔业、养殖业、海运业及对外友好往来的要地。
泉州市地处低纬度,有濒太平洋,形成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常春。但自然灾害较为频繁,主要为旱、涝、风害等。土壤类型多样,分布最广的土壤为红壤,次为水稻土及砖红壤性红壤。耕地多属一、二级,土壤较肥沃。植被茂繁,类型多,动植物资源丰富。境内还蕴藏较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黄金、花岗岩、石灰石、石英砂、高岭土等,以“砂、石、土”为主的非金属矿产资源是泉州市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矿产。
5. 泉州地理位置地形概况气候情况著名景点主要物产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连续11年名列全省第一,是福建省经济中心。北承省会福州、莆田,南接厦门,东望台湾宝岛,西毗漳州、龙岩、三明。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通行和漳州、厦门、台湾等同一种方言:闽南语。
别称:鲤城、刺桐城、温陵
Quanzhou为泉州的英文名称。
地理位置:北纬24°22’—25°56’,东经117°34’—119°05’
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总人口774万人(不含金门县),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8.2%,少数民族占1.8%。少数民族有48个,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泉州风俗民情古朴精深,别具一格。儒、释、道等多种宗教并盛,互为融合。
泉州是著名侨乡和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祖籍泉州的华侨、华人624万人,港澳同胞70万人。在台湾,有44.8%的汉族同胞(约900万人)祖籍泉州。
泉州市市雕飞天迎宾泉州市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海拔千米以上大山有455座,主要分布在德化、永春、安溪和南安的部分山区。戴云山脉从东北部向西南延伸,主峰海拔1856米,在德化县境内,有“闽中屋脊”之称。境内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由中山、低山向沿海丘陵、盆地平原过渡。泉州海岸线曲折蜿蜓,大部分为基岩海岸,总长约421公里,有湄州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四个港湾及肖厝、崇武、后渚、梅林、石井等14个港口。泉州地跨中南两个亚热带,即戴云山西北部常年温暖的常绿阔叶林带和东南部常年湿热、有短期干旱的亚热带雨林带。泉州常年雨量充沛,境内溪流多达35条,总长1620公里 ,境内最长的河流是晋江,水资源相当丰富。泉州地区太阳辐射总量较高,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加上雨量充沛,堪称“闽南大温床”,对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糖、油、麻、林、果、茶等经济作物极为有利,是乌龙茶、桂圆、柑桔的全国生产基地,安溪铁观音和永春芦柑是拳头出口产品。主要经济鱼类近百种,产量较大的鱼类有20多种。浅海滩涂面积118万亩。盛产牡蛎、蛏、蛤、螺、海带、紫菜等贝、藻类。主要有铁、猛、金、煤、石英砂、花岗岩、高岭土、地热、矿泉水等20多种,德化高岭土质量居全国前列,是德化陶瓷的主要原料。
6. 为什么泉州不重视南安
没有重不重视这个说法,只能是部分人心里臆断。
在泉州区域,最发达的地方就是泉州市回区的鲤城、丰泽以答及晋江。这三地基本构筑成了大泉州的核心区域,现在是无缝对接了。至于南安、惠安、石狮属于大泉州地区的第二梯队了。地理上到市区有一定距离,但不算远。
经济上泉州各县市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也都发展得不错,泉州市区没有独大。这其实也不错。
目前,泉州到南安市区、霞美镇、丰州镇、官桥镇、石井镇等地的公交都开通了,泉州动车站、晋江动车站其实都在南安边界。泉州经济开发区工厂都在逐步转移到南安官桥镇。南安石井真则是规划的泉州芯谷,南安丰州镇已经纳入泉州古城规划。南安霞美镇则承接了泉州的汽车专卖店布局……至于南安山区的乡镇,本身山多地少人口外出多,很难工业大开发。
至于政策上,市里对南安的教育、农业、民生等各方面支持肯定还是有很多的,只是一般民众不了解而已。
目前南安给人感觉是不够发达兴旺,恰是民众寄予厚望,每个人都渴望家乡更好吧。
7. 福建泉州人文地理状况
黄山归来不看山,泉州归来不看闽!
