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县地理环境
㈠ 安溪云中山自然保护区的地理位置
安溪云中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安溪县西北部,处福田、感德和桃舟回三乡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答经117°36′36″~117°44′24″,北纬25°16′40″~25°20′41″。2001年经省政府批准建立安溪云中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3986hm2,其中核心区1381hm2,森林覆盖率达94.9%。2010年经省政府批准,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进行了调整,调整后面积为4095公顷,其中核心区1334.7公顷,缓冲区面积1466.9公顷,实验区面积1293.4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晋江、九龙江源头生态系统,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㈡ 同安区的地理环境
同安区(原名同安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今境域在北纬24°32′″~24°54′46″,东经117°54′46″~118°24′32″之间,北靠安溪、南安,东连南安,西接长泰,西南与厦门郊区毗邻,东南隔海与金门岛相望。境内陆地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40.3公里全县土地总面积1078.55平方公里,海岸线86公里,海域面积167平方公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成梯级下降,构成向东南开口的大马蹄形。最高点位于北部的云顶山,海拔1157.2米。
同安区,位居厦(门)、漳(州)、泉(州)“金三角”中心地带,北与安溪县、南安交界,西接长泰县,东连翔安区,南面隔同安湾与湖里区相望,西南与集美区毗邻,324国道、205省道、福厦漳高速公路贯穿全境,20公里长、60米宽的同集城市快速道以及集美大桥、杏林大桥、城市快速道、海翔大道的开发建设把同安和厦门半岛彻底连为一体,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同安区溪涧纵横,流向差异大。水系呈树枝状。其发育受北东向及北西向两组断裂控制。主要河流作北西往东南流向,其支流呈北东或南,自四周注入东、西溪,流至团结埭,注入东咀港。全县干流总长117.28公里,总流域面积701.75平方公里。
全区多年平均径流深为600~1000毫米,从西北往东南递减,径流分布趋势基本和降雨水量相似,西北汀溪、莲花多年平均径流深1050毫米,中部为800~920毫米,东南沿海新店、大嶝海岛为550~680毫米。径流大部分集中在4~10月,占年径流量的79.1~88.6%。
㈢ 安溪县城厢镇团结村地理坐标东经和北纬什么位置
安溪县城厢镇团结村地理坐标:北纬25°04'31.07",东经118°08'38.58"
来源:谷歌地球
㈣ 安溪与地理位置有关的地名有()
安溪,原称清溪,溪水清澈而名,后因睦州清溪洞“盗”起,吏恶其名,故改称安溪,专“溪水安属流”,希望此地平安。
剑斗镇,剑斗之名因其地理位置而得。历史上,剑斗镇为安溪、永春两县边区的竹木集散地,大量木材、毛竹从西溪上游运往安溪、南安、泉州等地,故称近口,含有邻近水口之意,后人因谐音为建口,乡贤以《藤王阁序》中“龙光射斗牛”之句,雅化为剑斗。
凤城镇位于安溪县东部,因城北凤冠山形似凤凰展翼而得名,这里“三峰玉峙,一水环回”,素有“龙凤名区”的美誉,历史以来是安溪县城的所在地。
蓬莱镇其名称是因为闽南语“坪内”的谐音而来,相传宋朝该地区有一土楼名曰“彭内”因“彭”与“坪”的古音相同,故“彭内”为'坪内'且安溪地处丘陵地带,潮湿多雨,故山青水秀,于“蓬莱仙境”竟相媲美,故文人雅客将“坪内”写为“蓬莱”并在境内的张岩山上书写“蓬莱”二字,所以此后张岩山也成为蓬莱山。“坪内”也称为“蓬莱”。
㈤ 安溪铁观音有哪三大主产区呢
安溪县有24个乡镇产茶,所产茶叶在市面又都同类同名,消费者只能凭借不同茶企茶店的品牌名略加区分。然而对于追求有特色有个性茶叶的人来说,仅此还远远不够,因为“想要买对茶,先要走对路”。
特殊农产品,讲求“天、地、人、种”四者和谐,往往是同一产区的不同山头,甚至同一山头茶叶是一种不同高度的茶园,茶叶也有所区别。因此,“买对茶”就在于先要明确茶叶的个性及品味;而“走对路”则在于买者,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符合自己个性和品位要求的茶产区所产茶叶。
那么,同为安溪所产的秋茶铁观音,不同产区的茶到底有什么不同特质,又如何顺利买到它?昨日记者采访安溪、泉州市区多名茶商,综合他们的看法,在此着重介绍安溪最著名的几个茶产区:安溪西坪、祥华、龙涓、感德镇乡所产秋茶铁观音的各自特点,以及其中有代表性的产地村落。
=======================================================
●西坪茶
汤浓韵明微香
西坪是安溪铁观音的发源地,其所制茶叶的茶质,采用纯粹传统型制法,因此茶质相对实在、地道。
特质
其茶质特征主要有三方面:即汤浓韵明微香。“汤浓”指所泡茶汤呈金黄色,色泽亮丽,色度较深;“韵明”指安溪铁观音特有的“观音韵”明显,喝后口喉有爽朗感觉;“微香”则指比较而言,其汤味虽香但悠悠然不强烈。
据悉,西坪铁观音如此茶质特征,一方面是因其特殊的地理气候等区位条件:另一方面还因为当地茶农秉承对茶的传统制法,尤其秋茶绝少使用空调制茶,加上讲究发酵,因此特质明显。
鉴别技法
据了解,纯正地道的西坪茶不难鉴别,只须取几种茶冲泡就能比较出来。其中的技法要领:一是汤色金黄亮泽,连泡几泡都能保持基本浓度;二是闻味清幽,没有浓香感。
========================================================
●祥华茶
味正汤醇回甘强
祥华茶久负盛名,产区多数山高雾浓,茶叶制法传统,所产茶叶品质独树一致,以回甘力强最为显著。
特质
典型祥华茶的特质主要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口味纯正,指该茶入口后茶味充溢,鲜有其他异味;其二汤醇,即汤水厚实,有稠感,俗称“茶水好”;其三回甘强,指茶水入口吞咽后,留于口齿舌部的感觉清甘爽朗,且强烈持久,让人久久回味,意犹难尽。
分析祥华茶茶质特征形成原因,公认的有三点:一是茶树种纯正优质;二是种植环境自成特点;三是制法上多数恪守传统型方法,尤其讲究发酵度适中。
鉴别技法
鉴别祥华茶要掌握要领诀窍,较简易的方法有:第一,细心体味其是否回甘持久,吞汤时稍留汤水于口中片刻,之后搅动舌尖与齿相摩,汤水下咽后张嘴,有鲜甘味久存者当为祥华茶无疑;第二,观察汤水,较稠者,无异味者,可作认定祥华茶之参考。
========================================================
●感德茶
香浓汤淡带微酸
对于泉州市区茶客来说,大多对感德茶不陌生。此茶在一些茶叶专家看来,又被称为“改革茶”、“市场路线茶”,近年在一些区域和人群中颇受欢迎,其最大的特点是茶香浓厚。
特质
感德镇所产茶叶,近年来以其“特色鲜明”,在茶市占有重要席位。综观其特质,主要有如下特点:
首先:其香气浓郁,无论闻盖杯,或是汤入口,甚至冲泡揭盖之际,其香之浓,几可溢室,令人跃跃欲试。
其次:汤水色泽相对清淡,尤其头泡、二泡茶更是如此;三泡之后,其汤色呈黄绿色,清醇见底。
最后:汤水入口,细搅可感其带微酸,口感特殊,而且酸中有香,香中含酸。
感德茶制茶时发酵时间稍短于传统制茶时间,因而色泽微绿有鲜感。其酸有两种解释:一是发酵不足所致,二是此酸正是韵味体现。至于浓香,分析认为是感德特殊茶园环境,以及制茶时采用创新办法所致。
鉴别技法
同西坪、祥华茶相比,感德茶鉴别起来相对较易,其要领据介绍主要是:
一是汤色浅绿且香气显著;二是入口可感微酸
㈥ 安溪的资料