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
泉州是一座属于客人的城市
环城及在巷陌中遍植刺桐,因此别称刺桐城。
那些橘红色的骑楼已经泄漏了关于这个城市的过去。
穿行在古老的民居当中
不少楼房的红墙上都镶嵌着诸如“江夏衍派” “九牧传芳”之类的牌匾
这些似曾相识的地名,让我颇有几分困惑
今天的泉州城不少人祖上都是西晋永嘉之乱中南迁的中原人.
古书上曾有记载,“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
虽然千年以降,他们早已经是这个城市的主人
但是他们依然保留着从中原带来的某些生活习性,还有他们不变的姓氏。
而那些镌刻在红房子上的文字正是他们的郡望之所。
老房子精雕细刻非常精美,虽然岁月轮回,但是那些细节依然动人。
这些房屋当年都是那些贵族和望族所有的,但很多也是数易其主了,
那些房子的主人已经不在是那些牌匾的主人了。
所谓“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是今天泉州古居的真实情境了。
虽然那些牌匾已经失去了承载一段信史的作用,
但是每一个懂得南音的人,依然承担着这样一个身分认同的作用。
因为这种独具特色的乐曲正是源于当年南来的中原人的行囊,
是当年中原宫廷音乐和闽南音乐的一种衍生。
入夜时分,独自去逛夜市的时候,在泉州文化馆边上看到了唱南音的台子。
台上有人横弹琵琶,有人竖拿洞箫,曲调悠扬婉转,
在泉州并不很明亮的夜晚颇有几分缠绵的意味
但要一小壶茶,一个人闭上眼睛去感受,从那些咿咿呀呀当中也能够听出一些心潮彭湃来。
具体旅游路线:
一、市区东街(步行街)- 海交馆 - 灵山圣墓 - 蔡襄祠 - 洛阳桥 - 惠安石雕 -崇武古城(民俗风情、海滩)
二、九日山 - 清源山风景区 - 开元寺 - 清真寺
三、泉州天后宫 - 石狮姑嫂塔 - 虎岫寺 - 石狮市区购物 - 石狮黄金海岸渡假区
四、晋江草庵摩尼教遗址 - 灵源寺 - 龙山寺 - 东石寨 - 金井“看金门”了望台 - 深沪海底古森林遗迹
五、市区 - 高尔夫球场 - 官桥蔡资深古民居 - 郑成功墓 - 安平桥 - 郑成功纪念馆
六、市区 - 施琅将军陵园 - 河市俞大猷民俗村 - 马甲仙公山游览区 -仰恩水上乐园
七、市区 - 安溪乌龙茶博物馆 - 茶园风光 - 茶叶加工、制作 - 安溪清水岩风景区
八、市区 - 魁星岩 - 百丈岩 - 仙洞 - 普济寺
九、市区 - 九仙山 - 德化陶瓷博物馆 - 屈斗宫古窑址 - 陶瓷一条街
十、市区 - 肖厝闽林始祖 - 天湖岩寺 - 沙格灵慈宫 - 福建炼油厂
泉州市辖4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
泉州市 面积11244平方千米,
丰泽区 面积 132平方千米,
鲤城区 面积52平方千米,
洛江区 面积 382平方千米,
泉港区 面积 326平方千米,
石狮市 面积 189平方千米,
晋江市 面积 721平方千米,
南安市 面积2035平方千米,
惠安县 面积 762平方千米,
安溪县 面积2983平方千米,
永春县面积1452平方千米,
德化县面积2210平方千米,
金门县(待统一)
8. 泉州的地理位置
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南临台湾海峡,北纬24°22′~25°56′、东经117°34′~119°05′。
地处闽东山内地中段和闽东南沿容海丘陵平原中段。
泉州是国家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
9. 泉州地理位置的特点
泉州市地复形呈"E"型,地制处福建省东南部、台湾海峡西岸,东经117°25'~ 119°05',北纬24°30'~ 25°56,东西宽153公里,南北长157公里。北与福州及莆田市接壤,南与经济特区厦门市相接,西与三明市、漳州市为邻,东与台湾省隔水相望,离台湾最近的地方,仅距97海里。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泉州市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泉州海岸线曲折蜿蜒,总长约421公里,占福建省海岸线的12.7%,沿岸有4个港湾和14个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