安溪县,文化积淀深厚置县已逾千年,素有“ 安溪县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数据为准。龙凤名区”之美誉,是闽南金三角中的一块宝地,也是“国家级园林县城”,位于中国福建省东南部,与厦(门)漳(州)泉(州)闽南金三角为邻的一个中心沿海山区大县,被誉为“山上泉州”。全县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8处,其中以清水岩、文庙、城隍庙最为著名。安溪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旅游专线被列为全国三大茶文化旅游黄金线路之一。 安溪县1985年被国家批准为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之一,不仅是全国著名侨乡,而且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 近年来安溪县以“工业强县、茶业富民”发展策略、“沿海县”发展站位、“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现代山水茶都等战略目标引领全局发展,全力打造“闽南金三角后花园”。 安溪依山近海,交通便捷。 未来几年有福(州)广(州)、厦(门)沙(县)、莆(田)永(定)以及泉三高速安溪连接线等四条高速公路从安溪境内穿过,其中福广高速,经南安(金淘)至厦门高速公路路段已经于2012年12月31日中午12时正式通车,安溪有四个高速路口,至此,安溪距厦门、泉州均只需40分钟以内的路程,已全面融入泉州、厦门“一小时经济圈”。[1] 安溪特色鲜明,名茶飘香。 是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第一位。安溪铁观音,名扬四海,香溢五洲,已成为中国茶叶的第一品牌,也成为福建省的一张亮丽名片。安溪还是“中国藤铁工艺之乡”,工艺品畅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全国同类产品交易额40%。 安溪山川秀美,生态良好。 地处晋江源头,森林覆盖率近70%,有30多万亩原始森林、次生林,4000多种野生动植物,气候温和,峰峦叠翠,空气清新;境内还有10多处温泉资源,每天出水量5000多立方米。安溪绿色宜居,可以泡好茶、泡温泉、泡氧吧,非常适合养生休闲渡假。 安溪积淀深厚,人杰地灵。 置县于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即公元955年),迄今已有1055年,境内有千年文庙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00多处,安溪清水岩在全世界有分炉300多个。古往今来,安溪名人辈出,马来西亚云顶高原创始人“游乐赌王”林梧桐,台湾首富王永庆,清朝名相李光地,文学家林嗣环,数学家陈万策,现代医学家李景昀,地球动力学家陈宗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庄希泉,等,都是安溪人的杰出代表。目前海内外安溪人有400多万,其中台湾安溪籍乡亲达230多万人,占台湾地区总人口的10%。[2] 安溪经济活跃,发展迅猛。 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安溪摆脱贫困,步入小康,持续发展,已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中国商标发展百强县、中国最具特色魅力旅游名县,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县、经济发展十佳县。2011年度入选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排名第78位,比2010年提前12位;位列2011年度中国中小城市投资潜力百强县第43位,比2010年提前7位。 “到福建必到安溪”。 随着“海西”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大交通高速时代的到来,安溪新一轮跨越发展如火如荼、蒸蒸日上。现在安溪既有温泉休闲度假中心,高尔夫球场,更有经历千年积淀、独具特色魅力的铁观音茶文化,而且还将引进长春电影集团在清水岩风景区,规划建设大型影视文化产业园,引进上海世博会3~5个国家的展馆,建设世博纪念公园。目前,全县在建大型休闲旅游项目12个,总投资近130亿元,“到福建必到安溪”将日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一座“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现代山水茶都已日益成型,宛如镶嵌在“海西”版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崛起于福建东南。 今日安溪,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配套齐全,劳动力资源丰富,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能,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正围绕着建设现代山水茶乡的目标定位,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让世界看安溪。 自然地理 安溪县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西溪上游,厦(门)漳(州)泉(州)金三角西北部,隶属泉州市。北纬24°50′-25°26′,东经117°36′-118°17′。总面积3057.28平方千米,全县总人口108万(2008年3月),其中非农业人口137838人。除官桥、湖上、剑斗、白濑等有少数畲族居民外,其余均为汉族,通闽南方言。 县城位置 安溪县城,诸峰玉峙,一水环回,有“龙凤名区”的美誉。流经县城的晋江支流湖头溪与龙潭溪,在县城的西部两水合一,水面自然展阔,激流扬波,覆滩为湖,逶逶迤迤,呈“S”形自西而东奔流,若白色的游龙环城骧伏腾跃,煞是好看,人们形象地取名“大龙湖”。大龙湖形成后,安溪在规划建设两岸防洪堤时,别出心裁地在两岸花岗岩护栏上,精选、镌刻了先秦以来7000多首古诗词,形成全国独一无二的“十里诗廊”景观,富有文化韵味。 放眼大龙湖,湖面水光潋滟,碧波百顷,两岸风光,青山叠翠,如诗如画,让安溪县城像传说中的蓬莱仙岛一样美丽。有人说,安溪这种山、水、城相辅相成,自然与人文巧妙结合的县邑格局,在福建省乃至全国都是少见的。 自然环境 安溪地处戴云山脉东南坡,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多山,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140座,大多分布在西北部,最高山峰太华尖海拔1600米。以五阆山、跌死虎山为界,西部称内安溪,东部称外安溪。外安溪地势较低,平均海拔300—400米,以低山、丘陵串珠状河谷盆地为主;内安溪地势较为高峻,以山地 为主。河流以晋江上游西溪(又名蓝溪)为主,发源于桃舟、棠棣和永春一都,由此流向东南,经南安汇入晋江,境内流程105千米,西部的福前、白荇溪和举溪等,流程较短,自西北向西南注入九龙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外安溪夏季长且炎热,冬季短而无严寒,年均气温19-20℃,年降雨量1600mm左右;内安溪年均气温16-18℃,年降雨量1800mm以上,无霜期约260天,秋冷较早,春来较迟。 历史沿革 唐咸通五年(864)析南安县西北部2乡置小溪场。 大顺年间(890~891)小溪场长官廖俨招集流民,开发蓝溪沿岸。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升场为县,设清溪县,取溪小清澈意。 宋宣和三年(1121)改名安溪县:因睦州清溪洞“盗”起,吏恶其名,故改称安溪,反其意为 “溪水安流”,希望此地平安。 历属清源军(下辖今泉州、莆田)、平海军(下辖今泉州、莆田)、泉州、泉州路、泉州府,兴泉永道(下辖莆田(兴化)、泉州府、永春州)、厦门道、南路道(辖同安、晋江、南安、金门、安溪、莆田、仙游、永春、德化、惠安、十县,驻同安,第四行政督察区,第五行政督察区(辖同安、晋江、南安、金门、安溪、莆田、仙游、永春、德化、惠安、十县,驻同安,)。1949年9月3日解放,属泉州专区(辖晋江、惠安、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金门、同安九县,后又改名为晋江专区)、晋江专区(地区)、泉州市。 2005年,安溪县辖凤城、湖头、蓬莱、官桥、剑斗、城厢、魁斗、金谷、龙门、西坪、虎邱、感德、芦田13个镇,湖上、尚卿、大坪、龙涓、长坑、蓝田、祥华、桃舟、参内、白濑、福田11个乡,共有19个社区、3个居委会、435个行政村。
㈦ 近年来安溪县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建议!
其他乡镇的我不复知道。但制就说大坪乡吧。大坪乡可以说是地理环境非常优越,适宜大力发展旅游业,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旅游业是没有兴过的。从茶业来看,大坪的经济只走下坡路,我们不相信政府提供的数据,我们相信的只有我们口袋里的收入是越来越少,我们的茶叶价格是越来越低。如果说这是我们农民导致的,那么谁又来弥补我们只是的缺漏而造成的损失。说实话,我都不知道政府什么时候引导我们怎么做茶了,我们像无头苍蝇一样,根本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我的建议是政府要加强引导,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多给我们农民一些指导,教会我们做好茶,做出优质茶。还有加强环境的治理,虽然这与经济没有直接关系,但也会影响经济。要想环境好,首先要抓好人们素质这一关,搞好教育。
㈧ 生态文明建设的“安溪样本”,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每个地方要创造好的生态,应该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的优势,取长补短。另外就是要保护环境,毕竟恢复环境这个工程很大。
㈨ 安溪县的地理环境
安溪县境内地表水资源主要来自降雨量,多年平均,年来水量为29.90亿立方米,平均每人占有地表水3320立方米,降水分布随海拔的增高、山峦起伏、热力对流和地形抬升影响,村内、珠洋、珊屏降水量大于1900mm,为安溪县高值区,长坑次之,为1800~1900mm;祥华、感德、剑斗、尚卿、西坪、虎邱、官岭为1700~1800mm;龙涓、福前、仙荣、湖头、蓬莱、城关、官桥、桃舟为1600~1700mm。
安溪县境内东部河流属晋江水系,流域面积1909.6平方公里,占全县流域总面积的63.38%。干流西溪(清溪),主支流有蓝溪、龙潭溪、坑仔口溪、双溪、金谷溪、龙门溪。西部河流属九龙江水系,流域面积1103.2平方公里,占全县流域面积的36.62%。主支流有福美溪、白荇溪、祥华溪、龙涓溪、举溪,河系发育受地层结构影响,呈格子状分布。 安溪素以农业为主。境内山多地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甘薯次之。安溪县属南、中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层峦叠嶂,村落分散,交通不便;梯田层迭,田畴狭隘,耕作条件差,有“小旱小忧、大旱半收”之说。
安溪是中国乌龙茶主产县,名茶铁观音的故乡。唐末安溪就已产茶。至明代茶叶盛产,并有了名气。明末清初创制出乌龙茶,首先推广到闽北,后传入台湾。清末安溪乌龙茶已有很大发展。
民国以前,县内农业生产受封建所有制束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农民耕田种稻,耕山栽茶,广种薄收,还遭受繁重地租、杂税剥削,生活贫困。
民国时期,农村封建地主、富农霸占大量耕地、公田,农民租田耕作,劳动工具落后,天灾频繁,生产力低下,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粮食不足。
解放后,农民当家作主人,实现耕者有其田。农户耕田种植水稻、甘薯、大小麦等粮食作物,发展家畜、家禽养殖业。农民安居乐业,生活提高。1951年以后,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实施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力兴修水利,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广良种,改进技术,农业生产不断发展。1950~1957年,全县粮食生产连续8年丰收,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由于搞大跃进,刮“浮夸风”,生产“瞎指挥”,加上自然灾害,致使粮食产量连续三年下降,禽畜饲养量减少,农民生活困难。1961~1963年,全县认真贯彻执行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生产逐年好转。196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19704吨,比1960年72973.3吨增产46730.7吨,增长64.04%。196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恢复到1956年水平。“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批判“唯生产力论”,割“资本主义尾巴”,强调“以粮为纲”,限制多种经营,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70年代后,全县对农业耕作制度进行一系列变革,农业生产推行“三改三化”(水稻高秆改矮秆、间作稻改连作稻、单季稻改双季稻,实现连作化、矮秆化、卷秧化),发展农业机械化等,至197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突破15万吨大关。但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开山造田投入劳力过多,有的工程效益不大,农民生活未能得到明显改善。
1979年以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迅速发展。199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3817万元,比1978年增长213.38%,比1949年增长763.58%;粮食总产量167177吨,比1978年增长14.23%,比1949年增长298.23%;生猪存栏285204头,比1949年增加637倍;耕牛存栏59141头。农业总产值中,林、牧、副、渔的产值比重明显上升。农民人均农业收入546元,比1985年增加267元。农村中涌现一批不同行业的重点户、专业户,农村经济逐步由单一、自给的落后自然经济向开放、竞争和商品化经济发展。
到1990年全县茶园面积14.2万亩,茶叶产量7023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6倍和15.6倍,居全省首位,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年向国家提供出口乌龙茶3000多吨,是畅销世界五大洲39个国家和地区的拳头商品,年创汇1000多万美元,成为全省农业创汇大户。
2013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可增长5.3%,实现农林牧渔增加值10.88亿元。春茶产量21882吨比上年同期17259吨增加4623吨,增幅为26.79%。春、夏粮食播种面积达224794亩,比2012年同期186700亩,增加了38094亩,增长20.4%。肉奶蛋总量达25058吨比2012年同期23688吨,增加1370吨,增幅5.78%。水果产量3004吨比2012年同期2960吨增加104吨,增幅为3.59%。 历史上,安溪县以手工业为主,基础很薄弱。县内传统私营手工业,主要有土纸、冶炼银铁、陶瓷器、制糖、印刷等。农村家庭手工业以打铁、木作、竹器、泥水以及修理业为主。清同治十一年(1872),潘田铁矿山附近设炉冶炼。明弘治年间出现私人经营的榨糖手工作坊。民国时期,全县拥有土糖铺38家。私人印刷业有吴炳辉、宋乌蛤2家,购置石板印刷机各一台,承印票证、契约、文书等。
1949年由剑斗吴耕谷等14人集资兴办小型炼铁农具厂。炼生铁、炒毛铁、铸锅,到1950年产铁30吨,产值10000元,职工23人。1958年以后,私营手工业大部分入厂为集体所有制。
1958年以后,私营手工业大部分入厂为集体所有制。
1965年有打铁匠410户申请办理个体营业执照,从业人数近1600人,流动修制锄头等铁农具,属县手工业管理局管理,交纳管理费。直至80年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私营工业才重新发展起来,其中印刷业发展较快。
1979年以后,实行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国营企业、“三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和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已形成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煤炭、冶炼、电力、建材、化工、机械、制茶、制衣、制药、制糖、塑料、造纸、印刷、竹藤工艺等行业为主的多门类工业体系。全县有8项产品被评为国家、部和省优质产品。县轻机厂的带锯机、安星藤器有限公司的藤器、凤华制衣有限公司的运动短裤等都蜚声海内外。1990年全县工业企业1156家,工业总产值27653万元,比1949年增长257.43倍,超过1990年农业总产值的一倍,逐步改变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1980年,实行“开放改革”,推行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通过技术改造,产品更新,促进发展生产。1990年,有二轻工业14家,职工1057人,固定资产原值695.28万元;行业有服装、皮革、工艺、五金、电器、塑料、机械、化工、木材加工、轮胎翻制等,产值1312.02万元。
1990年全县私营印刷业申请办理营业执照的有16家,从业人数262人,经营印刷业务,照章纳税。
2007年工业总产值218亿元,增长22.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30.66亿元,增长32.6%。工艺业总产值23亿元,行业出口量2.87亿美元,全面完成英发、聚丰、恒星、富华等企业异地技改;建材冶炼业总产值74亿元,三安与“三钢”成功重组,年产值40亿元,上缴税收1.03亿元,成为全省第二大钢铁制造基地;水泥业方面,组建三元集发水泥有限公司,全面启动年产200万吨旋窑水泥生产项目,总投资5.8亿元。全年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29亿元,增长31.8%,全县100个重点项目按时序进度推进,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0家,实际利用外资8203万美元,增长13.9%,项目平均利用外资470万美元,增长34.2%。引进投资天纶纺织纤维科技等大项目,有序推进潘田矿区整体搬迁工程,潘洛铁矿全面恢复生产,完成安溪制药厂、安溪茶厂二次改制,安溪酒厂异地扩建项目进展顺利。